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与古巴族_第1页
土家族与古巴族_第2页
土家族与古巴族_第3页
土家族与古巴族_第4页
土家族与古巴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家族与古巴族

土家族是中国的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总面积为23483万(全国人口调查记录,第922年)。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湖北、四川和贵州省的结合地区。其中四川省有土家族近六十万人,主要聚居于川东南涪陵地区的东南沿边数县。目前,在这里已经建立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五个土家族或土家族与苗族联合的自治县。川东南的土家族确乎源远流长,对当地的开发有卓越的贡献。本文试图通过巴族的族源与古巴国的南境以及川东南一带的考证,以阐明当地土家族与古代巴族的关系。一、关于东、西羌人的聚居区古代的巴国,系指先秦时期,即公元前三一六年秦灭巴以前的区域,而与秦、汉时期的巴郡领域有别。在论述古巴国以前,先略述巴族的族源。巴之一词虽然早见于甲骨文字。但对其族源却未涉及。最早言巴族来源的为《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皡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里所言太皡氏原系东方部落。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勾、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皡)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按,任、宿、须勾、颛臾都是活动于山东半岛的古代氏族,他们属于古代“东夷”的范畴。一九五九年在山东泰安县和宁阳县交界处的堡头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即大汶口遗址。据研究考证,大汶口文化已属阶级社会初期。大汶口遗址出土人头骨有打牙(凿齿)的痕迹,这与分布在我国东南一带的濮越人风俗相同。可以认为“东夷”人当中,有许多是濮越人的部落。由此可见,巴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东海边上的濮越人。但是,西汉末年刘歆于《世经》中又说:“太昊帝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为庖牺氏。”这又将太昊与庖牺(伏羲)联系在一起叙述。此后,宋人罗泌在《路史》中直言:“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炤,后炤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在此,他们又将巴族的族源追溯到我国西部的伏羲部落。何以会发生这种矛盾情况?这实为巴族在形成过程中有东、西二源在历史传说中的反映。伏羲一词,战国时始出现于记载,本是西方部落。故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洋,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成纪即今甘肃天水,蛇身(龙蛇)的形象,是这一部落中的氏族图腾崇拜。那末,伏羲部落又应属于什么族系?按天水一带自古即是西戎中的氐羌人所居。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此邽戎当今天水县南,今天水县西北尚有邽山,又称卦山,传为伏羲所居、画卦之所。秦穆公时,“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歧、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眗衍之戎。”此中的绵诸戎即在今天水一带。迄至汉代,天水郡(东汉永平十七年更名汉阳郡)仍是羌人的聚居区之一。元人胡三省注《通鉴》卷五十二汉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东、西羌形势时说:“羌居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者,谓之东羌;居陇西、汉阳,延及金城塞外者,谓之西羌。”当时天水一带所居的西羌,主要是东徙的先零羌人,以及封养、当煎、乌吾等诸羌部落。自汉以降,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天水一带始终是氐羌人的居地。故《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五十六《陕西二》言:“秦州天水郡,本秦初封之郡,在沂、渭之间,诸羌杂处,唐武德初置都督府,天宝后陷于吐蕃,至宣宗时复为内地。”至于成纪,《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陕西八》谓:“成纪废县,今(秦)州治,《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汉置县,属天水郡。”据此,可说我国历史传说中的伏羲部落应属氐羌族系。综上所述,巴族在形成过程中,有着东西两个来源,即巴族是以东方的濮越人部落,融合了西方的氐羌人部落发展而来的。巴族的东源迁徙情况尚不甚清楚,但巴族西源的迁徙则有线索可寻。天水西南九十华里处有一嶓冢山,西汉水即发源于此,然后流经礼县、西和、成县,于陕西略阳县北汇入嘉陵江中;也就在略阳,稍东越过分水岭即进入汉水河谷,古代氐羌人沿西汉水或与西汉水平行而稍南的白龙江,而进入汉水河谷是极为容易的事。汉水流域有许多地名与巴族有关,据邓少琴先生考证,仅在汉中至安康之间就有巴岭山,巴溪戍、巴山等等,又据《文物》1963年第1期报道,汉水流域之湖北荆门漳河东桥地出土一座土坑墓,发现一件无胡铜戈与一件有脊无格形如柳叶式之剑,应为巴族文物。