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读与巧练_第1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读与巧练_第2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读与巧练_第3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读与巧练_第4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读与巧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比较阅读中异同点示例解读与巧练考点: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点2.《无衣》与王昌龄《塞上曲(其一)》——比较: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3.列夫•托尔斯泰《玛丝洛娃的绝望》——安排两个人不同描写的作用4.朱自清《白马湖》与夏丏尊《白马湖之冬》——分析夏丏尊的“豪爽”之处【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点2.比较: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3.安排两个人不同描写的作用4.分析夏丏尊的“豪爽”之处【考点示例】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点【考点解读】1.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点2.与一般悼词的不同3.结构特点文本为人民服务①毛泽东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②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发达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注]①本文是毛泽东主席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大会上的讲演。②张思德,四川仪陇人,中共中央警备团的战士。他在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问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案文章用判断句,从大到小的意义来讲,逐层深入,最后亮出观点,把注意力吸引到演讲上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第一段共有三句话。“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它们的共同点是句式上都是判断句。由“革命的队伍”到“解放人民”、“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由“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到“张思德同志”可知这三句的逻辑关系是由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逐层深入。作者亮明观点:革命的队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下子把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演讲的主题上来。问题2从使用的场合看,本文应为悼词,它与一般悼词有什么不同?答案悼词一般赞颂死者事迹,表达哀思;而本文虽有对死者赞颂,却更提倡一种精神与工作态度,提出一种主张与要求。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它与一般悼词有什么不同”。解答时,考生应回答一般悼词的内容,然后指出本文与一般悼词在内容上的区别。一般的悼词是回顾死者的生平事迹,歌颂死者的业绩,号召大家向死者学习。这篇悼词与普通的悼词不同,没有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对死者的评价也非常少。本文没有局限在张思德一个人身上,而是由张思德的死引发对革命队伍宗旨的阐释,以死者的死来强调共产党是不怕牺牲,为人民服务的,强化并且印证了作者提出的共产党生死观,进而对全体党员、群众发出号召,体现了心怀天下的伟人格局。“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作者提倡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这是在强调革命者应有的工作态度。作者主张“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作者要求“用这样的方法(开追悼会),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问题3本文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案从表面看,全文由五个并列的段落组成,似乎它们之间并无直按的联系,其实不然。第一段是全文的基本观点,提出“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其余四段围绕这一观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革命战士应有的“生死观”(第二段)、“工作观”(第三、四段)及“群众观”(末尾段),使全文紧密融于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论述,即怎样“为人民服务”问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分析段落层次时,要看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主要问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归纳出结论。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总体把握。本文有五个段落。由“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可知第一段主要照应演讲的题目,提出“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观点。接下来四段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可知第二段作者阐述了革命战士应有的“生死观”,即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由“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可知第三段第四段主要是讲革命者在工作中应如何为人民服务即要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处改正错误的精神,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由“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用这样的方法,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可知第五段强调要形成制度,用开追悼会的方式使整个人民团结在一起。全文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观点,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脉络清晰,行文紧凑。二、《无衣》与王昌龄《塞上曲(其一)》——比较: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考点解读】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文本1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文本2塞上曲(其一)[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注释】紫骝:紫红色的骏马。问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衣》采用了问答和复沓的艺术形式,唱响了雄浑的远古战歌。B.第二首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切入,运用多种意象刻画了战场的荒凉。C.第二首颈联写幽并客共赴沙场建功立业,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D.同样是反映战争,两首诗分别呈现出矫健爽朗和肃杀苍凉的风格。答案C解析C.“笔端饱含诗人感佩之情”理解错误。写幽并客的时候,字里行间里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写戍边征人,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宏图大志最后只是一场空,发出了“皆共尘沙老”的感慨。故选C。问题2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6分)答案①第一首,周王兴兵打仗,战士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同仇敌忾,慷慨赴敌,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战争的拥护。②第二首,许多人远赴荒凉的边塞,渴望建功立业,却落得“皆共尘沙老”的无奈结局,“莫学”“矜夸”等词表现出对那些自恃勇武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译文1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赏析1《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后人以“袍泽”“袍泽之谊”作为异姓兄弟、结义兄弟的代名词,典出于此。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亡的根本。《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诗经》中的这类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而且也标志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创作领域。这类诗歌,必将以它特有的光辉、巨大的魅力,照耀诗坛,教育和鼓舞后人。《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著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吗?”