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4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
2014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5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
2016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
2016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7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基础考研真题
2014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
基础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
1百家争鸣
2《齐民要术》
3厢军
4黄册
5军机处
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
1简论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简论唐朝“贞观之治”。
3简论明朝王守仁心学。
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
1论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举措。
2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第二部分近代史
一、名词解释题(共60分,每题10分)
1租界
2《天朝田亩制度》
3扶清灭洋
4三国干涉还辽
5创造社
6七千人大会
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简述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3“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三、论述题(共30分)
评述五四新文化运动。
2014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
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
1百家争鸣
答: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春秋战国时代,社
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
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代表各阶级、各阶
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
局面。“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
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
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齐民要术》
答:《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农书。全书共分10卷、92篇,
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园艺、果树、竹木的栽培以及家畜、家禽的饲
养,水产和农产品加工等。该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地
区的农业生产经验,集先秦至东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是我国现存的
最完整的农书。
3厢军
答:厢军是宋朝的军队之一。宋太祖于乾德三年(公元965年),
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成为禁军,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称
为“厢军”,隶属侍卫司。厢兵主要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厢军的来源,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以供役
使,称为“配军”;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称为“落厢”;在招募中达
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尤其是是
边境州、府的厢军,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役兵,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
事群体,比之普通民众,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得到守城官员的重视,率以
抗敌。
4黄册
答:黄册是明代政府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册。明
初,朱元璋命令各府县编制户口册,册上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
口、年龄等,府县、布政使司层层造册,最后上报户部。因送给户部的
户口总册封面用黄纸,故称黄册;又因黄册是征派赋役的依据,又称赋
役黄册;并规定每十年编造一次。黄册的编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
治。
5军机处
答:军机处是清代雍正设立的处理机要的中枢机构。雍正八年
(1730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
政务的权力。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后,议
政王大臣会议于1791年废止,内阁成为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
大事均归于军机处。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
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以原官兼任,皇帝可以随时令其离开
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
1简论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前445~前396年),任用李悝
为相,进行变法。
(1)内容
①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
以“食有劳禄有功”为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
的代表得以牢固的掌握政权。
②推行“尽地力之教”
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各种粮食作物杂种,扩大农副业生产。增
产者赏,减产者罚。其目的在于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③实行“平籴法”
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
灾年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防止商人垄断粮价,以稳定
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④创制《法经》
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法经》,共六篇,分别
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这部《法
经》不仅集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而且是秦汉法律的渊薮。
⑤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
凡考核及格者,免去一家徭役,并奖给田宅,并根据士兵的不同特
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
(2)影响
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迅速发展,地主政权逐渐巩固,国力逐渐强
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2简论唐朝“贞观之治”。
答: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
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稳定,国势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族
关系融洽,边境也较安宁,史称“贞观之治”。
(1)君臣论治
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
很重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经常议论隋亡的教训,并
引以为戒。他们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参与论治的主要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人。唐太宗
君臣论治的范围很广,涉及加强、巩固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
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因而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2)选贤任能,兼听纳谏
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