这亦为汉水流域古代有巴族居住的实物明证。前已言及,伏羲部落以龙蛇为图腾,故巴族西源的一支亦以龙蛇为图腾。故《山海经·海内南经》有:“巴蛇食象,三岁乃出其骨”之谓。又《说文》:“巴,蛇也、或云食象蛇。”食象的蛇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这仅是一种龙蛇图腾神话后的夸大形象。至今汉水流域还保留了许多关于龙蛇的传说,这亦与西支巴族的迁移有关。巴族虽然有东、西二源,但巴族的最终形成则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了如下传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逐以人祠焉。”据考证,夷水即今清江,武落钟离山即今长阳县境内的佷山,夷城即今恩施。上述传说说明五个部落争为雄长,最终以巴部落酋长务相获胜,而成为诸部统治者——君,并将诸部落联系起来,发展为巴部族的过程。以上五部落的来源看来不尽相同,但当其彼此联系起来,由氏族、部落进入部族,由原始公社末期进入奴隶社会时,一个统一的巴部族就这样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了。前已言及,巴族原有东、西二源,是以东方的濮越人部落,融合西方的氐羌人部落发展而来,至于《后汉书》所言的巴人“五姓”究竟原先具体分属某一族系则不能确指。目前,一般认为现今分布于湘鄂川黔结合部的土家族系古代巴族的一支后裔。根据民族学的历史溯源法进行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情况。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于彝语支,而彝语支各民族与古代的氐羌人有族源上的联系,则土家族的基本群众亦应来源于氐羌族系,并与其中的伏羲部落有关。又如现今土家族的许多民间传说如《洪水朝天》、《兄妹成婚,繁衍人烟》等等都与彝语支各民族的民间传说极相类似,这亦说明他们之间的同源关系。土家族的基本部份,极可能包括《后汉书》所说的除巴氏以外的樊氏、瞫氏、相氏,这四“姓”中的某几个“姓”都属氐羌族系的部落。至于这里所言的巴氏及其首领廪君(务相),则属于濮越族系的“巫诞”部落。因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李贤注》引《世本》明言:“廪君之先,故出巫诞也。”这个“巫诞”即巫山地区的诞人。诞人属于濮越族系,如《隋书》卷八十二《南蛮》,即谓诞(蜑)与其他一些部族为“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廪君以白虎为图腾嵩拜,汉人杨雄在《方言》卷八中说:“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准、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总之,古代巴语称虎为“李”,而至今土家语亦称虎为“李爸”(Lipa),故“廪君”就是“李君”或“虎君”。目前在土家族中仍保留着白虎崇拜的遗迹。廪君既然后来成为巴部族的统治者,则其文化就逐渐及于整个巴族,这就是为什么今日土家族仍居干栏式建筑的房屋(当地称为“吊脚楼”)并习于沿水操舟的原因。不管巴族有几种来源,但当其作为一个整体,并成为奴隶制巴国的主体部族时,则毫无疑义地自立于各民族之林了;而巴族的一支后裔延续至今成为祖国各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土家族,其文化具有复合的性质也就不难理解了。二、巴中、巴黔中一般而言巴部族活动的区域可作为先秦巴国的范围,在殷商的甲骨文字中,首先提到“巴方”,即巴族方国之意。其时,巴族主要活动于(长)江、汉(水)之间,离殷不远。《华阳国志·巴志》说:“周武王讨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实则《尚书·牧誓》所载伐殷的“八国”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而无巴,或许巴当时附于此八国的某一国之中。西周代殷而立,巴国成为周的附庸。如《左传·昭公九年》:“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周)南土也。”又《华阳国志·巴志》谓:“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这是周王室对巴族一种笼络和控制。虽然在实际上西周并无“子”的爵位,但西周王室对巴族的影响则无疑义。西周时,巴国的疆域究竟多大,于史无徵。仅见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追述巴国旧都时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其畜牧在沮,今东突硖下畜沮是也。……故巴亦有三硖。”以今地名释之,江州即重庆,垫江即合川,平都即丰都,阆中今仍名,枳即涪陵,沮在鄂西川东间,这应是战国后期的情况。其时巴国主要包括今川东南及鄂西一带。但据《左传·恒公九年》记载,春秋之时巴国则在今湖北西部并已成为楚国附庸。又据《左传·文公十六年》载,由于秦、巴助楚,而灭庸国,而其时庸国在今湖北西部及川东巫山、奉节一带,故此三国联合灭庸后,巴国分得今奉节、巫山之地,范围较以往扩大了。春秋后期,巴国北境可达今河南邓县,南境可达今湖南西南部,西南境可达四川东南部。这可谓巴之极盛时期。在四川东南部,当时已入巴国版图,被称为“巴黔中”。《史记·秦本纪》说:“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这是说楚国在战国时即公元前三六一年略定巴黔中的事。以后又于公元前三三九——三二九年间,“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这时巴国的区域就更狭小了。“巴黔中”究竟包括川东南哪些地区?据考大约相当于现今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数县以及黔东、湘西一部分地区。