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之西方文论资料:结构主义文论全解_第1页
文学考研之西方文论资料:结构主义文论全解_第2页
文学考研之西方文论资料:结构主义文论全解_第3页
文学考研之西方文论资料:结构主义文论全解_第4页
文学考研之西方文论资料:结构主义文论全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考研之西方文论资料:结构主义文论全解结构主义文论重点内容全解一、结构主义理论全解(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神话分析、叙事学分析,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分析,普罗普、格雷马斯、托多罗夫的理论。)以及如何运用结构主义方法进行文本分析。二、索绪尔语言学对结构主义的奠基作用(一)寻找系统内部规律结构主义始于索绪尔语言学的奠基,索绪尔认为,语言应当被从时间的发展中、历史的演变中抽离出来,横向切割,研究相对静止的“语言状态”;我们真正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保持不变的,作为潜在基础的“语言系统”和“语言规则”,而不是实际在日常中用于交流的“言语”。索绪尔认为,“言语”(parole)仅仅是“语言”(langue)系统规则的显现,我们所要做的,是研究在“言语”背后的“潜藏秩序”(impliedorder)。他还强调了语言符号的两个特性:其一,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偶然的文化约定;其二,符号是差异性的,在语言这样一个严密的系统中,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靠什么确切的特性而被人们认识的客观事实,每一个音素或词素只有同它们所不是的东西联系起来,只有与其他因素相异或对立,依靠它们之间的区别,符号才能获得自身的意义。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其内部各部分之间都相互关联着的封闭系统。在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尤其重要的是差异关系,包括二元对立。结构主义学者学习索绪尔的思路,也开始研究潜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秩序,并且,他们把语言学方法推及到了人类学研究、哲学研究、文学批评等层面。例如,列维-施特劳斯就注重将索绪尔丢语言符号的“二元对立”关系的研究挪用到文本研究中,去寻找文本内部的深层结构,同时,他还把这种“深层结构”看成是人类意识、心智、本性的投射(换言之,人类的心智也是由“二元对立”的结构构成的)。也就是说,他将人类文化视作同语言一样的“系统化存在”,认为人类文化与语言一样,有着内在的秩序(internalorder),不同元素的组合遵循着同样的规则。在他看来,结构就像是一个“骨架”(skeleton),也像是一个“基因编码”(geneticcode),人类文化的结构,应当是共同的,属于全人类的,跨文化的,无国界的;而且,也正是这内在的深层结构,使得不同的文化可以存在,换言之,是“结构”先于“文化”,“结构”使得不同的“文化”可以显现(“结构”和“文化”的关系,正如“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前者是普遍的、潜在的,后者是特殊的、表象的)。后来,施特劳斯又开始钻研神话,他从俄国批评家普罗普那里得到启发,认为这些神话虽然表面上不同,其实本质上都是共享一种内核相同的“叙事模式”,而这些叙事都是用来解决文化中冲突的;有的“冲突”是实际的族群冲突,但有的“冲突”是更隐微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新建文明”和“原始文化”,或曰“教养”(nurture;culture)和“自然”(nature)之间的冲突——所有这些“二元对立的冲突”,在施特劳斯看来,都在神话中有表现,都在神话中被调和。(二)将“句法结构”的研究方法推及至“文本结构”的钻研此外,在叙事学研究方面,结构主义者倾向于把“文本”看作一个巨大的“句子”,其中嵌套着无数的“从句”;他们把文本中的“人物”看作句子中的“主语”,人物的“行为”看作句子中的“谓语”,描述性话语看成句子中的“形容词”和“副词”。他们认为,一个叙事学文本的形成,就是其中不同性质的“叙事单元”逻辑配合的构造结果,恰如一个句子的成立,是由不同词性的词语逻辑搭配的构造结果。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人物的“行为”在叙事文本中起着最重要的框架建构作用,恰如在一个句子中,“动词”往往是最重要的。三、普罗普(VladimirPropp1895-1970)的结构主义“民间故事”研究普罗普的主要著作是《俄国民间故事形态学》(1928)。他认为,尽管在表面上看,每个民间故事都不一样,但它们都可以被简化为同一种基础性结构(basicstructure)。普罗普因此发明了“行动者”(actors)和“功能”(functions)这样的概念,认为“行动者”是小说中的中心角色,而“功能”就是一些能够推动叙事进展的“行为”(acts)或“事件”(events)。他分析说,“行动者”的类型是有限的,最主要的有:英雄(thehero),坏人(thevillain),寻找者(theseeker),帮助者(thehelper),虚假的帮助者(thefalsehelper)和王子(princess)。同时,他还分析31个“功能”,而这些“功能”往往按照同样的秩序排布,尽管在具体的某一个故事中,这些功能不会完整出现。一些主要的“功能”如下所列:任务或挑战之设,成功完成人物或攻克挑战,英雄的确认,坏人的暴露,与英雄结婚,等等。对于普罗普而言,“行动者”就类似于句子中的“主语”(subject),而“功能”就类似于句子中的“谓语”(predicates)。他举例说,比如在俄狄浦斯神话中,一种角色可以实施多种功能,扮演多种角色,俄狄浦斯既是英雄和给予者,他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从而使城邦免于灾难,但他也是假英雄甚至坏人,他弑父娶母。