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1、概述1.1设计依据(1)我院与业主签定的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道路沿线1:500地形图;(3)《重庆市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11年修改》(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同济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2.01);(4)《重庆市涪陵新城区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雅克设计有限公司,2013.07);(5)《站前片区路网及场平竖向优化规划方案》(中间成果)(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2014.07);(6)《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切坡、深基坑和高填方项目勘察设计管理的意见》渝建发〔2010〕166号;(7)《涪陵区新城区集绣大道(K0+000~K3+317.255)道路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补充勘察)(重庆江北地质工程勘察院,2019年06月);(8)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安全专项论证专家意见(2019.09.23);(9)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高边坡方案设计可行性评估报告(重庆市建城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2019.09.25);(10)涪陵新城区集绣大道道路工程初设文件(2019.10)(11)现状建筑物资料。1.2主要测设经过详见路施。1.3对初步设计批复及专家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1、初步设计说明结构设计部分,采用的设计规范及标准中应增加《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回复:采纳审查意见,补充《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2、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8.1.1条伸缩缝设置的要求,车行地通道的变形缝建议按20~25米设置,车库连接道的变形缝也可适当增大。回复:采纳审查意见,车行地通道的变形缝间距分段设置,若地基为素填土时,变形缝由10m调整为15m,若地基为岩层时,变形缝由14m调整为20m。车库连接道的变形缝间距由11m调整为18m。3、车行地通道主体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应按照《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的规定提出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环境作用等级建议取I-B或I-C,并复核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最小保护层厚度的取值。回复:采纳审查意见,考虑车行地通道顶上布置轴线公园,工作作用等级按I-C考虑,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40。4、应补充车行地通道和车库连接道的结构断面图,并应示意出建筑界限尺寸,确保满足净高要求。回复:详见图J-08车行地通道建筑限界设计;J-09车行地通道衬砌断面设计;J-10车库连接道建筑限界及衬砌断面设计。5、复核车行地通道上部土地用途,结构计算中充分考虑车行荷载或堆载情况。回复:已复核,车行地通道上为轴线公园,根据轴线公园施工图纸ZT-03竖向设计总平面图,车行地通道顶覆土深度≤3m。6、钢筋材料所采用的标准GB1499.2-2007、GB1499.1-2008为已废止标准。回复:已更新规范标准GB1499.2-2017、GB1499.1-2018。7、补充车行地通道内人行栏杆做法及大样图。回复:详见道路图纸L-12人行道栏杆。1.4工程规模及主要工程内容集绣大道位于涪陵新城区北部片区,基本贯穿整个规划区东西走向,为规划区内一条重要的横向主干道。道路西起银滩路西侧打清沟,向东延伸,下穿马鞍互通连接线后,与规划中的太白大道北延线平交,然后下穿规划的景观通廊后,继续向东延伸,与规划中的倪峰路、太乙大道二期平交,最终止于与规划的实验支路。道路全长3.3Km,以太乙大道二期为界分为西、东两段,道路红线宽度分别为40m和32m,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为50km/h。本项目结构工程内容包括:1、车行地通道一座,地通道全长167m;2、预留车库连接道一座,地通道全长55m;3、车行地通道出入口处共4个挡墙。区位关系图项目总平面图结构工程主要内容包括:车行地通道一座、车行地通道进出口挡墙及车库连接道一座。