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题知识点及例题练》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1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题知识点及例题练》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1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题知识点及例题练》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1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题知识点及例题练》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1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题知识点及例题练》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题知识点及例题练》

散文阅读必备知识

一、散文阅读常识

(-)散文的特点

1.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

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

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

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

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

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

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

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

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

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

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风格:华丽、平实、明快、含蓄、简洁、细腻、豪放、柔婉、幽默、深刻

(-)散文的分类

1.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的散文。它们或咏物状景中言志抒怀,或在叙事记人中传达

情思。此类散文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情画意的统一和语言的精粹,以获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般说来,

最受人们喜爱、历代传诵不已的散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多属此类。

抒情性散文大都以作者情感的展现为构制线索,溶吉光片羽式的描写、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浮光掠影式的

叙述为一体,所以有形散神凝之谓。抒情散文同诗歌一样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表现。不过,意象、意境与其

它诗歌要素都因溶解稀释到更大的语言系统之中而相对地“淡化”了。

2.记叙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或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也有二者并重难分主次的综合类型。除了经典的文学散文之外,

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等也属于记叙散文。

3.议论散文性

议论性散文不同于政治性、科学性论说文。它托物言理、寓论于事、寄说情景,以充沛的感情、雄辩的论

理汇成一种情理交融的气势和意韵,具有较鲜明的文学性和审美特质。它虽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取生活

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由表及里地剖析、议论,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生成强大的艺术冲

击力、感染力。

4.写景散文

多以描绘景物为主,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三)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四)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二、各题型解题思路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思路:第一步,理解字面意思;第二步,分析语境;第三步,挖掘隐藏含义。

(二)赏析语言特色

例句:(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解题思路:第一步,概括语言特点,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第二步,举例分析;第三步,说明表达

效果。

(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四)分析概括物象特征及其作用

1.物象特征三方面:

外在形象:形态、声音、色彩、气味

内在形象:性格、精神

蕴含的情感:喜爱、憎恶、高兴、悲伤

2.物象作用;

主要物象:在主旨表现上的作用;在艺术构思上的作用。

次要物象:对主要物象的作用;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对结构形式的作用。

(五)分析句段作用

例句:《浣花草堂》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从4个角度分析:

1.内容主题上:内容上就是要考虑该句段的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上

就是要考虑对强化、深化、突出、揭示主题的作用。

2.结构思路上:结构: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照应、承上启下的作用;思路:暗示、揭示了

什么样的思路的作用。

3.表达技巧:

4.读者的情感或心理:加深印象、激发感情、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引人想象、回味无穷。

(六)鉴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2

(七)探究类试题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读懂散文

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

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

达文章的主题。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

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

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F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

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

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

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

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

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常见题型及答题规律

第一节:作用(意图、好处)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2、段落结构作用题3、艺术技巧作用题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6、景物描写的作用7、写作内容作用题

(一)、语句作用题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内容或表达效果和在文句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3

(二)、段落作用题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

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

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

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

Q)

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

总结: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

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

I.知识模式(储备)

(1)、首句(段)一一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一一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一一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一一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一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一一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一一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

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

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

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

比”“衬托”等。

3

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4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

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

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

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

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②对全文的作用;

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三)、人称作用题

【知识储备】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

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

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四)、标题作用

【知识储备】

1、线索作用。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4、象征意味、寓意深刻。

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及效果)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五)、景物描写作用题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一一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②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

③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

5

④象征、暗示作用。

(六)、写作内容作用题

【知识储备】1、对文章内容表达的作用,如使内容丰富、充实,具体、生动等,更富有文化性、文学性,

诗情画意。

2、情感寄托或象征、寓意等。

3、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贯穿全文的线索。

5、照应(呼应)

6、突出主旨,升华(深化)主旨等。

第二节:原因概括题

1、分条列出依据题2、由果溯因题3、简述概括题

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①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②综观全文,概括XXXX的主要原因。

③概括文意,说说XXXX为什么闻名遐迩。

其他提问方式:①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

③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原因概括题”虽说难度不大,但答案组织要求高:既要关注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答案各

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且不要遗漏要点。

原因概括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

2(1)

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

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

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

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

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

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它颦定的答题模式,但根据题目要求不同,一般有几种具体的答题方法:(1)、引述,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

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形式回答。

第三节:体会含意题

1、语句的理解题2、语句意蕴

6

对这种题型:

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

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

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

段、章的中心。

规范答题模式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

①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

③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

⑤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第四节:鉴赏表达特色题

1、列出技巧题2、鉴赏技巧题3、技巧作用题4、语言特色题

鉴赏表达特色题命题特色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

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

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

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知识储备】

(-)熟悉常用语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

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

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①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③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②表现手法: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抑扬(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7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④修辞手法: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具有人格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

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强化情感)

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反复(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

⑤语言特色: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

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

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

刻画了……人物形象,

(三)鉴赏表达特色题总结: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

1、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

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同时要在实

际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培养自己对“表达特色”敏锐的感知力。

2、把握思维模式

(1)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①修辞手法(优先);②表现手法(次之);③表达方式(其次);④文章章

法;⑤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2

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咏。否则,一切鉴赏都是

空谈。

3、规范答题模式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其中“明确概念”最为重要。后两个环节应根据题干要求

具体处理,切勿死板地模式化操作。

第五节:结构思路题

1、文章结构题2、内容思路题3、情感变化题

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

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

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第二,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

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

第三,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

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8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解答步骤一般如下:

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

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

论句等。

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第六节:探究题

(-)探究范围

1、语句探究题2、段落结构探究题3、文章意蕴(主旨)探究题

4、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5、个性化解读探究题

(二)探究题总结: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

(1

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

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

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

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

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

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

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

9

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

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

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

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

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

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

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

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

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

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

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

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

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

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

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

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护,

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

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护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

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

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

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

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

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

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

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I.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4分)

2.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3.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4.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

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0

1.答案:①风拂炊烟图②风吹莲荡图③风摇树木图(1点1分)

2.答案: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

②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1点2分)

3.答案:答对3点得满分。

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

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

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

④对故乡纯朴的风格人情的赞美。

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4.答案:第二自然段:“用顽皮的小手……”句,运用拟人句,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

温馨、亲切。(举出“摇头摆尾的小花狗……”或“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等句,并指出拟人、

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赏析,均可)

第五自然段:“庄稼在风中拔节……”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勃勃生机。

(举出“春风归来遍地绿……”句,并指出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也可)(答出修辞,各1分,

分析有理各1分)

【散文结构形式】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

空间位置的变化。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

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

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

变化的线索。

(7)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

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

(8)“阳光散射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方法小结】

1.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思路

主要有两大题型:

(1)根据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思路

(2)梳理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的作用

主要有两大题型:

(1)分析局部语段在全篇的作用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综合分析)。

【对点提升练】

II

一、【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李霁野

这两天又翻读哈德生的《鸟与人》,在第二章中他谈到,他听格雷在讲演中说,对于禽鸟的喜爱、欣赏和

研究,比“二道手”的娱乐,有更新鲜、更欢快的乐趣;叫着禽鸟的快感比其他任何欢乐都更为纯洁而持

久。这几句话引起我颇为愉快的回忆。

在我故乡老屋的后面有一个池塘,塘中有个小小的土岛,这是我童年的仙乡。有时我站在塘岸看望游鱼和

浮萍,一次一双翡翠鸟从水面疾飞掠过,那电光似的一闪留下色彩悦目的印象。以后很久,多次我一闭目,

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

在童年另一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鸟是黄鹏。看到或听到这个鸟时,自然要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鹏鸣

翠柳”。有一次,我突然听到黄鹏在不远的树上歌唱,那娇黄色的羽毛在透过树叶的日光下鲜艳夺目。父

亲写春联的形象立刻在我的脑际出现了,因为父亲常写“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虽然没

有同父亲谈过,我想这两种在故乡常见的鸟,一定在他的视觉和听觉上留下过很美好的印象。

还有一种童年常见的鸟就是鸽。鸽子叫起来也很令人愉快,但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鸽鸣,而

是高飞在空中的鸽尾的哨声。我童年放风筝时,表兄有时在上面加一个哨,那声音同这很相似。有一年冬,

我在天津女师学院患重感冒,一直好不了,放假回到北京,住在当时还存在的未名社,一早醒来,天气晴

朗,我听到云鸽的哨声,像仙乐一样给我以美的享受,童年放风筝的情景立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感冒倒

不药自愈。

有时候视觉和嗅觉联合起来,留下的印象就更鲜明难忘,时时闪现在我们的心头。妻同我都很爱夜来香。

新婚后,一次坐在小院里乘凉,旁边有一盆夜来香,我们目不转睛看着它。花朵突然放苞,清香扑鼻,我

们相视微笑。虽然前年我们才买到一盆夜来香,想一温旧梦而终于失望;但我们只要一提起或想到这个花名,

旧时的情景就会像一幅美妙画图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生难免的一些小小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哈德生说:我们偏爱一种花,因为这种花与我们的快乐童年或早年生活有亲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一种花

