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晋墓地华清池地面建筑_第1页
陕西汉晋墓地华清池地面建筑_第2页
陕西汉晋墓地华清池地面建筑_第3页
陕西汉晋墓地华清池地面建筑_第4页
陕西汉晋墓地华清池地面建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汉晋墓地华清池地面建筑

秦汉鼎山汤遗址位于临潼县南部,鼎山以北的华清池及其周边地区。由于工作有限,实际范围无法确定(图1)。遗址在华清池“温泉总源”正北,唐华清宫遗址之下。开10×10米探方3个、6×10米探方1个,发掘面积约360平方米,发现了殿宇建筑、汤池、供排水设施等遗迹和乳钉纹方砖、回字形纹方砖、细绳纹条砖、板瓦、筒瓦、瓦当、陶水管道、井圈、木门、木建筑构件等遗物(图二)。砖体及结构骊山汤修建在自然景色甲秀关中的骊山温泉地区。从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先民到商周、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都在此有过修缮活动,故遗址地层堆积复杂。现以T1、T3南壁地层剖面为例分述如下(图三)。现代扰乱层:厚0.4~2米。近代文化层:厚0.1~1.05米。残存民国初年冯玉祥修建的浴池,残长约11.5、高1.4米。宋~清文化层:厚0.75米。内含唐代残砖瓦、宋代瓷片、元代条砖及方砖、明代长条砖及琉璃建筑材料残块、清代瓷片、钱币等。唐文化层:厚约0.9~1.35米,分为A、B两层。A层厚0.35~0.6米,用石板和条砖叠砌而成。石板厚0.15米,其下砌两层条砖。B层厚0.65米,为红褐色夯土层,其中夹杂碎石、砂砾。秦汉文化层:呈灰黑色,厚1.7米,土质湿软,水分大,成泥状,内有木构件、秦汉乳钉纹、回形纹方砖、素面方砖、云纹瓦当、板瓦、筒瓦块、井圈、陶容器、陶管道残块等物。仰韶文化层:厚0.45~0.6米,土质结构较密,呈黑褐色,内含夹沙红陶片、彩色和细泥红陶片。出土遗物有石器、骨器和玉佩。室门结构形制一汤池建筑(一)地面建筑地面建筑已全部坍塌,由于其上层叠压着唐代星辰汤遗迹,不能继续往下发掘。所以发掘面积受到限制,四至范围不清楚,现出土北墙、东隔墙、南隔墙及部分比较完整的梁架结构。1.北墙:呈东西走向,两端均延伸至探方外,东西长18.8、南北宽0.9、残高0.3米,用不规则的石块垒砌而成,比较规整,里面填补大小不等的乱石块。以泥浆粘接。在位于北墙距西端7.75米处,有一处宽2.15米的空段,应是北门位置。两端有安装门时使用的细绳纹条形砌砖。2.砂石路面:位于北门西侧,呈南北走向,南北长2.8、东西宽1.3米,南端成直角向东折拐2.1米,南北宽1.35米。路面全用大小不等的砂石片平铺而成。3.陶管道:位于砂石路面西0.55米处,南北走向,上部已残,仅保存下半部,南北长3.3米,北端穿过北墙延伸至探方外,南端伸入一个0.7×0.75、深0.27米的椭圆形坑内。坑内有陶罐残片。陶管道素面、灰色,单节长42、外径粗27厘米。4.东隔墙:位于北门道东侧,呈南北走向,和北墙成直角相接,长11.4、宽约0.7、残高0.08~0.6米。夯筑而成,夯层厚约0.09米。隔墙采用“银包金”砌法,两侧砌0.35×0.35米、厚0.03米的回形纹和0.36×0.36、厚0.035米的乳钉纹方转。西壁面砌砖无存,东壁面南半部仅存两层砌砖,高0.6米。在距北墙2.75米处,东隔墙有南北长2米的空段。空段内以条形砖丁字形铺砌,木门就倒在附近,分析此处为室门。5.木屋梁架结构:东半部破坏严重,西半部保存较好,出土了底梁、檩、残椽、小筒柱及其他木构件(彩色插页壹:1;图二)。底梁:南北方向,由两根带有榫卯的圆木连接而成。