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与答案_第1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与答案_第2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与答案_第3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与答案_第4页
北京市大兴区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与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大兴区2023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立足于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证实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历史这一事实。于2001—2003年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备性研究”,设置了9个课题,初步摸索出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2004—2005年,开展“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这一时间段是龙山时代晚期到商朝初年。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是探讨的主要内容。因为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已经建立,又有较多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作为参考,相关研究比较容易推动。2006—2008年,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主要研究该时间段中各个地区都邑和区域中心性遗址及其所属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环境变化、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变化。2009—2012年,研究的时间范围依然是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重点研究课题包括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学研究,各地区环境变化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研究,各地区技术和生业的发展以及铜、玉、盐等重要资源与文明形成的关系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个区域中心性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文明形成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性研究。2013-2018年,对上一阶段设置的年代、环境、生业、都邑和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以及整合研究等几大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阶段性结项报告。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各课题组对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20多处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都邑性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距今4000多年的一个春天,晋南临汾盆地中的陶寺大城东南城墙外‘观象台’内,上层贵族们已经陈设好了石磬、鼍鼓、俎豆和牺牲,神情肃穆,一道灿烂的阳光从第四道缝隙中精准地射入这特殊的建筑,直达圆心。”陶寺遗址发掘领队何驽绘声绘色地给记者讲述了根据新发现的遗迹复原出的古人“礼天”细节。正是工程以聚落考古学方法为核心的多学科结合的田野工作全面展开,极大深化了对这片史书记载的陶唐之地距今4300年至3900年社会发展的认识。随着探源工程的实施,多学科结合的田野工作,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气度恢弘的良渚都邑画卷:良渚古城巍然屹立,其内有以高耸的莫角山为核心的建筑群,其外水网密布,沟通着处处村邑和千顷稻田,祭坛和墓地散布其间,水利设施环护外围……这正是探源工程研究充分展示出的良渚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和发展水平。自工程启动以来,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的钻探与发掘,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车辙、最早的“紫禁城”——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等等。“这些大型的中心性聚落、城址和聚落群领地都有几十平方公里,与中国古代历史上记载的邦国规模相当,墓葬所显示的等级规模以及社会阶级矛盾或族群争斗表明了区域文明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最好例证。”探源工程“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区域聚落与居民研究”课题负责人张弛研究员表示。材料三“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探源工程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探源工程提出,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提出了在距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研究内容的一项是()A.