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八+说明文阅读_第1页
中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八+说明文阅读_第2页
中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八+说明文阅读_第3页
中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八+说明文阅读_第4页
中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八+说明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中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八

说明文阅读真题小试一、(2022·江西)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13分)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1.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地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进行了说明。(3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河流地貌的发育)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请概述。(3分)[答案]

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被风、流水搬运后形成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又形成新的岩浆岩,并被再次搬运和堆积。3.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3分)[答案]

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然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4.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4分)

[答案]

示例: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介绍山地的形成,按照山地的三种类型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以及火山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

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文章介绍“火山”的时候说“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二、(2023·四川南充)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0分)植

①我们知道,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样就可以长高、长大,直到开花结果,繁育后代。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要给植物足够的光和必需的营养,就可以把庄稼“种”到空中去,把一幢幢高楼大厦变成一座座农场,用车间生产的办法来生产粮食和瓜果。这种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就是“植物工厂”。

②植物工厂是对光、温、湿、二氧化碳及营养等生长环境条件全智能控制的植物高效稳定生产系统。研究发现,只要对生长环境进行控制,就可以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调控。通过增加光照、改变“光配方”、改善营养液成分等,就可以实现对植物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的控制,比如,生菜和小白菜在农田里栽培需要30~40天才能收获,但是在植物工厂中种植,仅需20天左右。因此,在植物工厂里,只要有足够的光照(能量)和营养(水分、空气、矿物质等),水果、蔬菜乃至粮食就可以“长了一茬又一茬”,几乎不受外界的天气、光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③植物工厂要求固定的设施,首先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简单说来,就是根据不同的植物来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还要实时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因此,植物工厂依赖的是对设施的高精度智能化控制。研究发现,如果想让石竹花的花青苷含量增加,花色红艳,建议增加680nm的光;而要想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④植物工厂采用循环流动的营养液来为植物提供营养。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口味”和“取食偏好”。比如,叶菜类、茄瓜类、花菜类的蔬菜,对营养液的要求各不相同,食用类和药用类的植物对于营养液的成分、酸碱性、温度等也有不同的“挑剔”程度。这就要求植物工厂内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灭菌、输送和回收,实时监控营养液发生的变化并自动补充和校正,确保植物时刻处于一个稳定优良的营养液环境中。

⑤由此看来,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以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想。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使高楼农场、荒漠农场、太空农场、航海农场、极地农场等成为可能。“植物工厂”被视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A.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体现了本文用语的准确、严谨。B.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植物工厂。C.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工厂的智能控制系统、需要的设施等。D.本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CA.在植物工厂里,水果、蔬菜等的生长周期和生长状态可以人为控制。B.植物工厂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C.在植物工厂里,用蓝光和红光就可以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生菜。D.在植物工厂里,针对不同的植物,需要对营养液进行个性化配制。3.植物工厂技术的突破,会让你的未来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请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进行描述。(4分)[答案]

示例:①在家里点一点计算机或手机屏幕就可以给庄稼浇水、施肥。②在自家的客厅里,建一个微型植物工厂,种上自己喜欢的水果、蔬菜。③在书房看书的时候,伸手就能从“植物屏风”里摘一颗新鲜的小西红柿放在自己的嘴里。[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根据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进行合理的想象。想象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本题即立足于此,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思维等科学素养。可以依据“植物工厂要求固定的设施,首先需要计算机和多种传感器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测量和反馈”“只要做到精准的人工控制,就可以在植物工厂里实现万物生长的梦想”等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三、(2023·湖北天门)说明文阅读(6分)人类真的能实现隐身吗于相龙

①关于隐身,古今中外有许多传说,比如,中国民间故事里的遁术,西方魔法故事里的隐身斗篷。那么,所谓的隐身真的存在吗?

②科学家发现,超材料能帮助人们实现隐身。超材料是一种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功能材料。其带来的神奇的“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会让人质疑“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③当一束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时就会发生折射。如果我们能用特殊的技术,让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是不是就可以任意操纵光线了呢?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其实就是操纵光线,让光线“绕行”,不再沿着直线传播,这样就看不见站在斗篷中的人了。科学家为了制造这个隐身斗篷,像拼积木似的,将经过特殊设计的不同的人工结构搭建在一起,得到了一种新的超材料。这种操纵光线的超材料,被称为光学超材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了。

④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

⑤来看看初中物理讲的力是怎么传递的。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这样的小把戏,把一张纸折叠几次,它的承重能力就变强了。科学家突发灵感,将各种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不同外形的微小物体块搭建在一起,得到了更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

⑥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比如,我们拔河时感觉绳子就要被拉细拉断了,可是如果这根绳子是力学超材料制成的,我们越用力拉,绳子可能反而越粗。再比如,当我们使劲踹泥土地时,一般会踹出一个坑,但如果这泥土是力学超材料的,我们越用力踹,土地就可能越膨胀。力学超材料的这种超常力学性能,能够将目标物体“隐藏”起来,让我们的触摸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⑦如果我们真的隐身了,人们看不见、触摸不到,可若是我们打了个喷嚏,或是大喘气一下,肯定又会被发现。怎么让呼吸的气息也消失,让人感觉不到呢?

