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复合词的来源_第1页
非理复合词的来源_第2页
非理复合词的来源_第3页
非理复合词的来源_第4页
非理复合词的来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理复合词的来源

汉语中语结构的分析通常以单词为单位进行。在多数情况下,一个汉字代表一个语素,单语素构成单纯词,语素与语素构成复合词,偶而也有两个或多个汉字作为一个语素的情况。一般说来,语素与语素根据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词,整个词的意义和它的构成语素之间有直接关系,语素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分析的。但是,在历时演变中,一些词语内部的语义结构和外部的形式之间,失去了对应,出现了一些由多个成分组成、却又不能按常规作语义结构分析的词语。对于这类词,向熹先生在讨论“超层次的复合词”时曾举了数例作了分析。我们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出发,把非单纯结构又不能按常规分析的词称为非理复合词,并试图对这类词汇成分作出描写。从来源上看,非理复合词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一、由局部可替换的剩余成分作为职业性状的由来不同意义的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复合词,但是,有时,一些语素在某个语法环境中,经常在一起以固定的顺序表示固定的意义,具有特定的语法功能,久而久之,凝合成词。在汉语中有不少通过这个途径产生的词,以下是一些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凝合词,它们产生的时代不一,但至今还常使用,如:不比不必不曾不但不独不如不无不屑不宜不致从而否则可不可谓可以何不何必何曾何谓无比无不无非无怪无须无需毋宁毋庸然而然则因而再不在乎在于至于所以这一类词的形成,原因是一些局部可替换的多层短语中,经常变换的成分与变换的剩余成分在结构关系上的不对应。像“不必去”这一词组中,本是副词“不”否定状中关系的“必去”,是用两个状语作双重限定的双层复合结构,其中中心语“去”可以用同类动词替换,组合出“不必行”“不必说”“不必相信”等等。这样,在一个A+BC的组合中,处于上位的BC中(如“不必去”中的“必去”),C是一个自由度很大的、经常被替换的独立成分,剩余的B就和A成了这个组合的基础成分,因而导致引起语法结构的重新分析,把剩余成分AB作为一个词,把A+BC认识成AB+C的结构。这样的结果,似乎语法关系上不处在同一层次的AB,是在反复连用凝合成词,其实是局部替换中剩余成分在语感上的一体性导致的重新分析。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A+(B+C或D、E、F、G……)———→AB+(C或D、E、F、G……)对词语成分的误认也会引起跨层凝合,如《诗·伐檀》中“河水清且涟猗”一句,朱熹《诗集传》说:“猗,与兮同,语词也。”但“猗”作语气词用例很少,后人不了解,而它在节律上又与“涟”构成一个音步,就把它和“涟”放在一起理解,字也写作“涟漪”。“猗”从一个附在全句之后的语气词,成为形容词“涟”的后附成分,结构关系也变了。二、词凝合的基础连词等起关联作用的词,连接同一语法层次中的词或词组,在同一层级的两个语言成分之间起粘合作用。由于关联成分在语义上提示上文未了、还有下文,与后一成分的关系更紧密。一些关连词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和经常出现在它后面的词凝合,如:以后以近以来以免以内以期以前以上以外以住以下以远以至以致之后之前其中“以后”“之前”等词语中的“以”“之”等是没有自立能力、靠前后成分夹持而出现在话语中的。但是,由于关连词前的成分相对完整性和它本身提示下文的作用,加上某些关连组合中后续成分也比较固定,在音律等因素的支持下,它就疏远了前面的成分,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语言单位。