环境背景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B.经济技术发展状况。C.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D.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探源工程”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研究手段是多学科结合。B.研究重点是历史文献和古史传说。C.研究分阶段有序推进。D.研究的空间范围从中原扩展至更广大区域。3.根据材料二,对“都邑性遗址”的解说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土了石磬、鼍鼓、俎豆等祭祀用品。B.发现了大型公共设施遗迹。C.出土了都邑整体规划图。D.发掘出宫室建筑群基址。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关于“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文明阶段”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业得到发展。B.具备大规模公共建设的能力。C.形成礼仪制度。D.广泛使用文字。5.基于对三则材料介绍角度的理解,给三则材料各拟一个题目。每个题目不超过15个字。答案:1.D2.B3.C4.D5.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过程。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记: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余少学南中,一时诗人皆授以作诗之法。如何汉魏,如何盛唐,抑扬声调之间,规模不似,无以御其学力,裁其议论,便流入为中、晚,为宋、元矣。余时颇领崖略,妄相唱和。稍长,经历变故,每视其前作,修辞琢句,非无与古人一二相合者,然嚼蜡了无余味。明知久久学之,必无进益,故于风雅,意绪阔略。其间驴背篷底,茅店客位,酒醒梦余,不容读书之处,间括韵语,以销永漏,以破寂寥,则时有会心。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盖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自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读经史百家,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若只从大家之诗,章参句炼,而不通经史百家,终于僻固而狭陋耳。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适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若无王、孟、李、杜之学,徒借咀嚼之力以求其似,盖未有不伪者也。一友以所作示余,余曰:“杜诗也。”友逊谢不敢当。余曰:“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友茫然自失。此正伪之谓也!(取材于黄宗羲《诗历题辞》)(二)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节选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销永漏销:消磨B.各有至处至:好,独到C.必欲一之以唐一:统一衡量(评判)D.友逊谢不敢当谢:感谢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皆授以作诗之法②以破寂寥B.①然后知诗非学之而致②终于僻固而狭陋耳C.①则虽不见一诗而诗在其中②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D.①其一人心地超然②其本色高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所以论诗的只应辨别它的真伪,而不应拘泥于家数派别B.有杜诗,不知子之为诗者安在达到杜甫诗的水平,不知道你学写诗的目标还在哪里C.如写家书,虽或疏卤如写家信,虽然时有粗疏D.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对文章的规矩布置,则足够完美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宗羲少年时期向当时的诗人学习古代名家作诗之法。B.黄宗羲钟情于自己在特定境遇下有所触动而创作的诗。C.黄宗羲反对以失去自我为代价刻苦学习唐代大诗人的诗。D.唐顺之以为沈约的诗不讲究声律,不斟酌句文。10.围绕诗文创作如何“工”的问题,材料二是如何逐层论述的?请简要概括。答案:6.D7.C8.B9.D10.先举“以手写我心”的文章与“刻意为文而无真精神”的文章比较,提出写文章要写出本色;之后,进一步以陶渊明与沈约的诗比较,诗文高下主要看其本色高卑。最后得出结论:本色卑的文章“不能工”,非本色的文章更“不能工”。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朱凤行杜甫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注释: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即赠《上李邕》,以抒心志。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世人”两句意为世人见我没什么特别之处,听到我大言不惭都冷笑。B.“宣父”两句意为孔子尚觉后生可畏,您李邕不可轻视我年少。C.“君不”两句写朱凤立于高高的衡山巅,因为冻饿而嗷嗷哀号。D.“下愍”两句写朱凤怜悯百鸟身处罗网,尤其同情最小的黄雀。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鹏”两句虚实结合,融情于景,营造了一种阔大高远的氛围。