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侃大上海的反思_第1页
笑侃大上海的反思_第2页
笑侃大上海的反思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笑侃大上海的反思

读了三遍的《笑着上海》,我忍不住失望。“笑侃三十年”中那个挥斥方遒的周立波不知哪里去了,剩下的是在台上尴尬地讲冷笑话、炒冷饭的滑稽戏演员。“波波今天讲的事情和明天讲的事情是有不同的,有妙语,很新鲜,每次我也想笑”,“非著名京剧演员”关山不遗余力地在台上为周立波宣传着。这是爱屋及乌的夸张,对于“非上海人”的我,只看第二次就已经觉得有些笑话、有些段子冷得让我牙齿打战了。“镂机构”的“思考”最初看“笑侃三十年”的时候,非常佩服周立波的聪明与机智,他对世事人情的看法也颇能引起我的同感:“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以为人生是短跑是刘翔跨栏跑啊!”他对上海人与东北人的调侃我也并不以为意——本人恰好是东北人——我觉得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在历史中各有各的傻,谁也不必笑谁。从流氓大亨到牛鬼蛇神,从根红苗正到“乡下人”,可以说谁也占不了历史与命运的便宜。“乃伊阻忒”(沪语“把他干掉”)的口头快感,其性质同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令人赞赏的是,在“三十年”的集体记忆以及时事侃评中,周立波所体现出来的上海人的机智、幽默与见识。从恰到好处的怀旧到更具地域色彩的“大上海”,周立波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在美琪大戏院再度开讲,却暴露了他的短处与“准备不足”。对于时事,他似乎已没什么真知灼见;很多问题,他已回避;有关“模子”、“粮票”、“麦乳精”的冷饭炒了又炒,已经索然无味。自称“海派清口创始人”的他此刻喋喋不休的是自己与赵本山、小沈阳的比较与纷争;自己在央视导演的垂青下,上还是不上2010年的春晚。“上了春晚,我就要认识9亿农民了。9亿吔……被这么多人认识做啥。”“笑侃大上海”是周立波自曝其短的举动。据说周立波也是读书读报善于思考的,但是很明显,书报带给周立波的似乎只不过是“灵机一动”的小聪明。从“趁热打铁”(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在美琪大戏院再度开讲并且有了赞助单位、增加了抽奖环节的举动来看,无疑周立波有的是“精明”。周立波在节目中以“聪明的人不一定精明,精明的人却必定聪明”来阐述上海文化“精明”中的聪明因子,然而,正如他所说的“过了”就是“错了”此乃“过错”一样,“精明”是一种具有“过错”的“聪明”。精明是一种把利益太集中于自身的聪明,这种聪明,因为太集中于自身,正足以引起人们的厌恶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嘲讽。“麻黄不可自许”我是抱着欣赏的态度来看待上海人的聪明的。周围的上海同事可以说是既聪明又能干,一些老师的儒雅与风范更令我对上海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满向往。可以说,是我周围这些同事令我对上海人刮目相看、对上海文化充满好感与好奇的。这也许是因为我周围的上海人都是“书生”、“知识分子”的缘故。至于周立波在节目中为之辩驳的上海人的“小气”问题,我觉得“慷慨不可望人”,盯着别人是否“小气”也没什么意思。通常来说,对金钱珍而视之的风气我觉得跟一个地方在“金钱社会”中发展的阶段有关。早早浸淫在“金钱”社会中的上海人从小就体会到金钱的“力量”而慎重待之,这正是形成上海文化中精细、务实一面的社会历史根源。考虑到整个社会都在一步步发展到“金钱”衡量一切的地步,我只能说,如果上海人是因为过早意识到金钱的好处而对其采取慎重的态度(况且也并非尽然如此),那么我们不仅不应该嘲笑,反而应该思考其中的合理成分,或是引以为戒。意识到金钱的用处而慎重待之并不是什么过错。然而,“聪明不可自许”也是值得铭记在心的。在“笑侃大上海”中,周立波又一次拈起了“吃大蒜的与喝咖啡的不能放在一起”的比喻,并且卖弄起了所谓的“舆论体系”:“吃大蒜的,他只晓得自己香,不晓得别人闻着臭;我们喝咖啡的,苦味儿自己咽下,把芳香撒向人间。”