根据地形及道路设计确定的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具体如下表所示:序号项目起点桩号终点桩号长度(m)备注1车行地通道K1+341.000K1+508.000167车库连接道K1+574.217K1+574.217552入口段1a挡墙K1+330.000K1+341.00015.9入口段1b挡墙K1+330.000K1+341.00015.9出口段2a挡墙K1+508.000K1+555.33847.727出口段2b挡墙K1+508.000K1+542.88335.283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2.1地形地貌拟建道路区属四川盆地东部宽谷缓坡之剥蚀丘陵地貌。区内地貌形态主要受构造及岩性的控制,沿构造裂隙在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宽缓的树枝状的沟谷、孤立的残丘及陡崖等地貌景观。道路沿线最高点位于K3+254附近,标高411.64m;最低点位于K0+213.7位置的一季节性河沟附近,标高295.52m,相对高差为场地西侧(K0+000~K0+820段)基本保持原始地貌,地形坡角一般10~25°;中部(K0+820~K3+045段)处于平场阶段,存在多处2~12m的临时边坡,地形坡角一般5~15°,边坡坡角一般30~60°;场地东侧(K3+045~K3+317.26段)总体保持原始地貌,地形坡角一般15~30°。场区沟谷切割深度一般5~30m,沟床纵坡度一般2~15%。总之,道路区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丘陵地貌。2.2气象、水文2.2.1气象拟建工程场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8.17℃,极端最高气温42.2℃(1977年8月26日),极端最低气温-1.5℃(1977年1月29日);多年无霜期314.9天,雾日平均30~4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104mm,主要集中于每年4~10月,多呈大雨或暴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5~70%左右。区内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最大日降雨量178.3mm(1971年6月1日),年平均降雨日为168天。春冬多雾,雾日最长达148天。因大气污染,时有酸雨、酸雾发生。常年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2.2.2水文道路区区域水系隶属长江水系,道路区南侧约5.0km即为长江。区内的山区河流主要为K0+230m的一季节性河流(涡圈河),总体由东北向西南流向,河道蜿蜒曲折,沟床宽7.0~10.0m,纵坡度小(多小于8%),勘察期间沟内近于断流,据调查,该河沟内最大洪峰流量约10m3/s(最高水位约296.5m),道路跨越河道处(K0+213.5)拟修建4×3.5m的永久性排水箱涵连接河道,道路设计标高308.85,在河沟排流畅通(建议先修建排水箱涵,再回填路基)情况下,水位拟建道路无影响。道路K0+605.6~K0+708.4段跨越一水塘,其水域面积约6420m2,最大水深约3.5m,最高水位约310.0m,勘察时水位标高308.50m。未来道路(场区)进行整体平场时,水塘将被全部回填,道路将采用填方路堤。其地表水对道路无影响。道路末端(K3+317.26)东南侧约100m处为大地坝水库,面积约90亩,勘察期间水位约370.4m,最高蓄水位约374.5m(远低于道路设计标高382.03m)。其余地段周边未见地表水体通过,仅在局部低洼水田改建的人工鱼池内有少量地表积水。2.3地质构造场地地质构造位处石溪堡子场向斜末端的北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235~254°∠6~11°(其中K0+000~K0+340段优势产状235°∠6°、K0+340~K0+800段优势产状237°∠7°、K0+800~K2+480段优势产状240°∠8°、K2+480~K2+960段优势产状246°∠9°、K2+960~K3+317.26段优势产状254°∠11°),岩体为中厚层状结构,层面较发育,平直光滑,贯通性好,岩层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场内及邻近未发现有断层,地层连续,岩层产状较稳定。在场地附近基岩露头处测得两组构造裂隙,其特征分述如下:裂隙①组产状5~10°∠68~72°间距0.5~2.2m,延伸长2~5m,面平直,微张,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场地西侧优势裂隙产状:10°∠71°、场地东侧优势裂隙产状:5°∠68°);裂隙②组产状70~82°∠76~82°,间距0.7~2.5m,延伸长1~3m,面平直,微张,无充填胶结物,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场地西侧优势裂隙产状:82°∠76°、场地东侧优势裂隙产状:70°∠82°)。