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问题库_第1页
教育学考研问题库_第2页
教育学考研问题库_第3页
教育学考研问题库_第4页
教育学考研问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谈谈《学会生存》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主要思想?1、《学会生存》是1972年以富尔为主席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即“富尔委员会报告”。该报告是富尔委员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举行了6次会议,对23个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访问了13个国际与区域组织,研究了70多篇有关世界教育形势和教育改革的论文,并充分运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达25年活动中所积累的文献最后形成的。《学会生存》一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了教育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分析了世界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强调了加强教育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倡导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平等的理念,提出了俗语主义的教育目的,要求革新教育体系,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使教学内容个性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实行分权制的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平等等;提出了构建学习化社会的设想,强调终身教育是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石,提倡所有的人都要终身不断地学习。《学会生存》一书1972年正式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誉为是一部“影响当代世界教育进程的重要文献”和“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该书的出版直接推动了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终身教育思想的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指导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和政府依据。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出版于1996年,是以德洛尔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即“德洛尔委员会报告”。本书着眼于21世纪人类发展的秩序和教育的目标,从全球范围的视角透视教育问题,试图回答21世纪人类所遇到的挑战和应当遵循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教育社会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多样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该报告提出了具有重大和深远影响的未来教育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提出了“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的科学论断;还从理论与实际结合上提出了迎接未来挑战的对策与建议。《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整个世界教育的考察,在迎接新世纪的社会变迁中对教育的未来进行总体性思考的一部经典之作,是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文献。二、谈谈邓小平的主要教育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提出新时期工作重点的转移包括教育的思想;(二)提出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思想;(三)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四有"人才的思想;(四)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三、谈谈你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理解?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

2、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3、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建议: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是根本,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进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改革。加大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出农村教育水平的关健。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战略地位普及义务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农村要实施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四、谈谈你对什么是教育的理解?十几年来,在教育本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学说,如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实践说、影响灵魂说、类本质说等,这些学说从不同的侧面去阐述教育的本质,使得恒定的教育本质变得模糊和支离破碎起来。这本身就说明,上述种种学说,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是:1.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相持不下,难以在研究中寻求一个更广的视角。2.乏立体感。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有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立体式的交叉网络。正因为如此,教育本质远非在此点与彼点的联系中可以发现,而是需要从教育与其他事物的立体结构中去探寻。上述种种论点,都是从一个维度出发,因而只能构成二维关系。而且,在界定教育本质过程中使用的属概念(政治、经济、人或个性人)中,无法找出可以涵盖其他概念的一个概念来,譬如,政治、经济是两个并列概念,谁也涵盖不了谁,而人,也不能作为政治、经济的下位概念。这就使得教育本质研究既欠丰满,也不完整。3.简单化和复杂化并存由于教育活动不同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人类对它的认识尚待深入,因此,在教育本质探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将教育本质人为简单化,一是将教育本质人为复杂化。4.对教育本质的客观描述和价值取向区分不清教育本质的客观描述是指“教育是什么”这一命题,而教育本质的价值取向则是指“教育应当是什么”。教育本质研究要研究“教育是什么”,对此大多数研究者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是什么”和“教育应当是什么”却常常纠缠在一起,让人难以厘定。5.研究中犯有一些常识性错误作为科学研究,除了研究者自身的思想认识外,也与研究者的研究态度和水平有关。十七年来教育本质的研究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既与研究者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一些研究者缺乏一种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在论争中常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较为明显的是:第一,将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质和教育的本质混为一谈。第二,违背逻辑规则。其三,形而上学倾向。五、大学精神是什么?

1、有人认为“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1)创造精神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2)批判精神大学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实,否定非科学的内容,破除迷信与保守主义,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批判精神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学知识群体对政府决策的参谋和建议(3)社会关怀精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社会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社会关怀精神还表现在大学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参与和建设。大学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社区文明提供示范作用。2、第二种观点: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3、还有人认为大学精神就是独立、自由、民主、尊严、理性等,这是大学的旗帜,亦是大学之所以大的根基。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相互分离,缺乏整合。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以选拔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忽视了评价的捡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