从北向南,北底梁残长5.42米,南端直径0.22米,北端长1.2米的部分已残朽,直径0.09米,余者保存较完好。底梁表面开5个方形卯洞。从北向南,第一卯洞0.03米见方,深0.07米,距北端0.26米;第二卯洞在第一卯洞南0.985米处,南北边长0.034、东西宽0.022、深0.06米;第三卯洞在第二卯洞南0.985米,南北边长0.03、东西宽0.025、深0.07米;第四卯洞在第三卯洞南1.04米,南北长0.03、东西宽0.025、深0.06米;第五卯洞在第四卯洞南0.97米,边长0.03×0.03、深0.07米。北底梁南端与南底梁连接处有一南北向梯形卯槽,南北长0.225、高0.11米,上部槽口北边宽0.045、南边宽0.07米;下部槽口北边宽0.05、南边宽0.08米。在卯槽上有一边长0.033×0.02米的卯洞斜穿而过,内嵌木榫。卯洞距南端0.118米(图四、六)。南底梁直径0.23米,在坍塌时由于受力不同,卯榫结合处向西扭裂,呈东北西南方向,现仅清理出5.4米。南底梁北端有一木榫,长0.22、宽0.045~0.07、高0.11米,上有一边长0.03×0.02米的卯洞。卯洞距北端0.067米。木榫和北底梁卯槽相接,再用木栓固定。底梁上排列着10根木檩。从北向南,第一根木檩条两端已朽坏,仅保留中间2.3米长的一段,直径0.13米。第二根檩位于第一根之南,东头相距0.93米,直径0.18米,伸出底梁0.4米,西头相距0.845米,直径0.135米,全长4.28米。檩条东端有长0.15米的人工砌削面,在距东端0.065米处,有东西长0.035、南北宽0.017、深0.056米的卯洞。在此卯洞之西0.442米处,还有一东西长0.035、南北宽0.017、深0.05米的卯洞。木檩东头背面和底梁结合处,均有人工砌削出的平面,中凿南北长0.03、东西宽0.022米的卯洞。第三根檩位于第二根之南,东端相距0.71米,直径0.18米,伸出底梁0.38米,西头相距0.72米,直径0.145米,全长4.28米。东头表面上有人工砌削的东西长0.18米的平面,在距东端0.08米处,有东西长0.23、南北宽0.22米的卯洞。洞中现保留有木榫。木檩东头背面和底梁结合处均有人工砌削出的平面,中凿南北长0.025、东西宽0.02、深0.03米的卯洞。第四根檩位于第三根之南0.89米,因发掘面积限制,仅清理出东头2.05米一段。直径0.19米,伸出底梁0.4米,表面上有人工切削出东西长0.15米的平面,在距东端0.1米处,有边长0.023米见方的卯洞。洞中尚残存木榫。檩东端背面和底梁结合处,均有人工砌削出的平面,中凿边长0.025米见方的卯洞。第五根檩位于第四根之南0.82米处,由于覆压在星辰汤池底之下,现仅清理出东端0.71米一段。其直径0.21米,伸出底梁0.37米。东头上表面有人工砌削出东西长0.18米的平面,在距东端0.09米处,有东西长0.03、南北宽0.02、深0.047米的卯洞。檩东端背面和底梁接合处均有人工砌削出的平面,中凿东西长0.025、南北宽0.023米的卯洞。第六根檩位于第五根之南0.82米处,因覆压在唐代星辰汤池底下,仅清理出东端0.9米一段。其直径0.025米,伸出底梁0.38米。东端上表面有人工砌削出东西长0.175、南北宽0.17米的平面,在距东端0.1米处,有东西长0.025、南北宽0.023米的卯洞。洞中保存有木榫。又在距东端0.44米处,有东西长0.25、南北宽0.13、深0.04米的凹槽。凹槽中心有方形卯洞。第七根檩未清理。第八根檩位于第六根之南1.9米,呈东西向,向北扭转,直径0.2米,这次仅清理出东端2米。东头上表面有人工砌削南北宽0.15米的平面,在距东端0.09米处,有东西长0.025、南北宽0.02米的卯洞。洞内现存木榫。在檩底部距东端0.61米处,有人工凿东西长0.03、南北宽0.02米的卯洞,用木榫将檩条和底梁连接在一起。