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818页,共=sectionpages1919页试卷第=page1919页,共=sectionpages1919页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苏秉琦认为,中华文化发源地有如满天星斗,熠熠发光。图1中②所标识的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是A.大汶口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北京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源头,A项正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排除B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排除C项;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排除D项。故选A项。2.发现于浙江杭州的良渚文化被认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下列考古资料最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B.C. D.【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钺,光洁精致、纹饰精美,是权力的象征,它最能印证良渚文化“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B项正确;黑陶罐只是中国古代人类的生活器具,不能体现迈入阶级社会的现象,排除A项;嵌玉漆杯也属于生活器具,不能体现阶级相关的特征,排除C项;人面彩陶纹盆属于中国古代人类生活器具,无法体现阶级社会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3.山东自古被称齐鲁大地,这源于周初分封时,周公旦被封在奄(商朝旧部,周初参与叛乱,被灭),建立鲁国;姜尚被封在营丘(敌视周的东夷人故地),建立齐国。这表明周初分封是为了(

)A.拱卫王室 B.扩大王畿 C.奖赏功臣 D.笼络宗亲【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周初的封国中有些封国的分封是为了强化对于敌视周王室地区的控制和管理,由此可知主要目的是拱卫王室,A项正确;材料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不能体现扩大周王室的统治区域,排除B项;奖赏功臣中,周公旦不符合条件,排除C项;对姜尚的分封不属于笼络宗亲,排除D项。故选A项。4.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墨子提出统治者要采取措施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表明当时(

)A.儒家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B.各学派思想逐渐融合C.富民利民观念得到重视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孟子还是墨子和管子等其他诸子学派都强调民众应该获得相应的生活、生产资料,这可以说明当时富民利民的观念在当时颇受诸子重视,C项正确;以民为本强调的是统治时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诸子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诸子提倡富民利民,无法说明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重农,支持农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5.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但到了战国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变化源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C.士阶层的崛起 D.政治局势日趋紧张【答案】B【解析】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变化,反映出当时分封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原有的社会等级秩序被打破,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源在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B项正确;材料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A项;士阶层的崛起不是材料变化的根源,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国争霸、兼并,但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6.嬴政自称始皇帝,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大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国家统一 B.三权分立 C.中央集权 D.皇权至上【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三公九卿制度反映的是君臣关系,其权力的设置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皇权至上,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国家统一的特征,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无法体现三权分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职,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7.西汉初期,“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但到汉武帝时期,马匹遍布街巷。这得益于汉初A.推行郡国并行 B.沿袭秦朝制度C.实施均输平准 D.践行黄老之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D项正确;郡国并行是政治制度,与恢复经济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汉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排除B项;均输平准是汉武帝经济集权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8.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相对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依据考试成绩,将读书、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项正确;“选拔最优秀的官吏”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无法鉴别官员道德水平,排除B项;科举制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C项。故选D项。9.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基于这一认识,孝文帝A.迁都洛阳 B.推行汉制 C.重文轻武 D.发展农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认为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于是,494年,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推行汉制”,排除B项;材料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发展农耕,排除D项。故选A项。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面食如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中原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不休 B.民族交融加深C.气温逐年下降 D.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面食深受中原人士喜爱,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主要由于此时期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B项正确;民族融合是中原人士饮食方面变化的主要原因,北方战乱、气温下降、少数民族政权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1.《齐民要术》详尽探讨了抗旱问题,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据此可推知,它A.有利于北方农业的发展 B.摒弃了传统的农本思想C.消除了南北经济发展差距 D.农学理论领先于世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齐民要术》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北方农业发展,A项正确;《齐民要术》反映了重农倾向,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发展的比较、与世界的比较,排除CD项。故选A项。12.有资料统计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因此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则有所减少,说明政治稳定推动经济发展,D正确;魏晋时期北方是经济重心,其技术比南方先进,排除A;B过分夸大了南方水利事业的发展,排除;C不符合史实,当时北方是经济重心,排除C。13.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隋唐则设有“常平仓”,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A.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贫富差距C.政府屯粮备荒 D.保护自耕小农【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政府经常采取措施,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政府通过贵卖贱买的方式,加强对经济干预以稳定物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极度依赖农业收入的自耕小农,维护社会稳定,D项正确;增加财政收入、政府屯粮备荒只是材料措施的意图之一,但不是主要意图,排除AC两项;材料所述措施不能消除贫富差距,排除B项。故选D项。14.唐代先后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这一过程反映了(

