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一)(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一)(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一)(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一)(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上学期期初模拟评估卷(上海专用)(一)(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期初模拟评估卷(一)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o(孟子《鱼我所欲也》)

(2)遥岑远目,,。(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答案】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辟、簪、螺髻、蹉。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面情境中,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小强一家为爷爷庆祝七十大寿,儿孙团聚,多日不喝酒的爷爷来了兴致,想要畅饮一番。小强知道爷

爷有高血压,不能多喝酒,便想劝爷爷少喝一点酒,于是他说:

A.爷爷,您要是觉得酒好,就自己慢慢喝,喝不了的留着以后喝。

B.爷爷,您忘了自己患有高血压吗?可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

C.爷爷,您健康长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了健康,还是少喝一点。

D.爷爷,嗜酒可不是好事情,您作为长辈,要给我们做一个好的示范。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就自己慢慢喝”不礼貌,停在爷爷耳里会觉得是孙子不想陪伴自己。

B.“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语气过于生硬,含讽刺意味。

D.语气不够委婉,不礼貌。

故选C。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

(儒)罢了。

①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

②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

③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④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

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C.©©③②D.④①②③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选文围绕古代文艺中的“浪漫主义”来阐述。横线前面是“在建筑中”,那么后面要出现主语,因此④应

排在最前面;而由①中的“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与④中的“平面铺展”能够衔接,因此①排在④

后;而②③的句式是“是……而不是……”,因此排序为②③。整个排序为④①②③。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生态文学之思

李炳银

①在西方,有“大地美学”“大地诗学”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核心,似乎也是在认识感受大她的过程

中寻找人类美好的生存状态和方式。这些观念和思想,也是在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和美和谐,使之

具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理想情形。卞之琳的《断章》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

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种人和风景两相呼应的效果情形,就应当是

人和大自然的相处关系。

②人类在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不应当是简单的占有和享受,而应当是自觉地融入和共生发展。大

自然的美学表现和内涵,虽然说是人类赋予的对象,但是,设若没有了大自然的美的存在,人类何以凭空

造景?庄子说:“天她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非常深刻精准地对

大自然的认识感受。在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传统中,大自然给予人的启发和感动是非常多的。唐朝诗人李

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等等诗句意象,王维的诗画同一的诗歌作品等说明,

大自然是文艺的根源所在。

③对于生态文学来说,就是要在尊崇和适应大自然规则规律的过程中探寻人类延伸发展的契合点。梭

罗将自己融入大自然的体脸和感受,卡逊因为鸟类声音远去产生的遗憾、痛惜和恐怖情形等,都会使人有

一种远离尘嚣,渴望融入大自然的向往。由此看来,许多涉及到维护生态环境不被侵害,反对和批评破坏

环境对象,放纵人类贪欲的作品,都是同生态文学相关的作品。

@旦生态文学似乎还不能够等同“环保文学”。“环保文学”其实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毁灭而产生的

恐惧心理反映,其根本还是源于人类自身的利益。这中间存在着对大自然中他物的主观选择意志,欠缺一

种平等尊重互生的态度,还是没有彻底摆脱人为中心的立场。人类在面对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的时候,

需要有敬畏悯惜的情怀,有勇于平等对待他物的自觉,这或许是人类真的走向自然的开始。虽然人类已经

不可能再回到原始的状态,但却应当具有地球婴儿般的天真与依赖才好!

⑤当然,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存在,必然地具有相互借用和替代的关系,就像鸟类要吃种子、兽类要

相互餐食、人类也需要很多植物肉食等等情形,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可是,这些规律却是需要服从大范

围的自然循环之内适当存在的。任何的过度都会造成灾难。人类的责任,就在于不要因为自身的错误使这

样的灾难更早更多地发生。

⑥在最高的生存意义上,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至今还没有找寻到替代的地方。“世界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应当格外地珍惜。所以,从珍惜和与大自然融合美妙相处这个目标来看,“生态文学”也是构成文学

的大天地、大舞台、大胸怀、大作为的对象。现实的文学因为难以摆脱人类自身生存局面,依旧在宣示、

倡导、书写、呈现各自出于自身利益的文学主张,在各种欢乐、忧思、困惑、悲愤、焦躁等情绪表达的时

候,断然的停歇放弃显然是无望,但却不能够忽略需要有“生态文学”这样的至高主题空间给文学以方向

的指引!

⑦正因为如此,生态文学正在全世界人类范围内获得共识,开辟并占有新的文学空间!

