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
语文试题(二)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
值活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
的关系中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
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
性。
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
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康德在《实践
理性批判》中谈道:“它(审美)不仅是偶然的,而且像根据合乎律法的安排并且作为
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意如此即向那构成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我们的道德
使命里去寻找。”审美可以联想到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
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
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所带来的超越感
与升华感。
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
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
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
和审美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
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
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
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所
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于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主体于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
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
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
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本质欲求的实现。
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
在理念,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
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
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目: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
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
(摘编自范渊凯《简论审美德性》)
材料二:
只有当“一个真正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其为他人谋幸福的行为不仅是出于道德上
的'应该',而更主要的是受他所处的这种境界的自然的、直接的驱使。一个真正伟大
的诗人是必然能够做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伟大德行的。”(张世英《哲学导
论》)杜甫诗作对时代的批判就是作者崇高的体现。但我们更应当知道,高尚的道德是
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和审美修养的,这样才能真正是伟大的道德行为。康德正是
有这样的深刻论述:“理想的美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理性概念','理性概念’就是人
性的目的,即人的道德观念如慈祥、纯洁、刚强、宁静等等。凡能表现这些道德精神的
人的形体,就是美的人的形体;只有人才有理想的美,因为只有人才按照理性概念决定
自己的目的,才有道德观念。”康德认为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在康德看来是美的
根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杜甫之所以能让后人无限敬仰,就是自己深处逆境、
困境、贫境之时,他的心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前程
升迁与荣华富贵,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就是崇高的生动再现。
崇高不仅是对时代的道德审判,也是对他所处环境的审视。古希腊美学家朗杰努斯
在描写崇高的风格时认为,“崇高的风格到了紧要关头,像剑一样突然脱鞘而出,像闪
电一样把所碰到的一切劈得粉碎,这就把作者的全副力量在——闪耀知足中完全呈现出
来”,同时还说“我们赞赏的不是小溪小河,而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
洋”。杜甫的诗歌虽然没赘赏海洋的波涛汹涌与辽阔浩瀚,但他对泰山、长江的赘美也
是崇高的体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巍峨绝伦、险要高悬,足以让人感
受和审视大自然的妙手神工之作。“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
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对长江的气象的
描述、感慨,诗人把自己生命体匿与对长江的气象结合起来,给人以言外之意的想象魅
力。
(摘编自刘义军《审美与道德的天然合-----杜甫诗歌的现代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2页,共10页
A.一般的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审美价值则并
非如此。
B.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结构组成了期待视野,因而个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取决于
其道德理念。
C.因为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所以审美有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
的信息。
D.杜诗中对名山大川的赞美是他对所处环境的审视,他的诗作大体符合古希腊美学家
朗杰努斯所描述的崇高的风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实践为主体带来愉悦情感,这种情感的产生与审美主体的体验方式和理性判断
密切相关。
B.在审美活动中,对象只有符合主体的期待视野,才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才具有
审美价值。
C.杜甫时刻牵挂着国家和人民,却对自己不幸的境遇不以为意,并表现在他的诗作中,
故而他的诗作体现了他的崇高。
D.康德认为,理性概念是理想的美所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人才能践行理性概念,所以
只有人才有理想的美。
3.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杜甫对时代的批判的一项是()
A.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
B.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C.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杜甫《丽人行》)
D.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审美与道德,但两者的目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
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
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跑警报
施蛰存
我已经足足两年没有真正地感觉到战事了,因为我已在昆明住了两年了。近来,昆
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
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
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之牺牲。虽然我不很知道,像我这样一个渺小又微
贱的躯体要怎样月西牲才够得上“有谓“,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
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警报发作时,我能不逃跑吗?
