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控制
作为一种传统的减少采收法,条带采收法被缓解了“三次开采”的问题。然而,由于回收率低、效率低、成本高、实施难度大等缺点,它与现有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化以及对未来高效资源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扩大应用范围有限。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技术借助宽条带开采理念,采用冒落区充填方法,利用全柱开采优势,将地表移动变形过程分解为两个阶段,通过对不同阶段变形值的控制,减小对地面的采动影响,实现“三下”压煤高回收率、低成本和高产高效开采。本文分析了宽条带开采和冒落区充填在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岩层移动控制中的作用,并示例对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1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的步骤全柱开采是在地表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范围内,进行多个工作面大面积同时开采,通过控制开采厚度和动态变形(动态变形一般为静态最大变形的50%~70%),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开采对被保护建(构)筑物的有害影响。但全柱开采的工作面开采宽度一般都很大,又要求多个工作面匀速、同步开采,对生产管理要求很高。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利用宽条带开采技术将全柱开采分为宽条带开采和全柱开采两个阶段,并在第一阶段宽条带开采结束后,对采空区冒落矸石带进行注浆充填,而在第二阶段全柱开采期间,利用充填体条带支撑上覆岩层,减少采动沉降,控制地表移动变形,达到保护地面建筑物的目的。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的步骤如图1所示。相比全柱开采,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减少了全柱开采工作面的个数,降低了实施难度,而宽条带开采对第一阶段地表移动变形的合理控制程度和冒落区充填的良好效果是保证第二阶段全柱开采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必须对第一阶段宽条带开采和冒落区充填在地表移动变形控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1.1宽条带设计理念宽条带开采是相对常规条带开采而言的,其宽度突破了常规条带宽度1/5~1/10采深的限制,最大开采宽度达到1/3采深,条带开采宽度增加了0.5~1倍,最大采宽达到140m,从而提高了条带开采的生产效率。与常规条带开采以地表为统一下沉盆地为原则不同,宽条带的设计理念是在保证地表变形不超出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地表为非统一的下沉盆地(盆地中部存在有一定的变形)。如,在水平煤层采厚2.0m、采深400m、采出率60%条件下,对常规条带开采和宽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征进行对比。常规条带开采采留宽度分别为72m和48m,宽条带开采采留宽度分别为120m和80m,根据采宽采深比与下沉系数的关系,两者下沉系数分别取0.38和0.20(其他预计参数取相同值)。图2所示为下沉与水平变形对比曲线,可以看出,尽管宽条带开采下沉盆地为非均一下沉盆地,但其最大下沉为188mm,最大水平变形为0.92mm/m,与常规条带开采的最大下沉398mm、最大水平变形1.08mm/m相比,地表移动变形值减小。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充分利用了下沉盆地范围,使地表变形分散,从而实现在提高条带开采宽度条件下控制变形的目的。1.2充填液的制备冒落区充填技术是指在采空区冒落矸石之间的空隙未被压实之前及时注入浆液予以充填,充填浆液与冒落矸石胶结后,形成充填体条带,共同支撑上覆岩层。充填浆液骨料一般为矸石、黄土、粉煤灰等,为保证浆液在冒落矸石空隙中的流动性,应严格控制骨料粒径,一般不超过5mm。根据充填量的大小及现场状况,料浆搅拌制备可选择在地面或井下进行。充填工艺为平行于工作面上下巷道布置充填专用巷,滞后工作面一定距离,在充填专用巷内向采空区斜上方施工钻孔并放入充填管路,钻孔末端应位于冒落带顶端,通过管路对已冒落但尚未压实的矸石堆体进行充填,如图3所示。充填体强度和充填率是影响冒落区充填体压实特性和压缩下沉量的主要因素。充填体强度可通过选择优良性能的骨料及添加胶结剂来实现。提高充填率的措施有:及时充填,减少充填前冒落矸石压实程度;调整材料配比,提高浆液流动性,扩大充填范围;增加充填泵的压力,提高浆液在矸石空隙的流动速度和密实度等。2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开采区域为村庄下方含煤地层。