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别康桥》同步练习(文字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荇(xìng)长篙(hāo)漫溯(sù)B.笙箫(shēng)
撑开(chēng)
哀怨(āi)C.寂寥(jì)
彷徨(páng)
彳亍(cì)D.凄婉(wǎn)
斑斓(lǎn)
笙箫(xiāo)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题目。(一)再别康桥
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对《再别康桥》前两节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①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②“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二、情景默写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演员张颂文凭其顽强的毅力,在表演艺术上执着追求,最终在《狂飙》中赢得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2)苏洵《六国论》在概括六国赂秦而亡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引申,指出了六国可以改写命运的另一条道路,即“,”,进而合力攻秦。(3)“荇”这种植物在古诗文中常用来表情达意,如“,”。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也写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词句是:“,。”(2)《雨巷》中丁香姑娘走过坍塌破败的墙,走出了雨巷,从而引发诗人无尽的惆怅的句子是:“,。”(3)《再别康桥》中用拟人手法描写康河里的水草,来表达自己对康河的留恋和依依不舍的诗句是:“,。”三、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就戏曲自身而言,以下三个方面对营造健康戏曲生态尤为重要。一是持续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戏曲终究要靠优秀作品赢得观众、实现价值。戏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心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用心用情用功创作出能与伟大时代相匹配的精品力作。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加工整理传统戏____①___,京剧、昆曲、地方戏美美与共,共同造就戏曲百花园___②____的生动局面。二是加快人才梯队建设。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人才是戏曲事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建立一支编、导、演、音、美门类齐全的创作表演人才队伍和现代管理人才队伍,是戏曲发展的____③___。其中要高度重视剧本创作人才培养,剧本乃一剧之本,是排演好作品的基础,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能枝荣。三是要构建科学精准、公平公正的戏曲评价体系。理论评论和评奖评优科学、公正,有助于营造健康戏曲生态,促进戏曲创作不断精进;反之则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挫伤创作积极性,对戏曲事业造成伤害。因此,我们要放长眼光、花大力气,把戏曲评价体系建设好、维护好。5.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形式上来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B.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C.《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思想。D.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6.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固态细柱状蜡烛大约出现在东汉末期,稀少昂贵,属豪奢之物,因此当时“烛”并未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直到唐宋,①,诗歌中才出现了大量有关“烛”的描写,其中“烛影摇红”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型场景,烘托良宵热烈喜庆的氛围。《红烛》既继承了古典诗词中“红烛”热烈的情感象征,②,闻一多先生在诗中坦露矛盾、痛苦和挣扎的出心世界,使“红烛”这一意象不再拘泥于个体的欢喜与小情小爱,而升华至“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牺牲精神。如果说闻一多诗歌的爱国思想承自屈原,那么他注重对诗歌语言反复锤炼的写诗态度,③。比如《二月庐漫记》中就有读杜的心得,留美时书架上、桌上、床上摆放的都是杜甫和陆游的诗集,在《唐诗杂论》中更是赞美杜甫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
②
③8.余光中说:“古典的影响是继承,但必须夺胎换骨。”譬如闻一多的“红烛”,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B.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C.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镜中》)D.千竿竹子/拥挤着立在一方田里,/碧青的,鲜绿的,——/这是生命的光,/青春的吻所留的润泽呀(刘延陵《竹》)四、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受西方浪漫派和唯美派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他极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达到相当的高度。作为他的重要代表作,《再别康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审美精神,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极具审美价值。《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抒情名作。徐志摩早年游学英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很深,初步形成了唯美主义的价值趋向;但后期回国后,国家的贫穷落后,社会的腐败黑暗,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现实的刺激,心理的失落乃致失衡使他的思想常处于失望、伤感、哀怨的状态,他的这一心灵轨迹,反映在诗歌创作里,就是大量的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他更多地把笔触伸向自然和人生,凭藉自然美景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情怀,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忧郁烦闷,作为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自然地打上了这种种的烙印。但尽管如此,和其他一些作品如《落叶小唱》相比,《再别康桥》仍不失为一首自然健康、明朗清新、委婉含蓄、起伏有致、音律和谐、手法新颖、脍炙人口的好诗,极具审美价值。茅盾先生曾经说徐志摩诗的全部思想内容就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徊”。《再别康桥》审美意蕴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其对于性灵的抒写和表现。徐志摩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流出来的真纯的思想”。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康桥是徐志摩心灵最重要的精神驿站。水乳交融、美妙深邃的意境美是《再别康桥》审美内蕴的第二个重要方面。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这首诗中,徐志摩对意境的领悟和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已臻化境。云彩、金柳、艳彩、青荇、水草、彩虹、幽梦、长篇、笙箫,这些丝毫不相关的景物,经诗人妙手穿联,犹如珠玉一般熠熠生辉。康河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思融为了一体。徐志摩以一种最为得体的诗歌话语熔炼出了一种最为优美的意境。