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与欣赏课程报告_第1页
陶艺制作与欣赏课程报告_第2页
陶艺制作与欣赏课程报告_第3页
陶艺制作与欣赏课程报告_第4页
陶艺制作与欣赏课程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PAGEPAGE2陶艺制作与欣赏学号:2010100XXXX姓名:XXX陶艺学号:1003意见反馈篇制作篇(一)感受(二)制作过程1、手塑2、拉坯3、修坯意见反馈篇制作篇(一)感受(二)制作过程1、手塑2、拉坯3、修坯4、上釉欣赏篇彩陶釉陶越窑青瓷南青北白宋五大名窑景德镇青花瓷紫砂陶欣赏篇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可见陶艺在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通过本学期陶艺课程的学习,我对陶艺有了更深的了解。根据陶艺课程的理论部分,以及陶艺的发展历程,我从以下七个方面对陶艺进行赏析:彩陶彩陶是在距今8000-9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远古先民制作的彩陶,选用经河水冲积的优质陶土,纯净无杂质,润如粉糕;和成泥有柔韧性。烧制成的陶器用肉眼观看有“胶”质感。而它的造型给人的感觉:古朴、淳厚、自然、柔和、饱经沧桑,没有生硬的火气感。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如图:2、釉陶釉陶出现在夏商周时期,虽然当时釉的厚度只有几微米,但它却是陶艺制作史上的一次飞跃。颜色釉瓷器色彩缤纷,五颜六色的色彩变化能使人从中品味出深沉的文化内涵,后人一向推重宋瓷,而宋瓷的主流就是单一的颜色釉瓷,五大名窑均以釉色取胜。可见釉陶的产生对后世瓷器的发展意义深远。在初期陶艺制作家们只施绿、褐黄等单色釉,到王莽时期出现同时施黄、绿、酱红、褐色的复色釉。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釉陶器的种类有壶、樽、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坞壁建筑模型和俑人、猴、鸭、狗、鸡等陶塑;此外,新出现了黑色釉。3、越窑青瓷出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同时与唐代精美工艺品和文苑艺术交相辉映,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唐代的陆龟蒙曾这样赞美越窑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的文人雅士喜欢饮茶。越窑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质,青绿略带闪黄的色彩能完美地烘托出茶汤的绿色。因此越窑青瓷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爱。而盛行的饮茶风尚对越窑青瓷的形制也有所影响。南青北白在中国制瓷史上,唐朝瓷器的概况可用“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南青”指的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这里主要谈一下邢窑白瓷。邢窑以素面白瓷驰名,釉白而微闪黄或淡青。胎质厚而细节,瓷质坚硬。器内满釉,外釉往往不到足,器表往往光素大方,不施纹饰。瓶多广口短颈,壶为短嘴,此外也有白瓷烛台、葵形盒等。器底多如璧形的宽环,被称为“玉璧底”。南青北白瓷质极佳,晚唐时代,击瓯作乐风靡,用一些越瓯、邢瓯注以多寡不同的水,击以成乐,声音极其美妙。宋五大名窑五大名窑的出现是陶艺史上的第二次飞跃,五大名窑指的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因其产品而出名。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景德镇的青花瓷在元明时期,景德镇一枝独秀,且以青花著名。青花瓷(blueandwhite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紫砂陶古镇宜兴是紫砂陶的故乡。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具体有紫泥、朱泥、本山绿泥等多种)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以上进行赏析的瓷器均为瓷器发展各阶段最为出彩的艺术品,当然除此之外,陶艺作品还有其他种类的艺术形式,是历史上的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对于这份流传至今的艺术,我表示只可远观而不可亵渎。制作篇(一)感受陶艺制作课共有六个学时,其间手塑、上釉各一个学时,拉坯、修坯均占两个学时,每一节课老师所传授的技法不同,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短暂的几个学时,我并没有学会各个技法,只能凭借老师示范时的印象模仿制作了,说来自觉很是羞愧。不过在制作课过程中,陶艺这门课程给我的感受还是很不错的,经自己的双手制作出自己所想要的作品,这份经历在我的大学生涯里弥足珍贵。首先谈一下,我对制作课的初步印象吧,之前老师多次强调不能迟到,但是在上课时却还是有同学迟到了,当真看到有被老师拒之门外的现象,才认识到对待陶艺制作,我们确实应该秉承着一份严禁在认真地态度,尊重自己,同时也是对其他同学作品的安全负责。老师的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各种陶艺课上发生的搞笑事件老师一本正经的讲出来,这无疑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总之陶艺课确实带给我很多欢笑。除此之外,在陶艺课上我也有不少遗憾,尽管每节课我都很认真的听老师讲技法,可是操作下来却并不顺利,手塑时,对于盘条作品的制作技法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掌握,最后制作的两件作品不免小儿科,望着同学们的累累硕果不觉汗颜。