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H7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_第1页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H7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_第2页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H7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_第3页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H7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_第4页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H7路)道路施工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H7路)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页1工程概况1.1项目区位项目名称: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H7路)。项目建设地址:原重庆东货站站址,位于沙坪坝与九龙坡交界处。项目业主:重庆西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本项目所在地位于原重庆东货站站址,位于沙坪坝与九龙坡交界处。重庆西站属于渝黔铁路的配套工程,是承担兰渝、川黔、渝昆等多条铁路的特级客运站,未来重庆铁路三大客运站之一。作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火车站、重庆西站将于2014年在沙坪坝区上桥开工建设,该站东临内环高速,西靠中梁山,南往华岩寺风景区,北至新桥医院,距离重庆站和重庆北站直线距离分别为12km和17km。重庆西站向西北通过兰渝铁路可以实现连接西亚、欧洲;向西南通过渝昆铁路实现对接东盟、缅甸印度洋出海口;向南通过渝黔铁路接北部湾出海;向东从上海进入全球市场;重庆成为承接中西部和长江中游地区物流中转分拨至欧洲、西亚的大枢纽。H7路为东西走向,定义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标准横断面宽度为24m(4m人行道+8m车行道+8m车行道+4m人行道),沿线与2个路口平面交叉详见下表。表1-1道路沿线相交道路一览表序号相交道路横断面宽度标准横断面布置形式道路等级车道数备注(m)1凤中路355m人行道+25m车行道+5m人行道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十字交叉(不含)2Z6路244m人行道+16m车行道+4m人行道城市次干路双向4车道T字交叉(不含)H7路起点位于H7路与凤中路相交路口,桩号为K0+000,自西向东延伸,止于H7路与Z6路相交路口,终点桩号K0+355.565,路线总长度约355.565m。全线不设平曲线。本次设计范围起点为K0+45.61终点为K0+324.81,设计范围内路线长为279.2m。H7路设计标准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4m,车行道宽度8m,人行道宽度单侧4m。H7路区域位置图由上图可见,与之相交的道路有两条路,分别凤中路和Z6路。1.2工程规模本项目所在地位于原重庆东货站站址,位于沙坪坝与九龙坡交界处,本次施工图设计的是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H7路)。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道路、边坡、支挡、排水、照明及综合管网工程。H7路设计标准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4m,车行道宽度16m,人行道宽度单侧4m。主要控制节点为沿线相交道路。工程范围包括道路、交通、及道路上的所有市政管线。本项目坐标采用重庆市独立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黄海高程基准。1.3工程设计范围及主要设计内容根据业主签订的合同,我院承担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H7路)的设计工作,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道路、边坡、支挡、排水、照明及综合管网工程。2设计依据及采用规范标准2.1合同依据设计合同:业主设计委托书或设计合同2.2政府相关批复意见及相关文号1、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的方案设计文件(重庆市设计院2019.04.10);2、《畅通重庆建设规划》,重庆市畅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3、《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4、《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2005-2020);5、《重庆市主城区轨道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6、重庆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提供的《铁路重庆上桥站交通枢纽规划》;7、《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09,2010,2011,2012),重庆市规划局;8、重庆市勘测院提供的1/500现状地形图;9、铁二院提供的上桥站方案设计资料;10、轨道交通五号线、环线、十二号线的相关设计资料;2.3相关勘查、测量、检测报告文件地勘报告: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地质勘察(重庆南江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2019.4)。2.4采用标准规范1、设计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5)《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6)《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9)《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10)《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11)《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D31-02-2013)(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5)重庆市地标《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16)《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2、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F10-2006)(4)《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7)《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9)《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10)《城镇人行道设计指南》(DBJ/T50-131-2011)2.5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项目设计严格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无不符合现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3对上阶段论证及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3.1初步设计批复及意见回复初步设计批复见附件3.2初步设计专家意见及回复4建设条件4.1场地条件拟建道路位于重庆西站南侧,场地西靠中梁山,北近成渝高速路,南望华岩寺风景区,并与多条规划城市主干路衔接,场地交通较为便利。4.2道路现状(仅针对改扩建项目)本项目为新建项目。4.3气象水文(1)气象根据重庆市气象局1951年~2007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勘察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8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266.7mm(出现在2007年7月17日),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2)水文勘察区西南侧为跳蹬河,跳蹬河发源于沙坪坝区与九龙坡区交界的中梁山凉风垭,流经沙坪坝区歌乐山镇,进入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华岩镇,于大渡口区跳蹬镇小南海注入长江,属于长江的一级支流,河流长度25.75Km,在九龙坡区境内河流长度14.15Km,流域面积44.46Km2。