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如何实现“意象美”的再现_第1页
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如何实现“意象美”的再现_第2页
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如何实现“意象美”的再现_第3页
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如何实现“意象美”的再现_第4页
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如何实现“意象美”的再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如何实现“意象美”的再现摘要:中国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它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品格。古诗词不仅在中国拥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世界来说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诗词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意象则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它决定了这首诗是否优秀。所以意象的翻译也成为了古诗词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部分古诗词的翻译为例,探讨古诗词的翻译原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通过探讨古诗词意向的翻译方法,这有利于中外读者更好地欣赏中国古诗词,促进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关键词:古诗词;翻译;传播TheEnglishtranslationofChineseancientpoetry——Howtoreappear"beautyofImagery"inTranslationAbstract:Chineseancientpoetryculturehasalonghistory,itistheessence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containstheChinesespiritandcharacter.AncientpoetrynotonlyplaysanimportantroleinChina,butalsoisapreciousculturalheritagefortheworld.Chinesepoetryoftencontainsrichimagery,andimageryisapoemofthepunchline,itdetermineswhetherthepoemisexcellentornot.Therefore,thetranslationofimageryhasbecomethekeyanddifficultpointinthetranslationofancientpoetry.Thispapertakessomeancientpoetrytranslationasanexampletoexplorethetranslationprinciples,problemsandsolutionsofancientpoetry.Byexploringthetranslationmethodsofancientpoetryintention,itwillhelpChineseandforeignreadersbetterappreciateChineseancientpoetry,andpromotethespreadofChineseclassicalculture.Keywords:Ancientpoetry;translation;communication1引言在璀璨的中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古诗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诗歌凝聚了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凝聚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涵的成功体现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古诗词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当诗人有了某种想法,即诗歌的主题思想后,通过呈现某种物象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抒发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中心,审美文学是诗歌应用的典型结晶原则。它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进入更广阔的艺术世界来品味诗词的内涵与美感。随着世界的一体化发展,我与其他国家交往日益频繁,中华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但是古诗词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领域的难点,如何才能将诗人当时所说所想准确的表达出来,更是翻译古诗词时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意境与西方移情艺术的差异,探讨了汉译英古诗词的理想表达。2文献综述西方人最早得知的中国纯文学是古诗。英语同法语一样,是为数不多的最早接纳吸收古代中国诗歌精神的近代欧洲语言之一。早在18世纪,威廉•琼斯爵士(1746—1794)就曾论及《诗经》,并且提供了其中部分作品的双份译文——一为逐字直译,一为诗体韵译——“这是正确翻译亚洲诗作的唯一方法”。19世纪中叶,在某位中国学者帮助下,理雅各(JamesLegge,1914-1997)始译《诗经》,先逐字直译,再译成诗体。直至1896年,赫伯特•A•翟理斯(HerbertA.Giles,1845-1935)才翻译出《诗经》之外的中国诗。著名传记作家李顿•斯特拉奇(LyttonStrachey,1880-1932)评论他的翻译说:“此书……值得一读,不仅因其异域风情,还因其雅致诱人……甚至可以这么说,书中的诗歌是我辈迄今所知的极品……娴熟的语调和深刻的情感使我们这本诗选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阿瑟•韦利(ArthurWaley,1889-1966)则称道翟理斯:“将韵律和字义统一的手法极巧。”