成为花中之王,有微妙的魅力,只要见到它或嗅到它,就可以在我们的脑子里唤起美丽的幻像。

在白沙,一次漫步经过一段峡谷,走上一座小山,看到竹枝上有一只小鸟,大概是画眉,面对夕阳歌唱。

“白云深处有人家”,但我们未见到人,只闻微风吹送来的水仙香味,鸟语花香结合,留下永不磨灭的美

妙印象。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虽然花鸟不同,这幅图景总会浮现在眼前脑际。

在天津这样喧闹的城市中生活多年,这样的经验就比较少了。我不像哈德生一样,对城市生活怀着那样深

的憎恶,因为我不能像他一样,觉得在旷野荒原,只要能最亲近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不想听到“君喉

歌宛转”,就可以“旷野即天堂”。他既然可以与人异趣,我也不必勉强和他求同了。

但是物以稀为贵,我在天津的一次经验特别为我所珍惜。我同妻定情之后,有时我们到海河岸上散步闲坐。

一次夏季月夜,我们在树荫下坐着看海河上的帆船缓缓行驶,船头白浪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忽然一阵蝉声,

我们像倾听音乐一样沉默。抗战后期我在白沙,一次蝉声就为我复活了这幻像,使我的乡愁倍增。今年已

到初秋天气了,我意外听到小园里一阵蝉鸣,上言的情景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了。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

纺织娘,但却未引起丰富优美的联想。

哈德生说,假如我们有一种习惯,在一切地方看到美,看到美的东西能够欣赏,一切消逝景物的无限形象

宝藏,就是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一一是储藏在我们内心里的阳光。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花鸟昆虫,以作者对过往生活情景的回忆为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诸多感悟。

B.作者寥寥儿笔就传神地表现出夫妻二人共赏夜来香的情景,这样的语言简洁质朴又意味悠长。

C.“我不像哈德生,对城市生活怀着那样深的憎恶”一句,在对比中表明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爱。

D.小园的蝉鸣让作者回忆起过往的生活情景,这是因为蝉鸣之声与作者曾经的生活产生过某些联系。

6.题目“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7.作者以哈德生的话语来结束全文,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回答。

【答案】

5.C

6.①作者回忆中“翡翠鸟”“夜来香”“蝉声”等花鸟昆虫所构成的奇特美妙的自然环境。②作者与花鸟

12

昆虫相关的温馨美好生活情景。③作者在回忆过往生活场景时,涌现出美好、愉快的心情(心境)。

7.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花鸟昆虫之类是生活常见的美,是常青的欢乐,我们应欣赏珍藏它。②与前文

的几处引用相照应,使得表达更深入,结构更完整。③号召读者欣赏生活中的美,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

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

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C项,“在对比中表明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喜爱”理解错误,结合“因为我不能像他一样,觉得在旷野荒

原,只要能最亲近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不想听到‘君喉歌宛转',就可以'旷野即天堂'。他既然可

以与人异趣,我也不必勉强和他求同了”分析,该句表明了作者无法达到哈德生的境界。故选C。

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标题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题目'花鸟昆虫

创造的奇境'有何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

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

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

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结合“有时我站在塘岸看望游鱼和浮萍,一次一双翡翠鸟从水面疾飞掠过,那电光似的一闪留下色彩悦目

的印象。以后很久,多次我一闭目,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虽然前年我们

才买到一盆夜来香,想一温旧梦而终于失望;但我们只要一提起或想到这个花名,旧时的情景就会像一幅美

妙画图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生难免的一些小小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一次夏季月夜,我们在树荫下坐着

看海河上的帆船缓缓行驶,船头白浪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忽然一阵蝉声,我们像倾听音乐一样沉默。抗战

后期我在白沙,一次蝉声就为我复活了这幻像,使我的乡愁倍增”等分析,作者回忆中“翡翠鸟”“夜来

香”“蝉声”等花鸟昆虫所构成的奇特美妙的自然环境。

结合“多次我一闭目,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在童年另一给我留下美好印

象的鸟是黄鹏”“鸽子叫起来也很令人愉快,但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鸽鸣,而是高飞在空中