但是,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战事刚开始的时候,住在
家乡,每天敌机完毕了他们之所谓“任务”回航,总得从我们那小城上飞过。于是城里所
有的钟都响起来,在钟的合奏中,人们开始乱逃乱跑。但谁也不知道该跑到哪儿去。警
报解除后,谁也不知道自己刚才到底逃跑在什么地方。第二次警报发出来了,人们再逃
再跑,但没有一个人逃跑到他自己上一次所躲避过的地方去。人人都觉得只有他自己这
一次躲避的地方是最安全的。让我再说一遍,只有对于他自己,而且仅仅是这一次。
现在,差不多每天下午,我又得温习两三年前的功课了。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
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
开始跨急步走了。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
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
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
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
新城门中蜂拥而出,当然,我也一定是其中的一个。
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
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是我并不说这警报声中竟没有一个慌张的人。有的,是那些门口
有小汽车等待着的人。从预行警报起,他们就开始吩附仆人把一个个的小包裹装在汽车
里,可是到现在还没有装完。没奈何,只得放弃了最后几个包裹,叫车夫赶紧开,这才
是慌张的跑警报。
现在且留心一下,我该往哪儿跑。该往哪儿跑?现在不比从前,每个人都没有这个
问题萦绕在他头脑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
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
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
草茎。
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
试卷第4页,共10页
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
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
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
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
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
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
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
尊贵、最精选的行李。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
李解开来给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
道没有一个人肯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
呢?
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
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
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
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
仿佛在说:“早知不来,何必跑!’'于是过路的人回看他们一眼,仿佛说:“万一来了呢?“
但立即扭过头来对同伴说:“明天可不跑了。”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
还得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及“前年(1938年)九月二十八日被空袭的惨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与后文写人们跑警报的情况形成反差。
B.在日军空袭前,派出所门口会挂出白色的尖角旗作为预报,人们看到预报可以从容
不迫地跑警报,不必像以前那样慌慌张张。
C.“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人
们起初跑警报时惊恐地狂叫的情形。
D.“我”在荒坟前遐想人们所携带的宝贵物品时,把“一束信札,一本日记,一册照片”
放在前面,这反映出“我”的诗意情怀。
7.关于文章最后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预警响起写到警报解除,末段写警报解除后人们的反应,收束全文,流畅自
然。
B.人们在跑警报时担心敌机来得快,是因为担心来不及躲进防空壕而遭到敌机轰炸。
C.“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示了跑警报人的心情。
D.跑警报的人自述明天不再跑警报,同伴却不以为然,文章以此讽刺跑警报之人。
8.本文在叙述过程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
9.本文在描述昆明居民跑警报时,做了较多的分析,富有理趣,请从文章内容和表达
方式等角度,评述本文的“理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祖易,齐伊土。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信幼
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
有过人者。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
摘为左卫率。摘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闷,恩礼荚与比隆。既
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
通。学在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肺常侍,聘于东魏。
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
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
加散崎常侍,来聘于我。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
紫光禄大夫、大都督,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孝闵帝践作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骡骑大将军进爵义
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多识旧章,为政简静,吏民安之。时陈氏与朝廷通好,南北流寓
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
并留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
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信特等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群公碑志,多相请托。唯王褒颇与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云。其辞目:“楚歌非
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罩1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
大象初,以疾去职。开皇元年卒。隋文帝深悼之,赠本官,加荆淮二州刺史。
(《周书•列传•卷四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闵帝践昨/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骤骑大将军/进爵
试卷第6页,共10页
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
B.孝闵帝践昨/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骤骑大将军/进爵
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
C.孝闵帝践昨/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骤骑大将军/进爵
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
D.孝闵帝践昨/封临清县/子邑五百户/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骤骑大将军/进爵
