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亳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好吃的菜品,点餐取餐也不过量;碰到再特殊的情况,也不以“机闹”“路怒”的形式宣泄……近年来,随着
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学会照顾他人,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习惯思考公共
利益。()o文明不是一天养成的,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涧泽,也离不开制度化的刚性约束。比如,关于公园
能否采摘野菜,有关部门早已出台过规定,但此类行为屡禁不绝,甚至还有人认为,公园里精心修饰的花草、人工种
植的林木理应保护,但拔野菜.这样的说法并不能为“私采滥挖”提供合理化支持。事实上,野花野草的生态
功能同样不可小觑,它们何尝不是绿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落实出了问题。现实中,无
论是招募公共文明引导员,还是开设“黑名单”制度,种种创新举措的出台,都是为了让纸上的规章o制
止不文明行为,用制度文明。这是绝大多数人所乐见的。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但不
变的是对文明的期许。加强每个人的道德,自觉保卫公共文明,文明的甘泉才能美育更多人的心田。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社会的亮丽底色,正是这样的文明举止
B.文明举止正体现了我们社会这样的亮丽底色
C.我们社会的文明举止,正是这样的亮丽底色
D.这样的文明举止,正是我们社会的亮丽底色
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涵养无伤大雅立起来捍卫
B.蕴涵无足挂齿立起来捍卫
C.蕴涵无伤大雅竖起来维护
D.涵养无足挂齿竖起来维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每个人加强道德,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文明的甘泉才能滋润更多人的心田。
B.每个人加强道德自律,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文明的甘泉才能滋润更多人的心田。
C.每个人加强道德自律,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文明的甘泉才能养育更多人的心田。
D.每个人加强道德,自觉守护公共文明的大环境,文明的甘泉才能养育更多人的心田。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虔休,字君佐,汝州梁人也。本名延贵。少涉猎书箝,乡里间以信义畏慕之,尤好武艺。大历中,汝州刺史李
深用之为将。久之,泽潴•节度李抱真闻名,厚以财帛招之,累授兵马使押衙。建中初.抱真统兵马与诸将征讨可也,
其双冈、水寨营等阵,虔休攻战居多,擢为步军都虞候,累加兼御史中丞、大夫,赐实封百户。洎抱其卒,停曾元仲
经等议立抱真子缄,军中扰乱,虔休正色言于众曰:“军州是天子军州,将帅阙,合待朝命,何乃云云,妄生异意!”
军中服从其言,由是竟免演乱。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
赐名度休号令安抚军州大理。二岁,迁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泽潞磁邢洛观察使,寻加检校工部尚书。贞元十五年
卒,年六十二。废朝三日,赠左仆射,鸣以布帛米粟。
虔休性恭勤,俭省节用,管内州仓庾皆积粮储,可支军人数岁。又尝撰《诞圣乐曲》以进,其衣曰:
臣窃以陛下降诞之辰,未有惟新之曲。适遇有知音者,与臣论及乐章,探微啧奥,穷理尽性,臣乃遣造《继天诞
圣乐》一曲。大抵以宫为调,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为德,知五运之居中也。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气而足成一岁也。
每遍一十六拍。可使九域之人,顿忘于肉味;四夷之俗,皆播于薰风。与唐惟休,终古尽善。臣不胜恳款屏营之至,
谨昧死陈献以闻。其所造谱,谨同封进。
先时,有太常年逆刘府流落至潴•州,虔体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此也。
(摘自《旧唐书》,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
州/大理/
B.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
军州大理/
C.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
州大理/
D.朝廷知而嘉/之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虔休潞州左司马/依前兼御史大夫/掌留后/仍赐名虔休/号令安抚/军
州大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指唐代设的河北道,管辖古时黄河以北的地区。
B.裨将,在古代是能够给朝廷和百姓都带来好处的官员。
C.表,是写给皇帝上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
D.乐工,在古代是指掌管音乐的官吏或歌舞演奏艺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虔休品德贤良。自幼勤奋好学,有才能,武功好,讲诚信,重义气,被乡邻们尊敬仰慕,也为他走上仕途奠定
了基础。
B.王虔休以大局为重。李抱真死后,元仲经欲自立为王,搞得军心大乱,王虔休义正辞严的演讲稳定了军心,避免
了内乱。
C.王虔休治政有方。王虔休做官时严明号令,勤恳处理军政事务,并俭省节用,使得粮仓丰满,民富军强。
D.王虔休喜爱音乐。在潞州时,让乐工刘圻创作《继天诞圣乐》,气势恢宏,节奏感强,并呈表力荐用它为德宗庆贺
诞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泽潞节度李抱真闻名,厚以财帛招之,累授兵马使押衙。
(2)先时,有太常乐工刘圻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此也。
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水最懂得时间。四季,总在它们身上投射。一年之中最好看的还是春夏万物生长时,绿水青山一派慈
茏朗然,自然的韵律也较别时更加明快。“山林欤,皋康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这时寻山走水,喜悦大概会主
动,也让人感受一番庄子的
A.更换投怀送抱意气扬扬
B.更迭曲意逢迎道遥自得
C.更迭投怀送抱逍遥自得
D.更换曲意逢迎意气扬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的思想家尽管趋向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划界和对峙,但在其观念的深层,依然与传统无法分离。这里可
以具体考察“五四”的核心观念与儒学的核心观念之间的关系。“五四”以科学与民主为其核心观念,传统儒学的核
心观念则表现为仁与礼,二者呈现相分而又相融的关系。
在政治的视域中,建立政治秩序,实现社会有效合理的运行,这是五四时期的民主观念和儒学的“礼”的观念都
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秩序、以什么方式进行政治治理这一问题上,五四时期所接受的民主观念和儒
学所肯定的礼制却呈现了重要的差异。按照荀子的阐释,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乃是基于“度量分界”。所谓“度量分
