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国际法上的非法使用武力原则——对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例外的探析摘要正确理解、解释和适用《宪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不仅关乎能否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而且关系到能否有效地遵守现代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国际法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对禁止使用武力问题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多发生在代表着不同利益以及不同法律和意识形态的国家集团之间:西方国家、东方集团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以,有学者机巧地称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为“最富政治性的规范”。实际上,本论题的复杂性源于国际法本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在国家之上缺乏一个最高的权威,国际社会既没有集中的立法机关,也没有集中的司法机关,更没有集中的执行机关。国际社会是权力分散的社会,相应地国际法是一种分权的法律制度。于是,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权就落到国际法主体(主要为主权国家或某些国际组织)的身上。另一方面,国际法的原则,包括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植根于两大利益之中:其一是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独立,即国家的自我利益,这是首要利益;其二为国际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它对一国毫无约束的权力行使起着制约作用。本文浅析国际法上的非法使用武力原则——对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例外进行探析。关键词:国际法;非法使用武力原则;探析
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涵义及其发展 22.1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涵义 22.2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发展 32.2.1战争中的武力使用 32.2.2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历史演变 3第三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例外 43.1国际法上非法使用武力原则 43.1.1国际法上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况 43.1.2预防性自卫权 53.1.3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强行法意义 63.2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例外的适用条件 7第四章结论 8参考文献 8致谢 9
第一章前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因此《联合国宪章》第一条第一款就明确指出,联合国的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禁止使用武力的国际法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是联合国宪章的核心部分和各国遵守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践中对《宪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又有很大争议,争议的后果,有可能助长名为合法实为非法的行为,从而可能造成国际正义得不到应有的伸张;而更严重的是造成国际社会有法不依,严重损害会员国之间的利益。
第二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涵义及其发展2.1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涵义《联合国宪章》是在国际上第一个明文规定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原则的国际公约,而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宪章》第2条第4款3)是《宪章》的核心部分。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和平基石,它确立了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原则(简称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所谓“武力”,是指武装力量或军事力量。传统国际法中的习惯法并不禁止武力,禁止武力原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逐步由协定国际法确立的,并且是一项强行法规则,任何武力的使用都应该受到控制,并被限制在联合国的框架内。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在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武力主要指的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不得从事侵略战争和从事侵略战争之宣传。为此,每个国家都有义务避免使用威胁或武力以侵犯他国现有之国际疆界、解决国际争端、侵犯国际界限。其次,各国有义务避免涉及使用武力报复行为。最后,各国有义务避免组织或鼓励组织非正规军或武装团队侵入他国领土,或在他国发动、煽动、协助或参加内争或恐怖活动或默许在其本国境内从事此种活动。这表明国家领土不得作为违背宪章规定使用武力而造成之军事占领之对象,亦不得成为他国的使用威胁或武力而取得之对象,所有国家应一秉诚意地从事谈判,努力采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及加强国际信心之适当措施,以及履行其依国际法所负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责任。各会员国不得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该原则保护的对象时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以及联合国的宗旨。虽然第二条第四款是一项禁止性规定的条款而非保护性条文,但实质上它意欲对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给予法律保护。此外,该条款还禁止各会员国采用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任何其他方法侵害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这暗含着该条款所保护的对象也包括了联合国宗旨。禁止使用武力的原则适用于“国际关系”,这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不干涉内政原则相适应。