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研究-以青海玉树为例_第1页
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研究-以青海玉树为例_第2页
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研究-以青海玉树为例_第3页
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研究-以青海玉树为例_第4页
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研究-以青海玉树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研究——以青海玉树为例摘要经济金融均衡协调发展亟需区域的、特殊的倾斜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西藏地区金融业发展、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西藏地区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生环境现状,分析出了目前西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营造西藏地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青海玉树;农村金融 Abstract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icandfinancialequilibriumneedsthesupportofregionalandspecialtiltpolicy.Inthiscontext,theconstructionofagoodfinancialecologicalenvironmentforthedevelopmentofthefinancialsectorinTibet,themaintenanceofregionalfinancialstabilityplaysanimportantrole.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externalenvironmentandendogenousenvironmentoffinancialdevelopmentinTibetregion,analyzesthemainproblemsexistingi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inTibet,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howtobuildagoodfinancialecologicalenvironment.Keywords:Tibetan;financialecologicalenvironment;QinghaiYushu;Ruralfinance 目录TOC\o"1-5"\h\z\u引言 1一、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3(一)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3(二)金融业发展的内生环境不断优化 4二、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 4(一)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增长效益偏低 5(二)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存在制度性缺陷 5(三)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信用媒介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6(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6三、营造藏族地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6(一)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6(二)快金融业发展和创新,改善金融运行状况 7(三)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整治力度,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7(四)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1引言玉树州是青海等省十大藏区中海拔最高、主体民族比例最大、贫困程度最深重的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三江源头,承担着目前尚未建立起正常补偿机制和回报机制的生态建设任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投融资问题在藏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具有更加困难、更加复杂的特殊性,2015年9月末,玉树GDP总值35.96亿元,同比增加2.68亿元,增长10.19%,仅占全省GDP比重5.11%。工业总产值仅为1.7亿元。2015年9月末,玉树财政总收入对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的依赖程度均高于全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83.84亿元,本级财政收入只有3.6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4.6%。2000—2009年,玉树贷款占青海省比重从1.56%下降到0.25%,GDP占比从2.54%下降到2.36%;而同期,省会西宁市贷款占比从29.18%上升到83.94%,GDP占比从34.91%上升到46.34%。按照雷蒙德•W•哥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理论,金融相关比率(FIR)可以衡量和反映地区金融发展的一般面貌。由于数据收集原因,本文用贷款余额替代金融资产,计算出玉树10年FIR数据。纵向看,玉树FIR直线走低,从85.50%下降到13.58%,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功能趋于弱化;横向看,玉树FIR较西宁的差距一度缩小,2008—2009年差距抬头,剧变性地拉大到相差200个百分点左右。差异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统一的信贷管理制度的矛盾。玉树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各借款主体在信用评级、授权授信、贷款条件等方面难以达到全国统一的信贷管理制度要求。一是统一的信用评级制度的矛盾,玉树州企业规模小、盈利能力弱、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在A级的企业仅6家,不到企业总数的2%,多数企业难以达到商业银行各自总行制定的全国统一信用评级标准;二是统一的授权授信的矛盾,随着信贷权限上收,玉树州金融机构县支行(社)信贷权限只有5万元农户贷款审批权,邮政储蓄银行仅开办了定期存折为标的小额质押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则完全成为贷款调查和报批行;三是统一的贷款条件的矛盾,玉树州金融机构均沿用全国或省际统一的贷款准入条件,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因缺少足够的抵押担保资产而形成无效需求,“三农”、中小企业、县域等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日趋边缘化。巨大的盈亏平衡压力与严格的信贷管理要求的矛盾。玉树以农户贷款为主,笔数多、金额小、贷款管理成本大,如玉树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年贷款损失率在13%左右,在利率上浮2倍的情况下,百元贷款平均利息收入为9.94元,百元贷款平均清贷收息费用为3元,信用社难以弥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面临盈亏平衡的巨大压力。出于较高的成本与风险压力,玉树州金融机构实行了严格的信贷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缺乏主动营销的动力,金融创新不足,信贷产品和服务手段趋同,通过资金上存或银(社)团贷款规避风险,对当地的贷款客户实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基于金融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区际间资金流动取决于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生成和配置。