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诗歌清的思想情感_第1页
论孟子诗歌清的思想情感_第2页
论孟子诗歌清的思想情感_第3页
论孟子诗歌清的思想情感_第4页
论孟子诗歌清的思想情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孟子诗歌清的思想情感

出现在“清”之风格上的研究孟子(公元689-740年)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历来对孟诗的探讨有很多,其中有不少涉及其作品“清”之风格的研究。笔者认为,对孟浩然诗歌的“清”还可作更深入的探究。本文拟在马克思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理论观照下,探讨孟浩然诗歌“清”的特色、思想根源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期望为文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作点探索。一、作为文学风格范畴的“清”古人以“清”评价孟浩然诗歌的有许多。与孟同时期的人,如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解闷》曰:“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序》中记载了孟在长安赋诗时众人赞叹的故事:“闲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后代古人以“清”来评价孟浩然诗歌的更多,如白居易在《游襄阳怀孟浩然》中吟道:“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评曰:“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浩然清而旷”;王士祯于《师友诗传录》中道:“孟浩然之清雅”;毛先舒在《诗辩抵》中说:“襄阳五言律体无他长,只清苍蕴藉”;牟愿相在《小澥草堂杂论诗》中以“孟襄阳诗如过雨泉,清见鱼影”形容;施国章在《蠖斋诗话》中道:“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余。”等等。古人这些关于孟浩然诗歌“清”的评语,言简意赅,但只是给人一个简单朦胧的概念或启示,缺陷恰如袁行霈所说:“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研究大抵是这样,以三言两语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同朋友间的对床夜语,只求心灵的启迪,而无意于逻辑的实证;注重直观的感受,而不甚注意建立理论体系”。当代学界对孟浩然诗歌“清”的评论较多集中于他的山水诗,较古人的评议具体、明确。如《辞海(第六版)》曰:“其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乔象钟说:“孟浩然的山水诗最长于表现大自然清幽的景象,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清幽境界”,“孟浩然描绘景物……往往只用素淡的语言,简洁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似乎毫不着力,却富超妙自得之趣……这种朴素清淡的白描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便臻于‘清空’境地”;袁行霈说:“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回,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观其全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哉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文学中“清”这种审美风格,其源当可上溯自老子《道德经》中的“清静”思想。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将“清”引入文学批评,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显然,曹丕所言的“文气”已与“气质”相关,但仍然较为抽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则会通了“清”的多重义项,使文学作品的“清”趋于具体,兼有澄明、阳刚、劲爽等含义。当代学者蒋寅对“清”的美学品格从作者感受和作品的表现与蕴含的结合上论述为:“正因为清是超脱世间庸俗氛围的胸襟和趣味,所以对具体情境的‘清’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种心境的玩味和投射。环境的清也就是心境的清。这种泯灭了世俗欲念、超脱于利害之心的心境正是审美观照的前提,也是诗意的开始”。该论述就将“清”这种风格放在作者的思想情感基础上来谈了。笔者以为,作为文学风格范畴的“清”,可以表述为形象鲜明、气质超俗而内涵注重静远的一种格调,是作者思想情怀的表现。孟浩然诗歌“清”的实质是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对功利的淡静(多反映隐逸生活)和面向大自然所进行的美的追求(长于写景),显现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人格力量(清淡幽远)。李白赞誉孟浩然“清芬”,就是不仅赞誉其文字,更是赞誉其为人。“清芬”正是心无杂念,远离尘俗,恬淡自然的意思,正说明了孟浩然追求清高的思想情感。其实,孟浩然虽然一直向往清高的人生,但也希望能入仕效国,并为此做过不少努力。只是他求仕不顺,又不愿为仕而俗而浊,于是,心理上不断产生更倾向于隐逸的变化,他也就更加亲近大自然,更为执作地追寻隐士梦,这也就使得他诗歌“清”的特色能够延续并发扬。下面,笔者先结合作品的分析对孟浩然诗歌所蕴含的“清”之思想情感及其表现作些探析。二、孟子诗歌中“清”的思想和表现(一)兄弟时代的发展趋向,兄弟标准与人《旧唐书·孟浩然传》曰:“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指出孟浩然作诗的目的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闻一多谈到孟浩然的诗歌时说:“孟浩然的心境恰如一泓清水,澹然无存,但只要有此心境和生活态度也就够了,别人绞尽脑汁造作俗句,跟他比起来反觉多余”。孟浩然的诗歌抒发了他的人生理想与追求,其中一些较为直接地表露了他追寻清高人生的思想情感。