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民族的人类学研究
“ethnol”是一个记录和研究民族起源、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的学科,特别注重实地研究。这是在19世纪中期形成的。19世纪。前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1868~1940)曾留学德国研习过民族学,1926年将民族学正式介绍到我国来,遂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增设民族学组,自兼主任。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于20世纪20年代末,开展了我国最早的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工作。杨成志教授(1902~1991),广东海丰人,是我国老一辈的著名的民族学家,也是最早参加我国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学者之一。1927年毕业于广东岭南大学历史系,在任中山大学助教期间,受该校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委派,于1928年7月12日会同容肇祖先生及俄籍人类学教授史禄国(Shirokogoroff)夫妇共赴云南调查少数民族。他们从广州出发,经香港、越南河内,转经滇越铁路到达昆明。容先生在昆明购买了不少《云南丛书》先期回粤,杨成志先生和史禄国教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昆明地区的一些学生、士兵和监狱犯人做了体质人类学的测量;访问了当地学者和外籍传教士;查阅云南史志文献,初步了解了云南省和西南地区的民族情况,并且选定异常艰险的川滇交界的凉山彝族作为调查对象。史氏不敢冒然前往而回粤,剩下时年26岁的杨先生去独自执行调查任务。“我当时所觉得的,有两种背驰情感:一以为调查民族是我国新辟的学田,播种的人,安能任它荒废?一以为土匪遍野和山谷崎岖的滇道,孤行独往恐易陷于危险!结果,我的勇敢心战胜了畏惧,于是乎,这种调查的重大担子遂由我个人独挑。”青年时代的杨先生怀着一腔求知的热血,携带上当时省政府主席龙云的介绍信,于9月1日向滇东北进发,经大板桥、杨林、羊街、功山、钢厂、瘌头坡、鹧鸡、东川等地,抵达金沙江畔的巧家县城,历时半月。巧家县长力劝他放弃此行。实因为这一带高山激流、交通险阻,且匪盗众多,尤其是旧时凉山的奴隶主常掠汉人为奴,安全得不到保障。但是,杨先生的决心已下,认为外国人探险南北极尚能做得到,而凉山就在我国境内,眼下只隔一江之遥,山顶上彝民的茅屋已隐约可见,为什么不能进去探险一下?他在熟悉彝情人士的帮助下,沿着金沙江步行了3天至大田坝,乘一条小木舟,惊恐万状地越过汹涌湍激的江水,到达凉山脚下一个叫六城坝的县佐驻地,因连日来旅途劳累而病倒。在民族关系颇为隔阂的年代,附近彝村听说省府派来专员,于翌日黄昏结集了约40多名的武装,攻击县佐驻地,只有5个人的县佐衙门抵挡了一阵,后有汉人团兵来援,方才退去。这期间,杨先生结识了几位当地会操汉语的彝民朋友,诚恳地向他们求教学习彝语,又通过观察当地三日一市的黄草坪“赶场”贸易活动,使得他和当地人之间有一个互助观察接触了解的熟悉过程。后经联络交际,才获得彝民中有声望的酋长禄呷呷的准许进入凉山调查。是年10月,他由彝民友人带路,携礼物拜访了禄呷呷,禄酋长宰牛置酒款待于他。他尊重彝家的风俗习惯,不断克服异文化的困挠,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结下了友谊,从而比较顺利地展开田野调查。在凉山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先后经过了200多个彝村,如诸路磨开、斯古、沙木箐和跑马坪等,行程约500余公里,了解和搜索到不少20年代末彝民社会的组织结构、文化习俗和彝文宗教经卷。他深感彝民的豪爽质朴、热情好客,重情感亦重友谊,非外间所传的“野蛮”。他重视民族的教育,经他建议,在诸路磨开和斯古开办了两间小学,聘请了两位汉人(师爷)任教。在结束调查离开凉山时,他同禄酋长等人合影留念,依依话别,禄酋长赠送他一只当地的狮子狗,以解他归途的寂寞。后来,据杨先生告诉我,这条狗活泼勇猛,异常可爱,成了他的宠爱之物,回到广州后曾几度失而复得。从凉山返回时,他还邀请了几位彝家朋友,渡江同来巧家县城观光,以开其眼界。在巧家停留的5个月中,他于当地勤奋地学习彝文彝语和苗语苗文,以便今后能够读懂和研究用老彝文书写的宗教经卷。