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进展报告中英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暨气候课堂项目启动仪式
时间:2010年3月31日9:00地点:北京京仪大酒店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田慧生)。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中英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暨气候课堂项目启动仪式现在开始。
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瞩目。鉴于开展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经协商拟联合开展中英气候课堂气候变化教育资源合作项目,该项目也是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中国科学交流中心合作开展的气候酷派活动的一部分。项目将在中央教科所建立气候变化教育国家教师培训中心,并在全国选取300所项目学校开发气候变化的教育资源、培训优秀教师、指导青少年主动参与有关气候变化的活动。从而为中国将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下面介绍今天在主席台就坐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中国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先生;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参赞白琼娜女士;中国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徐永吉先生;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教授;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丁一汇院士。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来自英国的专家,来自中国全国各地教育领域的官员、校长、教师、科普单位的工作人员近100人。对大家的光临我们一并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请中国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徐永吉先生致词。大家欢迎。
徐永吉。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上午好。今天我们在初春的北京召开中英气候变化学校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学校教育问题,分享中英双方在气候变化教育方面的经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对中英气候变化学校教育研讨会的召开和气候课堂项目启动仪式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极端天气气候增加等等。今年包括英国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遭受创记录的低温天气,在刚刚过去的冬天里,大半个中国遭受寒流的袭击,前一段时间强沙尘暴天气横扫中国北方,目前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导致云南超千万亩耕地绝收。旱区共1800多万人饮水困难,多个地区干旱程度突破历史的极致。这些是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中国每年因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都提出了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推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气候变化后果的主要承受者,将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从小培养他们的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对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做着积极的努力。1996年中国宣传部、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发起了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迄今为止全国已有4.3万多所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幼儿园参与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2003年教育部颁布试行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把环境教育作为新的国家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加强自然生态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为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增强中国青少年建设可持续未来的能力与信心,成为对环境、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世界公民。
在中国政府制定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提到了,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1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普及与教育的内容,使气候变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2007年国家发布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其中就包括青少年行动和学校行动。气候变化教育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也有涉及,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很多地区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关气候变化的教育活动。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凝聚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合作,联合开展气候课堂项目就是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益尝试。通过这种国际合作项目,我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加强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的沟通和理解,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全球视角,共同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最后,预祝这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祝中英气候课堂项目取得丰硕成果。谢谢大家。
田慧生。谢谢徐司长。下面请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参赞白琼娜女士致词。
白琼娜。谢谢徐先生。高先生、徐先生、丁教授、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非常高兴我们能够在这里举办这次中英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以及气候课堂项目的启动仪式。
