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工作规范_第1页
临床麻醉工作规范_第2页
临床麻醉工作规范_第3页
临床麻醉工作规范_第4页
临床麻醉工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一、为规范临床麻醉工作流程,确保病人手术治疗的顺利与安全,根据麻醉质量控制与评价原则规定,结合临床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范。

二、麻醉科应按照本规范的规定,做好临床麻醉工作,提高麻醉工作质量。

三、临床麻醉医师在医疗活动中必须恪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道德,认真推行职责,增强责任感;努力学习专业及有关知识,不停提高业务水平;实施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麻醉服务,提高麻醉工作满意度。

四、临床麻醉工作实施三级医师责任制。上级医师有责任指导下级医师开展工作。

第二章

麻醉前准备

一、麻醉前访视

(一)对住院择期手术病人,麻醉医师在麻醉前必须访视病人。访视普通在术前1日进行,对某些病情复杂或新开展的手术则宜在术前数日进行会诊,方便有时间完善麻醉前必要的准备。对急症手术也应尽量在麻醉前抓紧时间访视病人。

(二)麻醉医师访视病人时应注意仪表端正、衣着整洁、态度和蔼、言行得体。

(三)应明确麻醉前访视的目的性。

1、根据病人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病人精神状态、拟施手术等多个资料和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订适宜的麻醉方案(涉及术后镇痛方案)。

2、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获得病人的同意和信任。订立麻醉同意书。

3、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以及如何配合与手术医师获得共识。(重要指危重病人,重大手术或新开展的手术)

(四)访视时进行下列工作

1、认真全方面阅读病历,获得对病情、诊疗和手术麻醉风险的整体理解。

2、理解手术方案和对麻醉的特殊规定,必要时应与手术医师沟通。

3、对麻醉前准备局限性者应作必要的调节与补充,对准备不当者应予纠正。例如对漏检的必须检查的项目需补充进行检查;如因准备局限性或复核时发现状况需取消预定的手术,需阐明理由与术者获得共识,以减少风险而维护病人的安全。麻醉前用药我院由手术医师处方,麻醉医师必须认真审视,注意其品种和剂量,对不当者应予以纠正。

4、探视病人时应注意:

(1)自我介绍,阐明来意,激励病人提问、提出规定、并热情予以解答或解释。

(2)追询某些认为重要而病历上无记载的病史,特别注意手术麻醉史、用药史及过敏史。注意对并存症的用药状况,与否应用了抗凝药。

(3)重复某些重要的体格检查(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脊柱及肢体活动等)。

(4)注意观察病人的全身状况和精神状态,判断病情的轻重。

(5)考虑需否作进一步的检诊。

(6)根据所获资料进行麻醉前评定、分析,制订切合实际的麻醉方案。在评定中除注意其ASA分级、重要脏器功效、有无并存症及其严重程度和药品治疗状况、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态等外,应评定有无困难气道和椎管内麻醉及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7)认真和完整地填写麻醉前访视统计单。

5、麻醉前谈话时应注意:

(1)除与病人谈话外,必要时与病人家眷或其委托人谈话。

(2)告知麻醉办法和注意事项,阐明有可能根据状况的变化变化麻醉办法。并交待麻醉前禁食、禁饮、麻醉前用药、更衣、排空小便等,提示其防止感冒。

(3)阐明麻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对ASA分级在Ⅱ~Ⅲ级以上者更应提示家眷重视。

(4)病人或病人家眷(或委托人)必须在麻醉同意书上签字。

(5)询问需否作术后镇痛(自费)并回答有关问题,犹如意作术后镇痛,病人或家眷(或委托人)需在同意书上签字。

6、对危重、疑难病例、必须按级请示上级医师。必要时应在科内讨论。

二、麻醉前准备

(一)需与手术医师共同完毕。对择期手术病人应注意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纠正紊乱的生理功效与治疗并发症,及时停用术前应停用的药品,严格执行麻醉前的禁食、禁饮。

(二)对急症手术病人,在不耽搁手术治疗的前提下,亦应抓紧时间作较充足的准备。必要时可边急救边准备。对严重创伤病人、急腹症和产妇,即使末餐进食已超出8小时,亦应视作饱胃病人看待。