经收集水文资料,跳蹬河在区域内有三条支流,为麻柳沟、楼房沟及门塘沟,主要受沟头大气降雨补给,在旱季时水量较小,一般在0.2~0.5L/s,楼房沟在中梁山北矿处的水位最高上涨2m,汇水面积2km2,跳蹬河干流除接受三条支流的补给外,治理前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也是补给源之一,河流一般宽约6m,水深约1m,跳蹬河50年一遇洪水位为284.650m,百年一遇洪水位284.880m,勘察期间水位为m。4.4地形地貌勘察区所处位置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区域以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以条状山脊、陡坡地形、斜坡、平台、沟谷等地形为主。经人类工程改造,拟建工程主要与在建新凤中路相交,沿线及周边多为居民房、工业厂房、市政道路以及建设形成的边坡、挡墙等人工地貌,极少部分原始地貌出露。地表覆盖有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部分边坡未进行混凝土防护可见基岩出露。现状地面高程282.10~339.47m,相对高差57.37m,地形坡角一般3º~8º,总体相对平坦。4.5工程地质情况4.5.1工程地质条件4.5.1.1地形地貌勘察区所处位置属川东平行岭谷区,区域以构造剥蚀浅丘地貌为主。地貌类型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控制明显,以条状山脊、陡坡地形、斜坡、平台、沟谷等地形为主。经人类工程改造,拟建工程主要与在建新凤中路相交,沿线及周边多为居民房、工业厂房、市政道路以及建设形成的边坡、挡墙等人工地貌,极少部分原始地貌出露。地表覆盖有厚度不等的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部分边坡未进行混凝土防护可见基岩出露。现状地面高程282.10~339.47m,相对高差57.37m,地形坡角一般3º~8º,总体相对平坦。4.5.1.2气象、水文(1)气象根据重庆市气象局1951年~2007年间的气象观测资料,勘察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多年平均气温18.3℃,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气温-1.8℃(1955年1月11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8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1mm左右,日最大降雨量266.7mm(出现在2007年7月17日),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1.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m/s。(2)水文勘察区西南侧为跳蹬河,跳蹬河发源于沙坪坝区与九龙坡区交界的中梁山凉风垭,流经沙坪坝区歌乐山镇,进入九龙坡区中梁山街道、华岩镇,于大渡口区跳蹬镇小南海注入长江,属于长江的一级支流,河流长度25.75Km,在九龙坡区境内河流长度14.15Km,流域面积44.46Km2。经收集水文资料,跳蹬河在区域内有三条支流,为麻柳沟、楼房沟及门塘沟,主要受沟头大气降雨补给,在旱季时水量较小,一般在0.2~0.5L/s,楼房沟在中梁山北矿处的水位最高上涨2m,汇水面积2km2,跳蹬河干流除接受三条支流的补给外,治理前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也是补给源之一,河流一般宽约6m,水深约1m,跳蹬河50年一遇洪水位为284.650m,百年一遇洪水位284.880m,勘察期间水位为m。4.5.1.3地质构造与地震(1)地质构造勘察区位于中梁山背斜东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区内产状变化较大,岩层产状95~12019~62,倾角由西至东变逐渐减小,层间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场地内未见断层及次级褶皱。场地地质构造简单。根据实测岩芯、及露头测量,本次在Z4路终点测得1处产状。据场地基岩露头调查,岩体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J1:290~305∠42~75,优势产状310∠65,J1延伸3~5m,间距2~4m,微张1~3mm,舒缓波状,间距1.0~2.0m,偶见钙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J2:200~210∠70~80,优势产状200∠75,J2延伸5~8m,间距3~5m,一般闭合~微张,面平直,偶见倒转现象,偶见泥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本次各线路采用产状如下:H7路产状以11034为主;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地面地质测绘,岩层稳定,无断裂、次级褶皱。(2)地震据区域地质资料,喜山期的挽近构造活动,在区域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上升隆起,上升作用至今仍在进行,部分断裂重新活动,引起轻微地震现象。区域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弱,地震震级低,强震活动弱,属地壳相对稳定区块。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之图B1,线路区所属区域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4.5.1.4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根据地表调查及邻近场地资料,线路区主要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残坡积层、冲洪积层,侏罗系的沙溪庙组(J2s)砂、泥岩,侏罗系的新田沟组(J1xt)砂岩,其岩性按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1\*GB3①素填土(Q4ml):杂色,以灰色、灰褐色、灰黑色为主,干至湿,结构松散至密实。主要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为2~200mm,最大可达1000mm,土石比2:8~4:6,广泛分布于整个场地,在建新凤中路路面范围以碎石含粉质粘土为主,粒径经过筛选及机械压实,多为密实状态,其余地段填土组成较为复杂,在不同地段差别大,局部夹有少量碎砖块、混凝土块等,压实度较差,多为稍密~中密状,有局部架空现象;工业厂房地坪多含有工业垃圾等,密实度差异较大,以稍密至中密为主,局部密实,均匀性差;其他区域填土多为机械抛填形成,未经处理,密实程度差异大,多为松散~稍密,局部有架空现象,均匀性差,区内填土堆填时间多为8年以上,少部分新填土少于3年。②杂填土(Q4ml):杂色,以灰色、灰褐色为主,干至湿,结构松散至稍密。主要由红砖块、混凝土块夹砂泥岩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碎块石粒径一般为2~300mm,最大可达1200mm,土石比2:8~3:7,主要分布在Z4路终点处,为原居民房屋拆迁形成,多为松散状态,压实度较差,有局部架空现象,堆填时间小于3年。③粉质粘土(Q4el+dl)褐色、红褐色,稍湿~湿,呈可塑状态,压缩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断面稍有光泽,由上而下块碎石含量渐增,为残坡积土,与下伏基岩强风化带呈渐变过渡。场地分布不连续,间断分布,最大厚度可达5.1m。根据室内试验报告,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以及钢结构有微腐蚀性。④淤泥质粉质粘土(Q4al+pl)灰褐色、深灰色,稍湿,为软塑状,含腐殖质,有臭味,压缩性较高,力学性质差,为原农田长期饱水淤积及跳蹬河冲积形成,后期建设未挖除直接堆填覆盖,部分人工填土与下伏土层界面因长期积水,亦逐渐形成0.2-0.5m不等的淤泥质土,与填土渐变过渡,混杂随块石等,强度较一般淤泥质土稍高。该地层地表未出露,皆分布于人工填土之下。现场钻孔揭露主要分布在跳蹬河两侧及Z4路终点民房附近,厚度0.5~2.8m。(2)侏罗系根据现场调查、查阅相关地质资料及钻孔揭露,场地内揭露有侏罗系地层新田沟组和沙溪庙组,地质界线以Z5路南北走向(跳蹬河河道)为界,南侧Z4、Z5及H5、H6路起点至跳蹬河段为新田沟组地层,岩性多以砂岩、泥岩为主,局部揭露有页岩,跳蹬河东侧Z6、H4、H7、及H5、H6自跳蹬河至终点段为沙溪庙组地层,岩性多以泥岩、砂岩为主:①新田沟组(J2xt)基岩为砂岩、粗粒砂岩、泥岩、页岩。泥岩(J2xt-Ms):红褐色、灰褐色,颜色纷杂,泥质结构,薄~厚层状构造,遇水易软化,脱水极易风化崩解,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大多含砂质较重,可见灰色砂质条带、团块,局部含大量钙质结核,部分地段有砂岩夹层,厚度小,岩质较软,主要揭露在Z4路,为本场地主要岩性。砂岩(J2xt-Ss):灰色、青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岩质较硬,在Z4路K0+000~K0+500段钻孔有揭露。粗粒砂岩(J2xt-Ss):黄褐色、灰褐色,中粗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泥质胶结,胶结程度较差,上部岩芯层面上覆黄褐色粘土,岩质较硬,局部手可捏碎。在Z4路K0+500至终点段部分钻孔有揭露。②沙溪庙组(J2s)基岩为砂岩、泥岩。泥岩(J2s-Ms):紫红色、红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遇水易软化,脱水极易风化崩解,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大多含砂质较重,可见灰色砂质条带、团块,局部含大量钙质结核,部分地段有砂岩夹层,厚度小,岩质较软。整个场地皆有揭露,为本场地主要岩层。