气候变化是二十一世纪全球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它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安全以及生态系统都带来了很多的威胁。它最终可能会带来很多灾难性的社会以及经济方面的变化。当然一方面很多人我们意识到它所带来的危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所能够采取的解决方案确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必须要提高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以及积极鼓励公众的参与,这些都是我们寻找一个共同的全球解决方案的重要步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组织的文件当中提到我们必须展开国际合作以及展开在提高公众的意识方面、教育方面的项目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年轻人会受到气候变化重大影响,而且他们也对未来非常关注。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展开这些活动,为这些年轻人创建一个平台,使得他们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在中国也举办了气候变化变化大使以及气候绿色校园活动,我们启动了新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教育项目,就是气候课堂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努力使得这些年轻人,尤其是12岁以上的年轻人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尤其是作为一个本地的市民,作为全球的市民,他们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他们自己的视野和认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方式使得这些教师也能够掌握一些关于气候变化教学方面的更加有创新性、互动性的一些教学方面的技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展开关于气候变化的教育。
对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以及英国文化协会来说参与这些活动非常重要,我们愿意以这样的方式积极促进能够解决气候变化的一些问题,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政治、经济的问题,实际上它更涉及到这个国家之间文化的相互关系。我们需要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尽量的排出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希望在我们之间建立互信,促进我们之间的创新。
气候课堂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对话的平台,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使得我们能够做出关于解决方案的更多选择。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以及中英教育科学研究所也非常高兴能够共同启动关于气候变化教师培训中心项目,这对于气候变化的教育活动来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在中英双方之间都建立起人才库,使得我们在未来能够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我们非常期待教师培训中心的建立,我们也希望随着这个中心的建立,帮助我们建立起来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更多了解,从而能够选择未来的解决方案。
也非常感谢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以及皇家气候学会,还有中国教育部、中国发改委、中国环境部,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参与,尤其感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感谢他们在这个项目当中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我们面临着很多的机遇,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我们共同负担很多的责任,也希望大家借用这两天研讨会的机会,能够帮助我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绿色的未来。
2田慧生。谢谢白琼娜女士。下面请中国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先生致词。
高广生。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对中英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暨气候课堂项目启动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同时也对英国使馆对这个项目的大力支持以及教育部对本项目的重视和所做的大量的工作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刚才徐司长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我们知道这些影响不是完全自然的状况,气候变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或者产生的,所以我们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正因为如此,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低碳的生产体系和低碳的消费模式。无论是建立低碳的生产体系,需要我们有低碳的技术、科技的创新,这需要众多的人才。这可能和今天的主题有点远,但是低碳的消费模式的建立就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主要的是跟我们的教育关联。因为低碳的消费模式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要有低碳的消费意识。所谓意识就是要使他们知道我怎样才能够低碳的生活,什么样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才能够排放更少的温室气体。
要建立低碳的消费模式就必须使我们每个人要有低碳消费的意愿,因为你知道了如何低碳的消费模式,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意愿或者没有一点牺牲精神的话,那也是一种空话。因为改变生活的方式是很困难的事,比如说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很多的政府官员说应对气候变化不能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我们认为不改变生活方式就不能够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的消费需要你改变方式,需要你改变你的生活理念,也需要你有一定的付出。因为目前来讲很多低碳的技术也好还是方式也好,需要你付出额外的费用。所以有这个意愿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通过我们的教育使每个人认识到。
要建立低碳的生活模式,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要有“以低碳消费为荣,以奢侈消费为耻”的社会环境。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很多人一开高排量的汽车,以汽车的大、豪华为荣,好像开一个低排量的车就没有面子,这种社会氛围就应该通过我们的教育把它改一改。要使大家认识到谁的排量更小,当然车的性能上如果上下班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要以这个为荣。要以更低的,比如我们的公交,好像年轻人坐公交车就没有面子。就要改变这样一个社会氛围和人的潜在意识。当然从社会上也要构建一个低碳消费的条件,要提供一些条件。比如我们在城市里,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坐公交系统少开车。但是公交系统就需要社会来创建这样的条件。
我这里只是简单的举这么一个要建立消费模式的例子,当然我们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做的事情更多,需要的方方面面的人才更多,比如说我们要适应气候变化就需要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目前在气候科学方面我们有很多不确定性,有很多我们没有认识的领域,这需要我们有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气候变化产生,要减少灾害,需要我们有适应方面的措施。如何去适应,如何去预测这些灾害,减少它的损失,这需要人才。
总之气候变化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气候变化需要我们从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个项目,有更多的气候变化方面的人才产生,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教育产生更丰硕的成果。祝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田慧生。谢谢高先生。下面共同观看一段视频。
(现场播放视频)
田慧生。下面请中央教科所袁振国所长、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参赞白琼娜女士,为气候教育国家教师培训中心揭牌。让我们再一次以掌声向国家教师培训中心的成立和气候课堂项目启动表示祝贺。
我们的开幕式到这里结束,谢谢各位的参与。接下来大家有一个合影。
3