由于建筑物倒塌时扭动错位,木榫向西位移了0.025米。檩东端高出底梁0.38米,呈东高西低斜坡状枕于底梁之上,中间压有一南北长0.165、东西宽0.05、厚0.02米的枕木。第九根檩位于第八根之南0.547米,全长4.28米,东端直径0.19米,西端0.5米长已残,仅留朽木洞,呈东高西低斜坡状枕于底梁之上。东端表面有人工砌削东西长0.22、南北宽0.15米的平面,在距东端0.09米处,有东西长0.025、南北宽0.02米的卯洞,其内尚残留木榫。檩条东端距底梁0.37米。第十根檩条位于第九根之南,东头相距1.01米,西头相距0.8米,已糟朽,从残留朽木洞测量,全长4.28米,直径0.19米,东端距底梁0.35米。6.木建筑构件:除上述比较完整的屋架结构之外,在其附近还出土了木建筑构件,编号1~22号,现分述如下:1号位于第八根檩北边0.02米处,东低西高呈倾斜状,全长2.62米,直径约0.1米(图一〇:1)。2号位于北底梁西边0.19米、第一檩下边,东南西北倒向,长0.625、直径0.195~0.2米(图一〇:2)。3号位于第三根檩之南0.205米,北底梁西边,并比其低0.085米,东西倒向,全长0.68、直径0.17~0.2米(图一〇:3)。4号在3号附近,底梁之下,由东北向西南倒向,长5.8、直径0.14~0.18米(图一〇:4)。5号压在4号中段之下,距4号西端3.3米,由东南向西北倒向,北端略高,且有1.2米一段已朽,现残长3.54、直径0.18米(图一〇:5;五)。6号压在4号西端南侧下,呈东西倒向,长1.18、宽0.184、厚0.15米,上表面有一弧形凹槽(图一〇:7;七)。7号南北倒向,长1.77、宽0.14、厚0.075~0.08米,两端有木榫(图一O:11)。8号自东南向西北倒向,长1.4、宽0.18、厚0.13米(图一〇:8;八)。9号呈西南东北倒向,在六、七号东边,-长1.7、宽0.135、厚0.075米,两端有凸出木榫(图一〇:12)。12号呈长方体,东北西南向,南端压于门板之下,长1.71、宽0.12~0.135、厚0.07米(图一一:2)。13号呈长方体,东北西南向,长1.64、宽0.14、厚0.076米,两端均有木榫(图一一:3)。14号为圆柱形,在8号西南侧,自西南向东北倒向,西南端压于底梁下,现仅清理出东北端长1.8米一段,直径0.18米。东端有一个0.04×0.04米见方的卯,在卯西南端有一凸起的木榫,长0.16、宽0.04、高0.02米(图一〇:9)。16号至18号均呈三棱柱状,16号东西倒向,残长0.9、宽0.08、厚0.08米(图一一:5)。17号南北倒向,两端已残,长0.9、宽0.08、厚0.08米(图一一:4)。18号南北倒向,两端已残,长2.3、宽0.08、高0.055米(图一一:10)。19号为圆柱形,东西倒向,长1.29、直径0.06米,两端均有木榫(图一一:8)。20号呈长方形,长0.83、宽0.097、厚0.04米,上表有三个穿透卯洞(图一一:6)。21号残长1.715、直径0.145米,残朽严重(图一一:9)。22号残长1.07、直径0.1米,东端残朽(图一一:7)。7.屋面覆瓦倒塌堆积:位于东隔墙西边,呈南高北低斜坡状倒向,叠压在木屋架和木建筑构件之上,上层是板瓦和筒瓦,其下有腐朽的竹竿和席箔等棚盖物。其中一部分屋面覆瓦保存基本完好,能略窥昔日施瓦原貌。板瓦的铺设是单排小头压大头,依次而就。两排覆瓦之间的缝隙上扣筒瓦。筒瓦以子母口相接。覆盖瓦倒塌方向略呈自东南至西北方向。考虑到屋架坍塌时受力不同,发生一定的扭斜,落地先后顺序不一,必然要改变原覆瓦的方向,再结合底梁呈东西方向,分析原建筑物是坐南面北,屋面的施瓦当是南北向。(二)供水设施:由温泉水源、供水道组成。1.温泉水源:位于今华清池“温泉总源”东北侧地下1.9米,东距“五间厅”西墙1.2米,南离骊山脚下44.1米。