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大通关讲练(全国)_第1页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大通关讲练(全国)_第2页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大通关讲练(全国)_第3页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大通关讲练(全国)_第4页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九年级化学上册期中期末大通关讲练(全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知识节节清01学习目标02思维导图03必备知识04考场真题1.能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能解释生活中的燃烧现象。2.能根据不同场合合理选择灭火的方法,并懂得自我保护的有关知识。3.了解爆炸产生的原因,能采取合理的措施预防爆炸。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2.燃烧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1.碳的燃烧:完全燃烧:C+O2eq\o(\s\up6(点燃),\s\do0(====))CO2;不完全燃烧:2C+O2eq\o(\s\up6(点燃),\s\do0(====))2CO。2.关于一氧化碳:①CO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可燃性、毒性。②CO中毒原理:CO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③CO中毒后措施: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必要时送医④家中发生煤气泄露:关闭阀门,开窗通风。不能开灯或使用明火。三、爆炸1.分类:物理爆炸:车胎爆炸、锅炉爆炸;化学爆炸:烟花爆炸、火药爆炸;2.化学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化学爆炸的前提是燃烧)3.可燃性的气体,在一定浓度范围(爆炸极限),就可能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4.常见的消防标志:灭火的方法与原理: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空气)、隔离可燃物。1.(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二模)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酒精灯的灯芯拨的松散一些,可以使火焰更旺B.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扇动时带来大量的空气C.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要迅速用水灭火D.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答案】C【详解】A、将酒精灯的灯芯拨的松散一些,可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使火焰更旺,故A正确;B、用扇子扇煤炉,火焰越扇越旺,是因为扇动时带来大量的空气,氧气增大,使燃烧更旺,故B正确;C、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要迅速用抹布盖灭,故C错误;D、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吸热,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D正确。故选C。2.(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辍耕录》中记载,杭人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A.降低了松木的着火点B.升高了松木的着火点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D【详解】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燃烧松木前,将其削成薄纸片状的目的是增大了松木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选D。3.(2023·江苏南京·统考二模)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C.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用完酒精灯后,既可用嘴吹灭,又可用灯帽盖灭【答案】C【详解】A、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大氧气的浓度,燃烧会更剧烈。故A错误;B、电器类着火不可用水浇灭。故B错误;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图书、精密仪器等着火。故C正确;D、用完酒精灯后不可用嘴吹灭。故D错误;故选C。4.(2023·江苏盐城·校考二模)下列图标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A.

B.

C.

D.