罪”,也就是以礼为核心,将社会区分为一定的等级结构,并为等级结构中的不同成员规定与其地位相应的权利和义
务。基于“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通过个体在政治、伦理等方面各自承担好相关角色,进一步建构不同
层面的社会秩序。作为“礼”之延伸的纲常,则一方面内含对社会秩序的肯定,另一方面又将社会关系单向化,由此
形成的秩序,更多地呈现等级之分。与之相对,“五四”所倡导的民主,以超越等级差别为前提,它所追求的是肯定
权利平等前提下的政治秩序。在这里,平等之序与差等之序,形成了重要的分野。
然而,儒家的核心观念除了“礼”之外,还包括“仁”。“仁”既表现为普遍的道德原则,也具有政治层面的意
义。从政治之维看,“仁”的内涵不仅体现在提倡仁政、主张德治或王道等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理解和处理深层面的
政治关系之上。“仁”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肯定人性平等,这一点在早期儒学那里便不难注意到。尽管这种平等意识在
传统儒学中并没有落实于政治领域,而主要限于伦理之域,但它多少在历史层面为五四时期接受平等的观念提供了思
想前提。
五四时期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科学,科学的观念和儒家的核心观念“仁”之间同样存在多方面的关联。五四时期,
“科学”常常被具体化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与面向事实、追求真实的主张联系在一起。就儒学的核心“仁”而
言,其内涵在儒学中后来逐渐向多重方面引申,由“仁”到“诚”,便是其中重要的衍化。在《中庸》之中,作为“仁”
之展开的“诚”逐渐成为核心的概念。“诚”的涵义大致包括真诚和真实,前者关乎价值意义,后者则与“多闻阔疑”、
名实一致等观念相联系,同时呈现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意义。“诚”面对外部自然意义上的科学精神与五四时期提
倡的科学精神显然具有一致性。事实上,“五四”的知识分子一再把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与近代科学精神加以沟通,
其中不难看到作为“仁”的具体化的“诚”所内含的注重真实、合乎事实的要求。“仁”“诚”“真实”这一儒学内
在的思想脉络与五四时期提倡的科学精神之间的关联表明,作为五四时期核心观念之一的“科学”和传统意义上的儒
学思想既非究全互不相关,也非仅仅彼此对立。
要而言之,“五四”的核心观念与传统儒学思想之间既相异,又相融,考察两者的关系,既要看到其间不同的价
值取向,也要同时注意到其中内在的承继性。
(摘编自杨国荣《“五四”思想与传统儒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民主和“礼”的观念虽然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差异,但追求目标是相同的。
B.纲常肯定了差等之序的社会秩序,改变了单向化社会关系,社会呈现等级之分。
C.儒学有肯定人性平等的传统,这种平等意识促进五四时期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
D.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注重真实,合乎事实,这与“五四”提倡的科学精神相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论后分论,从多个方面论证了“五四”与传统儒学二者核心观念的关系。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从政治、伦理维度比较儒学观念“礼”与“五四”民主的异同。
C.文章梳理儒学内在思想脉络,为论证科学与儒学既对立又相关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D.与深入认知“五四”思想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侧重论证新旧思想的内在承继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思想家的深层观念仍然不脱离传统可见在新时代传统儒学也有其价值。
B.基于“礼”的“君君臣臣、父子子”的观念让社会成员彼此各安其位,互不越界。
C.儒学“仁”的内涵后来向多重方面引申,这使其核心概念的地位逐渐被“诚”取代。
D.“五四”与儒学核心观念的关系表明,传统儒学不乏民主观念与科学精神的因素。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在坐池上
朱蝌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沉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不来。
疏军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
[注]①朱棒: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
每誓师,嚼齿穿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
B.颌联中“鱼方乐”“雁不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
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
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沉”“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
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按要求选择。
(1)学校迎来校庆,为欢迎返校的校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
B.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
C.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D.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下列各项中存在逻辑错误且错误类型相同的两项是
A.《风景谈》是茅盾的小说。
B.坐在主席台上的是校长和校领导。
C.东方明珠和南京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
D.《红烛》这首诗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序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法治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的最佳时期。但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问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5亿儿童和青少年因各种原因遭受欺凌,
呈现高发杰势。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
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校园欺凌”侵犯了学生的生命权、财产权、名誉权
等人身权利,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校园
