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技术实施细_第1页
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技术实施细_第2页
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技术实施细_第3页
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技术实施细_第4页
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技术实施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实施细那么四川省林业厅二○一一年五月目录1总那么11.1监测目的11.2监测范围11.3监测内容21.4组织管理21.5监测方法22技术标准32.1岩溶土地分类32.2石漠化程度32.3石漠化演变评价42.4土地利用类型52.5环境调查因子72.6其它指标103监测方法123.1技术路线123.2准备工作123.3根底地理信息与遥感影像数据处理143.4图斑区划163.5现地核实调查203.6主要监测因子及调查方法203.7石漠化程度评定243.8面积求算、统计与制图253.9相关资料收集264监测成果284.1县级监测成果284.2省级监测成果285检查验收295.1监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295.2检查验收方法305.3检查内容及合格标准305.4质量评定315.5检查报告31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33附件二数据库结构说明34附件三代码表35附件四其它统计或调查表39附件五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46附件六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48附件七四川省石漠化监测质量检查验收方法571总那么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为了统一石漠化监测的技术标准,标准监测内容、方法和成果等技术要求,确保石漠化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并到达预期的目的,根据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23年修订〕》、《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以及其他相关规定、标准,制定《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实施细那么》(以下简称《实施细那么》。1.1监测目的掌握岩溶区土地现状,特别是石漠化土地分布、程度、面积等现状资料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石漠化防治政策、编制综合治理规划、实现可持续开展战略提供根底资料;为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和作业设计提供准确翔实的石漠化地块信息;掌握石漠化治理状况,为石漠化治理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1.2监测范围岩溶主要指水流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产生现象的总称。本《实施细那么》所指岩溶土地特指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所发育的土地。本次监测范围与前期保持一致。具体指四川省的10个市〔州〕46个县〔市、区〕。宜宾市:高县、长宁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6个县〕;乐山市:五通桥区、金口河区、峨眉山市、犍为县、峨边县、沐川县、马边县〔7个县〔市、区〕〕;雅安市:石棉县、汉源县、芦山县〔3个县〕;眉山市:洪雅县〔1个县〕;内江市:威远县、资中县〔2个县〕;广安市:华蓥市、广安区、邻水县〔3个县〔市、区〕〕;泸州市:叙永县、古蔺县〔2个县〕;攀枝花市:西区、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4个县〔区〕〕;凉山州:西昌市、木里县、喜德县、昭觉县、雷波县、盐源县、德昌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甘洛县、冕宁县、越西县、美姑县、会理县、宁南县、会东县〔17个〔县、市〕〕;甘孜州:康定县〔1个县〕。1.3监测内容〔1〕石漠化土地的分布、程度、面积及土壤侵蚀状况;〔2〕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3〕石漠化土地的治理现状;〔4〕与石漠化变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1.4组织管理在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国家林业局提交监测成果。1.5监测方法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方法。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的地理信息数据为根底,采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图斑区划,在区划的根底上,通过地面调查进行因子调查与修正,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图斑与数据信息管理,获取石漠化监测的相关信息。2技术标准监测范围内(监测乡)的土地分为非岩溶土地和岩溶土地。非岩溶土地指不是由碳酸盐岩类发育形成的土地。2.1岩溶土地分类岩溶土地按是否石漠化分为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三大类。2.1.1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土地。=1\*GB3①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2\*GB3②植被综合盖度<70%的草地。③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4\*GB3④非梯土化旱地。2.1.2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为潜在石漠化。=1\*GB3①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2\*GB3②植被综合盖度≥70%的草地。=3\*GB3③梯土化旱地。2.1.3除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以外的其它岩溶土地,即:=1\*GB3①基岩裸露度(或土壤石砾含量)<3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牧草地;未利用地;=2\*GB3②苗圃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2.2石漠化程度2.2.石漠化分为轻度石漠化(Ⅰ)、中度石漠化(Ⅱ)、重度石漠化(Ⅲ)和极重度石漠化(Ⅳ)四级。2.2.2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有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各因子及评分标准详见表2-1—表2-4。表2-1基岩裸露度评分标准岩基裸露度〔或石砾含量〕程度30~39%40~49%50~59%60~69%≥70%评分值2026323844表2-2植被类型评分标准植被类型类型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地作物型无植被型评分值58121620表2-3植被综合盖度评分标准植被综合盖度盖度50~69%30~49%20~29%10~19%<10%评分值58142026旱地农作物植被综合盖度按30~49%计。表2-4土层厚度评分标准土层厚度厚度Ⅰ级≥40Ⅱ级20~39cmⅢ级10~19cmⅣ级<10评分值136102.2.3根据4项评定指标评分值之和确定石漠化程度,具体标准如下:①轻度石漠化(Ⅰ):各指标评分值之和≤45;②中度石漠化(Ⅱ):各指标评分值之和为46-60;③重度石漠化(Ⅲ):各指标评分值之和为61-75;④极重度石漠化(Ⅳ):各指标评分值之和>75。2.3石漠化演变评价石漠化演变类型针对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的发生开展趋势情况,石漠化演变类型分为明显改善、轻微改善、稳定、退化加剧和退化严重加剧5个类型。可概括为顺向演变类〔明显改善型、轻微改善型〕、稳定类〔稳定型〕和逆向演变类〔退化加剧型、退化严重加剧型〕3大类。2.3①石漠化状况分3类(指非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②石漠化程度分4级(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2.3.①明显改善型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被状况明显改善,石漠化状况顺向演变或者石漠化程度顺向演变两级或者两级以上。