课程管理: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七、怎样看待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八、什么是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研究的演进第一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1985年第一次全教会提高民族素质80年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讨论1987年柳斌《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使用素质教育一词这一阶段主要研究意义理论基础确定内容等第二阶段:素质教育研究的发展(1993年――1999年)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由应试教育转到提高国民素质上来1994年第二次全教会,李岚清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这一阶段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和深入的研究第三阶段: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化(1999年――)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素质教育为主题,提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地位这次会议推动素质教育进入新阶段,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各个方面。从新角度研究,如从人的主体性角度、生命教育角度、经济学角度等2、素质教育的深刻意蕴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素质涵义:狭义的素质是指生理、心理学上所说人的先天所具有的特点和能力,也称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在人的素质的物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的教育下形成并发展为稳定的性质,着重表现了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接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并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的涵义:2000年发表的《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归纳为五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实践,其核心是发扬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认为,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主体性二是全体性三是全面性四是长效性3、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澄清的若干问题一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1)面向少数学生,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2)教育目标狭隘,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3)学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4)教育模式凝固化,教育方式单一化,造成学生个性的贫乏(5)限制了教育者的个性发挥所创造空间,加重了老师的负担(6)增加了基础教育后各级教育的难度,造成了教育的不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对立:教育目的不同:分数与选拔―――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对象不同:少数高分和升学有望的学生―――全体学生教育任务不同:选拔学生使其升学―――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不同:围绕考试的知识―――适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内容教育方法不同:灌输―――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分数―――素质教育结果不同:个性压抑、缺乏能力―――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素质全面提高。二是考试与素质教育三是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四素质教育与特长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2)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贯彻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3)建立合理的、内容丰富、知识更新的课程体系,从而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建立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4、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建议一是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完善素质教育理论三是研究方法取向上走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四是研制教育质量标准五是从社会系统审视素质教育六是挖掘素质教育的成功样本九、怎样看待高校扩招?(扩招带来问题:就业难,大学生质量下降,高校贷款压力)扩招的积极意义:我们国家是一个教育不是很发达的国家,人口众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所以从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首先应该看到它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由于有了前几年的扩招,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达到15%。也就是说达到了世界上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下限,特别是在入世的背景下,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准将会决定我们入世以后的中国有没有竞争力,扩招能使我们有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能够全面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所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过去的五年里面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很快,比如说仅仅是每年中央财政支出中,对教育投入增加一个百分点,那么连续五年就增加了489亿,而且还带动了全社会各种渠道对教育的投入,所以前几年的扩招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扩招带来的一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增加投入解决的。人们批评最厉害的就是高额的学费剥夺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造成了一大不平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批评者忽视了一点:扩招前过少的录取名额剥夺了更多人上大学的机会,少部分人所享受的免费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建立在牺牲大多数人上大学机会的基础上的,比较一下扩招前后的大学生人数,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小学生都能够轻易得出结果的加减运算,但批评者过于强烈的道德义愤使他们的理性视野出现了盲区,对这一简单的事实视而不见。国家没有能力让太多的人得到费用低廉的高等教育,但让更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又是如此之重要,所以通过个人买单的方式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就是最为现实的选择。越多的人上了大学,越多的人才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与过去相比,受益的人更多,平等的程度显然是增加了,而不是象有些人所讲的越来越不平等了。当然我们也不能漠视弱势群体的困难,政府、学校、社会必须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扶助贫困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受教育的平等。大学生目前出现的就业困难更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中国还远远没有发达到大学生过剩的程度。从全国范围来看,从各个行业来看,过剩只是在局部,大多数地区、大部分行业对于大学生还是非常渴求的,以前大学毕业生是稀缺资源,较多在发达地区就业。如今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流向弱势地区和行业,这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讲多少有些无奈,但这些地区和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因此受益非浅却是毫无疑问的。可见,高校扩招过程中尽管出现了很多问题,与理想主义的完美相去甚远,但总体衡量,无论于国于民,均是利大于弊,是必须的、现实的选择,因此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有计划的扩招不等于盲目扩招正常需要基础上的扩招不等于过度扩招有问题不能否定扩招!十、怎样看待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二个理论前提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一种追求、一种社会和人生的信仰,它是永远的没有止境的。(追求与不追求,与是否达到目的,不是一回事!!)“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来自二个方面:一个是内在动力,另一个是外在动力。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而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极少从个人自身需要,从人性的角度来谈,更多的是从社会外在的需要来谈。他分析,人的本性倾向于追求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变化性,而陈旧、单调和乏味,会使人处于消极、麻木和抑制的状态。他以“吃”为例说明。某种吃的爱好和特长是需要一个比较丰富的食物背景来支撑的。你喜欢吃鸡,如果天天吃、顿顿吃,你也会厌恶。要维持“爱好”,须和其它事物“穿插”进行。没有花样的变化,你就没有最喜欢吃的东西。“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其实就包含着丰富。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读者文摘2003年6月份的卷首语。美国《幸福》杂志的调查(问题是: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更愿意从事什么职业?)结果表明,几乎没有人想做现在的自己。有些社会名流想做杂货老板,想做女人,甚至做一条狗。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不能当真,但从中折射出人性的一面。人的本性之一是喜新厌旧的,特别是年青人,更喜欢丰富多彩,喜欢变化。当然人不能按照本性去生活,但不能忽略人的本性。

以人的五个手指头为例,阐明人的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的统一。人的五个手指须同时发展,但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同时发展,而不是统一发展,否则出现五个指头一样长、某个指头超长或不发展等情况,都是不和谐的。和谐不是统一,和谐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人一出生先天就是参差不齐的),和谐本身就是一种美。

