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是最重要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的两种意义及其实现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_第1页
公正是最重要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的两种意义及其实现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_第2页
公正是最重要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的两种意义及其实现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_第3页
公正是最重要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的两种意义及其实现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正是最重要的德性亚里士多德公正的两种意义及其实现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

一、公正作为公正的具体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公平导致了不公平。他认为,有两种“不平等”的东西。相应地,“更公正的东西是正直的和平等的东西”(第1129a,34,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守法意义上的公正被称作“总体的公正”,平等意义上的公正被称作“具体的公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不但保证政治共同体的利益,而且要求人们做出勇敢者的行为,节制者的行为和温和者的行为,“法律要求我们实行所有德性,禁止我们实行任何恶。”(1130b,23)所以,守法的公正是交往行为中总体的德性,它是完全的总体意义上的公正。另一方面,“不平等的都是违法的,但违法的并不都是不平等的”(1130b,12)可以推论,平等的都是法律要求的但法律要求的并不都是平等的,所以,平等的公正也是守法公正的一部分,是相对于总体公正来说的具体公正。虽然守法被视为总体意义上的公正,但公正的真正含义却是平等,法律只是达到公正的形式化规范化要求,遵守法律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平等。因为,一方面,法律就是为了维护政治共同体的利益而产生,而共同体利益的实现又源于共同体内部成员利益的“平等”而形成的良好稳定的秩序。另一方面,虽然法律要求人们做各种优良德性的事情诸如勇敢、节制、温和等,但守法公正的这一部分并不构成“公正”的实质内容,它甚至不是一种独立的德性而只是对其他德性的一种影响。而且亚里士多德只把具体意义的公正即平等作为研究对象,“我们所要研究的乃是作为德性的一个部分的公正。”(1130a,14)这也说明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平等”才是公正的实质内容,才是公正中值得研究的部分。对于公正,亚里士多德说到:“……不公正关涉的是荣誉、钱财、安全或任何——如果能有一个适当的术语的话——能涵盖这三者的事物”,(1130b,3)可见,“平等”的基本含义是一个人在荣誉、钱财、安全等善的事物上得其应所得。这种意义上的公正是一种外在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公正是一种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德性是人灵魂的一种状态,是灵魂在其实现活动中具有的一种品质。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划分是对人的灵魂特定结构的标识,“德性的区分也是同灵魂的划分相应的”,(1103a,4)而且亚里士多德还把快乐和痛苦作为灵魂品质的表征,“道德德性与快乐和痛苦相关。”(1104b,10)这表明伦理德性是一种精神性的体验,一种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正是指一种品质,“这种品质使一个人倾向于做正确的事情,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1129a,7)当公正作为一种伦理德性一种灵魂状态,其实现是“成为公正的人”。所以,亚里士多德是在两种意义上谈论公正:一是作为外在价值目标、理想状态的公正,一是作为一种内在灵魂品质、伦理德性的公正。这两种意义的公正各有其内含及其实现过程。二、裁决的结果:法律的道德基础的确立作为价值目标的公正的实质内容是“平等”,亚里士多德认为平等的实现有两种:一是分配公正,一是矫正公正。分配公正是指社会的财富、权力及其他可在个人间进行分配的东西,根据享有者本身价值之比进行比例分配而达到一种比例平等。在分配公正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不平等的,如在能力,贡献,德性等方面,每个人应得之物应与他们自身价值成正比。例如,某两个人本身价值之比为1:2,那么他们应得之物的比例应该是1:2。这被称为几何平等。所以,分配公正在于成比例而不公正在于违反比例。矫正公正是对“私人交易”中不公正的一种矫正,使之恢复公正。对于这里的“不公正”,虽然亚里士多德说是出于意愿和违反意愿的私人交易中的不公正,但实际表述中,亚里士多德只是把这种不公正界定为违反意愿的私人交易状态,所以矫正公正只是对违反意愿的私人交易中的不公正的矫正。并且由于这种不公正是指交易中一方有得一方有失,无论其数量上相差多少,所以矫正公正实现的是一种算术平等即把交易双方看成平等的,“使交易之后所得相等于交易前所具有的。”(1132b,20)也就是使违反意愿的私人交易中的方恢复到交易前的状态。分配公正和矫正公正作为具体公正,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由法律来保障其实现。在分配公正中,分配的主体是城邦的制度法规,由它做出以何为标准进行分配以及分配什么的规定。在矫正公正中,平等的保证者是代表法律的法官。“法官要的是平等。”(1132a,25)“去找法官也就是去找公正。”(1132a,20)亚里士多德把法律作为实现公正的主要途径,这预设了法律本身有其合法性的道德基础为前提。