)A.唐代民族政策照搬汉朝 B.唐朝中央政府的边疆管理日益稳固C.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 D.先进文明吸引力是和亲不断的根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弘化公主为开端,中间经历文成、金城公主的巅峰,以宁国、太和公主等黯然终结”可知“和亲政策”随着王朝的兴衰而兴衰,表明王朝兴衰制约民族关系,C项正确;“照搬汉朝”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唐朝的“和亲政策”的兴衰,无法得出中央管辖是否日益巩固,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唐朝的“和亲政策”的兴衰与王朝兴衰有关联,并不是探究和亲不断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15.唐朝时期,下图所示生产工具普遍流行于(

)A.黄河流域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江南地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图中的工具是曲辕犁,犁身可以摆动,利于回旋,适应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因此流行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16.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写。《资治通鉴》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为史料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史学家的立场,D项正确;《马嵬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A;“还原”的说法错误,排除B;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过成书的早晚来判断,排除C。17.下图所示诗歌所赞颂的选官制度是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寻常百姓可以通过参加考试入仕,这对以往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把握选官权无疑是一种重大打击,D项正确;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按照门第高低划分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一种制度,是世家大族掌握选官权。而察举制是西汉开始实行的一种选官制,根据品行等等级,分配政治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18.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属于礼部管辖,唐代中央选拔人才的程序应该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审核通过后,交尚书省的下属礼部执行,B项正确;政令必须先经过中书省起草诏令,通过门下省的审核,尚书省才能执行,排除ACD项。故选B项。19.北宋时期,为解决历史上“藩镇擅有财赋,不归王府”而采取的措施是设立A.知州 B.三司使 C.转运使 D.通判【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为根除地方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北宋统治者设置转运使,把地方收入转运到中央,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C项正确;北宋时期,知州掌管地方行政,通判是地方副长官,与知州相互牵制;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大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20.下图为明朝人绘制的《雪夜访普图》(局部),画面展现的是赵匡胤夺取帝位后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情景。对于此图理解较为准确的一项是A.是研究宋初政治的一手史料 B.反映了宋初统治者的政治担忧C.宋朝时宰相地位高于皇帝 D.陈桥兵变经过了精心策划【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雪夜访普图》(局部)展现的是赵匡胤夺取帝位后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筹划统一方略的情景,体现了宋太祖担心国事求策问计,也赞美了明主忠臣之间的融洽关系,歌颂了贤君礼贤下士、勤于政事的美德,B项正确;《雪夜访普图》是后人加工的作品,不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排除A项;“宋朝时宰相地位高于皇帝”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赵匡胤夺取帝位后雪夜问策于赵普的情景,陈桥兵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1.北宋初年,宋太祖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意在A.抵抗辽夏入侵 B.提升军队战力 C.缓解财政危机 D.防范将领反叛【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为北宋的“更戍法”,有利于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地方害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西夏、辽国的战争,排除A项;“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造成军队指挥不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排除B项;材料中举措与缓解财政危机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下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A.西夏、辽、南宋 B.西夏、金、南宋C.金、辽、北宋 D.西夏、北宋、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燕京”“临安”“蒙古部”等信息可知,①是西夏,②是金,③是南宋,故B项正确;图示显示信息辽国已经灭亡,排除ACD项。故选B项。23.《金史兵制》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因此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创新,B排除。故选C。24.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据统计,货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这反映出北宋(

