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三模考试:文言文阅读 试题4(含答案)_第1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三模考试:文言文阅读 试题4(含答案)_第2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三模考试:文言文阅读 试题4(含答案)_第3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三模考试:文言文阅读 试题4(含答案)_第4页
2021年高考语文三模考试:文言文阅读 试题4(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高考语文三模考试:文言文阅读试题精选1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世古,登甲科。

四命为监察御史,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为“御

史雨”。复使河东,劾奏朔方令郑延祚母死不葬三十年,有诏终身不齿,闻者耸然。而杨国

忠怒其不附己,中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縻实。日与宾客泛舟饮酒

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之虞也。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禄

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I妻三人,以三首级遣段子光来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乃绐诸将曰:

“我识此三人,首皆非也。”密藏三首级,异日取之,棺敛祭殡,人心益附。诏加真卿户部

侍郎依前平原太守。

代宗嗣位,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

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公卿皆失色,李勉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密表固留。不许。

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拟之

真卿不动。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

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摹率、祭文,指寝室西壁下云:“吾殡所也。”希烈既陷汴州,僭伪

号,使人问仪于真卿,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元年八月三

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年七十七。德宗痛悼异常,废朝五日,谥日文忠。真卿立朝

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

拟之真卿/不动

B.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

拟之真卿/不动

第1页共28页

C.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

拟之/真卿不动

D.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慢骂/举刃以

拟之/真卿不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随朝代不同而有不同含义,如唐朝时被举荐参加进士科考

试的举人即称进士,后世则指通过殿试考试者。

B.御史:先秦时期,“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国君置御史,主管记录历史,并负有监察百

官的责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御史就是如此。

C.出,文中指京官外调到地方任职,常含有贬谪意味。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调、

徙、改、转、迁、入”等。

D.墓志,指墓内或墓前石碑上记述死者生平、表达悼念的文字,分“志”和“铭”两部

分,多溢美之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能谋善断,深得民心。他在巡查中平反了五原冤狱,得百姓赞誉。叛贼攻破洛阳,

以将领首级示众,他暂时隐瞒真相,也安抚军心。

B.颜真卿不附强权,遭挤受忌。不依附宰相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代宗继位后,卢杞

专权,忌恨颜真卿。

C.颜真卿不畏强暴,忠贞刚烈。李希烈反叛时,颜真卿奉旨亲赴敌营,晓以大义;面对反

贼威逼,颜真卿忠贞不屈而被坑杀。

D.颜真卿才华横溢,精于书法。他勤于学业,学识广博,尤其精于书法,人称其书为“颜

体”,世人把他的书法作品当珍宝一样收藏流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与宾客泛舟饮酒,以纾禄山之疑,果以为书生,不之虞也。

(2)上从之。公卿皆失色,李勉以为失一元老,贻朝廷羞,密表固留。

第2页共28页

【答案】10.D11.B12.C

13.(1)每天与宾客泛舟饮酒,来解除安禄山的疑虑。(安禄山)果然认为他是个书生,不

用担忧他了。

(2)皇上听众建议。公卿大臣全都大惊失色,李勉认为这样会失去一个元老,使朝廷蒙羞,

秘密上表坚决请求留下颜真卿。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正想宣读朝廷旨意,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露出刀刃抢

着上前逼迫颜真卿,想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举起刀刃来往他的身上

比划,颜真卿不为所动。

“诏旨”是“宣”的宾语,其后断开;“希烈养子千余人”是下句的主语,其前断开:“露刃

争前"是"迫”的状语,“真卿”(第一个)作宾语;排除BC。

“之”做“拟”的宾语,“不动”的主语是“真卿"(第二个),“之”后断开,排除A。

故选D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并负有监察百官的责任,如《廉颇阑相如列传》里的御史就是如此”错。先秦时御史不

是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只是记录历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颜真卿忠贞不屈而被坑杀”于文无据。原文是“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

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文中虽有“坑颜”之说,但只是李希烈的威胁。

文中只说“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具体怎么杀害没有详细交代。

第3页共28页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日,每天;纾,解除,缓和;虞,忧虑,在意;不之虞,宾语前置。