玉树州金融生态环境最大问题是缺乏好项目,缺乏产业经济支撑,缺乏专业化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业金融运营成本与收益不相匹配。1.区位劣势。玉树州位于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属于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由于生态货币化、商品化机制尚未形成,玉树举全州之力、以牺牲发展机会成本为代价进行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高度依赖区外“输血”的同时,主要购买区外的设备、材料甚至劳力,对外提供的生态产品未能得到应有的、足额的补偿和回报,不能带动地区产业转化升级和群众致富。区位劣势的硬性约束,使得玉树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获取市场信息、进行要素和产品交流、开展城乡协作等方面条件不足,投资成本较高,投资收益较低,后发优势不显著。第一,金融运行缺乏良好载体。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本积累不足,比较收益少,缺乏对内外资的吸引力,投资增长率较低,出口和消费少,特色经济发育不全。第二,金融运行缺乏微观经济基础支撑。市场体系不完善,除消费品市场外,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均发育缓慢,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充分;企业规模小、效益低、财务不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为迟缓、对经济贡献度相对较低。第三,产业结构制约金融稳健运行。玉树农牧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水平低,靠天吃饭因素大,处于传统粗放的发展阶段,对市场的反应较为迟滞,对国家宏观政策的依赖度较高,弱质性特征明显。2.政策劣势。相对于东部经济特区的种种优惠政策,长期以来,玉树金融优惠仅限于部分专项优惠资金的供给,而全方位的优惠政策支持则不足,缺乏完整有效的倾斜性金融制度安排。这种政策上的相对劣势和投资上的相对低回报率,进一步加剧了区位劣势,强化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在资源、人才、投资等方面的“虹吸效应”,并弱化了玉树在资源禀赋上的相对优势,制约了经济金融发展。第一,缺乏有区别的且具有针对性的区域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在理论上存在较大分歧,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全国统一的利率等政策相当于“变相”补贴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理念、信息、技术、人才、积累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异,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尚不足以弥补欠发达地区底子薄、起步晚的差距。第二,缺乏差别性的信贷管理体制,现行银行机构的总分行制度,使资金在全国范围内逐利流动加强,由于缺乏对青海藏区经济发展支持的差别性和灵活性的信贷政策,玉树出现信贷萎缩、资金外流等问题。第三,缺乏金融发展的辅助机制。玉树农牧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担保机制处于空白或者初步构建阶段,在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前提下,辅助机制的缺失削弱了金融总量扩张的原动力,信贷资金无法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一、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一)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一是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西藏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1951年,全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人均GDP仅为114元。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达到了507.46亿元,同比增长12.3%,已连续18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年完成税收收人48.5亿元,增长39.9%。对外贸易总额8.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68%;农牧民人均纯收人达到3990元,增长13.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达到14980元,增长10.6%。产业结构继续保持“三、二、一”的发展格局,三产比例2010年为13.4:32.3:54.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人开展,公众信用意识逐步建立。近年来,西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信用乡(镇)、村持续推广,促进了社会信用的正面引导作用,扩展了金融服务经济的力度,截止2010年末全区信用乡(镇)、村达1778个;大力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征信系统自1999年在西藏推广以来,现已覆盖西藏全区,并实现全国联网。登录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借款单位和个人的信用报告已成为西藏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应用到其他社会领域,信用报告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担保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11年6月末,拉萨市担保机构已达到8家,担保余额达23351.40万元。有效缓解辖区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各地区也纷纷出台担保办法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办法,为改善各地区经济软环境,促进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制环境逐步优化。自治区政府专门出台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行为改善发展环境的决定》,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据统计,2007年以来,全区各级公安经侦部门共立案各类金融犯罪案件119起,破获117起,破案率达98.3%,挽回经济损失11082.2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率31.64%。辖区金融机构与自治区工商、税务、司法机关、企业主管部门等六大经济综合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骗取银行贷款、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推动了西藏金融法治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二)金融业发展的内生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初具雏形。从1952年,人行西藏办事处正式成立以来,经过60余年的发展,西藏金融组织体系日臻完善,已建立起了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局、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的组织体系,金融服务网络覆盖全区,经营活力持续提升,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基本适应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已逐步形成服务不同经济主体,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形成多元竞争的金融供给格局。