主持人。下面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一汇院士做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影响和减排问题。
丁一汇。谢谢大家。今天我有机会受到邀请给大家非常简单的介绍一下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影响和减排,作为我们共同来探讨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一个基础。
我一共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给大家介绍一下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是什么,怎么从科学上来理解气候变化的问题。
首先一个问题大家经常遇到的,近百年的气候是不是变暖了。这个问题是所有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如果变冷那就是另外一个提法。你有什么证据说明气候在变暖。这张图片中的曲线,下面那张图是100年温度变化的曲线,这个是温度计测量的,必须要有直接的测量才比较准确。各位可以看到,我们画的那条直线,温度是一个平均的曲线,是不断上升的。100年上升了0.74度,这个是全球的平均。事实证明近百年来温度的的确确是上升的。如果把全球温度打出来看看,是不是每个点都在上升,上面两张图一个是地表面,一个是大气里的温度,基本都是上升的,红颜色表示增温。所以科学家们认为,根据一百多年来温度的测量,应该说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过去我们经常讲不争的事实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温度上升。
朋友们经常会问,为什么我们暖的时候还会冷呢。比如像今年比较冷。实际上气候变暖的长期上升过程里,还有短时间的或者更短时间,以年为单位,或者以十几年为单位,或者以几十年为单位的气候脉动,这个脉动是叠加在气候变暖的曲线上面。我们看看下面这张图,从全球的角度来讲,基本都有红颜色,都是变暖的。可是仔细看看,我们把全球温度一平均,然后再按照一百年来划,上升确实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可以看到它有波动,波动的时候往下走的时候温度低一点,我们感觉寒冷。但是这个寒冷是在温暖上的寒冷,并不是说它绝对是寒冷的。我们一共经历了两次寒冷的过程,还有三次高温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气候近百年来是不断增温的,但是增温的过程里是波动上升,有冷有暖,不断的上升,但是它总是在不断的变暖。这个事实是非常清楚的,这也解释了我们有些年份如果短时间发生很寒冷的天气和气候是不奇怪的。
我们在报纸、媒体上经常看到,最近的温度好像不是升的那么厉害了。根据最近十年的温度分析确确实实如此。我们温度在前期是不断上升的,到了最近十年变平了,这也是事实。为什么会变平。科学家们正在探讨,正在研究。但是你可以看到,这个变平不是总在上升,这个正反映了气候的波动,很可能我们现在处在气候的波动期。但是这个波动期大家要注意,它还是一个最高的水平,即使它平,它仍然处在最高水平上。现在有个问题,什么时候温度可以再快速上升。这就是科学家们需要预测的。根据我们的预测,像这样变平的时期,一般不会超过15年-20年。我们已经过去了十年,所以未来也可能再经过一段温度平的时期,温度还会继续上升。现在有些媒体和科学家讲,现在冷的年份,实际是在变暖的气候底下是短时间的波动或者稍长时间的波动而已,它不会影响整个变暖的趋势。
为什么它不能影响变暖的趋势。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这里总结了一正四负,“正”使得驱动气候变暖的因子始终没有减小,而且还在加强。这个因子就是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图,第一个大的增温,是不同的影响气候的因素,温室气体第一个大的红杠是最长的,它的影响是最大的。其实的影响还有太阳活动、海洋温度、大气内部的变化,大气内部的变化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冷高压跑到极地,把冷空气赶出来,所以我们感觉很冷。还有火山爆发。这些因子在最近十年左右都处在负项里面,它温室气体还是增加的,产生降冷的作用抵消不了增温的作用,所以将来还是要表现出更大的增温。这张图是增温的趋势,太阳活动它的量在底下,它现在还是比较小。即使我们现在比较冷一点,但是我们很快就会过去。几年。科学家们要预测。我现在也说不清楚,有人说五4年,有人说十年,还有人说二十年,还有科学家说要经过围冰河期,这也需要二三十年。但是不管怎么样,温室气体是不断的增加,它产生的温室效应也是不断加强的。
第二个很有说服力的就是你的温室气体是不是增加了,这张图是三种温室气体的图,一万年来的变化。图1是在相当漫长的几千年里面都是平的,不怎么增加,因为人类活动很小。但是到现在温室气体像旗杆一样突然上升。这张图是南极,科学家们从冰心里面得到的资料。这个上升,在一千多年里面基本是平的。到了1750年它突然上去。所以1750年是一个标志。1750年是什么时候。英国工业化开始的时候。工业化开始的标志就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开使用煤。
最近50年的测量一样在上升,现在温室气体的浓度,二氧化碳已经达到了快接近390个ppm。但是大家记住,在工业化之前只有280,现在已经到了390ppm。一百多年里面我们上升了100多个ppm,这是非常快的速度,在任何时期我们没有看到这么快速的上升。这个图是中国在青海测量的,时间短一点,但是也一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活动确实造成了温室气体明显的上升,通过温室效应又会产生很大的增温量,这个增温量从近百年来看超过太阳活动、超过了火山、超过了海洋、超过了大气内部的变化,所以它仍然表现出温度不断上升,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百多年的曲线。气候是有波动的。这是我们最主要的科学认识。
第二个问题,气候增暖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我只能给大家讲一个最重要的,现在科学家们认为变化最大的是什么。变化最大的至少有九个系统。第一个北极海冰不断融化。第二个,格陵兰的大冰盖,由于气候变暖不断融化。第三个西南极的冰盖也在融化,但是南极冰盖在融化,有人说这是一个前兆。还有大西洋的暖流发生变化,这对英国影响非常大,暖流调节他们的气候,冬天就会很暖和,如果它们发生变化,会影响欧洲和英国的气候,所以欧洲的科学家非常关注气候变化。还有印度季风,这是我们最关心的,因为印度季风每年向我们输送大量的水气。最近西南地区的干旱实际上跟去年的印度季风非常衰弱有关系,衰弱的结果季风到达不了我们西南地区,所以去年的夏天西南下了很少的雨,水库里面没有什么水储存,11月到现在一直都是旱季。这也是季风影响的。亚马逊雨林也在减少,会影响气候。北半球的森林也不断的受气候影响向北推。这九个系统到达了我们必须关注的地步,有人认为是到了翻转点。但是是不是到了翻转点是有争议的,就好像爬山到了顶点,再往下就翻下去了。但是我觉得这九个系统还到不了危险的水平,但是肯定的是它已经发生了不稳定的变化。
现在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哥本哈根会确定两度。这个问题在科学界是有争议的。但是现在哥本哈根会议通过了两度,基本还是有共识的。欧盟的科学家非常赞成两度,他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图,两度的地方我画了红线。这个两度是对1750年工业化温度来讲的。我们已经上升了0.74度,实际上2度减0.74度,还有1.26度可以上升,也就是1度半可以上升。所以我画一根红线在1.5度上。只要未来再上升1.5度,它就会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对我们的生态系统、粮食、海岸线、健康,对我们的日常事件,就是极端气候事件,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把2度画在这,好像是一个红线,我们最好不要超过2度。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中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年年都是暖的,冬天也是暖和的。中国也是受到影响的,这张图片蓝色是暴雨的地方,发生在长江和长江以南。我们的海平面上升在亚洲地区比较快,我们每年上升2.6毫米,全球平均是1.8毫米,我们是2.6毫米,我们超过了全球的平均值。所以中国的海平面上升也是不容忽视的。
既然未来不能上升超过2度,那么我们的减排应该减到什么程度。科学家们进行了计算,如果未来不超过2度的话,这个2度很可能在2050年达到或者2060年达到。等到那个时候达到的话,你在这之前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后留在大气里面变成大气的浓度,它就不能超过450个ppm。我们今天是多少了。已经到了390ppm,实际上还有60个ppm可以排放。工业化5以后已经排放了110个ppm,未来还剩下60个ppm,并且发展中国家还要继续发展经济,这个空间就变得非常小。你只有控制在450个ppm的时候,你的温度才能保证不上升2度。如果浓度变成550个ppm,那没有保证,肯定有更大的概率上升2度以上。如果控制在450ppm,大概66%的可能性控制在2度以下。科学家们是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果控制在2度450ppm,你就必须2050年全球减排达到50%。这些都是科学算出来的。发达国家到2050年要减排85%,发展中国家要减排15%,大家是这样分配,有历史的责任。而且你的拐点必须在2020年前后。所以这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现在还在排放增加,能不能突然降下来。这是非常大的挑战性的任务。