(三)必须切记,麻醉选择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麻醉管理。麻醉不良事件大都与下列状况有关:

1、四个“H”

hypovolemia(低血容量)hypoxia(低氧)

hypotension(低血压)

hypoventilation(通气局限性,低通气)

2、三个“I”

Inadequatepreparation(准备局限性)

Inadequateobservation(观察不细)

InadequateCrisismanagement(对危象解决不当)

3、两个“A”

Airwayobstruction(气道梗阻)

Aspiration(误吸)

4、一种“O”

Overdose(用药过量)

必须注意防止,及时解决。

(四)麻醉前用药是麻醉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遵照麻醉前用药的基本原则。

(五)必须重视麻醉设备、药品的准备与检查,麻醉医师于任何地点施行任何麻醉(涉及监测下的镇静、镇痛,MAC)均需进行该项准备与检查,必须准备麻醉机。进行手术室外麻醉时,如限于条件不能准备全身麻醉机,也应准备好气管内插管用品、简易呼吸装置,以备不测之需。

对麻醉设备、器材的检查应有序进行,以免遗漏。

1、气源、电源:必须确认无误后再将气源连接至麻醉机上的对应部位进行检查。

2、麻醉机的检查:功效与否正常,有无漏气,需特别注意:

(1)如作中心供氧,应检查气源与否确系氧气。启动氧气后,气体流量表的旋转子与否活动自如?吸气和呼气活瓣与否启闭正常?气体逸出与否正常?快速充氧开关与否失灵?

(2)如使用其它气体,应检查对应的气体流量表的旋转子的活动状况。

(3)检查报警装置,特别是低氧报警装置与否工作正常?

(4)麻醉机上的呼吸器能否正常工作?

(5)钠石灰罐内与否装有钠石灰,该钠石灰与否有效?

(6)挥发器内与否已装入对应的麻醉药?挥发器开关与否置于关闭位?可试行拨开开关,吸入微量以检查其浓度差别。

(7)麻醉机与病人面罩、气管导管相啣接的接头与否合用或缺如?

3、气管插管用品和药品等的检查

应检查必要的用品与否齐备。如预计为困难气道,应检查对应特殊器械与否备好或已联系贯彻,检查已用注射器抽好的多个药品与否已贴好明确的标签(品名、剂量、浓度)并集中放好?急救药品与否已备好?

如系作椎管内麻醉或神经阻滞,应检查麻醉包消毒的可靠性。

4、监测仪器的检查

对麻醉中拟应用的监测仪或装置,应检查其能否正常工作,报警装置上、下限与否适宜。特别是应注意检查电除颤器与否处在正常的备用状态。

(六)病人入手术室后的复核

1、询问病人昨夜睡眠状况以及有无特殊状况发生(如发热、来月经等)。

2、复核病人姓名、拟施手术、禁食禁饮状况、麻醉前用药执行状况、带来的病历与病人与否一致。理解最新化验结查,检查血型化验单及拟行的输血(成分输血)和输血浆代用品的准备状况,检查病人的活动义齿与否已取出,女病人的指甲染色和唇膏与否已揩拭干净。理解病人的贵重饰物和手表等与否均已取下。然后开始监测病人各项重要生理指标及心电图(ASA提出的基本监测项目为:体温、动脉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建立好静脉输液通道(原则上在上肢建立,将给药三通安置在麻醉医师座位附近)并开始输液。

第三章

麻醉期间管理

一、普通原则

(一)原则上必须在完毕上述准备及复核并已建立静脉通路后才干开始麻醉给药及操作,对有上级医师指导者,必须在上级医师承认后才干开始麻醉。

(二)麻醉药品的抽吸、使用应非常谨慎。药品准备完毕后必须在注射器或液瓶上精确标明药品名称及浓度。抽药前、抽药后、用药前均须认真核对,严防错误,最佳由两人进行核对。对使用任何药品均应理解其药理作用,严禁糊糊涂涂用药。