2.4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场区内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素填土层(Q4ml)、湖积层(Q4l)、残坡积土层(Q4el+dl1、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素填土(Q4ml):灰色、灰褐色、紫色等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与砂、泥岩碎块石组成,稍湿、松散,碎石粒径一般2~50cm,个别可达100cm以上,含量约占20%~60%,均匀性差,局部存在架空现象,场地中部(K0+820~K3+045段)处于平场阶段,回填时间约1年,部分为新近或正在回填(如K0+960~K1+080段左侧区域、K2+200~K3+045的大部分路段及其邻近区域场。为园区整体平场回填,回填前未进行清表工作。其采用机械抛填,未进行分成碾压及夯实等工作,人工填土总体呈松散状)。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38.80m(ZBK104)。淤泥质土(Q4l):灰黑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流塑状~软塑状,含有机质,具腥臭味,分散度较高,主要分布于鱼塘之内。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1.95m粉质粘土(Q4el+dl):灰褐色~黄褐色,可塑状,局部软塑状,刀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6.1m(ZBK57)。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为场地主要岩性之一。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17.10m(ZBK46)。粉砂质泥岩:暗紫色,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层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可见灰色砂质条带、团块,或夹薄层砂岩及透镜体,该层在场地内分布广,为场地主要岩性之一。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40.80m(ZBK125)。砂岩:灰色~灰黄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长石、石英等矿物成组成,岩屑、云母等矿物次之,局部含泥质条带,钙质胶结,纹层理清晰。常与泥岩及粉砂质泥岩呈互层状产出,或以夹层或透镜体的形式存在于泥岩或粉砂质泥岩之中。本次钻探最大揭露厚度11.10m(ZBK77)。2.5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内基岩埋深0m(ZBK31)~38.80m(ZBK108);基岩顶面高程289.36m(ZBK16)~416.82m(ZBK125),基岩顶面坡度一般较小,坡度角约5~25°;局部因人为对地形的改造而变化较大,坡度角约30~60根据相关规范规定,结合钻探获取岩芯的实际情况,将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心破碎,主要呈砂状、碎块状及少量短柱状,碎块手掰易断或手捏成砂状,风化网状裂隙发育,岩体极破碎,质较软,结构构造模糊,岩体为散体状结构。其厚度变化大,但普遍厚度小,本次钻探揭露厚度0.50m(ZBK45)~5.90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主要呈柱状、长柱状,少量碎块状,岩芯节长一般5~32cm,属较完整岩体,质硬,结构构造较清晰,岩体为层状结构。本次揭露最大铅直厚度38.60m(ZBK2.6水文地质条件道路地表人工素填土呈松散~稍密状,孔隙度大,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层属隔水层;强风化基岩风化网状裂隙发育,呈微张~张开状,为弱透水含水层;中等风化泥岩和粉砂质泥岩裂隙多呈闭合状,少数微张,为弱含水层;中等风化砂岩为含水层,因道路沿线基岩主要以泥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赋水条件差,地下水总体较贫乏。根据勘探结果,拟建场地勘察深度范围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①第四系土层的松散岩类孔隙水(上层滞水),主要分布于沟槽、农田及原始鱼塘等土层较厚切地势低洼地带,由于地势较低,补给条件好,地下水较丰富;②基岩裂隙水,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泥岩和粉砂质泥岩属相对隔水层,富水性差,仅于风化裂隙中存有少量潜水,砂岩中裂隙相对较发育,含裂隙水,由于区内地形多为斜坡,其地势总体较高,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的排泄,勘察期间正处于旱季,降雨稀少,稻田、鱼塘大部分干涸,地下水补给条件差,故区内总体地下水较贫乏。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的补给,并通过区内发育的纵横向沟槽运移排泄,最后汇入长江。勘察期间,选择ZBK19、ZBK53两个钻孔进行一次降深提桶简易抽水试验(抽水结束时,并在ZBK19钻孔中抽取水样2件,一件加入大理石粉,现场密封送检),抽水试验成果见表2.6-1和表2.6-2。