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教-案_第1页
国-际-金-融-教-案_第2页
国-际-金-融-教-案_第3页
国-际-金-融-教-案_第4页
国-际-金-融-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金融教案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高长法二零零九年二月绪言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对外经济关系日益开展。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到达1.6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贸易总额1.15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2001年中国参加WTO,经济全球化开展趋势突出,2006年参加WTO五年过渡期满后,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23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将危机传导到世界各国,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到目前还未走出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美国在200多年前还是不毛之地,但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之后,通过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资金往来、劳务转移、科技、文化交流等成为世界上最兴旺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中,日本经济遭到消灭性的破坏,而战后充分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开辟国外市场,利用国外资源,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大国。所以,坚持对外开放,开展对外经济,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经验。一、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一切科学研究的目的,都在于揭示客观规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科学的对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4页〕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我们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介绍。1、国内长期以来代表性的观点。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学的货币面,即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如陈彪如先生所著的《国际金融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序言中,认为国际金融“应以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既要说明国际范围金融活动的主要问题,又要阐述国际间货币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规律。〞钱荣堃先生主编的《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中,认为“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际间的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国际收支、汇率、国际储藏、国际货币体系等国际金融中的重要问题,确实是国际间经济交往中的货币金融现象。但是,现实的开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势的快速变化,有很多新问题在原有框架内难以解释,这主要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1〕与货币银行学的关系问题。研究一国国内的货币金融问题的学科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只不过是货币银行学中有关问题在国际范围的自然延伸。问题在于:随着各国经济开放度越来越大,原有的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现在的货币银行学也研究开放经济下的货币金融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只要在货币银行学各局部中加上“涉外〞的相应内容,就可以把国际金融的内容涵盖在货币银行学中。〔2〕与现实情况的比照问题。一门学科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充分反响和指导现实问题。现在看来,很多一直属于国际金融研究范围的问题,已不再单纯是一国涉外的或存在于国际间的货币金融问题,而是更多地与一国经济内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还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学科部门。以近年来备受重视的货币危机问题为例,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指出,政府提高利率是遏制投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的有效手段,但是这样做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很大损害,货币危机是否发生取决于政府通过两害相较来决定是否放弃提高利率以维持汇率。因此,现实的开展要求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原有的学科间的界限。〔3〕与国际上学科开展的协调问题。西方国家国际金融学等学科的开展在近年来呈现很多新的动向。原有的汇率、国际收支等问题已被纳入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内予以考察,甚至有的学者干脆用国际宏观经济学或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名称来取代国际金融学。相当多的不局限于国际间的货币金融领域的问题,被公认为国际金融学的组成局部。如现代国际金融学政策分析基石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它的主题是开放条件下一国内部的经济政策效力问题,并且财政政策的分析是其重要组成局部。2、对传统观点提出批评的是复旦大学姜波克先生和杨长江先生他们提出如下观点:“国际金融是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所谓内外均衡是指既保持经济体自身的稳定开展,又使经济体的对外开放处于合理状态之中,是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目标。〞二、国际金融的特点各国经济开展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地自我开展。闭关锁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一个国家要振兴自己的经济,都必须开展对外经济关系。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必然引起国际金融关系的开展。国际金融与一国国内金融密切相关,同时又存在很大区别。1、国际间商品、劳务交换扩大,使货币信用关系国际化。国际金融起源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的交换。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开展,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生产国际化进一步开展,国际贸易空前繁荣,资本输出迅猛增长,由此引起国际金融的蓬勃开展。所以说,以货币为媒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劳务〕交换是国际金融产生的根底,随着国际贸易和和世界市场的开展,原来在一国国内的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国际信用。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国际经贸的开展,并突破原有的效劳于生产和贸易的格局,日益成为一种独立的国际经济活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最活泼、最重要的因素。1985年,世界金融市场的国际资本流量已达75万亿美元,是世界商品〔劳务〕流转量的25倍;世界外汇市场的外汇交易额为37.5万亿美元,是世界商品劳务流转量的12.5倍。2、以外汇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往来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不能直接以本国货币支付。按照世界货币理论,各国之间的货币收支必须用黄金进行结算。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有当一国国际收支差额无法解决时,才不得不以黄金作为最后的结算手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是由债务国把黄金运送给债权国,而是在世界市场上出售黄金,取得所需要的外国货币,以这种货币进行抵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这种外国货币就充当国际支付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外国货币都能起到这种支付手段作用,只有在国际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货币,或按照支付协定所规定使用的货币,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这种“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就是外汇。