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高二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生物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是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2第6章+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4章。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露西”是一具发现于东非大裂谷地带的化石标本,其骨骼化石上肢骨与黑猩猩的相似,下肢骨与现代人类接近。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非大裂谷地带“露西”化石的发现为人和猿具有共同祖先提供了证据B.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属于生物进化细胞水平的证据:C.鲸的鳍和蝙蝠的翼外形和功能差异显著,不能为二者有共同祖先提供证据D.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答案】C【解析】【分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详解】A、东非大裂谷地带“露西”的骨骼化石上肢骨与黑猩猩的相似,下肢骨与现代人类接近,是人猿共祖的有力证据,A正确;B、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细胞呼吸,是细胞水平的证据,B正确;C、鲸的鳍和蝙蝠的翼由于适应不同环境,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但内部结构模式一致,为二者有共同祖先提供证据,C错误;D、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正确。故选C。2.如图所示某地区在若干万年前因地质改变产生一条河流,使当地的松鼠因地理隔离形成了两个种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中所有变异都可为松鼠的进化提供原材料B.若干万年前,河流导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C.若大河变浅后,两种群间个体能相互交配,则两种群仍为同一物种D.自然选择对两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所起作用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变异是不定向的,但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选择个体的表现型最终影响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而使生物发生进化。隔离导致物质的形成,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能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详解】A、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不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A、隔离的本质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许多万年前,河流导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两种群之间基因交流,B正确;C、河流变浅后,两种群的个体能杂交,若后代可育,则仍是同一物种,若后代不育,则不是同一物种,C错误;D、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不同种群的选择作用不同,造成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3.稳定性选择、分裂选择和单向性选择是自然选择中的三种类型。稳定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分裂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类型;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自然选择不同类型建模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Ⅰ是稳定性选择,Ⅱ是分裂选择,Ⅲ是单向性选择B.经过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Ⅱ一定会形成两个物种C.类型Ⅲ导致该种群中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其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下降D.种群内不同个体间存在表型差异,与种群基因多样性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A、分析题意,稳定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符合图Ⅰ;分裂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类型,符合图Ⅰ;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符合图Ⅲ,A正确;B、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殖隔离,II是分裂选择,但该选择不一定能造成种群基因库差异到形成生殖隔离,B错误;C、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其等位基因的比值,图Ⅲ的单向性选择在群体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会导致决定该性状的基因增加,其相对性状控制的基因减少,故该选择导致该种群中某基因频率逐代增加,其等位基因频率逐代下降,C正确;D、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内不同个体间存在表型差异,与种群基因多样性有关,D正确。故选B。4.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界环境相接触,而是浸浴于机体内部的内环境中,因此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组织液流向血浆的液体量和流向淋巴液的液体量相等B.氨基酸、葡萄糖、尿素、Na+和K+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原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都在内环境中进行D.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离子则以Na+,Cl为主【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组织液大部分被重吸收回血浆,少部分流入淋巴管,因此流向血浆的液体量多于流向淋巴液的液体量,A错误;B、氨基酸、葡萄糖、尿素、Na+和K+等物质都要通过血浆、组织液的运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C、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在消化道,原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在肾小管和集合管,这些场所都是人体内特殊的“外界环境”,C错误;D、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D错误。故选B。5.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红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溶液中死亡的原因是细胞渗透失水B.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和蔗糖溶液的渗透压不相等C.若体温发生改变,人体内环境稳态可能会失调D.血浆的pH保持恒定不变与其中所含的缓冲物质密切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详解】A、红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死亡是因为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渗透压低于外界溶液,从而引起快速失水,A正确;B、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NaC1溶液中含有Na+和Cl-两种溶质,渗透压高于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蔗糖溶液,B正确;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体温,若体温改变,可能会影响机体内酶的活性,人体内环境稳态可能会失调,C正确;D、血浆的pH并非保持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D错误。故选D。6.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基本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B.