炉火纯青、行云流水的优美技巧是《再别康桥》审美内蕴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他刻意追求并力图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创立了一种温柔清新、明丽晓畅的诗风。对此,陈梦家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他说:“志摩的诗是温柔的,多情的,自由奔放的。”《再别康桥》比较全面地体现出了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点,体现出了形式美、音乐美和绘画美。全诗语言洗炼,清新优美,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极富流动感,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使得全诗生动有致,客观景物人格化、主体化,无形之中增添了诗歌迷人的魅力。摘编自张再良《<再别康桥>审美意蕴探析》,“改革与探索”)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其后期代表作《再别康桥》极具审美价值。B.《再别康桥》语言洗炼,清新优美,明白晓畅,优美的语言和朦胧的画面构成幽美的意境。C.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的关于理想、人生和爱情的玄想,与其当时的心灵轨迹相关。D.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徐志摩提出并追求“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主张。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再别康桥》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的观点。B.文章将《落叶小唱》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旨在证明前者不够委婉含蓄。C.文章第四段引用王国维的观点,证明《再别康桥》极具美妙深邃的意境美。D.文章论证脉络清晰,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总论点,各分论点之间构成并列关系。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作品中的唯美主义价值倾向与其早年游学英美和接受相关的思想有关。B.从徐志摩作品中可知,其所推崇的“性灵”,是指生命里所流出来的真纯的思想。C.透过《再别康桥》水草、金柳这些被人格化的景物,可感知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依恋。D.茅盾和陈梦家两人都从修辞角度对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点进行了高度评价。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者,贯道之器也”,出自唐代李汉所作《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他的诗文,由其学生李汉编纂成《昌黎先生集》。李汉在序中评价韩愈的功绩成就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以贯道”的命题。这里的“文”指文学作品的文辞、文采等形式,“道”指思想、道理,“贯”可以理解为贯穿、连接、宣扬、显示。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秉持这一理念,以他们笔底“载道”的诗文,书写着心志和情感,描绘着现实和人生。三国时曹丕在《典论》中说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什么把文章提到如此高度?就是因为文艺作品不仅塑造着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周易》里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体现,以文教化,文以化人,是要通过精神的力量、教化的功能、春风化雨的形式来润泽人心,令人向美向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千多年前,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就鲜明表达了文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唐代文坛,一度存在文表华艳、文学浮夸的现象,文学作品讲求形式、言辞华丽、软弱无力、内容空洞,甚至有的公文都是如此。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出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掀起了一场文体改革的运动,史称“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抛弃骈文形式,注重质朴语言的表达和文章内容的沉淀。韩愈的散文,如《师说》《马说》《进学解》等,无不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切中时弊,意义深远,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化先贤以此为价值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赓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摘编自田心《文者,贯道之器也》)材料二:中国现代散文一方面写作队伍空前庞大,另一方面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在此,我们要认真思考散文的振兴之道。当代散文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重现中华散文的古典美。中国古代散文从上古延续到晚清,是一座内涵丰富、数量庞大的文化宝库。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奠定了中国散文古典美的基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代很多散文名篇,能流传千载,首要在于为文者有真情实感。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作品无不是以情动人的散文精品。莫言曾说:“关于散文的写法,说法很多,如果让我说,那就是一个‘真’字,真心真情真感觉。有真乃大,有真乃美。”然而,现在很多散文没有感情。一些作家愿意炫技,但就是羞于谈“情”说“爱”。散文相对于其他文学门类,距离作者的本心最近,是人生境界的展示,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与审美情趣的呈现,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潜心追求。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有真情实感,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散文。有两点应注意:其一,这种感情应该是健康积极的;其二,感情的表达,一定要内敛、节制、含蕴、引而不发,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散文须有识,就是散文要有责任担当,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中国散文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文以载道”乃散文之本。可以说,中国散文形成之初,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是自觉承担了较重大的社会责任。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国语》中的文章,讨论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概括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散文要有开阔的胸怀、卓越的见识。作家对社会、对人类、对一切事物要有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如果一个作家没有明晰的、积极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会有思想的力量,而没有思想的散文是速朽的。散文有学,指的是有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散文被称作“美文”,应该是美的,这种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语言美是散文美的重要标志。古代文人特别重视语言,古典诗词和散文都有炼字的传统,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人反对雕琢更字,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过度的雕章琢句甚至以词寓意,当然是要反对的。