②轻微改善型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状况轻微改善,石漠化程度顺向演变一级。③稳定型影像特征没有变化,现地调查植被状况根本维持稳定,石漠化状况与石漠化程度均没有发生变化。④退化加剧型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有轻微退化,石漠化程度逆向演变一级。⑤退化严重加剧型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被退化明显,石漠化状况逆向演变或者石漠化程度逆向演变两级或者两级以上。2.4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分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2.4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①有林地:生长有森林植被、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含0.20,下同)的林地,包括乔木林和竹林。②疏林地:生长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10-0.19之间的林地。③灌木林地:生长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④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和通过自然变化、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到成林年限,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⑤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⑥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⑦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用于开展林业的其它土地。⑧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指直接为林业生产效劳的工程设施用地〔含配套设施〕和其它具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2.4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分为水田和旱地。①水田:有水源保证和灌溉措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②旱地:除水田以外种植农作物的土地。2.4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主要用于畜牧业的土地,分为天然草地、改进草地和人工草地3类。①天然草地:未经改进,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场。②改进草地:采用灌溉、排水、施肥、耙松、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进的草场。③人工草地:种植牧草的土地。2.4指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工矿建设用地、城乡居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它用地(包括旅游设施、军事设施、名胜古迹、墓地、陵园等)。2.4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苇地和沟渠等。2.4目前还未利用和难利用的土地。包括裸岩、荒草地、干沟和其它未利用土地。2.5环境调查因子2.5⑴大地貌根据绝对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大地貌分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①平原:平坦开阔,起伏很小,相对高差不超过50m。②丘陵:起伏不大,相对高差一般在50-100m;无明显脉络,坡地占地面积较大。③低山:海拔高度500-1000m,有明显的峰和陡坡,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一般大于200m〕。④中山:海拔高度1000-3500m,有明显的峰和陡坡,海拔较高,相对高差较大〔一般大于200m〕。⑵岩溶地貌①峰丛洼地:指峰丛与洼地的岩溶地貌组合,峰丛间有洼地、谷地及漏斗等。峰丛指基部相连的石峰所构成,相对高度最大可达600m。②峰林洼地:指峰林与洼地的岩溶地貌组合,峰林间为洼地,且其中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并有季节性或常年性水流。峰林指碳酸盐类岩石被强烈溶蚀,石峰突起林立,其基部互不相连。峰体相对高差100-200m,坡度很大③孤峰残丘及平原:以岩溶平原为主体和特色的地貌组合,平原上有零星分散的低矮峰林及残丘分布,石峰相对高度在100m以下,甚至不到数十米。在四川岩溶区均有分布④岩溶丘陵:经岩溶作用所形成,地势起伏不大,相对高差通常小于100m,坡度小于45°,已不具峰林形态。⑤岩溶槽谷:指凸起与凹陷交互出现的长条形岩溶地貌,凸起区构成长条形山脊,凹陷区那么形成槽状谷地,其发育主要受构造、岩性控制,主要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⑥岩溶峡谷:指由构造抬升和河流切割作用所形成的高山峡谷地貌组合,岩溶作用极其微弱,地势险峻,河流切割剧烈,高山峡谷地貌明显,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山地。⑦岩溶断陷盆地:指受拉张、断陷作用形成断陷盆地,在盆地区发生岩溶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岩溶地貌组合等。主要分布于凉山州盐源盆地等地。⑧岩溶山地:属岩溶作用极弱的碳酸盐岩分布区,主要由中山、低山与其山谷组成,与非碳酸盐岩区的地貌差异不明显,地势宽缓,河流切割作用较小。主要分布于低、中山岩溶区。2.5山地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按坡度分为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急坡和险坡6级。〔1〕Ⅰ级为平坡:0~5度。〔2〕Ⅱ级为缓坡:6-15度。〔3〕Ⅲ级为斜坡:16-25度。〔4〕Ⅳ级为陡坡:26-35度。〔5〕Ⅴ级为急坡:36-45度。〔6〕Ⅵ级为险坡:46度以上。2.5①植被类型:指地表植被状况,包括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地作物型、无植被型。②优势植物种类:指主要植物种类(建群种或优势种)。③建群种或优势种起源:分为天然、人工(人工种植乔、灌、草)、飞播。④乔灌盖度:指乔木和灌木植物地上局部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用百分数表示。⑤植被综合盖度:指乔木、灌木和草本所有植物地上局部垂直投影的面积占地面的比率,用百分数表示。⑥群落高:指乔木、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平均高度,单位为m,保存1位小数。⑦植被生长状况●好:生长旺盛,发育良好,枝干兴旺,叶子大小和色泽正常。●中:生长一般,长势不旺,但不呈衰老状。●差:达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发育不良。2.5⑴母岩:碳酸盐岩按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其它母岩等。①石灰岩类:指碳酸钙〔方解石〕含量超过50%,多为白色、灰白色,常具鲕状结构和逢合线、结核、隐晶致密块状构造,遇稀盐酸剧烈起泡。石灰岩类是四川省岩溶区主要分布的母岩类型,在四川岩溶区均有分布。②泥岩类:指碳酸盐岩中泥质含量超过50%,均为隐晶或微粒结构,具多种颜色(黄、灰、绿、棕等)。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岩溶区。③白云岩类:指白云石含量超过50%,一般为淡黄、白色,有时为浅褐、深灰或黑色,晶粒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具砂岩状断口,遇稀盐酸略起微泡。与石灰岩类分布区大致一致。④其它母岩:指碳酸盐岩以外的成土母岩。⑵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地表裸露岩石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⑶土壤类别:主要有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耕作土壤4大类。①黑色石灰土:土壤暗棕至灰黑色,以富含有机质和碳酸盐为特征,有机质含量多在5-10%间,且有机质层厚达20-30cm;pH值在7.0-8.5之间;质地为粘土。②红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土体呈现红棕色,是发育在石灰岩风化壳上的一种土壤。在湿润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石灰岩的风化程度很大,铁质胶体释放和残留数量相当多。