由现场抽水试验成果,场地岩土层渗透系数K=0.109m/d~0.426m/d(根据经验:素填土的渗透系数可按10m/d考虑,粉质粘土的渗透系数可按0.02m/d考虑,有裂隙的基岩渗透系数可按0.2m表2.6-1抽水试验成果表2.6-2抽水试验成果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周边和拟建场内无污染的工厂、矿山或污染排放点等污染源,场内人工素填土、粉质粘土和淤泥质土为未污染土,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人工素填土主要成份为粉质粘土及砂岩、泥岩碎块石,无腐蚀性堆积物,素填土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勘察范围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根据SY-1水质检分析结果(详见附件3)及环境判断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表2.6-3水腐蚀性判定表(SY-1)项目实测值评价标准(Ⅱ类环境)腐蚀等级腐蚀性评价环境类型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SO42-(mg/L)129.88<300微微腐蚀Mg2+(mg/L)4.96<2000微微腐蚀NH4+(mg/L)—<500微微腐蚀OH-0<43000微微腐蚀总矿化度451.88<20000微微腐蚀地层渗透性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PH值7.56>5.0微微腐蚀侵蚀CO2(mg/L)3.19<30微微腐蚀HCO3-(mmol/L)183.1>1微微腐蚀对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性Cl-(mg/L)17.02<100微微腐蚀2.7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据钻探揭露及地面调查,拟建场地内斜、边坡现状整体性较好,未发现任何变形迹象,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存在,场地内不存在对场地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及地下洞室。2.8设计参数选取岩土设计参数设计参数推荐值岩土名称项目素填土(压实后)粉质粘土泥岩粉砂质泥岩砂岩强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中等风化重度(kN/m3)天然20.5*19.524.4*25.424.9*25.923.9*24.9饱和21.0*19.8//////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MPa)天然///6.8/13.1/36.9饱和///4.3/8.7/29.5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Pa)压实后实测200250*2710300*5180350*14620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压实后实测180*200*700*300*1000*400*2000*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6*20*120*/120*/150*/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60*/100*/180*岩土与挡墙底面摩擦系数0.25*0.20*0.30*0.40*0.30*0.45*0.35*0.55*岩、土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凝聚力(kPa)天然0~5.026.0/330/640/1500饱和0.018.3//////内摩擦角(°)天然30*13.2/30.9/32.4/34.8饱和26*10.9//////岩体抗拉强度(kPa)120280640岩体变形模量(104MPa)0.080.160.41岩体弹性模量(104MPa)0.110.210.40岩体泊松比0.290.210.13临时边坡坡率值(h≤10.0m)1:1.25*1:1.0*1:0.75*1:0.50*1:0.75*1:0.40*1:0.50*1:0.30*备注1.带“*”者为经验值,临时边坡建议坡率值为没有外倾结构面的情况。2.素填土压实系数λc≥0.94时,建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取140kPa;建议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取160kPa。2.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注浆等级M30):中等风化泥岩取0.36MPa,中等风化粉砂质泥岩取0.42MPa,中等风化砂岩取1.20MPa。4.结构面抗剪强度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3.1,按经验法确定取值如下:裂隙①、②的抗剪强度C取51kPa,φ取19°;岩层层面抗剪强度C取28kPa,φ取12°;5.岩土界面天然抗剪强度:C=23.4kPa,φ=11.8°(经验值);饱和抗剪强度:C=16.4kPa,φ=9.8°(经验值);6.填土以下原始地面天然抗剪强度:C=0kPa,φ=26°;饱和抗剪强度:C=0kPa,φ=23.4°(折减系数0.9)。