砂岩(J2s-Ss):灰色、青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矿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等,局部含泥质重,可见褐色泥质条带、团块,岩质较硬,部分钻孔有揭露。4.5.1.5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及基岩面起伏特征(1)基岩面特征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成果,场地基岩面与现状地形起伏相近,局部陡坎段基岩面坡度较大,最大约70°,一般地段0-30°。(2)基岩风化带特征①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土状,碎块状、短柱状,风化后易崩解,手捏岩芯易碎散,岩质极软:砂岩风化带厚度总体较均匀,厚度变化不大,局部较厚,厚度0.7(ZK224)~2.8(ZK189)m,平均厚度约1.3m;粗粒砂岩风化带厚度总体均有,厚度变化不大,位于坡顶出露段厚度稍大,厚度为1.3(ZK263)~3.0m(ZK268),平均厚度1.6m;泥岩风化带厚度受地形影响变化较大,在既有Z4路终点段区域,风化层较厚,在未经开挖的填方地段,厚度一般,厚度1.4(59)~6.0m(ZK5),平均厚度约2.7m;页岩风化层厚度不大,强风化层厚0.5(ZK288)-1.7m(ZK308),平均厚度1.2m。②中等风化带裂隙较发育至不发育,泥岩及含泥质较重的砂岩具有揭露后易风化崩解、遇水软化的特点,泥岩岩芯呈短柱~柱状,岩质较软,锤击易碎;砂岩岩芯呈短柱~长柱状,岩质总体较软,局部软。页岩岩芯呈短柱~柱状,岩质软~极软。4.5.1.6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地层渗透性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收集资料,按照各段不同的地下水赋存条件,沿线地下水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第四系孔隙水,二是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1)第四系孔隙水①分布特征及富水性松散层孔隙水少量分布于填土中,该含水层组地下水富水性主要受土类性质、地形地貌、含水层厚度及地下水补给条件的影响,分布于整个场地,地形条件利于排泄,汇水条件较好。其分布面积大,厚度大,其水量较大,有统一地下水位。该类型地下水富水性有水量小、受大气降水影响大、无下雨即干的特征。②地下水补、径、排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大部分由地势高处向山脚以渗流的形式径流,继续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③地下水动态变化该类型地下水动态主要受大气降水及跳蹬河水位控制,雨旱季动态差别大。综合上述: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Q4)含水层在拟建场区分布面积大,水量大,旱、雨季动态变化极大。(2)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①分布特征及富水性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基岩的强风化带中,其水量由风化带厚度决定,富水性好。该类型水常沿基岩裂隙面,强、中风化接触面渗出或股状流出形式排泄于沟谷内,涌水量较大,有统一地下水位。②地下水补、径、排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由地势高处向山脚地势低洼处以渗流的形式径流,在地势低洼处汇聚。与上层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含水层有紧密水利联系。③地下水动态变化该类型地下水埋深深度差异小、且拟建项目多处于地势低洼处处,因此其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雨、旱季动态差别较大。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勘察区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自高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具有排泄路径、周期短的特点。大气降雨后沿地面或下渗后径流,多进入市政管网,部分进入地势低洼一带,形成潜水或向更低点排泄;地下水径流方向主要受既有市政管网及地形控制;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向市政排水管网径流,其次为大气蒸发。3、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区内地下水仅地势低洼段分布潜水,埋深小,其余地段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埋藏较深。潜水水位具有季节性变化明显,受降水影响大等特点。孔隙裂隙水水量不丰,没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区内基岩的风化裂隙水总体含水量甚微,但不排除局部地段有富水条件,储藏有一定裂隙水。暴雨季节及市政管网泄露可能形成较高的临时地下水位。4、水位根据钻探水文观测,抽干循环水后,水位恢复缓慢,水量不丰。(5)岩土渗透系数素填土孔隙性较大,为中~强透水层,随填土组成变化而变化。场地粉质粘土孔隙较小,为弱透水层;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为中等透水层。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至完整,裂隙不发育,为弱透水层。4.5.1.7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调查可知,本场地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未见断层、构造破碎带,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1)岩石风化测区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其形式有表层风化、裂隙式风化及顺层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强度高砂岩,风化速度慢。泥岩岩性软弱,风化快而强烈,但风化后较快遭剥蚀,相同岩性则裂隙发育较不发育的风化速度快和强烈。当风化作用沿层面和较软弱的岩层进行时,风化深度较大。区内泥质粉砂岩胶结较差,风化层较厚的情况。(2)人工填土根据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全线分布大量人工填土,堆填时间不等,密实度差别较大,填土组成变化大,不均匀,压缩性差别大。路基、结构物经过该地层时,应对既有填土进行强夯或翻挖碾压、换填处理,对于个别大块石或孤石应进行破碎。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3)软土据地质调查与钻探揭露,沿线分布有暗塘、冲沟、藕田(K2+170~K2+260、K1+760~K1+820、K1+940~K1+980)等,被人工填土覆盖,分布有约0.5-2.8m厚软土,呈流塑至软塑状,局部含腐殖质,呈灰黑色。区内基岩面呈“U”型或“V”型地段,等局部低洼地段,由于排水不良,亦易形成软土。软土压缩性大、承载力低,易发生过量沉降及侧向挤出、圆弧滑动等工程问题。建议根据具体结构物及设计要求,采用穿过、挖除换填或抛石挤於等方式处理,并按照相关规范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承载力及压缩性进行检验,确保处理后土层满足设计要求。4.5.2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其技术指标4.5.2.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人工素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现场载荷试验确定;粉质粘土:根据试验结果及地方经验综合取值150kPa。强风化砂岩:400kPa(经验值)强风化泥岩:300kPa(经验值)场区裂隙较发育,基岩体较完整,中风化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本场地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确定,其中泥岩取天然抗压值,若不遭水浸泡,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用天然值),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为0.33。场地内中风化基岩根据地层分别统计如下:1、新田沟组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7.75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99MPa,为软岩,中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813KPa;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4.41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4.93MPa,为较软岩,中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491kPKPa;粗粒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13.85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9.08MPa,为软岩,中风化粗粒砂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5028KPa,天然抗剪强度C平均值为3.65MPa,φ值平均值为38.75°,天然抗拉强度平均值为0.90Mpa,根据地区经验标准值可用平均值乘以0.9折减;页岩(新田沟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2.61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28MPa,为极软岩,根据地区经验标准值可用平均值乘以0.9折减。