主要分布在大巴山、盆周山地及攀西、凉山的石灰岩区,海拔多在1000-2000m。③黄色石灰土:受比拟湿凉气候的影响,山坡麓的石灰土中氧化铁水化程度较高,致使土壤呈色鲜黄,分布于亚热带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及盆周山地。土色显黄色,有机质含量可达3-5%;质地为粘土,有粘粒淋溶淀积现象。④耕作土壤:指自然土壤通过人类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适合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土壤。⑤其它土壤:指上述土类以外的土壤。=4\*GB2⑷土层厚度:采用图斑土层的平均厚度,分成中厚、薄、较薄、极薄4级。①Ⅰ级为土层中厚(40cm以上)。②Ⅱ级为土层薄(20-39cm)③Ⅲ级为土层较薄(10-19cm)④Ⅳ级为土层极薄(10cm以下)。⑸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级土粒含量的相比照例及其所表现的土壤砂粘性质,分为粘土、粘壤土、壤土、砂壤土、砂土。2.6其它指标2.6.1治理治理措施类型根据实施情况分为无治理措施、有治理措施和建议治理措施。无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石漠化图斑没有采取治理措施。有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石漠化图斑已采取了治理措施。⑶建议治理措施:指监测期内没有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的合理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分为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3类。①林草措施包括封山管护、封山育林(草)、人工造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人工种草、草地改进、其它林草措施。②农业技术措施包括耕作、间作、轮作、弃耕、禁牧、其它农业技术措施。③工程措施包括坡改梯工程、客土改进、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其它工程措施。对于采取了2种以上治理措施的图斑,填写2种主要治理措施代码。2.6工程类别分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幼林抚育工程、长治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其它重点工程。2.6.为便于分析监测间隔期内石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信息,对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发生变化的图斑要调查变化原因。石漠化变化原因分为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前期误判与技术因素。⑴人为因素①治理因素:工程治理后导致图斑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发生变化,那么填写治理措施代码。②破坏因素:指毁林(草)开垦、过牧、过度樵采、火烧、工矿工程建设、工业污染、不适当的经营方式和其它人为因素。③工程建设:指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土地用于建筑、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使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⑵自然因素①自然演变因素:指林草植被的自然修复。②灾害因素: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震等)、灾害性气候(连续暴雨、干旱、水灾等)、有害生物灾害(病害、虫害)等非人为控制的原因。⑶前期误判:因前期调查人员的误判所造成的错判。⑷技术因素:因本期遥感影像数据、调查标准等技术因素所造成两期数据的差异。2.6四川岩溶地区划分为1个一级流域、4个二级流域和11个三级流域(详见附件3表4)。长江区金沙江石鼓以上通天河直门达至石鼓金沙江石鼓以下雅砻江石鼓以下干流(含长江干流)岷沱江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干流沱江嘉陵江广元昭化以上涪江广元昭化以下干流渠江2.6分为国有、集体、个人和其它。3监测方法3.1技术路线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地理信息数据为本底,根据本期《实施细那么》要求,对前期监测数据进行整理与标准;利用经过几何精校正和增强处理后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建立解译标志;根据解译标志,利用计算机软件按照图斑区划要求,对发生变化图斑目视解译区划图斑,结合辅助资料初步解译调查因子;根据室内区划解译图斑空间数据,结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到实地核准图斑界线,调查与核实各项监测因子,现地记载图斑界线修正与监测因子变动信息;利用计算机完成现地调查数据入库与逻辑检查,完善监测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统计、汇总获取本期石漠化的面积、分布及其它方面的现状信息;最后根据两期调查结果及石漠化土地转移矩阵进行比照分析,掌握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与演变开展情况;以两期监测数据与动态变化情况为根底,编制省级石漠化监测成果报告。主要工作步骤如下:⑴前期准备。⑵技术培训。⑶遥感(RS)影像数据购置与处理。⑷资料收集与解译标志建立。⑸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划分图斑。⑹现地核实与调查。⑺数据录入与检查。=8\*GB2⑻监测质量检查验收。=9\*GB2⑼统计汇总。=10\*GB2⑽成果上报。3.2准备工作监测范围与代码规定监测范围与上期原那么上保持一致,以乡为根本监测单位,凡涉及上期监测岩溶土地的乡均为本期监测乡,凡监测乡内的岩溶土地均纳入监测范围。〔1〕省级行政区划界线由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提供;县、乡级行政区划界线由各县提供。在监测间隔期内县级行政单位之间发生了完整行政单位归属变更,采用变更后的县界;乡级行政界线发生变化的,按照变化后最新的乡级行政界线进行调查统计。同时,只要含有前期监测岩溶土地的乡级单位均为本期监测乡级单位,可对监测乡级单位内所有岩溶土地开展监测。〔2〕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沿用前期代码,乡级行政区划代码原那么上沿用前期的代码,如因乡镇合并或某一乡镇部份区域归属发生变化的,可重新编码,但需列出对照表。遥感信息源选取本次监测使用2023年四川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已处理好的分辨率为2.5m的SPOT5卫星影像数据作为监测的信息源。技术培训所有参加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须有相关工作经验,并接受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实施细那么》、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根底知识及植被、土壤等专业调查知识。培训采取理论授课、外业实习的方式进行。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参加监测工作。监测区域相关资料收集〔1比例尺≥1/50000的最新地形图〔2〕区域水文地质图。〔3〕与监测相关的文字资料和统计数据。主要包括监测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进展与完成情况、最近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2005-2023年统计年鉴等。〔4〕监测区域有关的调查专题图件。主要包括:①前期石漠化调查所形成的图件;②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工程竣工验收图;③土地利用详查图;④森林分布图;⑤岩溶土壤分布图;⑥其它相关图件。准备调查用表及仪器工具设备(1)调查用表包括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GPS特征点卡片等。(2)统计表包括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石漠化治理情况统计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气象因子调查表、水文情况调查表、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等。(3)仪器工具设备准备调查所需的GPS、数码相机、计算器、量角器、三角板、铅笔、讲义夹等测量仪器工具。GPS参数由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提供。