3、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3.1设计规范(1)国家标准《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2)交通部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标[2002]99号)《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_F40-20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D40-201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3370.1-2018)《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D702-01—2014)《公路隧道设计手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F60-2009)(3)建设部规范《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道路交通标示和标线》(GB5768-2009)《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4)地方规范《城市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07-2010)3.2设计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详路施。(2)设计交通量:详路施。(3)设计车速:详路施。(4)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为二级,混凝土设计抗渗等级不低于P8。(5)地震烈度:基本烈度6度,按7度构造(6)车行地通道道路路幅:2m(人行道)+11m(车行道)+2m(中央分隔带)+11m(车行道)+2m(人行道)=28m;车库连接道道路宽度:8.5m(车行道)(7)车行地通道建筑限界高度:4.5m;车库连接道建筑限界高度:3.5m;(8)设计荷载汽车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按《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第10.0.5款执行(8)道路线型标准:详路施。(9)卫生标准:另详通风设计说明(10)照明标准:另详电照设计说明(11)洞内管线:另详综合管线设计说明(12)临时基坑设计年限:≤2.0年4、材料、设备及产品采用的技术指标或标准地通道结构的工程材料根据结构类型、受力条件、使用要求和所处环境等因素选用,并考虑其经济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钢筋混凝土结构除满足强度的需要外,还必须考虑抗渗、抗腐蚀的要求。根据地通道主体结构使用年限要求,考虑本工程的实际特点,地通道结构采用的建筑材料如下:(1)混凝土:地通道主体结构采用C40,抗渗等级为P8防水混凝土。砼垫层:C20洞内填充:C20水沟、电缆槽:C30水沟、电缆槽盖板:C30洞口重力式、衡重式挡墙:C25洞口悬臂式、护壁式挡墙:C30截水沟、排水沟:C30路面基层:C35,抗折强度等级4.5MPa素砼路面基层(整平层):C20(2)普通钢筋:采用的钢筋应符合GB1499.1-2017和GB1499.2-2018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直径<12mm者则采用HPB300热轧光圆钢筋。钢筋连接:钢筋直径≥20mm的HRB400钢筋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接头等级为Ⅰ级,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16)的要求,且同一截面接头数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凡需焊接的钢筋均应满足可焊要求。(3)喷射砼:C25钢喷射砼,弯拉强度1.5Mpa,与岩面间的粘结强度0.5Mpa。(4)其他钢材:雨水篦、钢板、焊条等均应符合相应国标规定及设计要求。(5)防水材料:地通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自粘性橡胶沥青防水卷材(如SF1)或合成高分子卷材(如EVA)等。应符合如下规定:a.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厚度不应小于1.5mm,自粘性橡胶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小于4.5mm。b.卷材幅宽为2~4m;c.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下表:防水板物理力学性能项目拉伸强度(Mpa)断裂延伸率(%)热处理时变化率(%)低温弯折性指标≥12≥200≤2.5-20℃d)耐穿刺性好;e)耐久性、耐水性、抗渗性、耐腐蚀性、耐菌性好,无纺布密度不应小于300g/m2。中埋式止水带:采用E型橡胶止水带,规格300×18×R15×10,应品质优良,防老化,正常使用年限不低于结构设计年限。背贴式止水带:规格300×28,采用合成高分子材料或橡胶。