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讲教师:任静文2021秋行政、土木工程本科教学实施方案一、课程性质及主要内容二、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三、学习方法引导四、考核方式五、试题解析六、教师联系方式一、课程性质及主要内容:1、课程性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习者能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主要内容:本课程共设八个专题,按照学生自主学习进阶式的节奏,每个专题均设有专题导读、核心学习、专题测试、疑难解答、拓展学习等。专题导读提供了导学文本,主要是介绍专题学习内容、思考题和学习路径图;核心学习为专题视频资源,是专题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这八个专题分别是:专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界观的探索《共产党宣言》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完整、系统阐述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及其基本结构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过程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价值及价值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专题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变化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本质区别专题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理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拜物教资本原始积累剩余价值产生及转化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专题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1.资本主义从自由到垄断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专题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苏俄新生政权的“内忧外患”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奇迹和宣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专题八: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1.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与长期性二、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专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

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

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

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

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三)、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素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素质条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的根本转变。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第二,为人类服务的情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无比痛恨,对劳动人民群众无比同情。第三,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历史表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中,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自觉地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勇敢地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第四,追求真理的科学品格。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学者、科学家,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第五,渊博的学识。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刻苦的学习精神。马克思在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但对历史和哲学做了深入研究。后来,又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文学、人类学等学科也作了深入研究,还广泛研究和涉猎了自然科学的一些前沿学科。恩格斯精通多种语言,对哲学、文学、历史、军事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有深入的研究,对自然科学某些学科提出了至今仍然有科学价值的结论。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如何准确理解“物质”的内涵?第一,恩格斯曾经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任何具体的物质存在都是个别的,物质范畴则是一般,物质一般存在于物质个别之中,是从物质个别中抽象出来的。比如,马和白马。“白马”是具体的、个别的,而“马”是一般的。第二,列宁在恩格斯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

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二)、如何科学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第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第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三)、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多少反映了这个道理。(四)、正确理解矛盾的“统一性”第一,同一性的基本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二,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二是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是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五)、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髙、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认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二)、如何科学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双向运动?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实践的基本结构也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第一,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它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物化体现,是主体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积淀、凝聚和物化在客体中。实际上,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都是主体客体化的结果。第二,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例如,主体把物质工具如电脑、汽车等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把作为精神性客体的精神产品、先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都属于客体主体化的表现。(三)、如何认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

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

了真理的绝对性。正如列宁所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

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

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

认了真理的绝对性。专题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第一,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第二,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三,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在

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

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

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二)、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第二,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第三,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第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三)、如何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第一,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第二,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

迫使反动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关系和政策,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专题五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一)、如何理解社会分工?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一就是存在社会分工。所谓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就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二)、劳动力的价值如何决定?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

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专题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一)、垄断是否消灭了竞争?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这是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相互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二)、全面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全

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但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经济全球化加深了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在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世界上的某一国家或地区爆发的危机将会迅速传导至全球,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经济风险。专题七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马克思、恩格斯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一,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得历史规律的根本缺陷。第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从而科学论证了无产阶级肩

负的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使人

们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力量和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途径。(二)、为什么说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第一,无产阶级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第二,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并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第三,无产阶级身处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受到的剥削和压迫最深,是革命最坚决、最彻底的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三)、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第一,无产阶级政党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是各国工人运动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第二,无产阶级政党是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并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第三,无产阶级政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依靠统一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形成强大的组织力量。第四,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建立人民政权以后,要改造旧社会,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领导。这是无产阶级实现其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专题八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教益。第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二)、如何理解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共产主义有多重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第二,共产主义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作为

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状态。第三,共产主义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建立共产主义制度

为最终目的的实际行动,即共产主义实践。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共产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三)、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第一,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与“病理解剖”作了具体实证的阐明。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自我否定的趋势;揭示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与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论证了工人阶级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历史使命;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论述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胜利的必然性。第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当然,这种证明还是不完全的和尚未完成的,但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它与共产主义社会具有根本性质上的一致性。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在继续发展,这种发展持续的时间越长,取得的成就越大,就越能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到来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也提供更有力的实践证明。三、学习方法引导:为了便于学员顺利完成任务,特做如下导学方案,供学生学习参考。(一)、网上学习登录方法:1、登录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点击右上角“学生登录”。2、输入用户名(学号)和密码(Ouchn+8位出生年月日),点击登录。(二)、课程学习方法:1、点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进入学习”2、学习任务包括专题1–专题8,逐一点开资料进行学习。3、每个专题均包含“导”、“学”、“测”、