水源平面略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5.85、南北宽3、深2.1米(图二、九)。水源南壁:东西长5、南北宽0.6、高1.2米,上下呈微斜坡状,顶部向南内收0.23米,用砂石块和少量鹅卵石垒砌,做工粗糙,底部砌石空隙夹杂仰韶文化时期的带有刻划纹和彩绘的红陶片,内壁用带有乳钉纹、方格纹的方砖贴面。水源北壁:与南壁平行,东西长5.85、南北宽0.9、残高0.7米,用料和做工与南壁相同,内壁用乳钉纹方砖贴面,现存一层贴面砖,高0.3米。水源西壁:破坏尤为严重,仅剩底层部分砌石,形状可辨,残长2.1、宽0.85、残高0.15~0.2米。砌石做法与南、北壁相同。水源东壁在探方之外,因未发掘,情况不明。水源底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保持自然原貌,未做处理,中有一块石头,温泉由石底涌出。水源内乱石中有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片。2.汤池供水道:位于水源北壁东北角,南北走向,西距东隔墙6.4米,顶部被破坏。水道东壁南北残长0.8、东西宽0.23米,用乱石垒砌,内壁用乳钉纹和素面方砖贴面;西壁仅剩和水源北壁结合处的部分砌石,南北残长0.6米。水道口东西宽0.4~0.6、高0.7米,底部原平铺大小不等的砂石块,现大多被揭掉。从水道东壁南端和水源北壁结合处保存的砌砖看,水道口原用方砖平砖错缝顺砌而成。温泉水源四壁和供水道两边的砌石、贴砖以泥浆粘接。(三)汤池汤池位于已发掘的秦汉建筑遗址东边,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7.5~8.1、南北宽9.5、残深0.45米,总计面积约77平方米(彩色插页壹:2;图二)。1.汤池东壁:双层结构,里砌石块,外夯防渗土层,除南部保留残长0.5、东西残宽0.28、残高0.15米一段砌石外,皆破坏无遗。2.汤池南壁:结构与东壁同,里侧砌石大多被揭取,现东西残长5.7、南北残宽1.7、残高0.4米。外侧夯打的防渗土层高0.35米,边沿距温泉水源北壁2.5米,台面上保留平铺乳钉纹、回形纹方砖残块。在砌石层里侧,保留贴面砖残块。3.汤池西壁:结构与东、南二壁相同,里侧砂石层东西宽0.2米,已全破坏,局部地方可见贴面砖残块;外侧防渗水层高0.45、宽0.37米,北部台面铺砖被破坏,砖痕犹存。4.汤池北壁:结构与上述三壁相同,里侧所砌石南北宽0.3米,现除个别石块和贴面砖残块保留外,大多已被揭取;外侧防渗层台面宽0.37~0.385、高0.41~0.43米,表面局部地方保留平铺方砖的痕迹。根据西、南、北三壁砌石里侧保留的贴面砖遗迹可知,原池壁为三层结构:由池里向外,依次是贴面砖、砂石墙和夯土防渗层。5.池底: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6.7、南北宽6.5米,南部略高于北部,有一定的比降,主要是由于排水道在东北角,为了方便排水的缘故。池底结构分为三层,从上向下,第一层平铺未经加工,形状大小不一,厚约0.05米的薄石片为面。第二层为厚约0.22~0.24米的黑褐色夯土。夯土结构紧密,防渗水性能颇佳。第三层为平铺了一层厚为0.04米的素面灰方砖。砖下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地面。池底正中保留两个陶盆底。盆底直径0.4米,紧紧粘在池底铺石上。(四)排水设施:排水设施上的闸门、排水道大多破坏,从出水口残段能略窥一二。排水道出水口位于池北壁东部,顶部已残,保留东、西两壁所砌砂石,南北残长2.3、东西口宽0.35、残高0.38米。从残存遗迹看,排水道继续向北延伸至探方外。