(4)根底数表包括调查因子代码表、植物名称与代码表、岩溶地区流域名称及代码表等。3.3根底地理信息与遥感影像数据处理根底地理信息处理将1/50000或1/10000地形图上国家、省、县、乡界及主要道路、河流、湖泊、主要山峰及高程、村以上城镇与居民点等输入计算机,作为与遥感影像数据叠加进行人机交互解译的根底地理信息。相邻省、县、乡要核对边界界线,保证调查范围不重不漏、不错位。3.3.2(1)因行政区划调整导致原图班分割的处理如果最新县(乡)界穿越原有图班,需按图斑区划要求将原图斑分割。假设分割小于1hm2,那么合并到新行政单位内紧邻类似图斑;假设周边没有岩溶土地图斑,那么纳入相邻土地类型。(2)数据结构整理本期监测数据均需按本次技术规定所采用的标准数据库结构进行整理,包括新增17项因子,按要求在数据库中增加相应字段,重点关注群落高、植被生长状况、土壤质地、演变类型、石漠化变化原因、工程类别、实施时间等;石漠化形成原因本期删除,但数据仍保存。(3)数据整理土壤、岩溶地貌、母岩、流域字段参照土壤普查、农业区划等专项资料与流域矢量数据进行整理与完善。新增的土壤质地、群落高、植被生长状况、工程类别、实施时间参照遥感影像、二类调查、农业区划、土地详查等资料进行初步补充与完善。前期字段备注整理(8项),不得修改原始数据。前期关键值字段。该字段主要目的为记录和复原图斑原始属性,实现数据关联。该字段由前期图斑行政区划属性和图斑号组合而成,字段长度16位。关键值字段内容的生成方法为“[s1]&[s2]&[s3]&trim([s4])&[S5]〞。前期黑色石灰土色、红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保持不变。本期加耕作土,在外业调查时,结合县级农业区划、国土详查与土壤普查等专业资料,进行校正。前期岩溶洼地调整为峰丛洼地与峰林洼地;岩溶谷地调整为岩溶谷地、岩溶峡谷和岩溶断陷盆地,并修改代码。参照县级水文地质图等专业资料进行完善。前期纯灰岩调整为石灰岩类,泥质灰岩调整为泥岩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调整为白云岩类,并修改代码。参照县级水文地质图等专业资料进行完善。流域代码按本期技术规定要求全部修改,根据三级流域矢量面状数据与前期监测图斑叠加,按图斑主体所处的位置确定流域代码,原那么上可不按流域界线细化图斑。3.4图斑区划区划系统区划系统分为省(市、自治区)、县(市、区)、乡(镇、场)、图斑4级。以省、县、乡级为单位进行统计,以乡为单位开展图斑区划,对乡级行政单位范围土地进行全面区划。区划条件对前期监测区内的图斑区划,要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空间信息数据为本底,对照本期遥感影像,对石漠化图斑变化区域进行区划与初步解译,通过现地核实,进行图斑界线修正与因子调查。图斑中以下因子之一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变化或不同时,需要区划为不同图斑:①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按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其余按二级土地利用类型。②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③基岩裸露度④植被类型⑤植被综合盖度⑥土层厚度⑦治理措施⑧工程类别3.4.3区划要⑴室内初步解译中,允许在监测乡内改动前期监测图斑的边界,不对属性相同的图斑进行合并。假设:图斑边界及主要因子未发生变化的,不对该图斑进行编辑,但需在属性中说明;图斑内某一种以上因子发生变化,但边界没有变化,那么要对变化因子的属性做相应变更,并在属性中说明变化的情况;图斑内出现了新的满足图斑区划条件的地块,那么要将该地块从原图斑中区划出来,对其各项因子进行调查、记载和计算面积。监测乡级单位中有上期遗漏的岩溶土地,本期允许进行补充,对其各项因子进行调查、记载和计算面积。⑵最小图斑区划面积为1hm2;条状图斑短边长度不小于50m。但对于已采取人工治理措施的石漠化,最小图斑区划面积应不小于0.2hm2;图斑边界线的走向和形状要与影像特征相符,允许误差不超过1个像元。⑶所有区划出的图斑,都要建立面状拓扑关系,图斑(多边形)不能重叠或遗漏。⑷根据遥感影像或现地调查对原有根底地理信息中发生变化的水系、道路、水渠、居民点等进行修正。3.4.4本期沿用前期以乡〔镇〕为单位的图斑编号规那么。为了记录和跟踪前期图斑的动态变化,本期图斑由图斑号、小斑号共同作为唯一识别号。图斑号指前期石漠化监测数据库中图斑号码;小斑号指本期监测发生变化的图斑细化后的图斑编号。(1)前期监测区内乡级行政界线未发生变化=1\*GB3①假设原图斑内未区划出新的图斑,那么图斑号不变,小斑号统一填1;=2\*GB3②假设原图斑内区划出一个或多个新的图斑,那么图斑号不变,小斑号在原图斑内以阿拉伯数字表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从1开始统一编号,不重,不漏。③有新增岩溶土地,那么图斑号填0,在外业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按顺序从1开始统一编号,不重,不漏。乡级行政界线有变化的凡两个或两个以上乡级行政单位合并的,首先对合并后乡镇原监测区内图斑号以原一个乡镇图斑号为根底按顺序重新编号,保证不重,不漏,再进行区划和调查,其编号规那么同(1)中=1\*GB3①、=2\*GB3②;假设有新增岩溶土地,那么执行〔1〕中=3\*GB3③编号规那么。3.4.5=1\*GB3①建立解译标志库分景建立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库。根据监测范围的地理气候和社会经济特点、遥感影像特征,选择不同类型区域,现地调查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母岩、土壤、植被及地形地貌等,拍摄与遥感影像数据时相接近的野外景观照片,与相同地点的遥感影像构成对照像对,建立土地类型与遥感影像特征的对应关系,即根据不同土地类型在影像上的色调、光泽、纹理、形状、分布等特征,建立目视判读标志表。=2\*GB3②应用统一的软件,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区划图斑。以带有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的数据为本底,用根底地理信息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配准,对出现变化的区域,根据解译标志,参考相关的辅助图件资料,按图斑区划条件,室内人机交互区划出新的图斑。=3\*GB3③目视解译图斑对照解译标志,对出现变化的图斑调查因子进行初步解译,形成解译图斑对应的属性数据。解译时要参考相关的辅助图件资料。可使用多种信息源进行综合分析,近期进行过土地资源详查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料进行辅助判读,以提高解译准确性。3.5现地核实调查⑴按1:5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输出叠加乡以上行政界线、公里网、图廓线等根底地理信息和经过重新区划图斑界线的遥感影像图,打印与重新区划图斑对应的图斑属性数据库。⑵现地对遥感影像上的图斑界线进行核实;图斑界线区划有误的,在工作图上进行修正;核实与调查图斑监测相关因子,用代码或文字作相应记载。⑶每县分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状况和石漠化程度建立图斑GPS特征点,图斑GPS特征点数量不得低于全县图斑总数的5%。前期已建立GPS特征点的图斑,必须进行图斑GPS特征点复位;图斑GPS特征点数量达不到规定的,需新设图斑GPS特征点。复位点与新设的GPS特征点必须选择图斑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定位,采集与记载图斑GPS特征点现地信息数据〔含典型照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与图斑空间矢量数据进行关联。图斑GPS特征点以乡为单位统一编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重不漏。⑷根据现地核实结果,在计算机上对室内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形成的图斑界线进行修正。同时,以代码方式输入每个图斑的调查因子(属性数据),形成shape格式的矢量图形数据类型(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3.6主要监测因子及调查方法3.6根据图斑土地利用类型与石漠化状况的差异,调查以下相关因子,填表要求详见表3-1〔监测表见本规定附件一表1〕。