⑧想想看,当我们开口说话和呼吸时,是不是与声带有关?那就让科学家试着操纵声波吧。这种操纵声波的超材料就是声学超材料。如果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制成传感器,声波会在传感器处消失,再大的声音人们也听不见。所以当你戴上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做的口罩时,你呼吸、打喷嚏或大喊大叫,没人会听得见。

⑨有了前面三种超材料,我们已经接近完美隐身了,可我们的身体还在向空气辐射热量,如果用检测温度的红外仪器一照,还是会原形毕露。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热学隐身,让人体的温度也不存在。

⑩我们知道,热量是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的。比如手握一块冰,手上的热量就会传导给冰,于是冰就融化了。如果手握一块冰而不让冰融化,该怎么办呢?有人说戴上厚厚的手套就可以了。是的,手套挡住了热量向外扩散。如果有这样一种热学超材料,让热流反转,使其从低温流向高温。也就是说,如果戴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编织的手套握着冰,手也会变成冰,而冰并不会融化。如此一来,穿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的衣服,红外仪器也是无法检测到我们的存在的。

⑪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选自2023年第10期《青年文摘》,有删改)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DA.“四项全能”隐身能力是指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呼吸、感受不到温度。B.超材料不是天然材料,而是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具备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材料。C.光折射现象给了科学家启发,他们由此想到通过操纵光线达到隐身目的。D.穿上热学超材料的衣服,人体会变成冰,红外仪器无法检测到人体的存在。[解析]

从原文第⑩段中的“如果有这样一种热学超材料……”可知,这仅是一种猜想,D项表述过于肯定。2.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答案]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拔河的绳子为例,从普通绳子拉细拉断、力学超材料绳子反而越拉越粗两个方面,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3.选文多处运用设问,请举一例简析其妙处。(2分)[答案]

示例:第④段“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一句运用设问,自然地引出对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的介绍,强调了这种材料的特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使文章说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考情速递链接课标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扫描教材1.说明文主要收录在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包含5篇课文、1个写作专题《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和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包含4篇课文、1个写作专题《说明的顺序》)中。2.关注课后“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题目的问法和答题思路。读法指导阅读关注点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找准说明对象看文题: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看首尾: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1.事物说明文往往从形状、构造、种类、功能、性质等角度来介绍对象的特征。2.着眼于“是什么”: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1.事理说明文往往从概念、种类、来源、演变、异同、内部规律、本质属性等方面来介绍对象的特征。2.着眼于“为什么”: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阅读关注点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理清说明顺序1.常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2.关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标志性词语。1.主要运用逻辑顺序(从因到果、由果到因、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假设到证明等)。2.通过句与句、段与段的内在联系去把握。续表阅读关注点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分析说明方法1.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清楚,让说明的事理更加明了。2.分析说明方法首先要辨析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再追问该说明方法在文段中的具体作用。可以先大后小地思考:从大处着眼,这种说明方法自身有什么特点,对说明内容有什么作用;从小处着眼,看看这种说明方法所在的文段是说明事物哪方面内容的,然后确定这种说明方法对说明该内容所起的作用。续表阅读关注点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赏析说明语言1.准确、严密、科学、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把话说得恰如其分、符合客观实际是对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2.要思考准确、严密、科学、简明体现在哪里。往往体现在表时间、表数量

、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还表现在一些插入语或关联词上。续表考点攻关考点一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母题精选

【例】(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通过找关键句把握说明对象的整体特征,通过梳理全文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展开说明的。

【参考答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再从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其特点。

真题精析

【例】(2023·江西·第1题)[原文见本书第74页]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地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方面进行了说明。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河流地貌的发育)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把握说明内容。回答时,要学会找段落中心句,根据中心句提炼概括,注意语言的简练。根据第2段的“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可以概括出: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根据第12段的“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可以概括出: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河流地貌的发育)。根据第15段的“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可以概括出: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方法指津

