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史教学课件-第四章 意象派诗歌_第1页
20世纪外国文学史教学课件-第四章 意象派诗歌_第2页
20世纪外国文学史教学课件-第四章 意象派诗歌_第3页
20世纪外国文学史教学课件-第四章 意象派诗歌_第4页
20世纪外国文学史教学课件-第四章 意象派诗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板来自于第四章意象派诗歌模板来自于目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庞德•2模板来自于第一节概述•3一、现代主义诗歌的起点:意象派

1910年左右在英国伦敦出现的“意象派”或“意象主义运动”被视为第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是在反叛19世纪出现的浪漫主义、颓废主义和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08年英国批评家、诗人休姆在伦敦组织的一个名为“诗人俱乐部”的诗社。休姆√1908年,一心肩负着刷新现代诗歌和艺术的历史使命的美国诗人庞德来到伦敦,加入了休姆—弗林特团体。庞德后来声

称,1911年,在位于英国伦敦教堂路十号门前饰有绿色徽章的屋子里,诞生了

意象主义。庞德一、现代主义诗歌的起点:意象派

不过,作为现代主义潮流中最早的新诗运动,意象派的正式活动期并不长,从1914年第一部意象派诗选出版,标志着这一运动的开始,一直延续到1917年第四本意象派诗选出版。√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作为批评家的休姆为意象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弗林特记录下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庞德和美国女诗人艾米·罗威尔则分别是前后期的核心人物。√艾略特、劳伦斯、乔伊斯、威廉斯等著名诗人一度被纳入意象派中,他们曾写过一些典型的意象派诗歌,但各自又转向了艺术探索的其他方向。√相比之下,一直较为坚守意象派创作原则的诗人是英国诗人弗林特、弗莱契、福特,美国女诗人希尔达·杜丽特及其英国丈夫阿尔丁顿等。一、现代主义诗歌的起点:意象派

意象主义者倡导现代诗歌应使用坚挺、明晰、严谨的意象和硬朗、干燥的语言来传达情感,即绝对精确地呈现,不要冗词赘语。

意象派诗人们善于创造各种各样惊人的比喻,尤其是用暗喻表达瞬间的人生感悟。

他们希望意象语言并不会将某种情感强加于诗歌文本,而是由它自己显现出来这与浪漫主义强调“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审美趣味背道而驰,也为后期象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各种诗歌思潮的创新开辟了道路。二、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

1913年《诗刊》第6期发表了弗林特撰写的《意象主义》,正式宣布了意象派的三原则:1.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3.关于韵律: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美国意象派诗学思想研究二、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

在《意象派诗选》的序言中,庞德为意象派的写作又补充了三条新原则:(1)用普通的语言写诗,但遣词造句必须准确;(2)鼓励用自由诗的体裁;(3)完全自由地选择题材。在《诗刊》同期,还登载了庞德的《意象派诗人的几个“不”》1.不要用多余的字句和不能说明任何东西的形容词。2.不要用类似“宁静的朦胧国土”那种措辞。那样会使意象索然无味,使得抽象与具体混杂起来。3.避免抽象。不要用平庸的诗句去重复早已用优秀的散文写过的东西.二、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

以创造明确、简洁、直觉的意象为中心的诗学观决定了意象派的诗歌题材大多偏重细小平凡的事物,创作意境以瞬间感悟、闲情逸致为主,在寻常的事物中发现美。√

早在1914年,庞德就已经感到意象派视野太狭窄,不足以表现史诗意图和思想复杂的重大题材,加上与艾米·罗威尔意见不合,便退出了意象派,他甚至把意象派戏谑为“艾米主义”。√在庞德离去后,精明强干、富有的罗威尔成为意象派后期的重要领导人。罗威尔把意象派的三原则扩充为六条,前三条与庞德所列雷同,后三条是:•√呈现一个意象,精确地处理个别,而不是含混地处理一般√写出硬朗、清晰的诗,决不要模糊的或无边无际的诗√凝练是诗歌的灵魂新诗必须高度浓缩,不加修饰,以直接表现事物为中心。三、意象派优秀诗人:H.D.及其他