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立法者是站在“中间”的位置。从“中间”的立场制定法律,这样的法律“都是促进所有的人,或那些出身高贵、由于有德性而最能治理的人,或那些在其他某个方面最有能力的人的共同利益的。”(1129b,15-17)也就是说,法律体现了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城邦的整体秩序。因此,法律成为城邦公正的代表,成为判定公正与否的尺度,“所有的合法行为就在某种意义上是公正的。”(1129b,12)于是,亚里士多德把守法叫做总体的公正,但法规作为一种人为制定的形式化规范,受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其局限性,而公正的实质内容“平等”却是一种价值目标,两者并不必然全等,在严格意义上,守法并不必然通向公正,公正并不必然只由法律来保证,对公正实现的保证需要另外的手段。所以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法律之外的公正即公道,公道“不属于法律的公正,而是对法律公正的一种纠正。”(1137b,12)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一般的陈述,而“人的行为的内容是无法精确地说明的。”(1137b,19)所以在法律条例的的一般性陈述之外总有例外,有法律无法纠正的不公正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公正要依靠“公道”来保证。但对于公道,亚里士多德并未表述清楚,只是说“公正和公道是一回事,两者都是善,公道更好些。”(1137b,10-11)未说明公道以何为标准、以谁为执行者、怎样保证公正的实现。由于公道在法律之外,它可能是诉诸于个人道德直觉判断的私人行动。总之,公正的实质性内容是平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平等分为比例平等和算术平等,它们都主要由法律来保证,但由于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和人行为本身的复杂性,法律不能保证所有的公正,例外的情况由公道来保证。三、公正德性的实现以“自然”和“法律”的关系为前提公正作为一种品质的实现就是成为一个公正的人即公正“这种品质使一个人倾向于做正确的事情,使他做事公正,并愿意做公正的事。”(1129a,6-7)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是通过习惯养成,所以作为一种具体伦理德性的“公正”是在长期作公正的事情中形成习惯的结果,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1130b,1-2)这说明公正行为是获得公正品质的必要条件,公正的品质由人的现实活动的性质来决定的。既然公正的品质是由长期做公正的事而获得,如何判定做出的行为是公正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有两种来源,一是出于自然,一是出于人们的主观约定和法律。“自然和法律把一件事规定为不公正的,如果有人做了这件事,它就是不公正行为……公正行为的情形也是这样。”(1135a,9-12)所以“自然”和“法律”是判定行为是否公正的标准。法律作为行为公正与否的判定标准是容易理解的,但亚里士多德并未对“自然”及“自然”与法律约定的关系做清楚详细的论述。这种“自然”的公正可能是人生而具有的平等意识,甚至最初表现为一种复仇意识,或者是事物本然如此的客观属性或状态,而主观约定和法律的公正可能以“自然”公正的一部分作为其客观基础,“自然”公正在法律和主观约定的公正中得到一定程度和特定形式的反映。鉴于亚里士多德对法律之于公正重要性的强调,人们做公正行为的依据主要还是法律与习俗约定。长期做公正的行为是“公正”作为一种伦理德性的实现即“成为公正的人”的主要途径,但“公正”的实现却不仅仅做公正的行为,还要求行为者出于意愿和主动选择,也就是说,行公正者在行动时处于特定心理状态才能说他们本人是公正的,“出于选择而行公正的人是一个公正的人”。(1136a,4)并且只有行为者出于意愿和主动选择时,其行为才是真正公正的,否则只是表象上的或“偶性”上的公正。可见,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外在行为和内在动机的统一,公正行为是公正德性的表现,公正德性是公正行为得以成立的依据,一个人只有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成为真正具有公正德性的人。“公正”作为一种具体的伦理德性的实现,其载体是城邦公民。而在“公正”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的实现中,无论是分配公正还是矫正公正,其保证者都是法律或者法官,城邦公民似乎不是作为公正实现的主体。而事实上,法律与法官只是起到了事后惩罚与恢复的作用,这对于达到“平等”目标、维持城邦秩序显然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公民才是实际城邦生活的主体,因此,“成为公正的人”也就是,使城邦公民成为实施公正行为的主体才是实现公正的主要保证。在这个意义上,“公正”作为一种伦理德性的实现与“公正”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的实现找到了结合点:“成为公正的人”不仅是为了个人德性的完善,更是服务于“公正”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的实现,以此来保证城邦秩序的和谐与稳定,从而达到城邦保存与发展的目的。这种理解也与亚里士多德时代以城邦整体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相一致。最后,在“公正”的两种意义的实现中,法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行为公正与否的主要判定标准,也是公正实现的主要保证者。这种对法律的推崇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中得到某些解释。他把灵魂分为两部分:无逻各斯部分即非理性与逻各斯部分即理性。非理性部分是人和动植物共有的,而理性部分较为高等和优越,是人所特有的且区别于动植物的根本原因。人要做有德性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