第二,还必须认识到“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质的概念,而不是量的概念,它有如民主、平等和自由等概念,只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永远没有终结,也难以确切地量度。我们的文化过于看重于统一,因而总喜欢问,“全面发展”是指哪几项?是三项亦五项或更多?哪些项目需要发展?其实,这是不必要统一的,也难以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四个涵义:(1)指人的“完整发展”,即获得人的最底层的基本素质;(2)指人的“和谐发展”;(3)指人的“多方面发展”。寓含“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意思;(4)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即人的发展不受强制、不受被迫。

★人的“全面发展”引发的若干思考

印象最深刻的有:

扈老师引用了苏霍姆林夫斯基关于教育的作用在于“教育使人更象一个真正的人”的观点。并举了一个挤奶人学法语的故事,苏霍姆林夫斯基问挤奶人为什么要学法语,挤奶人回答,为的是看雨果的原著,而阅读雨果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像一个真正的人。他进一步谈到,越是从事简单、重复工作的人,越需要学习吸收知识。在这一点上,近年来,我也有思考过的。对于大量从事门卫、清洁等工作的人员,学校应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工种变换,这应该是雇佣单位给予雇员的基本服务。把话说回来,“发展”并不是针对所谓有文化的人,其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一点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反对,但有没有落实就难说了。某种程度上,越是文化低的人,更需要社会或雇佣单位提供“发展和进步”的机会,因为他们往往缺少最基本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况且,社会是一体的,没有整体的发展,必然导致不和谐。

扈老师谈到“学习的东西是否一定要与职业相关”。学习本身是一种乐趣,“完善和发展”是人的内在需要,是和人性联系在一起的,不要总把学习和职业联系在一起。从事某个领域的专家,必须有一个宽泛的知识基础,他才能走向深入,有如一座大厦,没有足够底部面积的支撑,是难以建立起应有的深度。即使专长于某领域内再进一步分化的某领域,也应该对所在的领域有一个足够宽广的理解,否则就难以走向专深。从个体享受人生的角度,人懂得多一些,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如果有可能,人可以成长为某一个方面的专家,但首先是一个人,要象一个人那样活着,而不是为某一个专业而活着,如数学家不能只为数学而活着,更不能为功名利碌而活着。

而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学习有着更多的是功利价值。学以致用,就是功利思想的体现。联系我的理解,一方面技能操作方面的东西,一定程度上,如果非出于兴趣,可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同时,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出于纯粹兴趣的驱使,钻研职业以外的技术,如某人制造模型飞机、手工制造望远镜等。另一方面,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文学、哲学、艺术等,她的作用是“无形的”,不会直接产生出功利的价值。但是,她不但能丰富作为人的生活,甚至影响人们对人生的理解、追求,直至生存的信念,如果人生缺少这类精神产品的滋养,他的人生极有可能是单调的、泛味的,无缘享受思维和思想的乐趣。我还想延伸一下,作为教师,更需要教育外领域的滋养,除了不断精湛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长远意义来说,教师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方法、智慧境界、人格修养,而这些,绝不是通读几本教材可以达致的。学习本应是乐趣,学习本身应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虽然,过去的教育不曾赋予我们“学习是乐趣”的观念,但只要我们意识到了,及时转变“方向”,不管能达到怎样“乐”的程度,但总归是好的。让我们享受学习、享受每一天!

对“全面发展”的重新解读。我国传统观念所理解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一种“庸俗的、机械的全面发展”,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基于这种“误解”而构建的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平庸,但不能因此而抛弃“全面发展”。补充一点,那种“庸俗的、机械的全面发展”,意指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干,并以此为资本在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它是和功名利碌联系在一起的。总之,是基于“有用”价值前提下的“全面发展”。

然而,“全面发展”,更多是一种源自西方的观念,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幸福的观念。这种观念下,看重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扈老师并特别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追求什么与不追求什么”与“是否达到”是二个不同的概念,只要追求的方向对了,你总该是往那个方向走,至于能走多远,能否达到目标,则不是很重要的。而你的方向一旦错了,你走多远都是没用的,甚至说背离正确的方向越来越远。有一点我们须认真思考,我们的文化中传递的生活观念,更多是如老师所言:“中国人永远为明天活着”。最近一段时间,我时常对自己和朋友说,人生的每一天都是不可以重复的,我们要学会:快乐每一天,享受每一天!当然,我所指的享受是基于自己能力基础上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由和发展,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珍爱自己的品格,尽量不留遗憾地渡过每一天。换句话这样说,人应该在追求真善美中渡过每一天!我想,从真从善从美者,不会不由衷地感到快乐和幸福的。

从学校来说,帮助每一个人全面发展应该具有“普适性”。“帮助他全面发展,允许他片面发展”是不矛盾的,这也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十一、学记及其译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xiao)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同样,]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正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古书上说:“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学生常常再三]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大学里备有]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教官]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叨唠]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古书上说:“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因为,课外]不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课外]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了。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就是:]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知其心,多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