〞外汇是国际间货币收支的产物,同时又影响着国际间收支往来的关系,这是国际金融活动不同于国内金融活动的一个明显的特点。3、不以任何主权国家法律为准绳。一国国内金融,如货币发行与流通、资金收付与调拨、贵金属买卖、信贷的发放与归还、债权债务的形成与消失、国家、企业、个人相互间的结算等,都受到该国统一的金融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国际金融中有关各国货币相互兑换的汇率、资金的流出流入、贵金属的转移等等,涉及不同国家不同的法律、条例以及国际惯例和国际协商制定的各种条约、协定等。由于各国历史开展过程、社会制度演变、经济力量强弱、开展水平差异等,往往使不同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及金融关系中采取的方针政策差异很大,有时甚至产生十分剧烈的矛盾和冲突。国际金融和国内金融相比,牵扯面更广、关系更复杂。因此,国际金融是以国际惯例和国际公约以及条约为依据的。4、有更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国际金融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它与世界经济的其他经济关系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国政局的动乱,世界政局的变动,往往会引起汇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使得货币收付会给其中一方带来损失,进而影响一国的进出口,造成一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汇率问题反映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有时会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或国内各社会集团之间的政治经济斗争的一个锋利问题。国际结算是具体办理各国间货币资金往来收付的业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国际金融业务,涉及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在国际结算中,对货币币种、支付方式、支付条件和结算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当,往往会对国家造成利弊得失。各国都力争采取对本国最为有力的国际结算方式。国际收支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如果数额巨大而又长期持续存在,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各国政府都采取种种干预措施,力求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各国为调节和改善国际收支而产生矛盾和斗争。“二战〞以来,由于科技进步,现代通讯手段的开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扩展,国际金融领域某一方面的变动往往会对另一国以致对世界的政治、经济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一个市场发生动乱,甚至世界某一角落政治局势变化,也会迅速反映到国际金融市场,涉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以,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最为敏感的局部,有较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1995年英国老牌的投资银行---巴林银行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7年4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致2023年9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都充分说明了国际金融的风险性。5、国际金融是一国宏观经济开展的重要的调控工具。“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哪个国家把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重要位置,把国内经济建设和国际经济关系联系起来,哪个国家的经济开展就快。同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国际贸易已不再是促进国际经济开展的唯一因素,而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流动那么成为世界经济开展的主要动力。一国经济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本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能否善于利用世界经济的开展,增强本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国际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加以运用,以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比方日本自60年代开始对外投资中有60%是以开拓海外市场为目的的。在国外投资建立子公司,子公司源源不断地购置本国产品,从而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贸易和本国经济的开展。世界充满了竞争,世界在竞争中开展。近代社会国家竞争的重点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竞争是初级产品和资源的竞争。由于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出现了殖民统治和战争,世界列强用强制性的手段获得了工业化所需要的原材料。第二次竞争是在世界各民族纷纷独立之后,世界市场不断形成的前提下的工业品的竞争。典型的是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很大比重,以此支撑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开展。第三次竞争是金融业的竞争。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金融资本统治工业资本,21世纪金融业尤其是金融创新的竞争将会成为一个重点。三、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NewCenturyFinancialCorp〕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随后,这场危机没有按照人们最初的想象逐步化解,而是演变成为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一〕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及其特征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繁荣,被称为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全盛时期。但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持续性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导致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局面,凯恩斯主义在“滞涨〞问题面前失效了。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重要转变:一是是经济结构的信息化或后工业化,效劳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二是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资本的全球化。三是资本虚拟化或金融化,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急剧膨胀。四是新自由主义化,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国家干预最小化为核心的政策获得了支配地位。上述四个方面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信息化技术赋予资本以高度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为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技术根底和物质条件;新自由主义政策取消和缩减了国家和社会对资本逐利活动的各种限制,为资本的全球化和金融化提供了制度根底和政策保障;全球化和金融化那么使资本摆脱了国家主权的制约和物质形态的束缚,为资本的运动创造了更到的空间和更有效地形式。与经济根底的上述变化相适应的是政治的保守主义化或保守主义运动,把美国带回到大危机前由少数富豪统治的时代。这些变化标志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开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化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开展新阶段最重要的变化发生于金融资本之中。“金融资本〞这一概念最早由拉法格提出,希法亭首先对金融资本进行了系统阐述。希法亭指出:“产业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局部不属于使用它的产业资本家了。他们只有通过代表同他们相对立的所有者的银行,才能获得对资本的支配。另一方面,银行业不得不把它们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局部固定在产业之中。因此,银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为产业资本家。