表3-1石漠化主要监测因子表序号监测因子填表说明1所属行政单位记载省、县、乡,填写相应代码2监测年度填写具体年度3图斑号图斑号与上期保存一致,填写编号4小斑号小斑号按编码规那么填写5土地使用权属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6面积采用GIS统一求算,单位hm2,保存1位小数7地形图图幅号填写1:50000地形图图幅号8卫片景号填写本期影像数据源景幅编号9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建设用地图斑记载一级土地利用类型,其余记载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填写代码10流域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1大地貌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2岩溶地貌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3母岩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4坡度根据坡度等级,填写代码15基岩裸露度记载基岩裸露程度,按百分数记载(%)16土壤类别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7土层厚度依据土层厚度等级,填写代码18土壤质地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19植被类型按技术标准填写代码20优势植物种类按建群种或优势种,填写植物名称代码21优势种起源优势种填写植物起源代码,人工起源优先22乔灌盖度图斑中有乔灌木的那么记载乔灌盖度,按百分数记载(%)23植被综合盖度记载乔灌草的总盖度,按百分数记载(%)24群落高记载图斑乔木、灌木或草本优势群落的高度,单位m,保存1位小数25植被生长状况记载林草植被的生长状况,填写代码26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综合评定石漠化状况,填写代码27石漠化程度石漠化图斑按程度评定标准综合评定程度等级,填写代码28石漠化演变类型前期或本期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的图斑填写代码29治理现状凡已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那么填写代码,如已采取2种治理措施,那么填写2种治理措施组合代码30石漠化变化原因凡发生石漠化状况与程度变化的图斑,填写代码31工程类别已实施工程治理岩溶土地图斑,填写代码32实施时间已实施工程治理岩溶土地图斑,填写实施具体年度33建议治理措施根据现地实际情况,末采取治理措施的图斑可考虑合理治理措施,按治理措施代码填写34前期图斑关键值字段前期图斑行政区划属性和图斑号组合而成,字段长度16位。3.6⑴空间位置:包括省、县、乡,采用查阅资料。⑵地形图图幅号、卫片景号:社会调查、查阅资料。⑶土地利用类型:现地调查为主、辅以社会调查和查阅资料。⑷土地使用权属:查阅资料为主,辅以社会调查。⑸流域、大地貌、岩溶地貌、母岩、土壤类别:查阅资料为主,辅以现地调查。⑹土壤质地:采用手测法,以手对土壤的感觉为主,结合视觉和听觉来确定土壤质地的名称。⑺坡度:现地调查或查阅坡度图。⑻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一般采用目测法进行,难以判断时应采用测线法调查,在图斑内选择一条对角线,沿线量取基岩或砾石所占的百分数,记载实际值。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计算公式为: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对角线有基岩(或石砾)的长度/对角线总长度×100%。⑼土层厚度:现地机械布设一定数量样点,测量样点土层厚度,用样点土层厚度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图斑土层厚度。⑽植被类型、优势植物种类、优势种起源、群落高、植被生长状况:现地调查、社会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⑾乔灌盖度、植被综合盖度:目测或测线法测定。一般采用目测法,难以确认时采用测线法调查,在图斑内选择一条对角线,沿线量测覆盖度,用百分数表示。⑿面积、石漠化程度:利用计算机自动求算。⒀石漠化演变类型:现地调查确认。⒁治理现状、工程类别和实施时间:以查阅资料为主,辅以社会调查与现地调查。⒂石漠化变化原因、建议治理措施:以现地调查为主,辅以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⒃前期数据备注:内业操作完成。⒄前期图斑关键值字段:内业操作完成。3.6.3主要监测因子调查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及岩溶土地类型不同,对监测因子作如下规定。3.7石漠化程度评定采用多因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根据图斑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的指标状况(等级),确定评分值,进行累加,按评定标准评定图斑的石漠化程度等级。3.8面积求算、统计与制图面积求算=1\*GB2⑴在图斑矢量图形数据根底上,用GIS求算图斑面积(面积单位为hm2,精确到0.1hm2)。=2\*GB2⑵用GIS求算面积时,图斑图形数据投影为高斯-克吕格投影。数据统计与管理采用计算机编程建立石漠化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完成数据录入、逻辑检查、统计分析、生成报表等工作。分乡、县、省、岩溶地区统计各类型石漠化和其它土地类型面积。根据本期与前期监测结果计算石漠化动态变化数据。根本图和专题图编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图斑管理。在根底地理信息和图斑图形数据根底上用GIS软件编制根本图和专题图。⑴根本图:主要反映石漠化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要素和调查测绘成果,是求算面积和编制石漠化专题图的根底资料,包括国界及省、县和乡行政界线、主要道路和水系、村以上居民点位置、图名、图例、直线比例尺、编图说明、编图单位和时间等根底信息。⑵专题图:由根本图生成,以反映专业内容为主,其图种和比例尺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确定。主要包括岩溶土地分布图、石漠化程度分布图。制图要求⑴一般注记明显地形地物标志、居民地、各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各级行政界线、土地利用类型等标注,原那么上以国家林业局2023年公布的《林业制图图式》〔LY/T1821-2023〕为准。⑵图斑注记县级专题图注记图斑号与小斑号。⑶石漠化状况颜色或黑白标记表3-2石漠化状况颜色或黑白标记代号类型颜色彩色代码(RGB)黑白标注1非石漠化(180,255,180)2潜在石漠化(100,100,255)3石漠化(255,100,100)⑷石漠化程度颜色或黑白标记表3-3石漠化程度颜色或黑白标记代号程度颜色彩色代码(RGB)黑白标注Ⅰ轻度石漠化(255,255,100)Ⅱ中度石漠化(255,150,0)Ⅲ重度石漠化(255,150,150)Ⅳ极重度石漠化(255,50,50)⑸图件比例尺①县级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分布图、程度分布图的比例尺为1:10万;②省级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分布图、程度分布图的比例尺为1:50万;③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分布图、程度分布图的比例尺为1:100万。3.9相关资料收集县级监测人员负责收集相关资料,分别到发改、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统计、气象等部门收集相关资料。土地利用情况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上年度〔2023年〕全县及岩溶监测乡镇土地利用情况(附件四表1)。包括耕地(水田、旱地及梯土化旱地)、林地(含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生产辅助用地)、草地(天然草地、改进草地、人工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裸岩、其它用地)等用地的面积。治理情况(1)县级石漠化治理情况:以县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方面的数据(附件四表2)。包括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乔灌草)、飞播造林(乔灌草)、人工种草、植被改进及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工程、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的数据。(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按照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实施的工程〕:以县为单位收集统计监测期间各年度石漠化治理方面实际完成情况(附件四表3、表4)。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进、根本口粮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池、小水电〕工程等工程。气象数据以县或气象站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度气象数据(附件四表5):⑴气象站站点名、站点号、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m)。⑵无霜期长(d)、各月日照时数(h)、各月≥10℃积温(℃)、各月平均温度(℃⑶年暴雨(24小时降水总量>50mm)日数、最大降雨强度(mm/h)、年蒸发量、各月降水量、各月干旱日数(d)。