二其他遗迹由于秦汉遗址覆压在唐华清宫遗址之下,不能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古发掘。通过在唐华清宫遗址建筑空间地带局部挖探沟,还发现了秦汉水道和建筑遗迹。(一)水道:发现五条。1号水道位于秦汉汤池东壁地下0.18米,仅清理出4米一段,东北西南方向,南接温泉水源,向北延伸至探方外。水道为素面灰陶质管道,单节管道长0.41、直径0.25米。水道两侧和顶部均帮砌有素面和乳钉纹方砖,当为防止管道破碎而设。2号水道位于1号水道之西3.5米。汤池底下0.5米,南北方向,全长35.2米,南接温泉水源,北到唐代莲花汤池底。从南向北20米,水道向西又修有东西向水道,长度不明。两水道结构和做法相同,先挖宽0.8~1、深0.6~0.7米的沟槽,两边用砂石块垒砌成壁,中间铺设绳纹陶管道,顶部棚盖素面和乳钉纹方砖。南北向水道内镶的陶管道单节长0.55、直径0.36米。向西分水道内镶的陶管道单节长0.13、直径0.17~0.21米。南北向水道中间安置带有特制分流口的陶管道向西分水。3号水道位于2号水道之东0.8米,南北方向,全长4.4米,为素面灰陶质管道。管道单节长0.41、直径0.16米,子母口套接,南接温泉水源北壁上南北长1.85、东西宽0.14、高0.3米的进水口取水,北连2号水道,呈南高北低斜坡状。水源北壁进水口用砂石砌成,两壁、底以及上部棚盖二层乳钉纹方砖。4号水道位于2号水道分水口以西29米,南北方向,两头均被破坏,现残长4.5米,距唐代地面1.2米,水道东西宽0.65、深1米,两边用乱石砌壁,中间安装单节长0.55、直径0.35米的细绳纹灰陶管道。这里还出土大量秦汉瓦片堆积,其中有一筒瓦片上印陶文。5号水道为粗绳纹陶管道,位于今华清池东侧的东窑村21号,村民魏化林窑洞顶,距现地表2.5米,东北西南方向,呈南高北低斜坡状,南向温泉水源方向延伸,顺山坡地势向东北逶迤而去。管道单节长0.54米,直径0.43米,烧制火候高,胎质坚硬。(二)地面建筑:位于2号水道北端,距唐代莲花汤地面之下1.2米,出土有细绳纹条砖和乳钉、素面、“回”字形纹方砖。由于其位于唐莲花汤之下,不能发掘,地下情况不了解。按2号水道到此为止,周围又有大量建筑倒塌堆积,分析这里原有汤池和地面建筑。凸面饰粗斜绳纹按用途可分为建筑材料、生活用具、货币等三大类。一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瓦当、条砖、方砖、陶水管道、陶管箍、井圈、进水孔、木门。板瓦29件。除1件为红褐陶外,余者皆为灰陶。根据纹饰、规格、形制可分为2式:1式23件,凸面饰交错粗绳纹,凹面饰麻点纹和绳纹,有的地方保留擦抹痕迹。泥条盘筑法做成,烧制火候不高。长57.4、窄边弦径39.4、宽边弦径42.5、厚1.5厘米(图一二:1)。2式3件,凸面饰交错粗竖绳纹,凹面饰布纹及少量麻点纹。烧制火候不高。长49.8、窄边弦径33.5、宽边弦径34.7、厚1.8厘米(图一二:2)。3式3件,纹饰略有区别。一件凸面饰交错粗绳纹,凹面间饰粗布纹和凸棱菱形纹。烧制火候较高。残长22~31、残弦径宽12~14.5、厚1.4厘米(图一二:3)。一件凸面饰交错粗绳纹,凹面饰菱形网格纹。烧制火候高。残长12.5、残宽11、厚1.7厘米(图一二:7)。一件红褐色陶质,凸面外饰直向粗绳纹,凹面内饰菱形回形纹。烧制火候不高。残长13、残宽6.2、厚1.4厘米(图一二:4)。筒瓦34件。分3式。1式2件,凸面饰细直绳纹,两端各有抹去绳纹的痕迹,近母口处有方形印章,约2.8厘米见方,印文篆书,模糊难辨,凹面布满麻点纹。烧制火候低。长51、弦径宽16.5~17、厚1厘米,子口唇长3厘米(图一二:5)。2式5件,灰陶质,泥条盘筑法制成。凸面饰粗斜绳纹,两端均有抹擦痕,凹面内布满麻点纹。火候较低。