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初三物理知识点
学习效率的凹凸,是一个同学综合学习力量的体现。在同学时代,
学习效率的凹凸主要对学习成果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
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学问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凹
凸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果,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
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进展都
大有好处。一起来看看初三物理学问点,欢迎查阅!
初三物理学问点1
【力学部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p=m/V
4、压强:p=F/S
5、液体压强:p=pgh
6、浮力:
⑴、F浮=F-F(压力差)
(2)、F浮=G-F(视重力)
(3)、F浮=G(漂移、悬浮)
⑷、阿基米德原理:F浮=6排=「液gV排
7、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8、抱负斜面:F/G=h/L
1
9、抱负滑轮:F=G/n
10、实际滑轮:F=(G+G动)/n(竖直方向)
11、功:W=FS=Gh(把物体举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机
14、实际机械:W总=亚有+亚额外
15、机械效率:r\=W有/W总
16、滑轮组效率:
⑴、n=G/nF(竖直方向)
(2)、n=G/(G+G动乂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r]=f/nF(水平方向)
【热学部分】
1、吸热:Q吸=(:171(10)=(^41
2、放热:Q^C=Cm(tO-t)=CmA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l=Q电量八
2、电阻:R=pL/S
3、欧姆定律:l=U/R
2
4、焦耳定律:
⑴、Q=l2Rt普适公式)
⑵、Q=Ult=Pt=UQ电量=U2t/R(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⑴、1=11=12
⑵、U=U1+U2
⑶、R=R1+R2
⑷、U1/U2=R1/R2(分压公式)
⑸、P1/P2=R1/R2
6、并联电路:
(1)、1=11+12
⑵、U=U1=U2
(3)、1/R=1/R1+1/R2[R=R1R2/(R1+R2)]
⑷、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⑶、P1/P2=U12/U22
8、电功:
⑴、W=Ult=Pt=UQ(普适公式)
⑵、W=l2Rt=U2t/R(纯电阻公式)
3
9、电功率:
⑴、P=W/t=UI(普适公式)
⑵、P=I2R=U2/R(纯电阻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xl08m/s(真空中)
2、声速:V=34Om/s(150)
3、人耳区分回声:>O.l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
760毫米水银柱高=1.01xl05Pa
6、水的密度:p=1.0xl03kg/m3
7、水的凝固点:。国
8、水的沸点:1000
9、水的比热容:
C=4.2xlO3J/(kg•国)
10、元电荷:e=1.6xlO-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平安电压:W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4
⑴、lm/s=3.6km/h
(2)、lg/cm3=103kg/m3
⑶、lkw*h=3.6xlO6J
初三物理学问点2
压强和浮力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回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团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假如
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回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回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状况下所受压
力的大小。
2、讨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试验:
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一,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
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一、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
括这两次试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试
验讨论问题时,采纳了掌握变量法。
3、压强:
团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团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回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
5
米2(m2)o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
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留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
等)对桌面的压强p=pgh
团压强单位Pa的熟悉: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o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xl04Pao它表示:人站立时,其
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X104N
回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
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
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o
二、液体的压强一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缘由: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淌性。
2、测量:压强计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团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团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回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团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6
4、压强公式:
回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建立抱负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
就知道了建立抱负模型法,
团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质量m=pV=p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pShg.
液片受到的压强:p=F/S=pgh
回液体压强公式p=p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
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外形均无关。
的帕斯卡破桶试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p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别状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②对直柱形容器F=G
6、连通器:回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回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淌时,各容器的液面保
持相平
回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依据
7
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一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
大气压,一般有po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
是有区分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一一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
气压。
2、产生缘由:由于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淌性。
3、大气压的存在一一试验证明:
历的试验一一马德堡半球试验。
小试验一一覆杯试验、瓶吞鸡蛋试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试验。
4、大气压的试验测定:托里拆利试验。
⑴试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
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
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由于液
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
压强。
⑶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xl05Pa(其值随着外
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试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
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8
B本试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
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若外界大气压为HcmHg试写出下列各种状况下,被密封气体
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E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xl05Pa
2标准大气压=2.02xl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
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
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
天比夏天高。
⑵大气压变化规律讨论: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
压大约降低lOOPa
6、测量工具: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说明:若水银气压计挂斜,则测量结果变大。在无液气压计刻度
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
9
气压增大时上升。
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肯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
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团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学问的几个事例?
答: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
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
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缘由(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
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⑴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⑵请依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⑶、说明:
①密度匀称的物体悬浮(或漂移)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
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移)。
②一物体漂移在密度为p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
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p
10
分析:F浮=6则:p液V排g=p物Vg
p物=(V排/V)・p液=23p液
③悬浮与漂移的比较
相同:F浮=G
不同:悬浮p液=「物;V排=V物
漂移P液P物;V排
④推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p液与
p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p的液体中,
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p物=6「/仿书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
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
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
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6排=「液丫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
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
质量、体积、重力、外形、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⑶、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移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移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11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移,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移,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
体积小;
规律四:漂移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
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移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
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⑴、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移在水面上的物体
必需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
排开液体的体积V^=m/p液;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轮船受到的浮
力F浮刖8轮船和货物共重G=mgo
⑵、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转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
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氮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漂
浮,人们把气球进展成为飞艇。
⑷、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移条件来进行工作。
12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讨论对象,认准要讨论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状况画出受力示意图,推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
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1、示重差法,就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重的差
值等于浮力。即。
2、压力差法:应用F浮=F向上下」向下求浮力。这是浮力的最基
本的原理。
3、公式法:F浮=「液gV排=6排液
4、受力分析法:假如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移或悬浮状态,则物
体受重力和浮力作用,且此二力平衡,则F浮=6物。假如物体受三
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要分析出重力和浮力以外的第三个力的方向,
当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同向时一,则F浮=6物+尸3,当第三个力方向与
重力方向相反,则F浮=6物-F3。
5、排水量法:F浮=排水量(千克)xg
轮船的满载重量,一般是以排水量表示的,即是排开水的质量,
船也是浮体,依据浮体平衡条件也得:船受到的总F浮=6总,而排
水量(千克)xg,就是船排开水的重,即是浮力,又是船、货的总重力。
13
初三物理学问点3
1.功
⑴功的定义力和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