外周神经系统能够控制四肢运动,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由传出神经组成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可以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D.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详解】A、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但维持身体平衡是小脑的作用,A错误;B、外周神经系统能够控制四肢运动,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B错误;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可以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和腺体,C正确;D、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起着营养、保护、支持和修复的作用,D错误。故选C。7.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给狗听铃声而不给它喂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每次给狗喂食前先让狗听到铃声然后再立即喂食,重复此方式若干次后,当铃声单独出现,狗也会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B.食物和铃声同时刺激的目的是给狗建立条件反射C.条件反射建立后持续给狗以铃声刺激但不喂食,狗会一直分泌唾液D.狗听到铃声的过程中其听觉感受器位于耳朵,听觉的形成位于大脑皮层【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详解】A、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该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B、给狗喂食的同时给以铃声刺激,通过反复训练,可以实现在不喂食的情况下,只有铃声也会引起狗分泌唾液,即这样做的目的是给狗建立条件反射,B正确;C、要维持已经建立好的条件反射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以至最终完全不出现,因此,给狗建立了上述条件反射后若此后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食物,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没有,即条件反射消退,C错误;D、所有的感觉都是大脑皮层做出的,狗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朵,听觉的形成位于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C。8.用一段离体的神经纤维,两个电极和一个电表,分别按下图a和图b进行连接,并在图中箭头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可以观察到电表上的指针发生偏转。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不给图a神经纤维施加刺激,则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膜电位与图中一致B.若给图a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则电表指针会先向右偏转,再向左偏转C.若不给图b神经纤维施加刺激,则该神经纤维膜上不存在离子运输过程D.若给图b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则其电表上的指针会发生一次向左偏转【答案】C【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题图分析,图a中电流表的电极都存在与膜外,测的是相邻部位膜电位的变化情况,图b测的是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详解】A、图a的两个电极都连在膜外,如果不施加刺激,则由于两个电极处没有电位差,因此电表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此时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与图中一致,A正确;B、在图a的神经纤维外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指针先向右偏转、再向左偏转,因此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C、图b的两个电极一个在膜外、一个在膜内,不施加刺激则电表的偏转值代表静息电位,此时神经纤维膜内的K+会外流,C错误;D、在图b的箭头处施加适宜刺激后,使神经纤维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电表上指针会发生一次向左偏转,D正确。故选C。9.排尿是一种简单的反射活动,但经常在高级中枢控制下进行。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膀胱内压升高,膀胱被动扩张,使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入神经传到骶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同时由脊髓再把膀胱充胀的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并产生尿意。如图为排尿反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膀胱壁感受器产生兴奋后沿膀胱壁细胞传递到排尿中枢B.婴儿的骶髓排尿中枢发育不全,因此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C.成人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接收兴奋后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行为D.若某人的f受损,则不能产生尿意,也不能完成排尿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排尿反射初级中枢位于脊髓中,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详解】A、膀胱壁感受器感受压力后产生的兴奋沿盆神经传入神经传递到骶髓的初级排尿中枢,A错误;B、骶髓排尿中枢是低级中枢,受到大脑皮层中相应的高级中枢控制,婴儿的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全,因此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B错误;C、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如成人大脑皮层的排尿中枢接收兴奋后经过分析综合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行为,C正确;D、f是脊髓连向大脑皮层的神经,若f受损,人仍能由脊髓中的相应中枢控制完成排尿反射活动,只是膀胱充胀的信息不能上传至大脑皮层的排尿反射高级中枢,因此不能产生尿意,D错误。故选C。10.语言、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某人不能写字和说话,可能是其大脑皮层的W区和S区发生障碍B.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位于大脑的右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C.短时记忆的形成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抑郁,并一定会使人患有抑郁症【答案】A【解析】【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W区发生障碍病人不能写字,S区发生障碍病人不能讲话,A正确;B、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和逻辑思维的区域位于大脑的左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负责形象思维的区域位于大脑的右半球,B错误;C、长时记忆的形成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D、当消极情绪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抑郁,但不一定会使人患有抑郁症,长期的抑郁可能引发抑郁症,D错误。故选A。11.动物激素对生命活动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幼年时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会使人患侏儒症B.与胰岛B细胞相比,人体卵巢细胞内核糖体数目较少C.某些激素既可以参与人体体液调节,也可以参与神经调节D.激素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靶细胞中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答案】A【解析】【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患病。【详解】A、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A错误;B、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需要的核糖体数量比人体卵巢细胞多,B正确;C、某些激素既可以参与人体体液调节,也可以参与神经调节,如肾上腺素即属于激素,也属于神经递质,C正确;D、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同激素的靶细胞受体的位置有差异,有的在膜上,有的在膜内,D正确。