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教学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名家随笔

悟读书真谛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教学设计02学习目标1.了解随笔的特点,掌握随笔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的读书经历,感知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3.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鉴赏重点语句,品析文章的语言4.研究学习之道,理解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重点:掌握随笔的相关知识,品析文章的语言,从中领悟写作风格。难点:感知作者对读书、图书馆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赞美、崇敬观点,理解读书对人生的意义。第一课时把握基础知识了解文章内容课堂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从正面说明了教养对人的重要性。然而,想要获得真正的教养就得读书,读经典著作。读什么样的书?最好去哪里读书呢?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回答了我们。今天让我们走进黑塞和王佐良的作品,品读书之乐,悟人生之道。02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明晰背景黑塞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在轮下》《悉达多》《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被德国诗人雨果·巴尔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明晰背景王佐良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著名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著有英文专著《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译著《彭斯选集》等;论文集《风格和风格的背后》;文化随笔集《心智的风景线》;中译英话剧《雷雨》(曹禺著)。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明晰背景《读书:目的和前提》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使黑塞深深地进入到对人性的思索与研究之中,他力图同时从知识与修养两个角度来分析探讨人生,通过学习和修炼,启迪更多深受困境的心灵,实现灵魂与人格的自我完善,于是他写出了许多研究人生的著作,本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黑塞在文中指出,阅读是获取教养的主要途径。他赞扬了读书的意义,劝告人们应该用心研究经典作品,从阅读中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提高自身素质。写作背景写作背景《上图书馆》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中主要记叙了这段生活的读书经历。王佐良先生受到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启发,写下此文。遵循时间顺序,按照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梳理自己在不同阶段、不同地方的读书选择、感受与思考。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明晰背景

学习任务二:透析文体把握特点根据随笔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名称创作者所属体裁发源地特点类别随笔

蒙田散文中国篇幅短小,形式多样。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

学习任务二:透析文体把握特点随笔特点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随笔分类

学习任务二:透析文体把握特点

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说明性随笔它看重的是事物中的意趣,带有鉴赏的性质,有时则借物抒怀,另有寄托。学习任务三:诵读感知梳理文脉学生自由浏览课文,概括两篇文章大意。

《读书:目的和前提》该文,作者主要围绕读书的目的和前提,阐释了研读世界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家要从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上图书馆》一文是作者以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及的法国国立图书馆为引言,主要叙述了他求学时代,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在4个图书馆的阅读体验。浏览《上图书馆》,完成下列表格学习任务三:诵读感知梳理文脉时间主要求学经历求学体验

王佐良的求学经历1929-19341935-19391947-1949武昌文华中学求学清华求学英国牛津大学求学“悦”读“公书林”由灿烂转为黯淡由黯淡转为光明梳理两篇文章的脉络。学习任务三:诵读感知梳理文脉第三部分:(8段)强调人们必须阅读杰作,并总结全文,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与前提。《读书:目的和前提》第一部分:(1段)指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第二部分:(2-7段)明确获得修养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读书。一要遍读世界文学;二要勤读经典;三必须读名著引论本论结论02梳理两篇文章的脉络。学习任务三:诵读感知梳理文脉《上图书馆》第一部分(第1-3段),引用名言,引出自己“上图书馆之乐”。第二部分(第4-5段),写在中学时代“公书林”打开了“我”阅读英文著作的新天地。第三部分(第6-7段),写在大学时代,清华图书馆带“我”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深层世界。第四部分(第8段),写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见证了“我”从苦闷沉郁到豁然开朗的心境变化。第五部分(第9-10段),写在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中的升华体会,感悟上图书馆的奇趣。02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的基本信息及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梳理文章了的脉络。知道了黑塞是外国作家,王佐良是中国作家,不同国家的作者都在文章中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读书经历。掌握随笔的相关知识对以后的阅读会有所帮助。02作业布置课下阅读黑塞的《童年轶事》了解这一时期的作者经历、王佐良的《他》体会作者诗词创作的风格。02第二课时分析文本体会意义02课堂导入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这说明本课的两篇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特点,又具有散文语言的特点。今天这节课,就带领同学们深入研读文本,体会这两篇文章的独特之处。02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解释原因。02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读书:目的和前提》(1)怎样理解作者认为的“真正的教养”?其实,真正的教养就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追求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深入分析文本作者主张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的教育”,他真正倡导的是获得“爱的阅读”。作者同时也极力主张读书人一定要有那种对爱的强烈渴望,要有高远志向,也要有对圣贤学问的敬重。(2)黑塞认为“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倡导了一种怎样的读书观?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读书:目的和前提》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读书:目的和前提》