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
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
征、李靖、徐世勣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唐太宗很重视
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
因之一时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
为著名,而且敢犯颜直谏。
(3)轻徭薄赋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
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
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4)华戎同轨
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
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
的羁縻政策。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
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
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还帮助他们的部属,发展生产,稳定社会
秩序。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
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
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3简论明朝王守仁心学。
答: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中期杰出的哲学家、教育
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因曾在家乡阳明洞读书,世称“阳明先生”。代表
性哲学著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等,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守仁曾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倡导“存天理,明人欲”,但面对明中后期
纷乱的政局和复杂的矛盾,他认为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才有助于认识
和解决社会问题。
(1)王守仁学说的精髓
“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人心”才是主体,心是万物
的主宰,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他强调知行合一,人心本良知,格物而
致知,强调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他所倡导的这种心学。目的在于欲破百
姓的“心中贼”,让普通百姓明白人伦道德秩序是人人头脑中所固有的命
题,不要做出违反伦理道德、大逆不道的事情。
(2)影响
王守仁面对理学式微的现实,以疗救者的姿态出现。突出个体的历
史责任和道德的自我意识,旨在维护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然而,王守仁
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却在高扬人的主体地位,否定用外在规范来
管束“心”、禁锢“欲”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背离正宗的统治思想,
极大地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基础。扭转了明代哲学思想、社会思想的发展
方向。
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
1论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举措。
答:北宋政权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如
何不使自己成为五代之后又一个短命的政权。宋初统治者为此殚精竭
虑,制定了一系列针对五代十国的弊端的防治措施,成效显著,中央集
权得到空前的强化。
(1)收权归中央
宋太祖赵匡胤收夺地方的权力简单的来说就是“稍夺其权,收其钱
谷,制其精兵”。在平定南方诸国的过程中,在平定各州设立通判一
职,选择京官充任,号为“监郡”,后在全国普遍设立,对节度使形成牵
制,后又下令节度使属下所有支郡都直属中央政府,节度使只负责本郡
事务,其余均由中央委派文官“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地方官员实行
三年一易之法,经常调动,同时充分利用通判的作用,凡事须由通判共
同签署方能生效。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把大量财物留使留州
的现象,各州财赋除必须之经费一律上缴中央,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
一管理,转运使司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财政,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检查。继
续推行周世宗的政策,将地方精锐部队征调入禁军。守内虚外,地方禁
军非常驻,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驻防。
(2)分割权力,使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互相牵制
①中央政府机构在宰相之下设“参加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合称“宰
执”,以此分割宰相行政权。同时设枢密院,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军
权。枢密院掌管军政,称西府,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政务,称东
府,二者合称二府。设“三司”,以三司使(或称“计相”)分管盐铁、度
支和户部,以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审刑院,评议裁决重大案件,以分割
宰相的司法权。宰相、枢密、三司不相上下,共同对皇帝负责,这样,
宰相所剩权力无几,大权集于皇帝一身。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罢殿前
都点检等职,设“三司”,派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将领,而以
枢密院掌握发兵之权。
②地方管理方面,北宋统一后陆续在各路设四司,即转运使,管理
财政兼监察地方管理;提点刑狱,简称“宪臣”,主管地方司法;安抚
使,简称“帅臣”,管理地方军事;提举常平,简称“仓臣”,熙宁初年设
置,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故四司又称“漕宪帅仓”,其设置消除
了地方割据的一切基础,使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高度强化。
③实行“官、职、差遣”制度,不让官员长期掌握某些方面的权力。
官,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一种清
高的虚衔,也并不是实际有所职掌。只有差遣一类,才是负实责的。因
此,宋代官僚只注重差遣,并不注重徒具空名的官位。这是官与职不一
致、名与实分开的办法。
(3)重文轻武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剥夺将领的实际权力,代之以资历较浅易于驾
驭的人担任三司将领,重用文臣,压抑武将,作战不设主帅,将从中
御。实行募兵制,军队素质下降,大力提高文官的政治地位,扩大科举
规模,鼓励台谏议事,形成了“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和“与士大夫共治
天下”的“家法”。
北宋沿袭前代的科举制度,又作了发展。大大扩充了选士的科目和
名额,每科取士多达数百名。参加科举的人不再讲门第。“殿试”作为一
种制度固定下来,由皇帝亲自进行殿试,录取士子,进士也就成了皇帝
的门生。大量选拔士人进入统治阶层,形成了庞大官僚体系。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有
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实行兵将分离政策,使将帅无权,指挥不
灵,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北宋养兵百万,却阻挡不住辽与西夏的
侵扰。各级政府权力分散的结果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开支巨
大。冗官、冗兵以及统治层的奢侈以及土地兼并,造成深刻的社会危
机。
2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答: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
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
御史又称之为台官、宪官或察官,是皇帝的耳目,职在纠察官邪,肃正
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谏官又称言官或垣官,职在讽议左
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台官对下纠
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
整的监察体制。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六个阶段:
(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
在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
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
作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还没有建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
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
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
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
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
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
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
系统化,南朝建立了专门负责规谏的集书省。掌规谏、评议、驳正违失
等事,以散骑常侍为主官,或称“散骑省”。隋代并入门下省。
(4)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
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
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
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
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5)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
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
判,直隶皇帝。至元朝,取消谏院,台谏合一。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
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
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6)明清时期的严密阶段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
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
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此外明朝还另设锦衣卫、东厂、西
厂,虽然属于特务机构,但依然拥有监察权。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归
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
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
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这时期,中国封建监察制度已发展到了历
史的顶峰。
第二部分近代史
一、名词解释题(共60分,每题10分)
1租界
答:租界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在通商口岸划出一块作为外侨
居留和经商的地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上海租地章程》取得第一
个租界;其他国家也先后在中国划界租地,筑路建屋,并实行殖民地制
度,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成为它们进行侵略的活动据点。租界有一
国管理的(如汉口英租界),也有多国共管的(如上海公共租界,由英
美共管)。新中国成立后,租界制度被取消。
2《天朝田亩制度》
答:《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以废
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力图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
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太平天国推行了作期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
没有实施平分土地和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潮政策。
3扶清灭洋
答:扶清灭洋是清末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口号。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不久,就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
了“扶清灭洋”的旗帜。后来,“扶清灭洋”这个口号逐渐为各地义和团所
普遍采用,成为义和团的行动纲领。此口号在当时为发动群众参加反帝
爱国斗争曾起到积极作用,但“扶清”即导致被清政府利用,“灭洋”亦反
映了义和团笼统的排外思想,故有其消极作用。
4三国干涉还辽
答:三国干涉还辽是1895年俄、法、德三国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
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俄国得悉日本将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即与德
国、法国共同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无力与三国
开战,以清政府支付三千万赎辽银为条件,归还了辽东半岛。此后,三
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界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
特权。沙俄乘机迅速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5创造社
答: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7月
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
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
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
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6七千人大会
答: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
议。会议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会议前后又为“反右倾”运
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七千人大会虽然未能彻
底克服党内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但是对于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
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动员全党坚决贯彻执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
字方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1)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
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
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
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
台。
(2)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
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
统治秩序。
(3)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
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
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
壮大起来。
(4)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
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
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简述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答: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
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直到
鸦片战争才迫于世界形势作出变革。
(1)表现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政府,没有国家概念,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