(原载2020年8月24日《文艺报》,有删改)

3.第①段引用李白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文中具体指的情形。(2分)

4.依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大地美学”“大地诗学”的概念强调的就是生态文学。

B.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出大自然是文艺根源之所在。

C.梭罗将自己融入大自然的作品是直接与生态文学相关的作品。

D.“环保文学”对待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不具敬畏悯惜的情怀。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

A.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生态文学”的概念。

B.生态文学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C.生态文学和环保文学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D.生态文学主张生命平等,而反对相互借用。

6.阅读③-⑦段依次梳理概括出涉及“生态文学”思考的内容。(4分)

7.关于卞之琳的《断章》,本文作者认为表达的是人和大自然的相处关系,卞之琳本人认为是重在“相对”

上。你赞同谁的意见?请说出理由。(5分)

【答案】

3.人类和大自然和美和谐、两相呼应

4.C

5.B

6.⑴强调生态文学是在尊崇和适应大自然规则规律的过程中探寻人类延伸发展的契合点。⑵通过生态文

学和“环保文学”的对比,指出两者间本质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揭示生态文学的真正内涵,就是尊重大自

然规律,珍惜和与大自然融合美妙相处,⑶“生态文学”也是构成文学的大天地、大舞台、大胸怀、大作

为的对象⑷生态文学正在全世界人类范围内获得共识,开辟并占有新的文学空间。或:生态文学前景广阔。

7.示例一:我赞同本文作者的意见。本文作者是从人和风景的两相呼应效果情形的角度说的。“你站在

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桥上的“你”和楼上“看风景人”共同看的都是风景,这里的“风

景”,除了自然,还有人和物共同构成的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

代表自然风景,“明月”、“窗子”和窗中的你共同构成风景,“别人的梦”中除/你之外,还有明月和

窗子。这样,人和自然风景两相呼应,构成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故我赞同作者的意见。

示例二:我赞同卞之琳本人的意见。这首诗是重在“相对”上。“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匕看

你”,桥上的你和楼上看风景人构成一组相对关系,人和风景也构成相对关系;“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时候“你”又换成了楼上“看风景人”,和“别人”构成相对关系,你被明月装

饰的窗子(当然也包括你)和别人的梦间构成相对关系。这首诗揭示了一切事物均处于相对状态,而处于

绝对状态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一哲理,故我赞同作者的意见。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引用诗句含义的能力。

根据诗句所处的语句“这些观念和思想,也是在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中追求和美和谐,使之具有‘相看两

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理想情形”可见,这种理想情形指的就是“人类和大自然和美和谐、两相呼应”。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西方'大地美学’‘大地诗学’的概念强调的就是生态文学”错误,原文第一段说“‘大地美

学'‘大地诗学’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核心,似乎也是在认识感受大地的过程中寻找人类美好的生存状态

和方式”,但这并不是生态文学,“对于生态文学来说,就是要在尊崇和适应大自然规则规律的过程中探

寻人类延伸发展的契合点”,这些概念里没有探寻人类延伸发展契合点的意思。

B.“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出大自然是文艺根源之所在”错误,这是“非常深刻精准地对大自然

的认识感受”,而不是强调它是文艺根源所在。

D.“‘环保文学'对待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不具敬畏悯惜的情怀”错误,环保文学是“存在着对大自然中

他物的主观选择意志,欠缺一种平等尊重互生的态度,还是没有彻底摆脱人为中心的立场”,而不是“对

待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不具敬畏悯惜的情怀”。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

B.“生态文学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与文章观点一致。

A.“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生态文学’的概念”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引用的古文诗词都没有“生态文学”

的概念,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人从自然中获得文艺灵感等内容。

C.“生态文学和环保文学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错误,原文说“生态文学似乎还不能够等同‘环保文学’。

“环保文学”其实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毁灭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反映,其根本还是源于人类自身的利益……

没有彻底摆脱人为中心的立场”。

D.“生态文学主张生命平等,而反对相互借用”错误,第五段说“大自然中的各种生命存在,必然地具有

相互借用和替代的关系……这些规律却是需要服从大范围的自然循环之内适当存在的。任何的过度都会造

成灾难”可见,并非反对,而是认为要适度,不能过度。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第三段中可以筛选关键句“对于生态文学来说,就是要在尊崇和适应大自然规则规律的过程中探寻人类延

伸发展的契合点”,得出①。

第四段把生态文学和环保文学比较,指出“人类在面对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的时候,需要有敬畏悯惜的