(三)在麻醉期间,不管施行任何麻醉,手术间内应有合格的麻醉医师在场,麻醉医师不应丢下麻醉病人去完毕本应由其别人负责完毕的非麻醉任务而疏忽对病人的观察与照顾。

(四)输血(血液成分及血液制品)前应和巡回护士认真核对病人姓名、住院号、血型、血量、采血日期和交叉配血成果,或制品生产日期。

(五)监测是理解病人生命体征变化的有效方法,也是评定麻醉过程中病情变化的客观根据,麻醉期间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但监测仪器不能完全替代麻醉医师负责任地对病人的认真观察,麻醉医师必须注意观察病人,对病人整体状况作出评定,及时作出解决。

(六)麻醉期间必须持续地评定病人的氧合、通气功效及循环功效并根据病人年纪、麻醉方式及手术类别等酌情增加监测项目,例如体温、意识、尿量、肌松状况、镇痛状态等,对监测仪器和麻醉机的任何报警信号要反映及时,检查报警因素并予以解决,不能简朴地消除报警声。

1、氧合:确保病人在麻醉期间有适宜的吸入氧浓度和血氧浓度。

(1)行非纯氧吸入时,如使用氧化亚氮、空气混合气体最佳监测麻醉机呼吸回路中吸入氧浓度,并应有低氧报警装置确保麻醉机回路中供氧充足。

(2)用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血液氧合,必要时行血气分析,结合观察病人肤色。

2、通气功效:确保病人在麻醉期间有足够的适宜的通气量。

(1)应持续评定全部麻醉病人的通气状况,可采用观察胸部活动、呼吸音听诊、观察储气皮囊的伸缩等办法。最佳采用定量的监测办法,如呼末二氧化碳张力或浓度测定,呼出气量测定。

(2)可根据临床观察评定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确认和调节气管内导管和喉罩于对的位置,应注旨在搬动病人时保持气管或喉罩于对的位置,应妥善固定气管内导管或喉罩,避免脱落。

(3)施行控制通气或机械通气时,要警惕导管或连接导管脱落。呼吸回路中宜有脱落时发出声音报警的装置。

(4)监测通气功效应结合持续地监测临床体征。

3、循环功效:确保麻醉期间病人循环功效正常。

(1)接受麻醉的病人从麻醉开始前至离开手术室均需持续行心电图监测。

(2)麻醉期间必须监测动脉血压和心率,酌情每5分钟或10分钟测定一次,必要时应缩短测压间歇时间,某些病人需行动脉持续直接测压或其它血流动力学测定。

(3)应结合上述监测采用以手指触摸脉搏搏动,心音听诊等进行综合评定。

4、体温:在麻醉期间维持适宜体温

对于预期有体温变化或作控制性变温的病人均应持续监测体温变化。

(七)严禁在病人手术结束时,离开手术间以前收拾麻醉用品(如吸引管、螺纹管、面罩等)和急救药品。

二、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和静脉局部麻醉

(一)注意采用必要方法避免局麻药的毒性反映。局麻药的一次最大用量并非绝对安全的剂量,由于诸多因素均影响病人对局麻药的耐受,如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并存疾病、体重、高龄、妊娠等。最佳按体重计算并根据病人状况采用个体化用药原则。应当记住,表面麻醉的一次最大剂量只是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所用一次最大剂量的1/3~1/2。

(二)若由手术医师施行局麻,麻醉医师可建议麻醉药浓度和剂量。对超出中毒剂量的用药要果断制止。

(三)对无禁忌证者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的浓度为1:00,小儿不超出10μg•Kg-1,成人不超出200~250μg,对侧枝循环差的部位(如手指、阴茎和足趾)和静脉局部麻醉禁用肾上腺素。作气管支气管系统内表面麻醉时,不能用肾上腺素。

(四)静脉局部麻醉时忌骤然放松止血带,以防局麻药中毒。

三、神经阻滞

(一)作神经阻滞者对对应的解剖学知识应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二)操作前应检查急救设备、药品、及氧气等与否已备好,核查病人有无用局麻药过敏史。