体系的基础之上,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将所有与之交往的国家一律看
作藩属国,缺乏平等的外交、通商关系。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曾
多次来到中国,想与中国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但这种情况直到鸦片战
争前也没有任何的改变。清代以前的中国由于没有和外国进行真正意义
上的外交活动的需求,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基本上
由礼部负责。清王朝雄踞满洲时,为了笼络蒙古王公,设立了“蒙古衙
门”,后来改为“理藩院”。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
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
义势力。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
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
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后,理
藩院的部分外交职能并入总理衙门,理藩院只负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事
务,不再负责对俄交涉,其在清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也随之下降。总理衙
门设立前,清朝主要的外交事务由礼部负责,包括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
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
(2)近代中国外交转型原因
①打破了“华夷秩序”,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是近代
中国外交转型的主要思想背景。
②外交官员的努力是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坚实基础。
③西方列强对近代中国外交转型起了双重作用。
(3)评价
中国外交近代化是在列强强大的武力逼迫下被迫实行的。一个自视
为“天朝上国”拥有众多藩属国的泱泱大国,在遇到西方的“坚船利
炮”后,被迫放弃天朝尊严,俯就于西方现代化的大潮之中,这既是中
国的进步,又是中国融入世界无法回避的选择。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
既是由君主专制政体向民主共和制政体的转变,也是近代中国外交形象
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渐由国内阶级矛盾上
升为中日民族矛盾。
(1)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
的危机日益加深。
(2)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从此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主要
矛盾,阶级和党派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激发了学生,工人阶级,爱国政治派别等力量的爱国运动,他
们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
(4)东亚局势再度紧张,并持续恶化,最终的结果就是日本全面发
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
(5)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顶住蒋介石的压力或者消极围剿红军,
或者进行抗日,例如杨虎城、张学良、蔡廷锴、蒋光鼐、马占山等等。
直至发西安事变最终实现国共合作一致抗日。
(6)对国民党的影响,国民党压力重重,一方面希望尽快围剿红
军,平定内部,然后枪口对外。但是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不
断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即便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长征,也没
有被国民党完全消灭,反而实现了战略大转移,达到陕北,延续了革命
的火焰。与此同时,国民党也不得不进行了一些国防准备,例如修建重
要的铁路,建立一些重要的工厂和军火工业,进口武器,组建空军,迁
移重要企业到内地等等。
三、论述题(共30分)
评述五四新文化运动。
答: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
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
工商业者等城市居民为主体的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
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
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既是一次独特的
思想文化革命,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因而对
近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广泛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唤起了一代
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
“五四”前夜,中国正是东方许多矛盾的焦点。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
动的七十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找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努力向西
方学习,进行了多次的奋斗,结果都失败了。国家的命运每况愈下,民
族危机更加深重。中国向何处去?改造社会的道路在哪里?继续探索救
国救民的真理仍然是严重的任务。这个任务落在了当时有文化的一代青
年身上。“春雷过后,春笋怒生”中国青年中最先进的分子,以毛泽东、
周恩来、邓中夏等为代表,开始了自己的革命实践,探索救国的新道
路。在五四时期,先进的思想家们大胆地冲破旧传统,他们提出了许多
振聋发聩的主张,出现了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并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泽东当时所形容的:“思想
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经济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从
九重冤狱,求见青天。”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把批判的锋
芒直接指向孔孟之道和封建迷信落后思想。
五四运动有力地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是新文化的
号角,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写了大量的文章,猛烈地抨击孔孟之说,揭露
了三纲五常,忠孝节烈的封建道德,号召青年男女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
来,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起到了震古铄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的作
用。并响亮的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破除三纲五常,反对男尊女卑的主
张,要求女子参政,大学开放学禁,男女职业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
由等口号。
(3)五四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广泛的表达民族感情的示威。从
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我们为了共同的思
想和共同的行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全国各阶层的人民都受到了影响。
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民族主义的迅速生成。”这种民族主义作为20世纪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意识形态,不仅推进了中国现代化发展
的强大动力,而且使中国现代化保持了与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这
场运动激发的民族主义和爱国热情,形成一个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五四
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进行了从来不曾有过的猛烈的攻击,在
一代青年中打垮了这个最顽固的堡垒。这个顽固堡垒的倒塌使封建统治
下的奴隶们第一次有了作为人的自我觉醒,认识到了自己是独立的人,
有做人的权利。
(4)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
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
中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
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尽管完全是自发的反抗运动,同时又是一场伟
大的文化运动和思相思想解放运动。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
