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春秋时期时期的士_第1页
试论春秋时期时期的士_第2页
试论春秋时期时期的士_第3页
试论春秋时期时期的士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春秋时期时期的士

一、病机:服刑人员的人格修养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随着教育的衰落,音乐一团糟,新的社会阶层——学者。士人在古代常常被用来称呼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在孔子以后,士人被用来作为知识分子的代称。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学士,如儒、墨、道、名、法、农等专门家,著书立说,反映当时社会各阶级的思想,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这一类人声名大,待遇优,如儒家大师孟子,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往来各国间,凭他的声名,所到国家,国君们都得馈赠黄金,供给衣食,听取孟子的议论。”士人作为脑力劳动者,其人格修养受到诸子们的重视,儒家推崇“仁者,爱人”;墨家崇尚“兼爱”;道家以追求精神自由为最高境界;法家则以追求“法”、“术”、“势”统一的实干家为荣。而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在士人人格修养问题上更加理性,更有思辨意味,他提出了“浩然之气”:“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62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不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而是针对士人的人格修养提出的主张。在孟子眼中,士人既没有普通大众的愚昧、浅陋,又没有诸侯的骄横、霸道,是一群人格独立,外不乏温文尔雅之貌,内不乏仁义礼智之气的大丈夫。“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309充盈在士人内心的“浩然之气”,不仅在他们的容貌上自然流露出来,更在他们超凡脱俗的气质上表露无遗。士人的“浩然之气”,来源于他们高尚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学界关于孟子“浩然之气”的研究,一般从哲学角度加以阐释,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如果说中国儒学就是人学,那么,孟子堪称人学大师,他提出的‘浩然之气’,在中国人学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浩然之气’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特有的概念,养‘浩然之气’是孟子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而笔者则试图从《孟子》一书中孟子的具体言论来分析“浩然之气”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二、要求之严,以“浩然之气”降格合规根据孟子的主张,“浩然之气”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标准之高,要求之严,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孟子强调:“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320士人对于自身的人格修养,应该以“浩然之气”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不能降格凑合。具体而言,“浩然之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浩然之气:“君与君,舍我其谁”士人有其特殊的一面,“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17。他们高瞻远瞩,能从社会、国家、民生等方面来思考问题,把社会上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作为自己所关注的对象,希望在这些问题上大展宏图,表现自己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抱负。浩然原本就有博大的意思,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正是“浩然之气”的体现。孟子离开齐国,在路途中,充虞问道:“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109孟子认为“彼一时,非此一时”,从历史长河来看,每过五百年定会有圣君兴起,而且还会有旷世之才出现,自周武王至今(春秋战国时期,笔者注)已经有七百多年了,算年数,早已经超过五百年了,论时势,也正是圣贤大有作为的时期。接下来,孟子的言论可谓是豪气冲天:“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109从这一句“舍我其谁”,足见其平治天下的豪气。这一方面来自“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另一方面源自他坚定的信念非凡的气度。他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313士应仿效日月江河,立志于道,治国修身平天下。(二)关于罪犯人格一方面,士人拥有专业的文化知识,以从事脑力劳动为职业,对豪强势力、权贵显要的依附性弱,表现出有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特征。他们将自己划入“劳心者治人”的队伍中,与普通老百姓拉开距离,不与平民百姓争夺产业,对经济利益没有特别的嗜好。另一方面,士人虽然以“治人者”自居,但与利欲熏心的官员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宦海沉浮中,他们能做到廉洁正直,保持人格的独立。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将独立的人格作为士人修身的“第一要务”。“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贤达之士忘记富贵权势,王公贵族虽然权倾一时,但如果他们对士人不恭敬尊重,不以礼相待,那么他们与士人相见的机会就不多,更不用说让士人臣服于自己。君主尊重士人,士人本身更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孟子心目中的士人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41的大丈夫形象。孟子主张士人给君王、诸侯进言献策时应该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气度:“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339孟子并不把高高在上的王侯放在眼中,王侯的良田美宅、娇妻美妾,对孟子没有丝毫的吸引力。“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339士人应有独立的人格,大可不必自觉低人一等,而在世俗陋习面前不卑躬屈膝是独立人格的另一种表现,孟子对“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341的人深恶痛绝。