1915年,埃兹拉•庞德(EzraPound,1885-1972)发表了他著名的《华夏集》———薄薄的一本根据厄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Fenollosa)的译释注记编造出来的自由体英译中国诗集。这种体式风靡一时,此后许多译者如艾米•洛厄尔(AmyLowell)和弗洛伦丝•埃斯库(FlorenceAyscough)等纷纷效仿。稍后,阿瑟•韦利阐述了用一种有节奏的散文体翻译中国诗的方法。有人评论道:“他的译笔自然得像口语。”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第三位引入瞩目的自由诗体翻译家维特•宾纳(WitterBynner);他发现中国诗人“神异地将奇美与常识融为一体”,并预言:“未来的西方诗人将从学于唐代大师。”他也有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与之合作。20世纪30年代两位中国翻译家,芝加哥的蔡鼎甘(TsaiTing-kan译音)和剑桥的朱大告(ChuTa-kao译音)分别显示了各自对英语的熟谙。此后,中国内外涌现出大量的中国翻译家,其中在英语世界里获得高度评价者亦不乏其人。3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与移情美古诗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生活画面形成的艺术境界的融合。它是主客观和谐的产物,通常以情感和情景交融的方式出现。由于诗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感情在诗歌的角度、风格、深度和心境上都是不同的。在西方美学中,“移情”是他们在客观世界之外的主观感受。从美学角度看,东方“意境”理论和西方“移情”理论都强调主观移情的能动作用,突出抒情诗的主要特征,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感染力。然而,“情绪”和“移情”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欧美地区,移情被视为一种主体,他所有的精神都致力于人和事物和对某事件的过程等主题。而中国的移情,以“对象”为中心,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非主观的移情。西方的“移情”是指人们对事物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使事物被赋予新的意义。中国艺术强调情景,融合主观感受和外在感受。西方艺术中的“情感”是一种以生命体验和生命体验为基础的精神特征。中国艺术中的“情”是真实的、具体的。它指的是某一特定环境中的个体、特定的情感体验、或固定的情绪、情绪冲动。由于缺乏个人意识,它具有普遍意义。3古汉诗意境的英译方法3.1直译法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译者应该遵循的诗人抒发情感的秩序和使用简单的格修改为直译,包括符号、隐喻,主要动词、副词、形容词和名词。比如,在徐再思的《蟾宫曲•春情》诗词当中,“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可以翻译成“Mybodyislikefloatingclouds,Myheartflyingwillowcatkins,Mybreathswayingsilkenthread.”这里将“浮云”、“飞絮”、“游丝”直译成floatingclouds(漂浮着的云朵)、flyingwillowcatkins(飞舞着的柳絮)、swayingsilkenthread(晃动着的丝线),属于直译。这里的“浮云”、“飞絮”、“游丝”表现的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直接翻译成对应的英文单词同样能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3.2增词法3.2.1加释(1)译出象征体,加释,理解本体。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作者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想表达的某些情绪寄托于某种“意象”中,让读者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寻找它们。但由于诗人出生的年代、生活背景和生平经历不同,往往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有时甚至连中国读者也很难找到本体的象征,更不用说西方读者了。因此,在呈现诗中所包含的“意象”时,译者应该在提供诗人的环境和个人经验之后,对此作出解释。(2)淡化专有名词并加释由于背景文化的不同,一些直译的专有名词,西方读者并不能理解其深意。这样,译者就可以把某一事物形象的范围扩大到一个共同的领域,然后提供注释,让读者了解其蕴含的深意,进而加深对古诗词的欣赏。李白的《忆秦娥》诗词当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译为“Ohmoononthetower!Doyounogrieveyearbyyear,toseewillowgreenbythebridgeagainandagain.”,泛化专有名词“秦楼”、“灞陵”为thetower(楼)、bythebridge(桥边)。(3)加释以提供背景在一些古代诗歌中,作者提出的某些普通的东西,其实隐藏的社会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又或者某些旧事物却隐含着新思想。这就要求译者提供诗人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以及其他相关的环境,应力求简洁但完整。翻译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把作者的遭遇说出来,译为“Imeetyouagaininashoweroffadingblooms,”就能使读者准确把握“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境。3.2.2加修饰词(1)翻译出人物的形象在翻译中,由于搭配等原因不能反映出人物的完整性,我们可以翻译人物、服装、发型等修饰语,呈现出整体形象,使读者产生一系列联想。