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话外之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译文2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赏析2“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考题对接】一、列夫•托尔斯泰《玛丝洛娃的绝望》——安排两个人不同描写的作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玛丝洛娃的绝望[俄]列夫•托尔斯泰(1)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2)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3)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4)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5)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6)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7)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8)“阿姨!卡秋莎阿姨①!”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9)“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10)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11)“阿姨,我们回家去。”(12)“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13)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14)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发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节选自《复活》,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D.小说节选部分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2.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小说第6段对车厢内聂赫留朵夫和另一个军官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一、列夫•托尔斯泰《玛丝洛娃的绝望》【答案】1.B【解析】A项,“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错误,根据下文可知主要是为了体现玛丝洛娃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C项,“视而不见”一词不够准确,文中没有明确说明聂赫留朵夫是否看见了玛丝洛娃;D项,“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错误,小说节选部分对玛丝洛娃的心理描写全面,对聂赫留朵夫只是从玛丝洛娃的角度写的,因此对他性格的塑造并不是完整全面的。2.①爱恋,期盼聂赫留朵夫归来,急切地要见聂赫留朵夫;②怨恨,聂赫留朵夫却在列车上喝酒玩乐,内心充满了对他的怨恨,想以死来报复他;③绝望,回来后彻底埋葬了她与聂赫留朵夫的往事。3.(1)有详有略,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如“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两次出现“神秘奇怪的笑容”,粗暴地关窗等。(2)作用:①塑造玛丝洛娃的形象;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她思想的巨变埋下伏笔。二、朱自清《白马湖》与夏丏尊《白马湖之冬》——分析夏丏尊的“豪爽”之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白马湖朱自清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管保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不知道。但那却是一个不坏的地方。这名字先就是一个不坏的名字。据说从前有个姓周的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有这个名字。这个故事也是一个不坏的故事。白马湖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春晖中学①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②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像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只有一层使我愤恨。那里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几乎全闪闪烁烁,是疟蚊子。我们一家都染了疟疾,至今三四年了,还有未断根的。蚊子多到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美中不足。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我也不能忘记云君,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有删改)[注]①春晖中学,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由经亨颐先生创办。夏丏尊、朱自清等都曾在此执教。他们“一洗从来之积弊”,推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使得这所乡村学校成为中国教育史的奇迹,当时有“北南开,南春晖”之说。②丏翁,即夏丏尊。文本二: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

)。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地中。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整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现在,一家租屋住在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白马湖之冬,可谓是快意人生!(节选自夏丏尊《白马湖之冬》,有删改)1.下列句子,可用括号内的成语替换画横线的成语而保持句意连贯的一项是(

)A.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是只有觉得热闹的。B.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别树一帜)的。C.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琼楼玉宇),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D.蚊子多到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美中不足(白璧微瑕)。2.下列填入文本二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心如两家。B.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住着我和刘心如两家,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C.我和刘心如两家坐落在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D.小小的几间新平屋坐落在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我和刘心如两家。3.下列诗句中的“镜”,与例句中的“镜子”特征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例句:湖水清极了,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B.帐殿疑从画里出,楼船直在镜中移。C.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D.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4.下列对文本一、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写到“白马湖”是一个“不坏的名字”,其传说是一个“不坏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白马湖的偏爱。B.文本一从白马湖写起,笔触渐延伸到附近村落、我们的屋以及丏翁家,全文以空间为线索,做到散而不乱。C.从夏夜蚊子之多可见白马湖生活艰苦的一面,但生活的快乐远超过其苦楚,这也体现在文本一的详略安排上。D.文本二以难忘白马湖的冬天起笔,以赞叹白马湖之冬收尾,与文本一都用了首尾呼应的技法,使结构严密。5.下列对文本一与《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比较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是行入稀少,《白马湖》的煤屑路“走起来却不见寂寞”,《荷塘月色》的小煤屑路让人感到“夜晚更加寂寞”,这表明情感随人生境遇而变化。B.《白马湖》的菜花有着鲜艳的颜色,体现“春天的力量”;《荷塘月色》的荷花与月色相得益彰,“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体现朦胧、诗意之美。C.《白马湖》和《荷塘月色》,都使用许多叠词,起到加强语意、突显音韵之美的效果;但从语言风格来看,前者显得活泼明快,后者显得典雅蕴藉。D.《白马湖》中,作者在湖面划船时生出“世外之感”,《荷塘月色》中,作者怀想着六朝时的江南。两篇文章都流露出逃离现实、远离纷争的倾向。6.文本一、二中的景物描写,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请结合文本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答案按序号填入相应的答题区域)。相似点不同点朱自清《白马湖》夏丏尊《白马湖之冬》风①②湖水③④植物⑤树木稀少,萧条荒凉动物归鸟、犬、萤火等,恬静美好⑥7.朱自清称赞夏丏尊“真挚豪爽”,词典中对“豪爽”的解释是“豪放,直爽”,豪爽之人常表现出率真的性情,宏大的气魄。请结合文本一、二及相关背景,分析夏丏尊的“豪爽”之处。二、朱自清《白马湖》与夏丏尊《白马湖之冬》【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左顾右盼,文中指四下张望;瞻前顾后,指顾虑太多,犹豫不决。语境形容人四下张望,不能替换。B.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味道;别树一帜,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语境是说火车的笛声独特而美好,不能替换。C.蜃楼海市,文中指因光线折射而浮现的幻象;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与后面“迷离惝恍”的语境不合。语境形容一种虚幻的景象,不能替换。D.白璧微瑕,本意是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人或事物虽然很好,但存在小的缺点,美中不足。语境指美好中的小缺点,可以替换。故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