情怀,有勇于平等对待他物的自觉,这或许是人类真的走向自然的开始”,第五段则表达了“这也是大自

然的规律。可是,这些规律却是需要服从大范围的自然循环之内适当存在的”“人类的责任,就在于不要

因为自身的错误使这样的灾难更早更多地发生”可见,生态文学与环保文学不同,应该是平等对待自然万

物,尊重自然规律,可得出②。

第六段说“从珍惜和与大自然融合美妙相处这个目标来看,‘生态文学'也是构成文学的大天地、大舞台、

大胸怀、大作为的对象”可得出③。

第七段“生态文学正在全世界人类范围内获得共识,开辟并占有新的文学空间”可得出④。

7.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评价作者观点的能力。

本题开放式作答,可选择一个观点明确表达自己赞同的态度,并结合对本文或对诗歌本身的理解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

从赞同本文的观点来看,作者引用这句诗,关键在于“人和风景两相呼应的效果情形”,人看风景,而自

己也成为风景中的一部分,这本来就暗合了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观念,人不是独立于自然风景

之外的,而是本身就处于风景之中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自然,''窗子”是人造之物,

它们也同样是和谐共存的,没有割裂、插入或破坏之感;“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和明月、窗子,

构成了一整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故而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从原作者的观点来看,他想表达的是一种哲理,“相对”而言,角度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感受。你看风

景,看风景的人也把你当做风景,“风景”和“你”相对,“你”和“看风景的人”相对;“明月装饰你

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和“别人”又是相对的,“明月装饰”的窗子和“你装饰”的别人

的梦,也是相对的。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情况,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哲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谈瀛洲:不开花的木香

小时候我家弄堂房子的天井里,堆着大、小两个花坛。大的那个大概有一米多高,占了天井很大一角。

里面种着两棵比较大型的植物,一棵是木香,一棵是爬山虎。

搁在天井围墙上的几根竹子,构成了这棵木香的棚架。它的细长的蔓性枝条就搁在上面,足有一人多

O

这株木香是怎么来的,我不知道,因为它在我出生前就在那里了。它伴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它

是我对从小生活在那里的祖父、母的家,对我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记忆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这株木香主要是一株观叶植物。一到春天,它便萌发出翠绿的叶子,是由三片到五片细长

的小叶组成的复叶,很秀丽。不久它的树荫就覆盖了大半个天井。祖父在底楼的房间有一排落地窗对着这

天井。因为这棵木香,他的房间在夏日也充满了绿意与荫凉。

天热的时候,我每天会用一把大水壶提了水去给它浇水。大花坛需要两壶,小花坛需要一壶。

到深秋,这株木香的叶片又会变黄,这时从祖父房间的窗口望出去便是一幅秋景。初冬,这些叶子又

会纷纷飘落。对童年的我来说,这棵木香就象征着时序的代谢,岁月的流逝。

木香本是一种开芳香的花的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看它的花好了,就是一朵具体而微的玫瑰。

