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技术第九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_第1页
药物制剂技术第九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_第2页
药物制剂技术第九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_第3页
药物制剂技术第九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_第4页
药物制剂技术第九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目录CONTENTS12药物制剂新技术药物制剂新剂型3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第一节

药物制剂新技术学习目标了解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的应用。熟悉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的特点。一、固体分散体技术1.概念

固体分散体技术是将固体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载体材料中的技术。这些固体药物通常是难溶性药物,它们以分子、胶态、微晶等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体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分散物,称为固体分散体。固体分散体一般作为中间剂型,根据需要进一步制成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微丸剂等。利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可达到以下用药目的: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释放,或控制药物于小肠释放;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和刺激性;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等。2.载体材料

固体分散体的溶出速率取决于所用载体材料的特性。载体材料应无毒,无致癌性,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不影响主药的化学稳定性,不影响药物的疗效与含量检测,能使药物得到最佳分散状态或缓释效果,价廉易得。常用的载体材料可分为水溶性、难溶性和肠溶性三大类,也可将几种载体材料联合应用,以达到要求的速释或缓释效果。(1)水溶性载体材料,有以下几类:聚乙二醇类。聚乙二醇(PEG)类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亦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可使某些药物以分子状态分散,阻止药物聚集。聚维酮类。聚维酮类(PVP)为无定形高分子聚合物,熔点较高,对热稳定。表面活性剂。如泊洛沙姆188、聚羧乙烯等。有机酸类。如枸橼酸、酒石酸、琥珀酸、胆酸及脱氧胆酸等。糖类与醇类。纤维素衍生物。(2)难溶性载体材料,有以下几类:纤维素类。例如常用的乙基纤维素(EC)。聚丙烯酸树脂类。含季胺基的聚丙烯酸树脂在胃液中可溶胀,在肠液中不溶,不被吸收,对人体无害,广泛用于制备具有缓释性的固体分散体。其他类。常用的有胆固醇、β谷甾醇、棕榈酸甘油酯、胆固醇硬脂酸酯、蜂蜡、巴西棕榈蜡及氢化蓖麻油、蓖麻油蜡等脂质材料,均可制成缓释固体分散体。(3)肠溶性载体材料,有以下几类:纤维素类。常用的有醋酸纤维素酸酞脂、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以及羧甲乙纤维素等,均能溶于肠液中,可用于制备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在肠道释放和吸收、生物利用度高的固体分散体。聚丙烯酸树脂类。常用的有尤特奇系列。3.常用固体分散技术(1)熔融法。该法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一般采用熔点低、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水溶性载体材料,如聚乙二醇类、糖类和有机酸等。(2)溶剂法。溶剂法也称共沉淀法或共蒸发法。将药物与载体共同溶于有机溶剂中,蒸发除去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干燥后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固体分散物。(3)溶剂—熔融法。凡适用于熔融法的载体材料,都可应用溶剂—熔融法。(4)研磨法。将药物与较大比例的载体材料混合后,强力持久地研磨一定时间,不使用溶剂而是借助机械力降低药物粒度,使药物与载体材料以氢键结合,形成固体分散物。(5)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将药物与载体共溶于溶剂中,然后喷雾或冷冻干燥除尽溶剂即得。4.固体分散体速释和缓释(1)速释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

药物以分子状态、胶体状态、亚稳定态、微晶态以及无定形态在载体材料中存在,高度分散。载体材料可阻止已分散的药物再聚集粗化,有利于药物的溶出与吸收。载体材料对药物的促进作用。

载体材料可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载体材料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性。(2)缓释原理。药物用疏水性或脂质类材料为载体,如乙基纤维素(EC),制备的固体分散物具有缓释作用。

其原理是载体材料形成网状骨架结构,药物以分子状态、微晶态分散于骨架内,药物必须先通过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才能溶出,因而释放缓慢。二、包合技术1.概述

包合技术系指一种药物分子被包嵌在另一种物质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独特形式络合物的技术,这种独特形式的络合物称为包合物,由主分子和客分子组成。

