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熙凤与《红楼梦》
《资治通鉴》是中国宋代伟大作家、历史学家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所说的。后人被称为“诸帝之子”。为了使当政者深谙用人之道,他在书中以“德、才”两字为基准,将天下人大致划分为四类:圣人、愚人、君子和小人。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再看他接下来的解释:“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读此篇,不由得使人想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想起了她那令人可畏的“聪明”,进而领悟到了作者曹雪芹之所以不吝惜笔墨大书特书王熙凤所谓聪明才智的真实用意。一、从“程甲本”到“王熙凤”《红楼梦》的男女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红楼梦》的主题写的是这对主人公爱情的悲剧,这几乎成为众口一词的结论。如果做为一道试题,这样的答案可以基本上判为正确。然而,当我们仔细阅读或研究这部小说时,都会觉得,《红楼梦》能成为一部文学名著,其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形象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便是王熙凤。王熙凤是作者在小说中着力刻画的“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荣国府的管家少奶奶,是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如果将这部小说比作一幢宏伟的建筑,在众多的人物构架中,王熙凤就好似这座建筑的一根顶梁柱,一旦撤去了它,整个建筑物就会坍塌。也就是说,《红楼梦》如果真的少了这位王熙凤,不但没有了可读性,而且会完全失却它应有的魅力。论戏份,王熙凤的出场次数也不在林黛玉之下。以当前流行的一百二十回的“程甲本”为例,出现在回目中王熙凤的名字远比林黛玉要多(王熙凤占了十六回,而林黛玉、薛宝钗各有九回,贾宝玉为十五回)。著名红学家周思源先生曾经对前八十回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即“按照林黛玉和王熙凤在每一回中出场篇幅的多少和内容的重要性,划分为六个档次结果发现,黛玉的戏头重脚轻,凤姐的戏则多而平衡。”特别是在第四十六回至八十回这长达三十五回当中,由于钗、黛之间通过剖心置腹的交谈,释解疑团后,以往情敌似的矛盾有所缓解,黛玉除偶尔参与诗会外,有十九回基本上没什么主要活动,似乎退出了小说的矛盾中心。而王熙凤则不然,在这期间作者浓墨重彩写了发生在她身上的迫害尤二姐、大闹宁国府、参与抄检大观园等一系列故事,俨然成了一时的女主角。如果说前半部二人的戏份难分伯仲的话,那么到了后半部,即八十回之后,写王熙凤之处则要明显多于林黛玉。况且黛玉的死早于王熙凤(林黛玉死于第九十八回,王熙凤死于第一一四回),而在黛玉死后的十六回中,王熙凤的名字曾四次出现在回目之中。纵观整部作品,围绕着王熙凤而构造的故事大概比任何人物都要多(约占据近一半的篇幅)。仅读者耳熟能详的就有:毒设相思局、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智赚尤二姐、大闹宁国府、巧设掉包计、力拙失人心、历幻返金陵等等。据此,可以说王熙凤在整部小说中称得上不是主角的主角,是足可与林黛玉并列为女一号的重要人物。二、“明”与“机”:王熙凤的二十四首判词说王熙凤是个聪明人,几乎人所公认。若说她愚蠢,读者们似乎一时还难以转过弯来。因为小说的作者不厌其烦地倾注笔墨似乎无时不在写她的聪颖过人之处。先是通过旁人的评价和议论,试图给人们的认识打上烙印。如在她没出场之前,便通过熟识贾府的古董商冷子兴之口这样评价道:“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一连串的三个“极”字,极尽对王熙凤的褒扬。此后又从周瑞家的口中这样评价道:“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的确,言为心声,作者在表现王熙凤过人的聪明时,杀手锏就是她那爽利的口齿。王熙凤说话,最善揣摩对方心理,她最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对什么人说什么样话,她知道什么样话能讨长辈们的欢心,平辈姊弟们的高兴,奴仆下人们的畏服。如在老太太、太太面前,除了看其脸色极力逢迎外,就是贯用诙谐的语言承欢取乐,充当着“开心果,顺气丸”的角色;在乡下老妪刘姥姥面前,她就可以一面拨火,一面漫不经心,拿出一副贵妇像,在没弄清来历之前,说起话来虽显矜贵,但又不逞骄纵;在奴仆下人面前,她便危言厉色,动辄以非打即罚相威吓。接着,作者则是通过她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灵动思维以及处理重要事件时的机动权变来表现她的“聪明”。林黛玉进府,也是王熙凤的第一次正面出场,其间她的表演就很容易蒙蔽众人。