B.“假令”两句极尽夸张,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豪迈奔放的风格。C.“侧身”两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朱凤形象,生动具体,有感染力。D.“愿分”两句用鸱枭怒号来衬托朱凤的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13.同样写鸟,李白与杜甫分别借“大鹏”“凤鸟”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1.B12.A13.大鹏是自由和理想的象征。李诗写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即使风歇,“犹能簸却沧溟水。”作者以大鹏自比,写其有风无风,都能实现不俗的理想和价值,表现出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体现了作者年轻自信,对待那些轻视自己的人直言回敬,不畏流俗的豪迈之情。凤鸟是祥瑞之鸟,杜诗写凤鸟“口噤心劳”“下愍百鸟在罗网”“愿分竹实及蝼蚁”,作者借写朱凤对众鸟的同情怜悯,表达了自己对底层百姓苦难生活的关怀及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的憎恨和批判。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琵琶行》中的诗人由所见所闻生发悲戚:“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登岳阳楼》中的诗人则由个人身世转为国事危难感伤涕零:“戎马关山北,________。”(2)秋日乍暖还寒,《声声慢》的作者悲愁:“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故国晚秋,《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作者远眺:“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3)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警示北宋当权者:“为国者,______。”(4)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崇礼尚德。孔子在《侍坐》中提出“______”的主张;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要“思国之安者,__________”的观点。答案:(1)杜鹃啼血猿哀鸣;凭轩涕泗流(2)三杯两盏淡酒;归帆去棹残阳里(3)族秦者秦也;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为国以礼;必积其德义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大树之下到大树下站一站,我相信,你的心情会好起来。我心头时常会浮现好多棵大树的形象:故乡沂河岸边的古槐,浮来山的古银杏,陕北黄陵的古柏。一个人的成长史中,应该有大树的身影。一棵大树给周围、给人带来的恩泽可说是无限的。不止是物质上的奉献,还有精神上的感召。人一生或许能见到或听说许多大人物,但你能见到或听说几棵大树呢?——那些几百岁几千岁的大树。我人生中第一棵大树在故乡,是一棵国槐,乡民称本地槐,据说有六百多岁了。我家挨着沂河东岸,沂河发源于沂蒙山腹地,夜深人静时听得见水流浣沙之声。这棵树在河西岸一座老庙里,佛像早已无存,惟树下或立或卧着多块古碑。这个破败荒凉院落,曾是我儿时乐园,那棵树则是我十分敬畏的事物。伙伴们只要进入这棵大树荫蔽之下,就会滋生不一样的情感。我们需三人手接手才能将主干合抱,谁也没见过比它更大的树。主干完全中空了,树身布满吓人的窟窿,大着胆子拍一拍,便发出浑沌空洞虚无之声——那声音似有令我们灵魂出窍之力。等我能读明白那些古碑上的文字时,我已离开了故乡与大树。几十年来,我不时想,故乡若没有这棵树,不止缺了一道风景,亦缺了很多东西。连一棵大树都没有的故乡,还能有什么呢?另一棵更著名大树距我家也不太远,它在沂南县与莒县交界处的莒县,是有“天下银杏第一树”之称的浮来山银杏。周围见过没见过它的人都会说起它。他们会问从浮来山回来的人:白果树(银杏别名)还那样?那人就说:还那样啊。类似这样的对话在这棵树周围的人群中,应当已进行了好几千年了。该树高24.7米,主干周长15.7米,需八人方能合抱,树荫遮地一亩余。它的形态足以震撼人心,一树成大风景。主干如卧地礁岩,主枝如苍龙盘空,磅礴之势,浩然之气,撑起一方天地。无法确知其年龄,但肯定在三千岁以上。《左传》载,公元前715年9月,鲁隐公与莒子在此盟誓。两千七百年前的祖先,就让它来见证人类活动了,就信赖它了。一棵将生命从远古坚持到今日的树,有魅力魔力是必然的。师专毕业那年,我到莒县教书。二十岁,正是多情多欲又迷茫虚妄时节。我常常到这大树下站一站,在它浩瀚气息笼罩下,想一想人生中很切近或较幽远的问题。有一天,望着它枝头上青绿的叶子与果实,忽然想:这树龄是我年龄的一百五十倍以上啊!太不可思议了。我在它身边生活了十多年,又调到日照,离它也不远。现在,我人生的大半截已逝,而它——还那样。我与大树,正如庄子之言,是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它比秦始皇大,比秦穆公大,比孔子大,比老子大,它每一片叶子都能俯视我们。没有哪个大人物会比它更大,而我们常常把自己弄得很大,把大树看得很小。我见到的最年长的树,在陕北桥山黄陵。黄陵轩辕庙内古柏林立,最大的那株有专名:黄帝手植柏。树高21米,主干高13.7米,基部周长11米,中围⒍5米,上围⒉5米,望去如一逐渐收紧之巨型圆台,稳重刚健。树冠并不大,仅几根巨枝如大鹏展翼,树身呈向左方扭曲盘旋之势,整棵大树便呈现出奇特的前行却又扭身回望之态。它岿然如山,一动不动,却似时刻都在发出千钧之力。据说树龄有5000岁,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距这树不远,是黄帝塑像。塑像表现黄帝大步前行又扭身回望之态——也许他是要看看他的民众跟上来了没有。黄帝的苍然形态类似古柏,我想,雕塑家的灵感,可能就来自这棵树。说它是黄帝亲手栽植,谁也无法证明,就算是后世的一种附会或愿望吧。后世人心目中的黄帝,是民族祖先崇拜情结的堆垒与塑造。