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灾后心理干预课件_第1页
医学灾后心理干预课件_第2页
医学灾后心理干预课件_第3页
医学灾后心理干预课件_第4页
医学灾后心理干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11/27/20231关于灾难……曾经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令全世界震惊和悲痛,随着救援工作的推进,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遇难者转向幸存者,相关报道显示:至少800名泰国幸存者患上了后海啸恐惧症,他们担心海啸还会卷土重来;一些幸存者为同伴相继死去而自己却存活下来感到负罪,甚至想要自杀;还有许多人脑海中不时出现灾情场面,或是仿佛听到海啸警报声;至于失眠、焦虑等生理心理问题更是非常普遍。幸存者所遭受的心灵重创和噩梦一般的回忆,可能一生一世都难以抹去。11/27/20232

大部分海啸幸存者存在着认知影响、记忆损害、忧虑、自我效能较低、闯入性思维以及噩梦,并伴有震惊、恐怖、易激怒、无助感等情绪波动。这些症状在美德村难民营的难民中并不鲜见,他们做噩梦,情绪易失控,尤其是有亲人在海啸中遇难的罹难者家属。

11/27/20233罗美好一家10口人就剩下了她和弟弟两个人。她不太爱说话,总是低着头,说自己经常想起死去的家人。经常做噩梦的难民人数不少。好好的人会突然之间哆嗦一下,一脸的惊恐,冒一身冷汗。难民营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警察在整理灾区罹难者尸体的时候,发现腐烂的肠腔突然爆裂,他受了惊吓,很快就在混乱的意识状态里自杀了。

11/27/20234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据国家减灾十年报告的统计,一般年份全国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死亡数千人灾难、重大社会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均属于危机性事件,会同时对公众的躯体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我国各类灾害11/27/20235根据对国际国内52项相关研究的总结,人群经历灾害后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平均增加17%。中国灾后PTSD(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率与持续时间与在其他地区研究的结果一致,如张北地震受灾群体3个月和9个月内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18.8%和24.2%。除PTSD外,最常发生的还有抑郁障碍和其他焦虑障碍,灾难性事件后报道的患病率在20%左右的居多。据估计,受灾人群中,发生酒精依赖的占35.5%(3%-55%),发生药物依赖的占22.9%。灾害还使受灾地区的自杀率明显上升。我国各类灾害11/27/20236灾害心理受害者分类第一受害者:灾害打击中未亡的幸存者第二受害者:灾害中死亡者和幸存者的直系家属及与与死难者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亲友第三受害者:灾害未完全平息或者刚平息就亲临现场的各类救灾人员第四受害者:灾区外围接触死难者和幸存者的救灾人员第五受害者:灾区外围的其他人群11/27/20237SARS患者;疑似者;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易感人群;社会公众。

SARS流行期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11/27/20238应激反应:生理改变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出汗或寒战肌肉抽搐肌肉酸痛头痛耳朵发闷“听觉丧失”疲乏月经周期紊乱性欲改变皮疹过敏烧灼感11/27/20239应激反应:认知方面记忆问题定向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与理解困难不能不想灾害事件计算、决策困难11/27/202310创伤事件使人的观念发生改变_1

原认为这些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随时可发生人们认为世界会很有序的—无法预料11/27/202311创伤事件使人的观念发生改变-2

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善有善报,对人有基本的信任--对别人的信任度降低11/27/202312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急性应激障碍(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焦虑分离障碍酒精药物滥用自伤自杀11/27/202313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11/27/202314ICD-10将PTSD定义为: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短期或长期)的延迟和/或突出的反应,这类事件或情境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如天灾人祸,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成为恐怖活动、强奸或其它犯罪活动的受害者)。11/27/202315PTSD

感到紧张、焦虑和苦恼是人们面对恐惧与无助时的正常反应。这是多数创伤体验的基本内容。通常,人们能够解决这些痛苦症状,仅有很小比例的人会发生PTSD等应激相关障碍。某些类型灾害之后,抑郁较PTSD更常见,而且50%PTSD病例同时存在抑郁。11/27/202316PTSD患病率PTSD终生患病率约8%女性10%,男性5%美国一般人群中约50%在一生中遇到创伤性事件遇到创伤者发生PTSD的比率为10%-20%某些创伤更高,如强奸后为50%11/27/202317经历强烈创伤后,如果有下列三组症状群中的一定数量的症状,就可以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再体验逃避/麻木过度觉醒症状必须超过一个月,明显影响个人生活、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重要方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11/27/202318反复地、不自主地出现对创伤事件的痛苦回忆,包括与事件有关的想象和思维。反复地、痛苦的做关于创伤事件的梦。有仿佛创伤事件正在重现的行动和感受(包括再体验,情景闪回发作)。遇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或提示时,有强烈的精神痛苦感。遇到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人、地点或提示时,有躯体反应(如发抖、寒战、心跳加快)再体验--至少有以下一个症状11/27/202319极力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想法、感觉或言语。极力回避能唤起回忆创伤事件的活动、场所或人物。不能回忆有关创伤事件的一些重要细节。对以前喜欢的一些活动不再感兴趣或很少参加。与家人和朋友疏远、脱离。情感麻木,周围人也能感觉到这一变化。认为生活中某些重要目标不能再实现(例如结婚、为人父母或长大成人)。逃避和麻木—至少有以下三个症状11/27/202320过度觉醒-至少有以下两个症状入睡困难或易醒。发怒或易激惹。难以集中注意力。过度警觉易惊11/27/202321危机干预危机干预旨在阻止极端应激事件所至后果的恶化.通过即刻处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危机干预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短暂干预的目的是使幸存者重获个人尊严和价值感危机干预的核心是“谈话”—在混乱的灾难环境中,人际交往可减少孤独,并提供健康帮助把感受用言语表达出来可增强自我控制感减少无助感和无望感,可加强幸存者的应对策略11/27/202322危机干预的目标危机干预的最低治疗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病人解决危机,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复到危机前水平最高目标是提高病人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机前的平衡状态”(Aguilera和Messick)

11/27/202323危机干预技术:

危机干预时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治疗师的擅长,采取各种取向的心理治疗技术,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短程动力学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方法。危机干预主要应用下述三大类技术:1、沟通和建立良好关系的技术2、支持技术3、干预技术11/27/202324居丧干预的策略

一支持与帮助二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三.干预的原则及注意事项四.支持居丧者应付悲哀反应过程五.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11/27/202325一.支持与邦助居丧之初多处于休克期,表现麻木.目标应放在建立关系提供支持(大连)鼓励表达感情安慰关心,实际的接触与具体的邦助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11/27/202326二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幼儿园)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是十分关键的。11/27/202327二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例:痛失爱子的父亲)必须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用日记等其它方式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大连:参观会场放飞海祭设灵堂11/27/202328三.干预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抱现实的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我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给予。治疗者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愤怒,这只不过是敌意情绪的转移。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回避借酒浇愁暴力自杀等是不健康的行为。(例:丧夫的妇女)11/27/202329即能“共情”,能分担居丧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使居丧者滋生绝望或过份依赖。鼓励正视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要求“往好处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