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轴色性状基因分离规律的研究_第1页
玉米轴色性状基因分离规律的研究_第2页
玉米轴色性状基因分离规律的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轴色性状基因分离规律的研究

许多农民在购买玉米时喜欢遵循轴的颜色。一般来说,红轴品种的外观特性非常好。虽然没有精确的科学证据,但红轴品种脱粒后的外观品质非常好,即高度成熟。因此,农民通常选择红轴品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子公司的品种销售。而育种者在选育自交系时对轴色性状的选择通常具有随机性,一般认为红色对白色为显性,玉米轴色性状为质量性状。为进一步研究玉米轴色机理,本试验采用主基因与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估算玉米轴色性状的一阶、二阶参数遗传效应,研究玉米轴色性状的遗传特点,为提高玉米外观品质育种效率、增加自交系的选配性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和方法1.1ph4cv六进阶群体试验于2009-2010年在丹东农业科学院选育试验基地进行。试材为外引系PH4CV和本院自选系自330,PH4CV轴色为红色,自330轴色为白色。两个自交系杂交,然后回交和自交,配制成六世代群体,即P1、P2、F1、B1(F1×P1)、B2(F1×P2)、F2。六世代群体同时种植,不分离世代P1、P2、F1各种2行,分离世代B1、B2、F2群体各种20行,根据玉米种植资源描述规范,对正常生长成熟的果穗轴色进行测量。1.2轴色比色版的确定根据供试材料群体轴色分离情况,参考玉米种植资源描述规范,将6个世代材料的轴色分为紫红、红、浅红、粉和白5种颜色,制定本试验轴色比色版。为便于统计分析,对不同颜色区间进行数值划定(紫红0、红色1、浅红2、粉色3和白色4),中间色用小数表示,比如红色与浅红之间的某个轴色用1.30表示。对照比色版对待测穗轴进行目测比色,分类统计分析。1.3通过外在模型的估计来确定最优模型采用多世代联合数量性状分离分析方法Ⅱ-P1、P2、F1、B1、B2和F2联合分析试验数据。分析的理论分布按混合分布,将分离世代的分布看成多个主基因在多基因与环境修饰下形成的多个正态分布的混合分布;分析模型包括一对主基因(A模型)、两对主基因(B模型)、多基因(C模型)、一对主基因+多基因(D模型)等,在每类模型中又在基因加、显性效应基础上,又分为有无显性、正向或负向显性、完全或部分显性,两对主基因时还要考虑有无上位性和连锁等情况建立各种模型,如A-1、A-2和A-3模型等。通过极大似然法和IECM(Iteratedexpectationandconditionalmaximization),从模型的对数极大似然函数中估计出相应各世代、各成分分布的参数(平均数、方差及该成分分布所占比例等)及相应的似然函数值,再由似然函数值计算AIC(Akaike′sinformationcriterion)值,根据AIC值进行适合性检验,选出最优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由成分分布参数估计主基因和多基因的遗传参数、遗传方差和效应值。2结果与分析2.1ph4cv2的轴色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自330(P1)的轴色平均为3.77,PH4CV(P2)的轴色平均为0.70,两个自交系的轴色差异明显,说明以它们为基础试材建立的遗传群体试验具有代表性。F1代轴色为0.78,趋于亲本P2的颜色。2.2第二,特点把握:2群体数值频率,现有遗传资源主要从分子从图1可以看出,分离世代B1和F2群体轴色数值频率表现为W型分布,B2群体数值频率表现为偏正态分布,说明控制玉米轴色性状属于数量性状,且不完全属于经典的数量性状遗传,主要受少数主基因的控制,这与玉米轴色性状属于质量性状的传统观点不完全一致。2.3最优遗传模型筛选根据P1、P2、F1、B1、B2和F2六世代联合分析法,最优遗传模型从AIC较小的模型中选出。同时有几个模型AIC较小且差异不大时,通过适合性检验,选择参数显著差异最小的模型为最优模型,表2为遗传模型的AIC值,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A-3(2929.61)>A-2(2680.35)>B-3(2649.57)>D-2(1686.94)=D-3(1686.94)>C-1(1686.55)>C(1579.26)>A-4(1178.37)>A-1(1170.14)>D-1(988.80)>D(932.97)>B-2(675.25)>B-1(280.66)。表2中群体B-1和B-2模型的AIC值较小,最优遗传模型应从其中选出。U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表3),B-2模型有2个统计量达到显著差异,即有2个适合性检验统计量描述B-1模型与分离群体的分布不一致;B-1模型有1个达到显著差异统计量,根据P1、P2、F1、B1、B2和F2联合分析原则,B-1模型应为最优模型。说明玉米轴色性状遗传符合遗传B-1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遗传模型。2.4阶遗传参数通过计算得出B-1模型成分分布参数数值(u1=3.72,u2=0.90,u3=0.79,u42=3.34,u43=2.06,u52=1.53,u53=0.91,u63=2.33,u67=2.38),在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下,一阶分布参数和一阶遗传参数的关系为:u1=m+da+db+i,u2=m+ha+hb+l,u3=m-da-db+i,u42=m+da+hb+jab,u43=m+ha+db+jba,u52=m+ha-db-jba,u53=m-da+hb-jab,u63=m+da-db-i,u67=m-da+db-i。在此基础上计算出B-1模型的一阶遗传参数(表4)和二阶遗传参数(表5)。由表4可知,轴色性状两个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72和-0.82,说明后代遗传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累加的固定分量较高,即育种值高;显性效应值分别为0.745和0.13,前者较高后者较低,说明基因a对基因b表现为显性效应。在上位性作用中,两个主基因间加性×加性、加性×显性和显性×加性的效应均较小,分别为-0.05,0.185,-0.17,即非等位基因加性和加显性间相对独立;而显性×显性效应值较高,达到-0.715,即非等位基因显性间互作效应明显。表5中控制轴色性状的a基因方差在B1、B2和F2群体中分别为1.24,1.19,0.96,b基因方差分别为1.38,1.54,1.35,由此说明a基因狭义遗传力略低于b基因,同样从基因遗传率百分比也能够看出,但两者相差不大。两者之和占遗传率的94%以上,说明后代群体两对主基因起绝对主导作用。3微效基因对玉米轴色性状的控制传统意义上认为控制玉米轴色基因为质量性状,即完全由一对基因控制,当RR和Rr出现时穗轴表现为红色,当rr出现时表现为白色。在育种实践中经常能够看到,轴色遗传常常表现出连续变异的特点,呈现出许多中间型的过渡色,这说明控制轴色性状不是简单的质量性状,从理论上也无法解释穗轴出现粉色、粉红色和深红色等现象的原因。现代植物数量遗传学认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质量性状,许多性状在分离世代中既有可分组的趋势,又存在组间界线模糊现象,说明控制植物数量性状的基因存在少数主基因或包含大量微效基因的控制。本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轴色性状由两对主基因a和b控制,从两个不同等位主基因产生明显不同的表型上可以证明这一点,从双亲、F1和B2群体轴色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