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士,古人用以称赞学行并高而不出仕的隐士。陶渊明就被后世称为“陶征士
B.累迁的意思是多次升迁,“迁”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迁’'含义不同。
C.特蒙恩礼的“蒙”的意思是受到,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的"蒙’'含义相同。
D.聊以记言的“聊”意思是姑且,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的“聊”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信和他父亲都曾在梁朝东宫任职,受到礼遇。他和徐陵才华横溢,文风都是绮靡
浮艳,受到世人追捧。
B.侯景作乱,庾信率领千余人在朱雀航扎营,但兵锋未接,庾信等人就撤离了。台城
失陷后,庾信逃到江陵。
C.梁元帝即位后,庾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改为右卫将军,并获封爵加官,受命出
便‘我”朝。
D.陈氏与周朝通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被允许回归故里。高祖放还王克、殷不害
等人,留住庾信、王褒不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
(2)唯王褒颇与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14.为什么高祖不放还庾信?请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稚川约晚过进叔,次前韵,赠稚川,并呈进叔
黄庭坚
人驹一马钝如蛙,行向城东小隐家。
道上风埃迷皂白①,堂前水竹湛清华②。
我归河曲定寒食,公到江南应削瓜③。
樽酒光阴俱可惜,端须连夜发园花④。
[注]①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②湛清华:
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戾鸣禽集,水木湛清华③削瓜:削瓜而食,指夏天。④连夜
发园花:《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
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稚川约定晚上拜访进叔,写了一首诗赠送给稚川,并送给进叔欣赏。
B.诗人骑着一匹马,那匹马鸳钝得好像一只蛙,悠悠地走向城东的进叔的家。
C.颈联“归”"到”两字表明诗人将与友人分别,表达了诗人强烈的伤感之情。
D.“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
16.诗人主张写诗要“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请结合本诗,
简要分析诗人的观点。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书愤》中“,”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
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
种树人要做到“,”,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古人登楼、登峰每多感慨,登高必忧,多为常态,如杜甫《登岳阳楼》中“,
”两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关外,长城脚下。在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一位黑红脸庞、肩扛铁锹的老人,
①、年复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树。他并不是一位农民伯伯,而是河北省军区原
副司令、共和国少将张连印。退休后,他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
试卷第8页,共10页
望着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张连印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给乡亲们作个
示范,以回报家乡、报答部队。”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费事,
需要指导科学,整体规划。张连印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他拜专家为师,学
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
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张连印又②,
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连印身先士卒,带头苦干,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张连印一
坐就是半天。③,张连印请教当地农技专家,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
植树方法。
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科学把关,终于使树的成活
率上升到85%以上。
四年多风餐露宿,四年多含辛茹苦,张连印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
3000余亩。张家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观,黄鹏鸟招来了,杜鹃招来了,狼和黄
羊也招来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20.能否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招来了黄鹏、杜鹃、狼和黄羊”?为什么?请简要
说明。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我们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
的说法。①,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
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饭后散步也有讲究。正确的做法是,②,
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
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
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北方的冬季,室内外温差较大,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
③,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既然收缩,容
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张三对着李四,喊道:“我们去哪里?为什么走得这么急?”
B.作为医生,我们建议大家不要暴饮暴食。
C.我们在工作学习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但一定不要被困难吓到。
D.既然你认为我们的忠告毫无意义,那就请你走吧。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
框
以
住
致
珑
用
e化
3但
武
分
^B的
次
产
>甲
不
出
油
3六A
/勾
可
书
-肽?
叶IX
金
百1-g
。
-因
|1|2片5lg
心@$
出
^此
不
也
0僚
?lg\
伉<g
淳&3w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D2.B3.B4.①材料一提到审美与道德,目的是为了论证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
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
②材料二的目的是为了论证道德是审美的依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进而阐释杜甫
的诗歌是审美与道德的天然合一。5.①“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
先倡者”,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生活,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理想的美,
才能够谈审美,才能够创造拥有魅力的作品。
②文艺作品应该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只有这样,审美的主体才能在鉴赏过程中
获得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才能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中激发道德层面
的崇高感。
③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符合人民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