我把通过这种途径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称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即归银行支配和产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希法亭:《金融资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52、253页〕列宁认为希法亭的定义没有指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开展到了会导致而且已经导致垄断的高度,他对金融资本的概念作了更科学的解释,指出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的融合,金融资本既可以以银行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也可以以工业垄断资本为中心组成。“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列宁选集》,3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13页〕从当前角度看,列宁的定义仍然是科学的,但应根据现实情况对其加以开展。当今的金融资本,在国家与企业经济活动中日益占据垄断地位。资本在追求最大利润的本性中所生出的排他性和独占性,决定了在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开展到较高程度时,必然形成大资本的垄断。垄断资本有多种形式,最简单的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一般的形式是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而典型形式或最高形式是金融资本或者金融垄断资本。这一概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出借资本所有权享有剩余索取权利益〔股息、利息、分红等收入〕的食利性资本,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国债、贷款,金融衍生工具等食利性金融资本,这种含义的金融资本是狭义的或纯粹的金融资本。二是指食利性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金融资本对经济生活的控制,这就是列宁所说的金融资本或金融垄断资本。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那么,金融垄断资本的支配地位的新开展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从微观层面看,由于金融机构及金融业迅速开展,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借贷、证券市场等筹集的金融业总量在金融资本内部赶超产业资本并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利润来源越来越以金融业资本为主,即金融资本在微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从宏观层面看,在一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膨胀,金融业利润在利润总量中比重上升甚至超过产业资本利润,经济活动以金融资本为主,各国间实物和效劳贸易居于次要地位,即金融资本在宏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这种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的金融资本,把它称为金融垄断资本。金融垄断资本以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霸权为后盾,在国际范围内大肆扩张,金融资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控制更为明显,金融资本开展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1、资本的金融化和虚拟化资本的金融化过程也就是资本的虚拟化过程。什么是虚拟资本?马克思第一个对虚拟资本作出科学界定和系统分析,并将虚拟资本的开展过程与金融危机联系起来。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生息资本的形式造成这样的结果: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那么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管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526页〕。在资本主义早期,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债券以及商业票据,它们产生的根源在于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大以及商业流通的开展,但能够脱离生产和商业的束缚获得相对独立的运动。这些虚拟资本首先被视为一种资本的存在形式,因为它们是以货币等形式存在的现实资本的所有权或债权证书,证明一定数量的现实资本归证书的持有人所有,持有者可以凭证书定期获得收入,也可以出售证书以换取现实的货币资本,并带来高于票面金额的价值增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资本仍然依赖于实体资本,其价值大小决定于实体资本的状况。另外,这些证书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一纸用于证明现实资本所有权的凭证,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同上,第540页〕,这种证书因其能够带来规那么的货币收入而被人们虚拟化为资本,即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具有资本和商品的双重属性。虚拟资本特殊的运动规律极大地满足了资本家通过赌博投机实现价值增值的要求。一方面,“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同上,第496页〕,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杠杆化〞;另一方面,“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同上,第497页〕。当金融市场的赌博投机使得金融杠杆化的比例不断提高,以致虚拟资本商品过剩严重,金融市场就变得非常脆弱,一旦货币发生紧缩,将导致债务支付链条断裂,金融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防止。尽管金融化的定义各种各样,但金融化过程所引发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规模到达160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相当于实体经济的5倍。据报道,2023年衍生品总规模高达53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40倍。不仅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不断扩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在非金融企业拥有的资本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也在上升,金融部门在国内利润中所占的比重,来自金融业的利润在企业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均在不断上升。美国金融业利润在国内总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6年高达30.56%,而同期包括制造业、运输业和信息业等在内的非金融业利润的比重那么大幅下降,曾一度降到54%以下。金融化趋势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开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下降,过剩资本不得不从产业部门转向流动性更高的金融部门。金融部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可以依靠吸收更多资本投入形成金融泡沫而获利,于是金融部门受到了这些逐利资本的青睐。另一方面,只有在金融资本这一形态上,资本才完全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才能最充分的表现出其最大限度追求价值增值的本性。2、金融资本的支配性地位金融资本的支配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非金融企业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明显上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生产过剩背景下,随着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许多从事事业的企业开始将经营活动重心转移到金融领域。他们或者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或者开展租赁业务、发行股票或债券进行融资等等,使得企业中金融业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比重大大上升。据统计,美国非金融企业拥有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比率,20世纪60年代缺乏40%,到了2001年那么飙升到90%。以通用电器〔GE〕为例,2002年其下属的GE金融公司的总资产到达近5000亿美元,在通用电器中占85.15%。二是非金融企业的利润中来自金融业的比重大幅度提升。非金融企业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抽离,投入到利润率高的金融业务中,且这一比例越来越高,这必定带来此类企业利润来源的变化,使得金融资本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主体。以通用电器为例,2002年,其下属的GE金融公司的收入为545亿美元,占GE总收入的41%;净利润为36亿美元,GE金融公司对集团的利润奉献率超过40%。金融业务已经成为GE快速、高效增长的主要源泉,被誉为GE的利润增长机器。3、金融资本的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开展。