(2)题得分点有:从,听从,允许;贻,使……留下:固,坚决:表,上表。

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郡临沂县人。年少时学习勤奋,词采华美,尤其擅长书法。开元年

间,参加进士科考试,考中甲科。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五原有桩冤案,很久不能决断,

颜真卿到任后,立即查明情况。天时正值大旱,案件判决后就下雨了,当地人称这是“御史

雨”。又出使河东,上奏弹劾朔方令郑延祚在母亲死后三十年都没有入土安葬,朝廷下诏终

身不予录用,听到的人内心惊耸。杨国忠恼火他不亲附自己,调(他)出京任平原郡太守。

安禄山反意较明显了,颜真卿以久雨为托词,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秘密统计健壮男子,

储备府库粮食;每天与宾客乘船游玩、喝酒吟诗,来解除安禄山的疑虑。(安禄山)果然认

为他是个书生,不值得忧虑。不久,安禄山果然反叛,河朔全都沦陷,只有平原郡城郭守卫

完备。安禄山已经攻破洛阳,杀了留守李惨等三个人,派遣段子光把三人的首级带到河北示

众。颜真卿担心动摇人心,于是欺骗各位将领说:“我认识李怪这三个人,这些首级全都不

是(他们的)。”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级,过了几天,用棺材装殓并祭奠安葬他们,人心更加依

附。下诏加封颜真卿为户部侍郎,依前平原太守。

代宗继位,卢杞专权,忌恨颜真卿,适逢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于是上奏说:“颜

真卿是全国各方信服的人,派他晓谕他们,可以不使军队劳苦。”皇上听从建议。公卿大臣

全都大惊失色,李勉认为这样会失去一个元老,使朝廷蒙羞,秘密上表坚决请求留下颜真卿。

没有答应。

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正想宣读朝廷旨意,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露出刀刃抢着上前逼

迫颜真卿,想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举起刃刃来往他的身上比划,颜

真卿不为所动。李希烈于是拘押颜真卿,命令十个甲士看守,在庭院中挖掘一丈见方的坎穴,

说是“坑颜”,颜真卿怡然自安,毫不介意。颜真卿估计一定要死,于是制作了遗表、墓志、

第4页共28页

祭文,指向寝室西边的墙壁下说:“这是我下葬的地方啊。”李希烈己经攻陷汴州,僭越称皇

帝,派人向颜真卿询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

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于是派阉奴和景臻等人一起杀死颜真卿,(颜

真卿)享年七十七岁。德宗悲痛异常,(为他)停止上朝五天,赠谥号为文忠。颜真卿在朝堂

有正色,为人刚直而有礼节,不是公正言词,正直道理,从不萌生于内心。喜欢正楷、草书,

笔力遒劲婉丽,世人珍藏为宝贝。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削干田号。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

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日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

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杀人,尚宽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

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课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等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

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那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

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日:“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徒,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

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

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

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

嘉之,下诏褒焉,仍进卷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

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

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

第5页共28页

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书•赵尚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

怠惰/易取也

B.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

怠惰/易取也

C.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日/盗谓我不能来/方

怠惰/易取也

D.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

怠惰/易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平阳县,即任平阳知县。明朝以后知县属府州下一级行政官,也称县丞、县尉。

B.帑,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多用“帑银”“帑藏”指称国家库藏的金帛。

C.考课,按一定的标准和年限,对官吏进行考核,依其不同表现予以升降赏罚。

D.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阶和品级别,常用“秩满”称官员任期届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尚宽善于决断,治理有方。任平阳知县时,邻邑有十几名罪犯越狱,他利用他们嚣张、

麻痹的心态,果断出击,终将罪犯全部抓获。

B.赵尚宽尽心政事,宽厚爱民。治理忠州时;他用药方治疗蛊毒,彻查放蛊人;果断用官

帑垫付盐银,解除盐银不足给百姓带来的困扰。

C.赵尚宽勤于治农,成效卓著。唐州任职期间,他疏浚古渠,授民荒田,助民买牛,使得

土地肥沃,增户万余,朝廷下令给他建祠以示褒奖。

D.赵尚宽遇事冷静,治军有方。当同州、宿州神勇营士兵因不满校尉行为谎称其叛变,他

不动声色稳定军心,后用罢免和分流予以处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第6页共28页

(1)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

(2)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答案】10.C11.A12.C

13.(1)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山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