符合人民的期待视野,符合人民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而审美价值则并非如此“理解错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
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
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显而易见,审美价值也是如此。
B.”因而个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取决于其道德理念”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个体的道德理念
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
价值取向“,道德理念是其中一个因素。
C.“因为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所以审美有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
息”错误,因果倒置。原文是“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
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辨析、推断的能力。
B.“对象只有符合主体的期待视野,才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才具有审美价值”错误,过于
绝对化。原文是“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
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
理性判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
故选B。
答案第1页,共11页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B.”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是写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眼睛
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写出了贺知章的洒脱不羁。这句诗不包含对时代的批判。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
主体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
性。……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可以归
纳,材料一提到审美与道德,目的是为了论证审美价值内涵道德判断,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
性。
②根据原文“高尚的道德是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和审美修养的,这样才能真正是伟大
的道德行为。……康德认为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在康德看来是美的根据,没有道德的
人就不能谈审美.杜甫之所以能让后人无限敬仰,就是自己深处逆境、困境、贫境之时.,他
的心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前程升迁与荣华富贵,这样一
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就是崇高的生动再现“可知,材料二提到审美与道德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道德是审美的依据,没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谈审美,进而阐释杜甫的诗歌是审美与道德的天然
合一。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康德认为有道德才有理想的美,道德在康德看来是美的根据,没有道德的人就
不能谈审美”可以得知作家艺术家首先应该是有道德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
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生活,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才
能拥有理想的美,才能够谈审美,才能够创造拥有魅力的作品。
②根据原文“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成
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在理念,
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
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等可以归纳欣赏文艺作品应该使审美主
体获得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所以文艺作品应该是“有筋骨、有道德、有
温度的“。只有这样,审美的主体才能在鉴赏过程中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
③根据原文“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
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
答案第2页,共11页
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
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
可以得知,文艺作品需要符合审美主体的期待视野,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
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符合人民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
符合人民的期待视野,符合人民的审美价值取向,这样的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
6.C7.D8.①第二人称“你”在文中多次出现,使读者仿佛听作者亲身诉说,或自己亲
身参与跑警报的历程,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②通过第二人称“你'’对跑警报的想象,与实际上人们超乎想象的异常举动、状态,引发读者
对于这一异常表象下人们对待灾难从容态度的思考。9.①跑警报的时机把握准确,选择
预报之后约半小时响起的汽笛警报声。
②跑警报的地点选择灵活,由一开始的不重复地方,到认准一个藏身处便不再改变。
③跑警报时的精神状态,镇定抉择,理智从容,不惊慌失措,蜂拥而出。
④跑警报中的生活情况,精选行囊,优哉游哉,闲适自得,有吃有喝,不耽误赚钱。
⑤跑警报后的良好心态,对敌机既怕又盼,当成生活日常,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不厌其烦。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描绘了人们起初跑警报时惊恐地狂叫的情形”说法有误。根据原文“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
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
嗥”“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
一张惊慌的脸”可知,人们并没有惊恐,狂吼是形容警报的声音。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文章以此讽刺跑警报之人”说法有误。“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
是说明,人们在警报响起时依然会逃跑,这是为了展现人们热爱生命,不做无谓的牺牲。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叙事人称的能力。
原文“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
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
一堆被拗折的草茎”“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
李''这两处,都是采用第二人称“你”向读者介绍跑警报的人们的真实行动。因此,这时候用
答案第3页,共11页
“你”,就仿佛读者自己也亲身参与了跑警报的过程,看见人们的状态,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原文中“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
看见一张惊慌的脸”“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些人抬了饭锅