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生产和贸易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的根底,而金融全球化那么是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集中表达。金融资本的流动是跨国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全球跨国金融垄断资本流动规模从1990年的1万多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8.2万亿美元,占全部跨国资本的85%。4、金融资本借助美元的霸权地位进行扩张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没有黄金支撑的美元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行,成为国际结算、支付和储藏的主要货币,确立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和霸权地位。金融化的开展使美国的产业结构日益呈现出“效劳化〞或“后工业化〞的趋势,导致世界经济体系严重失衡,表现:美国主要生产没有实物支持的美元货币和金融资产,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那么生产可以用美元购置的物质产品;美国从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购置大量消费品,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那么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藏,形成贸易顺差;亚洲国家把从贸易顺差中积累的盈余用于购置以美元计价的各种资产如股票、国债等有价证券,而美国那么依靠世界各国提供的信贷形成虚假的需求,反过来拉动世界的消费和增长。法国《世界报》2023年3月22~23日合刊载《美元基准统治的终结》一文指出,世界经济几十年来一直依靠该体系,它使得美国陷入大量的信贷、债务和赤字之中;如果美国没有这种“过分的特权〞,使其“无需担忧赤字〞,它就不会像迄今所做的那样超支生活,就不会吸纳全球3/4储藏。这就一针见血地揭示出美国的次贷危机和它所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最深层的根源在于一个不受约束的美元居于国际货币核心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5、新自由主义为金融垄断资本的扩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活泼起来并在理论和政策上获得了支配地位。新自由主义几乎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那么〞,希望恢复19世纪的完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主张对公共部门实行私有化、消减社会保障和福利、消弱工会和对劳动力市场的保护、开放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放松对市场的监管,推动金融自由化。新自由主义的上述理论和政策表达为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在全世界广泛推行,为金融垄断资本在国际国内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二〕从中吸取的经验与教训1、加强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金融创新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的观点衍生而来的,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主要表现为: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金融组织创新。新的金融市场不断被开拓,新的金融制度不断被创立,新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新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收购、重组不断涌现,用“日新月异〞来描述国际金融领域里的变化并不过分。金融创新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中最伟大的创造和创造,它在给金融机构带来传统业务之外巨额利益的同时,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它的潜在的风险也给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如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1998年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的巨额亏损等。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债券,包括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撑债券)、CDO〔债务抵押债券〕、CDS〔信用违约互换〕等都是金融业务〔产品〕创新。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1〕金融创新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依赖。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根底上,为提高其资产流动性、分散风险或逃避监管而创造出来的金融产品,因此对现金流具有很高的依赖性。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流动性。〔2〕金融创新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金融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散金融风险,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上就具有较强的风险隐蔽性。在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需要把其局部资产按一定条件打包出售。此次危机中,金融创新赖以派生的根底产品—按揭贷款就存在严重问题。金融机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向公众揭示其存在的问题。〔3〕金融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集中性。总体而言,金融创新只是转移了风险,并没有消除风险。在此次次贷危机中,链条式的金融创新产品也是如此。此外,它还派生出了新的风险。因而当金融市场出现变化时〔如利率上升〕,风险就会集中爆发,造成叠加效应。〔4〕金融创新具有较强的风险不可控性。金融创新由于其派生的复杂性、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性及流通过程中的高杠杆交易,使其在风险披露后依然具有极强的不可控性。市场参与者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首先,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对风险的认识不到位,埋下了引发危机的祸根。一是对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判断不准确,导致对房地产市场开展盲目乐观的判断;二是对于按揭申请者的了解存在一定盲区,没有做到或不愿意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客户;三是次级按揭资产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缺乏;四是对于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评估不到位;五是对于交易对手不够了解,特别是交易对手对金融创新风险的管理措施不够了解。其次,对于监管机构而言,面对金融机构不断推出越来越复杂的、具有互生作用的金融创新,监管机构在技术和人力资源制约下倾向于相信金融机构有足够的风险管理手段和能力。第三,对于评级机构来说,由于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已到达了难以认知的程度,可能出于本钱或技术资源制约的考虑而无法独立作出正确的评级判断,但是迫于效劳市场的需要,只好依赖产品研发者提供的信息而给出较高的评级。第四,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面对产品研发者的各种回报诱惑及财富积聚效应的作用时,投资者也相信自己能够从中获利。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确立风险管理的主导地位,把风险管理置于与金融创新同样的高度。风险管理不仅要着眼于眼前,还要延伸到未来,应考虑产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交易后产生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会对市场、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等等,也就是说将风险控制技术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联系起来。风险控制要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特别要发挥市场营销人员、市场分析人员、产品研发人员和一线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主观判断。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是业务开展和市场稳定的有力保障。监管者必须立足市场,将监管重心前移,紧盯市场的反响和变化,并据此随时要求金融机构改良其风险管理措施。监管者要提高识别机构金融创新风险的能力,以及确定金融机构是否真正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建立金融创新风险监管制度,并设立专业的金融创新监管职能机构。