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城市绿地规划研究_第1页
常州城市绿地规划研究_第2页
常州城市绿地规划研究_第3页
常州城市绿地规划研究_第4页
常州城市绿地规划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州城市绿地规划研究

经过城市绿地的重建和缓慢发展,相对稳定、积极探索发展和科学发展,常州城乡环卫工作取得了突破,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和城市环境示范城市”、“省级城市绿地”和“全国城市绿地”称号。然而,常州也与其他同类城市一样,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日益发展的环境生态建设要求,存在着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的局限。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了常州部分城市绿地存在着“量上有余、质上不足”,“指标优越、视绿有限”,“精品闪烁、服务有限”,“路、绿、房,你争我夺”等绿地建设问题。为此,希望通过在常州城市绿地近期建设规划中引入新的理念与建议,完善优化城市绿地系统,使常州城市绿地更好地发挥营造、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效应的重要功能。1概念总结1.1全视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即追求绿色融入生活、居民充享绿地。对户外环境的追求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生活在绿色中也是城市人的期望。城市绿地应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使城市绿地空间与居民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更多地关注城市绿地空间与使用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全视,即很好地考虑全方位的景观视线关系:通过人的平视、仰视、俯视角度,使城市绿地景观呈现不同美丽风景。平视时,城市绿地给人以视线舒展,景观远近、层次各异的舒适感觉;仰视时,形成在高度方面的绿色感染,形成雄伟、宽广的绿色视觉冲击的景观效果;俯视时,城市绿地形成植物品种丰富、色彩错落有致,绿化手法新颖现代,各种绿地有机结合的景观效果。追求全视,也是对城市绿地的绿量、绿视率和绿色容积率等一系列新型科学指标的高标准追求。我国深圳在1994年和2000年底相继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与国际花园城市,其城市绿地从规划到具体建设都体现了对城市生态和居民生活环境的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强调整体的连通性、绿地的渗透性以及全方位视觉景观的美感与丰富,营造出多层多结构的植物群落模式。因此,在城市中创造“融入式全视绿地空间系统”,主要是针对城市绿地的点、面空间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常州城市局部区域“指标优越、视绿不足”的主要问题,把绿渗透到城市的每个重要角落,让每个人从每个角度,在每个地方都能看到城市的“绿”。1.2绿地系统规划BRT是以改良的公共汽车、运用轨道运输的经营方式提供大众捷运服务。具备灵活性、经济性的一种便捷、安全、舒适、准点的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方式。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公共交通业的发展方向,其运用的原理即网络效应最佳化。“UGN”(UrbanGreenspaceNetwork)即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通过绿地斑块、廊道、绿道、楔形绿地等,将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纳入绿地生态网络,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景观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并且把城市环境代谢作用从营养结构的直链模式,转变为区域环境的分解循环代谢模式,即营养结构的环链模式。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应从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和区域环境改善出发规划有活力的绿色空间网络。如南京主城绿地系统规划明确了南京绿地以钟山、夹江两岸、幕府山、雨花台4大片绿地为主体,通过绕城公路绿化带和主城滨江绿化带的建设构成绿色内外环,通过各类公园、绿地的建设构成环、网、带相连,点、线、面结合的园林绿地体系,形成“一环”、“二区”、“三轴”、“四线”、“五街”、“六片”的结构系统。在常州,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式布局,主要的规划内容有以下3个方面:(1)市域范围:以绿楔作为自然廊道连接城市内部与乡村基质,绿地基质环绕城市斑块,提供各种栖息地,培育生物多样性。扩大城市斑块与基质的交流空间。(2)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建设城市各类型各级别生态绿色廊道,有机连接城市各类绿地,并成为新增绿地的规划布局的指导。生态廊道中还可以加入综合步行系统,以供进行漫步或自行车运动。(3)社区尺度:设计居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林荫人行道、滨河绿带等多种绿色生态廊道。相隔较近、连通良好的绿地为居民日常接近自然提供了可能。2常州城市各种绿地的分析与评价2.1公园mc常州公园绿地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截至2006年底常州市区公园绿地面积约1333hm2,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5类。特别是近期改建的公园绿地精品较多,如红梅公园、荆川公园、兰园、蔷薇园等。但是现状公园绿地布局结构也存在有待进一步科学优化的方面:公园绿地中大型绿地偏少,带状绿地、小型绿地分布不均,街头小游园偏少,整个建成区还有未被公园绿地服务范围覆盖的盲区(图1)。2.2分区分布及主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至2006年底,常州生产绿地面积约653hm2,其中建成区范围内约108hm2,占建成区总面积的6.08%,满足并且高于国家相关标准。城市拥有较多苗圃、示范基地、花木公司及林场,除少数规模较大的苗圃以外,一般都是个体所有的小规模苗圃花木生产基地。2.3《南故人》常州防护绿地主要由道路防护林带、滨河防护林带两种形式组成,至2006年底面积约731.42hm2。从现状来看,整个城市尚未形成完善的防护绿地网络体系,水网与路网防护绿地及绿地间的有机联系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2.4绿地建设相对滞后,存在一些基础绿化不足和景观缺陷截至2006年底,常州附属绿地总面积1865hm2,其中,居住绿地规划总面积约为602hm2,单位附属绿地规划总面积约为922hm2,道路绿地总面积约为341hm2。常州市居住区绿地建设起步早,老小区绿地指标基本达标,绿化氛围较好。但是绿化种植单一、绿化养护一般,景观功能和基础设施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居民的需求。新建居住区绿地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国家相关规定,绿化形式多样,景观效果好,养护到位,能满足居民一定的生活需求,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足。