的鸽尾的哨声”“有时候视觉和嗅觉联合起来,留下的印象就更鲜明难忘,时时闪现在我们的心头”''但

我们未见到人,只闻微风吹送来的水仙香味,鸟语花香结合,留下永不磨灭的美妙印象。在鸟语花香的环

境中,虽然花鸟不同,这幅图景总会浮现在眼前脑际”等分析,作者与花鸟昆虫相关的温磬美好生活情景,

以及回忆中涌现出美好、愉快的心情。

7.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及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题干问的是“作者以哈德生的话语

来结束全文,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回答",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文之间

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结合“一切消逝景物的无限形象宝藏,就是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一一是储藏在我们内

心里的阳光”分析,文本前面所讲的“翡翠鸟”“夜来香”“蝉声”等花鸟昆虫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美,

我们应该珍藏它们。

结合“这两天又翻读哈德生的《鸟与人》,在第二章中他谈到,他听格雷在讲演中说,对于禽鸟的喜爱、

欣赏和研究,比'二道手’的娱乐,有更新鲜、更欢快的乐趣;叫着禽鸟的快感比其他任何欢乐都更为纯

洁而持久”“哈德生说:我们偏爱一种花,因为这种花与我们的快乐童年或早年生活有亲切的联系。这种

联系使一种花成为花中之王,有微妙的魅力,只要见到它或嗅到它,就可以在我们的脑子里唤起美丽的幻

像”等分析,与前文的儿处引用相照应,使得表达更深入。

抓住“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一一是储藏在我们内心里的阳光”分析,号召读者欣赏生

活中的美,引发读者思考。

二、【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

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

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

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

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

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

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13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

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

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

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

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

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

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

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

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

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

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

“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

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

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

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

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

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

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

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

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

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

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

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

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

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

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C.文章末尾写到“全跪倒在沙梁上”,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一行人在奔跑呐喊之后的筋疲力尽,“永

嚼的一份干粮”使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内心的震撼。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

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直抒胸臆。

8.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

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文章第三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7.C

8.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

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9.①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赞

美和由衷的敬意:③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

【解析】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14

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

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选项C,“暗喻”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喻。暗喻:从表

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

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

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故答案选C。

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并概括文本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的理解

进行概括分析,答题的时候要注意立足文本内容。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说,走进塔里木,“我们不是为

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那么,作者在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收

获的是塔里木自然环境的恶劣,石油工人的艰苦和为国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新一代石油人的奋发向上不

怕吃苦的奉献精神。

9.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文段在文本中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内容上的作用、情感(主题)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例如本文第三段,从内容上突出了石油工人生活的朴实和奉献的精神。从

主题上是作者歌颂塔里木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从结构上本段起到了过度的作用,同时也引出下文的对比,

把石油工人的拼搏和下文的形形色色的负面人物进行对比,因此突出了作者对当今为国付出的石油工人的

赞美之情。

一、与瓦共舞

林延军

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

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

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

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

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

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

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

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

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

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权,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

“袋子”。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

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

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

一件作为“工衣”的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

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

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

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

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

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做牵引,瓦前后没有做任

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

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坪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

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

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

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

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笞,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

15

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

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

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

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煨烧而成

的瓦。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

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

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

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

(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节)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

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

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

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今生活的感

触。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

顶的形态。

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瓦的感情。

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

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冽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等,烘托了父亲形象。

8.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

9.简要概括这篇叙事散文的主旨。

二、嘉峪关的味道

胡美英

清晨,窗外的鸟雀叽叽喳喳地在枝头叫着。高大的椿树已触到五楼的窗沿,伸出手去,甚至能摸到那浓绿

的叶片。椿树下是一园低矮的果树。青枣泛着菜绿的光晕,小酸果粉灯笼似地满树招摇,棚上的葫芦整整

齐齐地排着队,苹果和梨子从院头探出去,路上的行人伸手便可摸到。

多年前,我刚到嘉峪关这座城市时,空气中常弥漫着一层黄土色的雾,充斥着一股辛辣刺鼻的尘土的味道。

星星点点的小树苗,在突然袭来的沙尘暴中拼命地向地上匍匐。“城市里只有零零星星的点点绿意,如戈

壁中的丛丛刺蓬零乱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落里,像极了灰色衣衫上点点绿色的斑点”,这是我那时写下的文

字。

因为干燥、缺水,初到这里的我老是嘴唇起泡。后来,我就使劲喝水,还大盆小盆地接水,放到窗台上、

暧气片上,这样屋子里就会湿润一些。那时候,我甚至想过离开这里,回到生养我的那个湿润的家乡。

16

然而,每当我想念南方的时候,那些在风中舞动的小树苗就浮现在我的眼前。于是,就有了留下来的理由。

我找到了一份报纸校对的工作,将自己安顿下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字的美好对话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转眼间,那些风中的小树苗已经长大。路两旁,树木的枝叶郁郁葱葱,行人走