二是金融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实现了稳健运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10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296.73亿元,是1952年末的37,049倍,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01.82亿元,是1952年末的13123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201.04亿元,同比增加241.32亿元,增长25.14%。截至2010年末,西藏同信证券有限公司资产达到37.18亿元,是其2000年成立时的7.68倍。2010年,证券营业收入3.19亿元,是2000年的9.67倍。2010年,保险业保费收人为5.06亿元,赔款与给付支出为2.22亿元,分别是1987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驻西藏时的168倍和493倍;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加快,支付结算条件改善。金融电子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提高了金融体系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二、藏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一)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增长效益偏低同全国平均水平以及西部各省份相比,西藏经济总量仍然过小,单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较为闭塞的经济发展环境,是制约西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在经济基础层面制约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发育。一是产业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近年来,西藏经济发展呈现“大财政、小银行”的显著特征,经济发展对财政资金依赖性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拉动。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西藏金融发展模式。银行业受经济发展模式的限制,发展空间小,作用发挥有限。国家投资在有力支持西藏经济发展的同时,对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造成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507.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3.26亿元。其中:资金来源中利用银行信贷资金12.90亿元,仅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7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利用的银行资金额度小,占比低。二是产业结构尚需调整。表现在一产生产方式粗放,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一产中传统生产方式、自然经济还占有相当比重,占全区近80%的农牧区人口,创造的农牧业增加值只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5%;二产规模小、档次低、精深加工产品和知名品牌少。二产中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尤其是工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6个百分点;三产整体发展滞后,相关程度低,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二)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存在制度性缺陷一是金融机构单一,金融体系单薄。西藏金融机构主要仍然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为主,支撑经济、社会事业的运行,缺少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在藏的金融机构经营、交易策略均由总部决定,且总部决定着各分支机构的资金调度。金融体系的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藏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和运营规模。二是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单一。西藏整个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偏低,企业外源融资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较小。目前,西藏只有一家证券公司,无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全区仅有9家上市公司,且规模小,整体质量不高,直接融资能力不足。截至目前我区没有一家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方式进行融资。社会投融资过多依赖银行贷款,既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又不利于银行体系分散信贷风险,企业的市场风险极易转化为金融风险。(三)中介服务业发展滞后,信用媒介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是担保体系尚不完善。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各地区建立担保机构,但目前除拉萨市陆续成立几家担保公司外,各地区尚未建立担保机构,且拉萨市的担保公司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业务量还很小,服务面有限。特别是目前县以下行政区域没有办理抵押登记的主管部门或公证机构。银行无法办理抵押手续,企业无法运用外部担保手段进行融资;二是为了抢占中介市场、获取更大经济利益,部分会计、评估等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存在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不真实、对抵押物评估过高的现象,加大了银行考察企业真实资信状况的难度;三是中介机构收费过高。公证费、评估费和土地出让金等收费较高,造成了贷款的实际成本较髙,加重了企业负担,一些中小企业往往因此而放弃贷款;四是整个中介服务行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信用担保机构外,诸如资信评估公司、信用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并且由于缺乏明确的管理办法、执业标准以及完整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使整个行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业务发展缓慢等问题,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信贷活动中,企业或个人违背诚信原则的情况时有发生。逃废债现象不断出现。2010年,全区悬空、逃废银行债务涉及贷款本息312万元,其中:逃废银行贷款本金262万元,利息50万元。