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人民版历史一轮必修复习课件: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_第1页
2014届人民版历史一轮必修复习课件: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_第2页
2014届人民版历史一轮必修复习课件: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_第3页
2014届人民版历史一轮必修复习课件: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_第4页
2014届人民版历史一轮必修复习课件: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通史弥补时空断点

内容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1840年)秦朝时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宋代形成理学体系;明末清初,儒家思想在批判中再度活跃汉代儒家思想神学化、正统化;宋代儒学完成哲学化和思辨化过程;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民主思想,对儒学批判继承内容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科技春秋战国~明清(前770~1840年)从战国司南、汉代造纸术到隋唐火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从宋代指南针、火药广泛应用到活字印刷术的完备,中国四大发明影响深远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以实用性科技为主,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衰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文学春秋战国~明清(前770~1840年)(1)从《诗经》到唐诗,反映出诗歌是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2)从宋词到明清小说,反映出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1)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2)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内容历史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艺术原始社会~明清时期(170万年前~1840年)(1)文字在魏晋逐渐成为一门艺术,隋唐宋元楷书、草书、行书的书法艺术成就非凡(1)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具有审美和实用功能(2)古代绘画艺术从远古时代诞生,经历了战国的成熟、魏晋的完善、隋唐的高峰、两宋的全面发展到明清文人画突出成就的历程(2)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具有“书画同源”、鲜明的艺术特征(3)戏曲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经历了元杂剧的成熟、明朝昆曲的广泛流传、清代京剧形成和发展的历程(3)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京剧体现了戏曲南北交融、走向世界的趋势【江苏省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①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②百家争鸣;③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①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第28课时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1.儒家思想百家争鸣

时期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贡献春秋时期孔子①政治思想:提出“

”与“礼”的学说;主张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②教育思想:开创了

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③整编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仁

德治

私人讲学

续表战国时期孟子①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②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

”的学说③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提出了“

”的思想②关于“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2.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道家思想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

”的社会老庄崇尚

,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把“道”作为最高准则,宣传

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的观点小国寡民

天道

自然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法家思想李悝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治上: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政治秩序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

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

;主张“事异则备变”法

嘉奖耕战法治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内容影响墨家思想墨子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根本形成。2.董仲舒的主见:确立儒学的的地位;文化的“一统”和政治的“一统”是全都的。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确定”:全面确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启用”:启用儒学之士担当重要职务。 (3)教育上“垄断”: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

4.影响 (1)完毕了各派学术思想公正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进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2)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乐观意义的。百家争鸣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根源:生产力的进展。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四大派别:儒、墨、道、法。1.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洁继承,从纵始终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进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根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动身,把它扩大进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2.老子(道家学派)与墨家学派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由于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汉代儒学可归纳为“一、二、一”一个实质:文化专制。两大思想:秦代,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汉武帝时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一个目的:文化一统是为政治一统效劳的。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进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进展的新儒学体系。一、近五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 2023年第12题考察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二、江苏历史 董仲舒和刘濞(“七王之乱”筹划人)都是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是扬州历史文化中的重要角色。重难点一“百家争鸣”消逝的缘由、思想及意义1.“百家争鸣”局面消逝的缘由 (1)经济根源:生产力进展,井田制崩溃,消逝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富强供给了物质根底。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消逝,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阶级构造和阶级关系简洁,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泼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进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史料印证】2.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伦理观孔子“仁”、“礼”为政以德性相近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特点以“仁”、“民本”为核心,经历了一个继承、发展的历程,形成儒学体系,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孔子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孟子、荀子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3.道、法、墨家思想主见 (1)道家思想 史料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凹凸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 导读:史料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世界观,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冲突对立的两个方面,冲突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史料二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导读:史料反映的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见。这种思想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法家思想史料韩非认为:“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还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导读:史料反映了韩非子主见历史向前进展和主见社会变革的主见;还说明白韩非主见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主见,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供给了理论根底,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供给了理论借鉴。(3)战国时期墨家思想不受统治者重视的缘由: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尚贤,主见节省,反对铺张,反映了劳动者追求公正、和平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表达了当时平民百姓的要求。但在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变革时期,其主见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社会变革的愿望,也已超出了当时社会进展的实际,不符合统治者的需要。4.“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取、融合,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进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进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重难点二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古代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儒学独尊地位的评价1.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确实定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2.古代三种治国思想及演化【史料印证】3.评价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 (1)乐观 ①有利于稳固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稳固中心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君主实行“仁政”。 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进展。 (2)消极 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②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颜色,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史料印证】1.识图 图1思考1:孔子学院走向世界说明白什么?有何意义?提示:说明白儒家思想所表达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意义:“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图2汉画像石“讲经图”思考2:观看上图,推断一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内容的核心是什么?这一局面最早消逝于何时?这一局面的消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儒学思想。汉武帝时期。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进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承。2.读表 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思考3:你如何对待三人关于“人性论”的主见?提示:三种观点都有确定的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提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进展而进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生疏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表达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表达出对整个人类社会进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进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疼惜民众的精神,今日照旧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进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见“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热点材料:2023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效劳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思考:这段话主要表达了儒学的什么核心思想?孔孟“民本”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有何不同?提示:(1)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2)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动身点和目的。高考考什么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高考考过什么◆2023山东文综:法家思想的特征◆2023浙江文综:“小国寡民”的概念内涵◆2023山东文综:墨家思想的内涵【体验高考1】(2023·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留意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留意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答案D高考再考什么【猜测题1】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欣赏。在其思想理论中,法、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以以以下图中寓意“法”的应当是 ()。 A.车轮B.车架C.马鞭D.马匹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韩非子法家思想中,法指由国君公布的法令条文;术是国君为了支配他的大臣,运用种种手段;势指权位、势力。假设将韩非学说比方为一辆马车,那么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这样:君主是驭手,臣民和用人是拉车的马,势是打马的鞭子,法指车轮,术是把握马的两根缰绳。此题选A项。答案A高考考什么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高考考过什么◆2023天津文综:董仲舒思想的影响◆2023北京文综:道家、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2023安徽文综:儒家思想对加强中心集权的影响◆2023山东文综: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体验高考2】(2023·天津文综,12,节选)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 依据材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学问,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解析材料中董仲舒强调“大一统”,进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高考再考什么【猜测题2】 2023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5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向世界呈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而人类文明进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到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表达这两种和谐的是()。

A.庄子、韩非子 B.老子、孔子 C.孟子、荀子 D.庄子、孔子解析庄子“天人不相胜”,孔子的“仁”的思想分别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应选D项。答案D高考考什么从学问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力气角度命题高考考过什么◆2023上海单科:比较儒、道、法有关“天人关系”的言论◆2023海南单科:比较儒家学派不同的思想主见◆2023广东文综:概括材料中孟子的思想◆2023福建文综:德礼与刑罚之间联系【体验高考3】(2023·上海单科,3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见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生疏的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两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见,A项错误。答案C【体验高考4】(2023·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说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表达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行缺 解析材料强调德礼为本,刑罚为用,二者密不行分,表达材料含义的是D项。A、B、C三项都无视了体、用是相对于政教而言的这一要求,仅从德礼与刑罚的关系上进展论述。 答案D高考再考什么【猜测题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心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进展。”这一指示精神与以下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类似 ()。 A.“礼之用,和为贵”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