上述止水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嵌缝密封膏材料,要求最大拉伸强度不应小于0.2Mpa,最大伸长率应大于300%,且拉、压循环性能80℃时拉伸一压缩率不小于±5、结构设计5.1地通道总体设计地通道平面总体服从道路设计,走向延集绣大道正下方进行布置,受两侧道路用地红线及景观通廊限制,地通道采用明挖矩形断面,综上整个地通道的平面布置如下:车行地通道起点桩号K1+341、终点桩号K1+508,全长167m。车库连接道垂直集绣大道布置,连接两侧地块车库,全长55m。车行地通道纵断面总体服从道路设计,纵坡按《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进行控制。5.2地通道的内轮廓设计车行地通道最小检修宽度(考虑人通行设置人行道)2m(设置在地通道外侧)依据规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表3.5.1取值。车行道宽度11m根据道路设计宽度取值;建筑净高按4.5m依据规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表3.5.2取值,考虑到后期消防车进入等综合因素,未按最小值3.5m取值。综上并本着经济合理的要求,进行地通道净空断面的设计。在地通道的断面设计中考虑了洞内路面、排水、检修道、通风、消防、内装、监控等建筑设计设施所需的空间,尚考虑了结构受力、断面利用率、施工方法、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变形及后期沉降的影响确定断面尺寸和形式。具体设计详下图:车行地通道建筑界限设计车库连接道最小检修宽度0.75m(设置在连接道外侧)依据规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表3.5.1取值。车行道宽度7m根据道路设计宽度取值;建筑净高按3.5m依据规范《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表3.5.2取值。具体设计详下图:车库连接道建筑界限设计5.3衬砌结构设计根据道路整体设计知车行地通道覆土约3m,车库连接道覆土约2.27m。设计采用闭合箱形断面部框架结构,衬砌四周外设置柔性防水层,明挖法施工。衬砌结构主要荷载:自重、洞顶覆土(含车辆荷载)、土侧压力。车行地通道采用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结构,为单箱双室结构,结构全宽30.2m,净宽27.2m,全高8.35m,净高5.95m;结构顶、底板厚度均为1.2m,侧墙和中墙厚度均为1.0m。地通道每隔15m或20m设置一道沉降缝。车行地通道衬砌断面设计车库连接道采用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结构,为单箱单室结构,结构全宽10.1m,净宽8.5m,全高5.6m,净高4m;结构顶、底板厚度和侧墙厚度均为0.8m。地通道每隔18m设置一道沉降缝。车库连接道衬砌断面设计地通道位于拟建集绣大道下方,场地四周施工条件较好,采用明挖法施工,临时开挖道路左侧中风化岩层按1:0.6放坡,道路右侧中风化岩层按1:0.4放坡,强风化层以及土层按1:1.5放坡;每8m设置一道平台,平台宽度为2.0m。明挖法布置示意图5.4衬砌抗震设计(1)概况本工程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7°设防),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设防目标位:E2地震作用),场地内无液化土层或软弱黏土层;主要以砂岩、泥岩以及砂质泥岩为主,地质构造简单,无滑坡等不良地质。(2)主要抗震设防措施根据抗震设防等级参照《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并结合本项目的特殊性采用以下抗震加强设计措施:1)衬砌均采用钢筋砼结构;2)衬砌均为设置底板的闭合结构;3)软硬岩交界处均设置变形缝;5.5防水设计根据地通道的水文地质条件,地通道防水设计原则采取以防为主,刚柔并重,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1)衬砌结构防水等级:二级。(2)衬砌做成自防水混凝土结构。自防水结构抗渗标号要求达到P8。(3)防水板铺设:衬砌边墙、顶板、底板外铺设地通道专用防水卷材及无纺布。(4)全地通道衬砌施工缝采用中埋式止水带,沉降缝设背贴式止水带及中埋式止水带。5.6路面设计地通道内路面采用复合式路面,面层采用(阻燃)沥青混合料厚100mm,基层采用C35水泥砼厚240mm,在混凝土面层分缝处设5.7装饰设计(1)为增强下穿道壁面美观,洞内装饰设置内容如下:1)侧墙装饰侧墙装饰采用玻钢搪瓷板材(或其他同等性能的板材),其规格为3050×1200,厚5mm,沿下穿道全长设置,安装竖缝通直,竖缝宽度3cm。缝间嵌入白色铝合金嵌缝条,饰面高度3.05m(检修道平面算起)。下穿道装饰效果图2)防火涂料饰面下穿道顶板内壁选用具有耐腐蚀、耐老化、可冲洗的黑色LGT-SD型隧道专用防火涂料,可采用机械或手工喷刷,施工时要求喷刷均匀,不得出现斑杂色。设置防火涂层的防火目的,主要为防止火灾发生后使用水灭火,使混凝土衬砌爆裂。(2)进出洞口挡墙外露墙面、防撞栏杆基础外侧面采用《混凝土桥梁结构表面涂层防腐技术条件》(JT/T695-2007)附录A之表A.2中的S2.08涂层体系,厚60μm,颜色统一采用RAL国际色卡7047号灰色。涂装材料采用高分子聚合物防护装饰涂料或者其他满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主城区市政设施品质提升工作的通知》要求的同等价位的材料。