)A.商品流通规模扩大 B.金属冶铸业发达C.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D.区域性商人群体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北宋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总量的增加反映出商品流通规模扩大,对货币需求增多,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总量的增加与冶铸业发达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总量的增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不仅仅只因为海外贸易发达,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5.有学者提出,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这一变化根源于A.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B.农耕技术日趋成熟C.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文化世俗化趋势,主要和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消费需求所导致的,故C正确;A项不是根源,排除A项;农耕技术主要是农业生产方面,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宋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会提升太多,排除D项。故选C项。26.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均田制是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材料所述税收为按户缴纳,并且规定子女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分家,可见分封制的目的在于配置个体小农户,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均田制不能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与人口增长无关,应为培植个体小农,而不是稳定个体小农,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27.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答案】B【解析】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正确;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是南宋,A错误;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说法错误;D不是材料主旨。【点睛】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中心开始难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28.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察举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可知,隋唐时期形成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为平民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B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实行的制度,A与材料不符;行省制是元代的地方制度,C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D与材料不符。29.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税法的特征,所以这一转变应该是发生在唐朝中期,D项正确;西周时期、北魏时期两税法尚未实行,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唐朝初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0.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31.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民族内容梳理①实行南北面官制度②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③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④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A.党项、女真、鲜卑、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C.女真、吐蕃、契丹、满洲 D.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党项族建立西夏,建都在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蒙古族建立元朝,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32.南宋时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有的窑“器尚黄黑”,最受浙江人欢迎;有的窑专产高足碗、雪花碟等,最受川广荆湖人欢迎;有的窑专产绣花、银锈、弄弦之类的碗碟,最受江浙福建人欢迎。由此可知A.制瓷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B.市场需求差异推动制瓷业发展C.最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 D.制瓷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不同的地区喜欢不同的瓷器,由此景德镇的某些窑厂便专门生产某种瓷器,这说明市场需求的差异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故选B;材料说的是人们的喜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不是制瓷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排除A;材料只说了景德镇一个地方瓷器的发展状况,没有比对,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清时期才产生,南宋时期的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D项说法错误,排除。33.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可知,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政策”和“完全实现汉化”,A、B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34.据有关资料统计,元朝岁收粮赋中,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赋税制度的变革 B.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元朝的粮赋收入中,江浙行省占比最高,这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结果,D正确;题干涉及各行省征收的都是粮赋,无法得出当时赋税制度发生了变革,排除A;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实行行省制,排除B;国家统一和地方粮赋收入差异无关,排除C。35.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日趋强化 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C.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败 D.丞相的权力被日益分割【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提到的君臣关系主要指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变化反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项正确;中央集权的日趋强化反映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非日益腐败,排除C项;丞相在明朝已经被废除,排除D项。故选B项。36.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目,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对皇权存在-定制约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可知,内阁可坚持自己的意见,对皇权存在一定的制约,所以B正确;“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不符合史实,内阁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所以A错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所以C错误;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决策机构,所以D错误。37.明朝中叶后,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宣布汉人出海为“自弃王化”,一律杀头。同时严禁外商和洋货进入。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A.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需要B.反映出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渐恶化C.具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属性D.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可靠保障【答案】A【解析】根据“因‘倭寇’侵扰,常行海禁,商贾裹足,东南沿海市镇趋向衰落。清初,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反清势力的存在以及害怕汉人与外人联合造反,统治者厉行海禁”可知,明清统治者为了对付倭寇骚扰和反清斗争,维护统治,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疆危机,不是国内经济形势,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海禁”政策的进步的属性,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故D错误。38.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39.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并将“四书”译为拉丁文。随后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在他们的引导下,徐光启等士大夫开始研究和介绍西方科技。这说明①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

②西方文化在我国产生巨大作用③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学者关注

④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望远镜和世界地图,随后陆续有传教士东来,系统介绍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东渐,①正确;传教士把“四书”“五经”等译为拉丁文,说明中国文化引起西方学者关注,③正确;传教士把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并把“五经”等典籍译为拉丁文,传教士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选B;西方文化在我国没有产生巨大作用,排除②,故排除ACD。40.2020年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国家中医药局党组书记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医药彰显了特色优势,贡献了重要力量。在我国明朝有位医药学家,历时27年变成的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这部著作是A.《黄帝内经》 B.《千金方》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D项正确;ABC项都与主旨无关,排除。二、材料分析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乙、丙分别是中国古代三个统一王朝的形势图(部分)材料二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1)根据材料一,读图,判断甲、乙、丙所处的历史时期。(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意义。【答案】(1)甲图:秦朝;乙图:唐朝;丙图:元朝。(2)特点: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有限分权;推行因地制宜的法律制度(通过立法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因俗而治(因俗设官),缓和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治理措施多样;注重发展边疆经济等。意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了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稳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地理疆域的基本版图等。【解析】(1)甲图:根据图片中“夜郎夷”、“象郡”、“南海郡”、“桂林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图为秦朝;乙图:根据图片中“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靺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图为唐朝;丙图:根据图片中“四川行省”、“云南行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图为元朝。(2)特点:根据材料二“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可得出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有限分权;根据材料二“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可得出推行因地制宜的法律制度(通过立法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根据材料二“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可得出因俗而治(因俗设官),缓和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根据材料二“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可得出治理措施多样;根据材料二“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可得出注重发展边疆经济。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中国疆域的基本版图等角度分析归纳。三、论述题42.唐诗不仅是研究唐代文学和唐代文学史的材料,同时又是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费材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诗节选《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香山寺二绝》白居易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忆昔》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提取材料中的唐诗信息(任选三首),说明上述唐诗对研究唐代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角度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