逃废银行债务问题的长期存在以及金融案件执行难的问题给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三、营造藏族地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一)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发挥社会经济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建设,充分发掘髙原、绿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推进特色农牧业、旅游业、矿业、建筑建材业、藏医药业和民族手工业等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通过政策的适度倾斜增强西藏的对外吸引力,并充分利用本地区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西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西藏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二)快金融业发展和创新,改善金融运行状况采取积极措施完善区域金融体系,打破国有金融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鼓励外资和全国性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在西藏设立分支机构,并积极发展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大力推动资本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加强金融业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技术、金融产品、交易工具、营销服务的创新、创优,建立快速响应市场和业务需求变化的机制,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从金融产业的整体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制定专门的产业政策,对金融产业给予扶持,创造适合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金融内生环境。(三)加大社会信用环境整治力度,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为西藏经济实体融资提供服务。针对现有的担保机构也开展情况,建立担保机构资本金扶持注人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提高担保能力。积极吸纳民间资金,组建互助性质或会员制的社会担保机构,扩大担保基金来源,完善西藏担保体系,减轻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二是加快发展会计、律师等各类事务所以及动产、不动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提高中介机构的市场公信力。三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社会信用文化,建立和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对信用好的市场主体,政府有关部门在集中采购、工程招投标、项目审批中应给予优先考虑,金融机构在授信额度、期限、利率上给予优惠;对不讲信用的市场主体,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各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给予联合惩戒。(四)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各级政府应将辖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纳人年度工作计划,通过制度安排、日常督促、强化考核手段,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应当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的积极氛围。坚持依法行政,优化金融行政环境,尊重市场规律,为金融机构创造自主经营的市场空间;建立金融机构与政府主管部门、司法部门、监管部门、企业的多层次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联合检查、信息通报、评比活动等形式,形成合力,共同改善和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结语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进一步发挥金融业支持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提高经济竞争实力的必然要求。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资金的有效投入,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商机和融资便利。金融生态状况不仅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和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目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对不同地区进行内部评级。如果一个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越好,商业银行对这个地方的内部评级就越高,在内部资金调度、规划授信额度时就必然对这个地方给予倾斜,使得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这个地方,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从而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第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的大不和新增不良贷款的比例,关系到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并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只有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使风险防范成为有效益发展的坚强保证,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做大做强金融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支持。参考文献[1]熊诗瑶.青海绿色金融发展探讨[J].青海金融,2017(11):33-36.[2]黎智俊.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为例[J].西部金融,2017(05):38-42.[3]苏海红,王成龙,李婧梅.推动青海绿色崛起走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之路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7(02):27-33.[4]青海省金融学会课题组,荆海龙.普惠金融视角下的青海省农牧区金融发展研究[J].青海金融,2017(03):29-34.[5]韩英.金融支持青海省精准扶贫路径选择——以青海省农村信用社为例[J].青海金融,2017(03):40-43.[6]时波.绿色金融在青海的发展[J].青海金融,2016(12):10-12.[7]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课题组,韩涌泉.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金融,2016(05):30-33.[8]孙向前,高波.四省藏区金融精准扶贫路径探究[J].青海金融,2016(02):38-41.[9]逯进,朱顺杰.金融生态、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差异——基于中国省域数据的耦合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5,27(11):44-56.[10]严维青,吴铮.金融支持青海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思考[J].青海金融,2015(10):4-7.[11]鸟成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背景下青海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5(05):179-183.[12]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分行课题组,李振宇.三江源生态保护与金融支持[J].青海金融,2015(06):18-20.[13]中国人民银行玉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孙向前.金融支持与美丽乡村建设——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金融,2015(05):18-21.[14]秦汉锋.发展“水塔”金融服务大美青海[J].中国银行业,2015(04):49-51.[15]邓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