所以哥本哈根大会目标是2050年减排50%,这就是从450个ppm,再倒推2度下来的。并且2015年-2020年必须要减排30%,对于发达国家。并且要有拐点。发展中国家什么时候降下来。这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中国政府公布了我们到2020年减排40%-45%。这是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它是一个减排强度的指标,不是绝对量。每生产一个单位gdp的钱,比如原来排放1吨碳,到2020年只能排放0.06吨碳,这是一个相对强度,它不是一个绝对值,但是这个对我们来讲也是很大的挑战。
我们能不能完成。科学家们算了一下,实际上是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十一五”,今年结束了,强度减排20%。“十二五”17%,“十三五”要13%,加起来以后50%。这个我们要打出富余的,这一点我们还是有把握的。不可能每个五年计划,今年20%,下一个五年还是20%,这个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按照20%、17%、13%,这个可以完成。所以这个目标我们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这次哥本哈根会议我认为还是有相当的成果,首先还是维护了《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公约非常重要,承认它,还要继续发挥作用,非常重要。有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有资金转让、技术转让,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合作。第二,两度问题基本为大家所共识。第三,对于适应问题大家更重视了,我们气候变化即使减排,都按照50%、30%减了,气候有一个惯性,它还会不断的变化,还会有很多灾害性天气,所以你必须要去适应它。所以适应的问题非常重要。这三个成果是不可抹煞非常重要的,虽然没有法律效率,但是大家达到了共识,为今年年底的墨西哥会议铺平了道路。
最后讲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最早还是英国的朋友提出来的,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里面最早提出来。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充分认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按照目前的消费模式,预期到2020年的时候,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所以一定要大量的提高能效、清洁能源、发展新技术,要不然对能源的进口有强烈的依赖。所以从自身的要求来讲,英国提出低碳近来是完全有道理的。
低碳经济涵盖的内容很多,我这里引用胡鞍钢先生的总结。包括低碳产业、低碳城市、低碳交通运输,包括轻轨交通,低碳物流、低碳企业,低碳家居与建筑,这点和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低碳技术,包括风能、太阳能这些。将来我们的汽车,现在是逐步发展混合动力的,然后完全用电动汽车,将来加油站就没有了,都变成充电站。低碳商品交易和出口,高碳的东西根本不能出口。低碳服务市场、低碳旅游服务、低碳餐饮服务等等。所以低碳的问题渗透到我们生产和生活以及各个方面,每个领域、每个角落都被低碳渗透进去,这是将来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
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是根据今天这个地区和过去的气候条件构建的。将来气候变了,天气也变了,这个时候政府或者企业就要花相当的投资去适应新的气候,否则要重新改造基础设施,要重新改造和重新设计。目前各种文化、社会和经济基础设施与改变越来越不匹配,这个时候老百姓生活、旅行、居住就会遭受更大的风险。这一点我们今天就要认识到,实际上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各位老师可以想到,一旦发生什么突如其6来的灾害,城市的生活、生产必然受到大的影响,你的基础设施跟不上,车子开不动,立交桥底下都堵了水。你的气候不行,你是根据老的气候设计的。现在气候变了,暴雨增加了,所以要重新城市。所以这个问题对城市影响至关重要。
最后几分钟时间我简单说几句话,现在气候变化问题还有不少不同意见,我也非常希望每位老师们都可以去读一读这些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比较。在比较中,在讨论中更好的教育学生,我们不要光听一个方面的意见,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给你提问,某某专家又提出来不同的问题,所以老师们要博览群书,要看看不同的意见,之后怎么来回答学生们的问题。科学最终只有一个真理,但是这个过程里面一定会有辩论,会有争议,会有不同的声音,老师们要掌握这个东西,掌握这个东西以后你就能回答学生们的问题。要不然的话一问我们都不知道那就不行了。
我这里简单列了几个问题。1,全球变暖是不是真的。有很多年轻人会问这个问题。尤其是“气候门”问题出来以后,有很多不同意见。2,有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是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这个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自然变化,这个东西你要说出来,为什么一百多年里面人类活动是主要的,这个你也要有证据。3,将来的气候到底是暖的气候对人类有利还是冷的气候对人类有利,哪个多。这个问题也得回答学生们,像这些问题你要搜集资料,自己看懂才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再这里细说,大家可以看我的ppt。
这张图很有意思,就算我们2050年减排了50%,2020年都降下来,即使是这样,我们地球的温度还会缓慢的上升,有的科学家认为会上升几百年。因为现在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大量热量储存在海洋里面,海洋是一个无限大的热容器,只要进来都可以储存起来,储存以后它就会慢慢的升温、慢慢的放热达到平衡,这个平衡点要到几百年,所以它还会慢慢的升。这个情况下我们还要适应气候。这张图可以看出来,到2011年排放减少,已经完全控制住,不同情况底下气温还会上升,一直上升到2300年,2300年还没有停止的样子。这是最新的英国哈特莱中心给出的图表,所以英国朋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丁院士的精彩演讲,让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下面是茶歇时间,大家可以到外面休息,彼此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
(茶歇)
主持人。下面的演讲嘉宾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长丽塔·加德纳博士,因为他突然发烧,今天没有到会场,但是他准备了演讲题目和演讲内容,一会儿我们通过电话方式接入,大家可以听一下。
丽塔·加德纳。北京早上好,我是丽塔·加德纳,是皇家地理学会的会长。我在伦敦给大家打电话,非常不好意思没能到北京参加这次会议。大家可以在视频当中看到我,我非常高兴能够在这次会议上发言,也非常高兴讲这样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要在学校进行气候变化的教育。
为什么我们希望在学校当中来进行气候变化教育呢。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学校能够发挥什么样的角色。首先第一个原因,我们需要有知识的公民。第二,我们需要有负责任的公民。第三,我们需要全球公民或者是世界公民。我接下来会具体的讲。
首先是有知识的公民。在我看来气候变化是世界上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当然我们也有其他的全球性的挑战,大家可能会想到,比如人口的增长,大家也会想到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很多的挑战都是相互有关系的,比如像气候方面的挑战会影响到食品安全问题,也会和人口方面的挑战相关。所以气候变化是全球所面临的这些严峻的挑战之一,而现在气候变化现象也在发生,如果看一下科学证据,当然不是所有科学家都完全同意,但是大部分都是同意的。当然也有不确定性,也有一些未知的东西。比如气候系统我们了解多少以及到底它的变化速度是什么样。由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加速,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还不完全了解。7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影响会非常严重。而且全世界的人都会受到影响,尽管方式不一。