在春天,木香会萌发出两种枝条,一种是从根部抽出来的肥壮的嫩枝,像一支竹笋般地快速往上生长。

这种枝条上是绝不会长花苞的,因为它们是注定要做栋梁之材的。它会长成一根又粗又长的主干,然后又

在它上面分生出许多细枝。

还有一种,就是春天在这些主干上萌生出的细枝了。木香如果要开花的话,就会在这些细枝顶端长出

一串串的花苞。

记忆中这株木香从未开过花。弄堂房子之间的距离本来狭窄,对面人家又在阳台上违章搭建了一间房

子,把这朝南的天井原可能有的几小时直射阳光也遮去了,所以不管种什么花,总难见成功。

可是,有一年这株多年不开花的木香突然生出了许多花苞。“木香要开花了!”大家奔走相告,如同

北方人看见铁树要开花一般。全家老小都喜气洋洋,如同见了祥瑞。现在想来,可能是前一年冬天有一只

要在过年杀的鸡,在木香下系养了很久,给它施了不少的粪肥吧。

但不久,不知从哪里生出无数嫩绿的螃虫,腐集于这些嫩苞之上,猛吸它们的汁液。也怪,以前很少

在这棵木香上看到虾虫,这一年蜡虫却突然大为生发。

我们小孩子都群策群力,想了许多方法。不知在哪里看到说烟丝泡水可以杀财虫,我们就把烟瘾很大

的祖父抽剩的烟头都收集起来,泡了水然后放在喷雾器里,爬在梯子上喷到木香上,无效。

又去药房买一种叫“敌百虫”的杀虫剂去喷在木香上,杀死了一部分虫子但剩下的还是很多。不久,

这些花苞就被吸得干瘪了。

木香最终还是没能开成花。

《孟子》里面有个故事,说鲁平公本来是要见孟子的,可是因为有个叫臧仓的小人在他面前说了孟子

的坏话,鲁平公就不见他了。这故事就叫“臧仓掩孟轲”。这些虾虫,就像是臧仓这种破坏别人好事的小

人吧。

祖父去世之后,堂哥在他原来所住的底楼客堂间结了婚,天井也属于他了。因为需要更多的空间,后

来他清除了花坛,也清除了这株木香。伴随了我家几十年的一株植物,就这样消失了。我那时已不住在儿

时的弄堂里了,也是事后才知道,也不便说什么。

作为植物来说,这株木香还真是不幸啊。有了人的照顾,却没有天时、地利,也总开不成花!草木也

跟人一样,需要环境与机遇。如果不幸生在不合适的地方,没有良好的条件,那么就没有办法开花。因为

偶然的机遇,有了一个开花的机会,碰上横生的阻挠或是突然的灾祸,也开不成花。如果它是一个怀宝不

遇的才人,真可以为它一哭啊。

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都没写几种花,可是都写到了木香,可见这种植物在明、

清时就种植很广泛。木香远比蔷薇要高大,适合搭棚而不适合种在篱边,所以李渔说''蔷薇宜架,木香宜

棚”。

但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木香架木为轩,名‘木香棚'。花时杂坐其下,此何异酒食肆中?”

其实并不是给木香搭棚不好,而是“杂坐其下”的欣赏方式不好。

后来在上海植物园看到白花木香开花:长长的一排廊架上攀爬着木香,开出无数白色复瓣小花。这是

我第一次见识到木香开花时的壮观。还有黄花复瓣木香,是攀爬在独立的铁架上。我个人觉得黄花复瓣木

香更美,资质更为捺粹。

中学时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读书,那时二附中的校园还紧邻着华东师范大学,我常出入其中。当时华师

大的校园中花木颇多。曾见到一棵丛生的白色复瓣木香,没人给它搭架,枝条直接垂到地上,但开花开得

真美。看来也不一定要给木香搭棚。

木香花我只见到过白色复瓣小花和黄色复瓣小花两种。明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却提到有更多品种:

“惟紫心白花者为最香馥清远,高架万条,望若香雪。他如黄花、红花、白细朵花、白中朵花、白大朵花,

皆不及。”

是否真有这么多品种,我表示怀疑。黄岳渊先生在《花经》中,只写了三种木香:“花有大小二种,

小者每颖三蕊,花密生;大者每颖一花,花香颇浓,络续而开,故不及小花之繁茂;小花种甚为普遍,大

花种不多见,乃觉名贵……另有一种黄木香,花大而香较白者为尤烈云”。黄先生的书全从自己的种植经

脸而来,应非虚语。当然,古时的品种后来失传也是有可能的。

多年来,一直很怀念童年时的这株木香。去年在网店上突然看见有黄木香的小株卖,赶紧买了一株。

很小的杆插苗,主干还没有筷子粗,上面已经萌生出了两根一尺来长的细长蔓性枝条。因为知道它其实可

以长得很大,我就挑了最大的一个花盆给它。当然,其实还是不够大的,木香最好是地栽。我现在还没有

带花园的独立住宅,不能提供给它这样的条件。

大姐在乡间买了一幢别壁。今年五月去看,她在园子里也种了一株木香,爬在窗户上。她说,这株木

香今年已经开过花了。看来,她跟我一样,也是怀念童年时家里的那株木香啊。

人有的时候,就是想让童年时环境里就有的东西继续陪伴着他。

8.本文第三部分可以删除吗?请阐述理由。(4分)

9.依据文本信息,给“木香”写一则词条。(3分)

10.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全文。(4分)

11.木香开花,甚至气味芳香浓郁。为什么标题特意加修饰语“不开花”?(4分)

【答案】

8.不可以。大量的文献引用,更突出我对木香的关注与记忆的深刻。且补充了木香的相关知识,使了解

更深,童年陪伴的普通植物忽然有了文化内涵。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木香开花,惊喜。