水文数据以县、小流域或水文水质监测站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度水文数据(附件四表6)。⑴地表水:年径流量、全年日平均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1小时降水量、年平均输沙量。⑵地下水:储量、可开采量、补给模数、平均水埋深、水矿化度、水化学类型。社会经济状况以监测乡镇为单位,收集监测期间各年度社会经济数据(附件四表7)。①人口情况:总人口、农业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农业劳动力人数、人口密度、人口净增长率、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传统救济人数〕。②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③粮食与作物情况:人均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作物成灾面积、新垦土地面积。④畜牧业情况:牲畜(羊、其他大牲畜)散养和圈养头数、牲畜出栏率、草场理论载畜量。⑤农村能源构成:煤、电、沼气、薪材及其它比例(%)。⑥交通:铁路营运里程、公路里程(km)。4监测成果4.1县级监测成果(1)工作方案(2)统计表全县和分乡(镇)石漠化面积统计表(见附件六)。(3)图件全县根本图和石漠化状况分布图、石漠化程度分布图、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等专题图件,所提交图件图幅以A0幅面为准(以磁盘或光盘为介质提供)。(4)shape格式的地理信息数据以图斑为根底的空间数据及每个图斑的属性(调查因子)数据、行政界线数据(以磁盘或光盘为介质提供)。(5)岩溶区土地利用情况、石漠化治理情况、水文气象及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数据(以磁盘或光盘为介质提供)。(6)GPS特征点(含照片)(以磁盘或光盘为介质提供),不少于石漠化图班数的5%。(7)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监测地区根本情况,监测工作概况,技术方法,石漠化状况与石漠化程度、面积、分布及特点,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石漠化原因分析,危害情况,治理状况特别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情况及成效评价,典型地区石漠化状况分析,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建议。(8)监测质量自检报告。(9)监测成果确认意见。(10)监测工作总结报告。4.2省级监测成果⑴实施细那么和工作方案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实施细那么和工作方案。⑵GPS特征点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GPS特征点100张经过排版的电子文档数据〔A4幅面,jpg格式〕。⑶统计表全省和分县石漠化面积统计表(见附件六)。⑷图件全省和分县根本图和石漠化状况分布图、石漠化程度分布图、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等专题图件,所提交图件图幅以A0幅面为准(以磁盘或光盘为介质提供)。⑸shape格式的地理信息数据以图斑为根底的空间数据及每个图斑的属性(调查因子)数据、行政界线数据(以磁盘或光盘为介质提供)。⑹岩溶区土地利用情况、石漠化治理情况、水文气象及社会经济情况调查数据(以磁盘或光盘为介质提供)。(7)GPS特征点,(8)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监测地区根本情况,监测工作概况,技术方法,石漠化状况与石漠化程度、面积、分布及特点,动态变化情况分析,石漠化原因分析,危害情况,治理状况特别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情况及成效评价,典型地区石漠化状况分析,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建议。(9)质量检查报告。(10)监测成果评审意见。(11)监测工作总结报告。5检查验收5.1监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1\*GB2⑴根据本规定的要求制定石漠化监测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方法,加强质量管理。=2\*GB2⑵各级监测管理部门与监测任务承当单位要成立专门的质量检查组织机构,建立监测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各级成果验收或成果汇总中发现的问题要追究相关调查人员和检查者的责任。=3\*GB2⑶实行“三查一验〞的检查验收制度,即在调查工组自查、省级检查和国家级核查的根底上,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监测成果验收。5.2检查验收方法检查验收方式调查工组自查由工组长或专人负责进行;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成立专门的质量检查组,对各调查工组的调查质量进行检查;接受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负责的国家级核查。检查时要有原调查人员参加,对检查结果检查者和被检查者要签字认可。检查验收数量调查工组自查不能少于调查(解译)图斑的10%;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随机抽取不少于2%的图斑进行检查。国家级核查随机抽取1%以上的图斑进行检查。各级检查均按本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调查方法进行。对所完成的内业资料(包括地理信息数据),省级和国家级检查人员要进行全面检查。5.3检查内容及合格标准图斑合格标准⑴主要因子图斑区划的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石漠化演变类型等因子都符合调查因子合格标准。⑵其它因子其它调查因子低于20%项次出错。调查因子合格标准⑴图斑区划的面积误差在5%以内。⑵按技术标准要求,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石漠化演变类型准确。⑶基岩裸露度、乔灌盖度、植被综合盖度的调查值在该评定指标的同一个实际评分级距内。⑷所属行政单位、土地使用权、大地貌、岩溶地貌、母岩、流域、土壤类别、土壤质地、土层厚度、坡度、植被类型、优势植物种类、优势种起源、石漠化变化原因、工程类别、实施时间、治理现状、建议治理措施与实际相符。内业资料检查对内业材料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调查因子填写是否完备、调查因子之间是否存在逻辑矛盾、技术标准运用是否恰当、电脑数据与卡片数据是否一致、石漠化治理现状、水文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的收集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等。5.4质量评定=1\*GB2⑴检查的图斑中合格图斑个数与面积在95%以上,质量评定为合格。对查出有过失的图斑,由原调查者改正,然后转入内业面积求算和统计。=2\*GB2⑵合格率小于95%时,质量评定为不合格,要重新进行调查(解译)。5.5检查报告检查组在完成检查后,要提交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⑴任务承当单位开展监测工作的情况,包括生产组织、监测工作量、工作进度等。⑵质量管理情况,包括技术培训、调查人员考核、调查工组自查、质量管理措施及执行情况等。⑶检查组人员、单位,检查程序和时间。⑷检查图斑的抽取方法、数量和分布区域。⑸检查的结果、存在问题和经验。⑹处理意见和建议。⑺其他情况。6附那么6.1本《实施细那么》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解释。6.2各市(州)、县(市、区)及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执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建议尽快报省林业厅,便于集中解答处理和上报国家林业局。