只见她一会赞美黛玉,一会奉承贾母,一会啼泣拭泪,一会又转悲为喜当王夫人提议要为黛玉裁件衣服时,她几乎随口而出道:“这到是我先料到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这里凤姐显然是在说谎,“甲戌本”在此处有眉批曰:“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瞒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在这一节中,作者极富概括力地将这位管家少奶奶灵活机变的爽利言谈,圆滑得体的行为举止,深细的心机表演得淋漓尽致。诚然,小说中表现凤姐聪明才智处随处可见,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言。那么,为什么说王熙凤又是个愚蠢之人呢,只要我们仔细揣摩,透过表象看其实质就不难发现,王熙凤所谓的才智聪明不过都是些虚假的小伎俩,小说中凡写她聪明处,都被作者明里或暗里加了修饰语。明写聪明,实写愚蠢,这是作者早就为他笔下这个人物定了调子的。这一点,看一下第五回中有关王熙凤的判词以及演绎她终生命运的曲子就可窥其一斑。演绎王熙凤命运的那首曲子的曲牌名曰《聪明累》,开头一句便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最终则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假如作者是在写她真正的聪明,就没必要在“聪明”二字的前后加上“累”和“太”这样的修饰语。这分明是说王熙凤最终是被聪明所累,她的死就是死在这太过的聪明之上了,用俗语说的“画虎不成反类犬”、“聪明反为聪明误”来比喻王熙凤是再贴切不过了。再看此前太虚幻境“薄命司”中她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判词”与“曲子”的内容应该是协调统一的,“曲子”是对“判词”内容的进一步演示或详解。宝玉由于看不懂判词,用警幻仙姑的话说是因他“尚未觉悟”,故又“警以妙曲”的。多少年来人们对王熙凤这首判词的理解歧义多多,但用拆字法隐着凤姐名字的首句含义似乎并不费解。“凡鸟”合而成为繁体的“鳯”字,点王熙凤之名。“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说的是魏晋时期的名士“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嵇)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鳯’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忻。故作‘鳯’字,凡鸟也。”人常言:能与凤凰齐飞的方为俊鸟。而这个与凤凰相佐的凡鸟,恐怕只能是一只普通的笨鸟。凡鸟又偏逢末世,这就是作者一开头为王熙凤这个人物所定的基调。用这个基调再去仔细斟酌凤姐的言行举止,不难发现,凤姐的聪明才智往往显得故意做作,凡表现她大才大智的方面,总是以伤人甚或伤己为代价的。不妨先举一个细微末节的小事:再回顾一下黛玉进府的那场戏,王夫人当着众人的面,说要准备缎子给黛玉做件衣裳,话一出口,凤姐便说她早已准备下了,王夫人听了只是一笑,低头不语。本想当着婆母的面在黛玉面前买个好,却被凤姐抢了先,此刻的王夫人心里会做何想?再举一个大的事件:“协理宁国府”一节,可谓王熙凤大展其理家才能的正传。秦氏死,贾珍过度悲哀而茫然无措,尤氏借故装病不出,凤姐则受命于危乱。靠严罚决断,威重令行,迅速理清头绪,抉出弊端,快刀斩乱麻般的将此前“忒不像了”的宁国府整治得条理分明。然而,过细一想这也不过是凤姐卖弄才干,借机施威逞能的一次表演而已。面对这位“脸酸心硬,有名的烈货”,宁国府上下人等只是噤若寒蝉,敢怒而不敢言,事情一过则依然故我,宁国府并没有因她的治理从此而一改积弊。用宁府大总管来升的话不过是大家“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在王熙凤这所谓的治理过程中,面对将要来临的经济危机,我们并未看到她对“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之弊是如何整治的,相反看到的却是花销如流水般的极端靡费。而王熙凤竭尽心力,夙夜犹勤所换来的又是什么呢?恐怕更多的是宁国府家下人等对她的怨恨。生活中确实有这种擅于玩弄小把戏的所谓聪明人,他们口虽能言,但往往口是心非,行虽能为,但结果却是既损人且又不利己(有的可能一时看来对己有利,但终归是有害于己),看似聪明实则愚笨,王熙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三、以令服人的身份认同为中心的女性性格当然,人们从未否认王熙凤是个女中强人。她生在“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显赫官宦贵族之家。祖父为“单管各国进贡朝贺及奥闽滇浙所有洋船货物”的外务官,“凡有外国人来,都是由她们家养活”。叔父王子腾先为京营节度使,后升至内阁大学士。王熙凤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她“自幼假充男儿教养”,因而骄宠任性有余,而女德妇道缺失,玩耍之间就能看出与众不同的杀罚决断来。亲上做亲嫁到贾府后,上靠贾母和亲姑母王夫人,内秉机敏、利口、好强的天性,很快便成为位尊权重的管家少奶奶。在这样的位置上又进一步造就了她那霸气、武断、居高凌下的强者风范。“协理宁国府”是作者塑造她强人性格的重彩之笔。同为生活在贾府里的人,王熙凤悉知宁府积弊,明知是个费力难讨好的差事,但凭着年轻气盛,她怎肯错过这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来者不拒,满口应承。