我们学习不能只掌握了一些僵死的书本内容,而始终不能达到自身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全面了解,也就无法真正贴近到实际的生活,这样,学习反被其误,对整个人生都是很不利的。深入分析文本(3)作者所谓“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有何意义?《读书:目的和前提》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

这句话主要说明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阅读经典杰作,尤其一定要认真读一些已经有很久远社会影响、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大师传世经典之作,要对经典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庄重之情。(4)黑塞为何在文章最后提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上图书馆》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

前三段是写作的“由头”,正是由于西蒙·德·波伏瓦的这句话触发了作者有关图书馆的回忆,打开话匣子,引出下文的“图书馆之乐”。这样写真实而自然。(1)这篇随笔的前三段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上图书馆》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2)作者写了哪些时代、图书馆、作者读书内容、心情及其影响等?请概括这些图书馆环境的特点及其描写作用。①中学时代②大学时代③留学期间④留学期间时代《上图书馆》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图书馆①公书林②清华大学图书馆③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④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环境特点①宽敞,舒服,环境优雅②更神气,温情,宁静③建筑华美,照明相当差④建筑华美,气象万千《上图书馆》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①斯蒂文生的小说、英文杂志②柏拉图哲学,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等等③做论文、纵情自由阅读④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读书内容①愉快、好奇②由宁静到沉重③由不平静到豁然开朗④兴奋、畅快读书心情《上图书馆》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影响作者①翻阅英文小说,养成看英文杂志的习惯②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③自由阅读,心境豁然开朗④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人类的伟大。描写作用美丽的环境陶冶着阅读者的心情,“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对人生真谛的感悟,都与图书馆密切相关。《上图书馆》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3)本文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对光亮(也包括与之对比的暗淡、昏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请从文中找出其描写并加以分析。示例一: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清华图书馆高台灯温情和宁静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作者在书山文海中受到丰富的知识滋养,获得灵魂对话、情感共鸣。这表达了作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又引起下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上图书馆》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示例二: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全灭了。

此时作者心情不言而喻。运用象征手法,描写含蓄生动,暗示日寇侵华惨无人道,罪恶罄竹难书,表达了无限憎恶仇恨之情。“暗淡”“全灭”两词,以视觉角度的动态描述,把灾难和痛恨写得有形有色。清华图书馆在19岁的作者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使他进入了一个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然而,“七七事变”使其内心感到无限伤感。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上图书馆》

暗淡的灯光映照着用链子锁住的古书。这阴暗苦闷的画面,契合和作者当时的心境:一边为祖国罹难而忧患,幽愤难平,一边为眼前的繁重功课而倍感压抑。将暗灯比喻成豆粒极写其小其暗。用词“相当差”,直抒胸臆,与装饰的华美对比鲜明。示例三: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学习任务一:含英咀华

品味语言深入分析文本《上图书馆》

因为考试顺利通过,北平解放的喜讯传来,作者心情大好,从“一心苦读”到“纵情自由阅读”,真是漫读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不仅是阳光送来明朗,更是作者心情点亮了环境。示例四: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学习任务二:对比阅读把握内涵

①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是从猎奇开始的。

②两位作者都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1.《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描述了作者自己读书求学的生活经历,抒发了属于作者自己的读书感悟。请将两位作者的经历和感悟加以对比,看看各有怎样的个人特色,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学习任务二:对比阅读把握内涵《读书:目的和前提》本文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感性和理性二者融于一炉,形成了本文的整体风貌。《上图书馆》:文章语言轻松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丰沛情感,无论是雀跃欢欣,还是沉郁黯然,或是后来“由阴转晴”、豁然开朗,均活泼自然,让人过目不忘。2.比较两篇随笔语言风格的差异并结合文本分析。学习任务二:对比阅读把握内涵3.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法。《读书:目的和前提》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上图书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学习任务三:合作探究思维扩展

读书仅凭兴趣未免绝对。朱光潜先生说:“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这段话对于读书的见解真是鞭辟入里,尤其对于处在学习提升阶段的学生来讲,这种“硬啃”的功夫着实重要。1.黑塞在文中特别强调读书的“兴趣”,他说: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一本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