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思想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对近代中国思想
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2015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
基础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
1初税亩
2玄学
3贞观之治
4澶渊之盟
5摊丁入亩
二、简答题(共42分,每题15分)
1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涵及其意义。
2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内涵及其影响。
3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
1比较府兵制与募兵制的异同、优劣。
2唐宋变革的表现及对唐宋变革论的评价。
第二部分近代史
一、名词解释题(共60分,每题10分)
1魏源
2京师同文馆
3戊戌变法
4《新青年》
5黄埔军校
6中央研究院
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
1晚清湘、淮军的兴起及其影响。
2简评义和团运动。
3简评抗战时期的两大战场。
三、论述题(共30分)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文化思潮,试列举之。选择其中
的一种予以评述。
2016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
基础考研真题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
1削藩策
2宗主督护
3《唐律疏议》
4庚戌之变
5地丁合一
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
1刘秀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和意义。
2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3举例说明元朝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成就(不得少于三项,并做简
要阐释)。
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
1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兴衰的历史原因。
2如何理解汉学与宋学的对立,兼及你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的
认识。
第二部分近代史
一、名词解释(共60分,每题10分)
1《讨粤匪檄》
2江南制造总局
3天津教案
4华兴会
5雅尔塔会议
6《论持久战》
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
1简评晚清清流派。
2简述清末民初新史学的兴起。
3简评《中国土地法大纲》。
三、论述题(共30分)
国民乡村建设运动述评。
2016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
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第一部分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题(共45分,每题9分)
1削藩策
答:削藩策是西汉名臣晁错向汉景帝提出削弱同姓诸侯国势力的建
议。汉高祖时期建立郡国并行制,分封了一批刘姓藩王。这些藩王发展
到汉景帝时期尾大不掉,开始威胁中央的权力。晁错针对地方藩王的问
题,向汉景帝建议削藩,在《削藩策》一文中指出:“今削之亦反,不
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采纳
了他的建议,进行削藩。
2宗主督护
答:宗主督护是北魏初期实行的地方行政政治制度。十六国大动乱
时期,留在北方地区的汉族世家大族与地方豪强通过修筑坞壁自保的方
式而成为坞主或壁帅,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
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
口。这些豪强地主被称做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
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
3《唐律疏议》
答:《唐律疏议》是唐朝颁布的一部关于刑律和注疏的国家法典,
又称《永徽律疏》。唐初在《开皇律》基础上,制定出《贞观律》《武
德律》。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对《贞观律》《武德律》加以修改、注
疏,成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其内容上有五刑十
恶,量刑定罚上有所减轻。此法典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国家法
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4庚戌之变
答:庚戌之变是明嘉靖年间蒙古俺答汗率军围困明朝京师而引起的
一场事变。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率大军绕大同直抵
北京城下。后各路勤王军陆续赶到,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军兵。兵部
尚书丁汝夔执行严嵩的坚壁不战政策,俺答汗率兵在城外焚掠八日而
退。事后严嵩杀丁汝夔以塞责。因此年为庚戌年,故名。
5地丁合一
答:地丁合一是清政府实行的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
度。该制度源于康熙年间,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
除人头税,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
上。具体办法是,把各省丁税原额分摊在各州县的土地上,地税分摊为
若干丁银,地银和丁银合一。该制度的实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人口的增长。
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
1刘秀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和意义。
答: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先后
实施了一些措施,主要有:
(1)措施
①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
a.加大尚书权力,正式成立尚书台,为政务官,下设尚书郎专掌
文书。
b.尚书台成为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六曹尚书凌
驾于三公九卿之上,掌管事务与三公九卿多有相重。
②加强监察机构
a.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改任御史大夫属下的
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权位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
重。
b.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
c.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③确定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
给刺史固定治所,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直接上奏皇上,
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
④废除内地郡国都尉
a.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官,取消地方武官,并职太守,取消每
年一度的“都试”之制。
b.所罢都尉仅限于内郡,边郡因多事仍置都尉,以佐太守,分部
领兵。
⑤退功臣进文吏
a.封侯褒扬,给功臣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以褒赞其建
朝之功。
b.奉朝请,即让功臣居家静养,不任吏职,朝廷有事即奉请入朝
参与议事。
c.多次征召“天下俊贤”,收罗天下文士充任吏职。
d.完善了自西汉以来的察举制。
⑥倡导儒学,宣布图谶于天下
a.整理《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儒学正
式成为王朝钦定的正统思想。
b.公元56年,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企图强化思想统治。
⑦以柔道治国
采用道家休养生息的主张,恢复经过长期战乱的社会安宁。
⑧释放囚奴,减轻刑法
a.大量赦免囚犯和奴婢,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劳动力,促进社会
经济恢复。
b.释囚奴轻刑法,安定了人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⑨削弱诸侯王势力
a.从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一年,主要分封刘秀宗室叔侄兄弟为王。
建武十五年,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刘秀之子,共封皇子十人为公。
b.建武二十四年(48年),刘秀诏有司申明旧制阿附蕃王法。从
明帝开始,减少诸侯王的食封。
(2)意义
东汉初年,经过军事上的统一,对政府机构与职能的调整,对功臣
的妥善安置,以及在以柔道治国思想下,采取的倡导儒学、释放囚奴、
