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贝叶经档案分类与艺术价值_第1页
傣族贝叶经档案分类与艺术价值_第2页
傣族贝叶经档案分类与艺术价值_第3页
傣族贝叶经档案分类与艺术价值_第4页
傣族贝叶经档案分类与艺术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傣族贝叶经档案分类与艺术价值

叶子是一种被称为budo的叶子。主要产于南方,主要产于印度、喀什、缅甸和中国西南部。在张飞还没有发明之前,圣经的传播就像莲花一样。在上述地区,它被用作文字载体,并被称为buuji。贝叶经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傣族人民受此启发,创造自己的文字,同样以贝叶为载体刻写经文,甚至记录他们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体系。千百年来,傣族人民虔诚地刻经、赕经,并且将贝叶经当做神圣之物供奉保存,为后世留下了数量浩繁、内容深博的贝叶经档案。过去人们对贝叶经档案的研究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和原始资料搜集的困难,多只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和片面描述上,使得世人对贝叶经档案的认识往往只见枝叶,难窥全貌,甚至造成混淆错乱。为了更好地探讨佛教原始佛典的真义、了解傣族的多彩文化,充分利用贝叶经蕴含的智慧,有必要对贝叶经档案的分类、特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然而至今还未发现这样的成果问世,笔者经过调研,并在参阅大量原始贝叶经及译文后,略有心得,现将贝叶经的分类、特点作如下论述,以求教于方家。一、文件分类(一)贝叶经传统的延续纸张未发明以前,古印度以贝多罗叶记载佛教经典及宫廷文献资料,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傣族地区的人们开始刻写贝叶经,这种传统延续至今。纸张发明后,一般佛经仍仿贝叶经的外形制作及装订,虽然其材质为绵纸,但因打上了佛教的印记、供奉于佛寺,故亦通称贝叶经。1.以孔为基础的装订以贝多罗树叶为载体、手工刻写而成的贝叶经书主要在西双版纳地区传播。一部经典需要多片贝叶才能完成,每片叶子长约二英尺、宽约三英寸。叶面中间穿有一或二小孔,或在靠边穿一个孔,以备装订之用。穿孔后的贝叶用铁笔刻上文字并于叶面边上刻上页码,涂上用植物油掺锅底黑灰拌成的黑墨之后,再擦掉表面,让字体浮现出来。最后,以绳、棉线或竹签穿过叶面上的孔,按500—600片贝叶为一匣装订成册,并用与贝叶一般大小的木质夹板为封面及封底固定,以免散乱而利于携带,我国称此装订形式为“梵筴(夹)装”。装订成册后,有的贝叶经还要再涂上一层金粉和红漆、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如此一部贝叶经才算完成。根据贝叶宽窄,贝叶经的规格有页四行式、五行式、六行式和八行式,以前三种规格最为普遍。2.构皮纸藏书,是专业的书德宏地区叶质贝叶经比较少见,用绵纸来书写的经书更为普遍。历史上傣族先民善用构树皮造纸,傣族地区流传着数量巨大的、构皮纸抄写的经书。构皮纸又称绵纸,是同一种纸质的不同称呼。构皮纸经书的制作通常是裁出约为四开或八开的纸,单页抄写。待整部书抄写完毕,在页首上方用锥子凿眼,穿上细绳装订成册,厚薄不等,有的一二百页为一本,厚的书一般分为上下册。为了保存时间长久,有的还用黑布或白布把封面和封底包裹起来。(二)巴利语的选择南传佛教的经典都是巴利文的,但它又以缅文、僧伽罗文、柬埔寨文、泰文、或者傣文的形式出现。傣文经典从译文的语言形式来分,大致有三类:一类基本上全用傣语译出,仅夹杂少量的巴利语词,诵读出来,男女老少人人能懂;一类是半傣语半巴利语的;还有一类全书都是巴利语,只是用傣文字母拼读而已。流传在傣族地区的《维先达腊》,便有沙卜、沙乃、沙板、斡哈(1)等几种译文形式。其中,沙卜译文特点是巴利原文约占50%,经典傣文体傣语译文占50%;沙乃译文特点是,巴利原文约占30%,经典傣文体傣语译文占70%;沙板译文特点是,巴利原文约占10%,经典傣文体傣语译文约占90%;斡哈译文特点是巴利原文占不足1%(约0.8%),经典傣文体傣语译文占99%强。(2)(三)使用现代文化遗产的方法刻写结合用建构矫正文傣族历史上有四种不同形体的文字。西双版纳等地傣族使用傣仂文;德宏州大部分地区及景谷、沧源、双江、耿马县一部分地区傣族使用傣纳文;德宏的瑞丽及潞西县遮放以南地区和澜沧、耿马一部分地区傣族使用傣绷文;红河州金平县等地傣族使用金平傣文(傣端文)。四种傣文中,保存经文最丰富的是傣仂文(又称经典傣文),其次是傣纳文。西双版纳的傣仂文贝叶经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叶上的,而德宏一带多用构纸抄写傣纳文贝叶经。德宏州的耿马县发现有少部分用傣绷文刻写的贝叶经,其他多为构纸经。金平县的傣族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没有发现用傣端文记录的经书。(四)少数民族传统文献与东南亚巴利语系佛教经典一样,我国傣族地区流传的大藏经包括律、经、论三藏和藏外典籍。