【答案】C【详解】C是腐蚀品标志,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故选C。5.(2023·江苏南京·统考一模)2023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会燃烧B.在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C.发生火险后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D.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答案】A【详解】A、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B、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等场所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所以要严禁烟火,故选项说法正确;C、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故选项说法正确;D、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的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6.(2023秋·江苏淮安·九年级校考期末)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烟头引起,故防火要从细节做起,烟头在火灾中“罪状”是A.使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温度B.提供可燃物C.提供氧气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A【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具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详解】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的烟头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温度升高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燃烧起来,故选A。7.(2023·江苏盐城·校考模拟预测)碳和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里最庞大的家族,它们有超过三千万的成员。下列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A.冬天用煤炉取暖时,可在煤炉附近放一盆水防止CO中毒B.二氧化碳因具有可燃性,可用于冶炼金属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D.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答案】D【详解】A、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冬天用煤炉取暖时,可在煤炉附近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A说法错误;B、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用于冶炼金属,故B说法错误;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故C说法错误;D、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由于二者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二者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故D说法正确;故选:D。8.(2022秋·江苏泰州·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将大块煤制成蜂窝煤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而灭火C.图a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D.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答案】D【详解】A、将大块煤制成蜂窝煤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炒菜时油锅着火,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图a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因为火柴头燃烧放出的热,容易使火材梗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不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9.(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A.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B.向燃着的酒精炉中直接添加酒精C.面粉加工厂等场所严禁烟火D.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答案】B【详解】A、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灭火,不符合题意;B、酒精具有可燃性,向燃着的酒精炉中直接添加酒精,容易引发火灾,符合题意;C、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严禁烟火,不符合题意;D、煤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不符合题意。故选B。10.(2023秋·江苏淮安·九年级统考期末)202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D.草原着火了,在火的蔓延方向前面再点一条火线【答案】A【详解】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则可燃物没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时也不会燃烧,该选项说法错误;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可燃物较多,且空气中弥漫着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则一定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火灾,该选项说法正确;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毒物质,并迅速逃离,拨打火警,该选项说法正确;D、草原着火后,在火的蔓延方向前面再点一条火线,空气被加热上升,其他区域的相对冷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这样空气流动作用下两条火线就会靠拢,最终燃尽两条火线之间的可燃物,火就自己熄灭了,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1.(2023·江苏淮安·统考二模)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比①、③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B.试管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C.图中小气球有密闭装置、缓冲气压的作用D.如果水浴温度持续升高,③中红磷能燃烧【答案】C【详解】A、试管①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试管③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则对比①、③不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该选项说法错误;B、试管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C、图中小气球有密闭装置、缓冲气压等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D、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只有试管②中的白磷燃烧,红磷的着火点240℃,水浴温度不能达到红磷着火点,③中红磷不能燃烧,该选项叙述错误;故选C。12.(2023·江苏淮安·统考二模)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房屋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B.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D.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排气【答案】B【详解】A、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蒸发时吸收大量的热,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着火点,故选项A说法错误;B、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的原理,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B说法正确;C、室内起火,不能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否则会加快空气的流通,加剧火势的蔓延,故选项C说法错误;D、发现煤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风扇排气,立即打开排风扇排气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引起爆炸,故选项D说法错误;故选:B。13.(2023·江苏盐城·校考二模)在2023年江苏省化学实验调研比赛上,有选手展示了“泥土蜡烛”的创新实验,实验装置如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当石蜡沸腾后,石蜡燃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中土壤是可燃物B.土壤不会改变石蜡的着火点C.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物理变化D.泥土中有较多孔隙,能形成毛细管输送蜡烛蒸气【答案】A【详解】A、“泥土蜡烛”的燃烧是石蜡沸腾后,石蜡蒸气在燃烧,土壤不是可燃物,故A符合题意;B、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能改变的,即土壤不会改变石蜡的着火点,故B不符合题意;C、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泥土中有较多孔隙,能形成毛细作用输送蜡烛蒸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4.(2023·江苏无锡·无锡市江南中学校联考二模)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先挤压右侧滴管,使液体A与固体D接触,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纸屑先于木屑燃烧,然后挤压左侧滴管滴下液体,也产生气泡,同时纸屑和木屑均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证明木屑的着火点高于纸屑B.该装置的优点有: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C.实验过程中产生的CO,可以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反应D.液体B和固体C可以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答案】C【详解】A、先挤压右侧滴管,使液体A与固体D接触,产生大量气泡,同时微热燃烧管,观察到纸屑先于木屑燃烧,可证明木屑的着火点高于纸屑,不符合题意;B、该装置的优点有:操作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不符合题意;C、产生的CO,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进行反应,不可取,符合题意;D、液体B和固体C可以是稀盐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题意;故选C。15.(2023·江苏·校联考二模)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请填空:(1)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主要原理是。(2)生活中硬水软化的常用方法是。(3)(填物质名称)可用于钻探机的钻头。【答案】(1)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煮沸(3)金刚石【详解】(1)水汽化吸热,发生火灾时,消防员利用高压水枪灭火的主要原理是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生活中用煮沸的方法可以将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转为为沉淀除去,可以将硬水软化;(3)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为金刚石,可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探开采。16.(2023·江苏南京·统考二模)燃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学反应之一。(1)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填“反应物”或“生成物”或“催化剂”)。②利用蜡烛和烧杯,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点燃两支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3)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来引燃煤。请解释原因:。(4)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A.生产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要严禁烟火B.盛装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容器要牢固密封C.在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紧密堆积D.在搬运易燃物和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答案】(1)发光、放热(2)生成物一只放在空气中燃烧,另一只罩上烧杯罩烧杯的那只蜡烛很快熄灭(3)木柴燃烧放热,从而使煤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4)ABD【详解】(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2)①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氧化锰为该反应的生成物。②若想验证燃烧需要氧气,点燃两只蜡烛,可将一只蜡烛放在空气中,另一只蜡烛上面罩一个烧杯,若罩有烧杯的蜡烛很快熄灭,则可说明燃烧需要氧气。(3)木柴燃烧放热,可加热煤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4)A、生产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厂房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该选项说法正确;B、盛装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容器要牢固密封,且要在容器外壁上明显贴上警告标志,该选项说法正确;C、存放易燃、易爆物时,不易堆放得过高过密,防止发生爆炸,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易燃、易爆物撞击容易发生爆炸,所以在搬运易燃、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BD。17.(2023·江苏无锡·江苏省天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上层盏内油温,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3)“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对该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多选,填字母序号)。a.水分子受热分解