减轻刑法、削弱诸侯王势力等措施,东汉王朝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固,为
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答:唐代的科举制度在隋代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优化,使得这一
制度逐步完善,主要内容有:
(1)内容
①常举
常举,共八科,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
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
策,以诗赋为主。
②制举
制举,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
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
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
③武举
武举,武周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2)意义
唐代的科举制度的完善,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意义。
①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
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
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②由于选择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科举考试制度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③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
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
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
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学风,至明清时又发展成
僵化禁锢的八股体制,更是使科举制度弊病百出。
④对国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期的东亚国家新罗、日本等国家
也学习中国,实施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发展到近现代,对西方的文官
考试制度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3举例说明元朝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成就(不得少于三项,并做简
要阐释)。
答:蒙古汗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
重的破坏,但是经过元朝政府一系列恢复措施下,元代的农业得到了恢
复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
(1)农产量大风提高
元代的农产量在忽必烈等重视农业生产的情况下,都取得了不同程
度的恢复和发展。如陕西关中地区的小麦“盛于天下”。关、陇、陕、洛
出现了“年谷丰衍,民庶康乐”的景象。特别是江浙行省,占元代岁入粮
的三分之一强,是当时农产量最高的地区。
(2)棉花的推广
棉花到元朝中后期种植已比较广泛。当时大半个中国已普遍种植棉
花。
(3)农业科学著作的编纂
①《农桑辑要》
元世祖时,为督促农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司农司编纂了一部
《农桑辑要》(7卷)颁发各地。此书在元代多次刊印,仅元文宗至顺
三年(1332年)就印过1万部,“刊行四方,灼有明效”。此书影响远及
国外,朝鲜《李朝实录》中就有推行《农桑辑要》的记载。
②《农书》
王祯的《农书》是元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祯还设计过木
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农书》之末附有他的《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是
目前所知的系统叙述木活字版印刷术的最早文献。《农书》出版于元仁
宗皇庆二年(1313年),约13.6万多字,插图281幅,分三大部分:
a.《农桑通诀》,综述我国农业发展概貌,分列农事、牛耕、蚕
事等多项农事问题。
b.《百谷谱》,分述谷、瓜、蔬、果、竹木、经济作物等的栽培
方法及备荒问题。
c.《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
细的图解。
③《农桑衣食撮要》
《农桑衣食撮要》两卷,畏兀儿人鲁明善(名铁柱,字明善)于
1314年出版,是农历性质的农书。其内容以中原地区农事为主,兼及北
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验,其中如收羊种、造酥酒、晒
干酪等的方法,具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色。
三、论述题(共60分,每题30分)
1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兴衰的历史原因。
答:我国古代科技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在走向近代的过程中却
逐渐衰落了,主要原因有:
(1)兴的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②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
件。我国自古以来对教育都比较重视,也动用国家力量进行人才的培
养,这些都为文化、科技等发展产生了影响。
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
的支持。
⑤统治者对外实行开明的文化、宗教政策,有利于科技文化正常交
流和发展。隋唐、宋元时期,我国与国外的交流活动比较繁盛,此时的
科技发展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特别是宋元时期,可以说达到了我国科
技的顶峰阶段。
⑥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
发展奠定了基础。
⑦重视为“农本”思想的服务,如天文历法、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
视。我国统治者自古以来就重视农业的生产,所以对与农业密切相关的
天文历法、技术生产等方面重视程度就比较高,一般会动用国家力量进
行对天文历法的校订,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普及等等。
⑧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2)衰的原因
①制度和政策的阻碍
政治上没落的封建制度及闭关锁国在封建社会末期严重地阻碍了科
技的发展。封建制度下统治阶级专注于统治阶级的利益,不以科学技术
发展为目标,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政策上的支持,闭关锁国的政
策,导致与外国的科学技术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科学实验、科学研
究、科学革新、科学革命得不到必要前进。
②物质保证的缺乏
经济上财富掌握在少部分统治者阶级手中,科学技术发展得不到有
效支持。封建体制下的社会财富掌握在少数统治阶级手中,科学技术发
展得不到物质的支持很难前进,科学技术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需要探索的
过程,得不到充裕物质保证的科技,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③文化传统的束缚
文化上重文轻技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儒家思想和文化
处于正统地位,科技处于十分低下的地位,长期以来,封建统治着片面
强调伦理,漠视科技。另外百姓普遍处于迷信状态,遇到当下无法解决
的问题首先祈求上天保佑,无科学创新的意识。
④教育理念的落后
教育的落后,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我国古代的教育基本上倾向于儒家经典和伦理道德方面,对于自然科学
方面的培养相对来说不足,这样就导致单方面的发展,自然不利于科学
间的互相融合发展。
2如何理解汉学与宋学的对立,兼及你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的
认识。
答:考察清代的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不能忽视汉学、宋学与史学
的交互作用。它们对史学有影响,同样,清代史学也以自身的原则和方
法影响着汉学和宋学。下面分论之。
(1)汉学
汉学,这里应是清代汉学,其学术特点是注重训诂文字,考订名物
制度,务实求真,不尚空谈。至乾隆朝,汉学鼎盛。与汉学的兴盛相
比,宋学归于沉寂。这一时期,多数汉学者尊汉泥古,迷信汉儒训诂之
学、解经之说,普遍认为,汉儒去古未远,说经要比宋儒可靠,且汉儒
治学,家法相承,不易走样,异于宋儒以臆说经者。人们纷纷批判宋学
的空疏无当。嘉庆中后期,随着清王朝危机的加深,汉学弊端暴露出
来,开始受到宋学的发难。
(2)宋学
宋学,即宋明理学,其学术要旨是阐发经典所蕴含的义理,褒贬议
论,重视发挥。宋学在嘉庆中后期开始抬头。但由于道咸时期,时局危
机,各种思想开始复活,今文经学、陆王心学、诸子学均又走上历史舞
台,为变法改革提供思想武器,因此更多的人认识到无谓的汉宋门户之
争于世无补,于是人们调和汉宋,提出以汉补宋,以宋补汉,既考证文
句典章,又推究经籍大意,汉宋合流又成趋势。
(3)清代史学
清代的史学,受汉、宋二学共同影响,一方面表现为重史料考订,
言必有据,理必切实。在进行史料考订时,已开始将文字、音韵、训诂
等治经的方法移而治史。另一方面又重视理论阐发,夷夏之防的正统观
念强烈,经世致用思想高扬。清初史学研究特点是功力扎实,思想深
邃,极少主观臆断。虽然汉、宋对清代史学都有影响,但主要还是汉学
