2023届山东省高三年级下册高考仿真模拟测试(一)生物试题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高三年级下册高考仿真模拟测试(一)生物试题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高三年级下册高考仿真模拟测试(一)生物试题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高三年级下册高考仿真模拟测试(一)生物试题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高三年级下册高考仿真模拟测试(一)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3年高三下学期高考仿真模拟测试(一)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科学家用离心技术分离得到了有核糖体结合的微粒体,即膜结合核糖体,其核糖体上最初合成的多肽

链含有信号肽(SP)以及信号识别颗粒(SRP).研究发现,SRP与SP结合是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

内质网腔进行加工的前提,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均不含SP,此时的蛋白质一般无活性。下列

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A.微粒体中的膜是高尔基体膜结构的一部分

B.细胞中每个基因都有控制SP合成的脱氧核甘酸序列

C.SP合成缺陷的浆细胞中,抗体会在内质网腔中聚集

D.内质网腔中含有能够在特定位点催化肽键水解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先在游离的核糖体合成,形成一段多肽链后,信号识别颗粒(SRP)识别信号,再与内

质网上信号识别受体DP结合,将核糖体-新生肽引导至内质网,SRP脱离,信号引导肽链进入内质网,

形成折叠的蛋白质,随后,核糖体脱落。

【详解】A、分析题意,微粒体上有核糖体结合,其核糖体上最初合成的多肽链含有信号肽(SP)以及信

号识别颗粒(SRP),且两者结合能引导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据此推测微粒体中的膜是内质网膜结构的一

部分,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信号肽(SP)是由控制“信号肽”(SP)合成的脱氧核甘酸序列合成

的,所以分泌蛋白基因中有控制SP合成的脱氧核甘酸序列,细胞中每个基因不一定都有控制SP合成的

脱氧核甘酸序列,如配子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等,B错误;

C、SRP与SP结合可引导新合成的多肽链进入内质网腔进行加工,SP合成缺陷的细胞中,不会合成

SP,因此不会进入内质网中,c错误;

D、经囊泡包裹离开内质网的蛋白质上均不含“信号肽”,说明在内质网腔内“信号肽”被切除,进而说明内

质网腔内含有能在特定位点催化肽键水解的有机物(酶),D正确。

故选D。

2.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

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

外),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

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

射,溶液的pH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蓝光可以为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直接提供能量

B.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C.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

D.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氏-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

梯度跨膜转运H+,则H+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由实验可知,蓝光可以使细胞液中的H+进入外界外液,导

致溶液的pH明显降低;而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阻止细胞液中的H+进入外界外液。

【详解】A、ATP是直接能源物质,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由ATP水解提供,A

错误;

B、①组实验“将保卫细胞悬浮在pH低于细胞内液的某种溶液中,置于黑暗中一段时间后测溶液的pH,

结果显示该溶液的pH不变”,说明在没有附加ATP或光照等条件下,溶液中的H+没有进入细胞中,即不

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保卫细胞,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氏-ATPase位于保卫细胞的细胞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引起

溶液的pH明显降低,C正确;

D、实验②中一组实验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下降,说明蓝光能够通过H+-ATPase发挥作用,引起细

胞内H+逆浓度梯度转运到细胞外,D正确。

故选Ao

3.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新鲜生姜根茎中的凝乳醐能够水解牛奶中的亲水性蛋白质,使其他蛋白质暴露出

来,与某些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凝胶体,待牛奶凝固便成为一种富有广东特色的甜品一一姜汁撞奶。为

探索制作姜汁撞奶的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凝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02/29

9町

8_

0_

70_

60_

50_

40_

30_

20_

10_

5565乃8O

40B

45506070>、0

A.凝乳酶能为蛋白质的水解提供活化能B.85℃的牛奶与姜汁混合可能不会凝固

C.不同温度下凝乳酶的活性不同D.保存凝乳酶的适宜温度约为60C

【答案】B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

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

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提供活化能,A错误;

B、85℃的牛奶会使得姜汁中的凝乳酶失活,无法水解亲水性蛋白质,所以牛奶无法凝固,B正确:

C、由图可知,最适温度左右不同温度下酶活性可能相同,C错误;

D、低温时酶的空间结构比较稳定,所以保存凝乳酶应该在低温的条件下而不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D错

误。

故选B。

4.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为GITS(DNA复制)……G2TM(分裂期)。在连续分裂的细胞中,一直存在一类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醒(CDK),其活性受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含量的调控。周期蛋白cyclinE与蛋白激醐

CDK2结合后,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i期进入S期;周期蛋白cyclin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后,

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CDK1被激活后,可能具有促进染色质螺旋化的作用

B.CDK2通过增强cyclinE的活性推动细胞进入S期

C.抑制细胞cyclinE的表达,细胞将被阻滞在G/S交界期

D.CDK1的活性与cyclinB周期性的合成与分解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是一组有序的事件,最终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可以可分为间期

和细胞分裂期,间期累积有丝分裂所需要的营养素和复制DNA,通过细胞研究的分子机制,分裂间期分

为三个阶段,Gi、S和G2,因此细胞周期包括四个阶段:G”S,G2和M(分裂期)。

【详解】A、染色质螺旋化是在分裂期的前期,据题意可知,周期蛋白cyclin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

后,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可能具有促进染色质螺旋化的作用,A正确;

B、据题意可知,周期蛋白cyclin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后,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i期进入S

期,因此应该是cyclinE激活CDK2推动细胞进入S期,B错误;

C、据题意可知,周期蛋白cyclin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后,激活CDK2促进细胞由Gi期进入S期,

抑制细胞cyclinE的表达,蛋白激酶CDK2不能被激活,细胞不能由Gi期进入S期,因此被阻滞在Gi/S

交界期,C正确;

D、周期蛋白cyclin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后,能激活CDK1,因此推测CDK1的活性与cyclinB周期

性的合成与分解有关,D正确。

故选B。

5.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质由TOC和TIC蛋白系统输入叶绿体。TIC236作为TIC系统的一种蛋白,向膜

间隙延伸与TOC系统结合,构成蛋白质穿越双层膜的关键桥梁(如图所示)。据研究推测,TIC236可

能是某种蓝藻的蛋白质演化而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04/29

叶绿体蛋白质输入示意图

A,输入叶绿体的蛋白质在内质网上合成

B.叶绿体内的蛋白质全部参与光合作用

C.减少TIC236的表达会降低叶绿体蛋白质的输入速率

D.TIC236是叶绿体来自蓝藻的唯一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叶绿体是双层膜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

量转换站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A错误;

B、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所以不是所有的叶绿体内的蛋白质都参与光合作

用,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TIC236构成蛋白质穿越双层膜的关键桥梁”,减少TIC236的表达会导致该“桥梁”受

损,所以降低叶绿体蛋白质的输入速率,C正确;

D、从题干中不能看出TIC236是叶绿体来自蓝藻的唯一证据,D错误。

故选c。

6.为研究某种植物3种营养成分(A、B和C)含量的遗传机制,先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

野生型进行基因敲除突变实验,经分子鉴定获得3个突变植株(Ml、M2、M3),其自交一代结果见下表,

表中高或低指营养成分含量高或低。

植株(表现型)自交一代植株数目(表现型)

野生型(A低B低C高)150(A低B低C高)

Ml(A低B低C高)60(A高B低C低)、181(A低B低C高)、79(A低B低C低)

M2(A低B低C高)122(A高B低C低)、91(A低B高C低)、272(A低B低C高)

M3(A低B低C高)59(A低B高C低)、179(A低B低C高)、80(A低B低C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Ml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高B低C低)植株,与M2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杂交,理论上其杂交一代

中只出现(A高B低C低)和(A低B低C高)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一定是1:1

B.从M2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低B高C低)植株,与M3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杂交,理论上其杂交一代

中,纯合基因型个体数:杂合基因型个体数一定是1:1

C.M3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有一小段没有配对,说明其中一个同源染色体上一

定是由于基因敲除缺失了一个片段

D,可从突变植株自交一代中取A高植株与B高植株杂交,从后代中选取A和B两种成分均高的植株,再

与C高植株杂交,从杂交后代中能选到A、B和C三种成分均高的植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三种营养成分的转化关系如下所示:

■mM**>1,8>BSMK>cE0ffi(s,A高B低C低基因型为:A-bbcc,A低B低C高

基因型为:A-B-C-,A低B高C低基因型为:A-B-cc»

根据Ml自交后代中:A低B低C高:A高B低C低:A低B低C低=9:3:4,为9:3:3:1的变式,说明

Ml中有2对基因杂合;M2自交后代中:A低B低C高:A低B高C低:A高B低C低=9:3:4,说明M2

中有2对基因杂合;M3的自交后代为:A低B低C高:A低B高C低:A低B低C低=9:3:4,说明M3

中有两对基因杂合。进而推测:Ml基因型为:AaBbCC,M2基因型为:AABbCc,M3基因型为:

AaBBCc,野生型自交后代全部为野生型,故为显性纯合子AABBCC。

【详解】A、Ml基因型为AaBbCC,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高B低C低植株即AAbbCC与M2基因型相

06/29

同的植株即AABbCc杂父,杂交一代中:A低B低C高A_BbC_:A高B低C低A_bbCC=l:1,A正确:

B、M2即AABbCc自交一代中取纯合的A低B高C低植株AABBcc,与M3基因型相同的植株即

AABbCc杂交,杂交一代中,纯合子为:AABBcc占1/2Xl/2=l/4,杂合子为1-1/4=3/4,故纯合子:杂合

子=1:3,B错误;

C、M3AaBBCc某对同源染色体有一小段没有配对,可能是由于基因敲除缺失片段,也可能是染色体结

构变异的片段缺失,C错误;

D、后代中A高植株的基因型为:A-bbcc,B高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B-cc,由于三种营养成分的转化关

系为:MIS1>AW8*>BWKUt11c、CWMME,无法获得三种成分均高的植株,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较难,根据三个杂交组合后代中表现型分离比为9:3:4为9:3:3:1可知,三个突变体均为两

对基因杂合,且杂合基因不同,再结合具体表现型做出判断。

7.染色体数目不稳定是肿瘤标志性特征之一。为探究KLF14基因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科学家检测了正

常小鼠和KLF14基因敲除小鼠体内不同染色体数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图中★

代表相互之间差异显着,★★代表相互之间差异极显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的处★

100r

%丝

<3939-4142-50>50

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A.正常体细胞小鼠染色体的数目是40条

B.KLF14基因对肿瘤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促进作用

C.KLF14基因缺失可能会引起染色体不均等进入子细胞

D.KLF14基因表达蛋白可能参与检测和纠正细胞中DNA损伤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染色体数为39-41的细胞占有丝分裂细胞的比例最大,根据细胞分裂的间期时间

最长,可推测该部分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且由图可知,该部分

细胞含KLF14基因的和不含KLF14基因的细胞间差异显着。染色体数在42-50之间的细胞含KLF14基因的

和不含KLF14基因的细胞间差异极显着,说明KLF14基因缺失可能会引起染色体不均等进入子细胞。

【详解】A、间期时间长,细胞数量多,由图可知,处于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大多在40左右,故

推测正常体细胞小鼠染色体的数目是40条,A正确;

B、KLF14基因敲除后,染色体异常的细胞比例增加,故推测该基因对肿瘤形成起抑制作用,B错误;

C、KLF14基因缺失可能会引起染色体不均等进入子细胞,容易引起染色体异常,C正确;

D、KLF14基因表达蛋白可能参与检测和纠正细胞中DNA损伤,降低变异率,D正确。

故选B。

8.虽然生存是繁殖的前提,但不能繁殖的生存对进化来说是无意义的,因而繁殖(基因延续)是更本质

的。现代综合论在修正达尔文学说和重新解释自然选择原理时,以“繁殖”代替“生存”,用来衡量适

应,“最适者生存”变为“最适者繁殖”,并且用适应度(Fitness)这个新概念来定量地表示适应的程度。

适应度(相对适应度)常记作W,是指某个群体内某种基因型机体存活并将其基因传递至下一代的相对

能力(与其它基因型比较),是衡量个体存活和生殖机会的尺度。规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的基因型