我国傣族僧人并没有把巴利文三藏全都翻译成傣文,又因保存不善,再加历经劫难,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傣族三藏经已经不全。除了一套以律、经、论各部命名的经典之外,傣族地区还流传有许多不成套的单部经典。另外,几百年来,傣族笃信佛教,以献经为福气,刻经之风甚盛,有些并不属于三藏经典的东西,也被写成佛经形式,民间及佛寺僧人均把它们视为佛典而保存和流传下来。1.《南经》主要内容尽管历经劫难,傣族地区的三藏经业已不全,但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套傣文三藏纲要式经典,尽管体品类缺少很多,但三藏名目齐全。(3)另外,西双版纳总佛寺亦藏有一套经、律、论巴利三藏的总目,可见傣族地区流传的三藏佛经亦分为律藏、经藏、论藏三个部分。现傣族地区三藏经的收藏及分类情况大体如下:A、律藏律藏是说戒学,分为波罗夷品、波逸提品、大品、小品、随附五个部分。现在傣族地区未再发现有贝叶刻本律藏,仅《大品》的四部注疏尚有留存。这四种注疏本分别是《大实例》18册、《大罪行》13册、《诸常、诸无常》11册、《稀世维乃》6册。(4)B、经藏经藏是说定学,也分为五个部分,即长阿含经、中阿含经、相应部经、增一阿含经、小部经。按巴利三藏的一般构成,经藏的《小部》应有15部,但据说译经的阿连亚洼西长老因为比丘戒三百四十条,过于严厉,不悦,故未译出其中的《长老尼偈经》,傣地经藏《小部》实际只有14部。目前,傣族贝叶刻本经藏尚有两处留存,现勐龙小街乡曼将佛寺存贝叶经刻本52册,缺2册。西双版纳州文馆所存有贝叶刻本五部,共52册,有残缺。(5)《小部》中,有一部叫《本生经》,在傣族地区广为流传。本生经,巴利语称Jātaka,意为“一生”、“一世”,含前生、今生、来世之义,是专门记录佛陀在前世轮回为动物、人身和天神守持、积累般若蜜的故事,歌颂积累般若蜜的功德,告诫后世佛教徒勿忘般若蜜的佛经体裁。《本生经》共有五百四十七个故事,分成二十二篇。这些故事大致可分为七个类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报恩故事、魔法故事、笑话故事、道德故事、世俗故事。《本生经》中讲述佛陀“十世”轮回中第十世轮回故事的《维先达腊》最受傣族佛教徒的推崇。C、论藏论藏是说慧学,分成七个部分,即:法聚论、界说论、人设施论、双论、分别论、论事和发趣论。目前傣族地区未再发现有贝叶刻本的论藏,但在勐龙腊勐捧曼龙波完罕处收藏有六册绵纸抄本、曼寨康朗章香献于曼占宰佛寺绵纸经折装抄本的《分别论》;景谷勐嘎城子周建云处藏有全册、西双版纳州文管所藏有4册绵纸抄本的《发趣论》。(2)藏外经典藏外经典是不同时期大和尚们的著作,共六部,分别为《弥兰王问经》、《岛史》、《大史》、《小史》、《摄阿毗达摩义论》、《清净道论》。在云南傣族寺院中仅发现《弥兰王问经》一种,版纳嘎洒曼囊佛寺、勐龙曼仰广佛寺有存留。2.云南少数民族寺院中的《法句经》傣族地区除刻写有巴利三藏圣典外,还有各种佛经的单行本。这些单行本中有各种层次的教程、各种各样的念诵集、佛经选编等。如采集散见于早期佛经中的偈颂分类编集而成的《法句经》,在云南傣族佛教徒中颇为盛行,已发现有傣仂文和傣绷文两种文字的单行本,均为二十六品423偈。(6)又如《十五日颂经》是西双版纳傣族僧侣日常课诵的经典,要念诵15天才能持诵完,其内容出自傣文三藏经,每日经文的第一首通常是出自《阿含》或《阿毗达磨》的佛自说经文,其余几首是出自《长老偈经》等经集的颂佛经文,堪称南传佛学精华的汇编,傣族僧侣通过背诵和向高僧学习《十五日颂经》及其佛学思想,掌握了南传佛教、佛学文字、语音、教史、哲学、仪式等方面的知识。3.民间及寺院寺院傣族地区刻经之风甚盛,有些并不属于大藏经典的东西,也被写成佛经形式、打上佛教的印记,民间及佛寺僧人均把它们视为佛典供奉。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这些佛经可分为历史、哲学、经济、政治、天文、历法、军事、武术、体育、生产知识、自然科学、医药卫生、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学、宗教教义、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理论、制品工艺和建筑技术等方面。二、来自曼族海因文献的特点(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云南种人图册》贝叶经何时传入傣族地区以及傣族人民何时开始刻写贝叶经,因资料所限,现还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傣族的贝叶经有着悠久的历史。珍藏于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孤本《云南种人图说》有“缅和尚”图一幅,绘有和尚正在念诵和刻写贝叶经,旁白为:“缅和尚,思茅、宁洱、威远俱有……,念经似汉人,读书写字用贝叶铁笔写……。”《云南种人图说》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系遴选清嘉庆年间的《伯麟图说》二十二幅图而成,而《伯麟图说》的蓝本则是成书于明朝初年的《云南诸夷图》。可见与《云南诸夷图》一脉相承的《云南种人图说》所记,当亦是明初傣族僧侣念诵、刻写贝叶经的情况。由上所述,傣族地区刻写贝叶经的年代应不晚于明朝初年,历代相传的贝叶经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2.