b.水分子不断运动

c.水分子间隔变大

d.水分子数目减少【答案】(1)油(2)升高(其它合理表述也可以)(3)bcd【详解】(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油,油具有可燃性;(2)油燃烧,放出热量,故上层盏内油温升高,下层盏内水吸热,降低温度,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3)下层盏中的水不断减少,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故水分子数目减少,水分子没有分解。故选bcd。18.(2022秋·江苏盐城·九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1)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为。夹持木炭的实验仪器名称是,(2)老师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时,根据你的观察,老师将红热的木炭,由上而下(填“缓慢”或“快速”)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放热。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4)木炭燃烧后,等集气瓶内的气体冷却至室温(玻璃片一直盖住),老师向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盖好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发现玻璃片“吸”在瓶口不脱落,你认为玻璃片不脱落的原因是。(5)为了观察到更清晰的现象,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先将木炭加热至红热,再注入H2O2溶液,A处除了用MnO2,还可以用作催化剂;能证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的现象是。【答案】(1)坩埚钳(2)缓慢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防止伸入过快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因温度骤然升高而逸出(3)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石灰水变浑浊(4)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集气瓶内压强低于大气压。(5)CuSO4、三价铁离子、新鲜的猪肝等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B处木炭只红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B处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热【详解】(1)①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故填:。②实验中用坩埚钳夹持木炭,故填:坩埚钳。(2)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了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防止伸入过快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因温度骤然升高而逸出,要将红热的木炭,由上而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故①填:缓慢,②填:使木炭与氧气充分反应,防止伸入过快使集气瓶中的氧气因温度骤然升高而逸出。(3)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故填: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则燃烧停止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故填:石灰水变浑浊。(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使集气瓶内压强低于大气压,故填:木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集气瓶内压强低于大气压。(5)①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除了用MnO2,还可以用CuSO4、三价铁离子、新鲜的猪肝等作催化剂,故填:CuSO4、三价铁离子、新鲜的猪肝等。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B处木炭只红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氧气,B处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热,说明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故填: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前,B处木炭只红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B处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热。19.(2019·江苏常州·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校考一模)一根火柴打开化学探索之门。(1)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内焰部分变为棕色,外焰部分呈黑色,这说明火焰的部位温度最高。(2)乙同学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验满CO2时用的火柴,验满O2时用的火柴现象更明显。(3)丙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在铜板上放三根火柴棍,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在a火柴头下方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以下现象:a火柴不燃烧,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①a不燃烧的原因是.②对比b和c的现象,关于燃烧条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4)丁同学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下放置(火焰在下方,火柴梗在上方),火柴越烧越旺,这是因为.【答案】外焰燃着带火星没有与氧气接触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详解】(1)焰心的部分没有明显变化,内焰部分变为棕色,外焰部分呈黑色,说明焰心温度低,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2)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氧气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火柴复燃,故填:燃着;带火星;(3)①根据题意,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在a火柴头下方用酒精灯加热,尽管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故a不燃烧,故填:没有与氧气接触;②对比b和c的现象,关于燃烧条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填: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4)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下放置(火焰在下方,火柴梗在上方),火柴越烧越旺,是因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上。20.