2、沙溪庙组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7.31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47MPa,为极软岩,中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654KPa,天然抗剪强度C标准值为2.07MPa,φ值标准值为30.73°,天然抗拉强度标准值为0.41Mpa,变形模量标准值0.20(104MPa),泊松比0.37。砂岩:由于线路揭露砂岩厚底较小,仅取得3组砂岩样,不满足统计,为平均值,标准值根据地区经验可按0.9系数折减,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42.78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1.21MPa,为较硬岩;粉砂岩:由于该层仅在H5路3#桥区域有揭露,本次取得一组岩样,不满足统计,为平均值,标准值根据地区经验可按0.9系数折减,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15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2.18MPa,为极软岩;4.5.2.2地基容许承载力确定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fao]的确定,是根据试验指标统计标准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表3.3.3-1、表3.3.3-2、表3.3.3-6查表及结合地区经验确定。1、填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建议进行现场载荷试验确定;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为150kPa;2、岩石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为:(1)新田沟组砂岩中风化为1200kPa,粗粒砂岩为800KPa,强风化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350kPa(经验值);泥岩中风化为500kPa,强风化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300kPa(经验值);页岩中风化为400kPa,强风化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280kPa(经验值)。(2)沙溪庙组砂岩中风化为2000kPa,强风化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350kPa(经验值);泥岩中风化为400kPa,强风化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300kPa(经验值)。粉砂岩中风化为400kPa,强风化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300kPa(经验值)。4.5.2.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试验成果:1、强风化基岩极软,裂隙发育不完整,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中等风化砂质泥岩为极软岩~软岩,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为极软岩,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中等风化砂岩为较软岩~较硬岩,裂隙不发育,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3\*ROMANIII~=4\*ROMANIV。3、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中等风化泥岩为极软岩~软岩,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中等风化页岩为极软岩,裂隙较发育,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中等风化砂岩为较软岩~较硬岩,裂隙不发育,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3\*ROMANIII~=4\*ROMANIV。4.5.2.4土石工程分级土石可挖性分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土、石可挖性分类标准,本工程土石可挖性分级如下:1、粉质粘淤泥值质较好。持力层的强度指标建议值,施工条件及施工方法建议。土类别为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2、人工填土类别为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3、泥岩、砂岩强风化类别为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级;4、中风化泥岩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5、中风化砂岩类别为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6、中风化粗粒砂岩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7、中风化页岩类别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8、中风化粉砂岩为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4.5.3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4.5.3.1路基分段工程地质评价H7路本次设计起点位于H7路与凤中路相交路口,道路设计起点桩号K0+000,自西向东延伸,止于H7路与Z6路相交路口,道路设计终点桩号K0+355.565,路线总长度约355.565m,线路走向95°,纵向总体坡角0.5%,该段道路位于已拆迁的厂区中,中心设计高程Hs=292.577~294.355m,地面高程285.95~292.554m,为填方路基段(剖面90~94),中心填方高度约7.0-9.0m,路堤边坡高度最大8.8m。该段覆盖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层,人工填土厚1.8~11.2m,主要由强风化泥岩、中风化砂岩碎、块石及混凝土夹粉质粘土组成,呈松散~稍密状,碎块石多呈次棱状、棱状,直径3~23cm,最大可达80cm,土石比3:7,为机械抛填,抛填时间大于2年。粉质粘土厚3.7m,可塑状,为中压缩性土层,该土层仅分布在K0+300附近。该段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岩体较完整至完整,为极软至较软岩,力学性质较好。1、路基评价根据设计方案,该段道路为新建填方路基段,沿线人工填土成份较复杂,密实多呈稍密至中密状,局部松散,压缩性稍大,不能满足路基承载力要求,建议对路基填方厚度小于3m的该类人工填土进行强夯或分层碾压,当路基填方厚度大于3m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或换填处理,换填深度不宜小于2m。该类填土处理方式范围及深度,设计及施工可根据经验及规范酌情确定,以满足路基要求为准。路基应分层压实,压实度不小于0.96。2、边坡评价根据设计方案,该段路基两侧形成路堤边坡,高度基本一致,高5.2-8.8m,按1:1.5~1:1.75坡率放坡,坡向5°、185°,坡角30°~34°,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路堤边坡位置现状地形为已拆迁的厂区,地形平缓,路堤边坡沿既有地面发生滑移的可能性小,可按设计坡率放坡,为永久边坡,建议坡面可采用网格植草进行防护,防止雨水冲刷。根据现场调查,K0+230处左侧约6.4m处为一座35KV高压输电铁塔,输电线路为西北至东南走向,位于设计放坡线内,铁塔为钢架结构,采用独立柱基,根据《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35KV电压导线边线在计算导线最大风偏情况下,距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为3.0m,该段不具备放坡条件,建议设置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并加强截排水措施。4.5.3.2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地震稳定性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重庆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场地无滑坡、泥石流、液化、震陷等地震稳定性问题。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拟建路基按一般工程考虑,场地为无明显抗震有利及不利地段,设防标准为在E1地震作用下经一般整修或短期抢修即可恢复使用。