道路绿地方面,若干景观路和部分道路或个别路段绿化较好,但就整体而言,常州的道路绿化存在着道路绿地率整体偏低、树种单一、地方特色不明显、垂直复合绿化少、绿量不足、交通广场和环岛绿化有待提高等建设问题。常州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在近几年由于规划的严格控制,新建及改扩建单位绿化都已达标,大部分医院、学校、科研等单位绿化都已达标,部分厂矿企业单位绿化建设还有待改善,并且,在绿地间的相互联系性、绿化形式以及彰显本单位特色和常州城市特色方面有待进一步优化。2.5接影响的绿地其他绿地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也是实现常州“让城市走进森林,让森林拥抱城市”的重要保障。调研中不难发现,其他绿地作为改善城市大环境绿色系统的绿地类型,常州并没有完善起来,环城绿化带、放射性的楔形绿地的位置和规模也没有很好地确定。3该计划的特点与建议3.1明确建设目标以“水畔绿荫秀江南,琼林广厦筑龙城”作为常州绿地系统近期建设总体形象特色,以“融入、全视、网络”为规则理念,把建立一套常州城市绿地规划建设良性体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作为建设目标。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城市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突出水、城、林交融一体的城市特色,形成“点、线、带、面、体”等多种绿地形式相结合的绿地系统,遵循“点上之完整系统,量上之合理分配,性上之相互交融”的规划原则,总体做到“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带上绿色成廊,面上绿色成片,周边绿色成林”,彰显常州江南水乡与现代化先进城市的特色,创造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绿地景观,创造自然、和谐、现代的城市绿地新形象(见图2)。3.2开发城市滨水绿地,营造绿色空间环境形成“绿珠嵌城,水乡融翠”的绿地形象特色,将常州江南水乡的自然特色,以及悠久的历史人文特色融入常州城市的各类公园绿地中,同时在公园绿地中要展现常州的产业特色。以尊重、利用为前提,创新、发展为目标,以各类人群的功能需求和城市的自然生态美观为出发点,贯彻“公园无边界,有机融城市”的规划理念,提高相互之间的联系作用,使公园绿地逐步串联形成系统,与居民生活路径相结合,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形成城市的绿色空间秩序和重要景观结点,为常州创造一个绿色生态的公园空间系统。此外,常州城市滨水绿地与街头绿地应该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之一来进行研究。常州是江南水乡城市,市区内特别是重点规划区内河湖纵横,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沿河建设滨河绿地,不仅可改善生态环境,还可充分展示常州的城市风貌和绿化特色。而街头绿地是与居民生活结合最密切的区域,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绿色能否成为城市的主要生活旋律,居民能否充分享受城市之绿。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有以下建议。(1)以“河畔柳絮淡淡风”为城市滨水绿地的形象特色。对于常州主要水系的走向、格局、水质、生态环境加以保护,人工梳理城市水系格局,贯彻网络状优化的规划思想,完善和优化各水系所结合形成的生态系统。通过在岸线开阔的地区开辟绿色开敞空间、在人口稀少地带创造滨水生态环境空间、控制岸线开发强度、创造视觉艺术空间、塑造滨水文化空间、增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品味等方面来提升滨水绿化质量。(2)街头绿地以花草的绚丽色彩和丰姿,软化了呆板的建筑环境,不但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以“玉带翠坡街肆横”作为常州街头绿地的形象特色,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城市街头绿地的数量和面积,并使其有机联系。高水平规划建设一些实用性、融入百姓生活的绿地和小游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施工准则,力争把常州的每一处街头绿地都做成精品,让市民出户可见绿地,出门可享绿地。3.3“植”与“彩”的多功能景观通过对现状绿地的调研,在此两类绿地的建设规划上,主要以质上的提高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形成“碧绿绕城郭,多彩卫龙城”的绿地形象特色,突破两类绿地传统单一的生产与防护功能,发展并强调了景观效果与多功能需求的结合,为常州城市打造多功能,贯彻“需要”原则、“最大效益”原则,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多“植”多“彩”的生产防护绿地景观。此外,积极开展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培育适应本地条件的具有特色、抗性优良的品种。对原有生产绿地进行完善,丰富苗木品种,以乔木为主,适当培育花卉盆景、观叶植物、地被植物等。3.4提高社区绿地质量,形成最优绿化模式(1)道路附属绿地以“绿廊蓝带,春花秋叶”作为形象特色,根据常州的地域网络化特色与城市特色,道路绿地布局以城市各类各级主干道为主要骨架,综合考虑与各类绿地之间的联系,形成环环相联的网络化道路绿地系统。力争实现“一路一景、一片区一个特色、整个城市五彩缤纷”的道路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创造出总体统一、主次分明、特色突出、美化城市、服务居民、高品位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形成具有复合功能的城市绿色“生态廊道”。(2)对于常州的居住区绿地,以打造“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为建设目标,贯彻“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大力发展立体绿化,追求全融入式全视高绿量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思想,全民动员,全民动手,开展城市居民参与的城市绿化运动,为常州的绿地建设贡献力量。致力于构建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网络,对新、老居住区进行各有侧重的规划控制,把居住区绿地建设目标从追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到追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小区绿量、绿容率,更好地体现科学的绿地布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常州居住区绿化特色。(3)针对不同的单位性质以及客观条件开展绿地建设与优化,采用多种绿化模式如高层绿化、屋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廊架攀缘植物绿化、盆栽等形式,大幅度提高单位绿化覆盖率及绿地率。绿地规划建设点线面相结合,绿地间有机联系、和谐统一,很好地展现单位特色与常州城市特色。3.5保护保护区和自然水域、林地的植物此类绿地已经开始承担起城市生态、景观保护和居民休憩的职能,在近期建设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自然水域、林地等资源,规划布置城市组团之间及相邻城市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来限制城市无序蔓延扩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