如果说“比喻”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使谈话、说理变得更生动的话,在另外的情况下,它只是暴露了说话者的谬误与偏见。这种不经大脑的比喻被不断引用,只能说明“形象化的机巧”自有其迷惑人之处,而群众的眼睛并不总是雪亮的——他们有时候只是喜欢比喻(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恰当的还是虚妄的“比喻”都已经越来越少了,好像人类已经失去了“比喻”自己的能力)。“吃大蒜”与“喝咖啡”以人类行为举止来看,并不具有本质的区别,更不具有地域区别。在“笑侃三十年”的视频下面,有这样一段网友留言:“非上海人莫评论。”这让我想到,如果借用一下周立波的比喻,那就好像是,只许上海人喝咖啡,喝完咖啡之后,互相觉得香气袭人一最好连这“香气”也不要泄漏一分一毫——一伙人在一团氤氲之气中互相吹捧着。且不说拿“喝咖啡”做行为举止的表率已有极大的“落伍”之嫌——上海已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中国也不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了——正是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比喻”,现出一部分上海人的“小”来。一个人、一些人走不出大上海的繁华旧梦没什么大不了,似是而非地打造什么“舆论体系”,却是有碍观瞻,与上海的发展前景相违。“上海人”“城市不设限”因为周立波在海派清口里不断提到的“上海人”,令我不由地想起了“纽约客”(NewYorker)、“伦敦客”(Londoner)这“两种”同样居住在大都市里的人。中文翻译的阴差阳错却传达了一种尖锐的文化敏感。“纽约客”、“伦敦客”听起来都有一种浮生若寄、视都市为暂时栖居之所的洒脱感。不以纽约/伦敦为耻,不以纽约/伦敦为荣,它们更好地表达了这两个大都市开放、流动、宽容、自由的特质以及其居住者独立自主、不囿于一地的感觉。可以说,居住在纽约、伦敦的人,也许自有其文化特质,但是不会念念不忘自己是“纽约人”或“伦敦人”,不会以其为由、以文化为由在南北之间形成对立。纽约、伦敦只是他们此时此刻选择工作、学习或居住的地方——虽然纽约确实有《纽约客》作为城市文化的“老字号”,而伦敦也有“粉红的”《金融时报》张扬着金融城的身份。这正是作为“容器”的大都市的洒脱与魅力。在“笑侃大上海”中,一种充满矛盾的态度表达了“上海人”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既要“开放”又“有所不甘”的尴尬。一方面,“上海人”来自全国各地,“往上数三代,大家都不是上海人”;另一方面,不由自主地以上海的“主人”自居,责问外地人“如果看不起上海人还来上海干什么”?姑且不论很难分清楚到底哪些是“看不起上海人”而“混”进了上海,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来上海”跟“上海人”完全没关系,他来到的只不过是一个寄予了他梦想、机会与平台的城市。如果不是不断地把“上海人”、“外地人”拿来比较,“上海人”这一标签原本可以不带有那么多复杂的意味,原本可以成为开放的现代都市人的代名词一而上海作为城市的伟大也绝不是张爱玲一句“到底是上海人”就能概括到底的。上海确实不仅仅是上海人的上海,它是一个海纳百川的“上海”,这正是它作为都市的灵魂。城市作为现代人不得不寄居的场所,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发展起来的现代化都市,如何既看到城市的光荣与希望,也看到城市的局限与苦难,才算是不辜负城市给人类文明带来的经验与教训。沾沾自喜于一城身份,乐于言说“上海人”、“外地人”种种者,原本就已经落了“地球村”的伍。看不起9亿农民吗?而地球不过是个村子。看不到这一点,只因为你生活的世界还不够大。在“笑侃大上海”中,没有了三十年峥嵘岁月的怀旧,没有了对政治人物的绘声描摹,没有了时事中的小百姓;有的是“吃大蒜的与喝咖啡”、“上海人与外地人”的蹩脚话题。周立波一下子变得很“蹩脚”,这让我忍不住失望。据说有关周立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