这个民族把祖先与起源,和一棵树联系在一起。古柏一侧有一片巨大伤口,从主干顶部直达根部,树干起码被撕裂掉几十公分厚。这是我见过的最大最惊人的植物伤口。可以判断出,这伤口是它一根巨枝劈裂的瞬间造成的,人间没有一把大刀能劈出这样的伤口,这可能是几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一场暴风雨造成的。5000年,它经的风雨雷电太多了。把一块顽石放在一个地方5000年,也会化为齑粉,而它却带着这无与伦比的巨大伤口,一直坦然地站在世上。这棵树其实就像我们这个民族。对这个民族来说,这棵树已具有了图腾意义。世上的种种事物包括人,往往都是越老越丑。树却不是这样。没有哪棵大树是丑的。越是老树便越美好。什么能比大树更能表达生物之美呢?形态各异的树干,隆重打开的树冠,都是美的。每棵大树看上去都潇洒有仪,都坦率诚恳大度。而每个人包括我,不管表现得多么冠冕堂皇,骨子里总难脱尽苟苟营营之念。人有欲望,有奢求。树有什么欲望奢求呢?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却对它周围所有生命、对脚下土地都有大恩德。一棵树死了,许多生命便丧失了家园;一片树林消失了,必定是众多生灵的悲剧。树生得那么伟岸,它的根就是它的脚,它有许多脚,却从不走路。人移植树不是满足树的欲望,而是满足人的欲望。树如果像人一样开步走,到处争夺,那会是什么景象呢?大地大约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所有生命可能都将面临灭顶之灾。正是树的稳定给众生带来了稳定,正是树的奉献奠定了众生存在的基础。祖宗有言:山上有直树,世上无直人。面对树,人知道了惭愧。如果你的心里还能存有几棵大树的美好形象,那可能说明你在人生中不难找到美好的事物。树在世上站着,人也在世上站着。到大树下站一站,在大树下想一想:我能不能站得像样一点呢?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浑沌空洞虚无之声浑沌:无知无识的样子B.多情多欲又迷茫虚妄虚妄:不着边际C.后世的一种附会或愿望附会:把没有关系的事物说成有关系D.总难脱尽苟苟营营之念苟苟营营:不顾廉耻,到处钻营17.下列对文章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列举三棵大树的树龄、树围、树高等数字,直观地表现出大树之“大”。B.作者引用《左传》记载,表现了鲁隐公与莒子预见到长寿的银杏树能佑护两国。C.全文多处将人与大树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大树的赞美和对人类的反思与批评。D.文章开头点题,奠定了对大树的感情基调;结尾呼应开头,进一步开掘题意。18.请简要概括作者对大树情感认识的变化历程。19.(1)文章结尾“我能不能站得像样一点呢?”中“像样”的含义是什么?(2)文章以“大树之下”为题目,有何妙处?答案:16.A17.B18.①童年时,对家乡的大槐树产生懵懂的敬畏之心。②青年时,对比浮来山银杏树感到自身乃至人类的渺小。③见到黄帝手植柏的巨大伤口,赞美它象征了坚韧的民族精神。④由三棵大树进而认识到世上的大树都有生物之美和奉献精神(或对周围事物有大恩德)。⑤由世上的大树联想到人也应该像树伟岸地活着。19.(1)“像样”的含义是“达到一定标准”的意思,这里是指像大树那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受伤)坚韧不拔,坦荡伟岸。(2)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是全文线索,作者站在三棵大树下的思考构成了全文的主要内容。③暗示文章的主旨,人应站在大树下,学习像大树一样活着。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语言基础运用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的航天、高铁、深海探测器、国产大飞机等技术,在发展之初都面临国外的技术封锁,却都闯出了一条特色创新之路。②相比于多国共同建设运行的国际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完全由中国独立建设。③从引进、吸收再到创新提升,中国高铁用十年走完了国际上40多年的高速铁路发展之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安全系数最高的高铁体系,京张智能高铁更是引领着世界智能铁路的潮流。④不论是中国航天和中国高铁,都体现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成就,更使民族自信心得到提升。(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论是中国航天还是中国高铁,都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成就,体现了中国智慧,更提升了民族自信心。B.不论是中国航天还是中国高铁,都体现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成就,更使民族自信心得到提升。C.不论是中国航天和中国高铁,都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成就,体现了中国智慧,更使民族自信心得到提升。D.不论是中国航天和中国高铁,都体现了中国智慧,展现了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成就,更提升了民族自信心。(2)根据第②③句,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使对联完整。上联:看脚下,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望太空,航天事业发展振奋人心。答案:(1)A(2)高铁体系建成鼓舞士气微写作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21.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有同学认为肯定是体育特长生包揽了全部奖项,自己参加也得不到名次,所以不愿意报名参加。请你写一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