(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

(2)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乂被调到梓州。尚宽离开

唐州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增多。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邻县有十几个重罪囚徒挣破镣铐夜里逃J'出来,杀死居民,将要跑到平阳境内,

尚宽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说:“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正处于懈怠懒惰的状态,

正好容易抓捕。”

“大囚十数”是定语后置,“十数”是“十几个”,不能断开;排除AB;

“出捕”是一个词语,作'‘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C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也称县丞、县尉”错。明代称“县令”为知县,同时设有“县丞”“主簿”“典史”等

第7页共28页

官员辅佐,“县尉”为宋代所设官职,位在县令或县长之下,主管治安。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朝廷下令给他建祠以示褒奖”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民像以祠”分析可知,百姓建祠

堂不朝廷授意。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素,一向;旷,荒芜;充,填补。

(2)题得分点有:己而,不久;去,离开;日,名词做状语,一天比一天。

参考译文: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是参知政事赵安仁的儿子。曾任平阳知县。邻县有十几个重

罪囚徒挣破镣铐夜里逃了出来,杀死居民,将要跑到平阳境内,尚宽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

说:“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正处于懈怠懒惰的状态,正好容易抓捕。应该赶紧

去,不要让他们散开了,再去做坏事。”武官出发后,(尚宽)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

都拿获了。

后来任忠州知州时,当地有畜蛊杀人的恶俗,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并且

彻底地追查那些放蛊的人,交给执法官员处置,这样大大改变了这种恶俗。转运使持有数十

万斤盐,督促百姓用白银来交换,约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了,尚宽先拿出储备的官币帮助交

付了所需要的费用,再慢慢地卖给百姓,没有扰乱百姓的生活,使他们很安定。

嘉祐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

的田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

郡为邑,赵尚宽说:“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姓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

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汉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

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

第8页共28页

云集而来,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山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

牛。等到三年后,长满丛杂草木的荒地又变成了肥沃的土地,户数增加了一万多。赵尚宽勤

于农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劳,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迹,仁宗听

说以后很赞赏他,颁布诏令赞扬他,多次(为他)增加官俸、赏赐银两。在唐州共生活了五

年,百姓在祠堂为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苏轼也写下《新田》《新渠》等诗作来赞美

他。

后来调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府神勇营的士兵苦于校尉的贪婪暴虐,刻印匿名文书谎

称校尉叛变,赵尚宽下令烧掉文书,说:“这是没有根据的话!”众人才安定下来。不久就上

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又被调到梓州,尚宽离开唐州几年,农田

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增多,朝廷推举功劳,让尚宽从少府监做到直龙图阁任梓州

知州。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司农卿,死后,皇上下诏赏赐钱币五十万贯。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韩愈字退之,邛州南阳人,擢进士第。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官巾,德宗怒,贬阳山令。

元和除,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

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润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

史覆问,得润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为博士。后进中书舍人。宪宗将平蔡,愈奏言:“四

道置兵,道率三万,畜力伺利,一日俱纵,则蔡首尾不救,可以责功”。蔡平,迁刑部侍郎。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上表。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日:“愈言

讦悟,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

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

梃”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后改袁州刺史。初,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

第9页共28页

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唐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转兵部侍

郎。镇州乱,

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穆宗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复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廷

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愈日:“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天宝以

来,安、史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卒说服廷凑转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谥日文成就

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嫂郑丧,为服期以报。每言文章自汉太史公、杨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

立,成一家言。

(《新唐书•韩愈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说服/廷凑转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谥日文/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

“韩门弟子”/

B.卒说服廷凑/转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谥曰文/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

“韩门弟子"/

C.卒说服廷凑/转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谥日文/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