因此,一国可以采取武力措施来镇压暴动、平定叛乱、惩处反叛和组织分离活动而并不违背《联合国宪章》。2.2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发展2.2.1战争中的武力使用战争中的武力使用是《宪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中一个特别有争议的问题,在此问题上存在两大派对立观点:其一为对“武力”的狭义解释,认为“武力”仅仅系指武装或军事力量;其二是广义解释,主张“武力”包括一切形式的胁迫,即既有武装力量,又有非武装力量的胁迫形式。比如说,用以毁损一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经济压力,诸如石油禁运、联合抵制或其他制裁,也应构成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所禁止的“武力”。1951年埃及限制以色列使用苏伊士运河的行为,被认为是违反了有关停战协议和航行自由;1960年古巴指责美国削减其糖类配额和拒绝提炼古巴原油是一种经济侵略,古巴的这一控告在美洲国家组织提出报告之前被推迟予以考虑。而在国际法院方面,在“军事和准军事活动案”(1986)中,法院为了依据习惯国际法确定禁止使用武力的范围,而援引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但法院并未提及《宣言》中关于不得使用经济和政治等胁迫的规定。持这种狭义解释立场的国家绝大多数为西方国家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阿根廷、澳大利亚、法国、危地马拉、意大利、黎巴嫩、荷兰、瑞典、英国、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它们在准备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的特别委员会关于“武力”的长时间讨论中,主张《宪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所禁止的武力仅包括武装力量。2.2.2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历史演变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的产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整个国际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该原则的产生经历了若干个阶段。笔者认为,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的历史演变过程实质上是国际上使用武力从合法到非法的历史,期间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先三个阶段分别是不限制战争权、部分限制战争权、普遍限制战争权,最后禁止非法使用武力作为一项《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被最终确立了下来。(1)不限制战争权。不限制战争权的思想理念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这种思想理念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在4至13世纪,正义战争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说,并认为处于正义而发动的战争应是被应允的。这种思念理念在16至18世纪被自然法学所吸纳,认为正义战争的进行必须是基于自卫,保护财产,惩罚不法等法律理由。(2)部分限制战争权。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不限制战争权的这一思想理念发生着重大的变化。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制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第一公约),对以战争为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提出了限制,第一次对解决国际争端的“诉诸战争权”加以某些限制;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加以完善形成的《限制使用武力索取契约债务公约》(第二公约)还创造性的提出了禁止使用武力作为强制执行契约义务的法律救济方法。除此之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边条约也对战争权进行限制,如1913年-1914年,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缔结的《布莱恩公约》就对这种战争权做出了实质限制。(3)根本上限制战争权。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并认为部分限制战争权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社会的发展。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国的投降,1919年签订的《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作为和约第一部分的(1-26条的《国际联盟盟约》首次根本上限制战争权。1928年在巴黎签订的《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巴黎公约》、《凯洛格公约》、《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巴黎公约》在法律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合法工具,将战争予以非法化,该公约的出台最终得到世界各国所遵循,战争权本身的合法性从根本上受到了极大的否定。
第三章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例外3.1国际法上非法使用武力原则3.1.1国际法上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况国际法上的合法使用武力,是指那些能够被《联合国宪章》所能接受的,合法的武力行为。笔者认为,国际法上的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第一,联合国安理会所采取的武力行动。联合国安理会所采取的武力行动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依据此目的消除对国际社会和平的威胁以及侵略行为的扩张。根据《联合国宪章》第42条的规定:“安理会如认为第41条所规定之办法为不足或已经证明为不足时,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此项行动得包括联合国会员国之空海陆军示威、封锁及其他军事举动。其二,应考虑这种威胁或者侵略行为是否必须引发武力的使用。联合国的武力使用决定应审慎做出,对于一般的威胁或者侵略行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予以处理,而不必使用武力措施,武力措施的实施应是一种最后补救手段。第二,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武力行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武力行动,是指联合国安理会依据《联合国宪章》第42条的规定,将执行武力的权力授予联合国会员国或者授权被侵略的直接受害国以对抗侵略者。第三,区域机关的执行行动。