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7章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第7章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第7章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第7章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第7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总供求模型7.1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社会的收入总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总供给主要是由总量的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决定的。在宏观经济学中,描述总产出与劳动、资本和技术之间关系的适当工具是宏观生产函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主要强调总需求方面,对于总供给方面并未加以讨论。当经济学家们感到必须引入总供给时,大多数人便把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市场和生产函数的理论与价格变动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结合起来,去推导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按照价格在不同时期变动的情况,宏观经济学将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情况,即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曲线。2021/5/917.1.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1.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一般形式凯恩斯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得出的。这一假设条件的含义是: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但却欢迎货币工资的上升,因此,货币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数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下降,但却不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价格水平的提高。尽管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然而,由于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所以工人们会对相同的后果,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总之,在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的假设条件下,西方经济学家按照劳动市场的理论得出了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2021/5/92图7-1用图形转换的办法给出了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其中,价格水平大于P0时对应总供给曲线的垂直线段,价格水平小于P0时对应总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线段。通常把正斜率的总供给曲线看做一般的短期总供给曲线,而把凯恩斯本人理论中所涉及的情况归结为一种极端的、或者说特殊的总供给曲线。

2021/5/932.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特殊形式西方学者往往对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做进一步简化,把该曲线向左下方倾斜的部分当作为一条水平线,即把水平线当作为向左下方倾斜部分的近似值,如图7-2所示。

2021/5/94

西方学者把由垂直和水平线段组成的曲线称为反L形的总供给曲线。它的意义是: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0)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到达y0之后,不论价格水平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国民收入也不会增长,而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该曲线也被称为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因为,在严重的萧条状态时,由于存在着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所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增长时,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会大致保持不变。因此,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一直到充分就业时为止。2021/5/95

7.1.2长期(古典)总供给曲线的推导在长期中,人们会得到关于市场价格变化的充分信息,价格和货币工资都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最后会使实际工资调整到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的水平。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着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状态。这里,充分就业的产量又称为潜在产量,即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而潜在就业量就是指充分就业量,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的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由于一些难以避免的原因,当就业量等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实际上并不为零。我们把经济中达到潜在就业量时社会存在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一般地,当就业量低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反之,当就业量高于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2021/5/96上述这种情况和古典经济学的主张是一致的,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被认为与古典总供给曲线相同。由于生产函数的相对稳定,在长期中,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水平,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所以,在长期中,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具体推导过程如图7-3所示。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大于P0的数值,比如说P1,在货币工资作同样幅度变动的情况下,实际工资(w/p1)仍然会处于图(a)所示的相同位置。劳动就业量仍然是Nf,通过图(b)和图(c)的转换,成为图(d)中的Yf。如此变动价格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最终在图(d)中得到一系列产出相同但价格不同的点,代表充分就业的(或者潜在的)产出水平。无数多个这样的点将会形成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上的垂直线。这就是长期的(或古典的)总供给曲线。2021/5/972021/5/987.2供给曲线不同特征的经济含义

由于总供给既决定于供给方面也取决于价格状况,所以,对总供给曲线的了解,也应该从这两个方向入手加以分析。如果将前面所说的总供给曲线的情况加以总结,我们可以以图7-4来表示。

2021/5/99根据图7-4中,总供给曲线的特征取决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条件。当价格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发生变动,即,价格出现刚性时,经济中只能发生产量的变化。这时,就会出现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即一条处于水平状态的总供给曲线。这也就是存在数量调节,不存在价格调节时的总供给曲线。这种情况意味着,经济对于总供给不存在任何限制,而且总供给也可以任意调节变动,即,生产函数,特别是劳动就业可以随意增大。这时,实际总供给就完全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

2021/5/910

当价格可以发生变动时,经济中总供给的变化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价格是弹性的,总供给可以发生变化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时,经济中既存在着数量调节,也存在着价格调节。这意味着经济基本上处于正常状态,一方面,当价格上升时,总供给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当总需求增大时,价格也会上升。这是因为,在短期内,总供给的增加也许没有总需求的增加速度快,或者总供给的增加幅度没有总需求的增加幅度来得大。这种情况就是一般短期的总供给曲线的含义。第二种情况是,价格是弹性的,但总供给无法增加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这种情况意味着,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技术水平也无法改变,所以,总供给不变。经济中只有价格调节,不存在数量调节。这也就是古典的总供给曲线的含义。2021/5/9117.3供给曲线的变动总供给曲线是由生产函数(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市场的就业量共同决定的。当有关因素发生变动时,总供给曲线就会发生变动。实际上,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供给冲击或干扰发生时,总供给曲线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动。7.3.1生产函数发生变动时,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假定其他情况不变,经济中出现中性技术进步,也就是说,这种技术进步只会影响到劳动的平均生产率,而不是影响其边际生产力,也没有发生劳动就业量的增加或减少。这时,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如图7-5所示。