可按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采取抗震措施。H7路分段地震效应评价里程覆盖层厚度最大值(m)Vse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抗震地段K0+000~K0+355.56519.3126-131=2\*ROMANII一般地段4.5.4场地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根据地勘报告显示,本次勘察在代表性地段取土样2组进行腐蚀性检测,并利用临近场地土及水腐蚀性试验数据。土的腐蚀性,根据Ⅱ类环境判定:场地土层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水的腐蚀性,依据Ⅱ类环境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按地层透水性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4.5.5特殊性土评价根据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全线分布大量人工填土,堆填时间不等,密实度差别较大,填土组成变化大,不均匀,压缩性差别大。路基、结构物经过该地层时,应对既有填土进行强夯或翻挖碾压、换填处理,对于个别大块石或孤石应进行破碎。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4.5.6拟建道路对相邻建筑及环境的影响由于按照设计意图,本段道路是新建道路,目前勘察场地内正在进行拆迁安置工作,待拆迁工作完成后,拟建道路范围内将不存在老旧民房,故本次拟建道路对相邻建筑及环境的影响较小。4.5.7地表水、地下水对道路施工的影响项目拟建路段水量相对较小,拟建道路区水量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勘察期间场地地势低洼段,有局部潜水,但抽干后回水慢,水量不丰。路基开挖时建议采取适当的地表水疏排措施。拟建场地内地下水贫乏,局部土层中可能存在上层滞水,但水量很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对拟建工程施工影响较小。在雨季施工时,可能出现局部积水现象,建议采用适当的疏排水措施。根据所取水、土样进行腐蚀性试验成果,结合重庆市地方经验,拟建场地内地下水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微腐蚀性。根据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结合临近工程场地经验,拟建场地上覆土层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钢结构按微腐蚀性考虑。4.5.8结论1、拟建道路为城市次干道,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所形成的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场地类别中等复杂场地;拟建道路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3.2.2条,判定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2、通过勘察,已查明道路区内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能、水文地质条件,未发现防空洞、古墓、暗滨、孤石等不利地下埋藏物,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在场地内挖方边坡和填方边坡经处理稳定后定,适宜修建该道路。3、线路区域构造上无断层、无构造破碎带通过,未见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整体稳定,处理好相邻建构筑物关系后,适宜拟建工程建设。4、场地地层由第四系人工堆积层、残坡积层、冲洪积层,侏罗系的新田沟组(J2x)砂岩、粗粒砂岩、泥岩、页岩和沙溪庙组(J2s)泥岩、砂岩组成。5、场地地表水为跳蹬河,现已治理,对拟建工程影响较小,地下水总体较贫乏,地势低洼地段分布有少量地下水,地下水对拟建道路影响不大。地下水及土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6、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类别及设计特征周期值见表分段地震效应评价。5技术标准5-1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一览表序号内容H7路规范值采用值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城市次干路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3设计行车速度30~50km/h40km/h4标准路幅-24m5最小圆曲线半径(极限值)70m-6最小平曲线长度(极限值)70m-7最大纵坡(推荐值)8%0.535%8最小纵坡0.3%0.357%9最小坡长110m285.565m10最小凸曲线半径(一般值)600m-11最小凹曲线半径(一般值)700m25000m12竖曲线长度(极限值)35m44.5m13停车视距40m≥40m14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BZZ-100型标准车15结构设计荷载桥涵:城—A级;并参照公路-Ⅰ级人群:3.5KN/m216地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构造7度设防6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6.1道路总体设计H7路为东西走向,定义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标准横断面宽度为24m(4m人行道+8m车行道+8m车行道+4m人行道),沿线与2个路口平面交叉详见下表。表6-1道路沿线相交道路一览表序号相交道路横断面宽度标准横断面布置形式道路等级车道数备注(m)1凤中路355m人行道+25m车行道+5m人行道城市主干路双向6车道十字交叉(不含)2Z6路244m人行道+16m车行道+4m人行道城市次干路双向4车道T字交叉(不含)H7路起点位于H7路与凤中路相交路口,桩号为K0+000,自西向东延伸,止于H7路与Z6路相交路口,终点桩号K0+355.565,路线总长度约355.565m。全线不设平曲线。本次设计范围起点为K0+45.61终点为K0+324.81,设计范围内路线长为279.2m。H7路设计标准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4m,车行道宽度8m,人行道宽度单侧4m。6.2道路平面设计H7路起点位于H7路与凤中路相交路口,桩号为K0+000,自西向东延伸,止于H7路与Z6路相交路口,终点桩号K0+355.565,路线总长度约355.565m。全线不设平曲线。本次设计范围起点为K0+45.61终点为K0+324.81,设计范围内路线长为279.2m。H7路设计标准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4m,车行道宽度8m,人行道宽度单侧4m。6.3道路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思路道路纵断面设计基本与规划一致,纵断面设计时采用以下原则:(1)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发展、沿线地块的开发相协调。(2)在满足设计规范前提下,综合考虑了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尽量减少高填深挖的现象,减少土石方的工程数量,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运营经济等长期效益。(3)结合两侧用地需要,满足地块衔接要求(4)纵坡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地区特点,尽量有效地利用自然地形,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园林绿化,改善变化后的地形和景观。(5)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缓顺,起伏不宜频繁,并有利于道路的排水设计,(6)纵断面设计须满足规范要求桥梁、交叉口、公交停靠站等坡度设置的需要(2)纵断面设计为衔接凤中路与H7路交叉口竖向设计施工图,纵断面设计较方案设计有所调整。方案设计阶段全线不设置变坡点,道路纵坡(对应坡长)为:0.5%/355.565m,无竖曲线。初步设计设置1处凹型竖曲线,曲线半径为25000m,纵坡为0.357%/70m及0.536%/285.565m。6.4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在城市规划道路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本工程采用单幅路形式,标准路幅宽度24m,双向4车道,两侧设置人行道。具体分配方式为:4m(人行道)+16m(机动车道)+4m(人行道)=24m。其中机动车车道宽度采用3.75m+3.5m,两侧路缘带宽度各0.5m,对向车道中间设置双黄线宽度为0.5m。图6-224m宽道路标准横断面图7道路交叉设计7.1平交口设计根据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方案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标准路段单侧车行道标线布置如下:0.5m+3.75m+3.5m+0.25m=8m,进出口车道展宽宽度均为4m。