可以,不影响文本的完整性与叙述的流畅。

9.木香,蔷薇科蔷薇属植物。春天萌发翠绿的复叶,秋天叶片变黄,初冬落叶。木香适合搭棚,架木为

轩。春天开复瓣的花,常见的有白色和黄色,花香清远。

10.因事说理,或由小见大,或叙议结合,或大量引用(要分类说明)等

11.作者缘事说理。童年时我家弄堂房子的天井里种了木香,天热的时候,我每天给它浇水,记忆中从未

开过花。这株木香之于我,象征着时序的代谢、岁月的流逝。有一年木香结了花苞,但是被鲂虫毁灭了花

期,还是开不了花。草木与人一样,即使有人照顾,还需要环境与机遇;即使偶有机遇,还不能横生阻挠

与灾祸。这株木香带给我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家的味道,但是最终被清除了。我长大后一直关注木香,甚

至还种了一株,其实想让童年环境有的东西继续陪伴。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本题开放式作答,可认为不用删除,文章第三部分,引用文献“李渔的《闲情偶寄》、文震亨的《长物志》

都没写几种花,可是都写到了木香”“明王象晋在《群芳谱》中却提到有更多品种”“黄岳渊先生在《花

经》中,只写了三种木香”,这些文献可见“我”在自己的求学、生活中十分关注木香的知识,突出了“我”

对木香印象深刻,感情深厚。同时也让自己童年的伴侣植物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文章内容,更增

强了“我”的喜爱之情。中间两段则介绍了自己在其他地方见过的木香,“在上海植物园看到白花木香开

花:长长的一排廊架上攀爬着木香,开出无数白色复瓣小花。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木香开花时的壮观”“华

师大的校园中花木颇多。曾见到一棵丛生的白色复瓣木香,没人给它搭架,枝条直接垂到地上,但开花开

得真美”,这可见“我”对木香开花的惊喜之情,也可见“我”处处留心木香的深情。

也可认为可删除,因为这部分与整体内容上没有过多的关联,删掉不会影响文本的完整度。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并下定义的能力。

根据“一到春天,它便萌发出翠绿的叶子”“到深秋,这株木香的叶片又会变黄”“初冬,这些叶子又会

纷纷飘落”,可见木香是春天萌叶,秋天叶片变黄,初冬落叶的植物。

从“木香本是一种开芳香的花的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可见木香的科属与开花属性。

从“木香远比蔷薇要高大,适合搭棚而不适合种在篱边,所以李渔说‘蔷薇宜架,木香宜棚’”“木香架

木为轩,名‘木香棚’”可见,它适合搭棚架木为轩。

从“木香花我只见到过白色复瓣小花和黄色复瓣小花两种”可见,它开白色和黄色复瓣花。

“紫心白花者为最香馥清远”“大者每颖一花,花香颇浓”“黄木香,花大而香较白者为尤烈云”可见,

它拥有清远的花香。

据此根据写作词条的格式,名字、科属、生长规律、观赏方式、开花结果等,以简洁的语言总结概括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文通过写童年时代一棵木香“不开花”,有一次差点开花却最终因蜥虫生长而未能开成花的遭遇,感受

到“草木也跟人一样,需要环境与机遇。如果不幸生在不合适的地方,没有良好的条件,那么就没有办法

开花。因为偶然的机遇,有了一个开花的机会,碰上横生的阻挠或是突然的灾祸,也开不成花”的道理,

因事说理,由小见大,叙议结合。

文中不但运用描写写自己童年的木香、在别的地方见过的木香,还经常引用文献中关于木香的记载,分类

说明了木香的种类和特点,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

要求探讨标题中加“不开花”的修饰语的缘由,根据原文“对我来说,这株木香主要是一株观叶植

物”“一到春天,它便萌发出翠绿的叶子……天热的时候,我每天会用一把大水壶提了水去给它浇水……

到深秋,这株木香的叶片又会变黄”“对童年的我来说,这棵木香就象征着时序的代谢,岁月的流逝”可

见,这是因为在童年的“我”的印象中,木香是时序代谢、岁月流逝的象征,“我”记忆里只有它的叶而

无它的花,故说它是“不开花的木香”。

从“记忆中这株木香从未开过花”“有一年这株多年不开花的木香突然生出了许多花苞……但不久,不知

从哪里生出无数嫩绿的蛎虫,腐集于这些嫩苞之上,猛吸它们的汁液……不久,这些花苞就被吸得干瘪了。

木香最终还是没能开成花”可见,实际上在“我”的记忆中,这棵木香终究没有开成花。

根据第二节最后一段”作为植物来说,这株木香还真是不幸啊。有了人的照顾,却没有天时、地利,也总

开不成花!草木也跟人一样,需要环境与机遇……如果它是一个怀宝不遇的才人,真可以为它一哭啊”可

见,作者是借木香来说人生哲理,即使有人照顾,还需要环境与机遇;即使偶有机遇,还不能横生阻挠与

灾祸。

第三节不断提到自己曾见过的木香,第四节说“多年来,一直很怀念童年时的这株木香。去年在网店上突

然看见有黄木香的小株卖,赶紧买了一株……”可见,木香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棵树,而是“我”童年的