2021/5/9122021/5/9137.3.2当劳动需求曲线移动时,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是技术进步会使平均劳动生产力和边际劳动生产力同时都得到提高,则劳动需求曲线与生产函数曲线都会发生向右上方的移动,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更大的距离。当其他条件都不变,如果资本存量增加,就可能使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增加,同时,对劳动的需求也会增大。这就是生产函数和总供给函数中都包含资本因素的原因。资本存量增加,会提高边际劳动生产力,从而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使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最终使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见图7-6。2021/5/9142021/5/9157.3.3当劳动供给曲线移动时,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意愿和偏好,也取决于人口和劳动力的多少。劳动者的劳动意愿和偏好越强烈,劳动力数量越多,劳动供给就越多;反之,劳动供给就越少。假定人们在收入增加之后,更注重休闲,则劳动供给就会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就会向左上方移动,由此产生的一个影响便是产出的减少和总供给曲线的向左上方移动。这种情况可以表示如图7-7的情形。2021/5/9162021/5/9177.3.4供给冲击所造成的价格

上涨引起的总供给曲线移动由于总供给曲线反映总产量或总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所以,任何因素所引起的价格变动,至少都会在短期内影响总供给,造成总供给曲线的变动。比如,石油等重要生产资源的世界性紧缺(不管它是由于客观生产方面的原因,还是OPEC国家的特定政策造成的)将会引起石油价格的普遍上涨。当一般物价水平出现上涨后,总供给曲线也将发生移动。如果同时出现生产的萎缩,则总供给曲线的移动也许会有更大的幅度。如图7-8所示。

2021/5/9182021/5/9197.4总供求模型

7.4.1总供求模型有了总需求函数(曲线)与总供给函数(曲线)之后,就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决定宏观经济中的总产量(总收入)水平与总价格水平。可以通过求解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的联立方程,得到在具体条件下的总体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和总产量水平。总供求模型的几何表示如图7-9所示。2021/5/920图7-9总供求模型中总产量(总收入)水平与总价格水平的决定2021/5/9217.4.2总供求模型的基本类型总供求模型的基本类型可以分成三类:一般情况、凯恩斯情况和古典情况。1.一般情况的总供求模型其主要特征是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其斜率为正值。这种类型适应于一般的经济情况。它表明,无论是供给方面的力量还是需求方面的力量,都会通过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的移动来改变总产量水平和一般价格水平。2.凯恩斯情况的总供求模型这类总供求模型也叫做萧条模型。其主要特征是供给曲线呈水平形状,其斜率为零。这种类型适合凯恩斯所探讨的经济萧条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供给十分充分,而且价格水平基本不会发生变化。经济中的总产量主要由总需求方面的力量来决定。这就是说,总需求曲线的变动是影响总产量变动的基本原因。凯恩斯情况的总供求模型可以用图7-10表示。2021/5/9222021/5/9233.古典情况的总供求模型这可以看做相对稳定的长期总供求模型,或者充分就业的总供求模型。其主要特征是总供给曲线呈垂直形状。这种类型的总供求模型适合于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情况,也适合于在长期中经过调整之后所达到的理想经济状态。这时,经济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供给方面无法再增大了。总需求水平的变动将只会影响到物价水平,而不会影响到总产量。这种情况下,总需求水平的变动是造成价格水平变动的主要原因。该模型可以用图7-11表示。2021/5/9242021/5/9257.5总需求的扰动与冲击

7.5.1凯恩斯的极端情况凯恩斯的总供求模型在理论上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极端的情况。在现实中,它也仍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这一方面是它可以解释经济的萧条情况,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解释价格刚性(或粘性)的情况。在现实经济中,当需求变动时,厂商也许不会迅速地调整价格而是暂时将其价格保持在既有水平上。他们会观察一段时间,以便最终决定是否要在下一个时期调整价格。这说明,在短期内,或者至少在当前一个有限的时期内,价格是不变的、刚性的,会保持在前定价格(即此前所决定的价格)水平上。尽管在长期内,价格还会发生变化。但是,如果价格变化缓慢,我们就说价格是粘性的。

2021/5/926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外来的对总需求的扰动和冲击可以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从而引起总产量(总收入)增加或者减少,但是价格却不会变动。如果政府的政策会影响到总需求,其影响和作用与对总需求的外在扰动和冲击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政府的主动作用,一个是客观作用。在图7-12中,我们将凯恩斯极端的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讨论政策效应。假定经济起始的均衡点位于AS和AD相交的E点。假定政府采取一次性财政扩张政策,这样的政策将会使AD曲线向右移动,这时经济的新均衡点在E'点,总产量(总收入)增加。由于厂商在价格水平P0愿意供给任意数量的产品,因而不存在对价格影响。即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只是提高产量和就业,而不会影响价格。

2021/5/9272021/5/928此外,在凯恩斯的极端情况下,名义货币量供给的增加会导致经济中均衡产量的增加,而不存在对价格的影响。如果我们把经济中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总收入)水平,叫做潜在的产出(收入)水平,那么,前定价格水平和总需求曲线的相互结合所决定的总需求产量(总收入)水平,就是当期(当年)的总产量(总收入)水平,它可能小于潜在的产出(收入)水平,也可能大于潜在的产出(收入)水平。2021/5/929