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2条53条的规定:“宪章不得认为排除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用以应付关于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而宜于区域行动之事件者;但以此项办法或机关及其工作与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符合者为限”。“安全理事会对于职权内之执行行动,在适当情形下,应利用此项区域办法或区域机关。如无安全理事会之授权,不得依区域办法或由区域机关采取任何执行行动;基于此,《联合国宪章》明确了区域机关在解决有关问题上依据其有关规定采取武力行动的法律依据。第四,行使自卫权。《联合国宪章》内容中即规定自卫权行使的合法性,是国家的自然或固有的权利。自卫权的行使要求必须遭受实际的武力袭击,并且这种武力行使的限度应当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于外来的侵犯,国家绝对有进行自卫的权利,但是这种自卫不应当被利用为侵犯别国的主权的事。因此,行使自卫权是国际法上的合法使用武力的情况之一,只是国家一方面有权为自保而采取自卫措施之时,另一方面又负有不侵犯另一国家的义务。3.1.2预防性自卫权预防性自卫权是指对即将发生但尚未成为现实的武力攻击进行自卫的一种权利。预防性自卫权的产生模糊了国家自卫权这一概念以及其传统的范围,在其可能作为自卫权新产生的一个特殊的外延时,也在挑战着自卫权是否得以成为合法使用武力的方式之一。其一是认为对自卫权采取狭隘的解释。认为预防性自卫权不应纳入到自卫权的概念范畴中。这是因为根据预防性自卫权的定义本身来看,应着重强调依从词语通常含义的解释方式来对自卫权的含义进行解释。自卫权的含义表明武力袭击必须是一种实际状况,而并不能是在迫在眉睫的武力攻击的威胁尚未达到或者是武力攻击程度并足以爆发冲突之时的臆想状态。因此,预防性自卫权并不能纳入到国家自卫权的范畴中。其二是认为对自卫权采取宽泛的解释。认为预防性自卫权可以纳入到自卫权的概念范畴中。赞成这一解释说法的学者主要从《联合国宪章》本身内容中探求依据。他们认为,《联合国宪章》事实上并没有限制和禁止习惯法上的国家自卫权,也并没有将预防性自卫权有意的排出在国家自卫权体系范围之外。只要预防性自卫权的行使却有必要且事实上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就不应该被予以制止。3.1.3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强行法意义进入二十世纪,国际社会早就以制度和法律将战争和使用武力确认为非法,《联合国宪章》确立了禁止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原则,此原则已在理论上被承认为国际关系的一项强行法。“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是一项强行法,任何国家,不论是联合国的会员国还是非会员国,不论是一般的会员国还是其力量在国际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或超级大国,都必须不加贬损地遵守。任何违背这项原则的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都构成违反《宪章》第39条的侵略行为,都应该受到联合国的制裁,任何发动侵略的国家或个人都应该被宣布为侵略者并被追究国际刑事责任。“此原则只适用于国际关系,不适用于国家在本国领域内维持法律和秩序所使用的武力。”因此,国家在国内镇压暴动、平定叛乱和惩罚反叛,以及为了反对分离主义和实现统一而使用武力,不在禁止之列。国际化的国内事务、联合国介入的事务、个人使用武力的事件,能否适用这个原则,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将纵容或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等同于国家动用武力的行为而加以武力报复。此原则的例外,只能是《宪章》第51条所指的自卫和第42条所指的安理会的执行行动。根据国际法,自卫只能是受害国受到武力攻击时的单独自卫或与他国联合进行的集体自卫。3.2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例外的适用条件(一)自卫权国家的自卫权是整个宪章体系下唯一可以由各国不必事先获安理会的授权而单方面诉诸武力的合法行为,联合国宪章第51条对这一权利作出了规定。自卫权是指当一国遭受来自他国的侵略和武力攻击时,能够进行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它是国家主权权利之一,是国家所具有的天然权利,亦称固有权利。1、行使前提——"受到武力攻击时"在司法实践中,国际法院在1986年"尼加拉瓜案"中对"武力攻击"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武力攻击"不仅包括一国的正规部队跨越国际边界的直接攻击行为,而且还包括一国或代表该国派遣武装团队或雇佣兵到另一国的间接攻击,如果他们在另一国内进行武力行为的严重性等同于正规部队进行的实际武力攻击的话。但武力攻击不包括向反对派提供武器或后勤、财政或其他支持的援助行为。2、行使义务——向安理会报告宪章第51条明确规定在承认自卫权的情况下,认为安理会仍然有权利和职责采取旨在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行动,或对有关行动的限度和目标做出决断。任何国家在采取自卫行动时都应当立即向安理会报告,这是各国使用武力的法律义务。3、行使限制——遵循"相称性原则"相称性原则要求在自卫的程度和规模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卫之所以被国际法所允许,是因为其目的在于保障一国安全及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当达到此项目的时,自卫的使命便已完成。行使自卫是保护自己,而非攻击和报复他国。(二)联合国采取的或授权采取的武力行动《宪章》第24条规定:"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联合国将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授予给安理会,安理会是联合国组织内唯一一个可以采取武力以达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目的的机构。1、存在任何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者侵略之行为2、安理会认为《宪章》第41条规定的非武力措施已不足以制止威胁和平的行为3、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4、遵循"相称性"原则
第四章结论禁止使用武力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一项强行性规范,是保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存在着某些合法的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例外,能有效地制止侵略,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从另一方向促进了禁止使用武力原则得到重视和遵守。而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的行为也需要进行严格的限制,防止一些国家以自卫为名,行侵略之实,为达到自己国家扩张的目的而不惜牺牲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定与平和。
参考文献[1]邓正来《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2]王铁崖田如萱编:《国际法资料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