具有包合作用的外层分子称为主分子,被包合于主分子空间中的小分子称为客分子,主分子一般具有较大的空穴结构,从而足以将客分子容纳在内,形成分子囊。包合物根据主分子形成空穴的几何形状可分为管形包合物、笼形包合物和层状包合物。2.包合材料

包合物中的主分子称为包合材料,能够用作包合材料的有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药物制剂中最常用的包合材料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3.包合技术的应用特点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包合物阻断药物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可提高稳定性。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难溶性药物与β-环糊精混合可制成水溶性的包合物,提高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减少刺激性。改善制剂品质。提高生物利用度。药物经包合后在溶解性、生物膜通透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等方面发生明显的改变。调节释药速率。4.β-环糊精包合技术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三、微型包囊技术1.概述

微型包囊技术又称微型包囊术、微囊化,系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等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作为囊心物包裹形成的直径在1~250μm的药库型微型胶囊的技术,所得的制品称为微型胶囊,简称微囊。若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骨架中,形成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称为微球。药物微囊化可达到以下目的: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性;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储存;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控制药物释放速率;使药物浓集于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将活细胞、疫苗等生物活性物质包囊,不引起活性成分损失或变性。2.囊心物和囊材(1)囊心物。囊心物是被包囊的特定物质,除主药外,还可以包括提高微囊化质量而加入的附加剂,如稳定剂、稀释剂以及控制释放速率的阻滞剂、促进剂和改善囊膜可塑性的增塑剂等。(2)囊材。囊材系指用于包囊的各种材料。囊材一般要求性质稳定;有适宜的释药速率;无毒,无刺激性;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心物;具有符合要求的黏度、渗透性、亲水性、溶解性等特性。3.常用微囊化方法(1)物理化学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温度法液中干燥法(2)物理机械法。物理机械法是指在一定设备条件下,将液体药物或固体药物在气相中进行微囊化的技术。喷雾干燥法喷雾凝聚法空气悬浮包衣法多孔离心法锅包衣法(3)化学法。化学法是指溶液中的单体或高分子通过聚合反应或缩合反应生成囊膜而制成微囊的方法。界面缩聚法辐射化学法4.微囊的质量评价(1)形态和粒径形态。微囊应为圆整球形或椭圆形的封闭囊状物,微球应为圆整球形或椭圆形的实体。可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粒径小于2μm的可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或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均应提供照片。粒径及其分布。应采用适当的仪器测定微粒的粒径平均值及其分布的数据或图形。(2)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检查。载药量。载药量是指微囊中所包含药物的质量百分数。一般采用溶剂提取法测定载药量,所选的溶剂应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溶出而最少溶解囊材,溶剂本身不干扰测定。载药量可由下式求得:包封率。包封率是指实际被包载于微囊中的药物质量与制备时投入药物质量的比值。包封率可由下式计算:(3)药物的释放度检查。可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0931)释放度测定法进行测定。(4)有机溶剂残留量检查。应当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0861)残留溶剂测定法测定有机溶剂残留量,并符合规定。(5)突释效应和渗漏率的检查。在体外释放试验中,表面吸附的药物会快速释放,称为突释效应。开始0.5h内的释放量要求低于40%。第二节

药物制剂新剂型学习目标熟悉缓释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熟悉缓释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辅料。理解缓释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给药制剂的释药原理。一、缓释、控释制剂1.概述(1)定义与特点缓释制剂是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制剂。控释制剂是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制剂。特点优点:缓释、控释制剂可较持久地输送药物,减少用药频率和用药总量,降低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提高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缺点:在临床应用中,剂量调节灵活性差,遇到特殊情况,不能立刻终止给药;缓释、控释制剂往往基于健康人群设计药动学参数,临床应用时往往难以灵活调节给药方案;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2)分类。缓释、控释制剂分类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以下4种:1)根据药物的存在状态,缓释、控释制剂可分为骨架型、膜控型和渗透泵3种。2)根据释药原理,缓释、控释制剂可分为溶出型、扩散型、溶蚀型、渗透泵型或离子交换型。3)根据给药途径与给药方式,缓释、控释制剂可分为口服、透皮、植入、注射缓释、控释制剂等。4)根据释药类型,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可分为定速、定位、定时释药系统。2.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1)骨架型缓释材料。具体如下:1)亲水凝胶骨架材料。该类材料遇水膨胀后形成凝胶屏障控制药物的释放。2)不溶性骨架材料。该类材料指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的高分子聚合物。3)生物溶蚀性骨架材料。常用的有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等,可延滞水溶性药物的溶解、释放过程。(2)包衣膜型缓释材料。具体如下:不溶性高分子材料。该类材料包括不溶性附加材料EC等。肠溶性高分子材料。(3)增稠剂。增稠剂是指一类水溶性高分子材料,溶于水后溶液黏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大,可以减慢药物扩散速度,延缓其吸收,主要用于液体制剂3.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1)溶出原理。