“韩门弟子”/

D.卒说服/廷凑转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谥日文/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

“韩门弟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宫市,宫内所设市肆:唐德宗时,宫中官宦往往借宫市之名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

B.道,唐代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形成道、州/府、县三级政区。

C.侍郎,官名,汉代设置吏、户、礼、兵、开!I、工六部,均以侍郎为各部长官之副。

D.节,唐代皇帝赐予节度使双旌双节,族以专赏,节以专杀:本文指节度使或军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直言无忌,受到牵连。韩愈认为柳润案件是前后刺史相互勾结造成的,上书请求治刺

史和柳润的罪,后来御史重审此案,韩愈也受到牵连。

第10页共28页

B.韩愈敢于进谏,阻迎佛骨。宪宗派使者迎佛骨进宫。韩愈上表劝阻,被触怒的宪宗想把

他处死;韩愈在外戚权贵的帮助下保住了性命,贬至潮州。

C.韩愈勇入叛镇,安抚叛军。镇州叛乱,在得到可根据情况自行处事的诏令后,韩愈仍然

无视安危进入镇州,并对叛军进行安抚,最终不辱使命.

D.韩愈性情真诚,重视亲友。韩愈大嫂离世,他守丧一年以回报她的恩情;对没有后嗣的

内外亲属或朋友,韩愈替他们嫁出孤女并救济他们的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恩少宽假,以采谏争。(5分)

(2)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5分)

10.B(原文为“卒说服廷凑。转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谥日文。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J)

11.C(侍郎创建于汉代时,为郎官的一种;三省六部是在隋唐时设制的,侍郎为长官之副。)

12.A(根据原文"上疏治之",“之”指代的应是“前后刺史”,而不是“刺史和柳涧”)

13.(1)但是一个人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皇上稍微宽容他,

以便使群臣来进谏(或"以便引导群臣进谏(赋分点:“然”“安”“少”“宽假”“采”各

1分)

(2)韩愈,只是一个臣子,竟敢这样狂妄,坚决不可赦免他!(赋分点:“愈,人臣”判断

句式“尔”“固”“赦”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韩愈考取了进士。升任监察御史,韩愈上奏极力评论当时客

市弊端,德宗很生气,把他贬为阳山县令。元和初年,升任兵部职方员外郎。华州华阴县令

柳涧犯了罪,前任刺史上奏弹劾他,还没有得到答复,刺史就被罢免。柳涧煽动百姓拦路向

前任刺史索要部队过境时百姓服役的工钱,后任华州刺史对柳涧的做法很厌恶,于是审查他

第11页共28页

的案件,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路过华州时,认为前后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便上疏请求

惩治他们。御史复查后,查出柳涧有贪赃罪,再次将柳涧贬为封溪尉。韩愈因此受牵连任国

子博士。后来升任中书舍人。宪宗将要平定蔡州,韩愈上奏说:“在同边的道都部署兵力,

每个道率兵三万,积蓄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同一天一起纵向深入,那么蔡州首尾不能相救,

可以责求事功。”蔡州被平定,韩愈升任刑部侍郎。宪宗派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

禁苑,韩愈上书朝廷(建议废止)。皇帝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宰

相)裴度进谏说:“韩愈出言触犯皇上,确买应该治他的罪。但是一个人不是心里怀有极大

的忠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皇上稍宽容他,以便引导群臣进谏。”皇帝说:“韩愈说

我奉侍佛教太过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为寿命短,这种话多

么荒谬?韩愈,只是一个臣子,竟敢这样狂妄,坚决不可赦免!”外戚显贵也替韩愈说情,

于是被贬潮州刺史。后改任袁州刺史。开初,袁州人为门昔钱将儿女抵押给人作奴隶,超过

契约期限无力赎回,就被债主没收为家奴,韩愈上任后,计算出全部费用赎回已被债主没收

为家奴的人,归还给他们父母的有七百多人,于是同当地人约定,禁止把儿女实为奴隶。改

任兵部侍郎。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为节度使,穆宗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