《华阳国志·巴志》说:巴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这里所说巴国疆域,是指巴为楚所侵占后、而为秦所灭以前的疆域。以今地名释之,鱼复即今奉节,僰道即今宜宾,汉中今仍名,黔即黔中之黔,涪即涪陵水,指今乌江下游流经四川部份。此中所说的“黔涪”实际就是“巴黔中”,即今川东南黔、彭、酉、秀数县及黔东,湘西部份地区。然则,何以言之?黔中之黔既是地名又是江名。如《水经注·延江水注》说:“酉水北岸有黚(黔)阳县。许慎曰:‘温水南入黚’盖整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称也,故县受名焉。”关于黚阳县的所在,即今彭水县地。《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江南道六》说:“彭水县,本汉酉阳之地,属武陵郡。自吴至梁、陈并为黔阳县地。”至于黔江水,乃今乌江及其支流的通称,如现今的黔江县的阿蓬江(黑峒河)仍名黔江。据《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四《施南府》云:“黑峒河,……南流入四川酉阳州黔江县界,亦谓之黔水”。黔江县的设置于隋,亦因黔水得名。如《旧唐书·地理志》于黔州都督府条云:“黔江,隋分黔阳县置石城县,天宝元年改为黔江。”所谓的涪,当指涪陵江,即今郁江以及与乌江合流后之名。如《水经注·延江水注》云:“涪陵水,出县东故巴郡之南部,……其水北至枳县入江。”正因有涪陵水之名,故汉代于今彭水置涪陵县,蜀汉时又升为涪陵郡。由此可知古巴国境的“黔涪”,在今黔江、彭水以及与此相邻的酉阳、秀山及其东南一带,此亦即“巴黔中”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黔州·彭水县》云:“彭水,按《九州记要》云:黔州有彭水,在信宁县,即古之黔中地。”正由于此,秦取黔中地后,置黔中郡,而彭水自后周武帝时置黔州以来,经历隋、唐、五代以至北宋均为州治所,而这一带亦均为黔州所辖。酉阳、秀山其时建置不详,但隶巴黔中则无疑义。《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三《四川八》谓酉阳宣抚司为“古巴国地”;《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川六》谓酉阳为“黔中”,平茶长官司(今秀山南),“秦属黔郡,三国属吴,为黔阳县地”,这都不是没有根据的。既然现今川东南一隅为巴国南境,那么这里的主要居民应属巴族无疑。颜思古注《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巴黔中”时指出:“黔中即今黔州也,其地本巴人也。”巴族如何进入这一区域?据测当巴族在鄂西清江流域壮大以后,可通过两途入川:一途为自鄂西沿长江上溯,经奉节、云阳、忠县、丰都而到达涪陵;一途为自恩施南下至宣恩、咸丰,沿阿蓬江河至黔江,再转至酉阳顺乌江至彭水而达涪陵。两途均会合于涪陵(枳)。这就是《华阳国志》说巴族的“先王陵墓多在枳”的原因。至于后一通途,还有至今流行于酉阳乌江流域龚滩一带的民间传说可兹佐证。有一传说说明当古代巴族的一部来到龚滩一带后,与当地土著曾发生争战,被困于“蛮王洞”中,其后经与土著修好通婚,始得在此安居,并将势力逐渐扩展至五溪一带。传说虽非信史,但却是这段真实历史的折光反映。川东南一带为古巴族聚居区,还有考古文物可兹佐证。本世纪七十年代在涪陵小田溪出土的巴族首领墓葬中有大量珍贵文物,除一套十四枚编钟外,还有虎纽于和钲等重要乐器。此中,编钟反映了巴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而虎纽ue165于则是巴族文化的代表器物。于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于是在安徽宿县芦六城子出土的,系春秋中期遗物。春秋至战国期间的于在长江以南地区多有出土。战国时于自中原传入西南,首先为巴族所接受,并逐渐衍变为具有巴族文化特征的虎纽于。由于巴人廪君一支有以虎为图腾,对虎的崇拜,故在巴族的于、剑、戈等器物上,多铸、刻以虎形纹饰。虎纽于传世和出土的地方基本不出湘、鄂、川、黔结合部的土家族聚居区范围。如湖北的松滋、长阴、利川、巴东、建始、恩施;湖南的石门、慈利、龙山、保靖、大庸、泸溪、永顺、花垣、会同、靖县、吉首、溆浦、沅陵;贵州的松桃等地都有发现。四川方面亦复如此,涪陵、万县有此物出土,黔江、酉阳以及万县至今有传世之虎纽于,黔江、彭水也有此物出土的历史记载。凡此等等莫不说明川东南为古代巴族聚居地区。有人引唐人梁载言《十道志》云:“楚子灭巴(指楚国占领‘枳’而言),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各曰酉、辰、巫、武、沅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从而认为巴族从今川东涪陵一带进入川东南及湘西是在楚据枳以后的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巴族在此之前早已由鄂西向西南迁徙,而遍布湘西、川东南、黔东一带了,而这里所说的巴族进入五溪,只不过是在巴族迁徙的历史浪潮中的又一潮流而已。我们再从川东南巴族的一些强宗大姓一脉相承的历史来看,亦可证明这一带是巴族分布地区。现仅以冉、向、田三氏为例。《魏书》卷一百零一与《北史》卷九十五均说:“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甚,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这是指这三个巴族大姓沿袭至南北朝时,还据有鄂西、川东一带。以后自唐、宋以迄于今,上述诸氏仍是川东南一带的大姓。诚如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三《地舆志》所言:“茅彭川之入周,隋实自田思鹤归化而始,其前后如田豆渠、田乌度、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