在树下,扑鼻而来的满是草木青翠的味道.有时,还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这让我想

起故乡那一个个炊烟缭绕的村庄和村庄里那一棵棵标志性的老槐树。不知不觉中,这满街的槐树,也长成

了这个城市的标志,散发着故乡的气息。而我,也像一棵移植到北方的小树苗,慢慢地在这个城市扎下根

来,并不断地成长。

一年,我去深圳看望弟弟。弟弟买了一个西瓜,我问多少钱,他说三块五一斤。我说,这要在嘉峪关,可

以买好几个又大又甜的沙瓢西瓜呢。那一刻,我突然特别想念嘉峪关野麻湾的西瓜。每到夏天,嘉峪关人

吃西瓜不是论个,而是整麻袋地往家里搬;嘉峪关西瓜的好味道,是沙漠戈壁造就的。

在深圳时,走进当地超市,在一个食品柜上看见“嘉峪关酿皮”的字样。瞬间,嘉峪关的羊肉串、花样面

食一股脑地涌现在眼前。原来,这座城市舌尖上的味道,早已深入到我的味蕾里,只是我从没有意识到而

己。

在南方,我开始想念这座远在西北的城市。想念夏天去长城边兜风,总也看不够那些仿佛不需要雨水就能

生长的绿色植物;想念冬天去大戈壁撒欢,雪花满天的时候,在茫茫的雪原上狂奔不止;想念长城旁的果园里,

草木蕨蕤,一树一树的海棠果,沐浴着祁连山的雨露、黑山强劲的山风,红得明朗;想念嘉峪关关城之上,

那些熙熙攘攘的游人,在这座城市里,还有我爱去的书店。书店在一个小楼上,隔三差五我总要去逛逛。

在这个城市里,有我喜欢逛的服装城,那些五颜六色的衣服,仿佛是一朵朵花儿在绽放。在这个城市里,

有很专业的修鞋师傅,有信誉很高的裁缝铺.…在这个城市里,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想找的东西、想去

的地方,生活得安心踏实….

于是,匆匆启程。从南方的海边到西北的戈壁,一步一步靠近我思念中的塞上之城……

前年夏天,兄弟姐妹等家人齐聚嘉峪关。哥哥嫂子是第一次来我这里。他们到了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儿

不和我们家那边差不多吗?”在他们眼里,嘉峪关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和老家湖北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哥哥嫂子在这里住得舍不得走。听说我要把老城区的房子卖掉,便立马阻止:“别卖了,我们以后夏天还要

来这里避暑呢!”

送他们离开嘉峪关时,天空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嫂子望着马路边松树上密密麻麻的松塔说:“看它们多像燕

子!”我仔细一看,那一树树从冬天晃到夏天的小松塔,确实很像一树树铁灰色的小燕子,它们正在雨中翘

首眺望着。

此后,分散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们会时不时地念叨起嘉峪关。弟弟说想念嘉峪关的水果,妹妹说嘉峪关的馒

头真好吃。我说,等我有空了,都给你们快递过去。他们和我一样,走到哪里也忘不了这座城市舌尖上的

味道。

嘉峪关这座域,融汇了长城的气质、丝路的气质、雪山的气质、戈壁的气质,这诸多气质混合起来的独特

味道,让我走到哪里都会想念。不管我走多远,当返程的车轮驶进槐树夹道的新华路时,心中都会有一个

声音在告诉我一一我回家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描写树上的鸟雀、椿树和各种果树,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旨在强调嘉峪关这座城市环境的优

美以及人们生活的安定。B.文章中“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槐树下看手机”的场景描写。富有极强的画面感,

让人感受到嘉峪关这座城市的沧桑和发展。

C.文中写嘉峪关这座城市有作者常去的店、喜爱的服装城、专业的修鞋师傅和讲信誉的裁缝铺,意在强调

这座城市的独特性。

D.文章结尾作者深情独白“我回家了”,凸显了作者对嘉峪关这座城市深深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第二故

乡的认同和礼赞。

17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在深圳超市看见“嘉峪关酿皮”这件事,以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嘉峪关这座城市的发展,处于改革

开放前沿的人们也能感受它的魅力。

B.文中作者连用五个“想念”,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嘉峪关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