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穆宗又下诏让韩愈便宜行事,不一定要到乱军中去。王廷凑

部署军士迎接他,让穿上铠甲的兵士站立堂上。韩愈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

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有孩子或者孙子

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最终说服了王廷凑。转调韩愈担任吏部侍郎。韩愈辞世时年五十

七岁,谥号文。韩愈造就的后辈书人,往往很出名,受过韩愈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

凡是没有后嗣的内外亲属或朋友,替他们嫁出孤女并且抚恤他们的家人。大嫂郑氏死了,韩

愈守丧一年来回报她。世人每当说到文章,认为从汉代太史公、杨雄之后,像他们一样优秀

的作者不是每个朝代都能出现,所以韩愈深入探寻文章的意旨气韵,与众不同创立学说,自

成一家见解。

第12页共28页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均字叔库,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

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管,禁绝

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

者,而遽罚,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

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章矗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

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

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

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

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

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

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即节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

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

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

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

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

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

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B.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

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第13页共28页

C.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

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D.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

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沐,中国古代官员例行的休假制度。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宋则规定十

天一休沐,称为“旬假”或“旬休

B.博士,中国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汉武帝时,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

C.学校,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称呼,“校、庠、序、辟雍、成均、国子监”皆指学校,而“庠

序”最早也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场所。

D.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初为执掌文书奏章的官员,故又称掌书,因其在皇帝的左右办事,

地位逐渐重要;后为“六部”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早年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

论辩。

B.宋均宽厚温和,不喜用苛法。他不遽罚逾越丧葬礼制的不义之民,曾想向皇帝陈述苛法

弊端。

C.宋均为官有方,为百姓爱戴。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

阙乞还。

D.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不屈。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守

志不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后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

第14页共28页

【答案】io.D11.C12.D

13.(1)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捉,这不是顾怜

(百姓)的根本做法。

(2)皇帝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或:能不屈不挠),升任他做司隶校尉。后来又出京担任河

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大力推行。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的翻译是: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

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以生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

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

向皇帝推辞。

“寝病”是卧病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百姓耆老”是“为祷请”的主语,故排除A、B

两项;

“以疾上书乞免”的主语是宋均,而“帝”是下一句的主语,“帝”前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D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庠序’最早也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场所”错误。庠序,西周时指地方办的乡学。旧时用

来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并不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场所。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15页共28页

D.“他曾遭到众疑”错误。非“众疑”,而是“帝以为有奸”;“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也

有错误,文中只说他“厉声”表明自己的心志。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害”,祸患;“咎”,罪过;“劳勤”,不辞辛劳;“忧恤”,顾怜;“非……

也”,否定判断句。

第二句重点字词:“善”,赞赏;“不挠”,不屈服的性格;“迁”,升任、调任;“出”,出京;

“大行”,大力推行。

参考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15岁,

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士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

擅长论辩、质疑。到/20多岁的时候,被调往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

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都平

和地接受了这件事。(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有禁令:百姓丧葬时不得铺张浪费。宋

均说:“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就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

者的首要做法(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

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

均下达命令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

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

地张网捕捉,这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

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赚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

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

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浚道县有唐、后两座山,

百姓共同祭祀它,那些巫者于是(以山神的名义)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

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令说:“从现在开始,给

第16页共28页

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不要打扰百姓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

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五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

都感念宋均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歌谣,到朝廷请求让他回来做官的有几千人。显宗认为

他贤能,永平七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

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奸邪之心,在朝

廷上勃然大怒。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

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又怎么行),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

赞赏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后来又出京担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

大力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

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以生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

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J',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

帝推辞。

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

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

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做J'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i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

严酷,所以就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建初元年,(宋均)死

在家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幼而随从高祖。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

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

思效用。大通初,魏北海王元顾以本朝大乱,自拔来降,求立为魏主。高祖纳之,以庆之为

假节、飙勇将军,送元融还北。题于涣水即魏帝号,授庆之前军大都督,发自钱县,进拔荥

城,遂至睢阳。魏将丘大千有众七万,分筑九城以相拒。庆之攻之,自旦至申,陷其三垒,

第17页共28页

大千乃降。时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田林庶子二万人来救梁、宋,进屯考城,城四面萦