附件一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表1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省(市、区)县(市、区)监测年度单位:hm2、%乡村图斑号小斑号土地使用权属面积地形图图幅号卫片景号土地利用类型流域大地貌岩溶地貌立地因子植被因子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石漠化程度石漠化演替类型石漠化变化原因治理现状工程类别实施时间建议治理措施前期土地利用类型前期基岩裸露度前期植被类型前期植被综合盖度前期土层厚度前期岩溶土地石漠化类型前期石漠化程度前期形成原因前期图斑关键值字段备注母岩基岩裸露度土壤类别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坡度植被类型优势植物种类优势种起源乔灌盖度植被综合盖度群落高植被生长状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调查者调查日期附件二数据库结构说明表1监测数据库结构说明调查因子字段名数据类型字段长度小数位数填写说明调查因子字段名数据类型宽度小数位数填写说明省S1C2填写代码植被综合盖度S23N3填写具体数值县S2C4填写代码群落高A17N41填写具体数值乡S3C2填写代码植被生长状况A3C1填写代码村S4C4填写村代码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S24C2填写代码图斑号S5C4填写正式图斑号石漠化程度S25C2填写代码小斑号A1C3填写外业图斑号石漠化演变类型A4C1填写代码土地使用权属S6C1填写代码石漠化变化原因A5C2填写代码面积S7N71填写实际面积治理现状S27C4填写代码地形图图幅号S8C12填写具体名称建议治理措施S28C2填写代码卫片景号S9C6填写具体名称工程类别A6C2填写代码土地利用类型S10C3填写代码实施时间A7C4填写年度流域S11C3填写代码前期土地利用类型A8C3填写代码大地貌S12C1填写代码前期基岩裸露度A9N3填写具体数值岩溶地貌S13C1填写代码前期土层厚度A10C1填写代码母岩S14C1填写代码前期植被类型A11C1填写代码基岩裸露度S15N3填写具体数值前期植被综合盖度A12N3填写具体数值土壤类别S16C1填写代码前期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A13C2填写代码土层厚度S17C1填写代码前期石漠化程度A14C2填写代码土壤质地A2C1填写代码前期形成原因A15C3填写代码坡度S18C1填写代码前期图斑关键值字段A16C16填写代码植被类型S19C1填写代码备注S29M记录相关情况优势植物种类S20C4填写代码调查人S30C14填写姓名优势种起源S21C1填写代码调查日期S31D8填写日期乔灌盖度S22N3填写具体数值附件三代码表表1调查因子代码因子名称代码因子名称代码因子名称代码因子名称代码因子名称代码因子名称代码省(区、市)天然草地221土壤类别无植被型5毁林(草)开垦11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9四川51改进草地222黑色石灰土1乔灌盖度、植被综合盖度、群落高填写实际值过牧12中幼林抚育工程10市(州)、县(市、区)代码附后,乡(镇)沿用前期代码人工草地223红色石灰土2过度樵采13长治工程11水域230黄色石灰土3优势植物起源火烧14其它重点工程12未利用地240棕色石灰土4天然1工矿工程建设15实施时间填写年度荒草地241耕作土5人工2工业污染16治理措施沙滩和干沟242其它土壤6飞播3不适当经营方式17林草措施裸岩243土层厚度植被生长状况其它18封山管护61其它244中厚(Ⅰ)1好1工程建设封山育林〔草〕62建设用地250薄(Ⅱ)2中2工程建设31人工造林63大地貌较薄(Ⅲ)3差3自然演变因素飞播造林64土地使用权平原1极薄(Ⅳ)4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自然修复41低产低效林改造65国有1丘陵2土壤质地石漠化土地10灾害因素中幼林抚育66集体2低山3砂土1非石漠化土地21地质灾害21人工种草67个体3中山4砂壤土2潜在石漠化土地22灾害性气候22草地改进68其它4岩溶地貌壤土3石漠化程度有害生物灾害24其它林草措施69土地利用类型峰丛洼地1粘壤土4轻度石漠化11其它23农业技术市措施林地110峰林洼林2粘土5中度石漠化12其它因素耕作71有林地111孤峰残丘及平原3坡度重度石漠化13前期误判51间伐72疏林地120岩溶丘陵4平坡(Ⅰ)1极重度石漠化14技术因素52轮作73灌木林130岩溶槽谷5缓坡(Ⅱ)2石漠化演变类型工程类别禁牧74未成林造林地140岩溶峡谷6斜坡(Ⅲ)3明显改善型1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弃耕75苗圃地150岩溶断陷盆地7陡坡(Ⅳ)4轻微改善型2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2其它农业技术措施76无立木林地160岩溶山地8急坡(Ⅴ)5稳定型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3工程措施宜林地170母岩险坡(Ⅵ)6加剧型4长江防护林工程4坡改梯工程81林业生产辅助用地180石灰岩类1植被类型严重加剧型5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5客土改进82耕地210泥岩类2乔木型1变化原因速生丰产林工程6小型水利水保工程83水田211白云岩类3灌木型2人为因素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7其它工程措施84旱地212其它母岩4草丛型3治理因素填治理措施代码草地220基岩裸露度填写实际值旱地作物型4破坏因素农业综合开发工程8表3植物名称与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名称代码一、乔木树种〔组〕檫木520杏706白花刺9021.针叶树种〔组〕白枪杆521枣707盐肤木903铁杉130杨树530枇杷708月月青904油杉140香椿531核桃710南天竺905落叶松150黑荆532板栗711马桑906油松200圣诞树533荔枝713火棘907华山松210山合欢534龙眼714刺梨908马尾松220刺槐535杨梅741车桑子909云南松230任豆536柚类742小铁仔910广东松250榕树537樱桃743山葡萄911湿地松261化香538猕猴桃744小檗941火炬松262喜树539其它749杜鹃942巴山松263栾树5402.食用原料类栎灌943其它松类290冬青541油茶751桃金娘944杉木310女贞542茶叶755松灌971柳杉320桉树550花椒758竹灌981水杉330直杆桉551八角759柏灌991柏木350藜蒴552山胡椒760其它藤本992圆柏351速生相思553桂花761刺灌类993滇柏352木麻黄555山苍子762地盘松995藏柏353构树560其它799青香木996福建柏354楝树5803.药材类岗松998冲天柏355苦楝581杜仲801其它灌木999墨西哥柏357茚楝582川桂802五、草本紫杉(红豆杉)360鹅掌楸583黄连木803蕨类1010其它杉类390其它软阔类590银杏804芒萁10112.阔叶树种〔组〕3.混交树种组黄皮805五节芒1020栎类410针叶混610金银花806大芒1021栓皮栎411阔叶混620苏木807小芒1022麻栎412针阔混630黄枙子808秋海棠1030桦木420二、竹林树种〔组〕木瓜809野芭蕉1040光皮桦421毛竹660其它819土麦冬1050桤木430吊丝竹6614.林化工业原料类茅草1060樟木440慈竹662油桐823苔藓1070楠木450散生杂竹类670乌桕824兰科类1080榆树460丛生杂竹类680棕榈825其它禾草1090朴树461混生杂竹类690白蜡树827豆类1110青檀462金竹691栓皮栎828仙人掌1120榉木463三、经济树种〔组〕光皮树829沙仁1130青冈4701.果树类其它849龙须草1140枫香480柑桔类7015.其它经济类剑麻1081台湾相思485苹果702蚕桑851其它草本1150木荷486梨703其它859六、地衣类其它硬阔类490桃704四、其它灌木树种〔组〕地衣1200椴树510李705紫穗槐901其它1210注:乔木树种〔组〕中未含经济乔木树种。本代码表中未涉及到的重要树种,各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编写,并上报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中心,以增加全省统一编码。表4岩溶地区流域名称及代码表代码一级流域代码二级流域代码三级流域9长江区31金沙江石鼓以上104通天河130直门达至石鼓32金沙江石鼓以下119雅砻江162石鼓以下干流33岷沱江123大渡河128青衣江和岷江干流145沱江34嘉陵江117广元昭化以上129涪江132广元昭化以下干流135渠江附件四其它统计或调查表表1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省(市、区)县(市、区)单位:hm2统计单位土地总面积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计水田旱地计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生产辅助用地计天然草地改进草地人工草地计裸岩其它计梯土化旱地注:数据以监测上年(2023年)未统计数据为准,统计单位为全县及岩溶监测乡镇。调查员填表日期资料来源表2石漠化治理情况统计表省(市、区)县(市、区)单位:hm2年度治理面积合计生物措施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工程措施(坡改梯)小流域治理小计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人工种草其它生物措施调查员填表时间资料来源表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1)省(市、区)县(市、区)单位:hm2实施年度治理区国土面积治理区岩溶土地面积治理石漠化面积生物措施农业工程措施小计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进小计坡改梯工程土地整治调查员填表时间资料来源表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2)省(市、区)县(市、区)实施年度草食畜牧业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设农村能源工程生态移民宣传教育青贮窖棚圏草饲机械蓄水池排灌渠引水管水塘维修提灌站地下河整治生产道路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小水电年m3m2台m3mm个个mmm3个个kwh人人次注:本表可根据实施工程工程适当调整。