欺凌”的存在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治安秩序,严重影响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也影响了学生(包括施暴者和旁观者)的
健康成长。
造成“校园欺凌”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当今各种文化交织、价值追
求多元、思想思潮多变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很难辨别是非,容易被不良文化、不良生活方式影响。部分青少年以自我
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逐渐扭曲了自己的成长轨迹。长此以往,便会滋生恶意,逐渐衍生出以强欺弱、助纣为虐等
不良观念。第二,父母教育缺位。家庭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孩
子疏于管理,或者溺爱孩子,不能及时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不仅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还会教唆孩子“不吃亏”“以牙还牙,以狠斗狠”,误导孩子成长。第三,学校法治教育缺位。部分学校和老师过分
注重青少年的学业成绩,轻视法治教育,且法治教育资源有限,缺乏生动有效的教育形式,导致不少青少年法制意识
薄弱,不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校园拒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学校必须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一要坚持正面教育。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
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要加强校国文化特别是法治文化
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用先进文化抵制和取代不良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身抵抗力。
同时,要将相关法律基本知识纳入到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讲述法制故事等方式,潜移默化影响
青少年的是非观。三要培养和凝聚校园正义力量,注重发现和团结有正义感、敢仗义直言、见义勇为的优秀学生。四
要建立预警机制。设置学校巡逻队、信息员,安装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及时上报欺凌信息,以便校方及时回
应、及时制止,最大限度降低欺凌的伤害度。五要对“欺凌”者依法依规进行惩戒。情节轻微的由学校对欺凌者批评
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
屡教不改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涉嫌违法犯罪的,按照相关法律严格
惩处。各方携手,共同努力,一定能肃清和铲除滋生“校园欺凌”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平安、团结友爱、奋
发向上的校园环境。
(节选自王静江《铲除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
1.以下行为不属于“校园欺凌”现象的一项是
A.以暴力恐吓的方式,在其他同学不情愿的情况下借用他的篮球和书籍。
B.与同学因小事产生争执,进而升级为口角和殴斗,冲动之下将同学打伤。
C.利用自身的优势,拉拢一批同学,以孤立、排挤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
D.在网络论坛或社交群中以匿名方式,频繁骚扰、诋毁与自己有矛盾的同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校园欺凌的含义、危害、成因、预防措施依次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B.第二段中作者逐一列举了四种法律法规的名称,意在强调校园欺凌是违法行为。
C.分析校园欺凌存在的原因时,文章按从校外到校内、由次要到主要的顺序展开。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五项措施的顺序,隐含了作者预防为主、辅以惩戒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报告显示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呈现高发态势。
B.校园欺凌对受害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巨大,因此需要全社会加强重视、携手铲除。
C.学校可以利用典型案例分析、讲述法制故事等更生动的方式,让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D.校园拒绝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学校和司法机关要对校园欺凌的实施者严加惩处。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
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
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
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
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史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
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
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
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
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绊,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
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蚌,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梁纨绮。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
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
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
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质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
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
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
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