长45.2、弦径宽15.3、厚1.1、子口唇长3.5厘米(图一二:6)。3式27件,均为灰陶质。其中10件做法同Ⅱ式。凸面饰细直绳纹,局部有抹痕,凹面内为粗布纹。火候较高。长46、弦径宽15.2~16、厚1.05、子口唇长2.4厘米(图一二:8)。17件凸面饰粗直绳纹,两端约10厘米的绳纹被抹去,凹面内为粗布纹。火候较高。长47、弦径宽15~16.4、厚1厘米。子口唇长2.6厘米(图一二:9)。瓦当69件。均为灰陶质。根据纹饰、规格不同,分9式。1式3件,当面呈半圆形,内外均素面,带筒瓦,凸面饰细绳纹,凹面无纹饰。直径16、厚1~1.3厘米。2式35件,当面有两个同心圆,被穿过圆心的双十字线纹分割成四个扇面形,扇面内饰卷云纹等。形式不尽相同。其中27件从外向里(下同)第一圆内饰8朵勾云纹;第二圆内饰4个小乳钉。直径16.1、厚1.55~1.95、边宽1厘米(图一三:1)。7件均残,第一圆内饰四组卷云纹;第二圆内饰四个对称的曲尺形纹。直径15、厚1.3~2.1、边宽1厘米。一件第一圆内饰四组双线卷云纹;第二圆内饰四个对称的曲尺形纹。复原直径17、厚1.3~3、边宽0.8厘米。3式2件,当面有两个同心圆,第一圆内被双线分成四个相等的扇形,内饰四组双线卷云纹;第二圆内饰网格纹,中心缀一小圆点。直径15.2、厚1.2~2.1、边宽0.8厘米(图一三:2)。4.式1件,残甚,当面有两个同心圆,第一圆内被双线分成四个相等的扇形,内饰八朵勾云纹;第二圆内饰八瓣花纹。复原直径15、厚1.25、边宽0.6厘米。5式5件,残甚,当面有两个同心圆,第一圆内饰四组云纹;第二圆内饰菱形网格纹。复原直径16、厚1.3、边宽1.2厘米。6式1件,残甚,当面作三个同心圆,第一圆内被带斜格的双线分成四个扇形,内饰四组卷云纹;第二圆内空白。第三圆中缀一实心圆点。复原直径15、厚1.5、边宽1厘米。7式1件,残。当面有两个同心圆,由外向内,第一圆内被双线分成四个扇形,内饰四组卷云纹。第二圆内为实心大圆点。直径16.6、厚1.3~2.5、边宽1厘米。8式7件,其中6件均已残缺,当面作三个同心圆,第一圆内被双线分成四个扇形,模印篆书“长生无极”四字;第二圆内饰一圈乳钉纹;第三圆内为一实心大圆点。直径16.5、厚1.4~2.1、边宽1.5厘米(图一三:3)。1件当面有五个同心圆,第一圆内空白无纹;第二圆内是方网格纹;第三圆内被双线分成四个扇形,内模印篆书“长乐未央”四字;第四圆内饰一圈乳钉纹;第五圆中缀一实心大圆点。复原直径16、厚2.1~3.1、边宽1.6厘米(图一三:5)。9式14件,多有残缺,当面纹饰略有区别。其中5件当面有四个同心圆,第一圆内空白无纹;第二圆内饰×形纹;第三圆被双线分成四个相等的扇面,内饰四朵卷云纹;第四圆内饰一圈乳钉纹;中缀一实心圆点。复原直径15、厚1.8~2.2、边宽1.2厘米。1件,当面有四个同心圆,第一圆内空白,第二圆内饰细线菱形纹,第三圆内被双线分成四个相等的扇形,内饰四朵卷云纹,第四圆内饰乳钉纹,复原直径15、厚1~1.8、边宽1.2厘米。2件当面有六个同心圆,由外向内,第一、三圆内空白无纹;第二圆内饰×形纹;第四圆内被双线分成四个相等的扇形,内饰四朵卷云纹和γ禾苗形纹,云纹两端各缀小乳钉;第五圆内饰一圈乳钉纹;第六圆内缀一实心圆点。复原直径15.8、厚1.8~2.3、边宽1.2厘米。1件当面有四个同心圆,由外向内,第一圆内空白无纹;第二圆内饰×形纹;第三圆被双线分成四个相等的扇形,内饰四朵卷云纹;第四圆内缀一实心圆点。复原直径13、厚1.3~1.8、边宽1厘米。4件当面作五个同心圆,第一、四圆内空白无纹;第二圆内饰×形纹;第三圆被双线分成四个相等的扇形,内饰四朵卷云纹;第五圆内饰四瓣梅花纹,花内有十字线,四花瓣间饰小乳钉纹。直径16、厚1.4~2、边宽1厘米(图一三:4)。1件当面作四个同心圆,由外向内,第一、四圆内空白无纹;第二圆内饰×形纹;第三圆内用双线分成四个相等的扇形,内饰四朵卷云纹;第五圆内饰四花瓣纹,外勾细线,间置三角形隔棱。