回忆,对家的怀念,“我”这么关注木香,是想让童年有的事物继续陪伴自己。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元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12.判断本诗押韵的字一共有()个。(1分)

A.3B.4C.5D.6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写元日早晨鸡打鸣两次,夜已经过了,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涸。

B.颈联写乘车出游,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新年已临,要到京城观赏一番。

C.尾联写诗人本因饮过屠苏酒而愉悦,却又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备感惆怅。

D.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洋溢着生气。

14.请赏析诗歌的颔联。(5分)

【答案】

12.C

13.C

14.颔联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暖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暖

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面,从人的触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的心境。

【分析】

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常识的能力。

本诗中韵脚相同的字有:阑、干、寒、看、斑,故押韵的字共有5个。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因众人嘲笑而备感惆怅”错误,这一说法诗中无根据。“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描写元

日众人围坐饮酒,互相谈论年龄的热闹情景。不能看出是“众人嘲笑”。

故选Co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答炼句题需要首先指出该句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本句中还需注意用的

比较凝练的动词。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这两个字运用拟人手法,前句写暖

阳照耀山峰,调节着人间的气候,让人感到春日融融;后句写春风吹拂,使树木舞动,好为人们吹走春日

寒冷,前句从触觉角度描写暖日照耀山峰,让人感到温暖后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春风吹拂之景,生动形象

地表现新春来临之时天气转暖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在元日感受美好气象的美妙心境。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张赫传

①张赫,濠州人。江淮大乱,尝团结义兵,以呼乡里。嘉山缪把头每遣人招之,干谢不往。闻太祖起,

遂率众来附,授千户,以功进万户。从渡江,以功擢常春翼元帅,守御常州。寻从击陈友谅于鄱阳湖,又

从攻武昌。已又从伐张士诚,进围平江,诸将分门而军。赫军阊门。士诚屡出兵突战,屡挫其锋。

②洪武元年,擢福州卫都指挥副使,复明署都指挥使司事。是时倭寇出没海岛中,乘间辄傅岸剽掠,

沿海居民悉苦之。帝数遣使谕日本国王,诏书谓:”能臣,则当奉表来庭;不能臣,亦当领兵自固,永安

境土。如必欲为寇,将克期命舟师往剿灭其国。”继又数绝日本贡使,然不得倭人要领。赫在海上久,所

捕掳不可胜计。最后追寇至琉璃大洋,亲率士卒与战,禽其魁十八人,斩首数十级,获倭船十余艘,收其

弓刀诸器械无算。帝伟赫功,遂命掌都指挥印。寻调兴化卫,召还,擢大都督府佥事。

③会远东漕运方艰,军食后期,帝以为名。以赫久于海上,习知海道曲折,因命赫督海运事。久之,

封航海侯,于世券久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

简。

④同时有朱寿者,亦积战功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又积督运功,封触舲侯,皆与赫同。二十三年,

肃清逆党,榜示勋臣五十七人,以江夏侯周德兴而下十九人为一类,赫、寿相次皆与列焉。后三年,寿坐

蓝玉党死。

(选自《汪腕全集笺校》,有删节)

[注心世券:即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帝数遣使朔日本国王()(2)卒谢不往()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以浮乡里。()

A、保卫B、强悍C、阻止D、违抗

(2)帝以为唐。()

A、思考B、忧虑C、审察D、虑问

17.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

18.将第①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已又从伐张士诚,进围平江,诸将分门而军。

19.从文中看,张赫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3分)

20.朱寿和张赫命运相同,结局却大不相同,请结合文本,试着分析原因。(4分)

【答案】

15.告谕终究

16.(1)A(2)B

17.答案示例: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

18.答案示例:不久张赫又跟从(太祖)讨伐张士诚,进兵围攻平江,各路将领分城门驻军。

19.答案示例:辅佐太祖平定天下,抗击倭寇大获全胜,督管海运,保障了军粮运输。

20.答案示例:①张赫为官心系朝廷,治理有方法;②朝廷开展肃清逆党的行动,朱寿因蓝玉党获罪。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谕”的释义是帝王直接通告人民,引申为告诉。本句意思是“皇帝多次派遣使者告谕日本国王”,