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等,通过第二人称“你”认为的人们跑警报时应有的惊慌态
度,和实际上作者所见的人们的从容态度形成对比。这一强烈反差,不由得引发读者思考:
对待灾难,为什么这里的人们会是这样的反应?而在读者的思考中,也就更容易对文章所赞
美的国人的从容精神产生理解了。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
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
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窜着呼嗥“可见人们对于怎么
跑有技巧,对于预报表现得很理智,从容面对预报,镇定抉择跑警报的时间。
由后来有了经验后,“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
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
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拗折的草茎“得出跑
警报的理趣在于地点选择灵活,由一开始的不重复地方,到认准一个藏身处便不再改变。
由原文“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
门中蜂拥而出”“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
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
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可以看出人们的精神状态:镇定抉择,理智从容,不
惊慌失措,蜂拥而出。
由“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
最精选的行李“得出携带随身物品精选尊贵,总能满足自己的需要。由“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
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园游会。带着纸牌的会在
坟前供桌上造桥,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阕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
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
一本书来读,,得出跑警报中的生活也很悠游自在,每个人都能自得其乐,这是跑警报时人们
的精神状态,是闲适自得的。由“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也不必像有
些人抬了饭锅风炉上山,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
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得出有人实现了双赢,小商贩
答案第4页,共11页
既躲避了危机也赚了钱,还服务了大众。由此可知跑警报中的生活情况的“理趣精选行囊,
优哉游哉,闲适自得,有吃有喝,不耽误赚钱。
由“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
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
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
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出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同伴也不会有
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可看出跑警报后的良好心态,对敌机既怕又盼,当成生
活日常,坦然面对,微笑迎接,不厌其烦。
10.A11.D12.C13.(1)当时的后学之士,争相模仿他们的文章。每写成一篇文章,
京师没有不传诵的。
(2)当时只有王褒与庾信文才相当,其余的文人,没有能比得上的。14.①庾信懂得典
章制度,为政简要清静,官吏百姓都能安宁;②高祖很喜好文学,庾信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孝闵帝登基后,封为临清县子,食邑五百户,任司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升骤骑
大将军,晋爵义城县侯。不久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
“临清县子”,是爵位名称,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D;
“五百户”是“食邑”的范围,"五百户''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
故选A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迁”:升迁。“累迁”:多次升迁。/“迁”:被贬谪.句意:被贬黜流放的官吏和多愁
善感的诗人。可见,两处的“迁''含义不同。
C.正确。“蒙”:受到。句意: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蒙”:受到。句意:不久受到国家恩典。
可见,两处的“蒙''含义相同。
D.“含义不同”错误.“聊”:姑且。句意:姑且来记录肺腑之言。/“聊”:姑且。句意:姑且顺
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可见,两处的“聊”含义相同。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梁元帝即位后,庾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错误,原文是说“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
答案第5页,共11页
即位,转右卫将军”。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后进”,后学之士:"模范”,模仿:“莫不”,“没有不
(2)“相埒”,相当;“自余”,其余;“逮”,比得上。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信多识旧章,为政简静,吏民安之“可知,是因为庾信懂得典章制度,为政简要清静,官
吏百姓都能安宁;
从“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可知,是因为高祖很喜好文学,庾信受到特殊
的恩宠礼遇。
参考译文: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父庾易,在齐国不应朝廷征聘。父亲庾肩吾,曾任梁国
散骑常侍、中书令。庾信自幼英杰出众,聪明机敏无与伦比。博览群书,特别通晓《春秋左
氏传》。庾信身高八尺,身材健壮,仪容举止恭顺,有超过常人之处。他从湘东国常侍起家,
转任安南府参军。当时庾肩吾担任梁国太子中庶子,主管文书。东海人徐摘任左卫率。徐摘
之子徐陵和庾信同时担任抄撰学士。父子均在东宫,出入宫禁之中,恩宠礼遇无人可比。庾
信、徐陵才华横溢,文风都是绮靡浮艳,因此世人称为徐庾体。当时的后学之士,争相模仿
他们的文章。每写成一篇文章,京师没有不传诵的。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
员郎。出任郢州别驾。随即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他的文章和言谈,被邺下之人广
为称道。回来后任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侯景作乱时,梁简文帝命令庾信率领宫中文武官员千余人,在朱雀航扎营。侯景赶到,
庾信率领众人先撤退。台城失陷后,庾信逃到江陵。梁元帝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任命
他为御史中丞。梁元帝继位后,庾信转任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衔,出使我朝。
适逢大军南征,就留在长安。平定江陵后,任命为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大
都督,随即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孝闵帝登基后,封为临清县子,食邑五百户,任司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升骡骑大
将军,晋爵义城县侯。不久又被任命为洛州刺史。庾信懂得旧时的不少典章制度,为政简要
清静,官吏百姓都能安宁。当时陈氏与朝廷互通友好,寄居他乡的南北人士,都允许回归故
里。陈氏就请求放还王褒、庾信等十余人,高祖只放还王克、殷不害等人,留住庾信、王褒
不放。不久被,征调为司宗中大夫。
答案第6页,共11页
世宗、高祖都很喜好文学,庾信受到特殊的恩宠礼遇。至于赵王、滕王等人,更是恳切
应酬,好比平民之间的交情。公卿们的墓碑墓志,大多拜托他撰写。当时只有王褒与庾信文
才相当,其余的文人,没有能比得上的。
庾信虽然官位高、名声大,但常有思乡之情。于是作《哀江南赋》以抒发自己的心意。
文章写道:“美妙的楚歌不是取乐的良方,清薄的鲁酒也失去了忘忧的作用。我只能追述往
事,作成此赋,姑且来记录肺腑之言。其中不乏有关自身的危苦之辞,但以悲哀国事为主。”