很多人可能会有好的方面,对于脆弱的国家,这些影响会是非常糟糕的。但这个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区,在社会当中不同的人群受到的影响都会不一样。也就是社会当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受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对气候变化做出响应。而科学家认为我们现在不能再等了,我们需要减缓气候变化,而且到2020年我们必须做这些事情,否则在未来世界可能变得没有办法居住。我们可以采取措施,我们可以有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做很多具体的事情,但是这样做的话需要的不仅是政府,也需要很多个人的努力、个人行为方面的变化。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去选择怎么样生活。所以有知识的公民是我们所需要的,他们必须要了解气候变化,需要了解作为个人如何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个非常重要。1860年和2000年之间全球的平均温度,最热的12年大约在过去的12年,特别是全世界,如果看一下这个趋势,如果看一下地表径流变化,图中黄色的部分,很多地方变得很干。蓝色的地表径流会增加。水多也不完全是好事,径流的变化会对不同的地区造成挑战不一样。
第二是负责任的公民,必须有知识才能负责任采取行动,所以这个和之前的有知识的公民也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个人来说我们都是有责任的,在我们教育年轻人气候变化的时候必须让他们了解,让他们了解全球的问题,他们也想要这样一种知识,他们也能感受到这样一种责任。年轻人的责任感有时候比成年人更强。通过学习的话,他们也可以去帮助其他人,支持其他人去了解气候变化的问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社区或者在社会当中行动起来,在个人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个人的行为做出贡献。比如我们可以不开车,可以坐公共交通,可以在晚上不需要的时候关掉灯,一些简单的变化都可以减少能源使用,也可以减少未来的气候变化。我们也必须要负责任,必须要有预防性的原则,即便我们不是100%的确定到底气候变化的速度会怎么样,会如何影响到我们,或者它带来的代价是多大。但是也许在未来可能会发生一些影响,但是没有那么确定。我们必须要采取行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是审慎预防的原则。
从负责任的公民角度来说,行动是需要有知识、有理解才能真正有效。生活在一个非常发达的城市化当中,这是非常容易的。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在世界其他的地方可能并不完全如此。气候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的问题影响到所有人。
为什么要教气候变化呢。这是从全球公民的角度。气候变化是全球现象,影响全世界不同地区。而它关于全球的影响可能会带来新的一些紧张,比如由于缺乏水,人们可能要移民,如果这个区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非常严重,他们要移民,这也可能带来新的机遇,比如像绿色经济方面。
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弱势的国家。做一个地球的公民我们应该关注其他人。国家如何能够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气候变化方面也负起责任来。贫困国家、那些弱势国家如何有技术来应对。发达国家如何实施减缓的措施和应对,以及我们如何面对水资源短缺以及移民压力、食品安全等方面带来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投资于地球地质工程。还有其他的一些技术,或者我们是不是要把特别大的镜子放到太空里来反射太阳光。
至于在气候变化的教育方面,我们必须要成为一个世界公民,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做一些本地的思考。去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民对于气候变化都有不同的认识,可能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气候变化是市场失效的一个原因。也有一些工程人员认为气候变化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或者是气候变化会成为一种技术的危害,这是不应该的。还有一些人士认为气候变化和全球性的不公正联系在一起,在一些富国以及贫穷国家的消费者之间会造成进一步不公平的现象。也有一些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们过度消费的产物,他们的这种消费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以外,有很多过度的消费。当然还有其他的人认为气候变化纯属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和人类活动无关的,他们对气候变化持一种怀疑的态度。8另外还有一种思想认为我们正在接近整个星系的转折点。
对于气候变化本身的认识还有这么多的不同,对于如何来应对我们也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年轻人进行非常好的教育,对年轻人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教育,希望他们成为有知识的公民、负责任的公民,有世界视角以及本地视角的公民。
在这张图片上,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地区所占的比重。左边的图是碳排放的地图。在南美以及非洲他们的排放量非常小,而在北美地区排放量非常大。在南美地区以及亚马逊森林地区储存的地下水非常丰富。当然如果热带雨林数量不断减少的话,对于地下水的补给和储存将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北半球的这些国家,会有很多移民方面的压力,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的移民。
我们作为学校能够在气候变化教育方面做些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首先要把它融入到我们的课程当中,我知道在座各位都是教师,大家应该都意识到把气候变化放到教学课程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我们的科学课以及地理课当中,我们应该把气候变化内容都融入其中。在英国已经展开了这样的做法,我们知道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也正在这样做。
我们所教授的课程、全球的交流以及角色模式。至于我们所教授的课程,当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首先它是跨学科的课程,科学课、地理课,甚至在技术课、艺术课当中都会融入这些内容。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在什么程度展开气候变化的教学。在英国我们是在初中阶段展开气候变化方面的教育,一直到他们18岁。而且11岁-14岁的学生当中这是必修的课程。这里还有很多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是知识,还有一个是道德的问题。关于学习方式,我们希望鼓励探究式的学习,希望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学校通过课程进行关于气候变化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方式。
另外就是通过角色模式来展开教学。今天其他的发言人也会讲到关于学校的作用,学校如何能够成为一种角色模式。首先作为一个机构,学校应该在自己的建筑物,尤其是当他们有新的建筑物的时候,使用绿色的方式,或者对旧建筑物进行翻修,他们可以引用一些措施,而且要有一种监控措施,实际上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学生们建立起一个榜样。这也需要学生们参与,他们需要自己做出决定,他们在学校应该做什么、在社区做什么,从而减少他们的碳排放,为未来的气候变化以及适应做出他们自己的贡献。我们在学校要有一些拥护者,让一些学生成为气候变化的榜样,这样其他的学生可以效仿。
全球交流。通过第一手的资料或者机会让学生了解在其他国家的气候变化教学是怎么样展开的。我们周边的国家很远的但是却是非常大的国家,比如像中国,我们需要了解在不同的国家气候变化有什么样的不同影响,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机会。另外可以展开网络学习,我们现在建立起气候变化课程教室,是以网络为核心,希望大家能够通过网络互相学习、互相了解。我们也利用英国文化协会给我们提供的一些设施进行交流。