针对重庆西站未来的发展状况、道路上交通构成特点、交通增长速度等因素,本次设计道路与不同等级道路交叉采用不同的交通组织模式。Z4路与片区内多条道路平面交叉,在路段和各相交道口设置行人过街,均采用地面人行横道线方式,详见下表:表7-1平面交叉口设置一览表序号相交道路横断面宽度标准横断面布置形式道路等级车道数形式备注(m)1凤中路355m人行道+25m车行道+5m人行道城市主干路双向4车道平A1类十字交叉(不含))2Z6路244m人行道+16m车行道+4m人行道城市次干路双向2车道平A1类T字交叉(不含)交叉口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8路基设计8.1路基概况1、路基概况H7路起点位于H7路与凤中路相交路口,桩号为K0+000,自西向东延伸,止于H7路与Z6路相交路口,终点桩号K0+355.565,路线总长度约355.565m。全线不设平曲线。本次设计范围起点为K0+45.61终点为K0+324.81,设计范围内路线长为279.2m。H7路设计标准为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4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为24m,车行道宽度8m,人行道宽度单侧4m。本项目路基为全填路基。特殊路基段落详见下表,采用强夯处理。表8-1特殊路基处理一览表序号起迄桩号或中心桩号现状情况处治措施面积(㎡)备注1K0+45.61~K0+324.81人工填土强夯15738合计:157388.2填方路基填方边坡上部第一级8m,坡率为1:1.5;第二级8m-16m,坡率为1:1.75;其下每8m为一级边坡,坡率为1:2.0。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对于填方边坡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临时排水沟。当原地面线坡度大于1:1.5时,进行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2m,内倾坡度为2%~4%。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外5m靠近占地线处设置排水沟。路基分层填筑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土,以利地面临时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系统,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填方路基填筑完成后若与原地面形成“V”字形积水区域,需将坡脚积水区域填至与排水沟形成2%的坡度标高,以利于排水。道路沿线为农田、耕地时,施工前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清表深度为30cm,之后再压实。路堤修筑时,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路基压实度应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8.3挖方路基本项目无挖方路基。8.4半填半挖路基本项目无半填半挖路基。8.5特殊路基设计一、设计原则:(1)设计按照“处理方案稳妥、不留隐患、经济可行”为指导原则。(2)根据沿线地形、地基土的工程性质、路堤填筑高度、桥台及不同路段的接坡位置、工期要求等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分段加固地基;(3)处理方案的确定应以减小路基总沉降量,减小桥台与道路接坡的差异沉降,减小拓宽道路横向的差异沉降,控制工后沉降为主要目的;(4)总工期能满足进度要求,根据地质情况优化处理措施节省投资。二、软土地基处理根据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全线分布大量人工填土,堆填时间不等,密实度差别较大,填土组成变化大,不均匀,压缩性差别大。路基、结构物经过该地层时,应对既有填土进行强夯或翻挖碾压、换填处理,对于个别大块石或孤石应进行破碎。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根据地勘报告显示,沿线人工填土成份较复杂,密实多呈松散~稍密,不能满足路基承载力要求,地勘报告建议当路基填高小于3m时,对3m范围内的该类人工填土挖除换填,当路基填高大于3m时,对其进行强夯处理或换填处理。表8-2特殊路基处理一览表序号起迄桩号或中心桩号现状情况处治措施面积(㎡)备注1K0+45.61~K0+324.81人工填土强夯15738合计:157388.6路基排水设计1、挖方路基排水设计本项目无挖方路基。2、填方路基排水设计考虑到填方路段沿线地块的开发对填方边沟的影响,避免造成浪费,在填方路基坡脚位置设置梯形临时土质排水沟,尺寸为60*60cm,具体尺寸见大样图。8.7路基压实度1、行车道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标准,分层回填、分层压实,路基压实度应满足下表的要求。表8-3路床压实度一览表项目分类路床顶面以下深度范围(cm)压实度(%)备注填方上路床0~30≥95%重型击实标准下路床30~80≥95%零填及挖方0~30≥95%30~80≥95%表8-4路堤压实度一览表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范围(cm)压实度(%)备注上路堤80~150≥94%分层铺筑,均匀压实下路堤>150≥92%2、人行道路基土基压实度≥95%。3、管道沟槽综合管线沟槽回填土压实度要求详见排水设计相应图纸。9道路防护构筑物设计9.1边坡防护土地规划中两侧为居住用地,考虑后期的场坪设计,故考虑为临时边坡。本项目为全线填方路段,设计采用坡率法:第一级边坡高度8m,坡率1:1.5;第二级边坡坡高不大于10m,坡率1:1.75,两级边坡之间设置横坡2%的2m宽平台,避免积水,坡脚设置排水沟进行排水,坡面采用植草护坡,人行道设置防护栏杆。植草护坡常见于临时边坡的临时防护,其主要采用喷播生长性好的草籽,施工简单,造价经济,景观效果好。坡面植草采用湿法喷播,将植物种子、土壤稳定剂、肥料、覆盖料、添加剂等材料和水按一定比例加入喷播机内,充分搅拌混合,然后用喷枪将混合物均匀喷射到土壤表面。10路面设计10.1车行道路面结构表10-1一般路基段车行道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名称沥青混凝土验收弯沉值要求(0.01mm)机动车道厚度(cm)面层橡胶沥青RAC-13(底面粘层沥青)427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631封层乳化沥青透层、下封层0.7-基层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042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3080压实路基27610.2人行道路面结构表10-2人行车道路面结构名称厚度(cm)备注中黄色N25×25×6盲道面砖6机制透水砖25×15×6cm6粗砂找平层33%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15粗砂510.3各结构层技术要求(1)橡胶沥青混凝土①橡胶沥青表10-3橡胶沥青性能指标要求检测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旋转粘度,180℃,(Pa.s)2.0~5.0T0625针入度(25℃,100g,5s),(0.1mm)30~60T0604软化点,不小于(℃)60T0606弹性恢复,25℃,不小于(%)65T0662延度(5℃,1cm/min)(cm)不小于5T0605②石料技术要求粗集料应该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符合表10-2的要求。用于表面层橡胶沥青混凝土的石料需满足耐磨性好、强度高的石料,不得使用石灰岩。表10-4橡胶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表面层用集料试验方法集料压碎值不大于%26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g/cm32.60T0304吸水率不大于%2.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T0320本次道路沥青路面采用细集料需满足表10-3及《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及表4.9.4的分级要求:表10-5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表面层用集料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t/m32.50T0328坚固性(>0.3mm部分),≤%12T0340含泥量(<0.075mm的含量),≥%3T0333砂当量,≥%60T0334亚甲蓝值,≤g/Kg25T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s30T0345③矿粉橡胶沥青混合料使用的填料应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表10-6矿粉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表面层用集料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t/m32.50T0352含水量,≥%1T0103烘干法粒度范围<0.6mm%100T0351<0.15mm%90~100<0.075mm%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T0355④废胶粉所用废胶粉宜选用20-40目范围内粒径,指标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0-5的规定。