在《洗然弟竹亭》这首叙事咏怀诗中,孟浩然写道: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昔有鶺鴒心。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这首诗是孟浩然年轻时的作品,洗然是他的弟弟。诗的开篇化用了《论语》中“二三子”的典故,把兄弟彼此的自然血缘关系上升为志同道合的知己之情,用意卓然不凡;三四两句呼应开篇的知己之意,说兄弟们俱怀鸿鹄之志,同时又借鶺鴒的典故点出兄弟的手足情深;五六两句,以晋代阮籍等“竹林七贤”的名士风流来比拟兄弟们的高雅意趣,烘托兄弟们脱俗的品格;七八两句用了两个与陶渊明有关的典故,表达自己和兄弟们的情趣清高。诗歌通篇洋溢高雅之气。陈贻焮评价说:“‘鸿鹄志’和‘竹林’‘清风’‘逸气’摆在一起,看起来并没有任何不顺眼,反而那么自然,那么调和,似乎使我们觉得这‘鸿鹄’只有从那青翠欲滴的‘竹林’中冲天而起,才是莫大的喜悦”。这首诗强烈显示出孟浩然年轻时就向往着清高脱俗的人生。又如《寻香山湛上人》,这是孟浩然35岁左右在洛阳游历时的作品: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杖策寻故人,解鞍暂停骑。石门殊豁险,篁迳转森邃。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诗歌写了诗人去拜访香山湛上人的经过,诗中写了大量的山水佳景,如豁险的石门、幽邃的篁径、逸响的松泉、古意的苔壁以及谷口的钟声等,描绘出一种极富特色的清幽宁静的环境,此幽境又衬托出高僧的情怀和作者对这些的倾心羡慕。而“平生慕真隐”和“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之句,更直接表露出诗人的夙愿和对求仕不遂而欲隐逸林泉的那份向往。再如《晚泊浔阳望庐山》,这是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45岁即其晚年时的作品: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城,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诗人游历吴越后,返乡途中经过九江,遥望庐山香炉峰,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夕阳斜照的山岭中隐约传来的佛寺钟声和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慧远大师(公元334—416,东晋人,佛教净土宗初祖)修行过的东林精舍,都是诗人喜爱和向往的。诗中,孟浩然那种对隐逸生活的倾慕溢于言表。以上三首诗按时间先后涉及了孟浩然的不同时期。然而,诗中描绘的景、物、事却都是清雅的,抒发的情趣也都是清远的。这反映出诗人追求清高脱俗人生的思想情感是一以贯之的,恰如李白在《赠孟浩然》中所言:“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已然形成了孟浩然鲜明的个性。(二)写清“新”,设中央、地下空间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构成要素中,意象与意境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和作者思想感情联系最为紧密的。《辞海(第六版)》分别释“意象”为“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释“意境”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袁行霈将二者作了区分:“象指个别的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象比较实,境比较虚。”“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在孟浩然的诗歌中,作者追求清高人生的思想感情往往是蕴含于作品那些清新的意象和意境中的。1.孟诗中,由“清”组合的意象特别多。据统计,在孟浩然的二百多首诗中,除却“清”字单用,由“清”组合的意象出现有五十次以上。这至少告诉我们,孟浩然特别喜欢用“清”这个词构成意象,从而让诗歌表露出清新的情思。如:写有关水“清”的意象,清澈可人:“崔徐迹未朽,千载揖清波。”(《寻梅道士》)“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山中逢道士云公》)“闲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宴包二融宅》)“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百里行春返,清流逸兴多。”(《陪卢明府冷舟回作》)等;写有关风“清”的意象,清巧爽快:“花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晚春题运上人亭》)“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洗然弟竹亭》)等;写有关声音“清”的意象,清凉爽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等;写有关时间“清”的意象,清虚淡远:“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登鹿门山》)“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送谢录事之越》)等。“清”是孟浩然诗歌非常重要的美感特征。他诗歌中“清”的意象,是清新活泼、明净娟秀的美。这正是孟浩然厌恶俗世污浊,而面向大自然寻美的追求。这些“清”的意象蕴含着孟浩然向往清高的情意,促成了孟诗“清”的审美意蕴的形成。2.孟诗中,多清新淡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深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并对人生、宇宙形成深邃的感悟。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歌表现出,傍晚时的江渚,天愈显低而野愈显旷,树影低矮,月亮既在空中又在船边与人相亲,江水的清澈而使月色更为明亮。江渚清静空旷,月与人的亲近,恰恰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和思乡的清愁。诗歌给人一种清旷、寂寥的感觉,空阔幽寂,会令人静静地、深深地想许多,会与作者那超脱功利尘俗之情产生共鸣。