他原拟取道昭通经贵州到四川,顺长江一路调查回去,不料滇黔军阀开战,旅途不通,不得已于1929年5月由原路折转回昆明。杨成志先生在昆明住了9个月,其中用了3个月的时间对当时昆明县的彝、白、苗族作了调查,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分析了上述民族的语言。认为住在市郊5个乡的“散民”、“罗罗”、“白夷”、“黑夷”和“子君”,原是“罗罗”(彝族)的同族异称;白族的所谓“白子”和“民家”的方言,是“罗罗”与汉族及他们原有语言混合或递变而成。他还发现当年的昆明县(不含昆明市)人口约有20万之众,其中少数民族即占40%,约有七八万人之多。他估计,远离昆明的山区少数民族就更加众多了。杨先生回到昆明后,受到学界的热烈欢迎,皆盛赞他的科学探险之精神。他先后应邀在十余所学校演讲,报告他在滇川调查的经历、体会和收获,提出在云南开展民族调查研究的必要性。1他的各场演讲,非常注意针对不同受众而发,还现场展示了他实地搜集的民族文物和照片,观众受益良多。他为了日后编写《云南民族志》和《云南民间文艺集》做准备,特地编制了“西南民族调查略表”和“云南民间文艺征求表”,在各处演讲会上对表格内容逐一讲解,分发给师生,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见闻逐项填写。他还通过省教育厅向全省104个县的教育局长寄去上述表格,并附一份言词恳切的信函,请他们填写寄回。此一信函题为“关于开掘云南文化上的一封要函”,表达出杨成志先生从事民族学调查研究之动因,也反映出我国老一辈民族学家青年时代的爱国情怀与学术理想。这封信函的主要内容如下:志系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特派来滇的西南民族调查员,足迹所经虽逾数千里!然高山峻岭的全滇,以个人的精神和时间,每以不能踏遍为憾!因为最近感觉到云南不特是一个动植矿的宝库,又是一座民族、语言和历史的图书馆,可惜物富工少,人们只顾及眼前的权利,不虑将来的大计,这是多么可惋叹的!现在就云南民族方面而言,的确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只就个人的管见,把“为什么要调查民族的理由”略陈于下:(一)谋文化的贡献——各民族具有各民族的原有文化,不论其开化的,或半开化的,或野蛮的。窃考中国的经、史、子、集……所载的材料,无一不是汉族的私有表现。我们现在要把苗夷的各种文化在书籍还他们原有的地位,增加我国学术上的光辉,是以不能不加以调查、采访和比较的研究。(二)促进民族主义的实现——在总理的民族主义上有两条大原则:对外求中国在国际上平等,对内求中国境内各种民族一律平等。我们眼看着苗夷的地位比诸汉族都处在水平线以下的。我们虽一时不能把他们马上扶高起来,但最低的限度应先明了其惯俗、礼制……做将来从事开化的预备。(三)融洽民族观念——民族不同,观念自分,由隔阂而生误会,由误会而至仇视或斗杀,汉欺夷,夷侮汉,证诸往事,比比皆然,如杜文秀“回乱”,尤其彰明较著者!我们现在要把汉夷的观念打破,同跻于平等地位,不能不和他们携手,从事探讨其各种生活的实况,俾做实行亲善的先导。(四)维护边陲——云南地边缅越,直像一只驯猪介在虎狮的中间,任由英法两帝国主义者向沿边的土人进攻,问诸吾政府失了许多国防要隘或膏腴之地,反茫无所知。片马划界既成悬案,江心坡问题继起而复搁浅了去,若不急起调查边陲的土人及境域,作保护国界的参考,志恐云南地图将日见变色了!(五)汉土人口的观测——窃考云南直系土人的故乡,汉族之居此者乃历代相沿多由两湖、两广、赣、江、浙、川、黔……诸省迁徙而来的。现虽称一千七百余万或称一千一百余万(其实都不是确实的统计)的滇民,本志个人的经历,除外来的汉族,各种土人实占大半。别县不言,只就志用了三月的时间实地调查昆明首县五乡分布的人口来说,各种夷苗的人口数率,将近百分之四十。以物质和人文最开化的首县,土人尚且如此的繁殖,其山多地狭的各县,盖可知矣!处此民族解放热潮当中,要把多数的土人扶植或开化,非先把其一切生活弄清楚宣告出来不为功!(六)争回中国人的体面——说起云南民族资料的参考,所谓《云南通志》、《云南通志稿》、《滇系》、《南诏野史》……及各县县志的记载,以志个人观察起来,若不偏于捕风撮影之谈,即成为闭门造车之说,简直是不可靠的。率性我们便随翻阅英法美诸外国人所著关于云南民族诸书(就志所知者有二十余部),反比高明些,实在些。为什么呢?中国人偏重传统,外国人注意实验罢。就全滇一百多县来说,有外国教堂的几占九十多县,他们外国传教师往往以一个人能把当地的情境调查得非常清楚,而笔之于书。若问起本国地方官对于本县社会环境所认识的程度如何,恐怕大多数非像哑子吃黄连不止哪!这是多么可羞耻的一回事!这样看来,对于本地民族的认识,岂可让外国人专长么?总括上以六端看起来,当此训政时期,民族调查实是一桩急不容缓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志极盼先生把“西南民族调查略表”尽量地把一切的见闻填好起来,俾事比较和整理罢!