判断说明对象的技巧

1.看标题。标题有提示性,特别是事物说明文,有时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2.抓关键句。开头总起句、结尾总结句、中心句,往往会揭示说明对象。

3.抓反复出现的词语。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思路

1.审题:明确信息在文中的范围。

2.看题目:标题中对说明对象的限制词,常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3.抓关键词句:如段落首尾句、中心句。

4.材料分析法:整体感知全文,分析材料间的意义和联系,综合归纳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5.分析段意:由段意归纳整合“特征”。

6.答案形成后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是否遗漏要点。考点二

说明文结构和思路母题精选

【例1】(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把握段落内容,从而快速有效地梳理文章结构、提取主要信息。

【参考答案】课文的多数段落都是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先做鸟瞰式的概括说明,后做局部景物的详细介绍和生动勾勒。这样的总分式结构安排,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了一个严谨的整体。

从第4段开始,段首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起到了提示层次和角度的作用,从游览者无法不关注的主要景物(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到游览者比较容易关注的园林建筑(花墙与廊子),再到游览者不容易关注到的园林细节(园林角落、门窗、色彩),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例2】(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思考探究”)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通过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入里地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文章内容。

【参考答案】

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出发,联系到其他大陆也有恐龙化石,从而说明恐龙无处不有;然后又写到现代两栖动物不能在南极生存,但在南极确实发现了两栖动物的化石,从而推论出不是恐龙在迁移,而是大陆在漂移;最终得出结论:恐龙的灭绝和大陆漂移有关。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作者首先通过新闻报道和一些科学家的观点,引出目前存在的造成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根据地质学上的发现进行推理分析,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论证,并最终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真题精析

【例】(2023·湖北天门·第3题)[原文见本书第77页]选文多处运用设问,请举一例简析其妙处。【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设问的作用。设问就是“自问自答”,是先提出问题,接着做出回答,意在强调说明的中心,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文中多处运用设问,比如第①段“那么,所谓的隐身真的存在吗”一句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介绍超材料神奇的“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第④段“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第⑦段“怎么让呼吸的气息也消失,让人感觉不到呢”、第⑧段“想想看,当我们开口说话和呼吸时,是不是与声带有关”、第⑩段“如果手握一块冰而不让冰融化,该怎么办呢”等。[答案]示例:第④段“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一句运用设问,自然地引出对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的介绍,强调了这种材料的特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使文章说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方法指津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思路

1.抓住关键句

(1)中心句:中心句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在,可以准确简洁地概括整篇文章。

(2)过渡句: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

(3)段首句:说明文的开头一般有引出说明对象,引起下文,或从总体上介绍说明对象的作用。除了全文的首句外,说明文中其他段落的开头的句子也很有借鉴意义,有的时候会出现句式相同的情况。有的时候几个段首句的总和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4)总结句:总结句的作用和中心句一样,而且位置明显,便于掌握。

2.逐段概括法

逐段概括法,这是理解文章结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概括各段大意,将相同的内容归并到同一层次,再将全文内容联系起来,从各层次内容的关系来看,就能非常清晰地掌握文章的结构了。这种方法对任何说明文都适用。考点三

说明顺序母题精选

【例】(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认识事理说明文常使用逻辑顺序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采用了逻辑顺序。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包括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文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提示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同时,每讲一个因素都举实例,这样文章就有说服力,也容易让人明白。

真题精析

【例】(2022·江西·第3题)[原文见本书第74页]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

【解题指导】

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注意题干要求“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的说明顺序,即分析文章第8段到第11段的说明顺序。根据第8段“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可知,这是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根据第9段段首句“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第10段段首句“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第11段段首句“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三段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因此,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答案]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然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方法指津一、辨别说明顺序

1.明确说明文类别。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

2.抓标志词。(1)时间顺序。表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春、夏、秋、冬、昨天、今天、明天等。

(2)空间顺序。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的词语,如远近、前后、左右、南北等。

(3)逻辑顺序。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如首先、其次、原来、因此等。

3.抓关键句。过渡句、设问句、段首句等。二、分析说明顺序的作用

1.时间顺序。

作用:可以使读者清晰地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

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全面把握事物的特征。

3.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事物的内部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这样写条理清晰,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考点四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母题精选

【例】(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方法的类别,辨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1)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作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个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2)作比较:“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作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助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说明效果。

(3)打比方: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②“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具体可感。(4)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作用: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让读者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5)引用:“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作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6)摹状貌:“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作用:使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加深读者的印象。真题精析

【例1】(2022·江西·第4题)[原文见本书第74页]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