美国女诗人H.D.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里恒市。她容貌出众,才华横溢,青年时代与庞德和威廉斯结为好友。她曾与庞德一度

订婚,并随之来到伦敦定居,但最终却嫁给了英国诗人、小说家

兼批评家阿尔丁顿。·

《奥丽特》(Oread)翻腾吧,大海———翻腾起你尖尖的松针,把你巨大的松针倾泻在我们的岩石上,把你的绿扔在我们身上,用你池水似的杉覆盖我们。·《奥丽特》的诗题借用了希腊神话中山林守护女神的名字,暗示了诗歌的深奥主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叠加”、“意象并置”的艺术手法,即把一个概念(意象)叠加在另一个概念(意象)之上。这首诗把“森林”与“大海”两个意象叠加、平行并置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种具有高度含摄力的“复合体”。三、意象派优秀诗人:H.D.及其他

意象派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对具体的精确性、对题材选择的自由性、对把凝练作为诗歌的精华的坚持中”,找到“有限之物和无限之物的调和”。

意象派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短小精悍的诗歌形式只适合表现片断的、局部的、有限的人生,无法处理一个复杂的历史性的大问题,缺乏长篇的叙述、广阔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后期的庞德、艾略特、威廉斯等具有远见的诗人最终超越了意象派,转向了更为彻底的现代主义。他们把意象手法视为一种有用而必要的艺术技巧,并与内心独白、意识流、戏剧性场面等其他诗歌技巧融为一体。模板来自于第二节庞德•12一、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引领者

埃兹拉·庞德是从现代主义诗歌走向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承上启下的人物,是“英语自

由诗之父”和“中国诗的创造者”。

庞德在15岁时就立志要成为当代世界中熟悉和精通诗歌的第一人。他与英国文坛上颇为活跃的休姆、弗林特等诗人结识,一起投身于意象派诗歌运动。

从1924年离开巴黎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成为道格拉斯“社会信贷理论”的追随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庞德走上了反犹太主

义,成为纳粹主义的帮凶。

庞德具有一种无可置疑的发现天才的罕见能力。在伦敦和巴黎期间,他以极大的热情和仁慈的慷慨发掘和扶植文艺人才,是同时代许多伟大的英语作家的朋友和帮助者。二、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

作为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推动者,庞德试图打破传统英美浪漫主义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束缚,在空间和时间上解放诗歌的语言和想象力,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丰富性和诗歌强度冲击诗歌的内部边界。《合同》我跟你订个合同,惠特曼———长久以来我憎恨你。我走向你,一个顽固父亲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我的年龄已足够交朋友。是你砍倒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我们有着共同的树液和树根———让我们之间进行交易。二、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他认为诗人与其一辈子写长篇累牍的作品,不如描绘一个意象。《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此诗初稿长达30余行,两度删改后只剩下类似日本俳句的两行,寥寥几十个字,一个暗喻,就把诗人在地铁里对于“一张接一张的美丽脸孔”的强烈感觉传达出来。二、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

与中国古诗一样,日本俳句擅长融合两个相反或不协调的意象,强调视觉感官效果,以表达诗人对外部世界独特的直觉顿悟,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庞德为之痴迷不已,甚至把日本俳句的独特技巧引入英诗中。《普罗旺斯晨歌》有如苍白湿润的铃兰凉凉的花瓣拂晓时她躺在我身边。二、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

1917年之后,由于意象派沦落为一种任何诗人都可以借用的工具或初学者的文学技巧,庞德逐渐脱离出来,参与到先锋艺术家刘易斯倡导的“漩涡派”运动中,为其主编的杂志《风暴》摇旗呐喊。借用其中具有创造性的元素,庞德重新把“意象”扩展为“融合在一起的一连串思想或思想的漩涡,充满着活力”。他要求那些善于写作平淡和伤感性诗歌的诗人用有力的、有运动感的意象和节奏来创作,以充满动力的“漩涡”式的意象取代静态的图像式的意象。二、从“意象主义”到“漩涡主义”