在拉坯过程中也不顺心,可能是性格所致,总想追求完美,面对这机器与作品,总是想着做的更好一点,再好一点,最后却失望而归。下面我根据每节课的制作任务来谈一谈自己具体的经历与感受。(二)制作过程手塑因为之前有过陶艺制作的经历(貌似不能叫做陶艺制作),记得曾经在朝阳公园的游乐园里和我弟弟一起在陶艺师傅的指导下,进行过拉坯制作,当时制作完成后用微波炉烤了半小时,拿出来后泥巴就已经变得结实了。而陶艺老师所讲的,我们制作的作品要在1280度的高温下进行烤制,可见之前的制作经历与之相比太过小儿科了。手塑这种制陶技法,基本上全部由手工完成的,当然也会借助于部分工具。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是一种类似于擀面杖的工具,分为两种,一种上面是光滑的,另一种上面布有花纹,这种工具比较好用,在我整个手塑过程中作用很大。在老师讲过手塑的技法之后,我们就进入了自由制作环节,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动手,徒手捏制其实也是个手艺活呢。和我坐一桌子的同学一多半是我们班的,可见大家对陶艺课热情很高。看着大家自信满满的开始动手制作,我也加入了这个行业。盘条过程第一部要求我们把泥揉成质地均匀的长条,这个步骤就让我小心翼翼的,老实说了这个步骤的重要性。可是在捏制过程中,我发现,盘条的高度我控制不了,我不能按自己的需要把它的高度提升。当泥水分蒸发之后,它的粘性就降低了,要用泥浆来粘结,在我盘条制作中途,上面的泥条就呈现坍塌趋势了。看看我旁边的同学也和我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大爷都有些苦恼呢。在完成第一件盘条作品后,我就放弃了这种制作方法,改用纯手塑的手法。我初步想做个杯子出来,结果学艺不精,做的作品活脱就是一个垃圾桶,当然在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呢。后来在旁边同学的嬉笑声中,我才发现确实有点像呢。随后我就想制作一个纪念品,算是纪念我与两个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吧,在作品底部粘连了三个圆形的陶泥,并在上面刻上名字的缩写。尽管作品貌不出众,但是在我眼里看来,仍旧意义非凡。这节手塑课我唯一的遗憾就是作品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拉坯在此之前我对拉坯的印象还停留在游乐园的那次经历,觉得挺简单的,可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揉泥就需要揉上个五分钟,揉的手和胳膊都酸了,这环节对女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上坯过程我觉得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这个步骤却让我们大家都感觉头痛,总想着,如果一次上坯砸中正中心的话,之后的扶正步骤就会简单得多,就是因为这种想法,有的同学一次次的将泥捡起再砸上去。扶正这个步骤也够让我抓狂的了,因为扶不正,随后的拉坯部分泥的各部分受力不均,最后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可能作品就会随着机器的转动而被甩出去。而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第一节拉坯课我想着要打好基础,将上坯、扶正、拉坯等环节都掌握好,下一节课再制作作品。本着这个原则,我就开始了自己的制作之旅。第二节课的时候,看到周围已经有多件作品的同学不免着急,想着这节课一定要多完成几件。可能是心里着急的原因,在整个拉坯的过程中都很艰难,往往就在作品即将完成的最后下坯环节出现失误。在快下课的时候,老师知道我怎样用剪刀手将作品拿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成功的将作品移下,可是在摆放过程又出现了其他失误,时候我才发现作品的底部有破损,这让我很伤心。不过终归还是拥有了自己的作品呢。总结了一下,在拉坯过程一定要沉住气,要细心专心有耐心才行。修坯老师说修坯过程会让自己的作品焕然一新,看着桌子上的修坯工具,大家都蠢蠢欲动了。在简单的介绍了技法之后,大家就开始了修坯。首先要修厚度,老师说厚度要小于一厘米,在此范围内越厚越好,但是大家的作品往往都是太厚了,于是大家就动手修自己作品的厚度。因为我的作品过于厚重,所以选择了刀来修,在我预备大刀阔斧的修正时,老师一再提醒我们注意作品的安全,尽量给它较大的受力面积,于是我不敢马虎了。在我将作品的厚度修到自己认为合理的程度后,就一句老师的要求,在其底部修一个圈足出来,我觉得这个步骤还是有点费力的,因为自己的作品很大,也很重,要在底部修一个圈足出来还是有点麻烦的。我观察了一下,决定将作品扣过来,小心翼翼的修。在修底部时我才发现由于下坯过程的失误,作品底部有许多碎泥需要清除,这又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呢。上釉这个环节按老师的话来说,是作品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品在补水、上釉以及刮底过程中会异常脆弱,这样任何一个失误都会让作品面临毁坏的危险。意识到这个的危险性之后,仅有几件作品的我不由捏了一把汗。起初我打算补水之后对作品进行彩绘,然后上透明釉。因为这样自己掌握的空间比较大,而且上釉部分都是老师负责的。在补水之后,我选用了绿色这种充满生命力的颜色,希望它能让我的作品变得鲜活起来。在作品四周画上纹饰,按自己的意愿写上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字,这样作品就变得独一无二了。在最后的刮底过程,也让我很头痛呢,大约一件作品共让老师检查了三次才合格,当时顿时觉得成就感缺失……其实也没那么严重的啦。三、意见反馈篇常常跟室友说,这门课很好玩,建议大家都选这门课,说实话我真的觉得类似陶艺这样的课程才让我们找到大学的与众不同,能够动手实践,所学的才能有用武之地嘛。不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