这样凝合成的词语,最初仍需有前加成分,如“……以内”“……以外”等;进一步发展,这样的词可以不要前加成分而单独成立,如“以前”“以后”等等,彻底完成了层内偏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B或C、D、E、F……+&+A———→B或C、D、E、F……+&A———→&A三、川话“阿母”由于习惯性的语流加速,有时两个密切相连的音节缩合造成一个新音节,这是合音缩略词。这一过程,是从原有的两个音节中选取部分音素组成一个与原形式不同的、单音节的新形式。古代汉语中,一些常用的虚词成分,包括一些跨层成分,多发生合音缩略。合音缩略词,有时新造一字来记录,有时则借用另一个字来表示,如:不可//叵何不//盍之于//诸之乎//诸不要//别三十//卅还有一些合音缩略词只见于口语使用,而没有书面的记录形式,如:今吴中乡妇呼阿母,声急则合而为黯,轻躁之子呼先生二字,合而为襄,但未有此字耳(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七。案:至今浙江宁波话“阿母”常说成am。呼唤母亲时再加一语气词作“阿母”,三个音节在口语中说成ammei两个音节)。现代口语中,这类情况仍然时有发现,如:北方一些方言把“干什么”说成“干吗”甚至“嘛”,四川话中的“做啥子”用于表示不满或愤怒的场合,说成“zua子”,都是同类的现象。这种词的特点在于用一个音节(一个汉字)表示了两个语素,与一般汉语记录中词大于或等于汉字的习惯不同。由于在多数情况下表意的汉字要么记录一个语素,要么记录一个语素的部分,所以,通常通过书面对汉语词语的分析,我们总是以音节(字)为最小单位展开的。然而,在这里我们看到汉语中还有非单一结构的单音词,即可以作内部语义结构分析的单音词。四、缩略词的构成成分由于交际省便的要求,一些较长的词或词组通过反复使用发生缩略。说话人采用原词语中部分字来代表这个整体,受话人通过代表形式的提示结合自己的语言经验把它还原成原词语来理解它1。不论原词语是词还是词组,缩略后都成为一个词。由于缩略词的代表成分选用不是以语法或语义结构为基础,所以缩略形成的词从字面上看往往是无理的。如:何为/为何所/所何缘/缘何等/等2这类缩略词在古代文献中分布很广,比如“牛郎织女”被说成“牛女”;“绮襦纨裤”说成“绮襦”“纨裤”“绮纨”;“同日而语”说成“同日”“同语”。不仅一般词语,一些专用名词也有缩略的现象,如《论语》《孟子》二书称作“语孟”或“论孟”,《史记》《汉书》称“史汉”;人的姓名也有缩略的,如把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合称为“班马”,单独称司马迁为“马迁”,杨得意称为“杨意”,等等。这种现象已受到前人注意:今之称复姓者,皆从省文,如司马则曰马,诸葛则曰葛,欧阳则曰欧,夏侯则曰侯,鲜于则曰于……唐永贞元年十二月,淳于姓改为于,以音与宪宗名同也,至今二于无复可辨(宋费衮《梁溪漫志》卷三)。有的成语也是通过缩略形成的,如:《尚书大传》卷三:“爱人者,兼及其屋上之乌。”后来在这句话的基础上缩略,产生了成语“爱屋及乌”,字面上是“喜爱房屋连及乌鸦”,但实际意义还是它的本义,即“喜爱一个人而兼及他的住房乃至房上栖息的乌鸟”。成语本身也可以被缩略,比如“守株待兔”说成“守株”或“守兔”。由于语素形式的省缺,从字面上看,缩略后的形式在字面上往往无法涵盖原形式中的各局部意义,却并不影响对整个词语意义的表达。可见,缩略代表成分并非选用有代表意义的语素。缩略词的这种非理性的特点,常常造成字面意义相悖,比如“如”有“不如”的意思:母欲立之,己杀之,如毋与而己。(《公羊传·隐公元年》何休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现代汉语中,缩略普遍运用,产生了缩略词素。一些常用的缩略成分,由于类比作用,在不同的词语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原词语中部分成分在意义上形成对应关系,比如“委”表示“委员”或“委员会”,“大”表示“大会”或“大学”,等等。应该看到,这些词素的形成是较早产生的缩略词在语用中被普遍仿拟的结果,并不是在缩略之初就是以这些成分作为词素来构词的。由于缩略词素的产生,现在常见的缩略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原发的缩略词,如“严打”(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推普”(推广普通话),没有形成确定的可供仿照的模式,更明显地表现出表意不明确性和形式的不可分析性;一类是仿照原有的缩略格式,对词语中相同成分采用相同代表形式,形成的可分析的缩略词,通常人们是从这种角度来认识缩略词的。