四、格雷马斯(AJGreimas1917–1992)的叙事学理论(一)“行动元”理论格雷马斯在1966年的作品《结构语义学》(SémantiqueStructurale1966)中,对普罗普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使他的民间故事分析可以推及适用到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格雷马斯的叙事学分析,也是将文本看成是一个巨大的句子,试图通过符号学分析,来揭示“句子”的结构。所谓“行动元”(actants)就是小说中动作的“承担者”,格雷马斯把人物看成抽象的符号,通过“行动”来推动小说进展的“中介”。至此,他把普罗普较为具体的框架进行了抽象,既不强调叙事的形式,也不强调特定类型的角色,而是强调“结构单元”(structuralunit)——在他看来,所谓“行动元”,就是“行动的承担者”,它们是构成整体叙事结构的最小“单元”,它们分为几种类型,二元对立,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整个叙事文本的结构。他对“行动元”二元组合的具体阐释是这样的:1、主体(subject)/客体(object):主体总是有着一个欲望,追寻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客体(这里的主体未必是真正的人,也可能是抽象的存在)。2、发出者(sender)/接收者(receiver):二者进行信息交换、碰撞、交流。3、帮助者(helper)/阻碍者(opponent):前者对主体想要实现的目标起到辅助作用,后者起到阻碍作用。当然,这三对“行动元”的对立中,第一组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主体”是一个主要元素,在故事中,他/她/它的“欲望”主导着叙事,“主体”想要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行为;因此,一个叙事作品最基本的结构可以理解为“主体有一个欲望,想要追求客体,为了能实现这个欲望,于是生发出了一系列行为”,这样,叙事就一直被推进。(二)“语段结构”理论格雷马斯还把普罗普所罗列的“31个功能”简化成了20个,且把它们进行分组,分成了三个“语段结构”(syntagms):“契约型”语段结构(contractual)、“实践型”语段结构(performative)、“离合型”语段结构(disjunctive)。第一个语段结构是最常见的,包括“订立或撕毁契约”(建立或打破规则、秩序、平衡)。举例而言,在具体的叙事文本中,可能一开始“契约”就是在场的,在后续的叙事中,“契约”被打破;也有可能情况是相反的,亦即一开始“契约”是缺失的,秩序是混乱的,在后续的叙事中,“契约”被建立。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基本上是属于前一种情况,而美国西部小说通常属于后一种情况。而“实践型”语段结构,则涉及到“考验”、“挣扎”和“事情的完成”;“离合型”语段结构,则涉及到“分离”、“回归”。(三)“矩阵理论”(matrix)格雷马斯的图式分析根据的是事物存在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事物存在本身的特征,类似于音位式的语言学模式,因而是索绪尔意义上的结构主义分析。在结构主义叙事学批评中,格雷马斯提出的“语义方阵”的观念和方法有很大影响。格雷马斯发现,在普罗普提出的31项叙事功能中,暗含着许多逻辑正反的关系,将它们放置在一起,就会形成基于二元对立原则的语义方阵(semioticrectangle,又译符号矩阵)。如上图所示,格雷马斯认为,事物之间的存在关系,就是彼此差异、二元分化、又相互勾连;他认为,用这样的一个“矩阵”,可以解释很多问题,这种方阵是一个抽象的、普遍的模式,是一种思维构架。用“红绿灯”做例子,可以解释“矩阵”上四个角的区别:若“X”是“红灯”,代表“禁止”;则“反X”就是“绿灯”,代表“通行”;而“非反X”和“非X”虽然都是“黄灯”,其意义却有细微差别,具体而言,前者是“正在向绿灯过渡的黄灯”,而后者是“正在向红灯过渡的黄灯”,也就是说,“非某者”即是“靠近某者”却“尚未有资格成为某者”的意思。再举例,如“X”是“优秀”,“反X”则是“低劣”;“非反X”是“非低劣”(但已经很勉强,仅仅是刚刚脱离低劣,能够合格);“非X”则是“非优秀”(但已经算是不错,快要接近、靠近优秀了)。五、茨维坦·托多洛夫(TzvetanTodorov,1939—2017)的叙事学托多洛夫在1969年提出“叙事学”的术语,从此现代叙事作品研究有了一个学科名称;他试图在普罗普和格雷马斯的基础上建构一种结构主义叙事的“语法”。他将自己对薄伽丘《十日谈》的结构分析的著作命名为《〈十日谈〉的语法》(1969),这个书名很能说明他的研究意向。他干脆就直接使用句法概念(syntacticconcepts)来描述叙事结构,诸如:主项(agency),谓语(predication),形容词(adjectival),动词功能(verbalfunctions),语气(mood),动词词体(aspect,过去式,完成式等变化)等等。他认为,在叙事中,最基础的叙事单元是一个“命题句”(proposition),这个“命题句”既可以是一个“主项”(人物作为“主项”存在),也可以是一个“谓语”(一个具体的“行动”)。一个“谓语”也可以是“功能性”的,直接标示“行为”,推动情节;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描述事情存在的状态。托多洛夫认为,有两个更高层次的组织,高于“命题句”,那就是:“序列”(sequence)和“文本”(text)。“基础序列”是由五个“命题句”组成的,这五个“命题句”共同描述同一种“状态”(state),这种“状态”通过“命题句”的描述,一定会经历“平衡被打破”与“平衡重新建立”的过程,而重建平衡之后的“状态”已经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具体而言,这五个“命题句”的顺序是:平衡态(equilibrium)、受冲击(force)、非平衡态(disequilibrium)、受冲击(force)、平衡态(equilibrium)——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序列”(sequence)。托多洛夫理论逻辑总结:最基础的叙事单元:命题句(proposition)——可以是“主项”(人物)或“谓语”(动作),“谓语”可以推动情节,也可以描述状态。高层次的叙事单元:序列(sequence)——由五个“命题句”构成,从平衡到不平衡到新平衡。最高层次的叙事单元:文本本身——由序列组成。举例而言,他分析俄国民间童话《雁鹅》,这篇童话讲述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