数日里,她“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划得十分整肃。”过去纷乱不堪的宁国府在她的整治下还真的初见成效。常言道:以令服人者,是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虽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靠的完全是非打即罚的高压手段,抓住一个迟到的,便拉出去责打二十大板,且以此为例“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不怕挨打的,只管误。”这种以令服人的治理,虽然只能管得了一时,但很难管得了长久。这一节可谓凤姐女强人性格的最突出表现。除此,书中还经常通过他人的评价,试图在读者心中树起凤姐的强者形象。如:秦可卿临终托梦,称凤姐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贾母称她是“辣子”、“泼皮破落户儿”;来升则称她是“有名的烈货”;小厮兴儿则说得更切:“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怕她,皆因她一时看的人都不及她,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诚然,凤姐不愧为一个女中强人,但她绝不是一个谨守妇道的贤人。首先她是一个心地狠毒的人,同族兄弟贾瑞对她有非份之想,凤姐厌恶他的穷酸,不从也就罢了,或避而远之或痛斥一顿叫他断了此念。可她却偏要“毒设相思局”,发狠“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非不依不饶必将贾瑞置于死地不可。其间动用的心机、手段,读后竟使读者产生了逆反心理,倒觉得作恶者可怜,逞恶者可恨了。对付情敌尤二姐,则进一步显出她的心狠手辣。这一次,她采取了一个机关算尽的迂回战术:第一步是以假言哄骗将二姐赚入大观园;第二步是施假象蒙蔽族众,造舆论求得同情;第三步是用假意告知贾母,征得贾母同意后,遂将二姐直接控制在自己身边,使其失去自由;第四步则指使心腹买通官府及二姐前夫,合伙状告贾琏;第五步是唆使身边人对二姐施加身心蹂躏,直至身亡。读了这一节,同样使读者的心理产生逆反,贾琏背着妻子在外包二奶,凤姐受到伤害本应引起人们的同情,然而由于她采取一系列过当的防卫手段,不仅害死二姐,竟连腹内几个月的婴儿也不放过,狠毒至极,反遭众人唾骂。其次,凤姐更是一个贪婪的人,“聪明累”里说她“机关算尽”,不仅是指她善于算计人,更多的是指她还善于算计钱。小说中不惜重墨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不过她所守的不是贾府大家庭之财,而是损公肥私积累起来的小金库。“弄权铁槛寺”一节,为了得三千两谢银,她不惜拆散一对好姻缘,葬送了两条年轻的性命。初次得手,此后则一发而不可收,正象书中说的:“自此凤姐胆识愈壮,恣意作为起来。”凤姐敛财是既捡西瓜也不漏芝麻,她克扣月钱放债生息,不只对下人,竟连老太太、太太们的都敢扣住迟发,即便是十两八两的零碎银,也要“攒了放出去”。尤二姐事发,她乘机大闹宁国府,情急之中,也没忘记敲了尤氏一竹杠,索银五百两说是用于摆平官司,自己从中净赚了二百两。府内哪一个位子出了缺,要补谁,不送重礼就很难得到她的首肯。书中十分形象地描写了贾芸为谋得一个差事借债给她送礼的过程,还有金钏儿死后为补这个空缺,下人们争相“孝敬”她的情节,由此可见一斑。对于凤姐的贪婪,除了老太太、太太,旁人看得是很清楚的。赵姨娘就曾背地里说过“她是要将这一份家私都搬到娘家去”。李纨则说她“专会打算盘分金拨两”、“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凤姐敛财几近疯狂的程度,竟连自己的丈夫贾琏都在雁过拔毛之列。第七十二回,写贾琏偷着通过鸳鸯借当贾母之物以度难关,凤姐不过帮着说句话因而促成了此事,便从中要去了一、二百两谢银,竟气的贾琏说出“你们也太狠了”的话来。常言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凤姐敛财不是象秦氏临终托梦提示她的那样,想法在外部拓展财源,以求日后生计,而是“内部挖潜”,挖的是大厦的根基。阖府都要被掏空了,而她费尽心力积攒的体己钱“不下七、八万金”,竟在被抄时“一朝而尽”。最后要说的是,凤姐还是一个在生活作风上不够检点的人。她素具风骚之体,秉花容之貌,与兄弟子侄们坐卧不避,言语无饰,绯闻亦时有发生,不然贾瑞安敢贸然对她生不轨之心。书中虽没作正面交代,但从焦大的醉骂中,在第六回与贾蓉那一段话欲说又止,脸未语先红,眉来眼去的细节描写中,足以让人犯疑。还有她素日与宝玉、贾蔷等人的关系也似过于缠绵。总之,王熙凤身上能处处体现出女强人的特点来,但“要想在她身上找出符合封建妇德的地方恐怕得用放大镜。”四、通过“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王熙凤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对于她的死小说写的很凄惨,随着贾府被抄,她苦心积攒的“体己”不但被抄没一空,同时她损人肥己的丑行也大白于天下。随之,她那一向得宠于老太太、太太,众星捧月似的核心地位渐次动摇,因力拙而失人心,竟然连自己一向依赖的亲姑母王夫人都不大喜欢她了,终因羞辱交加一病不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贾琏此时毫不掩饰地说:“我的命都不保,我还管她呢。”