复原直径16、厚1.4~2、边宽1厘米。条砖38件。形制相同,通体饰细绳纹,做工精细,质地坚实,火候较高。长27.3、宽13.5、厚6.7厘米,模压细绳纹。方砖22件。根据纹饰、规格不同,可分3式。1式3件,黑褐色,正、背面均为素面,火候较低,内有夹生现象。长33.8、宽33、厚2.8厘米。2式11件,黑褐色,正面作宽带边,模压小方格纹,纵横各38行;背素面,火候不高。长36、宽35.9、厚2.6厘米(图一四)。3式8件,有厚薄两种。较薄的7件,灰陶质,正面作双线边,中间用十字线将砖面四等分,间饰菱形和回形纹。长38、宽34、厚2.8厘米(图一五)。较厚的只有1件。残长22、残宽18.5、厚3.7厘米,纹饰同上。陶水管道21件。均为泥条盘筑法制成。烧制火候不高,有夹生现象。分为5式。1式8件,形制略有不同,一件为黑陶质,外饰斜向细绳纹,局部加饰菱形斜绳纹,内壁面凹凸不平。距大头顶端8厘米对称分布两个直径16.5~17厘米的分水孔。长54.5、小头内径43.3~45、外径49、大头内径46、外径56厘米(图一六:1)。四件为黑褐色陶质,外饰斜向粗绳纹,内壁凹凸不平,距大头顶端8厘米有3个呈三角形分布直径为16厘米的分水孔,长54.7、小头内径37~39.2、外径43~45、大头内径37、外径46厘米(图一六:2)。一件红褐色陶质,外饰斜向粗绳纹,内壁素面,凹凸不平,火候略高于前者。距大头顶端8厘米对称分布两个直径16厘米的分水孔。长56、小头内径34、外径39、大头内径36~37.5、外径45~46厘米(图一六:3)。用泥条盘筑法制成。2件残,边为红褐陶质,外饰细竖绳纹和菱形斜向粗绳纹,内壁素面,凹凸不平。残长45.5、壁厚1.8~2.4厘米。2式8件,灰黑色陶质,外素面、中间有勒痕,内壁为粗布纹,母口内壁从口沿向里6厘米被刮削,用以和子口相接。长41、子口长5.7、内径10.8、外径12.5厘米;母口内径15、外径16.6厘米(图一六:4;一七)。3式2件,为1式分水孔和别的管道连接构件。红褐色陶质,外素面,内壁不平,饰麻点纹,烧制火候较低。长13、小头内径14~14.7、外径16.5~17.2、大头内径15.6、外径21厘米(沿宽1、厚1厘米)(图一六:9)。4式2件,呈弯管状,灰陶质,外饰竖绳纹,内素面,烧制火候较高。长42、内径22、外径24.3厘米;弯头长4.7、内径18.3~19.5、外径20.4~21.5厘米(图一六:5;一八)。5式1件,灰陶质,断面呈五角形,盘筑法制成,外饰粗绳纹,内壁保留手抹指痕。长72、宽48、高43、壁厚7.5~8.5厘米(图一六:7;一九)。陶管箍1件。为1式管道口的套接构件,灰陶质。外饰绳纹,内壁素面,凹凸不平,烧制火候不高,有夹生现象。呈圆圈状,高17.4、内径46.3、外径51、壁厚2.5厘米(图一六:10;二O)。陶井圈1件。灰陶质。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外饰斜向粗绳纹,内壁不平,模压菱形网格纹,烧制火候较高。两端有子母口。子口凸棱厚0.7、高0.5厘米。母口做成凹槽形,深0.5、宽0.8厘米。子口一端有两个对称分布,直径28厘米的半圆形分水孔。高27、内径62、外径67、壁厚2.5厘米(图一六:6;二一)。石进水孔1件。砂石质,呈圆饼状,平面呈梅花状分布七个直径为3~4厘米的进水孔。直径51、厚10厘米(图一六:8)。木门包括门扉、门框、门闩关木及其它附属构件等。南门扉,由3块木板组成,用3道暗木栓穿通连接。按出土时位置从东向西,第一道暗栓距门板东边16厘米,卯洞宽6.4、高2.4厘米;木栓宽6.2、厚2.2厘米。第二道暗栓在第一道之西69厘米,卯洞宽6.7、高2.4厘米;木栓宽6.2、厚2.2厘米。