机体的相对适应度W=molo/molo=l(相。表示该基因型个体生育力,4表示该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

对)适应度越大,基因型机体存活和生殖机会越高,计算公式为W=ml/molo(加表示基因型个体生育

力,/表示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选择系数是指某一基因型在选择作用下降低的相对适应度,它反映了

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不利于生存和繁殖的相对程度,常记作S,计算公式为S=l-W。若一个群体由AA、

Aa、aa三种基因型(每种基因型个体的生育力相同,W=l/lo)的个体组成,AA、Aa、aa的比例为3:1:

1,他们的后代数分别为1030、1260、140,则AA的选择系数S是()

A.0.30B.0.70C.0.48D.0.52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个群体由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组成,AA、Aa、aa的比例为3:1:1”可知,该

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3/5+l/2xl/5=0.7,a的基因频率=1-0.7=03理论上他们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aa=49:42:9,再依据题干公式及含义对个基因型的生存率、适应度的进行计算,即可获得选

择系数的数值。

【详解】ABCD、根据题干信息“一个群体由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组成,AA、Aa、aa的比例

为3:1:1”可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3/5+1/2x1/5=07a的基因频率=1-0.7=0.3,理论上他们的后

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49:42:9,而实际上其后代数分别为1030、1260、140,显然Aa的存

活率最高,可看作为1,理论上能产生的后代数应分别为1470、1260、270,则计算其他基因型的存活率

率,AA=1030/1470=70%,aa=140/270=52%。每种基因型个体的生育力相同(m=mo),据题意“对环境的

适应能力最强的基因型机体的相对适应度W=molo/molo=l”,即Aa的适合度W=lo=l,适应度W=ml/

molo,AA的适合度=70%/1=0.70,同理aa的适合度为0.52,则AA的选择系数s=l-W=l-0.70=0.30,A正

08/29

确,BCD错误。

故选Ao

9.将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兴奋过程和肌细胞收缩的机械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一收缩耦

联,兴奋一收缩耦联过程如图所示,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

管结构处将信息传递至Ca?+释放通道;L管对Ca2+的释放。钙泵是一种Ca?+依赖式ATP酶,可以分解

ATP获得能量使Ca2+逆浓度梯度转运,从而实现L管对Ca2+的回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三联管

A.神经一肌接头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化

B.若肌细胞的横管被破坏,则肌细胞接头处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C.Ca2+大量释放进入细胞质基质与收缩蛋白结合引起肌肉收缩

D.静息状态时,①处的Ca2+浓度高于②处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

同,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兴奋经过突触处存在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A、神经一肌接头为突触结构,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A错误;

B、若肌细胞的横管被破坏,肌细胞接头处会产生动作电位,但可能导致电信号不能传导至L管处,Ca2+

释放通道无法正常释放Ca2+,B错误;

C、Ca2+大量释放进入细胞质基质与收缩蛋白结合可引起肌肉收缩,C正确;

D、静息状态时,肌肉为舒张状态,此时①处的Ca2+浓度应低于②处,D错误。

故选C。

10.近期以奥密克成为主的新冠疫情爆发,已知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

变种。研究表明,德尔塔毒株中棘突蛋白突变位点有15处,奥密克戎毒株中目前已知的棘突蛋白的突变

位点有32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刺突蛋白

怒蛋白

奥密克戎陵文名:Omicron,编号:B.1.1.529)

A.不同的新冠病毒变种中棘突蛋白上突变位点有差异,表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B.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增强是病毒与宿主相互选择的结果

C.奥密克戎侵染人体后,在内环境中迅速增殖形成大量病毒

D.奥密克戎与人类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突变为不同的等位基因。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协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详解】A、研究表明,德尔塔毒株中棘突蛋白突变位点有15处,奥密克戎毒株中目前已知的棘突蛋白

的突变位点有32处。不同的新冠病毒变种中棘突蛋白上突变位点有差异,表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A正确;