调查员填表时间资料来源表5气象因子调查表省(市、区)县(市、区)气象站站点号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m年度年暴雨日数最大降雨强度mm/h年蒸发量mm无霜期d月份降水量(mm)平均温度(℃)日照时数(h)≥10℃干旱日数123456789101112合计注:该表由国家林业局统一收集填写。调查员填表日期资料来源表6水文情况调查表省(市、区)县(市、区)监测年度地表水统计单位年径流量(绝对量亿m3)全年日平均降水量(mm)最大日降水量(mm)1小时最大降水量(mm)年平均输沙量(104t)地下水统计单位储量(104可开采量(104补给模数(104m3平均水埋深(m)矿化度(g/L)水化学类型注:统计单位:含县平均值、某一水文观察站、小流域观察点等调查员填表日期资料来源表7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省(市、区)县(市、区)统计单位总人口农业人口少数民族人口贫困人口数量农业劳动力人数人口密度人口净增长率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作物成灾面积新垦土地面积牲畜数牲畜出栏率草场理论载畜量〔羊〕农村能源构成(%)交通(km)备注羊大牲畜人人人人人人/km2‰人人万元万元万元万元万元元元%hm2/人thm2hm2hm2散养圈养散圈%只煤电沼气薪材其它铁路公路注:以乡级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外出务工劳动力指每年务工时间不少于3个月的农村劳动力。调查员填表时间资料来源附件五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表1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卡片序号调查因子内容地面实况照片1省2县3GPS特征点号4调查时间5照片路径6地理坐标X:Y:7轨道号8成像时间9是否复位与实况照片地点相对应的遥感影像表2石漠化图斑GPS特征点数据库属性及填表说明序号调查因子字段名数据类型字段长度填表说明1省T1char2填写代码2县T2char4填写代码3GPS特征点号T6char6以县为单位统一编号,填写代码4调查时间T8D8填写调查日期5照片路径T9char30照片名称及路径6地理坐标XT10char15按度分秒填写,精确到秒7地理坐标YT11char15按度分秒填写,精确到秒8轨道号T12char10填写景幅号9成像时间T13D8填写景幅号上拍摄时间10是否复位T14L11.是,2.否附件六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表1石漠化状况及程度分行政单位统计表省(区、市)县(市、区)单位:hm2类别调查单位合计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小计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表2石漠化演变类型分行政单位统计表省(区、市)县(市、区)单位:hm2类别调查单位合计石漠化演变类型小计明显改善型轻微改善型稳定型退化加剧型退化严重加剧型表3石漠化状况及程度分地类统计表省(区、市)县(市、区)单位:hm2土地利用类型类别合计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小计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生产辅助用地小计水田旱地小计天然草地改进草地人工草地合计石漠化小计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表4分土地使用权统计表省(区、市)县(市、区)单位:hm2类别土地使用权合计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小计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1.国有2.集体3.个人4.其它表5分植被综合盖度统计表省(区、市)县(市、区)单位:hm2类别植被综合盖度合计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小计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合计10%以下10~19%20~29%30~39%40~49%50~59%60~69%70~79%80~89%90%以上表6分石漠化治理措施统计表省(区、市)市、区)单位:hm2类别治理措施合计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小计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合计1.林草措施1.1封山护林1.2封山育林〔草〕1.3人工造林1.4飞播造林1.5低产低效林改造1.6中幼林抚育1.7人工种草1.8草地改进1.9其它林草措施2.农业技术措施2.1间伐2.2轮作2.3禁牧2.4弃耕2.5其它农业技术措施3.工程措施3.1坡改梯工程3.2客土改进3.3小型水利水保工程3.4其它工程措施表7分石漠化变化原因统计表省(区、市)县(市、区)单位:hm2类别变化原因合计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小计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合计1.人为因素1.1治理因素1.2破坏因素1.3工程建设2.自然因素2.1自然演变因素2.2灾害因素3.前期误判表8石漠化状况动态转移表统计单位期年单位:hm2前期后期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表9石漠化按行政单位动态变化统计表省(区、市)县(市、区)单位:hm2类别调查单位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非石漠化县乡附件七四川省石漠化监测质量检查验收方法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统一和标准四川省石漠化监测的质量管理标准,使监测成果符合国家要求,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管制度,强化监督和检查,确保监测成果质量,特制定本方法。第二条检查验收的主要依据:1.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23年修订);2.《四川省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实施细那么》;3.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关于四川省石漠化监测的有关通知精神等。第三条国家级质量检查验收工作由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局荒漠化监测中心及中南林业调查规划院具体负责质量监督和检查。省级质量检查验收工作由省林业厅心组织,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具体负责质量监督和检查。县级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在所在市〔州〕林业局指导县林业局负责完成检查验收工作。第四条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分外业质量检查和监测成果根本完成后的成果验收两个阶段。第二章外业质量检查第五条外业质量检查主要是对各县〔市、区〕监测的外业工作质量状况,包括解译标志建立、图斑区划、外业调查成果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是否严格执行《实施细那么》等进行检查。第六条检查程序。检查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听取各县〔市、区〕、调查工组关于监测工作情况的介绍。2.请各县〔市、区〕提供相关监测资料,对监测的各个工序,各项成果的质量及成果完整性进行检查。3.确定被检查乡级单位;4.对抽中乡要进行实地检查,核对区划界线和各项调查因子的准确性,并作好记录。5.检查成果分析与反应。第七条检查数量及样本抽取1.调查工组自查:各项工序、内容100%检查。2.县级检查:外业检查随机抽取不少于岩溶区50%的乡镇和调查图斑的10%,内业资料100%检查,对内业检查中发现问题严重,而在室内无法确认的图斑,那么需返现地重新核实。3.省级检查组检查数量:全省抽取不少于10%的县级单位,随机抽取不少于全省总图斑数的2%的图斑进行检查。4.国家级检查组检查数量:在全省范围内抽取不少于5%的县级单位,随机抽取不少于全省总图斑数的1%的图斑进行检查。第九条国家级、省级室内检查随机抽取20%的调查〔解译〕材料对卡片填写完整性、图斑区划和调查因子准确性、技术标准运用的合理性〔包括图斑编号〕、逻辑关系的正确性等进行全面检查。对图斑有争议的以现地核实为准。对解译标志建立的合理性,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完整性,成果图编制质量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