(2023·江苏扬州·校考模拟预测)铜及其化合物的冶炼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1)在实验室选择如图1装置探究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查阅资料】①木炭能在较高温度环境中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夺去,生成单质铜②酒精灯防风罩能将酒精灯火焰温度提升至600~800℃③铜的熔点为1083℃【装置分析】①该实验并未采用略向下倾斜试管的加热方法,原因可能是(填字母)。A.使火焰更好包裹住药品部位,提高反应温度B.防止生成的气体冲散药品,降低实验成功率C.过程中会生成液态的铜,且防止石灰水倒吸【实验过程】实验:取0.1g木炭粉与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按下表所示比例充分混合,在粉末堆中插入一块灼烧过的铜片,进行实验。序号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质量比充分反应后试管底部固体的颜色(1)1:9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少量黑色物质(2)1:10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3)1:11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4)1:12无黑色物质(5)1:13混有少量黑色物质②从表中可知,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最佳质量比是。③无需再进行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质量比为1:14的实验,原因是。④取出铜片观察,发现埋入粉末的部分变红,有金属光泽,上方铜片也变为亮红色,右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测反应中产生的气体一定有。⑤试管底部的亮红色固体呈“海绵状”,如图2所示,实验得到“海绵铜”而非块状铜的原因是。(2)分别在H2与CO气氛下,还原氧化铜样品。对反应后的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得到的XRD图谱结果如图3所示。XRD图谱中的峰值可以表征某物种的存在。结合图像说明,能否采用热还原的方法直接制得纯净的Cu2O产品,(填“用H2能”或“用CO能”或“都能”或“都不能”),为什么。【答案】(1)A1:12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质量比为1:13时,氧化铜已经过量二氧化碳/CO2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充分混合,木炭粉被消耗,而酒精灯防风罩能将酒精灯火焰温度提升至600~800℃,没有达到铜的熔点1083℃,生成的铜不会熔化(2)都不能两种方法中得到的Cu2O中都有Cu、CuO【详解】(1)装置分析:①A、根据题干信息,木炭能在较高温度环境中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夺去,生成单质铜;酒精灯防风罩能将酒精灯火焰温度提升至600~800℃;该实验并未采用略向下倾斜试管的加热方法,原因可能是使火焰更好包裹住药品部位,提高反应温度。A正确;B、虽然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但不可能冲散药品。B不正确;C、根据酒精灯防风罩能将酒精灯火焰温度提升至600~800℃;铜的熔点为1083℃。可知,过程中不会生成液态的铜。C不正确。综上所述:选择A。实验过程:②从表中可知,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最佳质量比是1:12,该反应条件下,充分反应后试管底部固体的颜色为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且无黑色物质,说明生成了纯铜。③无需再进行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质量比为1:14的实验,原因是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混合质量比为1:13时,红色粉末中已经开始混有少量黑色物质,说明氧化铜已经过量,无需再进行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质量比为1:14的实验。④取出铜片观察,发现埋入粉末的部分变红,有金属光泽,上方铜片也变为亮红色,右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测反应中产生的气体一定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⑤由于木炭粉与氧化铜粉末充分混合,木炭粉被消耗,而酒精灯防风罩能将酒精灯火焰温度提升至600~800℃,没有达到铜的熔点1083℃,生成的铜不会熔化。所以试管底部的亮红色固体呈“海绵状”,实验得到“海绵铜”而非块状铜。(2)由图3可知,氢气和一氧化碳不同温度下还原氧化铜,在有氧化亚铜产生的温度时同时存在氧化铜和铜,为混合物,得到的不是纯净的氧化亚铜,所以都不能采用热还原的方法直接制得纯净的Cu2O产品。故填:都不能;两种方法中得到的Cu2O中都有Cu、CuO。21.(2021·江苏常州·校考一模)使燃料充分燃烧是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条件下蜡烛燃烧的情况:【查阅资料】蜡烛燃烧时,生成的CO2与CO的浓度比越大,蜡烛燃烧越充分。【进行实验】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完成实验(所用传感器分别为O2、CO2、CO浓度传感器)实验序号容器情况蜡烛位置O2起始浓度CO2与CO的浓度比熄灭时O2浓度1敞口(模拟通风环境)如图121%持续稳定燃烧,保持在20.4%左右不变2半敞口(模拟有烟囱的环境)如图121%持续稳定燃烧,保持在20.3%左右不变3密闭如图121%约16%4密闭如图221%约16%5密闭如图321%约16%6密闭如图322%约16%7密闭如图323%X约16%【解释与结论】(1)蜡烛燃烧时会生成CO2和CO,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元素;(2)检验蜡烛燃烧有CO2生成,可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但乙同学认为此时石灰水混浊不一定能证明有CO2产生,其理由是;(3)对比实验2和3,蜡烛在条件下燃烧更充分(填“半敞口”或“密闭”);(4)对比(填实验序号),可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蜡烛的位置越分散,燃烧越充分”;(5)实验5、6、7的目的是;(6)X344.9(填“>”、“=”或“<”);【反思与评价】(7)综合以上实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a.蜡烛燃烧可以消耗尽密闭容器内氧气b.蜡烛充分燃烧,可减少污染c.实验1中氧气浓度基本不变,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d.燃料在氧气浓度较高的富氧空气中燃烧,能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答案】碳饱和石灰水受热水分蒸发也会变浑浊半敞口实验4和5探究O2起始浓度与燃烧的关系>bcd【详解】(1)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因为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故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填:碳。(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饱和石灰水受热水分蒸发也会变浑浊,检验蜡烛燃烧有CO2生成,可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不能是饱和石灰水,故填:饱和石灰水受热水分蒸发也会变浑浊。(3)CO2与CO的浓度比半敞口大于密闭,对比实验2和3,蜡烛在半敞口条件下燃烧更充分,故填:半敞口。(4)对比实验4和5,图2图3,图3更松散CO2与CO的浓度比更高,可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蜡烛的位置越分散,燃烧越充分”,故填:实验4和5。(5)实验5、6、7氧气的起始浓度不同,目的是探究探究O2起始浓度与燃烧的关系,故填:探究O2起始浓度与燃烧的关系。(6)由实验5、6可知,氧气浓度越高,CO2与CO的浓度比越大,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