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事件的经济学解读_第1页
三鹿事件的经济学解读_第2页
三鹿事件的经济学解读_第3页
三鹿事件的经济学解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鹿事件的经济学解读

2008年9月11日,三鹿事件发生。短短一个月,从奶粉到液态奶,从三鹿到全国22家知名企业,真相不断被曝光。事态的严重,进展的迅速,问题的复杂,都超乎了人们的想象。严峻的形势在拷问着中国的牛奶产业链。在多年的超常规发展中,问题究竟从何而生呢?第一账:平均产奶40斤奶农是整个产业链的源头,为了了解这条产业链,记者首先来到了奶牛数量位居中国第二的河北省。在河北省正定县东临济村,一位奶农告诉我们,当地附近几个村奶牛养殖户非常多。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养牛便在东临济村形成规模。发展至今,依然以散户为主。早上5点,记者顺着村民的指引,来到了奶农老王的家中。老王说,他家养了40头牛。“每头牛能赚多少钱?”“现在你只能问每头牛赔多少钱。原来一天出700来斤奶,现在还不到300斤奶呢。以前早上该挤奶,现在都不挤了。没办法,挤了奶卖不出去。”老王从20年前就开始养牛,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前,家中的收益一直比较稳定。老王告诉记者,虽然这些年自己的奶牛数量多了,但收入却没有明显增加。而去年饲料的涨价,使他们逐渐入不敷出。在正定县的各个村庄中,记者看到,像老王这样的散户不占少数。奶农们少则养三五头,多则几十头,但普遍的反映却是不赚钱。那么,成本、饲料、牛奶,这之间的开销和收入究竟如何呢?罗家庄村的奶农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单独的一头牛核算,是挣钱。一头牛一天吃30斤料,出45斤奶。可是它有闹毛病的,打针什么的一弄就不挣钱了。现在牛吃料,下来30斤料,就是一块一毛多的料,就花30多块钱,按现在的奶价(2.3元一公斤)来说,它平均出40斤奶,就是40多块钱。算着挣钱,可是一加上小牛、喂后备牛,不挣钱。”“正常情况下,一头牛一年挣两千多块钱,但有俩月停奶、加上白吃料的钱,纯利润就是一千块钱。”记者也采访了其他奶农,按照平均成本来核算,奶牛每天吃草是6元,加上饲料32元,等于38元。奶牛平均产奶40斤,每斤按照1.15元计算,一共是46元,每天一头牛可以挣8元。按照每年10个月(305天)计算,年收入就是2440元,其中有两个月(60天)奶牛不产奶,这段时间,每天饲料10元,一共花费600元,这样算下来,在牛奶保证每天都可以被收购,没有任何特殊情况的干扰下,一年的纯收入是1840元。而这其中,并没有加上牛的成本价格,如果按照每头牛7000元计算,那么四年左右可以收回成本。奶站崛起,是模式还是是行业作为下游产业的奶农养殖业并不赚钱,那么作为上游产业的奶厂盈利状况如何呢?记者来到了行唐县的一家奶厂。奶厂的相关负责人刘主卿告诉记者,因为牛奶的收购价格压不下来,所以利润并不多。“旺季能收到三块五六一公斤,淡季两块五六。”奶农所说一公斤的收购价格是2.3元,但奶厂却说平均下来3元左右,其中的差价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奶农和奶厂之间有什么环节呢?刘主卿告诉记者,很多奶厂是通过奶站来购进原奶。“现在企业不挣钱,农户也不挣钱,就是中间商挣得多一点。”一方面,奶厂面对奶站的盈利没有办法,而另一方面,奶农的权益虽然得不到保障,但是却不得不依靠奶站。老王告诉记者,有些信誉不好的奶站甚至扣下了他们的奶钱。谈到为什么不直接把奶交给奶厂,不少奶农表示,一是自己单户每天产奶量比较少,奶厂不愿收;二是奶厂一般都距离比较远,没有时间送。据有关媒体统计,仅河北省就有数千个奶站,几乎每个县都有上百个,这就形成了“奶农+奶站+奶厂”的模式,针对奶站的成因,记者采访了行唐县畜牧局局长王清泽。王清泽说,由于目前散养户比较多,到挤奶时散养户全赶着牛到挤奶厅(当地对奶站的通称)去挤。