【解题指导】

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题干已经明确: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要求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分类别比如第3、4段分别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说明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作用力,条理清晰。列数字,比如第11段“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的特点。[答案]示例: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介绍山地的形成,按照山地的三种类型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以及火山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文章介绍“火山”的时候说“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例2】(2023·湖北天门·第2题)[原文见本书第77页]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解题指导】

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由题干中“哪些”一词可知,使用的说明方法不止一种。画线句中“比如”一词提示此处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普通绳子“拉细拉断”,超材料绳子“越用力拉,绳子可能反而越粗”形成了对比,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本段中心句(段意)“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可以看出,第⑥段画线句子以拔河的绳子为例,其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答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拔河的绳子为例,从普通绳子拉细拉断、力学超材料绳子反而越拉越粗两个方面,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方法指津

解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题可采用以下思路:

首先,细读指定的句子或段落,发现最能体现说明方法特征的地方,对所使用的方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其次,根据选定的说明方法在说明内容上的作用,联系具体的句子或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

最后,在上述思考的基础上,掌握答题规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回答。特别注意表述要有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具体的说明方法+方法上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说明的具体作用。考点五

说明文语言母题精选

【例1】(八上·《中国石拱桥》“积累拓展”)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3.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命题立意】

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参考答案】1.“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说明这些情况只是根据现有材料推测的,这样说防止了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进行限定,表明这样的大拱在当时可算是最长的,并不代表现在和将来也是最长的。这样写更符合实际情况,这些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约”表示不确定,桥的宽度只是作者的猜测。“几乎”表示程度,强调了桥面平坦的程度。“公元1189到1192年间”表示时间不确定;“自16米到21.6米”,说明石拱桥石拱的长度在这两个长度之间。以上词句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2】(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命题立意】

引导考生把握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认识到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参考答案】1.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2.这段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真题精析

【例】(2023·四川南充·第1题)[原文见本书第76页]下列对文本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略)

[答案]A【解题指导】

A项,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植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不同的植物对营养液的要求不同这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方法指津

说明文阅读中,语言品味题主要考查以下几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解释词语的字面意思,分析它在句子中的具体说明作用,如对什么事物做了修饰、限制,或者修饰、限制了事物的什么特点。其次,要揭示词语在说明文中的一般作用,揭示它的客观科学性,如是否准确、客观等。最后,总结该词语用在这里对说明事物特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说明去掉、替换该词语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不符合客观实际、不准确等)。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为追求良好的表达效果,会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把深奥的事理说得浅显明白,往往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增强其趣味性、可读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描写事物状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或通俗或深情地议论,令人深思,启人智慧。②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

3.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区别于“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它实际上是语言知识考查的大融合,主要涉及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的解答、句子的含义、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句子表达效果的比较等。考点六

文意理解概括与综合判断真题精析

【例1】(2022·江西·第2题)[原文见本书第74页]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请概述。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通读文章,确定相关答题区域在第6段。根据第6段的“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可概括出: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根据“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可概括出: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根据“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可概括出:被风、流水搬运后形成沉积岩。根据“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可概括出: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根据“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可概括出:这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又形成新的岩浆岩,并被再次搬运和堆积。注意语言简洁、准确、连贯。[答案]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被风、流水搬运后形成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又形成新的岩浆岩,并被再次搬运和堆积。

【例2】(2023·四川南充·第2题)[原文见本书第76页]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选项略)

[答案]C【解题指导】

原文是“而要想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意为多用蓝光和红光是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的必要条件,但还需要别的条件,但C项“就可以”的意思变成了只需要蓝光和红光就能长出又大又肥厚的绿油油的生菜,与原文意不符。方法指津

文意理解与概括

1.审清题干要求,通读全文,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做好标记。

2.找准词句,提取重要信息。注意:能直接提取原文信息作答的,直接提取文中原话作答。不能直接提取原文信息作答的,需将文中信息进行提取整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寻找中心句、连缀关键词、分层提取。

3.优化整合,简练、准确地表达。

综合判断(选择题)

江西学考说明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题的设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选项常从说明对象及对说明特征的理解、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说明顺序的分析、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文意的概括、关键词句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说明语言的赏析等多个角度进行表述,考生若对前面考点的相关知识了然于胸,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分并不困难。此外,了解选择题错误项设置的技巧也有利于我们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率。常见错误项的设置可以参考本书《古诗词阅读》《议论文阅读》对错误项设置的解析,此处不再赘述。知识整合考点分析解读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一般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式;《看云识天气》采用的是总—分—总式。总分式结构常见于事物说明文和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递进式结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性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考点分析解读说明文的结构并列式文章各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