水,守备严固。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生擒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仍趋大梁,望

旗归款。魏左仆射杨昱率众,据荥阳拒颍。兵既精强,城又险固,庆之攻未能拔。魏将元天

穆大军复将至,先遣其骤骑将军尔朱吐没儿领胡骑五千,援杨昱;又遣右仆射尔朱世隆骑一

万,据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

宣喻众曰:“吾以虏骑不可争力平原,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

一鼓悉使登城,遂克之。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自发候县至于洛

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

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

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阳散骑常侍、左卫将军,

鼓咚一部。谥日武。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

能得其死力。

(选自《梁书•陈庆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己击破景

/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B.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

/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C.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

/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D.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

/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十二时辰之一。干支计时中十五时到十七时为申时,也称作“黄昏

B.羽林,皇帝禁卫军。后改名“羽林骑”,“如羽之疾,如林之多”意。

C.赠,古代皇帝对故去的官员或其父祖的加封。文中指为陈庆之追封官爵

第18页共28页

D.鼓吹,即鼓吹乐,古代一种器乐合奏曲用鼓、锌、箫、笳等乐器合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庆之忠心耿耿,深受高祖赏识。高祖喜欢下棋,常常通宵达旦,其余侍从都因疲倦睡着

了,只有陈庆之通宵伺候闻呼即至,得到高祖的亲信、赏识。

B.陈庆之孤军北上,护送元颍北归。北魏北海王元因本朝动乱,便投降梁朝想借梁之力自立;

陈庆之在高祖的任命下率军北上,护送元颠北归。

C.陈庆之能征惯战,屡次摧折强敌。睢阳之战,敌人分筑九个城垒抗拒,陈庆之攻陷其中三

个后,敌人终于投降;荥阳之战,陈庆之生擒敌军主帅。

D.陈庆之善于抚慰,军士愿意效死。陈庆之性格戒慎小心,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的马也不

敏捷,但陈庆之善于抚慰将士,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死尽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5分)

(2)及未尽至前,须平其城垒,诸君无假狐疑,自贻屠脍。(5分)

10.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敕遣

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己击破景。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

以归。

11.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也称作黄昏”解说错误,申时又称作

哺时、日哺,“黄昏”对应的是戌时,指十九时至二十一时。

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荥阳之战,陈庆之生擒敌

军主帅”错误,应为“考城之战”。

13.(1)陈庆之跟随高祖东下平定建邺,逐渐升任主书,他散家财招募士兵,常思发挥功能

和作用。

第19页共28页

(2)当敌骑未全到来时,须平定他的城垒,诸君不要狐疑,那样会自己贻误战机让人屠杀

切成肉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有“从”,意为“跟从,

跟随";“稍”,意为“逐渐”;“效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发挥功能和作用”。第(2)

小题的关键点有“及”,意为“趁着";“无假狐疑”,意为“不要狐疑”;“屠脍”,表被动,

意为“让人屠杀切成肉泥”。

【评分细则:关键点每点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陈庆之,字子云,是义兴国山人。幼年就随从高祖。高祖喜好下棋,每次下棋都是通宵

达旦不停止,同辈都疲倦睡觉,只有陈庆之不睡觉,一听到呼唤就立即到达,很被亲信赏识。

陈庆之跟随高祖东下平定建邺,逐渐升任主书,他散家财招募士兵,常思发挥功能和作用。

大通初年,北魏北海王元颍因本朝大乱,主动摆脱困境来梁朝投降,请求梁朝立他为魏主。

高祖接纳了他,任命陈庆之假节、飙勇将军,送元融回北方。元在涣水即魏帝号,授予陈庆

之前军大都督职务,从锂县出发,进取荥城,于是到了睢阳。北魏将领丘大千有部众七万,

分筑九个城垒相抗拒。陈庆之进攻他,自黎明至下午,攻陷了三个城垒,丘大千于是投降。

当时北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皇家卫军、有爵者的服役人共二万来救梁、宋两州,进驻