当厂商发现实际总需求产量水平高于或者低于潜在的均衡产量水平时,即便他们不会立即调整价格,也存在着一种激励因素促使价格向均衡水平运动。这种激励动向是,当实际总需求产量水平低于潜在的均衡产量水平时,会降低价格;当实际总需求产量水平高于潜在的均衡产量水平时,会提高价格。因为在总需求水平决定产出水平的情况下,降低价格将会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产量;提高价格将会减少总需求,从而减少产量。所以,这种激励因素会产生一种潜在的压力,使经济重新回到均衡状态。当这种调整过程实际发生时,下一时期的价格水平将发生变化。在总需求相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总产出将会发生调整。如果一次不能调整达到均衡水平,就需要继续调整下去,直至达到均衡水平为止。价格和产量调整的互动过程就是总供求调整的动态过程。2021/5/930

7.5.2古典的极端情况在古典的极端情形下,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是垂直的。不论价格水平如何,经济中的全体厂商的总供给量总是yf。在这样的供给假定下,可以得出与凯恩斯极端情况的模型完全不同的结果。图7-13表明了在古典的极端供给假定(充分就业假定)下,一次性财政扩张政策的效果。2021/5/931图7-13中,经济初始均衡为E点。政府的财政扩张使总需求曲线从AD移动到AD‘。在初始价格水平P0,经济的均衡点在E点。如果在原有价格水平P0上,产品需求上升了,需求量达到了E‘点。但厂商在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技术水平暂时没有变化的短期情况下,不可能获得更多劳动力来生产更多产量,就是说,产品供给对新增需求无法作出反应。由于厂商试图雇佣更多的工人,他们只是抬高了工资和生产成本,因而必须为它们的产品索取更高的价格。所以,产品需求的增加只会导致更高的价格,而不能提高产量。价格的上涨降低了实际货币余额并导致了利率的上涨和支出的减少。经济沿AD‘曲线不断向上移动,直至价格的上升和货币实际余额的下降足以将利率提高和支出降低到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水平。这就是在价格P’的情形。在E"点,总需求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与总供给相等,达到了新的均衡点。

2021/5/932下面考察古典极端条件下货币扩张的效果。图7-14描述了在古典极端供给(充分就业)条件下名义货币扩张的情况。

2021/5/933

图7-14中的E点为初始的充分就业均衡点,AD与AS在此点相交。现在假定名义货币存量增加了,相应地,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到AD'。假如价格固定,经济会移动至E‘点,但是,现在社会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无法增加供给,总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对产品的超额需求。试图通过雇用更多劳动力来实现供给扩张的厂商推动了工资和成本的上涨。相应地,价格也随之上涨。这意味着实际货币存量将不断向其初始水平回落。事实上,价格将会持续上涨,直到产品的超额需求消失时为止。这样,价格必须上涨到经济达到E“点的程度。这时总供给曲线AS与新的总需求曲线AD'相交于E"点。只有在这点上,当总需求量再次与充分就业的供给量相等时,产品市场才会出清,价格上升的压力才会消失。

2021/5/934下面考虑经济从E点移动至E“点的调整过程。这里没有产量的变化而只有价格水平的变化。注意到,价格上升与名义货币量的增加恰好是同一比例的。从图中可以看到,作为对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反应,AD曲线会向上移动一段与名义货币增加比例相同的距离。因此,在E“点,实际货币存量M/P恢复到其初始水平。在E“点,名义货币量和价格水平均变动了同一比例,使得经济的均衡产量维持不变。这样,可以得出古典极端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在古典极端的供给条件下,名义货币量的增加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同一比例,而利率和实际产出维持不变。当货币存量的变动只导致价格水平的变化而实际变量(产量、就业)未发生变化的情况,叫做货币中性。2021/5/9357.5.3一般总供给曲线情形下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不同效应在一般的、常规的总供给曲线情况下,总需求被扰动和受到冲击的时候,总需求曲线移动具有不同的效应。政府刺激总需求的措施所希望产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条曲线相交于何处。见图7-15。2021/5/936图7-15表明,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有弹性的)部分,经济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时,不管什么原因所引起的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比如(a)图中从AD1移动到AD2,表明产量较大的增加,只伴随着价格较小幅度的上升。另一方面,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弹性较小)的部分,经济接近于其现有生产能力的最大限度。这时总需求曲线不管由于什么原因所引起的移动,比如在(b)图中从AD3移动到AD4,表明产量增加很少,而价格却显著上升。2021/5/9377.6总供给的扰动和冲击AD-AS模型不仅能清楚地说明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效应,而且还能说明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在这方面,IS-LM模型是无法与AD-AS模型相比的。见图7-16。2021/5/938

图7-16说明当外在原因引起的对总供给的扰动和冲击导致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