大象初年,庾信因病退职。开皇元年去世。隋文帝深切悼念他,追赠他原来官职,加封荆、
淮二州刺史衔。
15.D16.本诗善于化用典故,借鉴古人的话,化腐朽为神奇。颔联“皂白”出自葛洪《抱
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用“迷皂白''比喻当时社会污浊以致是非不
分;,,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戾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借青竹写进叔清高不俗的高
尚品格,抒发了诗人对进叔的敬佩之情。尾联"连夜发'’出自《唐诗纪事》记载,巧用武则天
令百花在冬天火速开放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倍加珍惜当下和朋友欢聚畅饮的美好时光,“连夜
发园花”突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意思对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J“寒食“削瓜”花,等表示时间节令的词语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在春天表明诗人与友人相会
在春天”说法错误,“寒食”“削瓜”是想象以后相别的场景,与此时的相会时间无关,”明朝游
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讲的是腊八节百花盛开的奇景,所以相会应
该是在冬天,不是春天。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意思是写文章时借鉴古人的话也可以达
到化腐朽为神奇般的效果。黄庭坚提倡文学的模仿和借鉴。
联系注释①,颔联“皂白”出自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不能明辨臧否,使皂白区分”(不
能明辨善恶,使黑白分明),颔联的“道上风埃迷皂白”,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黑暗腐朽,
善恶不分;联系注释②"湛清华''出自谢混《游西池》“景戾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在夕阳斜
照之下,飞鸟归巢,鸣叫着欢聚枝头;落日的余晖流洒在池面树梢,水含清光,树现秀色,
水清木华,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可知颔联的“堂前水竹湛清华”,运用了象征手法,借“堂
前水竹”的秀美风姿,赞颂了进叔超凡脱俗的品质。颔联的前后两句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
答案第7页,共11页
对进叔的崇敬之情。
尾联“端须连夜发园花”中“连夜发”出自《唐诗纪事》记载:武则天将去上苑赏花,去前作催
花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贵为皇帝,生活
极为豪奢,忽然异想天开,在冬天里想见到百花盛开的春日景象,于是火速传诏给春神知晓。
百花定要连夜齐放,不要等到晓风吹来方才开放。作者却赋予此典故以新意,写朋友间樽酒
相欢,光阴非常宝贵,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惜。
黄庭坚都能够真正的熔铸万物于一炉,引用古人的语句于自己的文字中,如一粒灵丹,有化
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17.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其商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戎马关山
北凭轩涕泗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洲""蔚'"'置
18.①日复一日②不辞辛劳③痛定思痛19.但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
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20.不能。原句是一组排比句,展现了张连印带
领村民植树造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具体可感,形象地表达了植
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形容栽树日子久、时间长,可用“日复一日日复一日:过了一天又一天;比
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②处,语境形容张连印寻求支持和帮助时不怕艰辛,可用“不辞辛劳”。不辞辛劳:不怕劳苦,
努力做事。
③处,语境指张连印在栽树受挫折之后进行反思,可用“痛定思痛痛定思痛:事后追思当
时所遭的痛苦,而更加伤心;表示受挫折后的教训。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费事”不合逻辑,语境是说改变生态环境比房前屋后栽几棵树要
难得多,改为“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
“指导科学,整体规划”搭配不当,并列短语之间,应该保持相同的句式结构,改为“科学指
导,整体规划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第8页,共11页
首先明确“不能”,然后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与改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画线句采用了”……招来了”的句式,三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结构。
张连印带领人民坚持植树绿化,终于收获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黄鹏鸟来
了,杜鹃来了,黄羊也来了”,通过写这些动物因为绿树成荫环境变好纷纷而来,具体可感,
形象地表达了植树造林取得成功的喜悦之情。
使用排比,从节奏、表达效果角度看,句式整齐一致,节奏感强,能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
地表达内心感受。
而改句“招来了黄鹏、杜鹃、狼和黄羊”采用单句句式,句式简单,内容直白,表达语意不够
丰富,不如原句表达效果好。
21.C22.①饭后适当散散步
②饭后不要马上散步
③如果饭后匆忙离开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我们”是泛指,指任何人。
A.“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
B.“我们”是说话者。
C.“我们”是泛指,指任何人。
D.“我们”指说话者。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前面“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知,这是在说饭后散步的益处,所以一直被视为良
好的健康生活习惯的应该就是饭后适当散步,可填“饭后适当散散步
②此处为照应句,与“如果饭后马上散步”构成对应;再结合本处提至「正确的做法是”“后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矿石交易合同范本
- 铸造技术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塑料并线管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速电风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固液混合流体阀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静电喷涂绿胶带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16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2025至2030年IC转换座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中国紫叶马氏榛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1《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
- 物理学科中的跨学科应用
- 专题07 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问题(复习讲义)(原卷版)-二轮要点归纳与典例解析
-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初三化学学情分析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共五套)
- TB10092-2017 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化工原理-第三章-过滤课件
- 2023年通辽市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 肠内营养考评标准终
- Mysql 8.0 OCP 1Z0-908 CN-total认证备考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