B、德尔塔毒株和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增强是病毒与宿主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C错误;

D、奥密克戎为RNA复制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RNA复制和翻译,人类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因此奥密克戎与人类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不同,D正确。

故选Co

11.关于DNA复制过程中两条子链是如何延伸的,有科学家提出半不连续复制模型,其中延伸方向与解

链方向相反的短片段子链将由DNA连接酶连接。以下不是该模型确立所依据的证据的是()

、解链方向

A,阻断DNA连接酶活性,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中会出现短片段子链的积累

B.将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与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胸背混合,较短时间内即可出现具有放射性的短

片段子链

C.将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与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胸背混合,较长时间后测定,长片段子链所占的

比例会增加

D,将大肠杆菌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培养若干代后,转移到含UN的培养液中,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

10/29

心,子一代DNA出现在中带位置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复制过程为:(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甘

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

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详解】A、题中显示延伸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的短片段子链将由DNA连接酶连接,因此,若阻断DNA

连接酶的活性,则会导致短片段无法连接,故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中会出现短片段子链的积累,该结果

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A正确;

B、将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与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胸背混合,较短时间即可出现具有放射性的短片段

子链,该实验结果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B正确;

C、将正在增殖的大肠杆菌与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的胸背混合,较长时间后测定,长片段子链的比例会

增加,这在连续复制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结果,因此,该实验结果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

型,C正确;

D、将”N培养的大肠杆菌移到WN培养基中,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子一代DNA出现在中带

位置,该实验结论与科学家提出的半不连续复制模型无关,因为即使是连续复制也是上述的实验结果,D

错误。

故选D。

12.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组织向下弯曲,形成弯钩状结构,由弯钩

处的下胚轴优先接触土壤,这个局部特化的组织称为“顶端弯钩”(如图1)。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弯钩

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并且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弯钩的形成,其部分分子调控机制如图2。当双子叶植物出

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下列叙述簿送的是()

心顶顶端5弯钩受「赤霉素”鳖,

子叶

月「芳子「基因

内q侧II「乙烯江EIN3/EIL1'

II、转录因子

U表示促进

水杨酸“一”表示抑制

图1图2

A.顶端弯钩的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B.对于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与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与茉莉酸表现为拮抗作用

C.水杨酸通过抑制EIN3/EILI活性,从而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

D.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

【答案】D

【解析】

【分析】1、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

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

2、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

异是由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的产

生、根的向地性等。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生长素在弯钩的外侧浓度低于内侧”,可知弯钩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有高

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的作用,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

B、从图2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WAG2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

通过促进EIN3/EIL1转录因子来促进HLS1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顶端弯钩的形成;

水杨酸则是通过抑制EIN3/EIL1活性,从面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最终导致顶端弯钩

的形成,所以对于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与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与茉莉酸表现为拮抗作用,B正

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水杨酸通过抑制EIN3/EIL1活性,从而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

成,C正确;

D、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所以可推测弯钩内侧的生长速率大于外侧,D错

误。

故选D。

13.花椰菜(2n=18)种植时容易遭受病菌侵害形成病斑,紫罗兰(2n=14)具有一定的抗病性。科研人员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花椰菜新品种如图1所示。通过蛋白质电泳技术分析了亲

本及待测植株中某些特异性蛋白,结果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2注:I花椰菜口紫罗兰

A.图1培育杂种植株所用的技术体现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和细胞膜流动性原理

B.图1过程①是在无菌水中进行,过程②是在固体培养基中进行

12/29

C.图2中属于杂种植株的是4和5,1可能是花椰菜

D.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杂种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百分比,可筛选

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

【答案】B

【解析】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

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

胞就结束;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

植物体细胞杂交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2、根据图谱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紫罗兰和花椰菜

两种类型的蛋白质,说明是杂种细胞,而1、2、3号个体只有紫罗兰中的蛋白质,说明不是杂种细胞。

【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将杂种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全能性;两个物种细胞的

融合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原理,A正确;

B、图1过程①为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的过程,过程②为原生质体融合过程,需用物理或者化学

(PEG等)的方法处理处理,B错误;