“问”“拓”。4、其他专题依次类推。温馨提示:每个视频5分钟,必须挨个学习完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5、日常行为表现:完成分部组织的面授课程、专题讨论及其他任务,该任务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三)、完成形成性考核任务方法:1、共有8次专题测验,每个专题进入均需依次学完视频,方可进入“专题测验”。2、点击“专题测验”。3、点击“现在试答”。4、进入榆林电大平台点击“导学助学”5、在框内输入课程代码或课程名称,点击搜索6、点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即可找到答案7、进入测验页面,逐一完成测验。做完一页拉至低端,点击“下一页”。8、测验全部做完后点击“结束试答”9、点击“全部提交并结束”。10、完成所有形成性考核学习任务,点击页面最下端“大作业”,按要求完成。11、给出3个题目任选一题作答。(四)、论坛发帖方法及要求:1、本课程要求发10个帖子,点击课程首页的

“学习论坛”2、点击“进入讨论区”3、点击“添加一个新话题”4、在“主题”和“正文”框内填写问题和问题内容5、下拉,点击“发到讨论区”,任务即完成。四、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课程终结性考试成绩必须及格且课程综合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1、形成性考核任务要求:完成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课程中每个专题的测验,该任务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必须及格。专题测验题型:题型包括判断题和单项选择题。特殊说明:学生学习完每一专题全部视频课程后,才可以进入“专题测验”完成每一专题的考核任务。2.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包括学习行为表现与大作业,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其中,学习行为表现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大作业占课程综合成绩的30%。、学习行为表现任务要求:完成分部组织的面授课程、专题讨论及其他任务,独立完成一篇本课程期末学习总结,该任务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学习总结必须在国开学习网该课程下的“学习行为表现”栏目内提交,否则没有成绩。具体要求a、总结不低于500字。b、个人独立完成,不得相互抄袭或从网络复制。c、总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学习过程总结:包括视频学习完成比率、学习行为次数、参与讨论情况(发帖数量)等;学习收获:包括通过学习所掌握知识的概要、认识水平的提升及政治觉悟的提升等;学习本门课程的心得或者经验分享。、大作业考试方式:开卷考试,学生在指定时间段内完成规定任务,该任务占课程综合成绩的30%。大作业题型:大作业题型包括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每次考试命题任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形式。1、考试共有三套试题,考生请选择其中一套试题且只能选择一套试题作答。2、考生答题完毕后,可点击保存。在提交前可反复修改并保存。考生一旦提交后,不能再进行修改。3、考生请在答题框内录入试题答案,不能复制黏贴,不能以附件形式提交试卷。4、答题要做到论述严谨、语句通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字数不少于10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助学资料五、试题解析:终结性考试包括学习行为表现与大作业,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其中,学习行为表现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大作业占课程综合成绩的30%。、学习行为表现任务要求:完成分部组织的面授课程、专题讨论及其他任务,该任务占课程综合成绩的20%。、大作业考试方式:开卷考试,学生在指定时间段内完成规定任务,该任务占课程综合成绩的30%。考试共有三套试题,考生请选择其中一套试题且只能选择一套试题作答。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

“开放本科”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卷一论述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减贫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根据古特雷斯的讲话,并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谈一谈对矛盾及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100分)解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彰显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强意志,是在脱盆攻坚关键时刻下达的总攻令,是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发出的集结号,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作出的宣言书,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动力源泉。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两者百不可分割,普遍性寓于特殊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度,不存在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特殊性和普遍性在不同场合会发生变化。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原理现实意义是:从认识的角度看,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顺序,在特殊中发现普遍

性,用普遍性指导对特殊事物的深入认识。从实践的角度看,要把

普遍性的理论和认识与具体的实际想结合,在普遍性的理论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做到理论与实

际相结合。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

“开放本科”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卷二论述题: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

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进一步做好病例诊断和

救治工作,医学专家工作组对医疗救治工作持

续进行分析、研判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诊

疗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推出新的诊疗方

案版本。根据材料,并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0分)解析:这次对诊疗方案进行的修订和完善再次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括