故选A。12.研究发现,高血压、肥胖症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是()A.高血压、肥胖症患者有可能比正常人更容易患糖尿病B.胰岛素可通过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来促进血糖浓度升高C.若胰岛素浓度过高导致血糖浓度下降会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D.服用降压药ACEI后,人体肝脏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二者可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详解】A、摄入过多的糖类会引起肥胖,根据题意,高血压、肥胖症患者因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所以比正常人更容易患糖尿病,A正确;B、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B错误;C、若胰岛素浓度过高导致血糖浓度下降会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C正确;D、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能说明肝脏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促进肝糖原的合成,D正确。故选B。13.如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当激素乙分泌减少时,激素甲的分泌量也会随之减少B.图中有2处表示反馈调节,同时也存在分级调节C.垂体细胞膜有能够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状腺能够分泌甲状腺激素,则激素乙为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甲作用于甲状腺,则激素甲为促甲状腺激素。【详解】A、激素甲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乙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减少时,由于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随之增加,A错误;B、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存在反馈调节,图中有2处箭头表示反馈调节(激素乙→垂体和激素乙→下丘脑),也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正确;C、激素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垂体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能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正确;D、内环境成分是相对稳定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所以可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故选A。14.2022年2月,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我国成功举办,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下列关于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们体内发生的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调节在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B.机体内不少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C.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增加散热D.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机体的产热量一直大于散热量【答案】B【解析】【分析】寒冷等刺激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详解】A、人体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神经调节发挥了主要作用,A错误;B、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正确;C、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C错误;D、运动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且大于散热量,体温略微上升,而后通过调节,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机体体温保持稳定,D错误。故选B。15.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产生障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尿崩症常表现出多尿、多饮和血浆渗透压升高等症状B.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并释放后作用于肾脏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肾小管和集合管D.尿崩症患者可以通过口服抗利尿激素进行治疗【答案】A【解析】【分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储存在垂体后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详解】A、尿崩症是抗利尿激素异常,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多尿导致多饮和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B、抗利尿激素的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B错误;C、抗利尿激素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C错误;D、抗利尿激素是九肽,口服后会被消化而失去功能,D错误。故选A。16.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如图是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表示的是免疫器官,需要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B.若①中胸腺发育不全,则细胞免疫不能进行,但仍具有非特异性免疫C.甲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D.③中的物质主要是由②中的细胞产生,作为信息分子在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故①表示的是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功能为: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故甲为免疫防御,丙为免疫监视。【详解】A、分析题图: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故①表示的是免疫器官,免疫器官需要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A正确;B、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胸腺发育不全会导致细胞免疫不能发生,但机体仍具有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C、甲、丙分别是免疫防御和免疫监视功能,其中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异常时,免疫功能过强,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导致,C正确;D、③中的物质主要是由②中的细胞产生,但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作为信息分子在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抗体,直接与抗原特异性识别结合,发挥免疫作用,D错误。故选D。17.如图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时间段曲线①含量低,但曲线②含量上升的原因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但未释放B.曲线①在乙时间段快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巨噬细胞对其进行了吞噬和处理C.丙时间段主要进行特异性免疫过程,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识别抗原后产生大量抗体D.