药物释放受溶出限制,通过减少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可以使药物缓慢释药,达到长效目的。具体方法如下: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3)控制粒子大小,药物微粒粒径大,溶出慢,反之则快。4)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如以脂肪、虫蜡类等为基质的缓释片。(2)扩散原理。

以扩散为主的缓释、控释制剂药物首先溶解成溶液,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进入体液。其释药速率受扩散速率的控制。药物的释放以扩散为主的结构有储库型(膜控型)和骨架型。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释、控释作用的方法包括增加黏度以减小扩散速度,包衣,制微囊,制成不溶性骨架片、植入剂、乳剂等。(3)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原理。

释药系统比较复杂,不只取决于溶出或扩散单一因素,可以其中某种释药机制起主导作用,故可以归类于溶出控制型或扩散控制型。对于生物溶蚀型给药系统,药物不但需要从骨架中释放(溶出)出来,而且由于骨架的降解,药物必须经过扩散才能进入体液,因此具有缓释作用。(4)渗透泵原理。

在渗透泵型缓释、控释制剂中,片芯由水溶性药物和聚合物或其他辅料制成,外面用水不溶性的聚合物包衣,包衣壳顶部用激光打一细孔,形成渗透泵片。当渗透泵片与水接触时,水通过包衣半透膜渗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加之高渗透压辅料的溶解,形成膜内外的渗透压差,药物的饱和溶液由细孔持续流出,流出量与渗透进膜内的水量相等,直到片芯内的药完全溶解。(5)离子交换原理。

由不溶性交联聚合物组成的树脂,其聚合物链的重复单元上含有成盐基团,药物可结合于树脂上。当带有适当电荷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接触时,通过离子交换将药物释放出来。药物的扩散速度受扩散面积、扩散路径长度和树脂刚性(为树脂制备过程中交联剂用量的函数)的控制,因此具有缓释作用。4.缓释、控释制剂技术

根据制备生产工艺原理不同,缓释、控释制剂技术主要归纳为骨架型技术、膜控型技术、渗透泵技术和生物黏附技术等。(1)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有以下几种:1)亲水凝胶骨架片。

释药特点:这类骨架型制剂的骨架遇水膨胀形成凝胶,水溶性药物的释放主要通过凝胶层进行扩散,而在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释放速度由凝胶层的溶蚀速度决定。不论其释放是扩散还是溶蚀机制,凝胶最后完全溶解,药物全部释放,故生物利用度高。2)溶蚀性骨架片。

释药特点:这类制剂由不溶解但可溶蚀的蜡质材料制成,通过孔道扩散与溶解控制释放。

材料:巴西棕榈蜡、硬脂醇、硬脂酸、氢化蓖麻油、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甘油三醋酸酯等,通常将巴西棕榈蜡与硬脂醇或硬脂酸结合使用。3)胃内滞留片。

胃内滞留片又称胃内漂浮片,是能滞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在消化道内的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或有利于发挥药物在胃内局部作用的片剂。

释药特点:胃内滞留片根据流体力学平衡原理设计制作,由药物和一种或多种亲水凝胶体及其他辅料组成,口服后可以漂浮于胃液之上,一般可在胃内滞留达5~8h,具有骨架片释药特性,可视为特殊的骨架片。4)生物黏附片。