建立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的信息披露制度。立法标准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严惩虚假评级,为积极引导市场监督提供有力的保障。2、国际收支平衡至关重要。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到达创历史记录的7585亿美元,占其GDP的6.5%,2007年虽有所下降,但仍到达7116亿美元。而2007年美国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中外国投资者持有的比重分别到达46%和27%。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表达在持续、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上。进而形成外汇储藏持续大幅度的增加。截至2023年9月底,外汇储藏余额已经超过1.9万亿美元。这些外汇储藏无论是由贸易顺差还是FDI形成的,付出的都是真金白银,是实实在在的货物和股权换来的。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9月底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额到达5850亿美元,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再加上持有的美国“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发行和担保的MBS合计达9000亿美元左右。此外,还持有大约3000-4000亿美元其他金融资产,主要是一些高风险的债券。将大量外汇储藏投资在美国易受制于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这些金融资产立即成为净风险暴露头寸。尽管美国政府对“两房〞发行和担保发行的MBS提供了政府担保,在信用级别上也已接近美国国债,但是美国政府同样存在信用风险,并且随着美国国债规模的增加,美国政府的信用也同样不容放心。我国把外汇投资于美国债券能够获得一些名义上的收益,但是由于美元的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其实际购置力必然会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持续的“双赤字〞问题,美元汇率可能无法防止长期贬值的命运。我国外汇储藏回流美国,增加了美国的储蓄和资金供应,他们的跨国公司又将这些资金用来在我国进行投资和收购,获取高额利润回报,成为进一步“盘剥〞我国利益的手段。〔1〕减少贸易顺差,实现贸易收支平衡最近几年,每年的贸易顺差都是千亿美元以上的规模,2023年的贸易顺差预计将在2000亿美元以上。从政策上来说,我国偏向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追求贸易顺差的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应从进出口两方面采取措施以实现贸易平衡。在出口方面,应该取消或减少优惠措施。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曾经较大幅度取消和降低出口退税率,而近来面对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又提高出口退税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前期纠正贸易顺差失衡的努力。在进口方面,应该是降低进口税率和减少贸易壁垒。与鼓励出口形成鲜明对照,制约进口的因素更多,甚至地方政府存在人为的压制进口以保顺差的举措。据一位欧盟专家的估算,我国的非关税壁垒致使欧盟各国丧失了约210亿欧元的对我国的出口时机〔2006年欧盟对我国贸易逆差为1300亿欧元〕。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相信他们的估算,因为这里面必然有他们自身的诉求,但是,这至少说明了我国非关税壁垒的存在及其对我国进口的影响程度。由于进口关税、进口环节税、各种非关税壁垒以及不合理的流通环节安排,一些普通的国外产品进口到我国后都卖到很高的价钱,从而制约了居民对进口物品的消费和需求。〔2〕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贸易顺差是储蓄大于投资的结果。多年来,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大于投资率,这正是我国持续国际贸易顺差的根源。我国投资率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高水平,而储蓄率仍然高于投资率,可见我国的储蓄率也是过高的。与此同时,我国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财政存款持续增长。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贸易顺差,最终要靠增加国内需求,增加政府支出,促进居民消费。要调整和解决制约居民消费缺乏的因素,尤其是国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不能够确实降低个人负担,个人预期支出不确定性很大,从而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当期消费率的问题。〔3〕严格控制“热钱〞〔hotmarney〕流入2003年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程度的加剧与热钱的流入密切相关。热钱不仅放大了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程度,也增加了我国2003以来的宏观调控难度。对存在假借合法渠道非法输入“热钱〞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加大检查和处分力度,绝不姑息;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问题1、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实质及其演变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趋势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屋价格持续下跌;贷款机构追逐利润,肆意放宽贷款标准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资产证券化技术被过度滥用,房地产市场风险向各个领域转移;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性弱化,对次级抵押债券一直给予最高信用评级;美国政府对危机认识缺乏、处理不力。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23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的金融危机,是对华尔街大量投资房地产这一投资方向的纠正,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方式的纠正,投资银行危机成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形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双重危机〕。由于金融经济日益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就迅速传导到其他开放经济体,引起全球金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告诉我们,以资本家私有制为根底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以疯狂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最大化为内在动力和不可动摇的目标,美国和西方国家盛行的虚拟经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适宜的载体和平台;而虚拟经济又是最容易造成信用危机的一种经济形式;信用缺失那么是直接走向金融危机的阶梯。可见,西方市场经济开展有一条无法改变的路线图:利润和资本最大化→虚拟经济→信用缺失→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社会危机。2、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传导机制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可以看到,美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的危机传导到其他国家去。而从历史上看,其他国家要把危机扩散传染给别的国家并不容易,即使像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在东南亚国家之间蔓延,但它却没有方法把危机传导到美国、欧洲去。为什么美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和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有很大的关系。1978年签订的牙买加协议是对1973年3月以后国际货币体系现状确实认。实行的是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浮动化、储藏资产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货币本位制的性质来看,牙买加体系是一种纯粹的信用本位制。对美国来说,这种制度很有利。美国向外投放再多的美元,也不用担忧美国的黄金会外流,美元向海外的投放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由此对美国来说,在国际收支管理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道德风险。因为只要投放美元,从国外购置商品劳务,就可以解决其国内消费率很高而储蓄严重缺乏的状况。为平衡收支,美国总是通过发行国债或者提供各类金融商品来吸纳它通过贸易赤字投放出去的美元。就美国和外国的经济而言,形成了一个实物和虚拟资本之间的双向的、而且是反向的流动。从1985年纽约广场协议至今,美国的贸易收支逆差和资本收支的顺差这一根本的国际收支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在这种平衡的背后,那么美国将自身的高消费和低储蓄长期建立在别国低消费和高储蓄率的根底之上。