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摘编自《〈宋诗选注〉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
B.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鲜明生动的效果。
C.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D.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
D.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
车夫约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低着,低到了活人的身
子所能低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
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
买到的马形蜜糖饼。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
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缓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
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约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
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噬唾”的
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熬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
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
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低下腰,又不动了。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揉着,嘴
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
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谙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
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
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
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哀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
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四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要是能跟娘儿们谈一谈,那就更好。她
们虽然都是去货,可是听不上两句就会哭起来。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
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
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我的
小母马……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
吗?”
那四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苦恼”为题,耐人寻味:既指主人公约纳在儿子死后的痛苦,更人诉说内心痛苦却无人倾听的“苦恼”.
B.小说中描写车夫约纳拉客时不怎么“讲价”“只要有乘客就行”表明他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并不看
重金钱。
C.小说通篇没有作者主观的说教,始终以平静的语调描述主人公与周围不同层次人物的关系,全都是客观冷静的事
实陈述。
D.约纳最后一次碰壁后,他在想象中向“娘儿们“倾述,从排列顺序看排在马的前面,由可见当时俄罗斯妇女地位
的低下。
2.小说多次写到给约纳驾车的“小母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契诃夫这篇小说有什么艺术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洞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喝累犊俱
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
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
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讲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其伤寒也。
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
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
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
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带魏至口,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
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
日必感,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
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
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
虽孤陵,静心穷理,带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
高明者正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
疫
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
疫
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
疫
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
疫
2.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按,小篆字形耦,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踞”中的“按”
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
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
延误。
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
的紧迫性。