对一些学校来说,他们需要有一些教师能够有适当的了解,建立起这些知识和了解之后他们必须要采取行动。我们作为全球公民的话,我们必须有这种同理心。我们希望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和学习,这些学习可以在学校里面发生,当学生们在学校里学到这些知识之后,实际上他们能够在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年轻人往往是积极推动变化的,尤其在他们各自所在的社区,他们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我们到底如何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教育。实际上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未来这些学生们没有接收到相应气候变化的教育,对气候变化一无所知的话,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谢谢丽塔。这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低碳的会议方式。下面请海淀教科所吴颖惠所长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学校如何开展气候变化教育。
9吴颖惠。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上午好。我非常高兴和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气候变化方面的问题。事实上我是一个搞基础教育研究的,所以我的视角可能跟两位专家还有所不同,我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谈一下我们对气候变化的想法。
在近一两年的时间里气候变化突然成为热点话题,我们也知道政治家在关注气候变化,其实我们的专家和科学家,也包括搞经济学的人,似乎全社会都在关注着气候变化。从我的感觉,我也的确觉得气候变化在一个瞬间突然成为目前环境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我也再一次感觉到气候变化在间接或者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社会生活,也影响着我们对教育的一些理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也在考虑一些气候变化教育跟学校教育的关系。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四方面内容,第一,气候变化教育目前的时机。第二,气候变化教育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展。第三,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今后我们要在学校里面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的话,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在他气候变化教育时机的时候,我想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在学习环境教育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环境教育刚刚进入我们的国家,我们也知道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们国家大力发展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提出环境教育概念。真正的概念出现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但是到了今天为止,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我们的环境教育已经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比如我们曾经经历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我们曾经经历过节能减排,包括节约教育,一直到今天我们又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生活方式的教育模式。近一两年来,我们提出新的概念,就是气候教育。我们想知道,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在近30年中,它也是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换主题的发展过程。
气候变化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气候变化的时机成熟。比如从每个人所罗列的,我们现在面临的极端天气的挑战。尽管天气跟气候是两个概念,在地理学上天气是一个概念,气候是另外一个概念,但是每个人能够感触到的就是天气。我们在近半年时间中,刚才我们的科学家用大量的表格和数据来跟大家展示,我们越来越接近极端罕见的天气,比如暴雨侵袭,再比如东北出现的超低温,包括现在西南部出现的极端干旱,这些是极端的天气变化。极端的天气变化引起了全社会对气候的关注,丽塔·加德纳博士说在英国气候变化教育在初中。我想说即使在小学来做也不陌生。什么意思。极端的天气在提醒我们气候教育真的进入到恰当的时机。
再看科学家给我们的研究数据,来向我们说明气候变暖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在今后几十年中还会增加。这样一些极端事件其实跟我们说一件事,就是气候或者天气的教育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在政策方面,我们国家在07年颁布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提出九个专项行动策略,这个行动策略包括家庭社区的行动策略,也包括青少年的行动策略,也包括企业的行动策略,也包括学校行动策略、军营、政府机构的行动策略等等。在九个行动策略中,有两项涉及到基础教育问题,比如说青少年的行动,比如说学校的行动。这两项内容都在要求我们或者在警示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中有一个开展节能减排教育,开展可持续教育或者开展气候教育的可能性和时机。在这两个文件中也都提出,要积极的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今天下午我们要到XX县区的交大附中,交大附中是近30年来在XX省推出的节能减排的先进学校,也是这个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示范学校。
去年我们国家有一个政策,《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在这个《决议》中把气候变化,包括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在这个文件中大量的涵盖的是气候变化教育的法律和法规。这个文件也再次倡导气候变化是全民行动。这种说法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在座的大部分是教师,我们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我们知道全民当然也包括青少年,也包括我们在学校要开展的气候变化教育。
在这个政策的基础上,我也试图把学校在从事气候变化教育中所能做的工作做了一个梳10理。我们的确在当前这个时机中,在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包括政治学家们,人人都在谈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包括对我们生活方式影响的情况下,我们也的确需要把气候变化的内容引入到中小学中间来,让青少年树立起气候变化的意识,或者让我们的未来一代公民养成一种能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当然我们更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气候变化教育,让未来一代公民,让我们的青少年能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有一些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们现在要培养的青少年当然是未来社会中的一代公民,这代公民尽管他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在这样一个气候变化过程当中,生活方式确实要发生点点滴滴的变化。所以学校的气候变化教育先引入学校中,但是我们最终要促进未来这代公民的价值观、他的生活方式、他对自然的理解,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新理解。