第三道暗栓在第二道之西59厘米,距西端15厘米,卯洞宽6.7、高2.4厘米;木栓宽6.5、厚2.2厘米。在门板平面上有两个东西长3、南北宽1.5厘米的长方形小卯洞,呈东西向排列,间距14.5厘米,东卯洞距门板东端110、距门板南端53.5厘米。两卯洞是为连接门闩关木和门板所凿。木门长182、宽7.9、厚4~5厘米。门轴长6、直径5厘米(图二二:1;二三)。北门扉,已残。由4块木板组成,用三道暗木栓穿通连接。从东向西,第一道暗栓距门板东端13厘米,卯洞宽6.5、高2.2厘米,木栓宽6.3、厚2.1厘米。第二道暗栓在第一道之西52厘米,卯洞宽7、厚2.2厘米,木栓宽6.5、厚2厘米。第三暗栓在第二道之西80.5厘米,距西端12厘米,卯洞宽7、厚2.2厘米,木栓宽6.8、厚2厘米。门板上有两个边长3×1.5厘米见方的小卯洞,呈东西向排列,间距14.5厘米。东卯洞距门板东边109厘米,距南边31.5厘米。在卯洞东北约30厘米处,还有一3.2×1.5厘米见方的卯洞穿透木板。木门长182、残宽71.5、厚4~5厘米,门轴长7.5、直径5厘米(图二二:4;二三)。门闩关木,为长方形。在宽3.5厘米的平面上,距两头5厘米处各凿一个边长3×1.5厘米的方形穿透小卯洞。两洞间距14.5厘米,又在高4.5厘米的平面中,凿一个4×2.5厘米近方形的穿透卯洞。前者两卯洞是为在门板上固定门闩关子而凿,后者是为固定门闩专设。长30.5、宽3.5、高4.5厘米(图二二:3;二四)。南门框,西端南侧向外凸出,凸出部分长13厘米,宽8.2厘米,中部有东西长5、宽8.2、厚2.5厘米的木榫。木榫南侧略上斜。构件上有东西长23、南北宽8、向下凹2厘米的平面。在距平面北边4、西边9厘米处,有东西长7、南北宽2.5、深4厘米的方形卯孔。门框长189、宽26、厚9~10厘米(图二二:2)。北门框在距西端67厘米处,有长23、宽7.5、深1.3厘米的平面。平面北边有一东西向卯槽,长23、宽2.5、深4.5厘米。构件西端木榫残长3、残宽4.5~11、厚2厘米。东端木榫残。构件侧面有两个间距62厘米的穿透卯孔,西侧卯孔宽11、高2.5厘米。距西端67厘米;东侧卯孔宽11.5、高2.5厘米,距东端38厘米。门框长189、宽26、厚7.5~8厘米(图二二:5)。门构件A,长方形。侧面有错缝连接而作的凸棱,长0.5~1、厚4厘米。距一端61.5厘米处有长23厘米一段无错缝。两端均有木榫,一端长2、宽7.5厘米;另一端长5、宽5、厚5厘米。木榫一面做成厚3厘米的正方形,另一面做成厚2厘米的三角形。长188、宽7.5、厚9厘米(图二五:1)。门构件B,长方形。一端有长2、宽6、厚1厘米的木榫,另一端有长4.5、宽5.5、厚4.5厘米的木榫。木榫一面为2.3厘米的长方形,另一面做成厚2.2厘米的三角形。构件侧面有一条宽1、厚3.5厘米的错缝凸棱,在距一端68厘米处有长24厘米一段无错缝。长188、宽8、厚9厘米(图二五:3)。门构件C,长方形,压于北门扇之下。一端正中有方形木榫,长3、宽3.5、厚2厘米,另一端也有长3、宽2.3、厚1.5~2厘米的木榫。长67、宽24、厚5.5~6.5厘米(图二五:2)。二生活用具有陶罐、陶盆、陶钵、陶豆、陶瓶。陶罐10件。可分5式。1式5件,其中1件直口微侈,折沿下斜,尖唇,短颈,圆肩。肩部有一模印,印文篆书,现已模糊不清。残高13、口径11.65厘米(图二六:1)。3件敞口,折沿,方唇,短颈,溜肩,鼓腹,大平底,底心微凹,均素面。通高16.5、口径12.2厘米(图二六:2)。1件残,敞口,折沿上翘,方唇,细颈,溜肩,肩部残留九.圈弦纹。口径12.3厘米(图二六:3)。2式1件,口颈残,溜肩,鼓腹,小平底。外饰细篦栉纹,肩部残留一耳。残高20.4厘米(图二六:6)。3式1件,残。矮直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