生物黏附片是指采用黏附性聚合物材料作为辅料制备的片剂。该片剂能与机体组织黏膜表面产生较长时间的紧密接触,缓慢释放药物并由黏膜上皮进入循环系统以达到治疗目的。

释药特点:生物黏附片既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局部治疗,也可用于全身。口腔、鼻腔等局部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大循环而避免首过效应。生物黏附片是由黏附性聚合物与药物混合组成片芯,然后由此聚合物围成外周,再加覆盖层而成,其制备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黏附剂。5)骨架型缓释、控释小丸。

骨架型缓释、控释小丸是药物溶解、分散在球形或类球形基质骨架或吸附在基质骨架上的实体小球,通常粒径为0.25~2.50mm,主要用于口服。

材料:骨架型小丸与骨架片所采用的材料相同,亲水凝胶形成骨架颗粒,常可通过包衣获得更好的缓释、控释效果。(2)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该类制剂主要适用于水溶性药物,用适宜的包衣液,采用一定的工艺制成均一的包衣膜,达到缓释、控释目的。包衣液由包衣材料、增塑剂和溶剂(或分散介质)组成,还可加入致孔剂、着色剂、抗黏剂和遮光剂等。有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聚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两种缓释包衣水分散体。常见的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1)微孔膜包衣片2)膜控释小片3)肠溶膜控释片4)膜控释小丸(3)渗透泵缓释、控释制剂。

渗透泵缓释、控释制剂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常用的半透膜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渗透压活性物质(即渗透压促进剂)起调节渗透压的作用,常用氯化钠或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的不同混合物。推动剂亦称促渗透聚合物或助渗剂,能吸水膨胀,产生推动力,将药物层的药物推出释药小孔,常用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PVP、聚环氧乙烷等。药室中除上述组成外,还可加入助悬剂、黏合剂、润滑剂、润湿剂等。(4)植入剂。

植入剂系将不溶性药物熔融后倒入模型中成型,或将药物密封于硅橡胶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小管中制成的固体灭菌制剂。植入剂通过外科手术埋植于皮下,药效长达数月甚至数年,如孕激素的避孕植入剂。其不足之处是植入时需在局部多为前臂内侧)做小的切口,用特殊的注射器将植入剂推入,如果用非生物降解型材料,在终了时还需手术取出。植入剂主要用于避孕、治疗关节炎、抗肿痛、胰岛素、麻醉药拮抗剂等。二、靶向制剂1.概述(1)定义及特点。

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DS),是指借助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靶向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有以下优点:①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性反应,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顺应性;②避免药物受体内酶或pH的影响;③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2)分类。

根据靶向制剂在体内到达的部位,将其分为三级:第一级指到达特定的器官或组织,第二级指到达器官或组织内的特定细胞,第三级指到达靶细胞内的特定部位。

按靶向传递机理分类,靶向制剂大体可分为三类: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2.被动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也称自然靶向制剂,即靶向载体药物微粒在体内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尤其是肝巨噬细胞)摄取,这种自然吞噬的倾向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而产生特定的体内分布特征。

被动靶向制剂的微粒经静脉注射后,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微粒表面性质对分布也起着重要作用。粒径小于100nm的纳米囊或纳米球可缓慢积集于骨髓;粒径小于3μm时,微粒一般被肝、脾中的巨噬细胞摄取;粒径大于7μm的微粒通常被肺的最小毛细管床以机械滤过方式截留,并被单核细胞摄取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3.主动靶向制剂

主动靶向制剂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也可将药物修饰成前体药物,即能在病变部位被激活的药理惰性物,在特定靶区发挥作用。主动靶向制剂主要分为经过修饰的药物载体和前体药物。4.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采用某些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生疗效,可分为磁性靶向制剂、栓塞靶向制剂、热敏靶向制剂、pH敏感靶向制剂。三、经皮给药制剂1.概述(1)定义与特点。