虽然庞德在诗歌理论上颇有建树,但他认为创作比理论重要,因为文学的对象是人。他自己以身作则,认真探索古人或半古人的作品,悉心研究古今一切诗歌的形式和格律规则,在尝试了意象主义和旋涡主义运动等各种实验后,又致力于史诗性的长篇巨著的写作。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里程碑”的鸿篇巨制《诗章》写作时间从1904年一直延续到1972年,几乎贯穿了庞德的一生。它由120首诗组成,长达23000千行,内容庞杂,超越时空,结构繁复。它一反先前晦涩博奥的风格,显得清新简练,意象明朗。它大胆地切断了诗行与诗

行之间或诗节与诗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把现

代主义所倡导的破碎性、隐喻、并置、结构

上的省略与断续等艺术技巧发挥到极致。它

也充分证明了庞德战前所推崇的意象派、漩

涡派的一些手法可以用来创造史诗性的作品。三、东方情结与中国译诗庞德如此迷恋中国古诗,甚至拟以汉字的构造法建立一种新的诗格,即“表意法”,旨在把意象浇铸在视觉想象上,寻求诗中意与象的相应相合。中国古诗、汉字与意象派之间跨时空、跨东西的契合与交汇成为庞德创新的重要灵感。

自称为“粹学醇儒”的庞德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他改编并翻译了《诗经》、《论语》、《大学》等古典名著,在当时俨然是一位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国通”。

事实上,庞德发现中国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他走向现代主义的过程,古老的中国诗歌传统在庞德那里成为一种被复活的艺术源泉,注入现代主义诗歌的变革潮流中。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中国情结——从庞德诗歌看英美意象派的创作原则三、东方情结与中国译诗

1915年《华夏集》出版后,广受好评。它收入了庞德翻译的李白、陶渊明、汉乐府等中国古典诗19首。

虽然庞德只是在费诺罗萨的英译的基础上进行改译,但他善于领会中国古诗的精华,对汉语象形字、意象、含蓄、暗示、跳跃、浓缩、蒙太奇等艺术特征有独具匠心的把握。因此,与其说庞德翻译了中国古典诗,不如说是再创作。《刘彻》绸裙的窸窣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院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倚于重扁。望彼美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三、东方情结与中国译诗

《华夏集》被公认为庞德最成功、最富有创造性的诗篇,为英语读者开拓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诗风。庞德深信中国诗歌能为西方新诗提供伟大的价值和实用性的品格。而绝大多数美国现代作家正是通过阅读《华夏集》而接受了中国诗歌的影响。艾略特:“我对此(指《华夏集》的译文忠实性)感到怀疑:我预计三百年后……(它)会被(公正地)称为‘20世纪诗歌的出色样板’而非‘译作’。每一代人都必须有他们自己的翻译。”叶维廉:“庞德切入中文原诗作者的精妙之处,具有明察秋毫的洞见。”三、东方情结与中国译诗

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日诗歌、东方文明传统介绍给西方,为西方提供了一个在语言、意象、思维方式等方面完全不同的文化他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赛义德:东方主义的思维范式,即将东方(中国)视为与自我疏离的“他者”,将各种与西方相对立的观念或理想“投射”给东方(中国),从而营造出一种想象中的“东方”(中国)形象,它与东方(中国)的本来面目没有必然的联系。思考:庞德笔下的中国形象是否也是这样的例子?三、东方情结与中国译诗

在很大程度上,以庞德为主导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所推动的“中国热”极大地促进了20世纪美国后现代主义诗人们的诗歌变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中国热”中,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运动如火如荼。√如斯奈德的寒山译诗《砌石与寒山》,掀起了诗歌界的“寒山热”;√“垮掉的一代”之父、旧金山文艺复兴的发起人肯尼斯·雷克斯罗思的译文集《汉诗100首》、《兰舟:中国女诗人诗选》,引发了“垮掉的一代”、深度意象派不断地追寻东方他者、中国韵味和道禅境界。三、东方情结与中国译诗

正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