至云南民间文艺征求也是重要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在周代已设官采访,《毛诗》一书便是当时各国的歌谣集,不过以后这种民间文艺被历代所谓文人学士们所鄙视而无闻了!在文化落后的中国,十年来才把这种学问再张旗鼓恢复起来,为什么呢?简言之,民间文艺是表现民众心理、生活、语言、思想、风俗和习惯的一种平民文学,换言之,就是平民文化的结晶品,我们要窥视各地平民的真面孔,舍此,实找不出第二法,甚望将“云南民间文艺征求表”也尽量填述出来,和“西南民族调查略表”一并赐下!总之,志想编成“云南民族志”,故有“西南民族调查略表”的请托;又想汇著“云南民间文艺集”,故有“云南民间文艺征求表”的恳求。本来这种工作完全是发扬云南文化的,云南人当自为之,然志谨以充满爱云南的一腔热诚,故有此次恳托先生费心一下,请于附上两种表式收接一月内填妥装入原奉信封里惠寄!志更相信教育界比较可靠的,凡敷衍、搁浅、掩饰和造作……诸通弊,乃腐败官僚的恶习,我们教育界当一概铲除之!因为先生只一举笔,便关系着云南的文化,谅不至视为一种官样文章,而能体恤志一点苦忱也,西南民族的前途幸甚,云南文化的光辉幸甚!则志愿实现矣!谨此敬托,顺颂教安!此函件距今虽隔七十余载,然读之倍觉亲切,实可视为研究云南民族学历史的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按一般人的做法,在外地结束田野调查后,即收拾行装和资料而离去,可是杨成志先生却有着更为远大的考虑。他留居昆明一住就是9个月,同当时昆明的学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交流。为了开掘云南边疆民族的文化,他在多处场所介绍了民族学调查的方法,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而且还拟出多项调查的项目,让更多的人参与民族文化的调查和研究。杨成志先生在昆明逗留期间的学术活动,充分体现了他对于我国新兴的民族学事业的热爱,对于边疆各族人民的热爱。内中尤其值得推崇的是他提倡民族学应该迈出书斋课堂,走向社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扶助少数民族社会的建设发展。杨先生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的田野作业中予以实践,这种精神在70多年前,殊觉难能可贵。杨成志先生当年的滇川之行,真可谓开启了云南四川两省民族学调查研究之先声。正当他筹备准备用4年的时间对云南全省进行民族调查时,忽接到他所在的研究所要他回粤的函电,他不得不在1930年3月1日离开昆明循来路返回广州。1931~1934年,杨成志教授先后发表了《云南民族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销合同样本授权方
- 兽药解聘合同标准文本
- 2025购销合同的违约责任
- 2025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清单综合单价型)
- 写公司培训合同样本
- 2025建筑行业外地农民工劳动合同书模板
- 2025年国家水资源利用许可合同
- 公司设备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兼职介绍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届江西省南昌十九中学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三)数学试题
- 自考06779应用写作学试卷(答案全面)
- 202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
-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T 3610-2019
- 养肝护肝科普课件
- 江苏省期无锡市天一实验校2024届中考英语最后一模试卷含答案
- 昌吉学院学生管理制度
- 杜瓦瓶充装操作规程
- 7-1-2 现金规划案例分析
- 南书房家庭经典阅读书目300种书名
- 三菱触摸屏GS2107-WTBD、电脑同时与FX5U通信;两台触摸屏同时与PLC通信-图文RoZ
- JGJ406T-2017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附条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