但是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必须重视语言。散文的语言应该是美的。但这种美不是堆砌华丽的词藻,而是通过语言的有效运用营造出美的意境。同时散文的语言又要明白晓畅。韩愈说过:“文从字顺各识职。”现在不少散文的语言,要不苍白无味,要不雍容华丽,要不佶屈聱牙。我们挺倡有难度的散文写作,这种“难度”体现为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但绝不要制造“有难度的阅读”。散文写作,光有漂亮的外衣还不行,还要有内在的品质。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篇散文,如果没有文化底蕴,就算写得再好,也是苍白空洞的。当今散文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有文化底蕴。很多作品,技巧娴熟,表达细腻,但缺少思想底蕴。我们需要一批有学者底蕴的作家,来改变目前散文创作中“善于表达却无可表达”的窘境。(摘编自徐可《呼唤散文的古典美》)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典论》和《周易》的说法,证明了文艺作品对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B.“文以贯道”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是用以表现思想内容的,这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C.秉承“文以载道”的传统,在散文创作中融入积极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古代许多散文家的自觉。D.散文的语言既要精心锤炼,营造美的意境,又要明白晓畅;但不应过度雕琢甚至以词害意。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的作品都是“文以贯道”的典范,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就曾大赞韩愈这一成就。B.因为散文更能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要更好地了解作家,就必须阅读其散文作品。C.散文的情感表达贵在内敛、节制、含蕴,因而性格内向的作家更容易创作出优秀作品。D.作家应努力丰厚“学”“识”,创作有生活深度、思想高度和精神力度且文质兼美的文章。14.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
)A.杜甫《蜀相》中对诸葛亮的赞颂以及感时忧国的情怀、以身许国的抱负。B.鲁迅《阿Q正传》暴露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民族众生的“病苦”。C.徐志摩《再别康桥》表达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体现新月派“三美”的主张。D.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由种树之术讲到做官治民之术,批评当时弊政。1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证思路。16.新时代弘扬“文以载道”这一传统创作理念,有哪些现实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②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③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④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闻一多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之外,还要有“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新月派诗人也用了很大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⑤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材料二:《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诗人的志向得以一步步抒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闻一多在其诗学理论中就倡导诗歌的“建筑美”,注重部分间的和睦关系。《红烛》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一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二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三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四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五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第六节、第七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八节)。《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摘编自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的“规范化”和旧诗的格律化虽然具体要求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特定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的追求。B.新诗经历了从冲决、破坏到建设、规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规范化”的意义远远大于破坏的意义。C.新月派在新诗“规范化”的道路上既从旧诗,也从西方格律诗中进行借鉴,体现出兼收并蓄的创作态度。D.“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与“理性节制情感”的审美原则相适宜,也规范着新诗创作的外在形式。18.根据材料,下列对《红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借红烛抒发了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奉献精神。B.《红烛》的情感复杂而不杂乱,这是因为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因此情感最终能归于平静。C.《红烛》所选取的“红烛”色彩鲜明,红烛“放光”“流泪”等诗句能给读者带来鲜明的画面感,体现了新诗的“绘画美”。D.《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开篇,既概括了全诗的主旨,也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19.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诗的“三美”的一项是(
)A.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B.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C.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D.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乘法 测试卷及参考答案【预热题】
-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 社区办公用房自查报告(3篇)
- 简易2024年离婚协议:零财产争议解决方案3篇
- 订餐平台合同范本
- 设备采购招标文件全解读深入解读详解
- 语文学习方法详解
- 课后英语学习方法
- 货物采购合同清关
- 质量监控工程信誉守卫书
- 《消防安全常识培训》课件
-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 课件(新教材)
- 2024粤东西粤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培训心得总结
- 2024AI Agent行业研究报告
- 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识别、审查和管理制度
- 2024年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挥发性有机物(VOCs)定义、种类及来源
- 职业生涯规划报告范文
-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 化工事故反思心得体会(共13篇)
-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