在不少情况下,一些缩略词虽然有一个可供摹仿的模式,但是其中的一些成分尚未形成约定意义,所以从字面上看理解起来也是有困难的,如:“打非”(打击非法出版物,仿“打假”)、“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仿“普法”)等等。缩略词的构成成分即便都已词素化了,在理解的过程中也还会有问题,比如在成都,“成师”指成都师范学校,“川师”指四川师范学院,同一“师”在类似的语境中所指对象不同。反之,类似的名称有时也不能同样缩略,如“华师大”在上海指华东师范大学,而不能指华中师范大学;在四川,“西航”指西南航空公司,而不指西北航空公司。对缩略词的结构和意义的可靠分析只能通过形式的还原才能得出。掌握词语缩略的规则,可以弄清一些从字面上看语义结构不清的词语的构成理据。如宋代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说:“宗室女封郡主者,谓其夫为郡马;县主者为县马,不知何义也?”袁文《瓮牖闲评》卷三也同样表示疑惑:“驸马者,天子之婿也,以副马给之,故称驸马。不知所谓郡马、县马者何义?”汉代在“公主”之下有“郡公主”“县公主”的封号,六朝以后略称为“郡主”“县主”,作为皇族庶出或别支的妇女封号。在封爵系统中公、郡、县依次递降,公主、郡主、县主形成一个系列。魏晋以下俗称公主的丈夫为“驸马”,郡公主、县公主的丈夫本应作“郡驸马”“县驸马”,但“郡公主”“县公主”已经缩略成了郡主、县主,所以它们也通过缩略构成双音的“郡马”“县马”,与双音的“驸马”相类,也正与公主、郡主、县主相配。缩略掩盖了它们的造词理据。五、原词的范围和意义上的不同在汉语词语中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就是在一个完整的习用词语中把其中表意所需的部分隐而不说,用剩余部分来表示这个隐去的内容,不论它的结构是否完整、表意是否合理。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称为藏词,后来有的学者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分别称为藏头词和歇后词。隐缺词和缩略词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它也是在一个常用形式的基础上略去部分成分构成的,也不考虑保留部分结构和意义的完整性。但是,这类词语的代表形式取舍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定的,如:友于,指“兄弟”,出自《书·君陈》:“友于兄弟。”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居诸,指“日月”,时光。《诗·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孔疏:“居、诸,语助也。”唐韩愈《符读书城南》:“岂不念旦夕,为尔惜居诸。”倚伏,指“祸福”,出自《老子》五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唐徐夤《招隐诗》:“鬼神只瞰高明室,倚伏不干栖隐家。”而立,指“三十岁”,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宋严有翼《艺苑雌黄》:“顷有人年七十馀,置一侍婢,年三十。东坡戏之曰:‘侍者方当而立岁,先生已是古稀年。”秋胡戏,指“妻”,出自古代故事秋胡戏妻,见刘向《列女传》,历代话本戏剧中多用为素材。《金瓶梅》二十三回:“只嫂子是正名正顶轿子娶将来的,是他的正头老婆秋胡戏。”七大八,指“小”,小老婆。俗语“七大八小”本指众多纷杂大小不一的样子。明徐《春波影》三出:“我眼里见了多少人家七大八,不似这个真是能诗能画。”乘龙快,指“婿”,女婿。朱琳《洪门志·隐语》:“婿,称乘龙快。”城隍老,指“爷”,父亲。城隍老爷,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旧时各地例有神庙供祭。《民俗》二十三、二十四期《序闽歌甲集》:“让我拿所知的苏州话举出数例,譬如说:‘这个人的父亲做了官,纳了一个妾。’这句话太直捷了,不妨改作‘俚格(他的)“城隍老”(爷)做仔“秃头判”(官),结仔一个“七大八”(小=妾)’”猪头三,指“牲”,谐“生”,指生人、外行人或不懂世面不会处事的人,《沪苏方言记要》:“猪头三,此为称初至沪者之名词。