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

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

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无涯”,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然而,“在我为间接经

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努

力学习,而且要潜心实践。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思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

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

实验仪器和工具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

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

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猎奇”或“雅兴”,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自然科学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祉。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改造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创造精神财

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自封的。“判

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

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

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0分)解析:认识辨证运动过程的原理体现了我们党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从实践到认识的过

程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也就是把群众在实践中产

生的经验、智慧、意见和要求集中起来,经过整理研究,形成领导机关的方针、政策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将领导机关的方针、

政策在群众中宣传,指导群众的实践,让群众掌握,化

为群众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将这些方针、政策在群众

的实践中检验、修正和发展的过程。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

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而使领导的

方针、政策越来越完善,并且随着群众实践的发展而不

断发展的过程。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三论述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100分)解析: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除了延长劳动时间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是让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体力和脑力,这与延长工作日并没有本质区别。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増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颗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日益突出了。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卷一材料分析题(100分)材料:华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名医。有一次,府吏倪寻和李延两人均头痛发热,同请华佗看病。

经华佗望色、诊脉后,给李延开了解表发散药,给

倪寻开的是泻药。正当二人疑惑之际,华佗解释道:李延是因受凉,病在外,故应当吃解表药。倪寻是

因饮食过多引起,病在内,故应当服用泻药。二人

虽病状相似,但病因不同,所治疗方法也不同。二

人信服,各自拿药服用,很快痊愈。1、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并分析内涵。(70分)解析:华忙对症下药的故事涉及的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它

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现实中因果关系的表现是多样的。两府吏生病,饮食过多、受凉冒是原因,头痛发烧是结果,是异因同果。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一对范畴。本质決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华佗通过望色、诊脉认识了两人发烧的不同原因,就开出了不同的药方。在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中唯物辩证法中都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矛盾的特殊性与因果联系相关知识点及其内涵。回答这一观点要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折材料。现象与本质是辩证统一的,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決定現象,要求人们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请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0分)答:具体问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折”有深刻的启示。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決问題的关键,只有具体问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做到具体问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正确认识问题和解決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问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是比较稳定的趋势,決定看事物发展的方问;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的不确定趋势,产生于非根本予盾和外部条件,是不稳定的趋势和个别表现,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事物发展趋势出现某种偏差。两者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卷二论述题: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这个大变局正在

加速变化。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

幅萎缩。在这样背景下,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继广

交会之后,于2020年9月4日举办了中国国际服务贸

易交易会,并且在11月,如期举办了第三届进博会。中国以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式的对外开放行动,为

国际社会提供了交流平台。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

谈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100分)解析:国际上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四种基本观点是,第种观点认为经全球化是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所以,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本

主义化、甚至可说是美国化,是美国模式资本王义在全球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这是所谓“自由派点第种观点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

义化、美国化,因此本质上就是经济殖民王X川是帝国主(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决批判与反对这是所谓“新马克思主义观点派点第三种是不观点,历史并没有显现所谓全球化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出现了高水开的国际化,也就是国家之间经济互动而已,经济全球化是某些理论家

的神话第四种点认为全球化是十一世纪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型道着现在世界,但未来加何尚看进

一步变革,即著名的“变革论”。某些达国家高唱经济全球化,想的尽是对他们通向更加富的机遇,而没有看到对他们的日益严块的挑战

这些战有些是近在眼前的,有些是严峻地在着的。就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

的解,将对发达国家意味着什么?百先的发展中国家将无力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使全球市场缩,“易自由化”还有什么实质意义?穷的国

家是来严重的社会矛盾与动荡,从而投资环境恶化,“金融自由化”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占ロ三分之二以上的发展中国家无法参与,还有什么经済全球化?这样,反过来必将制匀友达国家自己的经济发展,引发起全球性经济危机。在全球性经危机中,达国家不仅无法幸免,而且即使不当其冲也必然损失巨大。其次,“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意味着历史上殖民地与殖民主义的对立将以新的形式再现。在经济全球化的

形勢下,一究国家的动乱将引起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性动乱。更严重的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历史铁的规律,穷的发展中国

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浪潮必将一高一浪,阶级斗争也将从国内走向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时代将結東,代之以新一轮的全球范的革命

战争。即使在血与火中诞生一个新世界,也将是人英一次空前的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全球化也是向入类的挑战,全人类应该在这一