C、根据图谱分析4号和5号个体含有两种类型的蛋白质是杂种细胞,而1号个体只有1种蛋白质可能是

花椰菜,C正确;

D、可将病菌悬浮液均匀喷施于杂种植株叶片上,一段时间后,测定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比,筛

选出抗病性强的杂种植株,D正确。

故选B。

14.通过设计引物,运用PCR技术可以实现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如图为基因工程中获取突变基因的过

程,其中引物1序列中含有一个碱基T不能与目的基因片段配对,但不影响引物与模板链的整体配

对,反应体系中引物1和引物2的5,端分别设计增加限制酶a和限制酶b的识别位点。有关叙述不正

确的是()

酶aT

弓I物]LL

引物1

A.引物中设计两种限制酶识别位点有利于目的基因定向插入

B.复性温度过高会导致引物不能与模板牢固结合,PCR扩增效率下降

C.第3轮PCR,引物1能与图中②结合并且形成两条链等长的突变基因

D.第3轮PCR结束后,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占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1、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中游离脱氧核甘酸为

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

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

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2、PCR反应过程是:变性t复性一延伸。

3、结果:上述三步反应完成后,一个DNA分子就变成了两个DNA分子,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DNA

分子就以2n的形式增加.PCR的反应过程都是在PCR扩增仪中完成的。

【详解】A、引物中设计两种限制酶识别位点,可以配合载体的限制酶识别位点,帮助目的基因定向定点

插入运载体,避免发生自身环化,A正确;

B、PCR技术中,复性是指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复性温度过高会引起碱基之间的氢键断裂,导致引

物不能与互补DNA链(模板)牢固结合,DNA扩增效率下降,B正确;

C、第3轮PCR,引物1能与图中②结合并且形成两条链等长的突变基因,C正确;

D、第3轮PCR结束后,含突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只有1个,而子代DNA有23=8个,故含突

14/29

变碱基对且两条链等长的DNA占1/8,D错误。

故选D。

【点睛】

15.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

1/25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I匚的Q白㊁患甲病男性、女性

r~厂七L患乙病男性、女性

nO分fO■•患甲乙病男性、女性

।r1।口。正常男性、女性

m6□短0o

123|456

iv□1

A.图中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而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

B.113和山6的基因型不同,川3的出现是交叉互换的结果

c.若nh与某正常男性结婚,则子代患乙病的概率为i/5i

D.若川3和111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H2和H3不患乙病,但山3为患乙病的女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

为A/a,根据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可知,甲病为伴性遗传病,图中存在甲病女患者,故为伴X遗传病,

又因为lib患甲病,而Wi正常,故可以确定甲病不属于伴x隐性遗传,应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

因为B/b,

【详解】A、根据H2和H3不患乙病,但为患乙病的女性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甲病

为伴X遗传,A错误;

B、因为患甲病,而正常,故可以确定甲病不属于伴x隐性遗传,应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相关的

基因为B/b。Hb患甲病和乙病,基因型为aaXBXb,H3的基因型为AaXbX%IL患乙病,其基因型为

aaXbY,贝以116为AaXbX。IL和Hk的基因型相同,III3的出现是亲本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

由组合的结果,B错误;

C、112和113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则1山为1/3AAXBX15或2/3AaXBXb,正常男性关于乙病的

基因型为AA或A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其中Aa的概率为30/256+(30/256+225/256)=2/17,二者婚配

的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3x2/17x1/4=1/51,C正确;

D、Hb的基因型为aaXBX%川4甲病的基因型为XbY,乙病相关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30/256+

(30/256+225/256)=2/17,为AA的概率为1-2/17=15/17,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17x1/2=1/17,患甲病的

概率为1/2,所以二者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x1/2=1/34,D错误。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每小题3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图示实验装置验证酶的高效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需同时挤捏两支滴管的胶头,让肝脏液和FeCb溶液同时注入试管中

C.肝脏液中的过氧化氢酶、FeCb都可以提高该反应的活化能

D.左边移液管内红色液体上升的速度比右边慢,最终液面比右边低

【答案】AB

【解析】

【分析】探究实验需要遵照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遵循除了变量不同外,

其它条件相同,包含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

【详解】A、过氧化氢的量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故两个装置中的过氧化氢要等量

且不宜过多,A正确;