(三)最佳先建立静脉通路再进行神经阻滞,以策安全。

(四)根据不同操作办法选用特定的体位。

(五)配制局麻药液时应注意局麻药的浓度及附加的肾上腺素的浓度,用药量不能超出一次最大量,混合使用局麻药时,各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应加在一起或折合成一种计算剂量。特别要警惕布比卡因的心*****性,严格控制用药量。

(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时注意进针位置,方向和深度。

(七)穿刺后每次注药前必须回抽针塞,避免误入血管。注药过程中要间断回吸,注药速度宜慢。

(八)待麻醉范畴确切后才干进行切口皮肤消毒。

(九)对应用止血带的肢体手术,应精确统计上止血带,放止血带的时间,止血带放气宜缓,同时应监测血压变化,必要时进行解决。

(十)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者,应熟悉其工作原理,操作要点及并发症

四、椎管内麻醉(涉及脊-硬椎联合麻醉,CSEA)

(一)其注意事项基本上与上述神经阻滞相似。

(二)椎管内麻醉给药前均应先建立静脉通路。行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必须先建立静脉通路再行蛛网膜下隙穿刺给药。作硬脊膜外阻滞时,亦可先行穿刺置管、固定、待仰卧后才行静脉输液,然后再开始予以实验剂量。

(三)作椎管内麻醉穿刺时,病人体位普通为侧卧位或酌取坐位。小儿侧卧时头部不应向胸部俯曲,应保持后仰。

体位变动后应测一次无创动脉血压。

(四)推荐使用一次性麻醉消毒穿刺包,避免交叉感染。使用前应检查消毒日期和使用期及外包装质量和完整性。

(五)作硬脊膜外隙穿刺时,必须确认穿刺针尖是在硬脊膜外隙而未误入血管或蛛网膜下隙,才干置入硬膜外导管。

针尖进入硬脊膜外隙的重要征象是:

•有针尖进入黄韧带的坚韧感和穿过黄韧带后的阻力忽然消失感;

•可出现负压,但如无明显负压不能认为绝对不是硬膜外隙;

•注入生理盐水或少量空气无阻力(不主张注入较大量空气);

•无脑脊液滴出。

(六)置入硬脊膜外导管时应顺畅无阻力,如遇阻力可轻轻旋转导管或(和)经导管注入数毫升生盐水后再继续推动导管,如仍遇阻力需将导管退出重插时,应将穿刺针与导管一并拔出,切忌只拔导管,以免针尖斜口将导管截断。

(七)插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明显异感或弹跳,提示导管刺激脊神经根,为避免脊神经根损伤,应将穿刺针与导管一并拔出,重新穿刺置管。

(八)如穿刺针进入硬脊膜外隙后,针内流出血液,提示硬膜外隙静脉丛受损,可用含少量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冲洗,如血色渐淡及停止出血,能够考虑作硬膜外隙插管。如仍流血,可考虑另换间隙穿刺置管,但最佳是改作全麻,术后应注意观察。如系置管时发现经导管流出血液,解决原则同前。

(九)经硬膜外导管轻轻回吸,确认无血、无脑脊液流出后方可注入药品。必须先给实验剂量,剂量为2~3ml,观察5~10分钟,确认无脊麻征象后,可每隔5分钟注入3~5ml麻药,直至阻滞范畴可满足手术规定,也可根据实验剂量效果或临床经验,一次注入预计量。

(十)作硬脊膜外麻醉时,从注射实验剂量开始算起的30分钟内极为重要,应注意观察、解决,必须有含有对应判断解决能力的麻醉医师在场。核心问题是:有无全脊麻或麻醉范畴过宽;有无明显的呼吸,循环克制;麻醉范畴及效果。

(十一)作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必须确保对的选择穿刺点,避免穿刺点过高损伤脊髓。即使选用细穿刺针,也应避免重复多次穿破硬脊膜。

(十二)对脊麻所用药品浓度、剂量必须谨慎、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0.5%丁卡因均为等比重。利多卡因的神经并发症多,最佳不用。