‘牲’‘生’谐音,言初来之人,到处不熟也。”比较原型词语,变化后的词语中,保存的形式略去了意义,而保存的意义却略去了形式,它在形式和意义上取舍相反,有很强的典故性,接近于猜谜。所以虽然我们可以找到不少这类例证,但是大多使用不广,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时限性。用这种方法造成的词语,在结构上往往是残缺、无理的,只有通过复原并重新取舍才能正常理解它的语义结构。六、语义结构混乱仿词是用一个同类词素替换原词中的相应词素,构成一个新词,如仿“阔人”而作“窄人”之类。在修辞层面上构成的这类成分大多是临时性的成分,它影响汉语词汇的使用,而并未给汉语词汇增加新的成分。但是也有一些词是用这个方法造成的,比如把“空中小姐”缩略成“空姐”,后来仿造出了“空嫂”“空哥”。词语在仿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其中词素义的重新理解,如“空姐”指飞机上的女服务员,其中的“姐”来自于“小姐”,对年轻女子的敬称。但是在仿造的时候,却把它理解为另一个意义“未婚年轻女子”,与已婚的中青年妇女称“嫂”、年轻男子称“哥”相对,仿造出了“空嫂”“空哥”。而“空嫂”同时还与“军嫂”有仿拟关系,但“空嫂”的“嫂”与“军嫂”的“嫂”不同,只宽泛地表示已婚并不指某类人的妻子。“空哥”的“哥”也不是同父母所生的年纪较大的男子,所以,尽管称谓中“哥”“嫂”相对,但“空嫂”与“空哥”大多只是同行或同事,并无婚恋关系。仿词的产生,与语言运用中的趋时心理有密切关系。有一段时间,北京流行“面的”,一时以“的”为基础的仿词十分兴隆:“摩的”“板的”“马的”等等;还出现了与“空姐”相应的仿词“的哥”“的姐”“的嫂”等等。这类仿词在仿造过程中,虽然对其中的语素意义作了重新认识,但是从整体结构上看,仿造是在比较严格的同类对应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仿造出的词在结构和意义的分析上看,是合乎常规词语结构的。有些仿词的情况就很不同,大约是在仿造过程中对原词的认识只限于这个词的整体,只考虑它的整体对应性,所以其中的替换并未遵循同类替换的原则,使得新生的仿词在结构上与原词出现很大差别。如在台湾的方言中,仿“太保”而造的“太妹”,它的语义结构与“太保”就不一样,“妹”表示少年女子,“保”并无相对的少年男子的意思,但它被“妹”替换了。类似的词还有仿“酒吧”的“啤吧”“水吧”“茶吧”“果吧”,来自英语bar的“吧”原指小酒馆,在这些“~吧”中,喝的不必是酒,也可以是茶水或饮料(其中“果”指的是果汁);同时,另一类“吧”也出现了:“爵士吧”“迪吧”“书吧”“网吧”“话吧”等等,在提供饮料的同时,还有一项主要的服务,虽然在形式上还相似,但语义结构已不同于前一类“~吧”。有时,因此造成了一些无法直接分析的词语,具有非理性。旧时军人称“丘八”,这是把“兵”字拆分后形成的一个单纯词。但是,在后时的仿造中,人们把它当成是一个合成词,造出了一些新形式:那个粗壮汉子惊奇地问:“你们带这些本本做什么?”罗四维冷冷地说:“读书人不带书带什么?”有人笑问道:“你们是丘九?是学生哥?”林珊也笑着说:“我们是丘十,是教书的。”这两句惹得大伙笑起来,空气缓和得多了(李英敏《夜走红泥岭》)。五四以后流行说“工农兵学商”,学排在兵之后,所以,仿“丘八”造了一个“丘九”称学生,对话中又有人开玩笑把教师称为“丘十”。在重庆一带的方言中,还有一个也是来自“丘八”的仿词“丘二”,这个词目前在当地口语中,“二”已弱化,意思是雇工。但是,我们看到,在较早的四川作家作品中,都写作“丘二”:早知道这样,我不该退了佃当丘二!(沙汀《催粮》)我走什么运,还不是当跑腿的丘二吗?(马识途《京华夜谭》六)“丘二”来自于“丘八大爷”。过去当雇工与当兵在劳动强度、不稳定性以及社会地位方面有不少相似处,因此,军人称“丘八大爷”,雇工承“大爷”排行称“丘二”。还有一条跟“丘八”有关的仿词,1998年在成都市抚琴小区邻接青羊小区处有一家退伍军人开的“丘三川菜馆”,在店堂当门的屏风上有一首打油诗,说到店名的来由:“当兵当到头,丘八变丘三。”据四川大学中文系李佳同学调查3,这是把“丘八退伍”解作“八减五为三”,因戏称“丘三”。非理仿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实例,如反问语气的“何~”与陈述语气的“无~”构成同义关系,像表示反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