(3)其他所有外露附属钢构件(铝合金、不锈钢除外),除另有注明者外均刷环氧(厚浆)漆2道,漆膜厚度80μm。5.8耐久性设计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设计方法、施工质量、监理控制及管理部门后期维护等各方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保证以及结构使用过程中例行检测与正确维修,因此,参建单位应紧密协作,共同解决结构耐久性各项措施的实施。(1)结构耐久性设计依据本项目结构耐久性设计依据交通运输部《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提出的标准、要求进行设计。(2)结构环境本项目结构所处环境类别按Ⅰ类考虑。环境作用等级为Ⅰ-C级。(3)结构设计基准期本项目结构工程设计基准期为100年。(4)设计基本要求1)混凝土结构①混凝土的各项指标除须满足现行设计、施工规范的要求。应根据本项目环境类别和工程安全等级,采取综合控制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在限定范围内选择混凝土原材料的品种、用量和质量。②施工时,要求采取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的措施:要求混凝土振捣要到位,避免出现蜂窝、孔洞;渗入优质粉煤灰,改变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控制混凝土有害裂缝。③混凝土的指标:水灰比不大于0.42,最小水泥用量300kg/m³,最大氯离子含量1.5‰,最大碱含量3kg/m³。2)工作性能泵送混凝土坍落度:14±2cm,同时要求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坍落度、均匀性、保水性能。3)力学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并保证有一定的富余。4)普通钢筋①严格控制混凝土氯离子含量;②按规范要求设置足够的保护层厚度,要求增加第三方的超声波检测等措施来保证施工质量,确保各方提高对保护层厚度重视及采取相应强化措施。③钢筋现场保管防腐。(5)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具体措施1)控制混凝土中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混凝土构件的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拟定参见下表。主要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项目单位保护层厚度备注衬砌结构mm40非迎水面衬砌结构mm50迎水面注:保护层厚度指受力主筋表面至混凝土外边缘距离;泥下区指地面线以下范围。2)控制裂缝宽度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增加配筋、增大截面尺寸等措施限制裂缝宽度。(6)结构运营阶段维修、养护对结构在使用年限内作出详细的养护、维修、检测规划及相应监控措施,必要时应委托有一定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确保结构的正常使用,具体要求参见《城市隧道养护技术规范》。6、支挡结构设计根据道路整体设计知,本工程设置挡墙位置有:车行地通道进出口段,进出口段挡墙悬臂高度0~8m,考虑到两侧景观公园边坡布置,无大面积放坡条件,综上沿线挡墙布置如下:1)当基底地质为岩层或承载力较高地段时,采用重力、衡重式挡墙。挡墙悬臂高度小于6m段,采用重力式挡墙,悬臂高度大于6m段,采用衡重式挡墙。2)当基底地质为土层或承载力较低地段时,采用悬臂、扶壁式挡墙。挡墙悬臂高度小于6m段,采用悬臂式挡墙,悬臂高度大于6m段,采用扶壁式挡墙。车行地通道进出口挡墙分布一览表挡墙编号桩号范围挡墙长度(m)1a#悬臂、扶壁式挡墙K1+330.000~K1+341.000左侧15.91b#悬臂、扶壁式挡墙K1+330.000~K1+341.000右侧15.92a#重力、衡重式挡墙K1+508.000~K1+555.338左侧47.7272b#重力、衡重式挡墙K1+508.000~K1+542.883右侧35.2837、施工要点与要求施工必须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施工放样时,需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仔细阅读设计图纸等有关设计文件及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领会设计意图,熟悉场地工程地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方联系。7.1材料(1)混凝土:地通道主体结构使用防水混凝土,因而必须仔细研究确定施工工艺和所选用的材料,进行防水混凝土最佳配合比设计与试验,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和检测方法,并严格执行。