布比卡因的浓度不适宜超出0.5%,应避免使用0.75%布比卡因作脊麻,以避免可能出现的神经损伤。

(十三)作蛛网膜下隙阻滞时,必须注意调控麻醉平面,勿使平面过高。

(十四)作椎管内麻醉的病人,术毕后必须待呼吸、循环稳定,呼吸道畅通,神志苏醒,不吸氧10分钟后SPO2>95%或达术前水平才干送回病房。

五、小儿基础麻醉

(一)麻醉前具体询问禁食,禁饮状况,确认麻醉前医嘱的精确执行,确认无呼吸道感染。

(二)基础麻醉实施前,应象看待其它麻醉同样在手术间内准备好麻醉机、气管内插管用品、急救药品、静脉输液等。

(三)对基础麻醉所用药品及其剂量需核对精确无误,麻醉药注入后麻醉医师不能离开病儿,应亲密观察其呼吸运动幅度、频率、呼吸道与否畅通、唇色、意识状态等。

(四)给药后在病儿达成可被安静地抱离家眷时,即应尽快将病儿抱入手术间内监护。

六、全身麻醉

(一)做好麻醉前准备,严格遵照麻醉期间管理的普通原则。

(二)对不作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必须:

1、掌握好病例的选择,如无上呼吸道梗阻性疾患。

2、注意麻醉深浅,保持呼吸道畅通。

3、充足暴露头面部,充足供氧。

4、静脉给药速度宜慢。

5、应严密监测、观察特别是呼吸活动状况和不受干扰、精确的SPO2监测。

6、术毕宜待病人神志苏醒或基本苏醒,多个反射恢复,呼吸循环稳定,呼吸道畅通,吸空气10分钟后SPO2>95%或达成术前水平才干送回病室。

(三)全麻诱导期间风险较大,必须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确保在作气管内插管前病人状况良好。

(四)如事先预计为困难气道,应作好充足准备,不可贸然从事,如本科缺少必要的设备或技术力量,应获得外援,如争取能作纤支镜检查的单位(呼吸科、耳鼻喉科)的协助或请含有对应条件的麻醉科派人增援。

(五)在使用肌松药后用面罩进行控制呼吸期间,必须保持呼吸道畅通,通气量必须足够但不适宜过大,以免将气体压入胃内造成胃内容物返流。

(六)作气管内插管时,操作应力求轻柔、精确,尽量避免损伤。如插管不能成功,一次操作时间不能超出1~3分钟,必须换用面罩通气,待病人状况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次插管。在预计自己难以胜任或两次插管失败后应及早请上级医师施行。

(七)气管内导管插入后,先连接麻醉机作手控通气,感受气通阻力及通气状况。确认双肺呼吸音、胸部运动正常以及插管深度和位置正常后,妥善固定气管内导管。在改用呼吸机后,必须确认呼吸机风箱活动(或通气量)正常,呼吸道压力正常。

(八)作气管内插管后变化体位时,麻醉医师应妥善固定病人头部和气管导管,随体位变动而一致变动。手术体位固定后,必须再次确认气管导管的位置对的、设定的和监测所得的呼吸参数对的。

(九)术中应注意麻醉深度调节。注意观察手术进程,使麻醉深度与手术刺激强度相适应,消除病人记忆,尽量避免出现“知晓”。有条件者宜采用双频谱脑电(BIS)监测,应注意各项监测指标及临床体征的变化,及时作出解决以维护病人的安全。

(十)术后根据病人状况送入PACU或ICU或送回病室。对需拔除气管内导管者,一定要掌握好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指征;对拟将病人送回病室者,其规定与不作气管内插管的全身麻醉相似。术毕拟用拮抗剂者应掌握好应用拮抗剂的指征、时机、剂量与办法,忌盲目进行拮抗,在病人呼吸有所恢复或改善后即慌忙送回病室而致不测。如果病房没有对应的监测和解决条件,不适宜保存气管内导管回病房。

七、监测下的镇静/镇痛术(MAC)