表10-7废胶粉技术指标项目相对密度(g/cm2)水分(%)金属含量(%)纤维含量(%)技术指标1.10-1.3<1<0.01<1⑤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⑥降粘剂由于生产橡胶沥青混凝土温度较高,沥青粘度较大,可在混合料中添加聚烯烃类物质(如:SASOBIT),以降低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增加施工和易性。Sasobit的特性及其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分别见表10-6、表10-7。表10-8Sasobit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颜色白色沸点沸点以下发生温度分裂气味无味水稳性(200C)不溶凝固点100℃PH值中性250C密度0.94g/cm3物态凝固点以下为固体,以上为液体表10-9Sasobit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Sasobit改性沥青针入度(25℃,100g,5s)0.1mm≥50针入度指数PI≥-0.4延度5℃5cm/min实测记录软化点(R&B)℃≥68粘度135℃Pa.s≤1.0闪点℃≥230离析,软化点差℃无改性剂析出、凝聚溶解度%≥99旋转薄膜烘箱试验(163℃×75min)量损失%≥1.025℃针入度比%≥655℃延度cm实测记录⑦沥青混合料的级配橡胶沥青混凝土是以橡胶沥青做胶结料的沥青混凝土。橡胶沥青混凝土作为磨耗层时,一般采用断级配的混合料设计方法。本方案采用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凝土设计,对碎石的级配要求见表10-8。表10-10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凝土的级配筛孔或关键性筛孔尺寸(mm)断级配混合料1610013.2090~1009.5050~754.7520~342.3615~261.1814~240.612~200.310~160.159~150.0758~12橡胶沥青混合料性能应满足10-9表。表10-11橡胶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单位要求试验方法空隙率Va%3~5T0705矿料间隙率%≥15T0705稳定度MSKN>8T070960°动稳定度次/mm≥3000T0719浸水残留稳定度%≥85T0709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80T0729(2)沥青混凝土AC-20(下面层)①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表10-12A级70号沥青技术指标表试验项目A级7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100T0605软化点(R&B)℃46T0606闪点℃不小于260T0611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密度g/cm3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T0605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表10-13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表(用于粘层)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PCR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T0654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②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表10-14粗集料技术指标表指标单位表面层其他层次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T030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51218181520T0312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吸水率,不大于%2.03.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0320粗集料的磨光值,不小于PSV42--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T0616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9080T0361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③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④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沥青混合料AC-20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①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表10-15沥青混合料级配表混合料类型AC-20筛孔(mm)通过率(%)31.510026.510019.090~10016.078~9213.262~809.550~724.7526~562.3616~441.1812~330.68~240.35~170.154~130.0753~7②混合料性能要求下面层AC-20混合料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表10-16沥青混合料性能指标表技术指标要求沥青混合料类型AC-20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8.0T0709流值,mm1.5~4.0T0709空隙率(VV),%4.0~6.0T0708矿料间隙率(VMA),%≥14T0708沥青饱和度(VFA),%55~70T0708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0T079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75T072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不小于2000T0728动稳定度,次/mm≥2800T0719击实次数,次两面各75T0702表10-17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搅拌机施工温度(℃)施工工序70号石油沥青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①145~165沥青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10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195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①140~155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①135~150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①130~145碾压终了的混合料表面温度,不低于②70~80开放交通的路表面温度,不高于50注:1.常温下宜用低值,低温下宜用高值。2.视压路机类型而定,轮胎压路机取高值,振动压路机取低值。(3)粘层在沥青混凝土层间必须洒布粘层油,粘层采用快裂的洒布型乳化沥青(PC-3),用量0.6L/m2。沥青宜用沥青洒布车喷洒,洒布时应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喷洒量,在整个洒布宽度内必须喷洒均匀。在路缘石、雨水进水口、检查井等局部应用刷子人工涂刷。路面有脏物尘土时应清除干净。粘层沥青洒布后应紧接铺筑沥青层,但乳化沥青应待破乳,水分蒸发完全后铺筑。表10-18 粘结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品种及代号试验方法PCR破乳速度—快裂或中裂T0658粒子电荷—阳离子(+)T0653筛上剩余量(1.18mm),不大于%0.1T0652粘度恩格拉粘度E25—1~1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20T0604软化点,不小于℃50T0606延度(5℃),不小于cm20T0605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T0607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T0654储存稳1d,不大于%1T0655定性5d,不大于%5T0655(4)透层透层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PC-2),用量0.6~1.5L/m2。在基层施工结束表面稍干后应及时洒布透层沥青。若当基层完工后时间较长,表面过分干燥时,应对基层表面进行清扫,并适量洒水,待表面稍干并保持湿润时撒透层沥青。透层沥青宜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沥青洒布车喷洒沥青时应保持稳定的速度和喷洒量,在整个洒布宽度内必须喷洒均匀。洒布初或洒布中应有专人检查用油量,误差不应大于0.2L/m2。(5)下封层为保护半刚性基层不被施工车辆破坏,利于半刚性基层材料养生,加强层间结合,同时也为了防止雨水下渗到基层以下结构层内或下渗侵入结构物内而在半刚性基层顶面设置下封层。下封层采用热沥青,并在表面撒布适量碎石。沥青采用AH-70号道路改性乳化沥青。