经皮给药系统(TDDS)或透皮吸收制剂是指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又称为贴剂或贴片。经皮给药系统除贴剂外还可以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与常用普通剂型如口服片剂、胶囊剂或注射剂等比较,TDDS具有以下优点: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提高治疗效果。维持恒定有效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反应。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效能,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多剂量给药,改善患者用药依从性。使用方便,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撤销用药。(2)分类如下:复合膜型。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由背衬层、药物储库、控释膜、胶黏层和保护膜组成。充填封闭型。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由背衬层、药物储库、控释膜、胶黏层和保护膜组成。药物储库是液体或半固体的软膏和凝胶,填充封闭于背衬层和控释膜之间。聚合物骨架型。胶黏剂分散型。2.经皮给药制剂常用辅料与材料(1)渗透促进剂。

渗透促进剂是指能加速药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理想的渗透促进剂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性及无过敏反应。2)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3)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4)不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产生化学作用。5)无色、无臭。(2)膜聚合物和骨架聚合物。常用的膜聚合物和骨架聚合物有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压敏胶。压敏胶是指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粘贴,同时又容易剥离的一类材料,起着保障释药面与皮肤紧密接触以及药库、控释等作用。药用TDDS压敏胶应对皮肤无刺激,不致敏,与药物相容及具有防水性能等。(4)背衬材料、防粘材料与药库材料。3.经皮给药制剂生产工艺经皮给药制剂根据其类型与组成不同主要可分为3种生产工艺。(1)骨架黏合工艺。(2)充填热合工艺。在定型机械中,于背衬膜与控释膜之间定量充填药物储库材料,热合封闭,覆盖上涂有胶黏层的保护膜而成。(3)涂膜复合工艺。将药物分散于高分子材料如压敏胶溶液中,涂布于背衬膜上,加热烘干使溶解高分子材料的有机溶剂蒸发,可进行第二层或多层膜的涂布,最后覆盖上保护膜。也可制成含药物的高分子材料膜,再与各层叠合或黏合。第三节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学习目标了解生物技术药物的定义、特点。会查阅资料,了解生物技术药物的应用现状。一、生物技术药物制剂概述1.定义与特点

广义的生物技术药物是指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以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为原料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多肽及蛋白质类、酶与辅酶类、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类、糖类、脂类等药物,也称为生物药物。

狭义的生物技术药物仅仅包括生物药物中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药物两大类。与其他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技术药物来源于体内天然的活性成分,活性强,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2)生物技术药物存在种属特异性。许多生物技术药物的药理学活性与动物种属有关,药物本身、药物的作用受体、代谢酶的结构与活性都可能存在种属差异。(3)生物技术药物往往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4)生物技术药物理化性质不稳定,活性容易被破坏。(5)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的变化,往往会引起药物结构和构型的差异,导致产生免疫原性。(6)生物技术药物的体内半衰期一般较短,降解部位广泛。(7)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2.分类

生物技术药物是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高新技术制备的,按照其化学本质及其特性主要分为蛋白多肽类和核酸两大类药物。

其中,蛋白多肽类生物技术药物可以分为多肽、蛋白和抗体等。核酸类生物技术药物可以分为反义核酸、RNA(核糖核酸)干扰药物、基因药物以及适体等。

按照临床给药途径不同,生物技术药物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蛋白多肽类药物注射给药系统,包括溶液剂、混悬剂、无菌粉末等普通注射剂及缓释、控释的微球制剂和植入剂等新型注射剂;

另一类是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非注射给药系统,包括黏膜制剂和透皮制剂二、蛋白类药物制剂给药系统1.蛋白类药物注射给药系统(1)蛋白类药物普通注射给药系统。蛋白类药物普通注射给药制剂主要分为两类,即溶液型注射剂和注射用冻干粉针。生物技术药物因不同的分子结构,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存在一定差异,故选用哪种剂型主要取决于药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溶液型注射剂使用方便,是首选剂型。否则,应考虑注射用冻干粉针。蛋白类注射剂可用于静脉注射、肌内注射或输注等,处方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普通注射剂一致。(2)蛋白类药物新型注射给药系统。具体如下:1)蛋白类药物的微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