(一)、镇静/镇痛术是使病人在能维持足够的呼吸循环功效并保持对语音意义和(或)对身体刺激故意识反映的前提下,能耐受不舒适医疗操作的状态。

(二)、麻醉医师应象实施麻醉同样予以高度重视,进行术前访视和准备,作好实施的统计,应对病人解释镇静/镇痛术的特点和术中病人如何合作。

(三)、监测下镇静/镇痛的监测:Alertness(警惕程度)、Breath(呼吸状况)、Circulation(循环状态)。

临床上惯用改良的OAA/S(observer′sassessmentofalertness/sedation)评分判断镇静深度:

Ⅰ级:正常声音呼名有正常应答反映

Ⅱ级:正常声音呼名时应答反映迟钝

Ⅲ级:正常声音呼名无应答反映,需重复大声呼名才有应答反映

Ⅳ级:重复大声呼名无应答反映,需轻拍头部才有反映

Ⅴ级:轻拍头部无应答反映,需疼痛刺激才有应答反映

(四)监测下镇静/镇痛病人出手术室或出院原则

1、病人恢复警惕和定向能力;

2、生命体征平稳正常,或在可接受范畴;

3、对使用过镇静、镇痛药拮抗药的病人,必须最少在使用拮抗药1~2小时后;

4、对离院回家的病人必须有负责任的成年人伴送,并应交待注意事项。

第四章

麻醉后管理

一、麻醉病人术后交接规定

术后病人转送至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或恢复室)、ICU或病室必须由一名有关的麻醉医师,一名手术医师,一名手术室护士护送,护送中应对病人进行适宜的监测和必要的治疗。病人送达后要作好交接工作,并由交接双方对病人状况进行再次评定。如经搬动致病人状况出现明显波动,需经解决稳定后麻醉医师才干离开。

二、麻醉病人术后回访规定

全部麻醉病人在麻醉恢复期均应得到有效的监测治疗。麻醉医师应及时随访,普通病人应在术后1~3天随访,并作好随访统计,危重病人已发生或可疑有麻醉有关并发症者应根据病情增加随访次数,并与术者或病室医师保持联系和沟通。对明显的麻醉并发症应及时向麻醉科主任报告。

三、麻醉病人术后监测规定

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是在麻醉科主任领导下,由麻醉医师主持的单位,其对麻醉后病人的监测治疗涉及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志、体温等方面,必要时增加对应的监测治疗项目,如残存肌松程度及拮抗。发现病情特殊变化,应及时进行紧急解决,并与实施麻醉或(和)手术的医师联系,共同制订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四、麻醉病人术后离开PACU原则

(一)呼吸方面:病人回病房或回家前其咳嗽、吞咽反射应已恢复,自主呼吸并能保持呼吸道畅通,有去除呕吐和吐出痰液的能力,呼吸安静而无困难,呼吸空气10分钟以上能保持SPO2>95%或达术前水平,皮肤、粘膜色泽红润。如病情严重,不能自行保持呼吸道畅通,或预计较长时间呼吸仍不能恢复达满意程度,或出现呼吸并发症,仍需行呼吸支持或严密监测治疗者应在呼吸支持和监测的条件下转至ICU。

(二)循环方面: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者可转回原病室。门诊病人能起立、行走,无体位性低血压者可回家。若病人循环不稳定,仍需血管活性药品维持者,应在不间断监测和治疗的条件下转入ICU。

(三)神志状态:病人神志完全恢复,能直立行走无眩晕者可回家。病人已苏醒,能对的定向,可回原病室。病人通过较长时间监测治疗仍处在深或浅睡眠状态,或术中有过较长时间低血压或低氧过程,或体温低,预计需较长时间才干苏醒者,或原有神经系统疾病和(或)并发症者,应送ICU继续监测治疗。

(四)病人在恢复室由于严重疼痛或躁动等用过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者,应警惕再度发生呼吸和神志克制的可能,应在药品作用高峰后观察一段时间才干送回病房。因此,静脉注射哌替啶,药效高峰在10分钟内,应在用药后最少20分钟才干转出;若系肌内注射,峰效延至30~40分钟,转出时间也对应延至用药后1小时。静脉注射吗啡则其峰效时间为注后20~30分钟。

(五)局部麻醉特别是椎管内麻醉病人,待循环、呼吸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