挑战面前深思。随看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执国的民族经济面临看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击,对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大一方面,发达国家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王导者推动者掌握着主动权,而且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

国家为王导制定的,有些规则则是在我国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如某些产业规则、信息技产品协议和工标准等,这就快定了中国在经济全

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不完备,经济结构相对胞弱,资金匮

乏,技比较后,人才流失严重等,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在解决全球性回题时,我国也面临着的局面。一方

面我们要发展经济和提高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被发达国家指责为破坏环境的对象。实际上,发达国家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发展阶段,应

对已形成的环境污结果负责。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向我

国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使我国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声业向我国转移。虽然从某种意上讲,可

以使我国的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加快其业化进程,但是却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平的生态系統遭到破坏,

资源浪费现家相当严重,社会负担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无助于我国发展高新技产业和加快科技进,从而影响到我国发展并最终影响

到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友展。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卷三论述题: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的预测了未来社会。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100分)解析:第一,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建立在对旧世界的批判基础之上的,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种构想可以说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方法,“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中国梦的提出本身就是从新时期的发展实际出发,其实现同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设计梦想实现的路线和途径、解决实际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第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出明确的回答和详细系统的说明,这种说明即使存在,也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正

如空想社会主义者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社会所设计的那个细致详尽的规划图,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

到科学的发展》中就说过,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因此,不同时

代、不同民族国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能机械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理论,而是要结

合自己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实践。中国梦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却并不对其设定过多的条

框性描述,这里面有个人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都需要在实践中由人民勾勒。正如习近

平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之一,便是“必须走中国道路”。第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实干兴邦”的精神。马克思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梦是一种共同理想的实际运动,其根于现实,又必须要成为现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于实干,在于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邓小平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中国梦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和共同理想,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梦想才能成为现实。国家开放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一(开卷)论述题(30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

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

结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

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再生

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

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

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

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基本矛

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析: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明确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两对矛盾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同时,这两大矛盾运动的規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規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決定了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它们以生产关系为中介,形成两对矛盾。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来说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具有根本性。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有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決。所以两对矛盾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決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盾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不可能是独自完成的,必须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合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生产方式由低到高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形态由低到高的发展。所以,社会基本矛盾相互作用就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是双向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使生产关系得以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双向运动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カ量。这是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已经基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时,就必须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而要从根本上变革生产关系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保护旧的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形成并巩固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获得解放,达到新的基本适合。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生产力标准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性质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使整个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和更新。其次,生产力通过决定生产关系使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要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也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态乃至全球社会生活都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革,使社会进入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最后,社会关系(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及其发展状况决定的。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的也是原始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到底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既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也是衡量进步的根本尺度。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理解生产力标准必须注意:其一,生产力是最终标准而不是唯标准。社会进步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与尺度,就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内容。所谓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并不是说生产力是唯一标准,而是说生产力是诸多标准中根本的标准。其二,不能将生产力标准与生产关系割裂或对立起来。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是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变为现实,还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只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能把发展生产力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生产力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对于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判断的标

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カ,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论断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于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一,它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低这一

基本国情,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二,它为我们解放思想、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国家开放大学2021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二(开卷)论述题(3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进入21世纪,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使世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兼并,资本更加集中,少数大资本集团对世界范围内生产经营的控制力越加强大。它们凭借雄厚的资本,控制着技术、生产、原材料、流通等等。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解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交战国的政府就借助国家的力量扩军备战,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统治和管理。比如德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原料管理处”,以便征集和分配各种工业原料。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对经济进行紧急调节,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极具代表性的是当时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以增加国家预算在公共工程方面的投资和失业救济开支为主要内容,加强对经济的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最终得以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人了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了积极的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运用国家政权的一种方式,在本质维护的仍是资本主义制度。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不断向世界范围扩展,而跨国公司就成为垄断资本主国家向国外输出资本、争夺商品原料和销售市场、谋求高额利润的重要方式。随着资本输出的不断增加和垄断资本势力范围的迅速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更为频繁和激烈。为此,各资本主义国

家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国际垄断同盟,瓜分世界市场。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国际协调,国际垄断资本还建立了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国际经济秩序协调组织。这样一来、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二是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三是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四是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五是最大的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谋求对国家和世界经济政治的统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