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
了瘟疫。
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
言救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5.吴又可为什么认为温疫患者”乃死于古册之遗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装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
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
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
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唐朝发可危、万方多难之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装迪的高洁情操。
C.额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装迪对自己的相忆,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
2.诗歌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情商在心理学上指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几年来,一些针对少年儿童的情商培训班十分火爆,引
发关注。有人认为,情商培训班火爆表明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不仅关心核子分数的提升、知识的增
加,也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人认为,培养情商的真正课堂是家庭,是社会,而非一周去一两次的培训班。还
有人认为,少年儿童情商教育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靠速成难以奏效。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将孩子送往情商培训班的家长写一封信,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统一以“小军”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A
3.B
【解析】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
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
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语意,可知“这样的文明举止”是指代前面的例子(再好吃的菜品,点餐取餐也不过量;碰到再特殊的情况,也
不以“机闹”“路怒”的形式宣泄……),放在句首做主语,与前面的内容衔接得最为恰当。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
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
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
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
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
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处,涵养:滋润养育。蕴涵:包含。根据语境,可知第一处应该填入与“润泽”含义相近的词语。由此可见,第
一处应该选择“涵养”。
第二处,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足挂齿: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根据前后文''比
如,关于公园能否采摘野莱,有关部门早已出台过规定,但此类行为屡禁不绝,甚至还有人认为,公园里精心修饰的
花草、人工种植的林木理应保护,但拔野菜.这样的说法并不能为“私采滥挖”提供合理化支持。”,可知第
二处强调的是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由此可见,第一处应该选择“无伤大雅”。
第三处,立起来:站得住脚;处于某种立场。竖起来:事物直立起来,一般用于具体事物。此处与“规章”连用,应
该选择“立起来”。
第四处,捍卫:保卫。维护:使免于遭受破坏。根据语境,此处强调的是用制度“保卫”文明,应该选择“捍卫”.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
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
的。
A项,成分残缺,应该在“道德”后面加上“自律”。
C项,“养育”和“心田”搭配不当,应该将“养育”改成“滋润”。
D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应该在“道德”后面加上“自律”;二是“养育”和“心田”搭配不当,应该将
“养育”改成“滋润”。
故选B。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
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
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
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C
2.B
3.B
4.(1)时间久了,泽潞镇的李抱真听说他很有名气,用重金和财物招揽他,连续加封官职,让他担任兵马使押衙。(2)
在这之前,有一位名叫刘玲的太常乐工流落到潞州,王虔休趁此机会让他谱了这首曲子进献给君王,现在的《中和乐》
就是根据这首曲子谱成的。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
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
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
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
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朝廷知道后对王虔休的所作所为非常赞赏,让邕王担任昭义节度观察大使,授予王虔休潞州左司马的官
职,照旧仍然兼任御史大夫,担任留后一职,并赐给他虔休的名字。王虔休严明号令,勤勤恳恳地处理军政事务,军
队治理得很好。
本句有很多古代官职升降的词语,如“以……为、授、兼、掌”,还有很多官职名称,这些都可作为断句的标志。本
句中“朝廷”是“知”和“嘉”的主语,“之”是“嘉”的宾语,所以“朝廷知而嘉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
能断开,排除B、D两项;“以邕王为昭义节度观察大使”中“以……为”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
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
意准确积累。本题
B项,“在古代是能够给朝廷和百姓都带来好处的官员”说法错误,裨将为副将,“裨”读音为pi,副、偏、小之意。
故选B。
3.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