考城,城四面绕水,守备严固。陈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活捉元晖业,缴获输纳租赋

的车辆有七千八百辆。便直趋大梁,敌人望旗投降。北魏左仆射杨昱率领人马,占据荥阳抗

拒元顾。北魏士兵既精强,城又险固,陈庆之攻城未能拔取。北魏将领元天穆的大军又将至,

先派他的骤骑将军尔朱吐没儿带领五千胡骑,援助杨昱:乂派右仆射尔朱世隆率一万骑兵,

据守虎牢。天穆、吐没儿前后继至,旗鼓相望。当时荥阳没有拔取,士众都很恐惧,陈庆之

便解下马鞍喂饱战马,向众人宣传解释说:“我认为与敌骑不可在平原以力气相竞争,当敌

骑未全到来时,须平定他的城垒,诸君不耍狐疑,那样会自己贻误战机让人屠杀切成肉泥

就一鼓作气全都登城,于是攻克城垒。不久北魏军队在城外合拢,陈庆之率骑兵三千背城迎

战,大破魏军。从铮县出发至洛阳共一百四十天,削平三十二个城垒,交战四十七次,所去

的地方,谁也阻挡不住。大同二年,北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侵犯楚州,刺史桓和陷没,侯景

第20页共28页

于是进军淮上,送信给陈庆之让他投降。皇帝派遣湘潭侯萧退、右卫夏侯夔等人赴援,军至

黎浆,陈庆之已击破侯景。当时下着大雪,侯景丢弃军用物资败走,陈庆之收取而归。五年

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卜六岁。追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给一部鼓吹。谥号为武。陈

庆之性格恭敬而戒慎小心,衣不穿丝绸,不喜好音乐,射箭不能穿过盔甲,骑的马并不敏捷,

然而善于抚慰军士,因此他们都能效死尽力。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

都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不

应州命。赵王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

守,不染逆节。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赠。鉴复分所得,以恤宗

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峰山。咸和初,领

徐州刺史。及祖约、苏峻反,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诏以北寇不许。于是遣司马刘矩领

三千人宿卫京都。寻而王师败绩,矩遂退还。中书令庾亮宣太后口诏,进鉴为司空。鉴去贼

密迩,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奉诏流涕,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登坛慷慨,

三军争为用命。乃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平南将军温蟒日:“今贼谋欲挟天子东入会稽,

宜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

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娇深以为然。时贼帅刘征聚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

县。鉴遂城京,,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众讨平之。进位木刷。后以寝疾,上疏

逊位。鉴寻薨,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遣御史持节护丧事。初,鉴值永嘉丧乱,在

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时兄子迈、外甥周翼并小,常携之就食。乡人曰:“各

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鉴于是独往,食讫,以饭着两颊边,还

第21页共28页

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迈位至护军,翼为炎IJ县令。鉴之薨也,翼追抚育之恩,解职

而归,席苫心丧三年。

(节选自《晋书•鄱鉴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

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B.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

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C.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

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D.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

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孤指的是幼年死去母亲或父母双亡。

B.三军,古时一般指前军、中军、后军,通常以中军为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中的“三军”与此意思相同。

C.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王安石《泊船瓜洲》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京口”,也都是指的这个地方。

D.太尉,古代官职名,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一度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

后世有时也成为虚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鉴博学儒雅,能够洁身自好。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喜好耕读,学识广博;不愿混迹官场,

与行为不端的官僚保持距离,生怕玷污自身名节。

B.鄱鉴重情守义,深得乡人拥戴。在遭遇饥荒时,他因为平时扶危济困、恩义卓著,被大家

推举为首领,率领着一千多家乡民一起到外地避难。

第22页共28页

C.都鉴善于领兵,军事才能卓异。祖约、苏峻反叛,鄱鉴机智果断,不顾诏令,率军东进,

派刘矩守卫京都,虽然遭遇败绩,但仍能保全而还。

D.福鉴为国尽忠,深受敬重追念。他忠勇报国,被提拔为太尉一职;他卧病在床,上疏请求

让位;他去世后皇帝痛哭不止,为他举行隆重葬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5分)