美国的这种高消费不仅表达在民间部门,还表达在政府部门。〔1〕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决定了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溢出效应具有单向性特征。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藏货币。从贸易溢出渠道看,储藏货币国危机后的经济衰退会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进而使其他国家经济根本面恶化。从信心传导看,储藏货币国各类信心指数的下降会传递到其他国家,即其他国家会在经济、收入还没有实际下降的时候,就提前缩减投资和消费,非储藏货币国家的危机更容易自我加强。从金融溢出渠道看,由于其他国家的外汇储藏以持有储藏货币国资产的形式存在,储藏货币国发生危时机直接影响其他国家资产的平安和价值。因而美国次贷危时机影响全球。〔2〕美元过多发行与通胀的国际传递现在的货币体系,从本质上讲是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清偿手段,也是最主要的国际储藏货币。所以,美国之外的国家,尤其是本国货币还不是国际货币的国家就有强烈的对美贸易顺差的冲动,从而也刺激了美国大肆发行美元而牟利。这些投放到美国境外的美元,一局部以美国国债或者其他种类的债券形式回流到美国,其中,还有很大局部沉淀在其他国家央行、官方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手中。据统计,美国投放货币的总量,大约有四分之三是在美国境外流动,只有四分之一是为了满足美国国内交易的需求。美国由此可以通过发行美元长期占有别国的商品和劳务,也同时获取大量的货币发行的好处即铸币税。按照信用货币的一般规那么,信用货币的长期变化趋势是贬值的。大量的美元流到美国国外之后,经过假设干年后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购置力,而经过贬值的美元回流到美国购置美国的商品和劳务,对美国来说也是有力的。美国大量地通过国际贸易逆差向境外投放美元,使得美国可以非常容易地把它的通胀传递到其他国家去。美元的贬值意味着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必须要以更多的本币投放才能购置到通胀之前的商品和劳务。由于国际大宗商品都以美元计价、结算,美元贬值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传导了通胀,影响其他国家的物价水平,并导致其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3〕美国等西方主要兴旺国家对外汇市场干预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美国可以会同其他主要兴旺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控制汇率水平,并通过外汇市场把危机传染给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开展中国家。客观的讲,从197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到现在,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这些兴旺国家或地区实行确实实是浮动汇率制度。但是,如果当美国等国家发现汇率明显偏离了他们所认定的波动区间后,他们就会干预。最典型的是1985年9月的纽约广场协议。因为当时美国是双赤字,如果任凭市场波动,其双赤字问题会进一步恶化。会后,美、日、德和瑞士银行联手在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从货币主义的观点看,要想通过干预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从短期看,这种干预是有效的,它使汇率回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期望的汇率区间。〔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功能缺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应对美国这场危机中没有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它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仅限于给那些遭受危机的国家提供一局部外汇贷款,同时还带有苛刻的附加条件,要求受援国实行紧缩性政策。而当前的这场危机,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史无前例,而且发生在美国,除了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过一些讲话和援助之外,尚没有发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解决危机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这是非常遗憾的事。3、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23年底在美国召开了二十国峰会。峰会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案,但是各国承诺在2023年4月30日之前还要召开此类会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会议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笔者认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以下几点:〔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场危机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基金组织的力量不够强大。所以改革的首要方面是要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实力。二是基金组织的决策权问题。目前基金组织的投票不是按照国家的个数来决定,而是按照各国所占基金份额来决定。在基金份额中,美国大约占16.77%,德国占5.88%,英国和法国分别占4.86%,而中国只占3.66%。基金组织在重大决策上一贯要求有85%以上的投票通过,美国和欧元区国家在很多重大的金融事务决策中通常保持一致性。事实上,如果基金组织要通过某一项决议,只要美国或者欧盟有一方反对,就不能获得通过。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需要增加基金组织份额,扩大基金规模,调整基金份额,提高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基金当中的份额。像中国在基金中的份额只占3.66%,显然是不合理的。在提高和调整基金份额的过程中,要形成一个稳定的游戏规那么,每隔三年或五年调整一次。基金份额的担当物,可以有两样东西:一是黄金。虽然黄金被人为地判决为不是货币,但是,从黄金的作为货币的天然属性来说,它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以黄金作为基金组织的储藏资产之一,对稳定货币价值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二是外汇。在外汇币种的选择上,只要是基金组织成员国的货币,特别是贸易大国的货币,都可以作为外汇交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去,来增加自身的基金份额。比方,中国可以缴纳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而美国可以缴纳欧元、人民币等。这样,基金组织的规模做大了,基金组织的决策又都是一些贸易大国,才能发挥基金组织的作用。〔2〕美元地位和国际货币新体系的形成有经济学家提出发行世界货币,或增加发行特别提款权(SDR)、或建立一篮子货币以取代美元的霸主地位。总的来看,这些条件还不具备。比拟可行的意见有一下几点:①充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赋予它更多的权利。②各个地区有必要建立起自己的基金组织。比方说在亚洲,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目前,亚洲地区已有一个很好的开端,比方建立的“10﹢3〞机制。如果全球有4~6个这样的区域性基金组织,来维持区域性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性将大大增强。③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区域性的基金组织建立起一个全球性的监管和援助体系。各个国家有监管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区域性基金组织要对其进行评估。〔三〕公司治理模式缺陷及纠偏机制经典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是有关公司内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一种权责利契约关系和治理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并且涉及决策、监督与鼓励3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和蔓延,如前所述,既有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参与者的监管失当和美国3大评级机构失信等外部原因,也有市场主体过度追逐高收益、风险控制欠稳妥、信息披露不透明、内部鼓励机制失衡、诚信体制缺乏、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效率低下、责任追究机制失效等内部原因。这些都暴露了美国式公司治理的深层次弊端——以普通法系为法理根底建立的公司治理规那么的问题。作为普通法系的典范,美国对市场采取鼓励与放任的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于整个商法的立法体系,包括公司法、证券法等公司治理规那么中,尽管刺激了市场,使市场得以充分活泼,但由于没有辅以必要的监管体系,最终导致了内外治理机制的双重失效。由于公司治理目标、主体、客体和手段等都是公司治理规那么的渗透和表现,因此,这些失效在其中也得以具体表达。