“谕”在本句的解释即为“告谕”。

(2)“卒”的释义有:兵;差役;死亡;完毕;到底;终究。本句意思是“(他)终究推辞不去",“卒”

在本句的解释即为“终究”。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捍”的释义是保卫、抵御。本句意思是“来保卫家乡”,“捍”在本句的解释即为“保卫”。

故选Ao

(2)“虑”的释义有:思考;担忧;发愁。本句意思是“皇帝以此为忧虑的事”,“虑”在本句的解释

即为“忧虑”。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中,“十二岁”是“赫前后往来辽东”的时间,应与前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督十运”是另

外一个谓宾结构的句子,“凡”是“总共”的意思,修饰“督运”的次数,应为完整一句,故第一处应从

“十二岁”后断开;

“劳动”和“军中”是两个不同名词,为两个句子的主语,分别引导两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所以应从“军

中”之前断开,变成两个完整句子。

译文:张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年,共督运十回,劳动艰辛至极,军中依靠他得以没有(物资)缺乏。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已”,不久;“进围”,进兵围攻;“军”,驻军。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相关区域中归纳概括答案。

从文中“闻太祖起,遂率众来附,授千户,以功进万户”可概括出辅佐太祖平定天下;

“赫在海上久,所捕掳不可胜计。最后追寇至琉璃大洋,亲率士卒与战,禽其魁十八人,斩首数十级,获

倭船十余艘,收其弓刀诸器械无算”可概括出抗击倭寇大获全胜;

“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岁,凡督十运,劳动备至,军中赖以无乏”可概括出督管海运,保障了军粮运输。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相关区域中归纳概括答案。

二者比较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前半部分写到二者相同之处,从文中“亦积战功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

又积督运功,封触舶侯,皆与赫同。二十二年,肃清逆党,榜示勋臣五十七人,以江夏侯周德兴而下十九

人为一类,赫、寿相次皆与列焉”可知,二人有相似经历,都是积累战功受封大官都曾肃清逆党,有功勋。

但是二人结局不同,张赫“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他是生病死去,被追封赐谥,因为他终其一

生为国效力,功勋显著。而朱寿的结局是“寿坐蓝玉党死”,因蓝玉党获罪而死,没有一生尽忠国家,

晚年获罪,这是二者不同结局的原因。

参考译文:

张赫是濠州人。江淮一带大乱时,曾经团结起义兵来保卫家乡。嘉山缪把头经常派人来招募他,(他)

终究推辞不去。听说太祖起事,就率领众人来依附,被授予千户职,因为功劳(大)再进为万户职。随从

(太祖)渡江,又因为功劳提拔为常春翼元师,防守常州。不久随从(太祖)在鄱阳湖攻打陈友谅,又随

从攻打武昌。不久又跟从讨伐张士诚,进兵围攻平江,各路将领分城门驻军。张赫驻军在阊门。张士诚多

次出兵袭击,(张赫)多次挫败他的锋芒。

洪武元年,被提拔为福州卫都指挥副使,又被任命为明署都指挥使司事。这时倭寇出没于海岛中,趁

空就靠岸抢劫掠夺,沿海居民都以之为患。皇帝多次派遣使者告谕日本国王,诏书上说:“能为臣,就应

该上表来朝廷;不能为臣,也应当带领军队巩固自身,永使边境安定。如果必定想要做盗匪,将限期命令

水师前往剿灭这国家。”接着又多次断绝日本进贡的使者往来,然而始终不得日寇的要领。张赫在海上的

时间久,所捕掳的盗匪不可胜计。最后追击盗匪至琉痛大洋,亲自率领士卒与他们作战,抓住了他们的首

领十八个人,斩首数十个,缴获倭船十多艘,收缴他们的弓箭刀具等器械无数。皇帝认为张赫的功劳很大,

就命他掌管都指挥印。不久调任兴化卫,又召他回来,提拔为大都督府佥事。

适逢远东漕运正艰难,军粮(运输)延误期限,皇帝以此为忧虑的事。因为张赫长期处在海上,熟悉

知晓海道曲折,于是命赫督管海运事宜。很久之后,封他为航海侯,赐予世券。张赫前后往来辽东十二年,

共督运十回,劳动艰辛至极,军中依靠他得以没有(物资)缺乏。他生病死去后,被追封为恩国公,谥号

庄简。

与他同时代有朱寿,也是积累战功官至都指挥、大都督府佥事,又积累督运的功劳,受封为轴航侯,

这些都和张赫相同。二十三年,朝廷肃清逆党,张榜公布功臣五十七个人,把江夏侯周德兴之下的十九人

作为一类,张赫、朱寿相继都在此列。三年之后,朱寿因蓝玉党获罪而死。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环翠亭记