对史学影响较大。其影响主要有:
①汉学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
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
②汉学治经的方法被用到史学上,丰富了治史方法
③在历史编纂学上,清代史家反对《春秋》笔法,反对以正统论著
史,也是受到了汉学的影响。
④由于受汉学的影响,乾嘉时期的史学家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很少
使用天理、心性这些宋儒惯常使用的概念。他们多数已不再执著天理这
种纲常名分的标准评价历史事物,评论历史人物的功过,讨论历史的盛
衰,而是冲破先验的理来评说历史。
(4)相互影响
汉学、宋学是对清代史学产生重大影响,但史学也并非完全被动受
制于学术潮流。史学中的思想原则对汉学、宋学乃至今文经学等也都产
生了一定的影响。
①清代学者在治学上打通经史之间的间隔,从经史结合的角度思考
问题。一方面使当时兴盛一时的汉学对史学起作用,另一方面史学对汉
学也同样有影响。
②有清一代,传统史学思想所固有的经世观念、信史原则、直书精
神等思想内涵对汉学、宋学、今文经学等各种学术思潮的弊端起着针砭
纠偏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学、宋学与清代史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它
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近代史
一、名词解释(共60分,每题10分)
1《讨粤匪檄》
答:《讨粤匪檄》是晚清名臣曾国藩讨伐太平太国起义军的一篇檄
文。1854年2月,湘军奉旨剿匪,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
檄文里,他说洪匪:“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
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
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
所也”。这篇檄文对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
维护了清朝的统治。
2江南制造总局
答: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
洋务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
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成立于1865年
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对于清朝的军
事力量以及重工业生产都有提升作用。其附属设施广方言馆等也对于晚
清的知识分子吸收西方知识产生很大的影响。1868年9月28日,上海江
南制造总局第一号火轮船竣工。
3天津教案
答:天津教案是1870年(同治九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震惊中外
的教案。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民间传言外国修女绑架杀
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6月20日,人犯武兰珍口供牵连望海楼天主堂。
次日,数千群众包围教堂,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开枪打伤知县仆人,
民众激愤之下杀死丰大业及外籍人员多人,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等。此
后教会动用武力,外国军舰来到天津,七国公使向总理衙门抗议,直隶
总督曾国藩处死为首的18人,充军流放多人,赔偿外国人的损失,由崇
厚出使法国道歉。清政府事后的对外妥协处理方式引起很大争议。
4华兴会
答:华兴会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3年11月4
日,是革命党人黄兴30岁生日,在寿宴上,革命党人商定建立反清革命
组织华兴会,推黄兴为会长。其拟定华兴会在长沙联升街设立机关。为
了避免官方的注意,这个机关对外是“兴办实业”的“华兴公司”。华兴会
的骨干都是公司的股东,入会者均称“入股”,股票即为会员证。会员通
讯也都用商号作为化名。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又
与会党首领马福益建立同仇会作为联络会党的组织,准备11月在长沙起
义。由于华兴会起事外泄,首次武装起义就此流产。1905年中国同盟会
成立,会员相继加入,华兴会遂停止活动。
5雅尔塔会议
答: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克里米亚半岛雅尔
塔举行的国际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为:①处置德国问题。决定对德国分
区占领,设立盟国中央管制委员会进行协调管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
德国赔偿问题。②波兰问题。确定波兰疆界;以卢布林临时政府为基础
改组,成立波兰临时统一政府。③联合国问题。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
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④远东问题。苏
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有关南斯
拉夫、三国外长会议以及遣送战俘等问题。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
定》。此次会议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
程和促进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6《论持久战》
答:《论持久战》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
讲演稿。该文不仅透彻地对比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
各方面的优劣,而且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
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
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认为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
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认
识。
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20分)
1简评晚清清流派。
答:(1)清流派的概念
晚清清流派是晚清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形成于
19世纪70年代,当时军机大臣李鸿藻因为军机处的洋务派占了多数,感
到力单势孤,于是笼络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周围,以壮声势,这
些“台谏词垣”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以经世匡时为己任,时有“清
流党”之称。代表人物有李鸿藻、陈宝琛、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
等。
(2)清流派的主张及其与洋务派之争
①对外力主抗战,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壮大军事力量,用武力抗击
外国侵略者对边疆地区和邻近国家的蚕食和吞并,是谓“攘外莫亟于经
武”。
②对内反对贪污腐败和不知振作,希望起用作所所为的人,所以又
叫做“修内莫亟于用人”。
(3)清流派的结果及评价
①清流派是从守旧和洋务中冒出的第三者,因此也常常受到两方面
的攻击。李鸿章因为洋务事务常常被请流派掣肘,因此批评力度最大,
曾说:“清议之祸,于明季如出一辙。”曾纪泽认为:“今世所谓清议之
流,不外三种:上焉碛碛自守之士,除高头讲章外,不知人世更有何
书,井田学校必欲遵行,秦汉以来遂无政事,此泥古者流,其识不足,
其心无他,上也。中焉者好名之士,附会理学之余绪,发为虚悬无薄之
庄言。或陈一说,或奏一疏,聊以自附于腐儒之科,博村正之声而已,
次也。下焉者视洋务为终南捷径,钻营不得,以媢嫉之心,发为刻毒之
词。”历来对清流派的批评集中于三点:敢于言事,但空话居多。为官
清廉,但多非能臣。对外强硬,但纸上谈兵。
②清流派成为中国历史的匆匆过客,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留下了
不可消弭的痕迹。他们继承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忧国忧民,直言进谏的传
统,社会风气为之一振,体现了国难当头下一个中国士大夫的良知和坚
守。在对待外国侵略方面,坚持抵抗,知道采取新法谋求国家和民族独
立,又勇于任事,洁身自好,不避劳苦,这在惟知因循苟安,腐败糜烂
的统治阶级中,确属一股清流。另一方面,清流派的谏言有助于消除洋
务企业的官僚化、腐败化的习气,有利于洋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
开展;同时对洋务企业的支持,也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和清流派自身
的新转变。
2简述清末民初新史学的兴起。
答:清末至新文化运动前的新史学,是指由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发起的一场以西方历史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科学实证为方法的史学变
革运动。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新史学》,举起
了“史界革命”的大旗,倡言“新史学”。这一时期的新史学从内容、方法