第一章外汇与汇率第一节外汇〔ForeignExchange〕一.国际经贸活动中使用的货币及其分类全世界192个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货币制度,不同的货币名称。二战后,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支付工具,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藏中美元约占70%,国际借贷中美元约占70%,国际结算支付中约占60%。其次为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和港元等。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用何种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取决于各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比照。一般来说,经济力量强、政治力量也强的国家,该国货币在国际支付中使用的时机就多。一战前,英国经济和政治力量较强,英镑被作为国际经贸活动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支付货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开展及出口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上升,资本输出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国际结算中使用日元和欧元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从国际支付的角度将各国货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可兑换货币,或称自由兑换货币。可兑换货币是指一国货币的持有者可以为任何目的而将所持有的货币按汇率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的权利。从绝对意义上解释,是指一国货币可以完全自由地与所有各种货币进行交换。从相对意义上解释,那么可解释为自由交换的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第2、3、4款的规定:所谓自由兑换货币,是指对国际收支经常工程〔贸易和非贸易〕的支付不加以限制;不采取差异性的多种汇率制;在另一会员国的要求下,随时有义务换回对方经常工程往来所积累的本国货币,该种货币被看做自由兑换货币。目前,世界上约有50多种货币被列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事实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在国际结算中能广泛使用的货币大约仅有10多种。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可兑换货币,一般需具备以下条件:⑴该国国际收支比拟稳定;⑵该国黄金、外汇储藏相当丰富;⑶有向外国借款能力;⑷无外汇管制限制;⑸国内金融市场比拟兴旺,并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组成局部。2.可局部兑换货币,或称有限度的自由兑换货币。可局部兑换货币,是指一国货币在一定条件下的限制范围内具有的自由兑换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但凡对国际收支经常工程的支付和资金转移施加一定限制的货币均属于此类。所谓一定条件的限制范围,可分为两个根本的限制标准:一是区分居民和非居民。例如,一国对居民持有的帐户的自由兑换有严格的限制,但对非居民持有的帐户的自由兑换无限制。二是区分经常帐户和资本帐户。对于经常帐户的自由兑换无限制,但对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有严格的限制。如中国的人民币,印度的卢比等。3.不可兑换货币,或称不能兑换货币。货币的不可兑换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纸币或银行券不能兑换为它所代表的金币或银币,成为不能兑现;二是指一国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这里所说的不可兑换货币是指不能兑换成外国货币。不可兑换货币只能用于国内支付流通。二.外汇的概念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往,必然产生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关系。由于各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一国货币是不能在他国流通使用的。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偿,只能通过银行把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或者把外国货币兑换本钱国货币。也就是说,要以国际间通用的支付手段,才能完成国际间的债权债务的清偿。这种国际间通用的支付手段,即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就称为外汇。我国广泛使用的“外汇〞一词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就字面来说,“汇〞是指资金在地区间的移动,“兑〞是指兑付或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兑换。“国际汇兑〞表示以本国货币兑换成外国货币用以汇往国外。国际汇兑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1.外汇的动态含义。外汇是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用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经济行为或经营活动。如以本国货币向银行购置外币汇票、旅行支票,把资金调到国外,支付进口货款,或者支付国外提供的劳务。2.外汇的静态含义外汇的静态含义又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静态广义的外汇,IMF的定义是:“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管理当局、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国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其中包括由中央银行及政府间协议而发行的在市场上不流通的债券,而不问它是以债务国还是以债权国货币表示。〞重新表述:外汇是用于国际收支的一种特殊债权,即一切能用于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对外债权都是外汇。该概念主要用于国家的管理法令中。IMF和我国的外汇管理中都使用这一概念。静态狭义的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这是我们常用的一般性概念。该定义有以下几个要点:⑴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支付手段。如美元对美国以外的国家来说都是外汇,但对美国来说,美元就不是外汇。⑵外汇是能够得到国际偿付的支付手段。如空头支票、拒付汇票等不能视为外汇。⑶外汇是可以自由兑换的支付手段。兑换有两种形式:一是将某一种外汇兑换成另一国家的货币,如将美元兑换成日元等。二是在最终的国际支付结算中可以凭此外汇取得资金或其他国际资产。三.外汇的产生与开展早在11~13世纪〔1096---1291年〕,西方基督教国家对东方穆斯林国家进行了九次“十字军东征〞。为了保障军队的供应,西方国家必须从国内筹措资金在国外购置军需品。这些货币资金〔金属铸币〕就在沿十字军东征所经过的城市流通起来。于是在地中海沿岸交通便利的国家形成了国际贸易集市。在交易中,各种货币相遇在一起,便产生了各种铸币的比价问题。当时各种货币的比价是根据各自的重量和成色确定,问题并不复杂。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货币需求量不断增长,携带现金不方便,风险也大,于是各国商人之间开始使用商业汇票作为支付工具,虽然它不能和现代的商业汇票相提并论,但它毕竟是现代国际间支付手段最简单的雏形。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开展,产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一方面从世界各地进口原材料,一方面又向世界各地输出制成品。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的金银铸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因为金银铸币的生产量小、运输费用大、风险也大,于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及使用票据作为支付手段逐步开展起来。各地信誉良好的商人签发票据,为跨国界的支付开设了货币汇划和汇兑,这也便是银行的前身。随着银行的开展,银行信用逐步成了国际间普遍采用的支付手段,外汇的概念逐步形成。外汇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其开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以金银作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并逐步过度到以黄金表示的信用工具作为主要的支付手段。这一时期,大约延续到19世纪中叶。2.以英镑作为主要国际支付手段。英国从17世纪中期爆发革命,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到18世纪30年代的产业革命,商品经济迅速开展,英国凭借其实力,成为“世界工厂〞。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英镑及英镑表示的信用工具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3.以美元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两次世界大战,西欧各国普遍遭受严重破坏。