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镇化发展与粮食安全
1关于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粮食是与国家计划相结合的重要战略资本,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源。我国历来重视粮食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将此政策作为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并不断使之加强。省域粮食供需平衡是地方政府关心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将新型城镇化战略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引发了人们关于城镇化加速对粮食安全影响的热议:一方面,城镇化发展将可能由于农村劳动力和耕地的减少,对粮食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城镇化加速带来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扩大,使得粮食生产效率提高。此外,黄季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城镇化和粮食安全关系微弱,耕地减少是由于国家退耕还林,而不是因为城镇化和工业占地。学界对于二者关系的争论成为本文选题的依据。关于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除上述观点之外,学者们认为,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得以积极稳妥推进的基础,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是城镇化发展不均衡而不是城镇化率高低。城镇化发展这把双刃剑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从长期看前者对后者没有负面影响,但是短期内前者对后者具有强约束特征,因此要构建城镇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关于对粮食安全的评价方法方面,陈静彬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粮食安全进行了预警研究;曹宝明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谢小兵等使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了评价,得出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的结论。在城镇化进程测度方面,学者们采用熵权法、VAR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等从人口、土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测量。综上所述,学者们针对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的研究(尤其是定性方面)较为详尽,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在定量研究方面还略显不足。首先,没有考虑到城镇化多重含义,仅以单一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分析二者的关系;其次,关于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程度的分析较为缺乏;第三,现有研究大都是对全国层面的考察,而没有研究省域层面。本文拟从多角度考量城镇化的内涵,选取江苏省为例,深入分析城镇化对省域粮食安全的影响,以期对江苏省以及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战略有所裨益。2分析省级食品安全与城市化的关系2.1省域粮食安全的内涵目前对粮食安全较为权威的解释,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简称FAO)1996年对粮食安全的第三次诠释:“只有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膳食需要和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该定义将粮食安全从数量安全拓展到健康和营养领域。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于国家抵御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局限下粮食供给及消费的能力。在实践中,我国采取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使得各地区行政首长对粮食安全格外重视。省域粮食安全与国家粮食安全不同,是一个区域性概念。省域粮食安全是比国家粮食安全更低一个层次,范围更小的粮食安全。省级粮食安全是国家内部以不同省级地区为主体,以一省的行政区域为范围,以满足本区域内的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的基本平衡为目标的粮食安全,它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组成部分。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存在十分明显的区域和省际差异,农业自然资源、粮食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粮食安全水平没有统一标准,所以不同地区的省域粮食安全的定义和内涵不尽相同。尽管如此,地方粮食安全的判断标准,往往是通过粮食自给率1)来衡量。一般而言,能达到95%以上的粮食自给,就认为该地区是安全的。一旦有所不足,该地区则通过增加粮食生产、粮食外省调入、粮食进口等多种方式进行补足。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地区,是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江苏省人均耕地不足0.067hm2(1亩),养活了近7800万的人口,同时为国家贡献了约100万t的粮食2)。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粮食产销不平衡整体状况相似的是,江苏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欠发达,属于粮食主产区,而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已呈现典型的粮食主销区特征,全省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江苏省以现代农业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政策对确保江苏粮食生产具有积极意义,2011年江苏省高效农业面积超200万hm2,占耕地面积4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2%,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2.2粮食供需结构变化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首先使用Urbanization一词,自此城镇化概念风行全世界并于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社会生产力不断地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人口集中是城镇化的最本质特征,因此常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标准,但城镇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产业、资本和市场集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一般而言,城镇化通过以下几条路径影响着粮食安全:(1)劳动力分布变化引起粮食供求结构变化。由于资本、技术不断向城镇聚集,劳动力分布随之发生根本改变:农民逐渐放弃农业生产转而投入到城镇经济建设中。在粮食生产方面,由于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可能导致粮食减产或是由此可能带来的土地规模经营所引起的粮食生产效率增加3);在粮食消费方面,农村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其消费特征发生变化1),从而导致全社会粮食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层次提高,城镇居民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消费,使得农民种粮无利可图,使其改变种植结构而致使粮食减产。因此,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必然通过粮食供求结构的不断改变影响着粮食安全;(2)可耕地变化影响粮食生产。城镇化势必带来城镇土地扩张,农村土地减少。这种土地属性的改变,将可能直接引起可耕地面积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3)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生产政策不同。