图4为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工作面布置示意图,对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特征进行分析说明。煤层为近水平,采厚3.2m,埋深410m,其中松散层厚度40m,基岩厚度370m,地面村庄按正方形考虑,边长150m。2.1开采后地表移动变形结果首先按照工作面宽度90m、区段煤柱10m布置常规垮落法开采工作面,共7个。采用概率积分法对这些工作面按顺序开采后地表移动变形进行了预计。按照覆岩为中硬条件并参照类似条件下实测数据取得预计参数见表1,开采后地表移动变形结果及A-A剖面区域下沉与水平变形曲线分别见表2和图5,最大下沉值为2340mm,水平变形最大值为5.54mm/m。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判断,对地面村庄造成的损害为Ⅲ级。2.2全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对相同宽度工作面条件下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的地表移动变形特征进行分析(工作面宽度90m,已超过煤层埋深的1/4)。第一阶段宽条带开采工作面为图4中所示工作面1、3、5和7。采动影响预计参数见表1,地表移动变形结果及A-A剖面曲线(见图4)分别见表2和图5。从图5可以看出,下沉盆地呈轻微波浪形,最大下沉值为480mm,约为常规垮落法开采的20%;最大水平变形为1.12mm/m,地面村庄位置处水平变形为1.09mm/m,受到的采动影响损害在Ⅰ级范围之内。对冒落区实施注浆充填是在第一阶段宽条带开采结束后进行的充填专用巷距工作面10m,每隔20~40m设置充填点进行充填。由于对地面村庄造成影响的开采工作面范围有限,假定如图4中虚线框所示,则充填区域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占对村庄产生采动影响区域的45%左右。充填体支撑效果与充填体强度和充填率成正比,而冒落区内充填空间分布错综复杂,较难掌握,因此限制了充入浆液的性质(骨料大小、浓度等)和扩散范围。根据有关现场实测,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一般为1.2~2.0MPa,充填率为40%~60%。第二阶段全柱开采在第一阶段宽条带冒落区充填结束后进行,包括工作面2、4、6。对全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计,考虑到冒落区充填起到的减小地表沉降作用,其充填体强度和充填率分别按1.5MPa和50%计算,预计参数如表1所示,地表移动变形结果及A-A剖面曲线分别见表2和图5。可以看出,第二阶段全柱开采最大下沉为1000mm,最大水平变形为2.12mm/m,考虑到村庄只承受动态变形影响,第二阶段实际影响变形最大仅为1.42mm/m,相当于全部垮落法开采地表最大水平变形的26%。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最终最大下沉为1480mm,最大水平变形为3.08mm/m,村庄位置水平变形为0.31mm/m。可以看出,在本例所述条件下,实施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通过将地表变形分为两个阶段以及冒落区充填体的支撑,与相同工作面宽度和布置条件下的全部垮落法开采相比,其最大下沉1480mm为后者2340mm的63%;其最大水平变形1.42mm/m(动态变形)为后者5.54mm/m的26%,使地面村庄建筑物受采动影响破坏等级由Ⅲ级降为Ⅰ级以内,实现了减小采动影响的目的。3地表移动变形控制(1)宽条带充填全柱开采利用宽条带开采技术将全柱开采分解为宽条带开采和全柱开采两个阶段,并在第一阶段宽条带开采结束后,对采空区冒落矸石带进行注浆充填,而在第二阶段全柱开采期间,利用充填体条带支撑上覆岩层,减少采动沉降,控制地表移动变形,达到保护地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安徽省芜湖县一中高二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创新教育模式下的领导力挑战与机遇
- 商业视角下的教育产业变革游戏化学习的融资前景
- 实验教学中学生情感教育的教育心理学方法
-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科技力量的运用
- 学习动力激发的教育心理学方法论
- 政府推动的教育政策在社区的落地情况
- 2025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全面基础护士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未来办公模式的探索沉浸式学习与自适应平台的结合
- 广播与电视传输发射技术课件
- 道德观教育教学课件
- 合同履约证明书范本
- 公司劳务派遣服务协议
- 医院检验科培训课件:《标本溢洒处理流程》
- 九阳豆浆机的推广方案
- 通讯ACS510字节解释-
-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揿针技术操作流程与考核评分标准
- 路面弯沉温度修正系数
- 选矿厂安装施工方案设计
- 客户关系管理程广见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