宋濂

①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大姓许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时,有字仲

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

于南北,洋溢乎西东。英不结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

靖公闻而乐之,目:“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军”题其额。

②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归,既完

其阖庐,复构亭以还旧贯,竹之萌蕖亦丛丛然生凹,三年而成林。

③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夫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件

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④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

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

怡情景物之美,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

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件孚善继而喜,

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选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删节)

21.第①段括号内应填入的虚词是(1分)。

A.而B.为C.以D.盖

22.对第①段画线句赏析不无砸的一项是(2分)。

A.画线句以短句为主,写出了雨后初晴时四面环绿的景观。

B.画线句将晨光笼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动。

C.画线句写在阳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

D.画线句将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写得极为生动。

2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2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5分)

【答案】

21.A

22.C

23.第②段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被毁,后来国家太平,许仲孚又重建环翠亭。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

文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引出下文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的议论。

24.本文记叙了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并由亭子的兴、废到再兴赞美了许

氏高雅的生活情致,文章最后阐发主旨,亭子的兴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

活的安乐与忧患。进而赞美了当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

世长在的期待。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根据语境,前面“植竹万竿”与“构亭其中”是并列关系,句首需要一个表并列的连词。

A.而:连词,“而”用在句首,表并列。

B.为:没有连词的用法。

C.以:作连词,多用于句中。

D.盖:用在句首作连词,表原因。

故选Ao

2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壮观”错,“冲融于南北,洋溢乎西东”写的是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在

四面八方充溢弥漫的样子。不是“水流”的样子。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看,第二段有三句话,第一句"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亭及万竹皆毁”记叙了环翠亭在战乱中

被毁的情况;第二句"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写天子出现,天下太平;第三句“仲孚挈妻孥自山中

归……三年而成林”写许仲孚重建环翠亭。

从结构看,上文“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

额”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下文“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

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由环翠亭的兴、废到再兴而引发议论。据此可知,第二段起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2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结合第一段“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乃以‘环翠'题其额”

可知,记叙环翠亭的兴建及命名情况;“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冲融于南北,

洋溢乎西东。莫不绢联绿涵,无有亏欠”可知,描写了环翠亭周围优美的景观;

结合第四段“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可知,赞美了许氏高雅的生活情致;

“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可知,阐发亭子的兴

衰可以推测时代的盛衰,而时代盛衰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安乐与忧患的主旨;

结合“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三代之盛,诚可期也”可知,赞美了当

朝统治者拨乱反正让百姓安乐生活的丰功伟绩,也表达了对天下太平、盛世长在的期待。

参考译文:

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荷花,鲜亮可爱。大姓许氏,世代居住在这山下。太平

的时候,有个叫许仲孚的,曾经接受他父亲的命令,种植了万棵竹子,并在竹林间建造亭子。每当雨后初

晴,早晨的阳光微明,空旷澄静,晨光照耀下的竹林好象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光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

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的到来。

虞文靖公听说后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世俗的胸襟泯灭。”于

是许仲孚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

到了壬辰动乱时,烽火不断,亭子和竹子都被毁灭。等到夭子出现,夭下又恢复清明。仲孚同他的妻

子子女从深山中回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之后,又修筑亭子还原旧貌,接着竹子的再生的枝芽也从山凹中

茂密丛生了,三年过后就成了一片竹林。

寿陵县中和许仲孚有亲戚关系的人,都去仲孚那里,举杯依次为他祝福,当中有叫陈闻的人,认为不

可以没有什么用来给后人看的东西。于是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求我替他们写一篇记。

呜呼!从前的人也有题名园记的文章,说亭台楼房的兴起与废弃,可以用来占卜世事的兴盛与衰败。我一

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了证明,那些人的话好像不是无中生有的。从前仲孚在战乱中

出生入死,从早到晚都战战兢兢、相当警惕,性命都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于耕种务农,尊崇于诗书。

在有空闲的日子,在景物的美好中怡乐性情,难道是没有它的原因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