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
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
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
B项,“李抱真死后,元仲经欲自立为王”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洎抱真卒,裨将元仲经等议立抱真子缄”可知不是
元仲经欲自立为王,而是要拥立李抱真的儿子李缄。
故选B。
4.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
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本题第一句重点字词:闻,听说;厚,丰厚;招,招揽;授,授予官职;
第二句重点字词:先时,在这之前;因,趁机;令,让;起,自,从。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
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
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虔休,字君佐,汝州梁人。本名叫王延贵。小时候广泛阅读书籍,因为讲信义、重言诺,颇得乡邻尊敬仰慕,
尤其喜欢武功。大历年间,汝州刺史李深任用他,让他担任将领。时间久了,泽潞节度使李抱宾听说他很有名气,用
重金财物招揽他,多次提拔让他官至兵马使押衙。到了建中初年,李抱宾率领兵马和其他将领一起攻打黄河以北地区,
在双岗、水寨营等地,王虔休多次打仗,被提拔为步兵都虞候,连续加职,担任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赐予他实封百
户人家。等到李抱真死后,副将元仲经等人谋划拥立抱真的儿子李缄,一时军中大乱。王虔休义正言辞地对士兵们说:
“军队,是国家的军队,汝州,是国家的国土。军中缺失将帅,应当等待朝廷任命,哪能自作主张,随意变乱法度闹
独立?”众人信服他说的话,因此最终避免了一场内乱。朝廷知道后对王虔休的所作所为非常赞赏,让邕王担任昭义
节度观察大使,授予王虔休潞州左司马的官职,照旧仍然兼任御史大夫,担任留后一职,并赐给他虔休的名字。王虔
休严明号令,勤勤恳恳地处理军政事务,军队治理得很好。两年后,升为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泽洛磁邢洛观察使
等职,不久加封检校工部尚书。贞元十五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因为他的去世,朝廷停止朝会三天,追赠他为尚书
左仆射,拿布帛米粟等财物为他办理丧事。
王虔休性情恭敬勤勉,俭省节约,所管辖州县的粮仓都存满了粮食,可以供士兵食用几年。也曾经撰写过《诞圣
乐曲》进献皇帝,给皇帝的奏疏上写道:
我私下里认为陛下庆贺寿辰之际,没有更新的乐曲。我恰逢遇到了一位懂得音乐的人,与我谈论音乐的内容结构,
探求细微的深奥的知识,彻底推究其中的道理,我就让他谱了一曲《继天诞圣乐》。这首音乐大都以宫为音调,表明五
音是为君王服务的;以土为德,让五运都凝聚其中。总共演奏二十五遍,效法二十四节气组成一年的道理。每演奏一
遍共有十六个节拍。可以让普天下的人们,听了以后马上忘掉肉的美味;可以让周边少数民族按照习俗,都在暖风中
演奏。和大唐一样无限美好,到任何时候都无比美妙。我怀着无比恳切忠诚的心情,斗胆冒着掉头的危险把这首曲子
献给您倾听。曲子的乐谱,请让我恭敬地连同奏章一起进献给您。
在这之前,有一位名叫刘班的太常乐工流落到落州,王虔休趁此机会让他谱了这首曲子进献给君王,现在的《中
和乐》就是根据这首曲子谱成的。
3、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
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
符合句意的选项。
更换:变换、替换;更迭:轮流更替。此处指四季,应选“更迭”。
投怀送抱:指投入别人的怀抱以博取欢心。曲意逢迎: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此处强
调“主动”,应选“投怀送抱”,
逍遥自得: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意气扬扬:形容很得意的样子。此处用于庄子,应选“逍遥自得”.
故选C。
4,1.D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
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
细分析。
A项,“但追求目标是相同的"错误。结合“'五四'以科学与民主为其核心观念,传统儒学的核心观念则表现为仁
与礼,二者呈现相分而又相融的关系”分析,“但追求目标是相同的”篡改文意。
B项,”纲常肯定了差等之序的社会秩序”错误。原文为"作为'礼'之延伸的纲常,则一方面内含对社会秩序的肯
定,另一方面又将社会关系单向化,由此形成的秩序,更多地呈现等级之分”,是对社会秩序的肯定。
C项,“儒学有肯定人性平等的传统”错误。结合“'仁’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肯定人性平等,这一点在早期儒学那里
便不难注意到”分析,“儒学有肯定人性平等的传统”篡改文意。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
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
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错误。结合“在政治的视域中,建立政治秩序……但是在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秩序、以什
么方式进行政治治理这一问题上,五四时期所接受的民主观念和儒学所肯定的礼制却呈现了重要的差异”“然而,儒
家的核心观念除了‘礼'之外,还包括'仁'”“五四时期的另一个重要观念是科学,科学的观念和儒家的核心观念
'仁'之间同样存在多方面的关联"“'仁'……究全互不相关,也非仅仅彼此对立”等分析,政治、伦理维度是并
列关系,不是对比关系。
故选B。
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
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
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
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
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
别。
C项,“这使其核心概念的地位逐渐被‘诚'取代”错误。结合“就儒学的核心'仁'而言,其内涵在儒学中后来逐
渐向多重方面引申,由‘仁'到'诚',便是其中重要的衍化”分析,"被‘诚'取代”错误。
故选C。
5、1.C
2.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
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
寥。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不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
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
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曲解文意,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象”这个地方。原句“疏翠庭前供答话”中“疏翠”说明枝条稀疏了,
