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闽西北传统村落建设现状调查与振兴策略探讨-以泰宁县大坑村为例_第1页
乡村振兴视角下闽西北传统村落建设现状调查与振兴策略探讨-以泰宁县大坑村为例_第2页
乡村振兴视角下闽西北传统村落建设现状调查与振兴策略探讨-以泰宁县大坑村为例_第3页
乡村振兴视角下闽西北传统村落建设现状调查与振兴策略探讨-以泰宁县大坑村为例_第4页
乡村振兴视角下闽西北传统村落建设现状调查与振兴策略探讨-以泰宁县大坑村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党的二十大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挖掘自身资源禀赋,规划建设特色村落,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国外关于乡村的研究侧重于乡村景观建设领域,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研究,二是对乡村景观由阐述开始转向社会和文化角度,三是在关注乡村景观中提出以人为本[2]。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可知,截至2022年12月20日,以“乡村振兴”为题的期刊达47000余篇,发文年度集中在2017—2022年,涉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策略研究等主要主题,以及产业兴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次要主题。为了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文章以闽西北的泰宁县大坑村为样本,通过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就该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开展相关调研,并从“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视角提出有关建议。1大坑村现状1.1村落概况泰宁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部,居闽赣2省3地市交界处,县域面积1540km2,总人口14万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顶级旅游品牌,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园林县城、“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县城,是全国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大坑村位于下渠镇辖区,距泰宁县城20km,距镇政府10km,全村1600人、380余户,12个村民小组。北面靠梅口乡政府,南与大龙乡交界,西靠大金湖,东与王坑村相接。与王坑村、新田村、宁路村、红地村、大湖村、渠口村、大渠村、渠里村、上渠村、陈元村、下渠村相邻。被评为“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1.2资源特征1.2.1资源禀赋大坑村林地面积有0.2万hm2,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林约0.06万hm,耕地226.7hm2。附近有泰宁风景旅游区、甘露岩寺、泰宁明清园、泰宁金湖风景名胜区、泰宁古城、泰宁九龙潭等旅游景点。村周青山绿水环绕,良田百顷,仁寿溪缓缓流过,沿路景观较好,树林、竹林围绕。房前屋后种植着竹子、油茶树、杉树等,远处是大片的生态林,正是开发民宿的绝佳位置。1.2.2文化底蕴大坑村历史悠久,有泰宁梅林戏、泰宁大源赤膊灯、泰宁大源傩舞、泰宁梅林戏、永安大腔戏等民俗文化;有始建于1314年的仁寿桥;有建于明代年间的丁氏祠。村民吴清贵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木作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经营的木作技艺传播传承主题的“大坑小院”民宿,是该村文化传承传播的“名片”。1.2.3产业支撑大坑村有朱口小籽花生、金湖乌凤鸡、泰宁铁皮石斛、状元糍、上清酒、小北斗红菇等特产,竹林、水稻及烟叶种植面积大,有手工烤烟的传统,烤烟房作为烤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分布广、造型独有的特征成为本村特色建筑。第一产业以黄花菜种植为特色,该项目位于大坑村谢坑垅,总投资250万元,通过对大坑村现有撂荒地复耕复垦,种植“台东七号”和“高山一号”等台湾优质黄花菜品种33.3hm2,并配备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下渠镇黄花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第二产业初具规模,2家竹制品加工厂吸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共同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2问题分析2.1产业发展问题大坑村主要农业产业是水稻、烟草、黄花菜和毛竹种植,其中水稻以自产自用为主,烟草由村民自己在烤烟房初加工后供应给相关烟草加工企业,毛竹也是零散供应给相关加工企业。黄花菜虽有规模化种植与加工,但存在加工模式单一、产品体系简陋、营销渠道疲软和设计附加值低等不足。总体而言,以农业为主的集体经济未能有效联结第二、第三产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仍有空间。2.2文化传承问题大坑村“空心化”“老龄化”“文化沙漠化”等现象较为突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虽有在传承传播,但限于来往交流的年轻人较少,正面临失传境地。随着产业转型和新型密集式烤烟房建设,手工操作的传统烤烟房已经失去意义。烤烟房作为手工烤烟时代标志性文化遗产被大量废弃。此外,农耕文明中的农具等文化要素的资源整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尚未引起村集体重视。2.3人才建设问题大坑村在挖掘自身独特文化优势和自然资源、谋划产业布局、凝炼乡村文化特色等方面仍不够。部分村民受到传统产业意识的束缚,对旅游业的发展了解不多,大多不愿意加入文旅行业中。因旅游项目资源优化缓慢、缺乏体验式旅游项目、缺少旅游业有关人才、缺乏周边相关旅游产品整合发力、产品缺乏文化特色、品牌运营策略不科学等,现有文旅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与运营难以聚集游客。2.4生态环境问题人居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建筑杂乱、缺乏修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健全、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方面。