对于积极实施工业化以快速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工业化初期,往往是通过牺牲农业以积累资本优先发展工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中后期,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得“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可能,促进了包括农业在内的产业向现代产业迈进。2004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粮食直补,这正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始。因此,单纯从人口角度考量城镇化进程是不全面的,在确立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城镇化指标时不仅要考虑人口城镇化,还应考虑土地用途、经济发展、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就江苏省而言,按照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数的公式,根据历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江苏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从2001年的43%增长到2012年63%,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1979年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的时间模型,江苏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处于城镇化发展加速阶段,这一阶段的城镇化率不断接近70%,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成为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具体而言,“苏南模式”所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使得江苏省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元结构”更为突出: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向农村工业部门聚集,成为城乡“二元结构”之外的“第三元”。农村同时向城镇和农村工业部门提供粮食、劳动力和原材料,加深了粮食供需缺口。与此同时,江苏省城镇化的“集聚-扩散”效应逐渐体现出来:集聚效应表现为新兴工业园区大多集中建在城乡结合区域,共享电力、水源和交通运输等各种基础设施,同时避免工业污染的离散分布,方便监管与治理;扩散效应表现为新兴工业、产业园区带动了城镇周边以及农村地区的发展,将“小城镇”优势逐步扩散为“都市圈”,便于粮食生产的集中和粮食流通现代化的推进。从现实来看,苏州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飞速发展的经济实体为顺利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奠定了基础,在利用现代化的流通手段实现粮食安全方面走在了江苏前列。2.3解决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措施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中,粮食安全既是条件又是代价。目前没有学者建立起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学者们从经济、社会、人口、生活、空间、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科技等多方面展开了城镇化研究。由于,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产、贸易、消费、收入、城镇化、工业化等多个方面,这与城镇化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本文借鉴上述研究成果,并结合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影响的分析,选取现有城镇化指标体系中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指标,认为城镇人口快速增长扩大了对粮食数量的需求,耕地面积的减少对粮食总产量增长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密切相关,消费习惯的改变对粮食需求结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人口、土地、经济、消费4个方面的城镇化作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并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每个二级指标的与城镇化率的属性关系分别以“+”和“-”表示(详见表1)。3城市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模型3.1粮食安全指标城镇化发展状况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模型为:式中ε为残差项;Y为被解释变量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一般认为当某地区粮食消费量达到400kg/(人⋅年)即为安全水平,该数值越高则粮食安全状况越好,因此本文选取人均粮食占有量作为衡量粮食安全的指标;Xm为影响粮食安全的指标,如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消费城镇化等各项指标;α1为方程的常数项;βm为方程系数。3.2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1-2012年《江苏统计年鉴》。选取该区间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1)统计指标的连续性。城市征用土地面积、肉禽蛋奶消费总量等指标从2001年开始有统计数据;(2)城镇化加速发展期。2001年之后,我国重视并大力发展城镇化,城镇化内容先后被写入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3)粮食生产的变化情况。从粮食生产来看,我国从1998-2003年间出现粮食连年减产情况,而从2004年起出现粮食连续增产。选取2001-2012年作为研究区间,恰好涵盖了粮食生产变化的拐点,能够更加清晰地对比前后变化。3.3城镇化进程对指标的回归分析表2是各变量的统计特征,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M1、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M2和城镇家庭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X1均换算成以2001年为基期的可比数据。表2中,代表粮食安全的人均粮食占有量Y均值为401.00kg/人,实现年均100%的粮食自给率,2001-2012年间,仅2003年为最低值334.40kg/人,自给率仅为83.60%,其余各年均达到95%以上。从2006年开始,呈现较为平稳的波动趋势。城镇化指标体系中的大部分指标,呈现平稳波动的趋势,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M1、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M2和人均消费性支出X1指标的标准差和波动率都较大,说明随着经济飞速增长和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土地城镇化指标中耕地面积L2波动幅度最小,但城市征用土地面积L1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L3指标波动则较大,这说明城镇化过程中除基本耕地外,土地用途发生较大变化。由于本文选取的城镇化二级指标为12个,而研究时段为12年,因此不能直接将12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与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行回归分析,需要采用降维的方法来处理。通过对12个二级指标的分析发现,城镇化各指标逐年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小,使用熵权法1)处理能达到较好的降维的效果。本文利用Matlab软件采取熵权法分别计算12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再根据此计算上级指标的权重(结果详见表3所示),以此达到降维的作用,同时又不忽略任何一个指标对于城镇化体系衡量时的贡献。在利用熵权法计算二级指标的权重之前,根据评价指标的不同性质,采取极差正规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正向化处理。从熵权法的赋权结果可以看出,对城镇化进程影响因素依次为:消费城镇化(28.41%)、经济城镇化(25.43%)、土地城镇化(23.80%)和人口城镇化(22.36%),这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因素变化应受到重视,而人口城镇化比重最小,则说明了多元城镇化指标的合理性。