并不繁密;既然是“疏翠”“浅红”说明景象并无“热闹”的氛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用典手法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
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
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尾联用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
远坚守睢阳,嚼齿穿龈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过着苟安的现状的愤慨。表面上颈联是写诗
人在庭院的闲居生活,但其实是反衬了当朝统治者的昏聪无能,真正有志之士和力主抗金的官员,得不到重用,表达
了他们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所以用此典故并不是突兀,反而别有深意。同时,“莫上”二字,其实是反
语,内心还是渴望杀敌立功的,怎奈“雁不来”,即喻指朝廷出兵征讨金兵的音讯杳无,所以诗人借此典故委婉、巧
妙地抒发了内心愤懑不平的情愫。
【点睛】
读懂诗歌的技巧
(-)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
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
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
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6、(1)B(2)A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需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还需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题干要求选择“不
适合在毕业季作同学临别赠言”的一项,本题中,
A项,“问君何行何当归,苦使妾坐自伤悲”意思是:问你为何远行,又何时归来,我孤坐空房痛苦伤悲。诗句意在
表现夫妻分离的痛苦,不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
B项,“为报罗浮云影道,早随明月引归舟”意思是:让我告诉那罗浮山(在广东南部,即友人所去之地)上的云影吧,
请她捎个信儿,叫您早点儿随着明月,引着归舟,从那天外回来吧!是呼唤友人早日归来,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
友返校”的语境;
C项,“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意思是: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
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诗句抒发诗人仕途蹉鸵想要归隐的感情,不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
友返校”的语境;
D项,“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诗句是苏轼悼念亡妻所作,不适合“学校校庆,欢迎校友返校”的语境;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逻辑关系的能力。概念间的关系有以下五种关系:①全同关系。如“教师”与“老师”;②包
含关系。如:“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资金”与“流动资金”;③交叉关系,如“全体党员”和干部;④矛盾
关系。如:“生”和“死”;⑤反对关系。如:“中国人”与“美国人。本题中,
A项,“《风景谈》”是散文,不是小说,不属于全同关系;
B项,“校长”和“校领导”存在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C项,“东方明珠和南京路”不是建筑,不属于全同关系;
D项,“《红烛》”是“诗”,这首诗是“诗集《红烛》的序诗”。正确。
故选AC。
7、7.B
8.C
【解析】
7.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
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本题考查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原文“'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
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行为”,可知校园欺凌特
别强调“蓄意”。
A项,以暴力方式侵犯他人财产权,是校园欺凌现象;
B项,“与同学因小事产生争执,进而升级为口角和殴斗,冲动之下将同学打伤”,并无蓄意,不是校园欺凌现象。
C项,以自身的优势(武力、财力、智力等)建立小团伙,对他人施加精神暴力,造成他人精神损害,是校园欺凌现象;
D项,利用网络,用语言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是校园欺凌现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
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
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由次要到主要的顺序展开”错误,依据原文“第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品制桶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芭蕾舞鞋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产品代理合同标的及代理服务具体规定
- 试电笔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裱纸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企业财务审计与税务筹划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危险品仓储安全监管合同
- 2024年度港口旅游景点开发承包合同
- 运载工具电子防盗装置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体育赛事组织与推广合同标的为国际足球比赛
- 招待所安全管理制度
- 超星尔雅学习通《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章节测试答案
- 节日主题班会课件 勿忘国耻 吾辈自强
- 光伏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高中物理 人教版 必修三《电路及其应用》第三课时
- 维修签证单(标准模版)
- 两篇古典英文版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 新版pep四年级下册英语Unit3-weather-part-B-let's-talk
- GB/T 7829-1987故障树分析程序
- GB/T 7251.6-201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6部分:母线干线系统(母线槽)
- GB/T 18656-2002工业系统、装置与设备以及工业产品系统内端子的标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