丙时间段T细胞的免疫指标较高的原因是其同时参与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答案】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A、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甲时间段曲线①含量低,但曲线②含量上升的原因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但未释放,A正确;B、巨噬细胞可以识别抗原,曲线①在乙时间段快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巨噬细胞对其进行了吞噬和处理,B正确;C、丙时间段主要进行特异性免疫过程,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D、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丙时间段T细胞的免疫指标较高的原因是其同时参与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D正确。故选C。18.S型肺炎链球菌(简称“S菌”)会导致小鼠患病死亡,现用健康的三组小鼠进行实验,甲、乙组注射S菌制作的疫苗,丙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小鼠均存活;2天后给甲组注射S菌活菌,21天后给乙、丙两组同时注射等量的S菌活菌。结果乙组小鼠存活,甲、丙组小鼠死亡。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A.甲组和丙组小鼠死亡的原因相似B.在制作S菌的疫苗时,需要保留S菌DNA的抗原性C.注射S菌活菌后可产生相应抗体的只有乙组小鼠D.乙组小鼠体内的抗体都是在注射疫苗和S菌活菌后产生的【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甲、乙组注射S菌制作的疫苗,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会引发二次免疫,但由于甲组2天后就注射S菌活菌,体内产生的抗体和免疫细胞较少,不足以起免疫效应而死亡。【详解】AC、甲组小鼠注射了疫苗,但2天后就注射S菌活菌,体内产生的抗体和免疫细胞较少,不足以起免疫效应而死亡,丙组小鼠没有注射疫苗,但在注射了S菌活菌后体内同样会产生相应抗体,同样,抗体量少,不足以对S菌发挥彻底的免疫效应而死亡,A正确,C错误;B、在制作S菌的疫苗时,需要保留S菌蛋白质的抗原性,DNA不具有抗原性,B错误;D、乙组小鼠为健康的正常生活的动物,其体内存在多种抗体,只有针对S菌的抗体是在注射疫苗和S菌活菌后产生的,D错误。故选A。19.如图为某学生构建的因吸入某种花粉而发生过敏、打喷嚏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产生花粉过敏现象的患者机体内已发生过①③④过程B.戴口罩或抑制⑥过程都可以减少发生花粉过敏的现象C.组胺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可能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D.图示过程说明过敏反应是与体液免疫相关的一种异常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图中①③④表示花粉首次进入体内发生免疫的过程,A正确;B、戴口罩可避免花粉的吸入,抑制⑥过程可阻止组织胺的产生,所以都可避免花粉过敏的发生,B正确;C、花粉引起的打喷嚏是在组织胺刺激下发生的反射,该反射的发生并不能说明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受到影响,C错误;D、过敏反应是与体液免疫过程有关的一种异常生理反应,D正确。故选C。20.“重症肌无力”是由患者体内自行产生的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引起的以骨骼肌进行性无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患者体内的该种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不仅使乙酰胆碱不能作用,还可加速乙酰胆碱受体的降解使受体数量减少,致使肌肉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减弱,从而出现肌肉收缩无力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抗体可能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从而使乙酰胆碱失去作用B.抗体可加速乙酰胆碱受体的降解,说明该抗体也是一种酶C.乙酰胆碱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识别D.可以通过减少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或阻止该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来治疗该病【答案】B【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患者体内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致使肌肉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减弱,说明抗体可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的受体,使乙酰胆碱不能结合受体从而不能发挥作用。【详解】A、抗体可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的受体,使乙酰胆碱不能结合受体从而不能发挥作用,A正确;B、抗体可加速乙酰胆碱受体的降解,但该抗体没有催化作用,因此不是酶,B错误;C、乙酰胆碱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与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D、要治疗该疾病,可以使用药物减少患者体内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或用药物使抗体不能结合乙酰胆碱受体,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21.二倍体稗草是一种杂草,有的生长在旱地,有的生长在稻田。从外形上看,水田稗草与旱地稗草有着明显差异,旱地稗草“长相”比较随机,大多数趴地横长,茎基部呈现红色,完全不像水稻。而水田稗草就很有“稻”样,使它与水稻难以识别,那些让稗草长得更像水稻的基因让稗草逃过人类的拔除,继续在稻田生长。回答下列问题:(1)某稻田中所有二倍体稗草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2)水田稗草与旱地稗草在叶片颜色、分蘖能力等方面差异很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协同进化是指____________。(3)轮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除草剂比长期持续使用一种除草剂对稗草的除草效果更好。请从生物进化实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4)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较为硕大的稗草。经基因序列分析,硕大的稗草和普通稗草完全相同;但其体内染色体组数是普通稗草的2倍,则两者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答案】21.种群22.①.遗传##基因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3.轮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除草剂可以防止某种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快速增大24.①.不是②.两者杂交无法产生可育后代(或两者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4、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小问1详解】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某稻田中所有二倍体稗草构成了一个种群。【小问2详解】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水田稗草与旱地稗草在叶片颜色、分蘖能力等方面差异很大,体现了稗草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小问3详解】长期持续使用单一机理的除草剂,将敏感的稗草杀死,留下了抗药性的稗草,导致稗草种群中某一抗药性的基因频率增大,而轮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除草剂可以防止某种抗除草剂基因的基因频率快速增大,对稗草的除草效果更好。【小问4详解】硕大的稗草体内染色体组数是普通稗草(二倍体)的2倍,即硕大的稗草为四倍体生物,两者的杂交后代为不可育的三倍体,即硕大的稗草和普通稗草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为两个不同物种。22.有氧呼吸会产生少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积累会氧化生物分子引发细胞损伤。如图1表示人体肺部的局部组织示意图,图2表示肝部的局部组织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1中成熟的红细胞不能产生超氧化物,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2)①与②相比,氧气浓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图2中D细胞产生的CO₂排出体外的过程至少需要跨过______________层细胞膜。