(2)钢材:普通钢筋应按设计技术指标进行采购,按照有关质量检验标准严格进行验收,遵照施工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3)防水材料:橡胶止水带、PVC管、TS透水管及遇水膨胀条等材料应按设计技术指标进行采购,按照有关质量检验标准严格进行验收,遵照施工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7.2车行地通道及车库连接道1)、地通道主框架采用搭架现浇方式浇筑,应结合设计沉降缝及实际的地质情况来合理安排框架的分段和浇筑顺序。对于填方路堤,先对基础进行处理,确保地基满足设计要求;对于挖方路堤,可局部开挖形成侧墙坑,地基满足设计要求后,可搭架现浇门形框;对于两个地通道与综合管廊竖向交叉的地方,应先行施工下方的综合管廊,待下方的综合管廊结构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回填,再实施上行的地通道。(2)、应严格保证框架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在浇筑新混凝土前应将旧混凝土的接缝面凿毛洁净,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整体性,并注意混凝土的养生。(3)、各段应严格控制断面尺寸,施工误差应限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偏差之内。(4)、须待框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90%以上时方可回填侧墙填土及顶板覆土,在横向上应对称回填,回填碾压密实度同路基要求。(5)、框架结构设计为搭设满堂支架施工的结构,施工时应采取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临时基坑设计为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开挖,施工时应采取排水、坡顶设置防护网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6)、施工前应认真研究落实施工组织计划,按照设计文件允许的施工顺序进行施工。测试预埋件要及时安置。(7)、应高度重视地通道的施工监理、施工观测和施工控制,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各施工阶段的控制分析和调整。(8)、落地支架应进行预压以消除支架变形。(9)、沉降缝是在地通道框架现浇时安装,其安装的初始位置应根据有关图纸及要求进行。地通道外壁的防水设施是在回填前进行安装。(10)防水施工技术要求1)防水板采用厚度2mm的防水板,防水板的宽幅不得小于2m。2)缓冲层:无防布300g/m²。3)分区:分区面积为200—400m²采用背贴式PVC止水带;与PVC防水板热风焊接,焊缝宽度为30mm。4)注浆((发生渗漏时,注浆修补):采用注浆嘴和注浆管,根据水压大小每分区安装6-12套,注浆材料为水泥或化学浆液。(注浆压力一般为0.2——0.4Mpa)5)采用垫片固定法施工工艺,防水板之间焊缝采用热风焊接(双焊缝自动焊接),焊接完毕后采用充气法对每条焊缝进行检测,充气压力为0.25Mpa,10--15分钟内压力下降小于10%;双焊缝部位的技术指标不得小于母材的技术指标(焊缝外断裂),手工焊缝的强度应不小于15Mpa。焊缝缝为对接或“T”型节点,错开至少300mm。(11)、最后整体施工路面结构,在形成路面结构过程中,应注意施工方式,以免对地通道主框架结构产生损伤。(12)、建议建设单位组织有关方面在现有施工技术规范、施工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04.02.01施行)的基础上,补充制定框架结构的专用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管理办法,以确保地通道施工质量、施工安全。(13)、框架的内模必须是聚氨脂木模板、胶合竹模板或表面贴硬塑料板的木模板,这些模板必须是大块模板;模板要求尺寸准确,表面平整;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湿砼爆模,确保浇出的混凝土尺寸准确。模板应涂刷正规的脱膜剂,表面光洁美观、无锈斑和异色痕迹。(14)、地通道施工如设计文件未作特别说明,均按照《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F50-2011)的有关规定进行。7.3重力式、衡重式挡土墙(1)重力式挡土墙和衡重式挡土墙均采用C25混凝土现浇;挡土墙在施工前做好地面排水工作,清除挡土墙后背坡面全部土层,保持基坑侧壁和边坡坡面干燥。重力式挡墙基底需置于中风化基岩上,衡重式挡墙基底需置于中风化基岩下0.5m。(2)挡土墙的施工必须跳槽开挖,每段不能大于15m,施工时严禁超挖,挖至满足设计要求基底标高后必须及时用10cm厚C20细石砼垫层封闭;施工段长结合伸缩缝设置确定。需待强度达100%以上后,才能回填墙背填料,并分层夯实,压实度不小于96%。墙后填料采用砂夹石,且满足墙背填料计算内摩擦角不小于30°。回填须逐层夯实,夯实时应注意勿使墙身受较大冲击影响,当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先在坡面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呈5%反坡,然后再回填。(3)挡土墙墙背设置通长透水管,并通过横向泄水孔排出。重力式挡墙在挡墙最下方各设置一排,排泄水孔应高出地面300mm以上;衡重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