学校气候变化教育能够采用什么方式。气候变化教育能采用的第一个方式,我们需要把气候变化的知识作为普及工作。刚才听到嘉宾演讲我也非常受启发,丁院士跟我们介绍了大量的气候学中的一些研究数据,我觉得的确是关于当今的气候变化有不同的说法。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我比较认同欧洲ipcc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持续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引起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会引起更剧烈的气候和天气的变化。当然我也非常关注我们国家在气候变化中的研究的科学成果,包括一些科学结论。我想这些科学知识也好,这些科学结论也好,或者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科学结论也好,它们需要普及给我们的中小学生,希望进入到我们的学校里,让我们的学生关注我们周围的气候、我们周围的社会、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想用一个图片来说明,有一个观点我们基本比较认同的,就是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气候变暖。当然我也注意到许多科学家在研究是不是人类活动真的能导致气候变暖。其实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我们还是相信人类活动能导致气候变暖。在现阶段相对稳定的科学知识,我们希望能够进入到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间来。比如我们看到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比如你尼泊尔内阁在珠峰开会,包括马尔代夫内阁在海下开会,其实这是两国的一种警示性活动,这也能提示给孩子们,我们到底面临什么样的环境。
气候变化到底能导致什么。刚才科学家也在告诉我们,气候变化能导致九个领域的变化。气候变暖能导致冰川融化,导致水城威尼斯的淹没,能导致沙尘暴,也能导致动物间的相残,也可能导致干旱的加剧。这些都是气候变化能够导致或者能够引起的一些变化,或者引起的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或者是引起自然环境的破坏。我们自己基础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够把这些结论以知识的形式普及到学生中间去,这是我们能够做的工作。
第二个方式,当然我们要通过学科课程的形式。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的是气候课堂项目,气候课堂项目是英国大使馆和中国一起合作,在国内搞了很多年的项目。这个项目前期叫做气候派对,今天我们叫做气候课堂。英国专家也告诉我们,气候教育要进入基础领域还是要通过课程,进入课堂。学校实施气候教育通过课堂的方式一定是主渠道的方式。我们国家也会像英国一样,比如我们在地理学中,我们在生物学中,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间,在校学的科学社会中间,我们都可以有许多开展气候教育的渗透点来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在地理学或者生物学中,有些是直接进行气候教育。比如地理学中有大量的关于人类气候变化的知识性教育。在生物学、化学中还增加了防灾减灾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在各个学科中都能够找到它的切入点或者渗透点。
我本人是学地理的,地理学中的确蕴含丰富的气候教育内容。这个图片是一个学校开展地理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是全球其他的内容。这张图是我们国家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叫做气象观察。在我们没有开展气候教育以前,或者是在气候变化教育没有像现在这么热浪滚滚的时候,气象观察非常的普及。中国学校的气象观察不仅在中学开展,小学里也开展各种各样的气候观察。这个图片是我们最常见的,这张图片是我们从一个学校里得到的,这个图片在11我们国家的很多学校里都有,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箱子来观察天气,记录天气变化的一些数据,然后来认识气象,进而来认识我们的气候。
第三个方式,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方式。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特色,比如我们学校利用各种各样的专题活动日,假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节水日、无烟日来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当然我们还有一些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环保教育,还有节约教育以及节能减排教育,当然还有防灾减灾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我所罗列的这些教育在过去的二三十年过程中,已经为我们的气候教育做了良好的铺垫,尽管我在刚开始的时候提到我们的气候教育刚刚开始,但是我们的环保、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进行了20年,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的防灾减灾教育。有一个国务院公布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在这个《条例》中明确的罗列了气象灾害的防御知识要进入学校教育,并且要进入课程,以此来培养提高学校气象防范意识和学生的自救能力。也明确的提出了教育部门和气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气候防灾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在我们很早就开展的防灾减灾教育当中蕴含丰富的气候教育内容。
再看一个例子,我们国家看到时间最长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我们国家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协会,可持续发展协会下面又有各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协会,XX省也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协会。在XX省的可持续发展协会中,三年前出台《XX省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纲要》,在这个《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关心环境教育、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但是也提出孩子关爱环境珍惜自然。我们都可以明确的感觉到,这些为我们气候变化教育已经搭了一个平台。气候教育尽管今年才是热点,但是我们过去开展的活动都为气候变化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四个方式,在目前的社会中开展各种各样的针对学生的竞赛和社会活动。在这类活动中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气候变化教育内容。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没有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性成果,但是哥本哈根会议的确是激发起全国或者全市中小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热潮。哥本哈根会议开完以后,在去年12月份,XX省召开了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行动展示成果,这个是针对青少年的。在这个活动中,很多地方参加比赛的选手,我们的中小学学生们都展示了自己的一些节能减排的发明创造成果。我现在还记得密云一中的一个学生展示了便携式低噪音的气泵,是他自己创造发明的科技成果。我想用这个来说明,其实这次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我们的中小学生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行动。这个图片是中小学生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照片。这个是我们国家开展环保科技成果竞赛活动的场景。这个图是节能减排的场景。我们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基于青少年的活动,借助这种方式开展我们的气候变化教育。
目前中小学正在开展国家的课程改革,在国家的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提出有一个地方课程概念,还有一个校本课程概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设为实施气候变化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XX省有一个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这是以地方课程的形式在全市部分区县开展。这里也蕴含丰富的气候教育内容。学校自主开发一些校本课程。比如有一所学校走进绿色生活,还有雨水的收集与处理的环保教育等等,这些都是环保教育,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当然这中间也是一些气候变化教育的内容。