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认真解读原著的基础上,对凤姐之死做了更加凄凉的演义:只见画面上凤姐的尸体披发赤足,身上卷着一张芦席,被两个牢头用爬犁拉向茫茫的雪野此刻那些脍炙人口的警句:“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春恨秋悲皆自惹”;“富贵的金银散尽”、“欠命的命已还”似乎都成了她的谶语。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到底是绝顶聪明的老太太贾母,临终时对凤姐说了句肺腑箴言:“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吧。”真是一语见的,王熙凤不是死在真正的聪明上,而是由于聪明之前多了那个“太”字,于是让她的聪明彻底地变了味。同是凄惨的结局,而王熙凤与其他人却有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她既是悲剧的受害者,更是悲剧的制造者。《红楼梦》作为一部成功的悲剧小说,作者是通过两条悲剧脉络交织而成的。一条是宝玉、黛玉之间“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另一条则是贾府衰败,即“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悲剧。导致这两大悲剧发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直接责任者都是王熙凤。先说宝、黛爱情,小说一开篇,就向读者编织了一个仙草报恩还泪的生动故事。当木石幻化成宝、黛来到人间后,二者间痴情、缠绵甚或猜疑、哀怨的爱情纠葛便开始了。木石之盟似乎已成天意,违背这个天意必将遭受惩罚。从老太太起到家下众姐妹,以至丫头婆子,谁不觉得宝、黛是天生地造的一对?凤姐更是心知肚明,她曾不止一次地当面打趣他们,其中也不排除为了讨好在老太太面前一时受宠的黛玉。如第二十五回,当黛玉与凤姐开玩笑说:“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便接着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古时女子受聘,俗谓吃茶。紧接着,她生怕在场的人不知所指,又当着黛玉的面,指着宝玉说笑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根基家私儿配不上?那一点儿玷辱你?”凭凤姐的身份地位,大庭广众面前,反复说出这样的话,显然不是无心的唐突。然而,当薛家的势力明显占据优势时,经过对自己利弊的权衡,她的心理天平开始倾斜。当看到老太太为宝玉的婚事举棋不定时,她便公开打出“金玉良缘”这张牌,说服贾母,“不是我当着老祖宗太太们跟前说句大胆的话,现放着天配的姻缘,何用别处去找。”“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老太太怎么忘了?”可见凤姐是拆散宝、黛爱情的首恶。此后,她还不顾因失恋而近乎痴狂的宝玉和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黛玉,在老太太、太太面前献上一条“掉包计”,彻底毁了这一对情侣。再说贾府的衰亡,王熙凤作为管家少奶奶,更是难辞其咎。前文已经说过,王熙凤一生所为,除了讨好老太太,就是拼命为自己敛财。进一步说,她在老太太面前撒娇撒痴,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笼络贾母,保住自己管家婆的地位,为以权谋私提供便利。秦可卿曾将贾府振兴的希望寄托于凤姐,故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相关安全协议书
- 车库出售定金协议书
- 解除车贷合同协议书
- 健身俱乐部预售协议书
- 项目合股承包协议书
- 配偶同意卖房协议书
- 餐厅人身安全协议书
- 酒店订餐免责协议书
- 餐厅员工持股协议书
- 退休人员免责协议书
- 2025-2030年辣椒素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58人三(本科及以上学历)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国工匠活动方案
- 《华能企业文化建设》课件
- 陕西延安通和电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年医院管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江苏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特种作业证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Unit7OutdoorfunIntegration(课件)-译林版(2024)英语七年级下册
- 成人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护理专家共识
- 2023年船员培训计划
- 2025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招聘614人(河南)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