大坑村民居呈带状分布,主要靠近村主干道分布,新建建筑基本采用平顶或坡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多铺贴瓷砖或粉饰乳白漆,局部有裸露红砖。村里遗存的老旧传统建筑多为泥土墙并搭建附属房(大部分为红砖建筑)。大道小路旁杂草生长、杂物及建筑废渣随意堆放,未设置垃圾分类区及回收处理站,部分道路卫生缺乏有效整治。此外,村里排水系统建设投入不足,生活用水排放无序造成环境污染。村内旱厕未全部改造,大坑村内排水系统大多在建筑周边或沿路铺设,各家各户的管道基本都是自建,生活用水、污水直接排放。建筑杂乱缺乏修缮、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不健全,这与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有关。3建议与对策3.1抓住关键:产业振兴立足产业布局,挖掘资源特色,谋划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根据大坑村“准”空村现状,对烟叶产业进行发展规划及产业化布局与调整,把黄花菜、竹子与旅游业联系起来,通过“非遗+竹文化”村旅游宣传,改进产品营销策略,拓宽本地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协调当地金融、保险、国土资源、财政等部门同向同行,促进大坑村产业高质量发展。3.1.1设计赋能乡村发展大坑村竹林资源丰富,可以使用竹料作为农产品包装设计的材料,进行包装材料创新设计,并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宣扬农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一二三产业协同效能。3.1.2打造特色农业文化大坑村可在村落入口开辟一定规模的黄花菜,增强景观观赏性。同时提高特色化、精品化、标准化、设施化和生态化水平,打造主导优势农业产业集群;加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采用“一品一策”模式,加快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采用直供直销等现代化营销方式,使种植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此外,可通过创意项目增加农耕体验感,以专属农场、动物喂养体验园、徒手逮物和农家美食制作体验等多元化形式,让村民和游客可以真正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开发集农村博物馆、观光农业、产品交易、餐饮服务、民宿、康养等项目于一体的新型旅客服务中心,立足第三产业引导乡村振兴的落实[3]。3.2铸牢灵魂:文化振兴发挥泰宁县历史文化名城优势,梳理大坑村竹文化、烟叶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独特文化体系。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凸显大坑村独特地理环境与竹林资源,营造宜居、宜游、宜乐的人文体验环境。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产”原则,采取“村民+企业+文旅”模式,通过翻修村落道路,新建竹编造型景观、文化广场等,把村子打造成特色民宿文化村。在建设美丽乡村优势基础上,聚焦本村非遗文化特色,以涉农文旅产业为引领,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使优质村落资源转化为高质生产力。在整个乡村的改造过程中,重视人文情怀,建设多元化的竹艺文创空间,不仅能观赏姿态各异的竹艺文创,还可以进行竹编DIY、木工手艺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特色产业引领旅游业共同发展,让村民将务农、生活、休闲、养生融为一体,农业生产和经营变成一种简单快乐的工作。3.3夯实基础:人才振兴一方面,大坑村可以通过人才振兴促进农旅融合,积极引导外出农民工、新乡贤、青年大学生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参与治理,建设乡村治理“新四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新功能[4]。另一方面,积极主动与高校开展合作,建设乡村工匠学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强化“非遗”木作技艺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加强当地文化的对外宣传推广。此外,依法建立健全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交流机制,“内外并举”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关键,激发人才工作新动能。3.4优化支撑:生态振兴3.4.1采用“设计服务+共同创造”模式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界人士探讨新时代高质量开展乡村振兴、传统古村落保护等工程实践与研究中常思考的路径之一。“设计服务+共同创造”模式即以原建筑、特定区域为基础,在保留传统文化和时代记忆的前提下,结合当代审美和人民需求,运用设计的专业知识对整体或部分进行改造或重建。“设计服务+共同创造”模式,根据当地的特色,以内生动力增强传统村落以及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的主动性。以政府、公司企业和当地民众三方为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政府部门提供制度保障,企业及公司团体投入设计力量,再辅以当地居民的共同创造[5]。主要有以下2种类型可供参考。一是传统民居改造,在老旧房屋的基础上运用设计学专业知识进行改造设计,吸引外来游客,增加经济收入。二是村落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对裸房、排水系统、道路系统、景观系统及电线线路等方面进行有效规划整治,对烤烟房进行改造和更新,保留传统产业记忆,寻求烤烟房在下一个时代中存在的可能性。3.4.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深度参与,一方面,对农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强化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另一方面,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组织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激发全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热情,让乡村治理真正成为村民共同参与的趣事、乐事,让老百姓切身感知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6]。4结束语福建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独特的农耕文明发展历程,有较多各具特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