同时还应该看到,4个指标权重尽管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说明城镇化的平衡发展需要人口、土地、经济和消费的共同促进。4江苏人口数量和粮食排放量的年际变化根据表3的权重得到P,L,M,X表达式:将式(2)带入式(1),使用Eviews7.0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得到如表4的回归方程。本文先对人口城镇化P、土地城镇化L、经济城镇化M、消费城镇化X与人均粮食占有量Y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中的方程1),发现经济城镇化和消费城镇化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并且从D.W.统计量的值处在区间[2,4]之间,可以认为该回归方程存在序列负相关,因此对序列进行Q统计量和LM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存在一阶序列相关,因此进行序列相关性的修正后,得到表4中方程2,发现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能较好地被人口、土地、经济、消费的城镇化水平解释,并且所有解释变量都至少在5%的水平下显著。从影响方向来看,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促进作用,而土地城镇化与消费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负面作用;从影响程度来看,土地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最大,即土地城镇化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减少4.63个单位。为进一步说明城镇化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本文将人均粮食占有量Y和城镇化发展水平UR在图1中表示出来。其中UR是按照熵权法计算的综合指标,令得分最低的2001年的城镇化水平得分为0,2012年的城镇化水平得分为1。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城镇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而粮食安全水平在2004年之前呈现短暂下跌,在2004年之后出现小幅波动性的上升态势。为进一步阐述2004年前后江苏粮食安全水平变化的原因,本文对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01年的400.80kg/人减少到最低点2003年的334.40kg/人,其中由于粮食总产量减少对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的贡献率为96.47%,人口增长引起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仅为3.53%。2001-2003年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4.65%和粮食单产减少11.88%,2003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7.28%,是2001-2012年间的最高值。除去自然灾害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减少是引起粮食减产的直接原因。与城镇化指标相对应的是,“城市征用土地面积”在2001-2003年间从136.24km2上涨到310.60km2,增加1.28倍,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土地属性变化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粮食总产量以年均3.61%的速度上涨,而人口数量以7.55‰的速度上升,使得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江苏粮食总产量出现爆发式上涨,比2003年增加产量357.21万t,上涨了14.45%。这正是国家实行免除农业税和种粮补贴之后发生的,尤其体现在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一年增长2.47%,单产增加11.69%,自此之后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均保持较为平稳的波动式上升态势。“城市征用土地面积”指标不再大幅度增加而是有所平稳,耕地面积的减少也趋于缓和,土地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逐步降低。伴随着中央一号文件中惠农政策的不断推进,对于农地、农业的重视,粮食种植得到基本保障,加上江苏地处长三角经济地带,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城镇化水平提高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明显,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发展方式带来积极影响,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以及适时农业政策的推行,对于江苏而言,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尽管对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粮食生产促进效应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对全省粮食生产恢复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实证分析回答了前文提出的问题:(1)土地依然是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耕地面积的减少、城市绿化用地和商业用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粮食生产。(2)经济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江苏省内生产总值2012年较2001年增加5.31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4.02倍,而这两者占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权重分别为8.22%和8.44%,对城镇化具有较大的影响。经济城镇化促进了农业发展,从作物单产的显著提高、粮食品种的改良、播种面积增加等方面都可以很好地看出,科技进步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效地减少了由于城镇建设占用耕地所带来的粮食安全隐患,同时新农村政策的推行,也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为保障地方经济、扩大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这也是江苏是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写照。(3)消费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虽然从表2中显示的消费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衡量过程中所占的权重最高,但从分析结论来看,消费城镇化对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并不大。(4)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货物运输协议条款详解与保险责任规定版B版
- 2024年酒店宴会厅企业订餐服务协议范本大全3篇
- 2024年赣州影视制作合作合同
- 2024年绿色养殖场区租赁与环保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财产分割合同模板
- 2024年矿山环境保护合同
- 2024年社区足球场地租赁协议3篇
- 2024年艺术文化贷款协议3篇
- 2024年融资担保借款三方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绿色建筑投资借款合同范本6篇
- 物业管理服务人员配备及岗位职责
- 郑州2024年河南郑州市惠济区事业单位8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深静脉血栓的手术预防
- 【9道期末】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
- 腹腔镜全胃切除手术配合
- 2024-203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前景调研及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 酒店员工人事制度培训
- 202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医美整形退款协议书范本下载
- 国培培训成果汇报
- 北师大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按课设计共23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