(6)水稳碎石基层1)水泥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初凝时间应在3h以上,终凝时间应小于10h,水泥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规定,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性能指标进行检验。不适应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基层水泥用量不得大于5%,并尽可能通过调整级配组成来达到满足强度的要求,从而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2)集料集料应质地坚硬、洁净,不应含有泥土等杂物,要求用大型联合碎石机(至少三级破碎,其中反击破或冲击破不少于两级)轧制,形状接近立方体,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碎值不大于30%,底基层压碎值不大于35%。表10-19基层、底基层集料颗粒组成范围结构层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26.5199.54.752.360.60.075基层10090~10072~8947~6729~4917~358~220~7*底基层10090~10067~9045~6829~5018~388~220~7*注:细集料中0.5mm以下细粒土有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5%,细粒土无塑性指数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7%。液限<28%,塑性指数<6。3)混合料组成设计混合料的组成设计应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的有关规定,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结合料剂量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配合比设计成型方法采用振动成型法。4)基层强度基层强度:为避免基层强度过高,在施工过程中,基层混合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控制在2.5~4MPa之间。底基层7天龄期抗压强度控制在1.5~2.5MPa之间。5)基层的压实度基层压实度不小于97%,底基层压实度不小于9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完毕后,在封层施工前检查有无裂缝,如无裂缝,立即施工封层,如有裂缝出现,则在裂缝各0.5m范围内铺设一幅宽为1m的自粘式玻纤格栅。11人行系统设计11.1人行系统概述人行横道是防止行人乱穿道路而在车行道上以标线形式指定为行人过街的地方,合理的设置人性横道可以有效的组织行人过街,避免行人乱穿道路对道路交通流造成影响,同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其次合理的设置人性横道,可以对车辆驾驶者提供醒目的标识,通过信号灯控制或者让行行人的方式更好的完成交通流的输送和转换。因此在道路上设置人性横道过街是十分必要的。11.2人行过街设施设计根据重庆西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九龙坡区配套储备土地规划道路工程方案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标准路段单侧车行道标线布置如下:0.5m+3.75m+3.5m+0.25m=8m,进出口车道展宽宽度均为4m。针对重庆西站未来的发展状况、道路上交通构成特点、交通增长速度等因素,本次设计道路与不同等级道路交叉采用不同的交通组织模式。Z4路与片区内多条道路平面交叉,在路段和各相交道口设置行人过街,均采用地面人行横道线方式,详见下表:表11-1平面交叉口设置一览表序号相交道路横断面宽度标准横断面布置形式道路等级车道数备注(m)1凤中路355m人行道+25m车行道+5m人行道城市主干路双向4车道十字交叉(不含))2Z6路244m人行道+16m车行道+4m人行道城市次干路双向2车道T字交叉(不含)当人行横道长度大于16m时,应在人行横道中央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其宽度不应小于2m,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1.5m。本项目不包含交叉口设计,未设置人行过街设施。本项目未设置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11.3人行道铺装及结构设计人行道铺装层由上至下依次为:中黄色25×25×6盲道面砖机制透水砖25×15×6cm15cm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cm粗砂找平层为了保证本片区的人行道风格统一,同时保证与已经修建完成路段人行道缘石的材质统一。本次设计的路缘石、路边石及树池石均采用花岗岩材质。为了保证行人在树池位置的行走便利性,设计中考虑将人行道面层与树池石齐平。预制路缘石、路边石、花带石均采用花岗岩石材。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人行道路缘石采用花岗岩立式路缘15×42×100cm,路缘石露出路面20cm;路边石采用花岗岩石材12×24×90cm,花带石采用花岗岩石材12×22×100cm。人行道外侧填方边坡高于2m的路段设置人行栏杆以保护行人安全,人行栏杆距离人行道外边缘20cm。栏杆柱基础用C20混凝土浇筑;护栏钢管、定位钢板材料均为Q235。人行道栏杆设置位置见表11-2。表11-2人行栏杆设置一览表编号起止桩号位置长度(m)1K0+45.61~K0+324.81左右侧279.2合计:558.411.4无障碍设施设计道路工程无障碍设施,在道路路段上铺设视力残疾者行进盲道(见图11-1),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行进盲道在路段上连续铺设,无障碍盲道铺设位置一般距侧分带或行道树树穴0.25~0.3m(见图11-3),行进盲道宽度0.5m。行进盲道转折处设提示盲道(见图11-2)。对于确实存在的障碍物,或可能引起视残者危险的物体,采用提示盲道(见图11-4)圈围,以提醒视残者绕开。图11-1行进盲道图11-2提示盲道图11-3行进盲道位置图11-4人行道障碍物的提示盲道道路交叉口人行道在对应人行横道线的缘石部位设置缘石坡道,三面坡缘石坡道坡度为1:12(见图11-5)。坡道下口高出行车道的地面不得大于10mm。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贯通道路两侧,经过道路分隔带处压低高度,满足轮椅车通行。在交叉口处设置提示盲道(见图11-6),提示盲道与人行道的行进盲道连接。图11-5三面坡缘石坡道 图11-6人行横道入口提示盲道12公交设施设计根据规划,本项目无公交设施设计。13道路相关设施设计13.1道路范围内管线设施布置13.2综合管廊设施布置本设计项目无综合管廊设施。13.3环卫设施布置环卫设施应符合《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_50337-2003中的相关规定,方便社会公众使用 ,同时满足卫生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需求。道路环卫设施远期根据业主的需求自行设定,合理设置公共厕所、生活垃圾收集点、废物箱等设施。13.4广告牌布置要求道路远期广告牌布置应符合《城市户外广告设施技术规范》CJJ149-2010中的相关规定:1、户外广告设施严禁在下列位置设置:(1)、交通信号设施、交通指路牌、交通标志牌、交通执勤岗设施、道路隔离栏、人行天桥护栏、高架轨道隔声窗(隔声墙)、道路及桥梁防撞墙与隔声窗(隔声墙);(2)、国家机关、文化教育场所、文物保护单位、名胜风景点及其建筑控制地带;(3)、危房或可能危及建(构)筑物和设施安全的位置;(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禁止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区域。2、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不应影响市政公用设施、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的使用,并不应在下列位置设置:(1)、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2)、除道路隔离栏外的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lOm范围内:(3)、河道、防洪堤的安全防护范围内;(4)、各类地下管线、架空线及其他生命线工程保护范围内;(5)、人行天桥落地扶梯、过街地道、过江隧道、公路收费口、高架道路落地匝道及轨道交通等人和车流出入口10m范围内。3、户外广告设施的设置不应妨碍生产和人民生活,损害市容市貌或者建筑形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跨越城市道路、公路设置户外广告;(2)、沿街毗邻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不应设置户外广告;(3)、坡屋顶建筑顶部不应设置户外广告;(4)、大量车流集散的公共建筑出入口外两侧各5m范围内不应设置户外广告。4、户外广告设施不应利用行道树或损毁绿地,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应依附于行道树设置户外广告;(2)、不应在道路绿化分隔带中设置户外广告。5、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应与城市规划功能分区相适应,合理布局,规范设置。应编制符合当地城市特色与风貌的户外广告设施专项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