贝叶是满族文化生活的集大成者贝叶文化是人们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而贝叶经是贝叶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说是傣族文化的根。古往今来,傣族人民用贝叶作为书写材料,刻写经书以及大量的世俗文字,记录傣族古代社会历史、生产生活及文学艺术,可以说,贝叶经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智慧的万有文库。尽管“贝叶文化”决不能简单地看做是贝叶经承载的文化,但它却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傣族文化的象征,贝叶经见证了贝叶文化的成长历程。(二)不可替代的学术数据的价值1.少数民族学术资料价值的考察傣族研究中许多问题至今仍没达成一致认识,其中以傣族及中国南传佛教的源流问题最为关键,争议也最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文献资料的不“足征”。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找到新的文献资料作为佐证。为此寄希望于从汉文文献的记载中寻求答案已几无可能,因为汉代以前记录傣族历史的汉文文献很少,且人们对此的研究已相当成熟,难以再发掘出新的资料。尽管汉文文献关于傣族的记载有限,但傣族文献资料,尤其是贝叶经的数量宏富,内容庞杂,足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原始依据,足以厘清学术研究中许多争论不休的问题,其学术资料价值不言而喻。而贝叶经是傣族文献的核心,是傣族人民记录自己文明的大百科全书,只有对贝叶经进行充分的挖掘、整理、翻译和研究才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的文献资料,才能真正揭开傣族及其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神秘面纱,进而使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有据可寻。2.膜佛研究缺乏新,又导致了错误的社会原因学术研究贵于求真、求实,贵在追根溯源。然而,现在对傣族研究所依据的原始文献资料有限,许多学者在进行学习研究时对一些二次或三次文献相互抄袭,并没有考据所引资料的原始性、真实性、准确性,更谈不上创新性,造成许多关于傣族及南传上座部佛教研究的文章大同小异,缺乏新意,甚至以讹传讹,误导后来的学习、研究者。比如,雨安居是南传佛教的一项重要佛事活动,也是傣族的一项重要节日,然而关于雨安居的由来却鲜有人能说清,抑或有所论述,则以据说“如何如何”带过,不辨真伪,不求出处。事实上南传三藏经之《律藏》的《犍度部》对此早有描述:“尔时,世尊未为诸比丘制定雨时安居。此处彼诸比丘夏时、冬时、雨时尽皆游行。众人忿怒、非难:‘如何诸沙门释子冬时、夏时、雨时尽皆游行,践踏青草,以害一根之命,多杀小生命耶?……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诸比丘!许入雨安居。’”如此,只有溯其原始实态,才能提供较为深入、全面的观点,了解研究问题的整体和价值。(三)入传播的少数民族或者该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利用贝叶来刻写文字、并形成独立文化的华夏族群,恐只有位于西南边陲的傣族了。傣族文字的创建和佛教的传入有关,傣族的贝叶经,是古印度贝叶经的移植。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简单照搬的过程,更可看做是一种发展、变异,并最终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过程。由相邻的周边国家传入傣族地区的佛教,在中国的傣族地区可谓别具一格。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经历了一场同傣族社会原始宗教信仰、传统的激烈斗争,而且这种斗争仍在延续。文化冲突导致了文化重组,使傣族社会的整个精神文化领域由此发生了异乎寻常的重大变化,其结果是佛教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同时形成佛教文化与原始宗教文化相结合、佛教文化与汉文化相结合、佛教文化与周边国家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在世界人类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四)丰富的内容1.佛教经典的古印度我国的佛教大藏经中的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均属北传佛教经典,唯有傣文大藏经属于南传佛教经典,而南传经典是目前尚存留的、以“印度语言”记录的佛典当中,数量最多、部帙最完整、时间也较早的文献数据,它保存着佛教经典比较早期的面貌,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佛教盛行的古印度,人们获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