B、需同时挤捏两支滴管的胶头,让肝脏液和FeCb同时注入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中,保证催化剂同时

起作用,B正确;

C、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FeCb都可以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由于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高于FeCL,所以左边移液管内红色液体上升的速度比右边快,由于过氧

化氢的量相等,产生的氧气一样多,最终两侧移液管中的液面等高,D错误。

故选ABo

17.酿造酒生产中会产生一种潜在致癌物——氨基甲酸乙酯(EC),EC可被酸性胭酶分解。研究人员开

16/29

展筛选高产酸性麻酶菌的实验,下表是该实验使用的两种选择培养基配方,其中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

澳甲酚紫变色范围pH:5.2(浅黄)〜6.8(紫红),酚红变色范围pH:6.8(黄)〜8.4

(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牛肉蛋白琼

成分指示剂PH其它成分

膏陈脂

酸性培溟甲酚

0.50.52.55.3

养基紫

尿素2g、葡萄糖2g、酵母膏0.3g、NaAcO.2g、

中性培KH2Po40.2gNaC10.5g

10.22酚红6.8

养基

A.培养基在121℃下湿热灭菌20min,过滤除菌的尿素溶液要在灭菌后加入

B.培养基加少量牛肉膏、蛋白腺、酵母膏和葡萄糖的目的是补充碳源和氮源

C.分离菌种的主要步骤:接种污泥T富集培养T稀释涂布法初筛一划线法纯化一鉴定

D.目的菌落周围在酸性培养基上应呈紫红色,且在中性培养基上呈红色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

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

2、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整个过

程中需要保证无菌操作。

【详解】A、微生物灭菌时需要在固体培养基加上封口膜后在121℃条件下灭菌20min,冷却后再通过

玻璃漏斗加入过滤的尿素溶液,尿素在高温下易分解,不能在灭菌前加入,A正确;

B、微生物培养的培养基中应加入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

盐,故可在培养基加少量牛肉膏、蛋白陈、酵母膏和葡萄糖,B正确;

C、分离菌种的主要步骤:接种污泥(取样)-»富集培养一稀释涂布法初筛t划线法纯化(筛选菌株)

T鉴定,C正确;

D、分析题意可知,目的菌可使培养基中EC被酸性版酶分解,使培养基中pH增大,若使漠甲酚紫在酸

性培养基中由浅黄色变为紫色,则不会使培养基pH大于6.8,应使酚红在中性培养基中呈黄色,D错

误。

故选ABC。

18.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取材、操作、结果分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苏丹HI染液对花生子叶切片染色,再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可直接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片,再用含胭脂红的蔗糖溶液引流浸润,可显微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C.用脱脂棉过滤菠菜叶的色素研磨液,再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能出现四条清晰的色素带

D.取大蒜根尖2〜3mm,再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可显微观察到某一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

【答案】BC

【解析】

【分析】1、检测脂肪需要使用苏丹HI染色,然后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

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2、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

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

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3、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

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详解】A、利用花生子叶的切片观察脂肪时使用苏丹HI对脂肪进染色,染色后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

色,使用显微镜才可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A错误;

B、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含有大液泡但无色,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

分离,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充满外界溶液,故用含胭脂红的蔗糖溶液引流浸润,可显微观察到细胞质

壁分离现象,B正确;

C、色素容易被吸附在滤纸上,所以一般选用脱脂棉过滤色素提取液,再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滤纸条上

能出现四条清晰的色素带,C正确;

D、观察有丝分裂时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后,细胞已经死亡,故不能观察到某一细胞的连续

分裂过程,D错误。

故选BC。

19.如图表示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

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18/29

分增物效食,

。基

向呈他的捕交

确性

流度其同者杂

正显

③密与相食行

;群种到捕D进)有

耗种物起免本没

消的该能避亲(是

稳能

吸种明式于为是

持可

呼物说模用作的

保则

身该式配;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