而同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得到了加强,进而取代了英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美元及美元表示的信用工具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4.以主要兴旺国家货币共同作为国际支付手段。20世纪60年代,美元的信用地位动摇,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许多国家为了防止美元汇率变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开始实行多元货币储藏政策,以主要兴旺国家货币及信用工具共同作为支付手段。四.外汇的种类1.外汇的形态。根据1996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规定,外汇包括:①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②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股息等;③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④其他外汇资金。如中国人持有境外的债券、股票、房地产契约,中国人在国外的人寿保险金,在境外出版物的稿酬、版税、专利权转让费等。2.外汇的种类外汇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上述按照外汇的形态分为四种。按照外汇的来源分,外汇可分为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按照外汇的交割期限分,外汇可分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按照外汇能否自由兑换来分,可分为自由外汇和记账外汇。⑴自由外汇〔FreeForeignExchange〕自有外汇是指无需经货币发行国批准,即可随时兑换成其他货币,或用以向对方或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如美元、英镑等。它是外汇的典型形式。〔人民币于1996年12月1日实现经常工程下的可兑换,根据IMF的规定,经常工程下的可兑换即可视为自由兑换货币〕。⑵记账外汇〔BookForeignExchange〕记账外汇亦称协定外汇,指不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或用以向对方或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它是外汇的辅助形式。记账外汇只是在双边的根底上才有意义,它在两国之间签订“贸易支付协定〞的安排下,在双方国家中央银行互设专门帐户进行清算。五.外汇的作用1.实现购置力的国际转移。2.平安、迅速、便利结算,促进国际贸易开展。3.调节资金供求,促进世界经济开展。4.便利国际交往,扩大国际经济合作。5.储藏弥补国际收支,偿付对外债务。第二节汇率一.汇率的概念国际间债权债务的清偿,需要把一国货币兑换成另一国货币。货币的兑换如同商品的买卖,要有价格,并以等价交换的原那么才能成交。汇率就是两国货币兑换的比率。或者说,汇率是一国货币单位用另一国单位表示的价格。商业上一般把汇率成为外汇行市或外汇行情。二.汇率的标价方法在两国货币单位折算时,首先要确定以那个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是以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的价格,还是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确定的标准不同,汇率的标价方法也不同。国际上有两种标价方法,即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1.直接标价法〔DirectQuotation〕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100,10000,100000等〕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假设干单位的本国货币,又称应付标价法〔GivingQuotation〕。比方某日上海外汇市场:US$1=RMB6.8338/88。直接标价法是以本币表示外币的价格。即外国货币数额固定不变,本币数额随两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升降。如果折合本国货币数额较前多了,表示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反之,那么相反。2.间接标价法〔IndirectQuotation〕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假设干单位的外国货币,又称应收标价法〔RecivingQuotation〕。比方某日伦敦外汇市场:£1=US$1.8638/58间接标价法是以外币表示本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数额固定不变,外国货币数额随两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升降。如果折合外国货币的数量较前多了,表示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反之,那么相反。世界上仅有少数几种货币采用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只是根底货币不同,标价方法不同,意义是相同的,没有实质性区别,并且互为倒数。3.美元标价法〔USDollarQuotation〕二战后,美元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结算和储藏货币。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主要外汇市场采用美元标价法。美元标价法就是以美元为标准来表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货币的价格。三.汇率的分类〔一〕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分,汇率可分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1.买入汇率〔BuyingRate〕,也称外汇买入价或买价,是银行向客户主要是出口商买入外汇所使用的汇率,所以,买入价也常被称为出口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折合本币数额较小的那个汇率是买入汇率;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币折合外币数额较大的那个汇率是买入价。2.卖出汇率〔SellingRate〕,也称外汇卖出价或卖家,是银行向客户主要是进口商卖出外汇是所使用的汇率,所以,卖出价也常被称作进口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外币折合本币数额较大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在间接标价法下,本币折合外币数额较小的那个汇率是卖出价。这里,买价和卖价都是从报价银行的角度来说的。银行买入卖出外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即通过贱买贵卖赚取买卖差价〔Spread〕,称为银行兑换收益。一般为1‰-5‰。银行同业之间买卖外汇使用同业买卖汇率,差价较小。计算公式为:〔卖价-买价〕/买价×100%=价差〔%〕。在外汇市场上,银行通常都采用双向报价〔TwowayPrice〕,即同时报出买入价和卖出价。例如,假定×年×月×日,纽约外汇市场上,£1=$1.5870/80,前一个数字为英镑的买入价,即银行买入1英镑付出1.587美元,后一个数字为卖出价,即银行卖出1英镑收入1.5880美元。3.中间汇率〔Middlerate〕,也称中间价,是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中间汇率不是实际成交汇率,主要用于对汇率变化进行经济分析。在报刊报道中也常用中间汇率。其计算公式为: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二〕根据制定汇率的方法不同,汇率可分为根本汇率和套算汇率。1.根本汇率〔BasicRate〕。根本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关键货币的比率。关键货币〔KeyCurrency〕是一国国际收支中使用最多的、外汇储藏中占比最大的、且是可以自由兑换和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货币。多数国家通常把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作为根本汇率。根本汇率确定以后,再据以计算出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2.套算汇率〔CrossRate〕。套算汇率亦称交叉汇率,是根据根本汇率以及关键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所套算出来的本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常见的套算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按中间汇率套算。假定×年×月×日,某外汇市场上,£1=$1.5541,$1=Can1.1976。据此,可以套算出英镑和加元之间的汇率。£1=$1.5541=Can1.1976×1.5541=Can1.8612。第二种方法:交叉相除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关键货币相同的汇率。假定×年×月×日,某外汇市场上,$1=DM1.5715/25,$1=J¥103.5/103.6。如何计算日元和马克之间的汇率呢?一家银行想以日元换马克,即卖出日元买入马克。这家银行可以以美元为中间货币来套算日元与马克的汇率:卖出日元→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马克。从这一过程的头尾来看,就实现了卖出日元买入马克的目的。卖出1日元,可买入1/103.5美元;卖出1/103.5美元,可买入1/103.5×1.5725马克,即日元的卖出价或马克的买入价为:1.5725÷103.5=DM0.1519/J¥或103.5÷1.5725=J¥65.82/DM这家银行想以马克换日元,即卖出马克买入日元。这家银行可以通过下面的过程到达目的:卖出马克→买入美元→卖出美元→买入日元。卖出1马克可以买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