第五个方式,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也能够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从06年开始教育部有一个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项目。这个项目明确提出节约教育的内容,当初开展节约教育的过程中也可以开展一些气候变化教育。教育部这个文件出台以后在全国评出几百所节约性学校,每年也在搞节约性学校的研讨活动或者专题性活动,或者是一种展示性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也是不可避免的有气候变化教育的内容。这个图是北京XX县区所编写的关于《节约创造绿色生活》读本。在这几年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在这几年节约教育12过程中,我们都不断的采用读本的形式来普及知识,来普及一种理念。这个图片是我们第二年做的《绿色生活引领时尚》,仍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读本。这种读本中蕴含的是绿色生活的方式,蕴含的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这也是我们今后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依据。这个图是学生画的宣传画,是谈环境教育和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人类的什么样的活动能导致气候的恶劣变化。这个图是学生们画的,说明我们如何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有什么样的环境价值。这个图表示的是节能、节水的设想方案。
我们跟汇丰生态学校气候变化教育项目,这是国家环保局宣教中心跟汇丰合作,在我们国家有一个绿色学校中推广的项目,目前在全国有500多所学校。汇丰生态学校气候变化教育项目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关于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的素材。
第六个方式,在学生中开展的各种社会宣传活动。比如在学生中有一些气候大使,气候大使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中小学生对气候的关注程度。这张图片也是著名影星到学校开展环保的宣讲活动,通过一些宣传画面来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个图是孩子们做的关于保护环境的漫画图。这个图片是孩子们关于怎么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意。同时我们还会有一些活动,目前在学校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响。这个项目是我们和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小学生中搞主题活动的征集。所以让中学生既关注气候变化,让中学生提出改变气候变化的方案可能没有科学研究价值,但是有宣传的价值,有对生活方式改变的价值。
最后一个方式,我们目前在中小学中间广泛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确能够引入一些新的气候变化研究专题。这是一个中学生做的“减少校园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利用研究性学习,利用我们的社区服务,来开展一些基于个人兴趣的气候变化教育方式。这个图也是一个兴趣小组开展的气候变化教育。
刚才谈到的是我们目前可以采用的气候变化教育的一些方式。第三个问题,我们国家目前开展的气候变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气候变化教育刚起步,在过去的各种主题教育中气候变化教育都有所涉猎,但是它的的确确有不系统的东西,的的确确有它零散的东西,真正把气候变化教育作为热点提出来也是从去年到今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在短短的两年时间中,我们在气候教育方面的确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对气候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还有一些限制,尽管可以在学科中采用渗透的教育进行气候教育,但是现行的教材中有它的目标体系和系统性,在这样一个体系中增加气候变化教育的内容,我们的确还有一些约束性的东西,还有一些限制的东西,我们还有一个再改进的空间。
面临的第二方面问题,我们的确是在适合于中小学阅读的相关的气候变化材料和科普读物方面做得明显不足。上次我们跟一些教育方面专家讨论,他们也在问我,说要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目前最缺的是什么。我说最缺的是素材。我们的确需要组织相关的专家和科学家把气候变化教育的数字、一些图表用最简要的方式,用最通俗的方式,用最生动的方式把它读本化,把它科普化,让我们的学校的教师能够轻松愉快中开展教育。
面临的第三方面问题,教师培训体系没有建立,教师从事气候变化教育能力还有待于加强。中英文化使馆提供的培训基地就是提升教师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的能力。在学校里我们的地理老师开展气候变化中没有障碍,我们的生物老师在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中也可能没有障碍,但是我们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比如我们的语文学科、英语学科、物理数学学科,在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方面也还存在能力再提升的问题。当然,我们的高校中有学环境科学毕业的学生,但是他们也缺乏系统的气候变化教育的训练。
所以目前我们国家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我粗略的罗列一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有教育内容问题,有师资问题,还有观念和政策的问题。
今后我们开展气候教育能够做的一些工作:
第一方面的工作,我们需要制定更为系统、更为科学的《气候变化教育行动纲要》。可持13续发展教育之所以在我们国家有这么大影响,有这么广泛的参与度,它的确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纲要。今后我们也需要一个立足于国家层面的,立足于政策层面的系统科学的《气候变化教育行动纲》要来指导我们的学校,来指导我们的地方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只有这样一个《行动纲要》,我们才能够合理的、恰当的把气候教育作为教学内容落实到课程计划中。
第二方面工作,我们希望能够借助一些组织机构、研究机构的力量,尽快开发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气候教育活动指南。包括今天有很多学校来参加英国使馆的项目,我们也希望借助英国使馆项目来了解英国在气候变化教育中的教材。我们在此基础上也希望能够形成我们国家气候变化教育的活动指南。
第三方面工作,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科研机构为中小学开展气候变化教育提供一些技术服务和支持。我们也当然希望高校里面的气候研究实验室能够向中小学生开放。
第四方面工作,我们需要继续开展合作交流,来引入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气候变化教育的经验,来促进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教育在中小学更为深入、更为广泛的开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吴所长。下面的时间是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汇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幼儿园建设项目节能灯具供应与施工合同3篇
- 2024年铁路、水路货物运输联合保险单
- 2025年度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房产交易财产保全申请书范本3篇
- 2024年运动场改造项目施工废弃物处理合同3篇
- 2024年起重机租赁及安装指导合同3篇
- 2024年高端装备维修与技术保障服务合同
- 2024年绿色建筑地产项目前期策划及环保评估合同2篇
- 2025年度新能源设备承揽工程合同范本2篇
- 2024年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广告宣传与推广合同
- 22G101平法识图培训试题库2022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小学语文六年级期末评估考试题附参考答案和详细解析
- 设备到货签收单
- 2021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农学技能高考【种植类】复习题库大全-2、《植物生产与环境》-下(判断题)
- 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脾虚人群白皮书
- 抖音直播电商项目计划书抖音电商创业商业计划书抖音直播带货计划书抖音电商运营方案
- 26个英文字母描红字帖
- TCPQS XF003-2023 灭火器产品维修、更换及售后服务
- htr-pm学习课件18燃耗测量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