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诗歌抒写了诗人思念那经常在夏日南亭和自己一同纳凉饮酒的辛大。诗开篇即写夏夜在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沐浴之后,“散发”不束,依窗而卧,在清静中,嗅到荷风送来的清香,竹上露水滴落池中的清晰响声。于是,诗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音乐,想到了在此清雅环境中抚琴,想到了“知音”。诗中用一组清新高雅的意象,描绘出一个山间清幽的夏夜的情景,进而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融合、隐居与逸放融合的意境。引人省思生命、生存、生活等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再如《耶溪泛舟》: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这首诗写于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冬。孟浩然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京城后,在江浙一带漫游。一日,泛舟耶溪,傍晚,在溪边看到了垂钓的老翁,浣纱的村女,他们生活得自然和乐,无忧无虑,这些,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若耶山下,又名浣纱溪。相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曾在此浣纱。《水经注》谓:“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孟诗的首句即说明背景是“清晖”散射的日落时分。这个时候,本应从“金光西照”角度来描绘,但诗人却用“清晖”写之,这就突出了耶溪的环境特色,青山绿水过滤和减淡了夕晖的色彩,给整幅图景着上了“清新”的色调。耶溪的水色山光,使诗人兴奋,而江南的风土人情更使诗人如入桃源仙境。这恬静和乐的山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非常相似,又与诗人孟浩然求仕不遂后的隐逸心情和谐一致。“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概括地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清静安谧。结尾“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既是诗人追求清高脱俗情感的自然流露,又蕴含着引发读者强烈共鸣和深邃思考的人生乃至宇宙的景象。从以上对孟浩然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一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孟浩然诗歌风格上的“清”,源于他思想感情上对清高脱俗人生和大自然美的追求。本章开篇所引《旧唐书》和闻一多的话即此意,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布封“风格即人”之语亦可作为对孟浩然诗歌“清”高度概括的评价。三、“自觉生活”理论是孟子诗歌“清晰”的主要原因(一)生命活动与人是类存在物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于上个世纪末绍介入我国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其中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生活本身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我们今天探讨孟浩然诗歌的“清”,完全可以在马克思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孟浩然是有意识地追求清高脱俗人生的,他在一定的条件下和可能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生活。当然,辩证地看,这“一定的条件和可能的范围”也影响和制约着孟浩然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自由度,这也就是下文要讨论的孟浩然诗歌“清”之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二)风格上的“清”孟浩然思想感情上对清高脱俗人生的追求由其诗歌反映出来,就形成了作品风格上的“清”,而他“清”的思想感情又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有其出身与生活经历的影响、家乡地理历史环境的影响、儒释道学说中“高、逸”思想的影响和受陶渊明与魏晋风度的影响等。1.宏观的保障—出身与生活经历的影响关于孟浩然,史上记述较少,他大约出生于寒士农家,有些家产。他在《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中描绘自己的园庐及其环境:“弊庐在郭外,素业惟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城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据陈贻焮《孟浩然事迹考辩》,孟在襄阳南郭外七里岘山附件的江村中,确有一处祖传的园庐。可见,孟浩然向往清高隐逸是有着较为稳固的经济基础的,而这些个生产和生活物质的基本保障,也是孟浩然可以避免异化劳动,从事“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基础。孟浩然称自己为儒家亚圣孟子的后代,在《书怀贻京邑故人》中自豪的称:“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而他以浩然为名和字亦可看做昭示世人,要继承祖先之志,养“浩然之气”。这是他的精神支柱。孟浩然早年即隐居家乡鹿门山,虽也有过入仕的想法与举动,但他洁身自好,不乐于趋承逢迎。即使在求仕失意后,他仍然以“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的孔子精神激励自己,保持自己清高的品格和操守。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在当时即为世所倾慕。总的看来,孟浩然生活于武后至玄宗朝的太平盛世期间,且卒于安史之乱前,除了仕与隐的矛盾,其他似无大的难题。如与杜甫相比较,孟浩然仅生活方面就宽裕得多,“不像杜甫那样旅食京华十年,饱受辛酸。