(2)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5分)

10.B正确断句是: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

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11.A孤指的是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12.C"不顾诏令,率军东进”违背文意。原文是说,因防御北方的敌人,诏令不

许他东进。

13.(1)都鉴把得到的财物再作分配,用来接济宗族亲戚和家乡的孤寡者人,依靠这活命的很

多。(“恤”“乡曲”“赖”“全”各1分,整体意思1分)

(2)都鉴遭遇永嘉之乱,在家乡非常穷困饥饿,同乡人因他德行好,轮流给他食物吃。(“穷

馁”“以”“传”“饴之”各1分,整体意思1分)

【参考译文】

第23页共28页

都鉴字进徽,是高平全乡人。年少丧父而家道贫寒,博览经书,亲自耕作,吟诵歌咏不

知疲倦。以儒雅著称,不接受州府征召,赵王司马伦挺拔他做撑史,他知道司马伦有不忠的

行为,称病离职.司马伦篡权后,他的党羽都位至高官,而都鉴闭门自守,不与其交往。当

时家乡正闹饥荒,州中士人有平时就感激都鉴恩德的,资助供给他,财物。都鉴把得到的财

物再作分配,用来接济宗族亲成和家乡的孤寡老人,依靠这活命的很多。于是共同推举都鉴

为首领,带领一千多户到舍地的峰山避难。咸和初年,担任徐州刺史。等到祖约、苏峻作乱

时,都鉴听到消息,就打算率领军队东进。诏令因要防御北方的敌人而没有同意.于是都鉴

派司马刘矩带领三千人作为京都的防卫部队。不久王朝军队大败,刘矩退兵回来。中书令庾

亮宣布太后口诏,晋升鄱鉴为司空。郡鉴距离敌军很近,城池孤立无援而粮食断绝,人心惶

惶,没有坚守的意志,接到口诏后痛哭流涕,设祭坛,杀白马,面对三军发下誓言,都鉴登

坛慷慨激昂,三军争相表示献身赴命。于是派将军夏侯长等抄小路行进,对平南将军温娇

说:“现在贼军打算挟制天子向东进入会稽,应该事先设立营垒,屯兵据守要害,既可防止

贼军越境逃跑,乂可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然后静守京口,坚壁清野来对付敌人。贼军进攻

城池不能攻克,又没有可抢的东西,东面的道路已经断绝,粮食运输困难,不过一百天,贼

军就一定自行溃散。”温娇认为十分有道理。当时贼帅刘征聚众几千人,泛海劫掠东南各县。

部鉴便驻守京口,并且统管扬州的晋陵、吴郡的军事,带领兵马讨伐平定了盗贼。晋升为太

尉。后来因患病,郡鉴上疏请求离职。不久那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成帝朝夕在朝堂哭泣,

派御史持节护卫丧葬事务。当初,郡鉴遭遇永嘉之乱,在家乡非常穷困饥饿,同乡人因他德

行好,轮流给他食物吃。当时他哥哥的儿子都迈、外甥周翼都还幼小,郡鉴常常领着他们前

往就食。乡亲们说:“我们各自都饥饿困苦,因为你贤良,想接济你,恐怕不能兼顾其他人.”

那鉴便独自前往,吃完饭,就把饭含在颊边,回家后吐出来喂给两个孩子,后来他们都得以

存活,共同渡过长江。那迈位至护军,周翼任刻县令。鄱鉴病逝后,周翼追念他的抚育之恩,

辞官回乡,以草苫为席守丧三年。

第24页共28页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

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木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

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

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日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

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

恩之策。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凭月肯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初犯容

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则告本质废处之。”书奏,帝颔之。

己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

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巍至燕,自称:太祖上宾,

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不谓大王显与朝廷绝,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

意也。今在朝诸臣,文者智辕,武者勇奋,执言仗义,以顺讨逆。胜败之机明于指掌。且大

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愿大王信巍言,上表

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

求仁让国之义,不大径庭乎?魏白发书生,蜉螳微命,性不畏死。诳贰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

旌臣孝行。巍窃自负,既为孝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