挤了以后集中起来送到企业。大规模散养是推动奶站崛起的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导致了散养的扩张呢?从1998~2007年,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从5.3公斤提升到27.9公斤,为了搭上中国奶业市场飞速发展的列车,许多企业都开始了扩张之路,但是,早先的自有牧场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奶业的发展速度,于是“奶牛下乡”的模式孕育而生。这样的优点是企业不需要支付奶牛养殖和牧场扩大的征地成本,就可迅速放大奶源产量,从而实现低成本扩张。王清泽表示,近几年,行唐从两万多头发展到现在七万多头。现在养殖模式一部分是养殖小区,一部分是个人投资的养殖场。现在全县一共108个规模养殖场或者小区,还有很少一部分是个人散户,挤了以后到奶厅交。对于这种“奶农+奶站+奶厂”的模式,刘主卿认为,这种模式对整个产业来讲非常不利。记者随即来到奶站,但奶站人员拒绝了采访。除了奶站,养殖小区模式也是奶源的一个途径,记者走访了行唐县的长建奶牛养殖小区。该养殖小区厂长刘根平告诉记者,小区主要提供场地供奶农养牛,再由小区统一采奶运送,并不接受其他散户的牛奶。同时,他告诉记者,由于奶源混乱,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奶站卫生条件则稍差一些。奶农们也表示,他们这些散养户都是把牛赶到奶厅挤奶。有一头牛闹毛病没发现,传染开了就没治了。1998~2006年,中国奶制品产量从60万吨增加到1622万吨,增长近28倍。但奶牛存栏数从1998年的439.7万头,到2007年的1387.9万头,只增长了3倍多。奶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有人说,2006年是中国乳业发展的分水岭。奶站因为操控着奶源,在这条产业链中占据着主动地位,奶厂迫于压力对牛奶的监测标准逐渐降低,甚至流于形式,奶站成为游离于食品安全监管之外的灰色地带。刘主卿表示,这次三聚氰胺事件出现后,各方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好是转变目前的养殖形式,对整个产业提升,对企业比较有保障。从奶农到奶厂,价价低都得由对方定我们给中国的乳制品产业链画一张图表,可以看到从奶农到奶站,再到奶厂,而最终奶厂要通过销售来获取利润,那么销售的环境又给这条产业链带来了什么呢?有专家指出,如果说“跨越式”的扩张发展,是乳制品产业链不能承受之重,那么价格战更是将这个脆弱的产业链推向悬崖。中国乳业在这十年的快速发展背后,由于产品的高度同质化,从而上演了一场价格战,在这十年价格战的比拼和博弈中,中国乳业虽然赶走了外国乳业,但同时也拼掉了自己的利润。最终在这场价格战的拼杀中牺牲的,仍然是奶农的利润。刘根平告诉记者,在鲜奶销售淡季时,奶农有时候是赔钱的,到旺季的时候挣钱。所以说一年下来,并不是每天收入多少是固定的。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涨价呢?奶农们告诉记者,奶站按质收奶,价高价低都得由人家定。“你不卖给人家你就没地卖,你销不出去别说挣钱了,你还赔钱呢。奶价由上头控制着,就跟炒股一样,人家大盘操纵着呢,你小户控制不了。”2007年,国内通胀压力增大,物价上涨,但因为价格管制、市场竞争等因素,乳制品价格却浮动甚微。据相关媒体报道,近几年,奶业利润不断下降,随着2007年成本的大幅上涨,很多液态奶业巨头赔本赚吆喝。根据内蒙古大学钱贵霞教授报告显示,在整个奶业纵向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投入比通常为7.5∶1.5∶1,利润比则为1∶3.5∶5.5,其中,原奶生产环节成本最高,利润最低,风险也最大。奶农们告诉记者,他们时刻要面临奶牛生病、牛奶不合格等种种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