士人在富贵贫贱面前不乱心智,在暴力威胁面前坚强不屈,自得其乐,自行其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士人应该有独立人格做支撑,不论穷困还是通达,得志还是失意,都有立身行事的标准,得志的时候,推行仁义,施恩于民,不负重望;失意的时候,归隐田园,修养身心。当士人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时候,难免会遭到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非议,但这并不能动摇士人的决心和意志。孟子用周文王和孔子的例子来鼓励遭人非议的貉稽,士人讨厌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孔子和周文王也被人怨恨,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声誉和人格。士人独立人格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们在遭遇非议时还能够特立独行,不为外界所动。(三)“贤君通己,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在孟子眼中,普通老百姓都是在糊里糊涂中度过了浑浑噩噩的一生,孟子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302因此,需要士人对老百姓进行引导和教化,这是士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是士人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孟子有以下议论:“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225先知先觉的士人,肩负着用尧舜之道去教导和开化芸芸众生的责任。上天赋予士人这种神圣使命,士人就应该自觉承担起这个重担。孟子以伊尹的例子来论说承担这种责任的自觉性:如果天下还有任何一对夫妇没有感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如同是自己亲手将他们推进了痛苦的泥潭,要承受不可推卸的责任。使命感之强,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孟子对士人也提出很高的要求,“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只有自己对仁义、礼仪等了解透彻,达到先知先觉的高度,才有资格去教育感化他人,对他人提出批评。孟子认为士人不但应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更应该有优秀的品格,成为他人学习的楷模。“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114士人之德就像风,小人之德就像草,风向哪个方向吹,草就向哪个方向倒,风向不正,草势必是歪歪倒倒的。孟子认为士人用以引导大众的言行都是来自端正的品行,“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如果自己品行不正而去引导他人,就好比种地的人,自己田地荒芜,却忙着去帮他人除草,这种人是配不上先知先觉者这一称号的,也是不能担负起传播仁义的重任的。(四)提出物质条件不符合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是“浩然之气”的一种表现,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崇高的精神追求,是士人的显著特征。万章曾问孟子:伊尹扮成厨师接近商汤,是因为有求于商汤,真有这回事吗?孟子断然予以否认,认为伊尹追求尧舜之道,不会做出这种追求物质利益的事。孟子在齐国,虽然齐王对他礼遇有加,但是由于孟子的主张不被齐王采纳,他还是毅然离去,齐王给他提供豪宅美食,用以养活他的门徒,但孟子还是没有留下,挥手而去。在他看来,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相比,外在的物质条件只是过眼云烟。士人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孟子是这种精神提倡者,也是践行者。在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孟子的主张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65与义(精神追求)相比,生命都可以在所不惜,那还有什么比义更重要的呢?(五)“勇”“道”严格的道德自律感是“浩然之气”长存的关键,对此,孟子有一段人们口耳相传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98上天将重大使命交付给人们,必定要让其经受一番磨难,才能做大事,成大业,在经受磨砺的时候,要养成诚信、勇敢、坚韧、知耻这些优良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浩然之气”长存。孟子注重诚信,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173孟子认为,追求诚信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士人如果做不到诚信,得不到君主和民众的信任,自己所追求的经世治国的远大抱负就无从实现,这可以说是士人的悲哀。除了诚信,勇敢也是使“浩然之气”长存的关键。孟子推崇的勇敢在于:“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138与此同时,孟子认为“勇”有大小之分,为了自己的区区小利争论不休只能视为“小勇”;行仁义于天下,为君为民排除万难才能称得上是“大勇”。孟子劝齐宣王不要只行“匹夫之勇”,制造剑拔弩张的气氛,对别人吹胡子瞪眼睛,而要行“一怒而安天下之民”的“大勇”。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有所作为,那么坚韧这一品质是必不可少的,孟子也将坚韧作为士人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他用挖井来比喻,虽然付出了努力,如果中途放弃,那么所挖的还是一口无用之井,只有继续努力,持之以恒地向下挖,方可见到甘冽的清泉。知耻也是士人人格修养的关键,有羞耻之心的人,才会不甘平庸,追求上进。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302对于这句话,历来就有两种解释,有人把“之”视为助词,那么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行为,真是无羞耻啊!也有人把“之”视为动词,那么这句话就有另外的一种解释:从没有羞耻之心到有羞耻之心,那便没有羞耻之事了。尽管这两种理解差距很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没有背离孟子所强调的知耻的本意。另外,孟子对孔子的中庸之道有所继承和发展,中庸在士人人格修养中也有重要的意义,孟子继承孔子的观点,将士人分为狂放之士、狷介之士和中行之士,他认为:狂放之士言行不一;狷介之士太过拘谨;只有中行之士举止适宜,进退有度,难能可贵。孟子提倡中庸之道,强调要懂得变通,若不会变通,就会顾此失彼,结果就是“举一而废百也”。三、中国古代社会的“浩然之气”将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详尽阐述与先秦诸子对士人人格修养的论述相比,孟子所论的“浩然之气”更加精准、详细,更具说服力,可以说是关于士人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