上都充分体现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同时,又包
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即以史学来进行民族救亡,这反映出中国近
代新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科学、民主
和爱国主义是这一时期新史学的三大特征和精神。它为此后中国史学的
变革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1)新史学已经具备晚清时期最完备的世界眼光,这与马克思主义
史学强调世界统一性和规律性的特征相衔接。从龚自珍、魏源、徐继畲
等人开始,进步的中国史家即开始以一种世界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
其后,从世界性的眼光出发,成为王韬、郑观应、黄遵宪等人著作的共
同特点。他们改变了两千多年来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念,开始将中
国视为世界的一部分,最早开创了中国近代的世界史研究。康有为、梁
启超、夏曾佑、严复、章太炎、刘师培等人登上历史舞台后,更是竭尽
全力地吸收世界历史知识,总是将中国放在世界历史发展和全球大势变
动的格局中予以思考和观察。从此,在史学观念上,中国与世界无法再
分离。这种全球性和世界化的眼光,是史学观念上的一场革命,与马克
思主义史学一致。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是一种立足于全球化和具有世界
性目光的史学。
(2)新史学是以“经世”为价值取向的致用史学,是与时代脉搏息息
相关的实践性史学,这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实践性与革命性的品格相衔
接。从产生根源上说,“新史学”乃出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相逼相
迫”,而不是从书斋中自发地生长出来的。所以,“经世致用”、爱国图
强是自龚自珍到梁启超一以贯之的主题。“新史学”家们深刻思考国家民
族命运,尝试着从历史中寻找使祖国走上富强之路的努力,是中国马克
思主义史学所继承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启示和方法意
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样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史学,是应时而起的史
学,是将历史与现实打通的史学。
(3)新史学学者所尊奉的进化史观,虽然与唯物史观具有本质上的
区别,但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信人类进步、追求人类进步、构建历史分
阶段演进模式的属性相衔接。当然,在不同的新史学家身上,对进化史
观的尊奉程度是不同的,进化史观本身也颇多缺陷(如单线一元性、简
单化等等)。还有一些新史学家最后放弃了进化史观。但是,总体上
看,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主要是在晚清时期),进化史观,是新史学家
们整体上的价值取向。进化史观以进化、进步的理念为前提,而马克思
主义史学所遵奉的唯物史观,同样是一种进步史观。
(4)新史学对封建旧史学所展开的猛烈批判,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所
具有的批判性的品格相衔接。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等人曾经提
出“史学革命”口号,并且与当时的今文经学思潮、诗界革命、文界革
命、小说界革命相配合,汇合成晚清思想解放与启蒙运动的巨大潮流。
马克思主义史学正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在前人“革命”的基础上继
续“革命”,在封建史学日益没落和边缘化的基础上使其愈加没落和边缘
化,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转向不可逆转的基础上使其继续前行,实现超
越。
(5)新史学家“伸民权”“写民史”“去君史”,鼓动史学通俗化、强调
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系列主张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强调人民群众
历史作用、打破王朝体系、以社会经济形态理论治史的特性相衔
接。“新史学”从“历史哲学”到编撰理论,都增加了许多旧史学不具备的
内容,许多西方的历史著作、历史理念、历史话语,被介绍引进到中国
的历史学当中。这些理念与话语,既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批判对象,也
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建立的平台和基础。
“新史学”无法自发地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归根到底,它是一
种唯心主义史学,还是一种形式主义史学,其思想源流庞杂而多元,许
多见解也偏激、错谬。由于它不懂得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不懂得从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角度去阐释历史,因此,它“没有摸到社会关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
源”;对历史主体背后的诸多“奥秘”,只能触及,无法揭示。
3简评《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通过,同年10月10日
公布施行《中国土地法大纲》。依据该大纲,中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土
地改革运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基础。
(1)1947年公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有:
①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②没收地主的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③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和乡
村在土地改革以前的一切债务。
④以乡或村为单位统一分配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
瘦,所有权归农户所有。
⑤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
⑥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⑦本法公布前已平均分配的地区,农民不要求重分,可不重分。
(2)评价
①《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
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还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
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
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
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
②它是一个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公布
与实施总体上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首先是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尤其是它
规定了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规定可以组
织人民法庭来保证贯彻土改的政策法令,维护革命秩序,保证了土改运
动得以彻底地进行。
三、论述题(共30分)
国民乡村建设运动述评。
答:国民乡村建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建设乡村运
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
活不能温饱,无法接受最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工程项目材料采购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水利项目施工合作合同范本版B版
- 游戏历史课程设计思路
- 2024年度摄影师与摄影器材租赁公司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盆景租赁服务与植物科普教育合同2篇
- 护理人体解剖课程设计
- 2024年水稻国际市场采购代理合同3篇
- 2024年污染物在线监测管理与维护服务合同
- 2024年松树种植基地松树果实收购合同3篇
- 电气课程设计电路
- 2025山东潍坊光明电力服务限公司招聘142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三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句子训练专项训练(四)(含答案)(部编版)
- 美团配送站长述职报告
- 2024国家开放大学【法理学】形考试题及答案(二)
- 2024版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高考浙江卷:2023年6月《政治》考试真题与参考答案
- 高强螺栓施工记录
- 一亿以内的质数表(一)
- (完整版)倒插、翻口、评点文件
- 病理生理学缺氧
- 2020年涟源市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招聘《计算机专业知识》试题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