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家境与杜甫不同,杜甫是一介寒儒,而孟浩然还有相对丰厚的家资,故乡还有先人的旧庐”。因为孟浩然生活上有退路,求仕不成则可隐居家乡,不必如杜甫那样仅为生存就需依靠朝廷赐予和他人接济,所以经历也就相对简单。而孟浩然晚年入世之心益淡,生活愈趋平静,倾心追步庞德公、陶渊明,成为了真正的鹿门隐士。可以说,孟浩然特殊的家世及其相对单纯的人生经历对他追求清高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2.以神道”为本,文学上的意义孟浩然一生中大多时间隐居于家乡,他陶醉于家乡清美的山水景致中。他在《登望楚山最高顶》开篇即自豪地吟赞:“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如此美好的家乡山水,自然引人留连,发人清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即点出物景与文思的关系:“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白居易则明确地指出孟浩然的诗歌与家乡山水的联系:“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游襄阳怀孟浩然》)闻一多肯定地说:“浩然也属于襄阳。也许正惟浩然是属于襄阳的,所以襄阳也属于他。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古今共识:襄阳的清山碧水对孟浩然及其诗歌“清”的影响很大。襄阳的人杰地灵也影响了孟浩然。闻一多说:“从汉阴丈人到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像一部《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了解了这一层,我们才可以认识孟浩然的人、孟浩然的诗”。在孟浩然的诗歌中,多有对庞德公等家乡耆旧的羡慕和赞美。如《夜归鹿门歌》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就是作者与庞德公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庞德公,为东汉隐士,襄阳人。据《后汉书·逸民传》介绍:庞德公躬耕岘山,不入城市,与司马徽、诸葛亮等友善;刘表数次以礼延请,庞皆不就,后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其他襄阳耆旧,也都有如此高标。闻一多认为:“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时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我想,是很重要的一点。……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受家乡地理历史环境的影响之大的情形不仅在盛唐,就是在古代整个文人群体当中也是不多见的。古今学者将形成孟浩然思想“清”的有关其家乡地理历史背景方面的原因阐释一清,使我们能从特殊的视角更全面和具体地了解孟浩然。3.道儒者:宏观把握的拉动人孟浩然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他都有明显的影响。孟浩然与盛唐那个文化开放时代的众多士人一样,以儒立身,同时也熟悉释道经典,也喜欢谈玄。可是,对他一生发生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儒家思想。一是他以孟子后裔自居与自持,坚守儒家的“浩然”气节;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使他能把求仕与隐居较为和谐地统一起来。求仕不顺遂,他就以“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的孔子精神激励自己,继续保持着自己对于清高品格的坚守。事实上,孟浩然最景仰的就是庞德公、陶渊明这样的儒者隐士。李白《赠孟浩然》的首句就是“吾爱孟夫子”,“夫子”一词即点出了孟浩然的儒者本性。同为隐者,思想情感不同,性质和表现也就不一样。我们可拿孟浩然与他的挚友,同为盛唐山水诗代表作家的王维作一比较:孟浩然是儒士之隐,故被称为“山人”;王维为佛禅之隐,故称作“居士”。释、道强调心灵的修持,强调回归自然,强调净静空远,它们是孟浩然固守“穷则独善其身”时的心灵鸡汤。它们与儒家学说中的“高、逸”思想异曲同工,共同支撑了孟浩然对“清高”人生的追求。孟浩然在《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中即明言:“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即自己和空上人,虽一为儒生,一为僧人,尽管道门不同,但是对自然山水的喜好却是相同的。关于道家对孟浩然深刻的影响,闻一多说过:“谁能了解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我们将闻一多等人的观点和孟浩然的为人与诗歌作一综合观照,似乎还可以说:谁能了解儒道释关于“高、逸”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和人。4.以清新自然的方式所决定的苏氏诗孟浩然给同时代人的印象是“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如李白《赠孟浩然》所言,孟是个不愿趋承逢迎而洁身自好的人。钱志熙评曰:“看来当时人深知孟氏高旷清绝的艺术风格,一是由于其为人之高格调,并且在生活中崇尚魏晋风流……”也就是说,孟浩然诗歌的“清”,还与他倾心学习的榜样,尤其是魏晋风流有着极大的关系。孟浩然对汉末以来的魏晋名士及其风度十分钦羡,而他一生最为仰慕的就是陶渊明。他在《李氏园林卧疾》中直言:“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在《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中他又径直抒发对陶渊明的无比敬仰:“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诗中表白自己最羡慕和喜爱陶渊明的就是他那脱离尘俗,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由无羁绊的理念与生活。钟嵘在《诗品》中即认为陶渊明的诗歌“风华青靡”,而陶渊明的人生和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