黄甫松的《梦江南》中“双鬓坐吹笙”译为“fairgirlwithtwoshortplaitsplayingtheflutewithgrace”增译了“漂亮的”、“短”、“姿态可人”等词语,少女的姿态更加生动形象,易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2)强化译法由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汉语和英文之间的差异,有时直译不能表达出诗中所包含的情绪。所以在翻译时,一些对情绪的描写需要加强。例如,在《诗经•郑风•将仲子》这首词中,“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可译为“NotthatImindaboutthetrees,ButIamafraidofmyparents.ZhongziIdearlyloveyou,butIreallybeafraidofwhatmyparentswillsay.”,增译really和dearly起到程度深化作用。3.2.3译出人称我们说的“人物翻译”并不是翻译原文中出现的人,而是把原文中的事物加上人称变为句子的主语。白居易的《长相思》诗词中“思悠悠,恨悠悠”可以译为“Endlesslyherthoughtflows,andendlesslyherwoeflows”,用第三人称所有格her加表示情感的thought和woe,使she的位置不突出,she出现过多不符合诗的风格和读者的审美口味。3.3省略法3.3.1省略专有名词省略专有名词是指省略名称。专有名词。只说明某个东西,而摒弃其专有名词。还有一些与传说有关的词语、可以引起联想专有名词,其存在意义和语境重叠,只是音节或节奏需要,那么这样的词我们选择将其省略。虽然此举违背忠诚原则,但却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诗。例如温庭筠的《河传》中“若耶溪,溪水西”省译“若耶溪”(原是西施浣洗之处,此处指少妇住所),译为“westofthebrook”,,而不是翻译成“若耶溪”,这样能让读者更直接的了解诗句的意思。3.3.2淡出人物在一些古代诗词中,“景”几乎是充满美感的,而文本只是一个侧面,或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喻高雅情操,“明月”象征光明磊落,“人”不宜译出,会破坏气氛。译文“InthedeepwoodswhereIamunknown,Onlythebrightmoonpeepsatme.”译文中我不为人知,就是没人知道我,虽字面不同,内容一致。3.4转换法3.4.1辞格转化在翻译中,译者应把一些修辞成为了另一个修辞,使诗句更生动,或为了使句法结构、音节等更加完美。李白的《菩萨蛮》中“平林漠漠烟如织”译成“Oerfar-flungwoodedplainwreathsofsmokeweaveascreen.”,暮霭如烟如纱转译为暮霭编织愁幕,比喻辞格转化成拟人辞格。在翻译中,译者可以翻译修辞以消除文化障碍,或是诗歌整体的和谐,或诗歌的节奏。在这一点上,一个或两个词是适当的,以保持原来的文本大致相同的长度与原来的形式。朱淑贞的《蝶恋花》中“绿满山川闻杜宇”译成“AllIhearcuckooswailing.”,将“闻杜宇”译出“cuckooswail”的拟人辞格。原来的文章中出现了有辞格,翻译时却不译出,也就是用喻体的形容词形式,或用喻体的名词形式+like构成复合形容词以代替比喻辞格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冯延巳的《南乡子》中“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译成“In-mist-veiledbowerIhavesomuchtoregret.Andnevertoforget.”,译文用复合形容词——名词+ed分词代替拈连与比喻辞格。3.4.2时令转换中国农历有24节气。除了节气的文化意义外,还有季节性、气候、文化习俗、农事活动。在翻译中,节气可以维持天气、文化或农业。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译为“TheseasoncalledtheWhiteDewbeginstonight.”,将分开的“白露”放在一起,并将首字母大写,译出了“白露”节气。然而,由于地理上的差异和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人在农历新年和西方的季节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如果你把农历月翻译成一个日历月,没有翻译意义将是非常不同的。译者应把原文中的月亮模糊化,翻译成与西方季节相似的时期——温度、天气——植物的升降,这样读者才能得到同样的季节感和美感。杜牧的《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译为“Whosefrozenleavesareredderthantheflowersofearlyspring.”,将“二月”译为earlyspring(早春),这个时间段的气候东西方是相似的。3.4.3句型转换中国古诗的翻译,若翻译时直接用陈述句翻译出来,表达不出强烈的痛苦、喜悦、愤怒、焦虑或无助。所以译者可以采取反问语气的形式,加强语气。项羽的《垓下歌》中“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AndDapplerunsnomore,WhatthencanIdo?Ah,Yu,myYu,Whatwillyourfatebe?”,将陈述句改为设问句,强化了诗句的语气,若译为否定句“Idon’tknowwhatyourfatewillbe”语气就显得不那么强烈了。(2)强调句在古代诗歌中,委婉语的语气比强硬的语言强。这种肯定的形式,意思是否定的,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4结论中国古诗的英译已发展了将近两个世纪。无可否认,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译者———既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又有中国的———加入这场展现语言和文学才能的竞赛之中,越来越多优质译品纷纷问世。然而,一直以来问题与成就似乎总是并存。归根结底,译者的才能至关重要,其次才是翻译的方法。虽然中国古诗语言有许多的语法省略,但在中国人听来仍相当自然流畅,理解起来并不费力。简单一些的诗句甚至现今的学童也能轻易地懂得。然而一旦被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多数美感就丢失了。现代汉语与古汉语显得泾渭分明,但中国古诗和现代新诗的英译文却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因此,欲使中国古诗的英译文有别于中国新诗的英译文,问题大致就在于如何在英译文里保留中国古诗的特点。以此为目的,复古和创新或许都有其意义所在。参考文献:[1]陈柯,张闯.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