(3)某科研人员想要通过适当体力消耗后检测超氧化物含量来探究吸烟是否会有害身体健康,其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期实验结果是: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成熟的红细胞内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2)①.②②.血流方向向右,由于呼吸作用,肺泡细胞吸收氧气进入血浆,导致②处氧气浓度大于①处③.7(3)①.实验思路:将生理指标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烟与否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测试,检测两组志愿者体内超氧化物含量②.预期实验结果:若吸烟组志愿者体内超氧化物含量比不吸烟组志愿者体内的超氧化物含量高,则说明吸烟有害健康【解析】【分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吸烟与否对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产物量的影响;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线粒体退化,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小问1详解】成熟的红细胞线粒体退化,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但是超氧化物是有氧呼吸的产物。【小问2详解】①尚未经过肺泡附近的组织液,氧气还没有进入血浆,②部位氧气已进入血浆中,所以②部位的氧气含量高;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至少需要经过7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1层;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细胞膜2层;穿过毛细血管壁出毛细血管,细胞膜2层;进出肺泡2层细胞膜。【小问3详解】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将生理指标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烟与否分为两组,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体力消耗测试,检测两组志愿者体内超氧化物含量,若吸烟组志愿者体内超氧化物含量比不吸烟组志愿者体内的超氧化物含量高,则说明吸烟有害健康。若两组志愿者体内的超氧化物含量没有明显差距,则说明吸烟不会通过影响超氧化物含量来影响健康。23.图1为反射弧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M、N表示刺激位点。图2为可卡因(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同时是较强的中枢兴奋剂,图中的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干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属于感受器的是___________(填图中编号),③作为神经中枢,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2)若图1表示无损伤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刺激M点,①处不能产生兴奋,⑤处能够产生效应,则说明兴奋在反射弧上是___________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3)图2中a表示___________,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4)已知可卡因能与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瘾君子”吸食可卡因后表现出健谈和异常兴奋,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答案】(1)①.①②.对从传入神经接收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发出指令信息(2)①.单向②.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①.突触小泡②.流动性(4)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突触前膜回收,从而使多巴胺不断刺激突触后细胞,引起突触后细胞持续兴奋【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题图分析,图1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2表示突触的结构,突触小泡中的多巴胺通过胞吐方式进入到突触间隙,而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b结合,进而实现了兴奋的传递过程,同时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能将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回收到突触前膜中,避免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小问1详解】图1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③作为神经中枢,其能对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进行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发出指令信息。【小问2详解】若图1表示无损伤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刺激M点,①处不能产生兴奋,⑤处能够产生效应,则说明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递的,其原因使因为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即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小问3详解】图2中a表示突触小泡,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就会定向移动并与突触前膜方式融合,而后将多巴胺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且依赖膜的流动性实现。【小问4详解】已知可卡因能与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瘾君子”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多巴胺会不断的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从而延长了愉悦感的时间,因而“瘾君子”吸食可卡因后表现出健谈和异常兴奋。24.如图是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⑤表示相关物质。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①是________,促进肾上腺分泌的激素②是_______。(2)在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时,给雌雄青鱼注射_______激素类药物,可以促进青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从而进行人工授精和育苗。该激素类药物弥散全身各处,仅对卵巢、精巢发挥作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3)在血糖的调节过程中,激素④是________。健康人体内激素④和激素⑤浓度不会持续过高,说明其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杭州客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答案
- 2024年哈尔滨客运资格证应用能力考试内容是什么
- 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乡镇卷)【原卷版】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分层训练:简单机械(B卷解析版)
- 吉首大学《公共工程项目管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三维图像设计与制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素描人体》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邯郸房产分割协议书范文
- 2024年公寓足疗转让协议书模板
- 吉林师范大学《遥感软件应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健康心理打造幸福人生
-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 《自体血回输》课件
-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高龄老人租房免责协议
- 音乐术语全翻译
- 店铺包工包料装修合同范本
- 房屋拆迁实施方案
- 中职数学课件
- 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系统
- 胃腺癌的早期诊断与筛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